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研读教材
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个环节。如预设“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时,我仔细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个口诀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各种版本教材的编排都差不多,都是先根据动手操作或图形得出依次加几的数,在学生记住得数的基础上教学口诀,再引导学生记忆口诀、运用口诀。各种教材的教学模式都一样,难道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吗?这样不是显得没层次了吗?而且,教材安排先教2~6的乘法口诀,隔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再教7~9的乘法口诀,既是担心学生记不住口诀,也考虑到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加,要让学生慢慢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样教学乘法口诀,经历从“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而7的乘法口诀就处在“半扶半放”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为学习8、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
2.充分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预设教学案时应把握学情,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学习2~6的乘法口诀后得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关于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编写口诀的能力,会有多少人能正确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学生能编出口诀,就能真正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吗?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我该怎样去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呢……为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得知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的有5人(家里教或课外学的)。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几个学生答:“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依次加7算出来的。”那么,如果给这些学生时间动脑筋思考,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后进生会编出口诀吗?我叫了全班两个学习最差的学生,直接给他们提供教材自学,并填写书上习题的空格,结果他们也慢慢吞吞地做出来了。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理解7的乘法意义;(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的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后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就不用教师教了。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1.导在引入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的引入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注意简短有效。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哪七句?”然后和学生对接7的乘法口诀,如一七()、二七()、三七()……教师可将对接口诀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思考。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同时,通过口诀对接,使学生对自己独立编制口诀树立了信心。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主编制口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依旧根据图形和表格来编制口诀(和书本例题差不多),这样就使学生成功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当中。
2.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好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说过:“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给予指导,又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渗透提升,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在倾听、评价、比较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计算练习中有这样三道题:7×□=21,7×2+7=(),7×4-7=()。学生就单纯计算,算对完事。教师可及时予以提升深化:“这三道题的得数为什么都是21?”这样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3.导在课堂结束之时
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后,课尾教师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学什么?你会编8、9的乘法口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今天的探究进行了延伸拓展。
三、评价机制,为学导航
在“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评价机制的跟进。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有见地的独特见解、个性化的创作、精彩的讲解等给予赞赏点评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发言进行评价。尤其是上台展示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提问其他同学:“我说得对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还有补充吗?”通过问题使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既营造了开放民主的氛围,又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如当一个学生指出某个同学的错误观点,或帮助某个同学解决难题后,要这个同学对那个学生道谢。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缺失情感的宣泄,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简言之,教师要把数学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必须以钻研教材为先导,以把握学情为根本,以精心预设为先锋,以顺学而导为中心,以有效评价为羽翼,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 蓝 天)
第二篇: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作
者:严虎林
通讯地址:陕西省陇县温水中学 电子邮箱:yanhulin@163.com 邮政编码:721200 联系电话:*** 【摘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那么,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笔者从学情调查、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粗浅想法,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 落实以学
高效课堂
做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可惜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或者即使在理论上提出了“双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又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二月,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报告,使我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李教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深恶痛绝,提出了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应该是: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
那么,高效课堂实验验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点入手: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按照目前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要进行三次关键性的调查:一是在学生独学时的检查;二是在组内小展示时的检查;三查是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独学时的检查: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小展示时的检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实验的工具,它被誉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
导学案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导学案从内容上说突出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这几部分。从方法上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基于学情设计的导学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减少了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以学定教的保证。
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 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角色转变:①黑板是学生的,甚至地板也是学生的(大片大片地写出来交流);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②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③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④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高效课堂模式是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如上模式操作,就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变革,突出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实现以学定教。
(四)课堂评价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动力。
高效课堂被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其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迥然不同,如杜郎口中学根据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变革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除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外,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教师的工作状况与教学水平。其中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最具特点和创新性,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高效课堂的评价立足于学生,核心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小组评价要看“三度”: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体现出“狂欢”意味。所谓拓展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连越宽。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忽视。观察教师是否按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还要评价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发展,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课堂就自然是高效的了。
总之,只有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才能构建
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打造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解读
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呢?我个人认为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本”者根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本位”、“本性”、“本体”、“本源”。轻负高质的教学,学生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本性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本体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本源就是“真实发展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质。
我上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一课,在此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等。四年级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说明到五年级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对学生而言都有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质又是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及其他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引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让学生在原有对分数认知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单位的含义。2.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养成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的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让学生亲历到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发展学生——照准学生学习真正的起点
分数的知识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学习从复习入手内帮助学生回忆,从代表一个物体的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实物的话题出发,到4根、8根、12根小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主体,更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8根小棒找1/4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的辨析中去构建真确的知识做到真实发展学生。
(二)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物体的1/4和一些物体的1/4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主动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得出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1/4。比较不同点引出“一些物体”,是对单位“1”概念的完善。
其次我将4根、8根、12根小棒的1/4放在一起,通过寻找各自的1/4的数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质疑,并解释得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量与单位“1”取的数量有关。
我还将求取的小棒是所有小棒的几分之几和具体的根数两类问题放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为后续学生能分辨求分率与求具体量的区别做准备。
利用这三次活动,教师营造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对比,去发现、使之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引向了更丰富的境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板书设计中我把分数意义,包括分数各部分名称板书出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简单的概念,分数各部分名称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出来吗,况且教师的也不漂亮。可是这样使概念的完善过程呈现出来,而分数各部分名称重点是将分数的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建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单位,明确一节课学习内容,都是帮助中下学生理解、记忆。最后的拓展练习,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分数置身于学校社团的大背景中,搭建了研究平台,多元的理解并延伸了分数的意义,使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有不同层次的建构,感悟到分数的现实价值。
(四)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轻负高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双赢,学生学得非常愉快轻松,当堂课内容能及时巩固,教师及时批改纠正。课上学生能完成书上的习题,并且教师高度尊重学生通过自我批改,快速达成。有人担心学生批改真实吗?基于生本的理念,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其次学生在作业时,我“一支随身笔”,学生随做我随改,进行巡视式批改,学生的情况早在我心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通过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将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内驱力。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乐于数学学习,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那么对他们而言就没有负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通过《分数的意义》这堂课,诠释自己对轻负高质理解。我们积极探索试图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每一位学生和谐、个性、全面地发展。最后用我校校训来结束我的发言: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特色培训3:落实以学定教_构建高效课堂
项目名称:以学定教--促进有效学习专题名称: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主讲人:章志林
学习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时间:2014.4.18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可惜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或者即使在理论上提出了“双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又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著名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报告,使我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李教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深恶痛绝,提出了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应该是: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那么,高效课堂实验验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按照目前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要进行三次关键性的调查:一是在学生独学时的检查;二是在组内小展示时的检查;三查是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独学时的检查: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小展示时的检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实验的工具,它被誉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导学案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导学案从内容上说突出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这几部分。从方法上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基于学情设计的导学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减少了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以学定教的保证。
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0;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 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角色转变:①黑板是学生的,甚至地板也是学生的(大片大片地写出来交流);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②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③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④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高效课堂模式是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如上模式操作,就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变革,突出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实现以学定教。
(四)课堂评价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动力。
高效课堂被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其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迥然不同,如杜郎口中学根据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变革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除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外,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教师的工作状况与教学水平。其中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最具特点和创新性,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高效课堂的评价立足于学生,核心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小组评价要看“三度”: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体现出“狂欢”意味。所谓拓展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连越宽。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忽视。观察教师是否按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还要评价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发展,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课堂就自然是高效的了。
总之,只有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才能构建
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开元学校 郭丹丹
内容摘要:
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即以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起点、重点与难点;以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学情检测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性与独立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效 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以学评教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应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想让语文教学走向高效,首先要准确理解“高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能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就直接的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所提高;从间接的方面来看,学生通过老师的教,不但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养成了热爱母语、亲近母语的品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显著发展的课堂,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是绕不开的重点。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学”,而不是“教”。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台”,叫学生“唱主角”,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促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获得课堂最高的“效益”。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以学定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教育(学习)的主要矛盾,教师参与其中是为了使主体和客体实现辩证的统一,不断化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主体自主发展。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特征就是课堂中学生在前,教师隐退;学习前置,指导延后;学路优先,教路为辅,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下面我简介它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以中年级段的《秋天的雨》为例,谈谈具体实践过程。
1.学情描述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下列几点学情:(1)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认“柿、菠、裳”等字,他们反应这些字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超市、服装店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字。
(2)学生认为“衣裳、钥匙、扇”字难读,是因为“衣裳、钥匙”是轻声词,“扇”是多音字,文中发第一声,一时不容易记住。
(3)学生认为“爽”字难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构字方法还不清楚。“紧”字难写,是这个字容易多了一撇写成错字。
(4)学生已经掌握词意的词语大多是一些名词,来自于生活,平时的使用频率比较高。(5)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时停留在表面,还抓不住最主要的信息进行归纳。他们都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句子,原因之一是和课后的第二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有关,原因之二还是因为读不懂句子的意思。
(6)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恰好就是他们读不懂的句子。本文想象奇特,句式多样,非常富有情趣。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跟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大不相同,他们对此表现出陌生感,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对这样艺术化的描写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对语言形象很有兴趣。这个点既是困惑点,又是兴趣点。所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初步教学生去赏析句子,体会语言之美,积累语言。
2.诊断学情,以学定教
因此,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教什么”,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读准“钥匙、衣裳、扇”等词语的字音,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启发想象,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
(2)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调查学情可以使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1.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比较准确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能进行比较有效的调整。因为学情调查得比较充分了,大部分的课堂生成都在预设当中,提高了40分钟的利用效率。
3.学情调查,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无须再为学生会的知识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节省了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一些课后的适当拓展,让学生既能走进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余文森教授曾强调指出:“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当各小组同学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小组的舞台,教师就要敏锐地分析学生汇报的观点是否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对有生成点的资源,引导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点评、补充、驳斥,让每位同学在倾听、评价、较量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学生在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交流的话题扯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用适当的话语将话题拉回来,或结束讨论,或以追问等形式将话题引向深入。
但是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把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知到能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要顺应学情,学会放弃。
我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楞,觉得这似乎与学习这篇课文无关,继而一想,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好奇心,何不来个因势利导,顺学设教,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预案。在略加思索后,我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找到了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太小、太浅);又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中读到了“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应当是干净的);还从课文的第四小节读懂了“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于是,学生就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五彩池是不能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能游,又怎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于是,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读懂了课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深读课文的自读任务。
这时的设计又往往更多地体现为因“学”设教,即教师因课堂发生的学情而灵活地设计即兴的教学引领,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另外,当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时,教师的“铺路搭桥”就成了顺学而导的关键。如在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一课中,当学生理不清诗歌的脉络,弄不清诗歌的结构时,虞老师先引导学生读中思考:每一节诗写了什么?并以第一节为例,帮助学生学习概况诗歌的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以学评教就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来评价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前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比如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要注意下述几点:
1.展示学习成果必须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重视语感的积淀和运用。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读、议课文让学生积淀语感,似对语感的运用却重视不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
2.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必须遵循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序列。比如为养成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一年级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短课文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以积累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在二年级要让学生多选择重点段美读,摘录喜欢的语言或讲故事,以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在三、四年级要多选择制作词语分类卡片,多练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片断仿写等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好词好句、成语和一些名言警句;在五年级要多选择为课文列提纲,练习缩写课文、扩写课文、写心得笔记等,以学会仿照课文的某些写作顺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3.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要多样化,要具有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用什么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给予积极指导,提出一些练习要求。这些练习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还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就是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语感的需要自由选择。在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区别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最后,也要加强课后反馈与课前预测的联系。利用单元间的课文之间联系,既巩固旧知、又导学新知。
爱因斯坦认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当前,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更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学校留给孩子们的真正的教育吧。那么,就让我们把两只曾经攥紧孩子的双手松开来,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感受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全面而自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 [4]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8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