第一篇:让“动态生成”成为孩子数学学习的脚手架(王健)
让“动态生成”成为孩子数学学习的脚手架
【内容提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以为,要改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上述弊端,可以抓住动态生成,引导学生生感受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魅力,品味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动态生成 数学学习脚手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刻板的直线性教学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第一个作用是供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施工必须的立足点,第二是供外围防护的骨架。第三是支撑模板的重要垂直支撑。第四是供卸料用的平台。
第 1 页
笔者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老师为孩子搭这样的架子,这样,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而动态生成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师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程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而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只有在儿童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宽阔的思维空间才会产生,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由“以学定教”转向“以学论教”,教师必须摈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上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因素,注重在开放性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性的体验与感悟,加强合作交流的互动与共享,让学生在多元体验、多维建构、思维互补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本领,让动态生成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脚手架。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
第 2 页
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得深入,学习效果好。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懂得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情境可设计为:小舟、小文和小明3位同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由于小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小舟,小舟的父母决定把小舟转到他们那儿读书,小文他们听说后,要求和小舟合影留念,那么,他们在照相时,有几种排列方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解决“×××同学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样的现实问题,这样模拟情境,学生感觉好象是自己在买东西或者帮助人家算帐,这样,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新的本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去尝试,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嘴说、动手做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比较深奥的数学知识、道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平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带领学生找一
第 3 页
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一做平行线,再重点教学在纸上画一画平行线。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鼓励教师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学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动化处理,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教学中,我积极响应这一建议,经常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平移》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电脑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在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平行移动,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沿着一个方向在平行移动,以此手段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同的是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新颖学习方式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引导
第 4 页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规律:可以自主探索,用小军、小明和小红的名字或代号有顺序地排一排,也可以合作交流,四人一小组真实地排一排,其中三人分别代表小军、小明和小红,另外一人当摄影师和统计员,负责安排站队,记录和统计排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全班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新课程《平行和相交》这一课时时,我们不能对书算命,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平行和相交”的现象,如观察自己校园中的道路、跑道、大门,以及教室里的窗户、黑板、墙面、桌椅、学习用品等等,使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和理解“平行和相交”。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相交以后,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平行和相交的现象,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教师根据儿童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游戏或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游戏或练习的层次和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第 5 页
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实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传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练习,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发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认数
(一)”时,教师可以安排“4>()”、“2<()”、“3=()”、“1<()”这四题,只有“3=()”这一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其余3题答案都是开放的。再如,教学“分与合”时,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按照下面的样子,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1)○●○●(2)△△▲△△▲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这个人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希格尔斯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是的,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好样的,是有进步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教学“8的加减”时,要求学生看一幅主题图,想四道算式,有些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我设
第 6 页
计了动态的课件,呈现了完整的 情节,将游泳池里小朋友人数的变化过程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学生们较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体验到了思维的快乐。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猴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他摆在柜台上的商品。”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要我们算出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几句话连接起来,说完整,说清楚,得到算式9+4。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加,9+1+1+1+1=13。”有的说:“我是从9开始往后数数的,再数4次,10,11,12,13。”有的说:“我是先从右边拿出一根,与左边的9根捆,一捆单3根就是13。”还有的说:“我把9+4变成9+1+3,得到13。”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
第 7 页
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我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到各个程序的活动。课刚开始,“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全体学生。教师事先在讲台上摆四张桌子,分别放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的旁边。学生们既激动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经过这一活动,全班学生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他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活动虽然用去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清晰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空间观念也很快形成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动态生成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清容、吕世虎主编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3、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二篇:动态生成: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动态生成: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内容提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以为,要改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上述弊端,可以抓住动态生成,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从而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动态生成 自主发展 脚手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刻板的直线性教学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自主发展指的是受教育条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
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
第 1 页
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第一个作用是供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施工必须的立足点,第二是供外围防护的骨架。第三是支撑模板的重要垂直支撑。第四是供卸料用的平台。
笔者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老师为学生搭这样的架子,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发展。而动态生成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师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程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而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只有在儿童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宽阔的思维空间才会产生,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由“以学定教”转向“以学论教”,教师必须摈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上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因素,注重在开放性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性的体验与感悟,加强合作交流的互动与共享,让学生在多元体验、多维建构、思维互补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本领,让动态生成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脚手架。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第 2 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得深入,学习效果好。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懂得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情境可设计为:小舟、小文和小明3位同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由于小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小舟,小舟的父母决定把小舟转到他们那儿读书,小文他们听说后,要求和小舟合影留念,那么,他们在照相时,有几种排列方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解决“×××同学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样的现实问题,这样模拟情境,学生感觉好象是自己在买东西或者帮助人家算帐,这样,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新的本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去尝试,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嘴说、动手做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
第 3 页
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比较深奥的数学知识、道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平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带领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一做平行线,再重点教学在纸上画一画平行线。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鼓励教师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学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动化处理,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教学中,我积极响应这一建议,经常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平移》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电脑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在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平行移动,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沿着一个方向在平行移动,以此手段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第 4 页
课堂上,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同的是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新颖学习方式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规律:可以自主探索,用小军、小明和小红的名字或代号有顺序地排一排,也可以合作交流,四人一小组真实地排一排,其中三人分别代表小军、小明和小红,另外一人当摄影师和统计员,负责安排站队,记录和统计排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全班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新课程《平行和相交》这一课时时,我们不能对书算命,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平行和相交”的现象,如观察自己校园中的道路、跑道、大门,以及教室里的窗户、黑板、墙面、桌椅、学习用品等等,使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和理解“平行和相交”。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相交以后,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平行和相交的现象,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第 5 页
教师根据儿童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游戏或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游戏或练习的层次和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实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传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练习,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发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认数
(一)”时,教师可以安排“4>()”、“2<()”、“3=()”、“1<()”这四题,只有“3=()”这一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其余3题答案都是开放的。再如,教学“分与合”时,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按照下面的样子,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1)○●○●(2)△△▲△△▲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这个人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希格尔斯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是的,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好
第 6 页
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好样的,是有进步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教学“8的加减”时,要求学生看一幅主题图,想四道算式,有些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动态的课件,呈现了完整的 情节,将游泳池里小朋友人数的变化过程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学生们较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体验到了思维的快乐。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猴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他摆在柜台上的商品。”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要我们算出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几句话连接起来,说完整,说清楚,得到算式9+4。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加,9+1+1+1+1=13。”有的说:“我是从9开始往后数数的,再数4次,10,11,12,13。”有的说:“我是先从右边拿出一根,与左边的9根捆,一捆单3根就是13。”
第 7 页
还有的说:“我把9+4变成9+1+3,得到13。”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我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到各个程序的活动。课刚开始,“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全体学生。教师事先在讲台上摆四张桌子,分别放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的旁边。学生们既激动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经过这一活动,全班学生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他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活动虽然用去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清晰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空间观念也很快形成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动态生成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第 8 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清容、吕世虎主编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3、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三篇: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让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石小
蒋华
学习了《人民教育》20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使我深深认识到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识你自己
要成为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发展不尽如所想,只要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尽管历经了月黑风高、惊涛骇浪,如此“道途”都能“战胜”,又何愁无法到达彼岸。让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别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固然重要,创造的过程也许才是需要的真正所在。走自己的路,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当下,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亟待解决的。别再让我们逝去的在孩子身上重演,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也许“留住易逝的好奇心”在教育现状中很难,但犹如李政涛教授所言:“心在哪,智慧就在哪。”。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才会产生实现的动力。
三、让每个孩子找到他的学校
教育,不是要培养一群适应学校的孩子,而是要办一所适应每个孩子的学校。每个孩子都是奇葩,我们要将学校变为适应其开花结果的土壤。不要单纯地使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成绩好)。正如文中所说:“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别,只是节奏不同。”。作为学校,要力求“为了一切孩子”。是一切,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我们为其提供足够的养分、充足的阳光,“一切”都能蓬勃生长。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可以塑造的天使。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完全洗涤孩子的大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教育本身没有功利性,它是为了孩子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淡泊名利,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如此就能从中获得职业幸福,做到心无旁骛。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幸福。”。
总之,教师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而不是思想的灌输者;是孩子跌倒时的搀扶者,而不是致其永不跌倒者。教师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鼓励者。当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深处、认识高度去弄清这一点,何愁孩子不能成为自己。我必须学习、学习、不断学习;进步、进步、不断进步!书本是我们保持自身长久站在教育前沿的基石,把书本当作我们的精神食粮,不断学习新知,提高技能,让自己的那碗水不断向最高水平线攀升。我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孩子有信心的成长,让孩子自觉、自主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2013年5月
第四篇: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广大教师都不断在探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从“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课堂上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让学生爱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习情感。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其自身差异和心理特点也不同,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等。因此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
二、注重活动引导探究,让学生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故在教学中,我们可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教育心理学中也指出:同时用多种感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树立信心,让学生乐学。
学生素质的养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一些“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会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学生在某方面见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新教材,面对可爱的孩子,我们必须学会扬弃,学会选择,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激活学生,让学生体会、经历和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第五篇: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教海探航)(王健)
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内容提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太高,笔者以为,要改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上述弊端,可以抓住动态生成,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从而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动态生成 自主发展 脚手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刻板的直线性教学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第 1 页
自主发展指的是受教育条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
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第一个作用是供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施工必须的立足点,第二是供外围防护的骨架。第三是支撑模板的重要垂直支撑。第四是供卸料用的平台。
笔者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老师为孩子搭这样的架子,这样,便于孩子自主发展。而动态生成完全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数学,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师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程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而生成性的探究活动过程只有在儿童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宽阔的思维空间才会产生,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由“以学定教”转向“以学论教”,教师必须摈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
第 2 页
上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因素,注重在开放性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性的体验与感悟,加强合作交流的互动与共享,让学生在多元体验、多维建构、思维互补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引导孩子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本领,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得深入,学习效果好。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现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懂得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情境可设计为:小舟、小文和小明3位同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由于小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小舟,小舟的父母决定把小舟转到他们那儿读书,小文他们听说后,要求和小舟合影留念,那么,他们在照相时,有几种排列方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时,可以模拟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物的第 3 页
情境,让学生解决“×××同学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样的现实问题,这样模拟情境,学生感觉好象是自己在买东西或者帮助人家算帐,这样,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新的本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去尝试,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嘴说、动手做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科书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比较深奥的数学知识、道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平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带领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一做平行线,再重点教学在纸上画一画平行线。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鼓励教师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学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动化处理,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第 4 页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教学中,我积极响应这一建议,经常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平移》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电脑演示物体平移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在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平行移动,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沿着一个方向在平行移动,以此手段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四、运用新颖独特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同的是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新颖学习方式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倡导学
第 5 页
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规律:可以自主探索,用小军、小明和小红的名字或代号有顺序地排一排,也可以合作交流,四人一小组真实地排一排,其中三人分别代表小军、小明和小红,另外一人当摄影师和统计员,负责安排站队,记录和统计排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全班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
五、联系学生多彩的实际生活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新课程《平行和相交》这一课时时,我们不能对书算命,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平行和相交”的现象,如观察自己校园中的道路、跑道、大门,以及教室里的窗户、黑板、墙面、桌椅、学习用品等等,使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和理解“平行和相交”。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相交以后,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平行和相交的现象,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六、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
教师根据儿童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游戏或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游戏或练习的层次和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儿
第 6 页
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实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传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练习,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发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认数
(一)”时,教师可以安排“4>()”、“2<()”、“3=()”、“1<()”这四题,只有“3=()”这一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其余3题答案都是开放的。再如,教学“分与合”时,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按照下面的样子,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1)○●○●(2)△△▲△△▲
七、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这个人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希格尔斯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是的,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心理上
第 7 页 的满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好样的,是有进步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教学“8的加减”时,要求学生看一幅主题图,想四道算式,有些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动态的课件,呈现了完整的 情节,将游泳池里小朋友人数的变化过程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学生们较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体验到了思维的快乐。
八、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猴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他摆在柜台上的商品。”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要我们算出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几句话连接起来,说完整,说清楚,得到算式9+4。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加,9+1+1+1+1=13。”有的说:“我是从9开始往后数数的,再数4次,10,11,12,13。”
第 8 页
有的说:“我是先从右边拿出一根,与左边的9根捆,一捆单3根就是13。”还有的说:“我把9+4变成9+1+3,得到13。”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创造让学生动手展示的机会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我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到各个程序的活动。课刚开始,“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全体学生。教师事先在讲台上摆四张桌子,分别放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的旁边。学生们既激动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经过这一活动,全班学生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他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活动虽然用去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清晰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空间观念也很快形成了。
第 9 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孩子搭建自主发展的脚手架。
第 10 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清容、吕世虎主编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3、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第 11 页
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