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4: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由于近些年Linux操作系统得到迅速的推广,各大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都纷纷开设了Linux系统管理等相关课程。该文对Linux系统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并对情景式教学进行了一番探讨与研究。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一定启发。关键词:高职;Linux系统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

Linux作为一款免费的操作系统,由于其功能强大、安全稳定的特点,Linux相关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Linux系统管理”课程更是其中的重点课程之一。为了确保该项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我们有必要对“Linux系统管理”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改进。使之更能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契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对Linux系统管理的掌握能力,达到即能满足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又能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教学情景设计

情景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处在实际问题当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提高学生在Linux系统管理课程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有很大作用。在Linux系统管理的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学习让学生掌握Linux系统的基本安装与维护技能,以及熟练掌握Linux系统管理技巧,我们可以将Linux系统管理的课程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再结合这八个步骤设定八个学习情景,下面对这八个情景进行逐一的介绍。

1.1 界面熟悉情景

这个步骤是学习Linux系统管理的基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Linux系统的安装、系统界面的认识以及Linux系统常用组件的基本操作。

1.2 管理用户组情景

此步骤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户和用户组的建立以及如何管理设置用户和用户组。

1.3 文本编辑

此步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鼠标点击来打开、编辑文本,体验Linux图形界面的应用,熟悉VI三种模式。1.4 脚本的编程

此步骤的目的在于,学习基本的脚本编程。1.5 用系统工具完成对RPM包的安装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对照,先在Windows上添加和删除程序,然后再运用图形的方式在Linux当中添加和删除程序。

1.6 Linux系统的管理

此步骤的目标在于,管理Linux系统,学习系统的制定与管理。1.7 设置网络参数。

此步骤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学习系统工具的使用,掌握水平为,能够利用系统工具配置网络参数,并且学习网卡的激活与配置。

1.8 Linux下NFS文件的共享

此步骤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实现Linux下对NFS文件的共享访问。2 教学实施

在实际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我们的教师首先需要对Linux系统的常用命令进行分类整理,实行分类教学。在应用于Linux初学者的课程当中,在介绍每个类别的命令时,一般介绍其中最为常用的几条。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对Linux系统命令进行介绍和演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每一条命令只要介绍2至3种用法即可,以免学生因为命令太多而产生厌烦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阶段的教学方法,实际的教学实施方面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2.1 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的第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所学的“Linux系统管理”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学到哪些知识与技能,以及在日后的工作过程当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引入相关职业介绍,行业发展状况,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更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建立感性认识

对于大部分刚刚接触到“Linux系统管理”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说,大部分学生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感,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信心塑造。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感知认识,让学生熟悉起来,消除陌生感。淡化理论,以示范和学生模仿为主,将这门课程的门槛降低,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融入。

2.3 理性升华

在做好前两个阶段的精神铺垫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将其注意力转到专业的方向来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引领,给出命题,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4 知识深化

这一步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对重点知识的加强训练,难易合理安排,教师勤于指导等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教师给出目标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分析问题、学生改善任务结果、教师对结果进行最终评定的“五步法”,使得学生对其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同时也能够训练同学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提升技能的目的。课程每半个月可安排一次答疑。答疑的部分可分为课堂知识答疑以及知识进阶答疑。课堂知识答疑就是解答在前半个月的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对于自己不理解或者认识不清晰等问题。而知识进阶方面的答疑,则是对课堂知识的扩展,更深入的对“Linux系统管理”这门课程的认识。比如VMware的各种功能、虚拟网络环境架设等深入式的学习。这样既照顾了学习落后的学生,又对学的较好的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训练。

2.5 做好总结与提高

教师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应带领学生一起对本门课程进行回顾。对于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课程当中的各大重点再次进行回顾与讲解。并且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结合实际给予回答,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结论

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对于当下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使用Windows系统而言,Linux系统由于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Linux系统管理上会选择退缩,这样严重影响了职业岗位Linux系统管理能力掌握。所以,教师作为Linux系统管理课程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对于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制定好一系列的手段,合理的组织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Linux系统管理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冯燕.高职院校《Linux系统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实现[J].才智,2015(26):366.

第二篇: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黄深泽

(湖北经济学院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从管理运筹学的特点和性质出发, 分析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健词:管理运筹学;教学;内容;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管理科学专业知识的重要部分,它沟通了管理学和数学,体现数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管理方面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深度发展。本科的管理科学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都把运筹学设置为主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一般容易产生两个倾向,一是过于追求其中的严谨性,从定义出发,然后到假设,再到定理,再到证明,得出结论,致使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考试背笔记,课程结束全忘记;二是过于注重各类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求解方法的讲解,使学生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软件包无所不能,其中的数学模型都能用软件包进行求解,致使学生对软件包的过分依赖。随着教育教学观念和技术的发展,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应根据管理运筹学的基本特点和性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方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水平。

一、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管理运筹学是架构在运筹学基础上的学科,它借助运筹学的理论方法,针对现实中的系统,特别是经济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并以量化数据为支撑,去求得经济系统运行的最优化方案,以此来帮助系统运行的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1]。

而运筹学(国外称“运用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运筹学工作主要着力于两类优化问题的研究:第一、在资源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运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完成最多的任务(最大化问题);第二、在任务确定的情形下,如何利用最少资源来完成该任务(最小化问题)。其研究目的是为管理人员在作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它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军事作战、科学实验、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筹学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l)应用性。运筹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转向民用部门。随后运筹学各个分支的产生和发展,也都和实际应用密不可分。如线性规划是为了解决美国空军军事规划问题提出的;排队论的一些著名公式,是丹麦工程师爱尔朗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研究电话系统时提出的;存贮论的最优批量公式则是在商业实践中提出的。目前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运输问题、设备维修与更新、项目选择和评价、工程优化设计与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等 [2]。

2)交叉性。运筹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些学科的方法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形成对各学科的综合。

3)系统优化性。运筹学是探究系统最优运作状态的科学,其就是从空间或时间上去寻求系统整体或全过程的最优。基于这种最优的思想,建立了运筹学一套独特的、科学的、严谨的工作方法,其精髓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解的分析与评价以实现系统的优化性。

4)多分支性。运筹学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体系结构的科学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支,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模糊规划等)、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设备维修更新理论、可靠性理论等[3]。从总体上看,每个分支都要处理的是其中的优化问题,但因其多分支性,每个分支都有其不同的优化思想和不同的解题思路。

管理运筹学是架构在运筹学基础上的学科,运筹学具有的基本特点与性质也就是管理运筹学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和性质。不同的专业,需要的管理运筹学知识是不同的,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二、管理运筹学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运筹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及发展可以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少经济管理类院校在招生中文理兼招,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对高等数学还进行了分级教学,使得学生的数学基础进一步扩大。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运筹学的应用和理论得到不断的拓宽和深入,这就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顺应这种要求,在教学上不断发展。但当前的管理运筹学教学尚未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

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分支较多,管理运筹学的学时有限,本科基本不可能包括所有分支,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内容。目前,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管理类专业都开有相似的课程,开课的专业多,学生面广,若干专业同一个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实行一刀切,教学内容没有反应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与否,不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服务。

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师生互动性差

传统教学中由于师生联系方式单一, 师生只充讲和听的角色,老师讲授课程时往往采用单一讲授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即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都少。管理运筹学的计算量又大,练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在课后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增加了后续内容学习的难度。

3)教学过程重技能,轻管理运筹学的思想,教学效果不理想

长期以来,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中,一部分的教师比较注重管理运筹学的严谨性,从公理体系出发,沿着“定义→假设→定理→证明→结论”这样一条演绎的道路进行,平铺直叙地讲解课程内容,系统、严谨地进行数学推理,传授巧妙的解题技巧,这一教学过程重在解题的技巧上,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反而觉得这门学科很高深、很难学,学生只有被动地去学习,以至学生不太愿意化时间去考虑管理运筹学中的更深层次中的问题,学生学到了一些解题的技巧,未能理解管理运筹学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考试就是背笔记,考完就忘记。一部分教师觉察到前者教学过程的缺陷,在教学上降低管理运筹学的严谨性,强调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讲解LINDO、LINGO和管理运筹学2.5等相关的软件包,使学生过度依赖相关软件,对管理运筹学的解题过程和方法不求甚解,更不用说掌握管理运筹学的思想,掌握不到管理运筹学的精髓,仅能依赖计算机来求解数学模型。

4)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应用;重书本作业的布置、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感觉到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及其抽象的学科,忽略它的实践性。以至于学了不少的理论、不少的方法,却不能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或遇到优化的问题不能首先考虑到用管理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它,学了不能致用。

三、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管理运筹学作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运筹学的思想,配合实践教学。在教学改革上,要科学选取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具体优化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管理运筹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

1)改革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的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努力使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阶梯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课程结构体系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如管理科学专业专科的讲授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 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理论、对策论。内容安排时,主要使学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建模与计算能力。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该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 线性规划,运输问题, 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理论、存储论。教学中应系统地讲解运筹学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优化理论和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

(1)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招生通常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般理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而文科生基础差,其中不少学生存在畏惧数学的心理,一看到公式和数理推导就排斥。一些学校还对高等数学采取分级教学,加大了学生数学基础的差距。因此,在上课前就要教师充分了解相关的信息,在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时,结合学生的基础,适当简化数理推导,以适应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而对少数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要求他们弄懂数理推导的全过程。

(2)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意管理运筹学思想的传授。管理运筹学是管理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但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思想,也有许多具体的案例,如田忌赛马、孙膑减灶、沈括运粮、丁渭修皇宫、二战时盟军用兵无不体现古人的思想精髓。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古人的这些优化思想得到很多的启示。现今的管理运筹学的教学,由于学生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资讯,比如,相类似的课件、名家的讲课视频、解决管理运筹学的各种软件包等等,现今的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就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巧设疑问,合理引导,重在学生对运筹学思想的掌握,在辅以其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更能理解管理运筹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线性规划的求解时,利用学生在高中所学的知识,便可以用图解法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就精选一些题目放手让学生去求解,并让学生讨论所解的线性规划的解在图中的什么地方获得,以及从实例中可以推测线性规划可行域有何特征。再引导学生对结论加以证明,证明了相关的结论以后,进而向学生发问:有了所证明的结论如何去求解决策变量大于3的线性规划,让学生去讨论发言,学生易提出用枚举法去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再要求学生计算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有多少个顶点,再问学生在决策变量很大约束方程较多时,能否用枚举法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能又如何解决?通过三番五次的提问讨论,一般学生最后都能想到:为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可以从其可行域一个顶点开始探索,找一个更优的顶点,直到得到最优。这就是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讲解单纯形法就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得到激发。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不单要向学生讲解LINDO、LINGO和管理运筹学2.5等管理运筹学常用的软件包,更重要的是要上机进行操作,在使用软件包解题时,其中的编程规则往往不容许有所改变,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学生不上机体验,是掌握不好相应的编程规则的。上机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实践,更重要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接受检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但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之前,也应该有个过渡阶段,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在知网上只要你输入“线性规划”这样的关键词,就有成千上万的文章,许多都是学生学了线性规划以后就能阅读的,通过布置相应的文献阅读作业,要求根据阅读的文献将其中的问题做成案例,学生就逐步领悟到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相应的过渡阶段,再参加社会实践,遇到问题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

4)增加师生互动,加强考试改革

通过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增加了,但不能仅限于此,教师还应注意课后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建立相应的平台,通过该平台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通过短信、QQ聊天或群组留言等方式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为其答疑解惑,及时清扫他们的学习障碍。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现象,要将学生的作业成绩、阅读文献后所在案例的成绩、社会实践的成绩、平时的课堂讨论等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中,扩大非考试成绩所占的分量,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束语

“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的系列改革,目的就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管理运筹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注重最优化决策思想的传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找到出路,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戈止.管理运筹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黄宇林.从运筹学教学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5,2:76-77.[5] 左元斌.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6] 胡觉亮,韩曙光,周永华.运筹学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5:33.[7] 吴睿,陈鹏.“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37-139

第三篇: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电机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加强实验室建设、改编实验教材,探讨考核方式改革即“分组考试”的积极作用。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电机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特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极为关键。

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了电机学精品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探讨考核方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

实验教学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转

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第一 转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 传统的《电机学》实验采用归一化管理,即统一的实验课时、统一的实验项目、统一的评分标准。实验课时全班均为12学时;实验项目共6个:并励直流电动机工作与调速特性、单相变压器短路与负载特性、三相变压器极性和联结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评分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实验成绩中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教学执行过程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这种归一化管理方式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电机学》课程时,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对他们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实验培养,一部分进入理论培

养。进入实验培养并非不要上理论课,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因他们具备动手能力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等条件,教师课外可适当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电机及其控制实验项目,同时增加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高可达30%。进入理论培养的学生则可参考归一化实验管理方法进行实验教学。第二 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传统的《电机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实验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设备的准备等概由老师进行,实验时学生只需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实验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实验技能。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制定方案,经教师同意后进行实验,实验时让学生自己检查线路,出了问题自己分析、解决。譬如在教师布置要进行《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实验时,学生可通过预习,自选同步发电机投入电网是采用准确同步法还是自同步法,采用准确同步法后仍可自定是采用交叉接法还是直接接法,不同的并网方法实验线路、实验设备、操作、实验现象均不相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验方法、现象提问,实验后学生还需对各类实验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三 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中静态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基础训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葫芦画瓢”,通过反复训练学

生硬件接线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动态实验内容一方面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另一方面随时动态地更新实验内容,开设的实验项目注重专业之间的渗透,学科之间的交叉,紧跟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学生可自选实验项目,自行进行实验线路设计、元器件购置、设备选定、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正规划在《电机学》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电机综合训练。该实践环节,可巩固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电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让学生设计一个多种电机协同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以电机、变压器并网反馈为核心的系统,并进行安装调试。整个训练包含设计与绘制系统原理图、选择电气器件、系统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编制设计说明及小结等。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灵活使用电机,提高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

果。

第二 进行实验设备研制与开发

我们也重视电机实验仪器的研究和开发。现正组织学生进行电机智能控制平台的研发,以此为基础开出电机实验教学项目2项,即“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实验”、“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完成这套综合实验设备将为把电机实验室建设为特色实验室打下基础。

3.改编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外,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应该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能自成体系,能系统、全面地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当学生遇到有关实际问题时,能从实验教材上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 应与实验设备紧密结合。第三 能给出较多思考题,学生实验前能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实验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后能在实验结果中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以“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为主线,与湖南大学一起编写了《电机及拖动基础实验指导书》相应的实验指导,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电机学课程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教材自成体系,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内容方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度,以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工程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在电机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第一 添置新实验设备

近年来我校电机实验室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大幅度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投资百余万购进多台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新型综合性实验装置,具有配置齐全、功能齐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体积小而适应面广、且有扩展能力等特点,能开设出20余个电机类的教学实验。

实验条件为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因设备台数增加,实验小组人数减少,一般以2人一组比较合适,合理的分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进行实验,避免了以往实验时出现的有人操作,有人旁观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

二、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是实施考试改革的核心。按传统考试方式,绝大多数考试课程要求全体学生统一参加期终闭卷考试,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电机学》可采用“分组考试”的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改革----“分组考试”

“分组考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分组原则,把全体学生分成多组,不同组参加不同方式的考核,不同组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所

占比例不同,每组平时成绩分别由不同内容的考核组成,期终考试考题一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方式。

“分组考试”可把学生平时到课率、作业、实验、课程相关的工厂短期实习、自行设计课程有关控制系统等全部记入总成绩。

进行分组考试,首先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及学生的特长制定分组考试原则。原则制定一方面要在兼顾学生个性的同时明确规定参加每组考试的考生资格(平时表现为主),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期终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小的分组;另一方面要规定每组考生的具体考试方式。

2.《电机学》分组考试原则

笔者几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学》教学工作,现将该课程的分组考试原则提出来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其具体分组及考核方式如下:

第一组: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50%。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电机厂实习(25%)。前三部分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了第四部分--电机厂实习。按原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只到电厂或变电站实习,但部分学生学习电机学时,希望能有机会看一看电机的具体结构,了解电机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及其具体应用,通过教学内容实践化来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应与一些电机相关厂家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由于学校不统一安排实习时间,学生只有利用周末去厂里学习,这就要求实习厂与学校很近(在同一城市为佳,我校选衡阳市湘南电机厂较好)。学生实习次数只需两次(2天/次),实习完后交一份实习报告,该项占课程总成绩的25%。这组考生每班大概5-8人,他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A.平时到课率100%;B.不缺交作业;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后25名(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及其他同学,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学初学生自愿报名,教师严把平时关,确定该组学生名单,若人数太多,可把条件C范围缩小,必要时进行口试,把比例控制在预计范围内。学生外出实习需

一定的实习经费,而教学计划中无此经费支

出,可通过教研室协商,从全班实习经费里给每人提取50元,不足部分学生自己负担。该考核方式是面向班上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设计,通过A.B.C.三个约束条件督促他们平时从严要求自己,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组:平时成绩55%;期终考试45%。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自行设计一个计算机对交流机的实验控制系统(30%)。前三部分要求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自行设计计算机控制实验部分。增加第四部分考核内容,可实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组考生比例可达全班15-25%,他们须满足四个条件: A、B两项同前; 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前25名;D.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以上等级考试(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学生才有能力设计出理想的系统)。该组考生最初也是自愿报名,由教师最终确定学生名单。学生做好设计后,交设计论文一篇,并上机演示设计运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组:平时成绩25%;期终考试75%。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不参加前两组考核的学生均为该组考生。

三、教学效果

通过对《电机学》实验和考核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如下教学效果:

第一 实验环节效果明显改善。电机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成套系统实验平台的使用为《电机学》课程开设各类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提供了可能,也一改过去粗笨电机、高噪声危害等实验环境,使电机综合训练开发和设计具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第二 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仍需时间对它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现我已就该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86%的学生认为若能真实施考核方式改革,他们平时能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及研究训练,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认为改革后,考试可促

进个性特长发挥,可提高其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玲玲等.深入教育改革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1)[2]方荣惠等.CAI在控制电机课程中的应用[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3]肖金凤等.关于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电机学教学改革的探索.电气电子教

学学报,2003(1)

第四篇:高职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职《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淑英

《园林工程制图》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基本技能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对于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不懂这门“语言”,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寸步难行。所以,能够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是园林行业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课程目标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变化,园林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走过的轨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技能+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提出不少新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和自学式等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无论那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吸取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优点,根据《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高职生源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总结出“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参与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工作流程是“明晰目标”→“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 →“成绩评定”。

1、明晰课程目标应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首先要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

是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椐此,园林专业教学计划对《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学习投影基本原理,制图的基本知识,严格训练制图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即要求学生根据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绘制出各种符合制图规范和要求的园林工程图并能正确识图。这种要求表明,知识只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低层次,通过听课即可达到,“技能”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层次,只有经过“练”和“用”才能达到。所以,《园林工程制图》课教学目标定位是识图绘图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素质培养,如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设计任务书我们把“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项目、素质要求等。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书。

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制图规则规范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笔记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练习巩固和初步运用知识,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验掌握程度。

技能项目,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将其分为①字体、②图线、③平面作图、④园林要素徒手画图、⑤三视图及尺寸标注、⑥园林规划设计图、⑦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图、⑧园林工程施工图、⑨结构施工图、⑩效果图及鸟瞰图共计10项。这些项目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以“任务书”形式下达,并明确教学目的、绘图要求、操作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一个项目都给出明确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技能项目是来自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了任务就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生产实践。

素质要求,素质是指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认真仔细、严于律己,使学生能够承受压力与挫折、使学生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等是每个教师时刻应尽的职责。专业素质=知识(K)+能力(S)+态度(A)。态度决定成败,态度是素质的综合表现。

3、学生完成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成绩评定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教师综合考察给出成绩。成绩

分为 “优秀”(95分)、“良好”(85分)、“中等”(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5分及以下)五级。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过程”和“成果”。在过程中评估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例如字体练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张,坚持一学期,依据数量和质量给出该项成绩。图线练习的绘图质量要求是:格式规范,图面整洁,图线粗细分明,线宽一致,图面布置均匀,尺寸标注准确。评定是标准:六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即为“优秀”;五个方面达到即为“良好”;四个方面达到即为“中等”;三个方面达到即为“及格”;四个方面未达到即为“不及格”。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注重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不是以两学时为单元组织教学,而是以“完成某种技能项目任务”为单元制订授课计划。这一点与项目教学法相似。

1、提出知识学习目标,进行理论教学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尽量不用模糊动词,如学会、掌握等,而要用易测量的有确切结果的动词,例如叙述并解释基面、画面,默写点的透视特性,抄写透视图基本术语等。让学生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或进行理论教学后独立完成。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查掌握程度。在理论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抓要点,此时,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准会”状态,说不会,又知道一些,说会,又不会用它解决问题。

2、提供简单习题,实施训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在课堂上画图,有些同学始终不愿动手,教师要鼓励,要督促,除让个别同学上黑板做外,可把练习当作小测验,记录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如何使训练切实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习题能体现知识要点、难点、易出错点等。例如,在学习点的透视的画法时,让学生练习点在基面、点在画面、点在画面前、点在画面后、点的高度等。这个过程强调了实用技能的获取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反复练习、苦练和精练。通过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提供“技能训练任务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这个制图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会综合表现出来。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就每一个项目任务

来说,都有质量评定标准,告诉学生完成任务不能仅仅达到及格,而要鼓励学生“创造优良工程”,鼓励但不强求。如学生甲是优秀,学生乙是良好,学生丙是不及格等,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就此结束,而要在向学生反馈这些评价信息时,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二、第三遍,甚至更多。告诉同学,相信自己后一次会比前一次做的更好,并且关键是老师会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次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称之为单项记优)。假如学生丙第二遍的成绩提升为及格,第三遍的成绩提升为良好,第四遍的成绩提升为优秀,那么学生丙在这次技能项目训练中的最后的成绩也和学生甲一样是优秀。这个过程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任务驱动法”的名称也来源于此。它最有效地发挥了 “教师导”、“学生学”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在知道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制图的规范要求,具备了得心应手的绘图技能,体现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许,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的基础好,或者,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聪明,但是只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态度,能勤奋、努力、下功夫,学生丙是可以赶上学生甲,超过学生乙的。就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塌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宝贵精神,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良好习惯。这个过程还发挥了控制和调节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学生的起点是高还是低,都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综合素质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任务书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绘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参与了未来工作中的任务,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下来,学生也有了几十张不同种类的制图成果,显示了绘图的基本功,也显示了学生的成就和能力,为学生的就业自荐书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也使大部分学生有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学生激动的说,我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优秀,我要把我画的这些图拿回家让父母看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学得知识”,“练的绘图技能”,“养成良好素质”。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1.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向导”“引导”“指导”上,当代教师的职责决不是仅限于书本的、固定的知识的传授,而要将知识作为活性的培养基,以一种探索精神和灵活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上。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看教师教给了多少。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2.完全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知识只是达到提高技能和素质的必备条件和桥梁。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

3.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力图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法中,教师只是按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任务”,至于如何完成,那就是学生的事了。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地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4.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明确地列入教学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求。

5.考评方法独特。单项记优,多项累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素质,既全面、又真实。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地成果”。在过程中评价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学生的成绩是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反映。

四、教学效果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前学生学完制图课,制图能力普遍较差,给代专业课的教师造成好多不便。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例如在综合训练任务中,绘制《总体规划设计图》、《园林建筑平面(立面)图》、《园林工程剖面图》、《园林建筑透视图》等等,使学生的制图技能真正体现了专业的需要。2000级学生的不及格率是25%,平均成绩只有67分,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提高了。2002级,学生的不及格率下降15%,平均成绩提高到74分,2003级学生,不及格率下降到5%,平均成绩提高到85分。重要的是成绩的内涵不同,前者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2.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过去教师上课,不停地讲,不停地绘图演示,口干舌燥嗓子痛,满身粉末胳膊捆,画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在下打哈欠。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精讲与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的多,学生听不懂,又很被动,自然就没有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每堂课都有收获。做得好的当堂表扬,不能完成任务的后进生给以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4.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和训练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脑、动手,不会做的学生以下子就会显示出来,一方面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因人施教。

5.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任务驱动法最有效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作者简介:张淑英(1964-),女,副教授,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园林工程专业项目,担任《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电话:***.

第五篇:“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式基础课内实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7-02

●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1]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理论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实验教学是课堂内容的实例化和延伸,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工智能实验课是人工智能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主要采取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便于统一进度和统一管理,但这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兼顾众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和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2][3]

②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定优劣。该评价方式没有注重实验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对自身素质评价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进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自律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4]学生到大三,虽然专业课程学习比较全面,但编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教师很难把握该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综合运用哪些知识来完成什么任务。现有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故不能很好地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远远不够,还需与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拓展专业实践范围和方式,综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活动,笔者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鼓励式教学模式。教师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为学生提供具有多个不同层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案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案例,在完成一部分内容后,自己确定下一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结果就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案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较难的案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参与,都有机会挑战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 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践课程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过程性评价[5]应该贯穿学生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践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6]

1.注重评价过程

对于实践课程不能仅仅以最终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评价结果,还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相关过程结果纳入评价考核中。另外,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并最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体现过程评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性原则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定期组织几次对抗赛,充分发挥它的对抗性、趣味性的优点,这样大家通过比赛可以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开展每次对抗赛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撰写开发报告,通过报告,可以检验大家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达到让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心得和体会的目的,在报告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给予指导和肯定。

3.差异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系统案例设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也要体现出每位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难易程度。在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系统案例时,对于其评价标准应该了解。难度越大,则评价成绩越高,反之则略低。对于有创意的算法可给以加分或奖励,从而实现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全面发展的激励。

●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实践教学将人工智能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跃了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以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并采用单一的学业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研发动力。因此本文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段俊花,张森社,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5]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6).[6]谢琪,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下载《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进行了探索,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用多个项目展现出来。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摘要]电子商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整个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并对教......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成为高校非统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是新时期统计......

    艺术设计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材料与工艺”是艺术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从设计应用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材料的特性及工艺,加强不同材料在产......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邢昌 冒国兵 余小鲁 张海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4期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我校材......

    “数据通信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数据通信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数据通信网络组建与维护是我院计算机通信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较差、学生不易掌握等......

    《 建筑制图与识图》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共5篇)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刘光平(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浙江 东阳 3......

    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提出相应的分析探讨,并且认真进行了实践初步探索,以期能够对目前以及未来的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数值分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