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课题报告
中学化学新授课“引导●探究式”
结
题
报
告
课题主持人:朱玉楼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尤为重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高中化学实验正朝着探究型、生活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验发展领域,一些国家已走在了前列。我国是从80年代未 90年代初开始研究,进行了十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三次,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改革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国现在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学习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的设计。注重‚实验活动与探究‛是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
象都观察的清清楚楚,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省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已有多人在实验活动探究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仍有很多研究空间,我们打算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新课程‚活动与探究‛实验做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力争探索出一片新的天地。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主要内容及研究对象 ㈠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中的‚新课程‘活动与探究’实验‛界定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必修Ⅰ、必修Ⅱ及选修课程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对‚研究与创新‛界定为研究实验活动内容、活动方法及实施方案、活动效果等,力争在活动内容(试剂、仪器)、实施方案、解决探究实验题方面有所创新。㈡主要内容
《新课程‚活动与探究‛实验的研究与创新》课题主要是对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活动与探究‛栏目的研究,包括:
1、对新课程必修Ⅰ、必修Ⅱ及选修‚活动与探究‛栏目活动内容的研究。
2、对新课程必修Ⅰ、必修Ⅱ及选修‚活动与探究‛栏目活动方法及实施方案的研究。
3、对新课程必修Ⅰ、必修Ⅱ及选修‚活动与探究‛栏目活动效果的研究。研究在高中阶段如何将实验探究过程与教学实践结合
3、通过实际解决探究题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挥学校教师的群体力量,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
实验法、调查法、对比法、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1、课题组经讨论确立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设计研究初步方案,然后在校内发动教师共同参与,广泛征集教师们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强化课题的流程管理,定期开会分析研究,及时掌握课题实施进程,以便不断总结,做到经常考核,奖勤罚懒,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效果;
3、将课题组分解,落实分工,人人有责,骨干带动,认真定位,有计划、有考核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2至2010年2月)
阅读《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改革》、《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 完成一篇读写笔记。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
2010年3-4月:阅读《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
2010年5-8月:阅读《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化学教与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
2010年9-12月:阅读《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完成一篇论文。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主要工作:撰写《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1年3月,为课题立项后的论证、研究实施、中鉴阶段。找到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结合点,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新理论。
主要工作:问卷调查、典型案例活动探究、积累有关材料等 第三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课题研究评估、总结及成果推广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撰写小结及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等。
六、研究成果
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市级课题的计划与目标已基本实现。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成果:
(1)一些典型‚活动与探究‛实验案例设计及教师在实施后的反思评价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反思(3)相关活动与探究课程影像资料(4)撰写校本材料《实验探究案例集》 2.经验成果:
(1)针对学生只做实验不记录,不交流研讨;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不知从何入手,毫无章法;急于动手,抢着但不按规定操作做;实验结果出不来,结果不全面等问题,采取相应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从不同角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设计与探究中完成多种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制定分组实验的管理规范,采取合作探究方式,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个人,小组长由指定同学或组内同学轮流担任,规定好每个同学应做什么,既分工又合作。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小组实验时有人抢着做这做那,而有人则在一边旁观的情况。人人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大家都在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努力,如果有小组实验的纪律和实验情况的评比,效果会更好。
(3)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的过程,从而了解科学的探究程序,培养科学的素养。
(4)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就不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对一些典型‚活动与探究‛ 的探究实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5)通过实验探究习题集,提高了高三学生解决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6)通过对一些典型‚活动与探究‛案例探究讨论,开拓了年轻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年轻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反思和总结了如何更好地在‚活动与探究‛ 中践行新课程标准。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教师在专业上,教学水平上,精神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题研究本身需要课题组查阅相关资料。查阅的过程使很多教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同时使他们理论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同时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实验方法,开阔了教学思路。实验研究带来的教学效果使他们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另外课题组的集中交流讨论也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交流了感情,增进了组内的团结。
七、研究反思
1、通过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实验、研究实验教学的气氛正在逐渐增强,学生的学
第二篇: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探究化学的奥妙。我在初三年级担任化学课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虽然不难,但学困生人数较多,部分学生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探究化学的奥妙”,而视化学为沉重的负担。诸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和理解困难、气体制取装置程序总是搞不懂、对一些结合实际的简答题总是找不准回答的要点等较多的问题导致了每次学业测试总有30%左右的同学不合格,其中10%左右的同学过差。
在调入莲湖区教研室这一段时间里,接触到很多的学校、一线教师和学生,发现即使一些大家公认比较好的学校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在化学的学习上困难重重,而对于莲湖区一些薄弱学校来讲,化学的学困生人数可达65%以上。
多年来,在与很多的化学学困生交谈中发现,学困生在学校确实是一群弱势群体,他们在同学、老师、家长的眼里几乎是“另类”,很少得到应有的关爱和鼓励,甚至丧失了很多与一般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自卑、虚荣、自尊等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变得多疑、善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个性发展等。
(二)本课题目前研究现状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转变学困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谈及的都是学困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意志力不持久、注意力不集中、能力低下、纪律松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等,很少有谈及学困生形成的个案案例以及较深层次的形成原因。文献资料中关于学困生转化的方法问题,在理论研究、思考呼吁的层面比较集中,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较少,缺少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希望能从对学困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在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等方面总结经验,为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有益的借鉴。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帮助学困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迈入以后的学习,像普通学生一样有自信、有个性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化学学困生界定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化学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有相当大的障碍。
本课题中化学学困生是指:由于个人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部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存在较多的困难,不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学业测试水平低下的学生,而不是身心残疾或有智力障碍的学生。
本课题学困生具体表现为:从心理或思想上对化学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上课听讲不专心,不积极思考,常干一些与化学无关的闲事。不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化学学习成绩较差。
对化学概念、化学用语等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在化学学习中,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表达能力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自己所熟悉的几所普通初中中选择部分化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少量学优生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沟通,从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评价因素、教师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初中化学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四、步骤以及措施:(课题研究时间:xx年4月~xx年1月)
(一)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6月)
1、学生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谈话:在西安市莲湖区几所普通中学抽取部分学困生以及少量的优秀学生进行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学习习惯;学生对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化学教师的看法;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等等。
2、家长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谈话:尽量抽取涉及学生问卷的相关家长。主要涉及:家长的文化层次、学生在家的表现、家庭教育情况、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等。
3、初三化学教师调查问卷以及探讨:尽量抽取涉及学生问卷的相关化学教师。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化学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情况;教师对当前学生的评价体系的看法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有效做法等。
(二)整理、分析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对教师问卷以及谈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教师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对目前化学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作业、辅导、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研讨中探寻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2、对家长问卷以及谈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查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寻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3、对学生问卷以及谈话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学困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共性成分,并与学优生在相同的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三)总结、提升阶段(xx年10月~xx年1月)
把教师、家长、学困生自身的个案以及共性进行综合提升,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从个人、教师、家庭、社会等各个角度提出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形成文字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的总体目标: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初中化学学困生从学生个人、家长、教师等各个角度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探寻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转化的对策,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成果,从而为化学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五、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主件——完整的结题报告;
附件主要有论文以及调查报告:
1、初中化学学困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2、家长对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方法的看法调查分析
3、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以及转化方式的思考
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属于山区范围的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特别是化学科。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基础显得略差,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基。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处在这一阶段的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的班级授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方面的学困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困生,根据学科特点,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可能更多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即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开展化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学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课题组织化学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及教学模式理论等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本课题将结合新课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3)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化化学学困生教学模式的探究,构建各种针对本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在同类学校的化学教学中予以推广。
(2)本课题在探究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本课题的开展将促进教师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升华,将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优秀化学教师。
(4)本课题成功开展对同类学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使学困生充满自信,自觉加入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学中,让他们从情感上愿意、心理上渴望、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生活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化学课堂参与度,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班级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共同奋进的良好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转化学困生研究很多,但很少涉及针对山区中学和本校特色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构建有英德市第二中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六、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化学学困生专心学习,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怎样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好的学生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可以很好的培优,但对扶差却没能真正的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诚心的统一,培优与转差两者很难兼顾。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七、本课题采用的科研手段: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动态以及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状况和化学学困生学习的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定期进行课题阶段性小结,运用该方法能很好的将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的认识、领悟等经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八、本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按照研究进程,涉及化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创设学习环境,转化策略问题等,本课题把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山区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2、学校,教师创设教学环境,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困生会学,乐学,爱学,好学,从而达到理想转化。
第二步:研究问题的顺序
按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学情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意见和建议,合理组织教学实践,创设教学环境,寻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研究问题的细化
课题内容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1、开学初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对化学教与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使老师更好了解学生,从而改进教学,;2、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如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本人对化学学习的态度等因素;3、化学学困生在听课、作业,还有师生有效交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查;4、在这些调查基础上,通过老师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有效把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纠正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信心,争取达到更大的进步。5、怎样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学困生的教学,又能对优等生进行培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使差生转优,优生更优。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1.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
2.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3.合理分配每个参研人员的研究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4.定期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了解研究情况,加强研究指导。
5.不定期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课题的管理,督促参研人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6.及时收集能够反映课题成果的主要资料和过程性材料,资料整理要规范。
7.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布置下阶段工作。
8.按时上报科研成果评选材料。
9.加强与市教研室、同类学校的联系。
课题组各个成员:xxx、xxx、xxx、xxx
1、xxx、xxx、xxx、xxx老师负责完成课题组分配的研究任务,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
老师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进行阶段小结。
3、xxx老师负责最后阶段课题资料收集与整理。
十、预期研究成果:
第三篇:化学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化学与安全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化学与安全》
二、课题组成员:黄蓉、马斌、谭瑛、刘海、李海粟、李智磊、王湉、张琦、张千惠、三、课题指导师:尹晓代
四、课题研究的提出: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①水污染类型
水体污染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1. 有机耗氧性污染
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这类物质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质。在此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引起水体发臭,鱼类大量死亡。2. 化学毒物污染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排入水体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已达数百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四类:(1)非金属无机毒物(CN、F、S等),(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机毒物(挥发酚、醛、苯等),(4)难分解有机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3. 石油污染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对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由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达几百万吨以至几千万吨。1991年的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影响氧气扩散进入水中,因而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危害极大,油膜和油块粘附在幼鱼和鱼卵上;使鱼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鱼死亡。石油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石油污染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4.放射性污染
水体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选矿、冶炼、核电站及核试验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从长远来看,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潜在性威胁之一。
5.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干地,但速率很慢。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在海洋水面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赤潮”。在陆地水体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水华”。在地下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该地下水为‘肥水”。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在20mg/m3 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划分指标给出不同的值。6.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来自于未经消毒处理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生物制品厂和医院排放的污水。②水污染与水质评价指标:
水受到污染时,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测定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评价指标。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 1.pH值: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氧化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2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TOC(Total Or-ganic Carbon)为有机碳总量。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亚硝酸氧化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③水体自净
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机制有三种。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于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沉积、冲刷、再悬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于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水体自净的三种机制往往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哪一方面起主导作用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水体的水文学和生物学特征。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和水体自净过程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但在某一水体的部分区域或一定的时间内,这两种过程总有一种过程是相对主要的过程。它决定着水体污染的总特征。这两种过程的主次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距污水排放口近的水域,往往总是表现为污染恶化过程,形成严重污染区。在下游水域,则以污染净化过程为主,形成轻度污染区,再向下游最后恢复到原来水体质量状态。所以,当污染物排入清洁水体之后,水体一般呈现出三个不同水质区:即水质恶化区,水质恢复区和水质清洁区。④ 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
水资源费的收缴不能仅限于地下水,对一切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均应该是水资源费的收缴范围,使全社会树立起珍惜宝贵的水资源观念。过低的水费价格给人以水资源廉价的错误感觉,廉价用水淡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间接地鼓励了浪费。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水资源的重点是节约用水,只有利用高价格的杠杆作用完全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水费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水处理成本、输送费、税费、污水处理费、超量水费等。
2.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
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这种欠量收费办法难以体现国家用经济手段处罚水资源破坏和污染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就能彻底规范污染者的行为,企业就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3.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罐为喷罐或滴罐,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
4.加强对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处罚力度
伴随煤炭、石油等地下矿藏资源开采的同时,也抽排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就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山区而言,平均每开采1吨原煤,抽排近6m3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初始流出时并未受到污染,但在流经井筒采掘作业现场时,被人为污染,这些矿井地下水只有少量被利用,绝大部分是白白地排放掉了,造成近4000万m3地下水损失。有此可见,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5.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就拿全国煤炭产量12亿吨计算,大约抽排50亿m3的受污染的矿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净化成饮用水,可产生50亿元的毛利润,完全可称补全煤炭行业的亏损指标。另外,利用矿井水做选煤用水、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地下回灌等。
6.废水不废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第三部分:讨论与分析。
以前对水污染的认识不是很深,甚至有些片面,虽然口口声声挥着保护水资源的大旗,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却常常是大相径庭。在做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鞭笞,为自己平时某些不理智行为感到懊悔。其实保护水资源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等。我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篇:2013年化学学科课题
2013年化学学科课题
07化学
1)化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呈现方式的研究
2)如何把握高中必修模块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
3)化学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研究
4)化学课堂实施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5)关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6)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开设问题研究
7)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8)化学新课程中有效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的研究
9)化学新课程评价方式与中考改革的研究
10)化学课堂中学生互评的有效性研究
11)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与复习方法研究
1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1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整
14)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校本化学教研内容和方式的研究
16)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第五篇:“十二五”课题分类(化学)
附件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化学课程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2.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研究
3.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4.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5.校本化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6.初中、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
7.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8.化学教学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
9.中学生化学认知特点与学习策略研究
10.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教育
11.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作用研究
12.多种化学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
13.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4.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的教学研究
15.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
16.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17.中学化学实验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18.区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19.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20.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学生发展与评价研究
21.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22.化学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3.化学学习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4.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研究
25.高中化学学分认定与评价改革研究
三、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26.提高化学教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27.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8.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29.化学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研究
30.优秀化学教师成长的案例研究
31.提高区域化学教研质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