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
第七课:《棉花》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二篇: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徐寨镇明德小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蒙书诵读、诗歌诵读、经典语段、名人长廊、名胜佳境、民族文化艺术等。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看视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课时安排:每周每班一课时
第一课《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第二课《小儿语》教案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第三课《治家格言》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第四课《 名贤集》
(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第五课《 名贤集》(二)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第六课《增广贤文》(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第七课《增广贤文》(二)教学内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第八课《弟子规》
(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第九课《弟子规》
(二)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讲解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第1课
《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吕坤及其《续小儿语》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
六、活动广角:第11页
七、成长袋:第1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袋: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
六、活动广角:第19页
七、成长袋:第2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2页
六、活动广角:第23页
七、成长袋:第2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教学目的:
了解选文意思,学校正确的读书方法。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
六、活动广角:第27页
七、成长袋:第2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幼学杂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正月元宵,立春雨水。二月花朝,惊蛰春分。三月寒食,清明谷雨。四月清和,立夏小满。五月端午,芒种夏至。六月三伏,小暑大暑。七月七夕,立秋处暑。八月中秋,白露秋分。九月重阳,寒露霜降。十月小春,立冬小雪。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0页
六、活动广角:第31页
七、成长袋:第3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改良杂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5页
七、成长袋:第3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0课、《千家诗》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徐元杰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湖
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9页
七、成长袋:第4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1课、《千家诗》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骈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居夏日 [唐] 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2页
六、活动广角:第43页
七、成长袋:第44页
八、课后熟读44页的《赤日炎炎似炎烧》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2课、《千家诗》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程颢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6页
六、活动广角:第47页
七、成长袋:第4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3课、《千家诗》
(四)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卢梅坡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雪梅二首(其)[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0页
六、活动广角:第51页
七、成长袋:第5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4课、《神童诗-卷首诗》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寇准及其《神童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四
季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4页
六、活动广角:第55页
七、成长袋:第5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5课、《神童诗-卷首诗》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寇准及其《神童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华
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8页
六、活动广角:第59页
七、成长袋:第6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6课、《随园诗话》(读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随园诗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2页
六、活动广角:第62——63页
七、成长袋:第6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7课、《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刘义庆及其《世说新语》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6页
六、活动广角:第67页
七、成长袋:第6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
第18课、格言警句 教学目的
理解格言警句的意思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一、经典回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
—— [唐]韩愈《进学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岁光阴不可轻。
—— [宋]朱熹《劝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二、教师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学生读。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70页
六、活动广角:第71——72页
七、成长袋:第73页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三字经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五、总结 《三字经 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三字经
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
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
人物长廊 孔子
《万世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
孟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晏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孔融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融的品质,体会孔融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融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孔融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4、查阅资料,了解孔融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黄河 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
3.了解黄河名胜。
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
7.熟读成诵。
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
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
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3.积累黄河文化;
4.熟读成诵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
教学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
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
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
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5.再读诗句——背诵。
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
2.背诵杜甫《望岳》
3.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
4.积累泰山文化。
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
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
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泰山日出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过程: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登山抒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
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
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
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
1.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泰山典故
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
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
4、塞上听吹笛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篇:初一传统文化教案15 中庸7
《中庸》(第七课时)
2010.12.21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
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
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
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
师:各位都举得很好。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 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
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
师:说得好。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
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
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若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板书:狂、狷[交往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2章,13.32章:
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 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
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
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
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
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处世为人原则,尽显中庸本色。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12章,也不难理解有子把“和为贵”视为“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足以显示出孔子中庸思想之高之大。师: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好比君臣、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有所节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
师:由此看来“言和,必和顺于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
板书:和而不同[中和原则]
二、讨论: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师: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试结合已学课文的有关内容,来谈谈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
生1:我认为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生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生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生4: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生5:我认为孔子“忠恕之道”(第五课5.12章、6.30章),也是体现中庸之道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师(总结):大家对孔子中庸的认识,可谓初“得其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不断去体会、去运用。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
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三、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好人、恶人
[是非原则]
无过、无不及
[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狂、狷
[交往原则]
和而不同
[中和原则]
四、布置作业: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五、教学后记:
中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的例子,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四篇:初一传统文化教案07论语7
<论语>八则(第七课时)2010.10.26
内容:解读“仪封人请见”章 目的:
(一)了解孔子的同代人对孔子的评价、期望,领略孔子在当世的声名
(二)解读后世对这一评价与期望的阐释,以及各种阐释之间的同异之处,体会这些同异处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三)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参考书目,理解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讲授安排:
一请两位学生分别背诵或朗诵《八佾第三》第二十四章“仪封人请见”,特别注意“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两处的语气。
二疏通一些较重要的字词意义,主要是: 1.封人(解说古代官制)2.见之(指出特殊的文言语法)
3.丧(牵涉到对本章的整体理解,暂作简单提示,指出由于“丧”后省略了“丧”的内容,导致后世理解的差异)
4.木铎(先解释名物制度的本义,对于“注释”中涉及到的隐义暂不详解)三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教材中“集说”的每一家解释,辨析其间的同异之处,以提问的方式列出:
1.《集注》中所列两说之间的差异在何处(“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与“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
2.各家对“木铎”之喻的解释有何同异之处(都强调了“行教”,但在失位、得位上有不同意见)
3.各家(包括注释中所列“孔注”、刘敞及“集注”中的解释)对“丧”的解释有何不同?
四根据以上的辨析,讨论本章的含义:
1.向学生解释“失位”、“得位”的含义,并介绍传统政治思想中须德位相兼方可制礼作乐的观念,以资理解这里“位”的含义,及各家对 “得位”与“失位”的争论与认识孔子之地位的关系。
2.何谓“行教”?古人所认为孔子奉天之令“行教”,这与今天的人们认识到的孔子的实际活动及其在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之间,有何同异?这种差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分别引《孟子》、《史记》等典籍中对孔子事业功绩的评价,并展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段落。
五留下几个阅读经典方面的问题供思考:
1.刘开对《集注》中两说的辨析与取舍依据何在(“将以”两字)
2.各家对“丧”有不同的解释,是什么原因(“丧”后省略了内容。这是《论语》记言记事的一个较常见的特点,也因此而导致理解的歧异。)
3.朱熹、汪烜、黄式三等人对“仪封人”的看法怎样?他们的看法有什么依据(各人褒贬不一,值得玩味)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 名贤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 名贤集》(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逢老人》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幼女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陶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陶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陶者》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陶者》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题画》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袁枚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池上》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关山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关山月》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棉花》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神通诗》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汪洙及其《神通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神通诗》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汪洙及其《神通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绕口令
教学目的 理解绕口令意义 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A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