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4:1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数学备课大师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一、方

第一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第13题中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让学生试着整理。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一第8、9、10题。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5-6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并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6题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明确解这类方程的基本方法。

2、练习二第7题

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让学生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要突出“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2)学生独立解答,提醒学生自觉检验。

(3)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练习二第8题

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7.5千米。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让学生借助所画的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4)练习二第9题、第10题、第1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有困难,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思考题

出示:

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甲比乙多跑1圈”就是说明什么?(指在相同时间内甲比乙所跑的路程多1圈,也就是400米。)

2、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师板:甲跑的路程-乙跑的路程=甲比乙多跑的路程

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9、10、11题。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

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8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人,跳绳的有()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²。

(2)长方形周长9m。

11111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第(2)小题

**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P9“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实践意识,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在活动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通过“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教学资源:

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在学校的跑道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算出自己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

(1)师:请大家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想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2)学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3)追问:你会列方程求三角形的底吗? 让学生独立求出三角形的底。

(4)交流时说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又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5)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符合题意的三角形。

(6)互相交流所画的三角形是怎样画出来的。注意不同形状的三角 形的画法。

2、把下面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4倍。

(1)先让学生在小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然后试着动手分一分,分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确。

(2)交流分割方法。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和同学或家人一起,先测出每人每分大约步行多少米,再算一算,如果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一条路的两段相对而行(同时出发),大约经过几分可以相遇。课前同学们已经算出了自己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因此可以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一起算。

4、“探索与实践”第14题猜数游戏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玩这个猜数游戏,先由老师猜学生想的数。(2)由由学生猜老师想的数。

(3)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老师想的数的。(4)和同学玩这个游戏。

二、评价与反思

(1)认真阅读评价指标。

(2)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可以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

(3)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并说说打算怎样改进。教学后记:

二、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三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12例

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12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2)把教科书121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15例

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资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出示‘‘试一试’’)(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6例

5、“练一练”、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教学资源:小黑板、一个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问: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面各图的表面积。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的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1、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2、问: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怎样计算?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

4、全班交流,体会不同方法的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

三、“练一练”:

第1题

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并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6题 学生读题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再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及时反馈。

2、练习四第8题

学生读题后,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教室,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门、窗及黑板也不需要粉刷。

3、练习四第9题

学生读题后,老师可以先画出5级台阶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其中台阶占地面积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习四第10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同时要提示学生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尝试,再进行交流。

第2小题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的面的个数等方法发现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七、作业:

练习四第7题、第8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9页的例

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五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第19页上2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学生准备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

如果把这两个石块比较一下,哪个大哪个小?你能说出比它大多少吗?

要认识物体的大小,准确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多少,就要认识物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究

1、实验一

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小的石块,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石块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指出:石块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因为石块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较大的石块。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第二次的石块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石块所占的空间小?

实验二

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举例:象箱子、油桶、木盆、仓库这些都能容纳物体。

三、巩固反思 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溶剂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19页的例8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五的第5-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体积和容积意义的基础上,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第21页上所需的材料,学生准备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问:你是怎样理解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

2、师生探究

1、出示1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哪个体积大? 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小结:为了看得清楚,可以把它们切成正方体的小块来比较。实物投影仪出示:第一个长方体有9个小正方体,第2个正方体切成了8个小正方体,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大一些。

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对不同物体图形里的小方块要有什么要求呢? 教学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正方体小块。也就是说,要用统一的正方体来计量物体的体积。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体积单位。(板书课题)说明: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书)(1)认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问:哪些物体的 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呢?(自己的手指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21页上的2幅图,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2)认识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棱长1分泌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吗?

说说看,你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3)认识1立方米的正方体

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4)归纳体积单位

通过观察、学习,知道体积单位是规定了棱长的正方体。让学生说说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是怎样的正方体。

(5)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是1升水。

板书: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让学生说说那些容器大约可乘1升水。

三、巩固反思

完成练习五的第5~8题

1、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这一题中的3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3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完成练习五第6题

本题要提醒学生:数几个物体的体积时,要想办法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特别要留心遮住的小正方体。

完成练习五的第7题

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容积和体积单位的使用。完成练习五的第8题

这3幅图是这个物体的形状,它的体积是4立方厘米。完成思考题

可以提示学生以1立方厘米的图形作标准,先将右边的物体进行分割,再进行估算。右边的物体从上往下可以看作3层,每层哟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体积大约是15立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

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³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³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

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一下,通过练习,使同学们能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二、完成练习六的4~8题 完成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占地面积是指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木料的横截面的位置,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一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完成第6题

让学生认识到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高。还应该明确要求“用方程解”的这个要求。完成第7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再分别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完成第8题

先让学生弄清三合土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思考题可以先根据增加的表面积求出现正方体的棱长,在根据这一数据算出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三、你知道吗?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种表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再找出一些商品包装,看看它们分别是怎样表示其所占空间大小的。

四、全课小结

通过着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课后还可以与来势和同学一起交流。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略)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0页的例题11以及练一练和练习七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知道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究

1、出示2个正方体

问:下面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汇报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他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我们发现: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1立方米=()立方分米

3、归纳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就是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三、完成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说说换算的具体方法,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完成练习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完成练习七第2、3、4题

学生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突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3、4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七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知道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七的5~10题

练习七的第5题

让学生先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再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他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练习?知道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的水吗? 练习七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计算结果的单位是否正确。练习七的第9题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积。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外面量的数据和从里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8、9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资源: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3节课的时间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组织学生讨论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是什么联系?

三、完成整理与练习的1~3题 完成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个形体的体积,然后再计算。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计算时要仔细认真。完成整理与练习的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组图表达的意思是:先向杯中倒入一定的水,再将土豆放入水中,量杯中水面上升前后刻度所显示的体积相差200毫升。完成整理与练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体积单位见的进率。然后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的知识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如果有问题可以跟同学和老师交流。

五、补充习题 1、10.0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9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1350毫升=()升=()立方分米

2.005升=()毫升=()立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无盖的水箱,长0.8米,宽0.65米,高0.6米.做这个水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立方米?如果每升水中1千克,这个水箱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铁皮的厚度不计)3李老师要为班级做一个长方体的图书箱,长6分米,宽5分米。如果要使这个书箱的容积达到120立方分米(木版的厚度不计),做这样一个图书箱,至少需要木版多少平方分米?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

3、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资源: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同学们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

二、完成整理与练习的4~7题

完成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好,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第5题

这题要求需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可先让学生看一下示意图,每根铝合金条就是长方体相应的棱,要求至少需要分米的铝合金条,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完成第7题

第(1)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底面积之和,可以先求出一个立柱的底面积,然后再求出12根立柱的底面积。

第(2)题是求这些立柱的体积之和,方法可以采用第一个。第(3)题求的是一根立柱除了底面积以外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4、思考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是这个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有12×2=24;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工有24个。

三、补充练习

一种纸袋,打开后的形状是长方体,长55厘米,宽8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纸袋至少需要多少硬纸?(上面没有盖)这个纸袋可以盛多少立方厘米的物体?

把一个棱长0.8米的正方体钢呸,锻成一个横截面是0.16平方米的长方体方钢,锻成的这块方钢长多少米?(用方程解答)

3、一间教室长7米,宽6米,高3米,门窗面积和是20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面墙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思”,完成书本第35页第8、9题。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8、9题。教学过程:

一、第8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第9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资源: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后记:(:)

三、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1)教学内容:P38、39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标注出长是“1米”。

提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这个已知条件吗?

2、出示问题(1):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提问: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操作。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学生可能用加法计算,列式:3/10+3/10+3/10;可能用乘法计算,列式:3/10*3(或3*3/1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乘法算式

追问:列式3/10*3,是怎样想的?

3、明确:求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从本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乘法。

引导学生观察3/10*3(或3*3/10),提问:这道乘法式题有什么特点?

4、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3/10*3 启发:想一想,3/10*3的积应该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3/10*3的积为什么是9/10吗?

引导学生联系上面分数连加算式结果或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解释和交流: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计算3/10*3时应该怎样做? 小结:计算3/10*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积的分子,积的分母仍然是10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的板演,相机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教师边板书计算过程,边进行适当说明。

3、小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按要求在长方体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追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

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3、做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八第3-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要求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2)教学内容:P39-40例2,“练一练”,练习八第6-11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2、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教学资源:例2的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2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明确:以10朵绸花为单位“1”,红花的朵数是10朵的1/2,绿花的朵数是10朵的2/5

二、探索

1、学生尝试解决第(1)个问题,求红花的朵数

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明确求红花的朵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由此列出乘法算式,并让学生再次算出结果

2、解决第(2)个问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按要求圈一圈

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答

交流:求10多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白: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5、“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在列式计算 第2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填空

三、练习

1、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交流,比较。

体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练习八第7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

3、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练习八第9题

先理解:表中的分数都是与四月份的天数比较后得到的,都以“30天”作为单位“1”。估计天数的多少,可以直接比较分数几个分数的大小。将计算结果与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看估计是否正确。

5、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计算,再组织学生说说三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练习八第11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进一步思考:如果不计算,你能比较出参加三项比赛的人数哪一项最多,哪一项最少吗?

四、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3)

教学内容:P41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例3的条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3的条形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等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哪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 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说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板书

提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要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又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要求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2/7,也就是28张的2/7

三、练习

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八第13题

启发学生利用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

3、做练习八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再要求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

4、做练习八第15、16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5、做练习八第17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资源: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的是,的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的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1)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会计算吗? 出示:×3=

4×=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47例6及练一练,练习九第6——9题。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同时,发展他们数学思考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应用题的解答。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1)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刚的倍。()×=()一根绳子,剪去了。

()×=()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小明的邮票张数比小刚少。

()×=()

2、师:你们知道今年是我校建校多少周年吗?为了庆祝先锋小学十周年校庆,到时会有精彩的文艺节目汇演。大家都忙活起来了。这不大家做起了绸花。

出示:先锋小学同学为十周年校庆做绸花。四年级做了135朵。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五年级做了多少朵?

(1)生读题。

师: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35×= 120(朵)答:„„

(2)师:你觉得题里最关键的是哪一句?(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数量?(3)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呢?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四年级做的朵数)

四年级:

师:我们刚刚说过是五年级做的朵数与四年级做的朵数比较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呢?(把四年级做的朵数平均分成9份,五年级做了这样的8份)那五年级做的朵数该怎样表示? 四年级

五年级:

(注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6:先锋小学同学为十周年校庆做绸花。四年级做了135朵。五年级做的朵数是四年级的,六年级做的朵数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做了多少朵?

师:四年级、五年级的同学都开始动手了,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当然也不能落后。

2、比较异同点,分析数量关系。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题和我们刚刚所做的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多了一个条件,有三个数量,出现了两个单位“1”,有两个数量关系,问题不同了)师:你看的真仔细!这题有三个数量,出现了两个单位“1”,数量关系比较复杂。那你认为哪句话最重要呢?刚刚我们讨论过的含义,又表示什么呢?它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又把谁看作单位“1”呢?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道题里的数量关系吗? 板书:四年级做的朵数×= 五年级做的朵数。五年级做的朵数×= 六年级做的朵数

3、画线段图

师:现在你能把三个年级做花朵数的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能)应该先画谁呢?(四年级做的朵数,这是第一个单位“1”)

(这时候可能有学生提出可以借用前面所画的线段图)

师:不错,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大家试试看!生独立完成。画完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演。

边画边问: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把线段图画完整)板演: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解决问题

(1)师: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六年级做了多少朵)要求六年级做花的朵数,先要知道什么?(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为什么?(六年级做的朵数是五年级的,只有知道了五年级做花的朵数,才能求出六年级做花的朵数)板书:(1)先求五年级做了多少朵?(2)再求六年级做了多少朵?

师:同意吗?说的真好。要求六年级做了多少朵就必须先知道五年级做了多少朵。五年级做花的朵数一个关键的中间量。(2)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名板演)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大部分学生能列分步算式解答,也有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每步的意思。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启发学生说出综合列式,师板书;若没有,直接提示学生,这道题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师:这个算式里有两个分数连乘,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分数连乘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分数的连乘。

师:分数连乘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先鼓励学生试着做一做)觉得这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单? 提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分步计算比较,这样做又有什么优势呢? 注意:列综合算式计算的格式。(提醒学生,做完后要检验)

小结

师:刚刚我们一起努力解决了这道分数的连乘应用题,相信在解答的过程中,大家会有很多体会。解决这类应用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总结:在解答分数连乘应用题时,要找准单位“1”,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问题,找出那个关键数量,以此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分数连乘的时候,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都学的很认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人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练习九第6题

分小组完成。指名三人板演。练习九第7题

(1)学生读题。问:单位“1”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的人数?(3)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练习九第9题

(1)学生读题。问:单位“1”是谁?题里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你会解答吗?(2)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先比较,再计算。

出示:(1)先锋小学为了庆祝校庆将组织60人的铜管乐队,舞蹈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鲜花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舞蹈队和鲜花队各有多少人?

(2)先锋小学为了庆祝校庆将组织60人的铜管乐队,舞蹈队的人数是铜管乐队的,鲜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鲜花队有多少人?

(1)让学生先观察,比较两题的异同。(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师:第一题两句话的单位“1”相同,都是铜管乐队的人数,是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比较简单。第二题有两个单位“1”,铜管乐队的人数和舞蹈队的人数,数量关系相对复杂,是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对单位“1”,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

四、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连乘应用题,老师非常开心,你能讲讲今天的学习感受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分数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九的10---13题。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22×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重点练习。

1、练习九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九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

独立完成后订正。

4、练习九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小结全课。

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完成上述各题。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50页例7和练习十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n bsp;

×

=

=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2)学生回答。(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归纳方法

(1)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3)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教学“练一练”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注意格式。然后请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做练习十第2题 指名口头回答。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做练习六第4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十5、6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整理和练习1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1---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1)小组讨论。

①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②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③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2)指名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练习与应用第3题

单位的换算。

4、练习与应用第4题

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引导学生审题后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1/4*5及6/5*5/4

5、练习与应用第6题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与应用第8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

7、练习与应用第9题

分数连乘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讲算理。

三、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5题、第7题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整理和练习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成第53---54页的10、11题。并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题目略

2、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3、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各题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0题

(1)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3)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

2、第11题

(1)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2)进行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3)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

(1)1/2-1/3=()/()

1/2×1/3=()/()(2)1/4-1/5=()/()

1/4×1/5=()/()

学生计算后先交流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看看有什么规律。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全课总结。

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提出改进措施。教学后记:()

四、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资源:1.小黑板2.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 列式?为什么?(板书 ÷2=)

3、学生讨论: ÷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让学生交流想法:

(1)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2)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升的是多少,所以 ÷2就可以用×,结果是。谁能再说一说,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来计算?是2的什么数?(倒数)

二、教学“试一试”。(1)提问:如果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3)

(2)÷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三、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四、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2)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

六、作业

练习十一第1、3、4题。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

2、例3,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资源: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3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追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是几?

板书:4÷=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12 4÷=16

(3)出示:4÷=4×()

4÷=4×()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3.想一想:4÷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9/10÷3/10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9/10÷3/10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9/10×10/3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9/10÷3/10

=9/10×10/3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看看3/5里有几个1/5,有几个3/10,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9、13、14题。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除法简单应用题(1)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 =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升。

× =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分数除法应用题(2)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二第4~8题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

÷

÷

÷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5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十二第6题。

10小时行了全程的,表示什么意思?

提醒: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作业:

练习十二第7、8题。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 =(升)

÷ =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 =(杯)

×3=8(杯)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

÷ ×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计算。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

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说一说。

二、基本练习1.直接写得数。

(1)各自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四、作业:第5、6、7题。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成第8~9题,并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4、学会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1)联系分数的意义。

(2)画图理解。(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三、作业: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五、认

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p68-p70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实物图

2、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板书(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 :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前五节内容。(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练一练

2、练习十三1~5题

四、课堂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68~70页的内容,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p70~71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18

1.8:0.09(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2)化简(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师:把71页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8

3、出示: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A

1∶20

B 1000∶20

C 5∶1(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比的意义和性质练习

教学内容:第74页

练习十三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比的意义。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3、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

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含义。(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2)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2:5(3)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8:9(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5)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5

3、做练习十二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1)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③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解答例5。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

30× 方法

三、30÷(1+)

方法

四、30÷(1+)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

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也可以让学生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归纳(讨论)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第三篇:六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全册

潭东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刘开连

第一课

中外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教学,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传统建

筑艺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建筑艺术欣赏促进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培养设计童识:

教学重难点 以我国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什么是建筑艺术?

二、对每件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建筑艺术欣赏是占据庞大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观赏、思考与描述。

欣赏、探讨、理解、评述。

三、观赏、思考与描述。

四、欣赏、探讨、理解、评述。

五、教师归纳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

永恒的追求

教学目标 分析、欣赏不同的形式的美术作品。教学重难点 如何领会美术作品表现的体育精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进行分组教学,创造人人可以发言的机会。

二、导入教学。

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体育运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瞬间,通过精

心设计的构图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特定的主题,也表达 出艺术家对所表现对象的独特感受。

三、观赏、思考与描述。

四、欣赏、探讨、理解、评述。

五、教师归纳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三课

奔马图

教学目标 认识马的生理结构,学习用毛笔表现一匹奔跑的马。教学重难点 学习马的奔跑向前的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有关马的故事导入本课,点名课题。

2、引导学生回答有关马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生产、军事、交通、娱乐等方面思考。)

3、学生回答,教师释疑解难。

二、通过欣赏评述来认识马。

三、学生做作业,大胆创新。

四、作业展示,共同评价。

1、学生画好马后,用剪刀剪下,贴在卷纸面上。

2、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3、学生谈创作体会。

五、课堂小结。

第四课

新房子

教学目标

能运用线条和彩色大胆地把自己家乡的房子的变化 和风格特点画下来,感受城乡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线造型的创意表现。教学过程

一、从家乡的变化引入。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评析欣赏作品,联系自己的家乡实际感受城乡的变化。

2、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探讨。

3、学生讨论汇报,教师作总结。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探索色彩的表现技巧。

五、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上色。

六、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五课

故事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了解动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服饰特点,能用简 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动漫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线造型的创意与上色表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三、细节欣赏,品位艺术形象。

四、探索色彩的表现技巧。

五、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上色。

六、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六课

风景写生构图

教学目标

掌握取景与构图的基本方法与透视规律,能描绘不同 远近景物的空间层次变化。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透视规律进行风景的写生描绘。

教学过程

一、欣赏风景画导入课题。

二、探讨学习目标。

三、欣赏作品,探究取景技巧。

四、实践操作,练习取景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七课

变化多样的脸谱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特点、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学生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及脸谱图案 的设计制作。

教学过程 :

一、唱京剧段子,出示脸谱图,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二、简介脸谱艺术特点。

三、欣赏作品,探究脸谱特线条与色彩表现特点与技巧。

四、实践操作,练习脸谱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八课

金属线造型

教学目标: 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教学重难点: 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评析线造型作品。

2、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探讨。

3、学生讨论汇报,教师作总结。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九课

设计校服

教学目标:

了解校服设计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校服设计中的款式色彩以及搭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画,感受校服的美。

二、仔细观察校服图画,探究校服设计的特点。

三、探究校服的款式,校服线条的表现形式与色彩的搭配。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十课

苗绣

教学目标: 了解苗绣的艺术特点,学习绘制苗绣纹样。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苗绣纹样装饰在生活用品当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启发谈话,师生共学。

1、教师出示作品,共同交流。

2、引导学生分析观摩分析苗绣的艺术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苗绣纹样、苗绣作品及课本的范图。

4、教师介绍苗绣的应用。

三、设计与制作。

1、教师讲授作业要领:根据苗绣纹样的特点,自由选择进行设计。

2、教师示范讲解。

3、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第十一课

成语故事新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新编一个成语故事,然后把它画下来。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范画进行故事内容分析,并引入课题。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课本的范图,教师作评析。

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喜爱的成语故事,然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创作的思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表现成语故事,并进行大胆创作。

五、教师展示范作步骤图,讲解创作方法和步骤。

六、学生作业。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第一条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七、学生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八、课堂小结。

第十二课

古代的桥

教学目标

1、欣赏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了解桥的文化。

2、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国古代桥的建筑成就和桥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欣赏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图或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古代桥的图片、画册或资料。

二、知识讲授。

讲授有关桥的相关知识。包括古桥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认识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古代桥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三、学生作业。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 容(教师解说,不出示条款)第十八条 一切考古

发掘项目,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考古发掘申请,由考古发掘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

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或者直接向国家

文物局提出,依照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或者第十九 条的规定审查批准。国家文物局批准直接向其申请的考古发掘计划时,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说,不出示条款)第二十一条 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文物调查或者勘探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调查或者勘探工作,由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或者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

四、作业展示。

学生完成草图创作后,进行展示互评。

五、课堂小结。

第十三课

传统杂技

教学目标 :

能用粘土或橡皮泥塑出一个表演杂技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立体造型的审美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

了解杂技艺术,能抓住人物在运动中的特有的姿势,塑造杂技人物的动态和组合造型,掌握泥塑形态特征的表的和造型变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杂技泥塑,激发学生兴趣。

二、简介杂技艺术。

三、探究探究杂技艺术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十四课

竹木玩具

教学目标:

了解竹木玩具的制作工程,并能运用竹木进行玩具的制作。了解竹木玩具制作的基础知识,合理设计一个竹木玩具,培养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利用竹木设计一个能活动的竹木玩具以及形象的创

新与部件的合理安装。

教学过程

一、出示竹木玩具,激发学生兴趣。

二、简介竹木玩具艺术。

三、探究探究竹木艺术的特点与表现技巧及组装技巧。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2、师生共同观摩,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小结。

第十五课

壮锦图案

教学目标: 欣赏壮图案,了解壮锦图案的风格特点。教学重难点 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壮锦风格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安定学生的情绪。

二、欣赏导入教学。

可先从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收集的壮锦图案资料导入教学。

三、知识讲授。讲授壮锦图案的构成样式。

四、学生讨论对壮锦图案不同形式及其构成原理与设计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示范、讲解壮锦图案的绘制过程。

六、学生作业:临摹一副壮锦图案。

七、教师指导,师生互动。

八、课堂小结。

第十六课

我们的小报

教学目标:

设计编辑一期以新人新事为内容的小报。教学重难点 小报版面设计编辑及版面的美化装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报,认识小报。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本课学习。

2、教师展示几张版面设计形式不同、主题不同的小报供学生欣赏。

二、学习小报编辑的常识。

三、学习小报版面设计。

1、教师讲述作业要领及注意的问题。

2、学生进行小报的版面设计。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报版面设计草图展示。

五、布置作业。

第十七课

学做设计师

教学目标 :

认识校园建筑策划整体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关心未来的美好情怀。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激情导入。

二、欣赏作品,认识设计。

1、学生欣赏课本上校园全景图,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建筑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说说本校建筑物都有些什么使用功能?

3、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人们在建筑大型建筑物时,为什么都必须先策划、画图纸等。

4、教师归纳总结。

三、描绘蓝图,建设校园。

四、师生共同评价。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手机徐悲鸿的相关资料、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中国画的工具、教学课件、奔马图片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2)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第2课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2)引出学习主题:(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l)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研讨、发表个人独特看法。

(2)引导学生说一说戏曲人物有哪些特点。请他们秀秀戏曲人物的有趣造型:谈一谈这些戏曲人物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3.探究水墨表现,增长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关良的作品《戏曲人物》,思考:艺术家是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解构,进行必要的提点和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水墨表现技能:

4.借助比较欣赏,发展个性。

(l)比较陈九和韩羽的戏曲人物水墨画作品,说说其不同之处(如线条、墨块等)。

(2)比较这两幅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一幅色彩比较艳丽浓重,一幅以淡雅点缀为主)。

(3)再看这组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和前一组相比,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这组纯粹以墨色的变化来加以表现)?这样的水墨画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水的比例控制、墨色浓淡变化等)? 5.我画戏曲人物,个性表现。

(1)学生选择收集的戏曲人物图片,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表现戏曲人物。6.展评结合拓展,激活学习。

(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水墨韵味、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赏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自我、他人的作品评议过程中,获得对于本课所学的“活用”。

(2)我们再来欣赏几种表现戏曲人物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想一想: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戏曲人物?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创新表现的积极学习情感。

第3课

水墨人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掌握用水墨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2、在欣赏名家水墨画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来写生表现身边的人物。

3、提高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对这一传统绘画方式的持久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体验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师)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教学过程: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三张画,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画种。让学生比较它们不同的特点。(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赏一赏。

(1)、教师通过从古至今水墨人物画图片欣赏,介绍水墨人物的历时发展过程,感受水墨艺术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进行谈论、交流,分析水墨人物画不同用笔和表现方法。

(3)知识回顾: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泼墨写意、勾线设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等。常见的画法有:纯用水墨画法、色彩渲染画法、细线勾描画法,粗笔大墨块画法,细笔与粗笔结合画法、干擦与湿染结合画法等。

3、想一想。

出示爱因斯坦像与学生的作品。仔细观察,作者是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爱因斯坦的形象的?着色有什么规律?

4、学一学。(1)、出示一幅课本中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作画的步骤是怎样安排的?对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补充。

(2)、教师示范:

1、从五官入手,先画眼睛,以淡墨为主画出人物脸部。

2、用变化的浓墨以侧锋画头发。

3、画出人物的胸部及上肢。

4、添加人物背景。

5、待墨色干后着色,完成作品。

(3)、学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相关的问题,如“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画面中怎样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等。

(4)学生作品欣赏。

5、画一画。

要求:根据素材,观察人像特点,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

欣赏彩墨人物画作品。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1)、初步了解。(林风眠生平介绍)

A、了解林风眠生平

B、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2)、作品初赏。

A、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B、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C、学生欣赏、讨论。(3)、对比欣赏。(比一比)

A、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B、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C、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D、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试一试)

A、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演示作画步骤: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

B、学生作业。

C、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5)作业评价。(评一评)

A、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B、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4、课后拓展。(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2)、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第5课

蔬果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蔬果自身的特点加以想象进行夸张装饰,掌握蔬果造型的基本方法。

2.运用蔬果变化多样的质感、肌理及形状,采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源于生活,那些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蔬菜瓜果只要稍加改变,就变成了情趣盎然的艺术品。在课上学生找到了立足点,点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用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要求学生首先选取相应的蔬果,然后根据塑造对象特有的形、色进行联想,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做一个有趣的蔬果动物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

2.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

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创作生动的蔬果造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参考教科书设想自己想要的造型,寻找合适的蔬果。牙签、切刀、彩纸及一些废弃物品等。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蔬果、刻刀等。教学过程

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蔬果: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形状及颜色特点。

(2)观察自己带的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3)揭示课题。

2.深入感知,发挥想象。

(1)变变变,我是怎样变出来的?(指向蔬果造型的不同方法。)

(2)变变变,看我有几变?(指向相同蔬果的不同造型。)

①萝卜变变变。②茄子变变变。③菠萝变变变。④生姜变变变。

(3)变变变,大家一起变。(指向多种蔬果的组合造型。)3.熟悉技能,尝试表现。(l)变变变,我来变一变。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蔬果展示出来,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2)指导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做出作品的大致造型,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教师现场制作兔子造型。)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注意用刀安全。)

(3)分组自由创作。4.展示评价。

(1)这节课你开心吗?

(2)这节课你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了吗?(3)课后你会尝试做更有趣的蔬果作品吗?

第6课

秋之韵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秋天是多彩的,那黄叶、绿树、红花,还有那旷野、长烟、黄昏的牧童、暮色里的笛声、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秋林间的美丽背影„„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人们的心头萦绕,牵动着人们一片片悠悠的远思。

教科书通过各种摄影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美丽。这些图片为学生观察、感受秋天提供了很好的视觉资源,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特别是从自然、生活等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运用秋天大自然所特有的植物树叶、树皮、种子等材料进行造型表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植物材料表现对秋天美的感受。

难点:植物材料的运用和创作主题的结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师)课件,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欣赏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秋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

(2)说一说:能用最美的语言描述你喜爱的秋天吗?(在视频欣赏、图片感受、身边亲历之后谈感受。)

2.欣赏评述。

(1)讨论:所谓“一叶知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随风飘落的秋叶缤纷满地。你有办法留住秋天的美吗?

(2)美就在脚下,你发现它们了吗?这些树叶美在哪里? 3.技法探究。

(1)每一片叶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的想法一样。

(2)仔细观察自己捡到的叶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

(3)拼摆游戏。

和同桌一起拼摆一下自己的叶子,根据形状和颜色,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4)想一想:除了变换角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上下左右旋转、正反面、叠加、适当裁剪、各种植物材料组合„„)

4.评价交流。

(l)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材料、技法、粘贴的顺序等)

(2)师生共同讨论综合材料的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布局、预先拼摆、拼贴先后顺序)

(3)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4)白选作业。

①可以用树叶、树皮、草、枯枝等材料拼贴一幅作品。

②可以用以上方法拼贴设计一枚独特的书签。

5.展评拓展。

(l)教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师生互评;学生自评。

(3)学生自我小结实践心得,说一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需要完善的部分。

(4)拓展:收集落叶和种子、剪刀、双面胶等,可以在课余制作信纸、贺卡等。

第7课

做做陶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艺的制作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练习。

2.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在实践中用捏塑、泥片、拉坯成型等方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提高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泛指以陶瓷为主要媒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中,陶瓷以其丰富的造型与多彩的釉色,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陶器诞生于火与土的交响之中,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被自然而然地发现的。制陶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陶器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碗、盘、杯、壶等日用器物扩大到现在的建筑、室内装潢、卫浴设备、机械工具、医疗器具、电器材料、电子制品、航天工业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此可见,陶瓷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现代陶艺作品是从日用陶瓷品中演变而来的,它更注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摆脱了实用功能的制约。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的技法,并大胆进行立体造型。教科书呈现了古今中外几件风格各异能陶艺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学生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和审美情趣。教科书中的“小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白现代陶艺作品的主要特点,初步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制作工序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陶艺制作的不同工具材料和一般制作工序,从细致处感悟到陶艺制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科书还提供了陶艺成型的四种简单技法图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不同的制作技巧。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陶艺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法,大胆尝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泥塑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这“土与火的艺术”的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及简单的技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陶艺作品。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陶艺作品《绿釉陶水亭》图片,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欣赏隋代的陶艺作品《彩绘伎乐陶俑》图片,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做做陶艺》。

4.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了解陶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现代名家的陶艺作品《碗》、《狗》,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6.欣赏比较:与古代的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作品有什么新颖和奇特的地方? 7.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

8.引导学生认识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9.玩一玩:感受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掌握陶土的特性。10.课后拓展:查阅中国古代陶艺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教师)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陶艺相关知识。

2.师生共同探究:重点了解陶艺的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及拉坯成型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结合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等方法。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陶艺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5.学习建议: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6.展示评价,以“陶艺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7.拓展延伸: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8课

中国扇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扇子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掌握用水墨画扇面的基本方法。

2.欣赏不同时代和不同种类的中国扇子,体会中国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扇子制作的工艺和扇面的绘制过程中,感悟中国扇子的独特魅力。

3.感受中国扇子的文化气息,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扇子虽然是我们夏季日常纳凉的用具,但却有着丰富的种类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的古代,扇子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以及与诗书画的巧妙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品。这种把实用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的局部,引导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时,教材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有关中华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扇面的表现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解与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并展开自己的创作活动。构图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始终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随形构图的能力。由于教科书中以欣赏优秀的中华扇面作品为主,较少有学生水墨创造素材和方法的展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给予一些考虑,适当地提供一些学习的素材,演示一些简单的水墨表现技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水墨创造活动。由于教科书中关于中华扇面的知识点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了解与感受,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而不要过多地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与灌输,要注意充分地挖掘中国扇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国扇子艺术特点和构思构图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目 的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重点、难点。

重点:对中国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

难点:根据扇面的特点来设计创作水墨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两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

(教师)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国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示范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

简单交流,教师引出《韩熙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

“古人是怎样纳凉的?”揭示课题《中国扇子》。2.了解与感受。

(1)设问:“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2)比较分析: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国画扇面作品。

3.布置作业。

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方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评价的标准可以这样建议: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画面的安排是否好看?等等。

最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共同学习与提高。

6.课堂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从中国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伟大„„

拓展要求:课外制作或购买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第9课

小小果壳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设计造型新颖的果壳箱,并用废旧材料等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有句戏言说得好:“看别人的果壳箱,就能知道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平。”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果壳箱,现在已经是“家居用品”的重要部分。看看路边的果壳箱,就能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小小果壳箱》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果壳箱进行功能、材料、外形、色彩与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是要与实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既美观又实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果壳箱的设计。在设计与制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的空间,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动手、动脑,使设计制作出来的果壳箱不但外表新颖,而且注重功能设计: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材料、纸张等设计并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难点:启发探索创新。

三、教学课时

1或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瓦楞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课件、范作。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教师:我们在欣赏一座城市美景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街边的“环境卫士”呢?请学生们猜一猜街边的“环境卫士”是什么呢?

学生:果壳箱。

揭题:《小小果壳箱》。

2.引导谈话。

你们知道果壳箱的作用是什么吗?

配合出示的图片,初步了解果壳箱的构造,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①你在哪里见到过果壳箱呢?

配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果壳箱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

②让学生说一说室外果壳箱和室内果壳箱有什么不同,材质的不同:

室外:木质、水泥。室内:不锈钢、塑料。

形状大小的不同: 室外:形状较大。室内:形状较小。

3.欣赏图片,发散思维。

(1)教师出示果壳箱的构造图,请学生简单了解果壳箱的构造。果壳箱分为箱盖、投入口、箱体、箱底、可开启处。

提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果壳箱的每个构造区域想要设计的形状。

(2)欣赏果壳箱图片,说一说这些果壳箱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果壳箱的外形你们有什么新的设计吗?

(4)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发散设计思维。(请学生说一说投人口有哪些类型。)

(5)出示制作步骤,进行简单讲解。

(6)每个果壳箱都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作用,请学生们说一说设计的果壳箱是在什么地方使用的,有什么功能。

(7)了解不同的垃圾。

4.学生创作。

(1)用准备好的瓦楞纸和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新颖的果壳箱。

(2)注意色彩的搭配,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

作业: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果壳箱。

要求:①造型独特,美观实用,注重环保并符合学校环境;

②合作完成的要合理分工。

5.教师巡回指导。

6.课后评价。

投票,交流评价。

(1)在展台(讲台)展出学生作品。

(2)选择典型作品,请学生口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或想法。适时教师点评或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

(3)收集制作过程中的垃圾,作为选票,投入不同功能的优秀的果壳箱作品中。谁的果壳箱里的垃圾多,谁的作品就最有人气。

教师小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赏识它们的眼睛。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小小环保者,用慧眼和巧手变废为宝。

7.课外拓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能随便乱丢垃圾,还要注意垃圾分类。

第10课

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感受车身外部装饰的魅力.2.通过汽车装饰的赏析,尝试用剪、贴、绘等技法体验车身装饰,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车身装饰作品。

3.培养对汽车装饰的审美能力,生活美的鉴赏能力,拓展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装饰改装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汽车文化潮流,并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汽车文化产业。教材列举了不同款式装饰的汽车,通过欣赏汽车图案,感受点、线、色彩等造型元素带来的视觉美感。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装饰技法对汽车进行装饰美化,以此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下一课的《公交站台设计》做铺垫。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汽车的装饰方法,尝试车身的装饰。

难点:运用多种装饰方法美化车身。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设疑导人。

(1)猜一猜用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是什么,先后出示5个青花瓷纹样,最后完整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汽车。

(2)引出课题:《流动的风景线》。

2.问题探究。

(1)汽车装饰的起源——赛车。

(2)汽车装饰的作用: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美观等作用。

(3)什么样的车能进行装饰?

3.交流技法。

(1)汽车形体大揭秘,分析了解大巴车、货车、小汽车三种汽车的基本结构。

(2)汽车的车身装饰有哪些基本方法?(图形装饰法、文字图形装饰法、色彩线条装饰法)

方法拓展:文字装饰法、线条图形装饰法等。

(3)如何装饰汽车?从图案位置、图形面积、主体色调等三方面分析,强调装饰汽车应注意的问题。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4.实践探究。

(1)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平面的车身设计,并用剪、贴、绘等技法进行车身装饰与美化。

(2)动动手,做一做。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参考图片动手制作,完成作品。

5.评价展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一条车辆通行分道线,小组把完成的作品按车道线贴于黑板,形成流动风景线的景观。

6.拓展延伸。

趣味装饰汽车欣赏,开阔欣赏视野,增加学生兴趣。

第11课

公交站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公交站台的功能和特点,学习设计一座有特点的公交站台。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实践应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等方法来大胆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公交站台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共设施之一,其外观可体现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文化底蕴。本课学习材料和前一课《流动的风景线》是一个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用美术的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后进行站台设计的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站台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学会根据站台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本课学习内容以身边的公交站台实景图片欣赏分析来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可以启发学生懂得设计和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性。同时在欣赏评析三个不同风格的站台中也可以启发学生知道公共没施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要有多元化的视角,教材中呈现的提示和几种常见的公交站台造型.绘草图构思独特、创意新颖,从内容纠形式,从艺术手法到表现语言,都透出真实而又有震撼的艺术力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书中的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后面的创作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深刻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设计公交站台的基本方法。

难点:抓住站台的功能和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并能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构想。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卡纸、美T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工刀、胶水、彩色卡纸、公交站台纸模型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公交站台图片后,教师简单介绍公交站台的功能,并出示课题《公交站台设计》,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进行站台设计。

2.分析、了解公交站台的结构等知识,初步感受公共设施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交站台设计图绘制方法,尝试手绘一座公交站台设计草图。

4.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主交流评价:说说同伴设计的公交站台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教师巡视辅导,启发学生重点注意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5.教师演示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能通过卷、折、穿插等技法用彩纸把自己的设计稿制作成一座立体的公交站台模型。

6.布置作业要求:能用纸张制作表现一个公交站台,要体现自己的设计构想。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已将自己的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9.教师小结: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公共设施不完美的地方,试着画画重新改进后的设计稿。

第12课

街市新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明确店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在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时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2.学会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与设计“特色街”平面图或模型。

3.通过综合探索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城乡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渐渐接近国际步伐,我们能从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的速度,比如,街边普通小商铺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个性化经营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调查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让学生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美术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设计“特色街”,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各种店面,添加绿化植被、电话亭、行道树、公共汽车站等道路设施,使“特色街”丰富完整。

2.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进行店面设计,并合理规划设计“特色街”的平面图或立体造型。

难点:街市特色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瓦楞纸、彩色卡纸、双面泡沫胶、彩色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纸雕范作、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欣赏感受。

(1)走进古街。(欣赏《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幅传世名作的局部画面?它描绘了什么?

了解: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这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f]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

(2)同到现代。

(3)小结:我们家乡的街道日新月异。揭示课题:《街市新貌》。

2.任务学习,了解提升。

(1)走人特色街。(展示:特色街图片)

提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特色街?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色街?

提问:这条街有什么景致最吸引你?它的“特色”是什么?(仿古建筑、民间游戏项目、小吃食品、T艺品、扮演者等)

了解:特色街的“特色”是什么?(文化主题、商业主题、美食、休闲等)

小结:特色街道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商铺店面,还是街头的电话亭、指路牌、花坛、座椅、行道树、路灯、街边的雕塑、人行道的砖面„„都要围绕主题,整体规划。

(2)了解店面设计。

①特色街上有许多特色店铺。

提问:走进特色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店铺)

了解:店面没计包括招牌设计、店门设计、橱窗设计、外部照明设汁、壁面照明等。店面设计是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面的档次和个性。从整体风格来看,可分为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现代风格的外观给人以时代的气息和现代化的心理感受。传统风格的外观给人以踏实稳健、传统丰厚的心理感受,许多百年老店,成为影响中外的传统字号,其店而形象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定模式,其传统的外观风格也能吸引部分顾客。如果店铺开在一个充满古朴色彩的老街中,也可采用与整体风格相一致的传统风格。

②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题一:比较两家特色商店的店面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家?为什么?(店面和招牌的设计富有个性,感受不同)

“学习单”题二:找一找,店铺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招牌、门头、橱窗、陈列的商品等)

小结: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而的档次和个性。设计必须与经营内容、周围环境、商店建筑结构相协凋,要先确立是现代风格还是传统风格,招牌要体现该店的经营特点。

3.观察学习,概括方法。

(1)欣赏作品,概括方法。(纸质、平面、剪贴、组合)

(2)技法点击,鼓励创新。(材质、半立体、立体、折等)

4.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提问:这些作品的创意在哪里?

5.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1)分组规划,同建“特色街”。(我们都是城建设计师)

讨论:你们组“特色街”的主题是什么?想怎么规划设计?

交流:①如果你将成为特色街的小店老板,你想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呢?②你的小店要装修,你有什么好主意让小店引人瞩目,招揽生意呢?

建议:与同学一起规划,设计特色街。(注意布局的合理性、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并规划出绿化植被的面积)

(2)学生创作(合作完成作品)。

6.作业展示,教学评价。

(1)欣赏同学设计的特色街,并展开美术评价。

(2)学习同伴的设计理念,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7.综合探索,知识拓展。

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特色街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街道的历史和现状,人文特色,建筑风格与环境氛围。

调查方法:可采用新闻调查、网络搜索、摄影摄像、速写笔记等方式。

调查报告形式:图文结合。

第13课

生活与科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科学创意的方法。

2.欣赏改变生活的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提高创新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同时兼有“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并进行科学创想。学习用科学创想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书中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方便,科幻画将人类的梦想表现出来,但要飞得更远,更好地开发利用一切资源,还需我们不断地进行幻想和艰苦地实践。科幻画是科学创新与绘画表现的有机融合,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和平时实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部分的科学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已会关注四周环境,愿意并善于幻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学习基础,科幻画的创想课完全能有效地开展。但学生们往往在科学设想和构思上还需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教师应收集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图片资料,在学生画科幻画之前进行欣赏,使学生能心中有物,以物画之,天马行空地想象。在导人时将图片、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的科幻知识。当学生拥有相关材料后,才会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草图表达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进行想象创作直至完成。怎样画的问题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也要进行一些的指导。如构图的饱满、所画形象的生动以及色彩等。科幻画创作可按照三大步骤进行:①联系生活创想构思;②整体把握画草图;③浅入深出的绘制。这可以利用已有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借鉴画家作品加以引导,途径可以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

2.重点、难点。

重点:用美术的形式表现科学幻想。

难点: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先进的科技用品和存在的问题;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彩铅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智能手表型手机f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准备)、科幻画作品展示台。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块有趣的手表,它可不是一块普通的手表哦!”(展示手表,学生猜一猜。)

教师:

“这是一块多功能的手表型手机,它和你的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拍照、发短信了,有趣吗?而且戴在手上,不容易遗失,打电话又方便。这就是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舒适。”

2.继续感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展示图片。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会飞的汽车,时而飞在空中,时而降落到地面,时而行驶在陆地,最后停在家门口)

教师:

“这样的汽车不仅体型小巧,而且还会飞!大家堵车的时候,是不是总幻想自己的车子能够长上一对翅膀立即起飞?如今,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和高科技的融合已经让这些幻想变成现实。”

教师:“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都是如此,人们拥有着科学幻想,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3.实例赏析,了解如何创作科幻画。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介绍达·芬奇手稿作品,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达-芬奇是一位15世纪意大利画家,他不仅画画特别棒,也非常有创新思想,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科学幻想,科技创作手稿达10000多页。500多年前他所画的设计手稿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因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例如:密码筒、机器人、闹钟、照相机、温度计等,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2)继续了解先进的科研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们来说说目前科研的一些实用产品。

①电动型自行车电动功能藏于小巧的细节中,轻便、实用)。

眼镜摄像机(戴着眼镜就可拥有拍照、摄像等功能)。

教师:

“这些发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②学生讨论科幻画的创作步骤及科幻画的意义。

教师小结: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依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科学创想

“科”——科学性——基础

“幻”——想象性——内容

“画”——艺术性——形式

(3)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科幻画的创作过程。

①展示图片,思考创作过程。

②启发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说一说生活中令你最烦恼事是什么?(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小结:我们的社会,大到宇宙,小到家庭,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发明创造。

首先要解决科幻画的“科”。

“科”——科学性——基础

③教师总结遇到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讨论:如何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老师展示的5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构思如何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科学幻想内容,解决科幻画的“幻”和“画”。)

④展示科幻画作品,思考如何表现“幻”与“画”。

“幻”——内容需要大胆想象、创新。

“画”——形式需要追求美观、新颖。

教师小结:

A.以上科幻画作品想法新颖、独特,画面的色彩很好地烘托出画面的气氛。

B.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C.我们现在真处于一个高科技的社会,今天的幻想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未来的世界是靠大家去创想的。’

⑤欣赏作品,引导启发与思考:

思考课件所展示的科幻画属于哪一范畴的科学幻想,分析作品的科学幻想性,并从创意、构图等稍作简评。

结语:这些小画家用丰富的绘画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科学幻想,我们也一样,不但要幻想未来,还要将幻想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4.指导创作。

提出作业建议: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并创作一幅科幻画。

提示: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思想,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5.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辅导。

6.展示、交流。

(1)欣赏科幻画作品。

(2)课件出示评画标准。

①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科幻作品:

②陈述自己对于科幻作品的欣赏感受。

③教师:

“同学们的科幻画各具特色,今天你们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至于实现这个幻想需要多久,也许会很长,也许会很短„„”

7.视野拓展,趣味引导。

(1)继续欣赏别具特色的电脑绘制的科幻画作品。

(2)鼓励学生课后从多角度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创新。

(3)也尝试用电脑技术,进行科幻画的创作。

第14课

窗外的风景

一、教学目标

1._了解窗户的造型特点,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表现窗外的风景,掌握画面取舍和构图的方法。

2.欣赏不同形状的窗口美景,强调取景的重要性。通过取景框来取舍不同构图的同一处风景,领会画面构图、景物取舍的方法。

3.体会不同的窗户结构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引发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窗既为建筑的室内空间提供自然采光、通风,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灵活多变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窗是中国圆林中结构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元素之一,是建筑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即用门或窗作为取景的画框,每一个窗(门)就像一个取景框,在画框内有计划地组织景面,框取不同的景物。外面望去,窗(门)内就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窗的存在,才使园林空间更加深邃,景色更加丰富。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欣赏窗户和窗外的美景,感受不同的窗户带给人们不同的看景心情和生活情趣,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窗外风景。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江苏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内的窗景:斋壁上置有一方方精雕细刻的木格花窗,斋后的小天井里略置垒石,再植数棵梅、竹、芭蕉、天竹等,透过花窗,便形成了绝妙的框景,如同一幅幅雅致的国画。由于花窗与天井里的花木形成空间距离,小小的书斋显得从容畅达,景面丰富多彩。教科书还选用了江南园林的窗景、江南水乡的窗景以及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与窗外的景色的摄影作品。图片中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窗犹如一个个天然的取景框,与窗外的景色相映成趣,一年四季,无限景色入画来。教学时应寓景于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绘画基础,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观察取景时,要抓住重点,进行取舍,强调构图的安排,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的造型特点并表现窗外的风景。

难点:观察取景时,画面的主次关系及一定的概括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

(教师)课件、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欣赏苏州网师园“殿春移”内的窗景,思考图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2)提示课题:《窗外的风景》。

(3)试一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

(4)欣赏一组江南园林的窗景,说说有什么特别的美感。

(5)小结:窗口就是一幅美丽风景的取景框。

2.深入探究。

(1)以窗口为画面的取景框,练习取景。

①分析比较同一景致不同的取景方式,理解不同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受。

②提示:观察取景时,要进行取舍,琐碎和难于表现的可舍弃,应强调构图的安排。

(2)教师示范窗外景色的绘画步骤。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画出窗外的景色,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窗外的景色。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窗外的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构图合理、主体突出、层次丰富”等方面进行评价。

5.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方法表现的窗外的风景,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

第15课

新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设计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制作基本的制作方法。

2.欣赏新家园的建筑及环境没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制作新家园的模型。

3.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古人为了生存结庐而居,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家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层住宅、花园别墅,人们不停地追求“好”房子。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呢?豪宅不一定都足好房子,好宅不必是蒙宅。家是幸福的源泉,住得好足人人所追求向往的,“新家园”所谓的“新”,不该是一味追求环境的改变、新建筑的落成;而是让我们用另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住宅,看看房子是否能提供自己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看看房子是否能满足新时代的环保节能的要求。其实,只要有足够的信念、知识和经验,动动手,老变新化腐朽为神奇,那是绝对有可能的。通过本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通过推广环保绿建筑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对于居住质量的要求除了舒适、健康之外,还应倡导人造的建筑不能对r|然环境造成过多的负担。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五大块。第一,欣赏各类住宅建筑。学生比较、讨论与思考,对什么是宜居的住宅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了解住宅建筑建成的大概流程,体会相关人士的付出与努力。第三,寻找灵感,进行住宅建筑的草图设计。第四,将设计的草图制作成模型。第五,展示、交流与思考。

2.重点、难点。

重点:新家园的建筑草图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难点:将建筑的设计草图制作成模型。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记号笔或水彩笔、彩色铅笔。

(教师)收集有特色的建筑图片和小区规划图,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邀请学生聊聊所居住的房子与小区环境。

(2)教师:你对自家的房子满意吗?如果你现在有能力买房,那么你会把新家园选择在哪里?选择什么样式的住宅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一般人对好房子的定义是地段好,面积足够,视野好,周边环境漂亮等等。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看看其他人眼中的“好”房子。

(3)出示课题:《新家园》。

2.欣赏与思考。

(1)出示卡延塔的图片。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高层”、“豪宅”,老师先带领大家到迪拜,欣赏高达310米的扭曲住宅大厦——卡延塔。这栋大厦包含456个居住单位,建造花了8年时间,耗资达81亿美金。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介绍卡延塔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

2.出示流水别墅的图片。

教师:有些同学向往别墅生活。我们到美国的流水别墅看看!这是建筑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别墅共三层,约380平方米。看到它,你能感受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吗?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

(流水别墅的简单介绍)别墅坐落在岩崖之中,与自然契合,与环境交融,成为一种以建筑词汇再现自然环境的抽象表达。它可是非常上镜、被拍摄最多的私人住宅呢!

(3)出示高迪的米拉之家图片。

教师:你会选择这样的住宅吗?为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教师:这样不算雄伟宏大的石头楼房,却被许多人评判为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独创性的建筑。米拉之家是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简单介绍米拉之家的建造过程,设计理念)

教师:课前,许多同学们提出好房子要新建。米拉之家建于1906-1912年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如今仍有八家住户,非富即贵。

(4)出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的图片:

教师:好房子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工人的努力,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重新进行规划整建。老树发新芽,魅力和作用得到再次的体现。

(5)出示江南民居和福建土楼,小区和农村的住宅建筑图片。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代表着一方人民的生活习惯。

3.深入探究。

(1)不管我们现在居住的家同,还是我们欣赏的这些有名的住宅建筑,它们是如何建成的呢?大概有哪些流程?

学生交流、分析与回答。

教师总结:住宅建筑的建成,简单地可分为前期规划与设计、住宅建筑的建设、后期的装饰与美化三大步骤。造房子是个大工程,这期间我们会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忙。

(2)教师:我们如果要造一栋住宅建筑,会需要哪些擘业人士的帮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包工头、泥水匠、装修设计师、水电工、园艺设计师„„一栋优秀的住宅建筑,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合作才能完成。今天的作业也需要同学们团队合作,小组完成所布置的课堂作业。

4.作业布置与学生练习。(1)6人为一组,每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相关建筑专业人士,合作设计一栋理想的新家园住宅建筑。(建筑风格不限,以草图的形式展现设计成果)

(2)学生合作设计。5.交流与评价。

(1)学生展示设计草图,教师请三个小组派代表阐述设计构想。(2)学生自评与互评。

(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并准备好下一节课要做新家园住宅建筑模型的材料。

笫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水彩笔、双面胶,剪刀.纸板.彩色卡纸,各种废旧盒子(如牛奶盒,薯片盒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相关制作材料,一 教学过程

1.导人。

同顾上节课,展示学生修改后的设计草图。

教师:同学们,家园住宅建筑设计草图你们已经完成,那我们如何把草图制作成模型呢?

学生交流与讨论,每小组派代表发言。2.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制作的大概过程,并讲解建筑模型制作要点和技巧。

示范一:建筑模型如何用粘贴才牢固。

示范二:门窗的剪贴与制作。

示范三:建筑的美化(如用水彩笔在建筑外观上画一些漂亮的图案、用彩色卡纸美化等)。3.学生制作与作品展示。

(1)学生以6人为一组,根据上节课的设计草图进行制作。

(2)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发现学生制作得精彩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展示与肯定。

(3)制作成果展示——新家园建筑模型展。学生自评与互评。

教师点评,与学生一起评出优秀作品。4.教师小结。

家是使人获得安全和舒适的地方。住宅和人的关系,就是要考虑到人在使用上的功能。现代城市固然提供了各种便利,但唯一缺乏的,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关怀。好的住宅就像衣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房子设计也不同。好的住宅设计应该具备基本可能性和未来改造的可能,留给使用者有个性化的改造余地。

第16课

金银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金银器的工艺、造型、纹样的特点,掌握传统金银器的欣赏方法。

2.从工艺、造型、纹样、功能等方面欣赏传统金银器,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评价。

3.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金银工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历来强调“物以稀为贵”,金银器要经过采矿、冶炼、加工等非常复杂的程序,所以总体数量上较为稀少,传世的金银器文物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课集中呈现了较多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教科书对大多数作品做了简要的解读与说明,同时通过“小知识”、“说一说”、“学习建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特征。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金银器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各朝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以及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各朝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教科书。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出示PP1提问:

①请看大屏幕,这两幅照片拍的是哪里?

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你见过金银制品吗?你的家人谁有金银制品?是什么样的?你对他们带的金银制品怎么看?为什么?你有没有见过古代的金银器?

(2)教师小结谈话,呈现课题:今天一起来学习我国传统的《金银器》,出示PPT。

2.初步赏析。

(1)提问:

①书中介绍的金银器涉及了哪些朝代?可以分成哪几类?

②书中介绍的金银器和现在的金银制品有什么不同?

③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中国传统金银器的特点?

(2)教师归纳小结:中国传统金银器的特点: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工艺精湛。

3.深入探究,(l)教师出示《金虎》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

①《金虎》是什么材质?属什么类别?是什么朝代的?

②《金虎》动态是怎样的?

③纹饰有什么特点?

小结:《金虎》是金制品(金器);属饰件类;姿态生动,纹饰概括、简洁。

(2)教师出示《金梳背》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

①《金梳背》是什么材质?属什么类别?是什么朝代的?

②《金梳背》的纹饰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制作工艺?

(3)教师出示《银水壶》。请学生做介绍,分别从朝代、材质、类别、纹饰及工艺等方面进行介绍。

4.尝试赏析。

(1)作业要求:请自主选择还没欣赏过的一件金银器。分别从朝代、材质、类别、纹饰及工艺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谈谈欣赏中国传统金银器后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内容。(2)欣赏其他古代金银器。(3)欣赏现代金银器。

课后有必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收集欣赏更多的金银器。

第17课

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探究思维,提高审美趣味。

3.培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记忆,具有物质和文化价值上不可代替、不可再现的性质。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自然、文化遗产首先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为其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原动力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又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流、理解及其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老悠久、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壮丽的国度,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来,已经成为发掘、研究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支积极力量。截至2012年7月,我国共有43处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本课以欣赏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主线,了解世界遗产申报的条件和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通过对部分遗产的现状欣赏,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骄傲,重点是感悟对这些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世界遗产在中国,既是中国的幸运与责任,也是世界的幸运与责任。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既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 传统的世界意义,也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看看、想想、谈谈,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

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 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

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l)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

(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看了这两幅图片有什么感受?

(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科书,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

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

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

(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

(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

4.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

①讲述自己的作品。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班级交流。

6.联系生活,欣赏拓展。

(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1)第一课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2)第二课 细 菌

教学内容:青岛版P5~P6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六)拓展创新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第一单元总第三课时(3)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P7~P9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一单元总第四课时(4)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内容:青岛版P10~P1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六、拓展交流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第二单元总第一课时(5)第五课 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青岛版P15~1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猜想假设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汇报交流。

三、制定方案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四、实施探究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以证明你的说法?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五、展示交流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六、拓展创新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后记:

第二单元总第二课时(6)第六课 食盐和水泥

教学内容:青岛版P16~P18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二)猜想假设

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三)制定方案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

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四)实施探究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

(五)展示交流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六)拓展创新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第二单元总第三课时(7)第七课 铁生锈

《物质的变化》 一课时 新授

教学内容:青岛版P19~P21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新课标第一网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生锈?(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铁锈有什么特点?

(四)实践创新,展示评价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4、布置作业

第二单元总第四课时(8)牛奶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一课时 新授 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m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m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级科学上学期9《静止和运动》备课稿娄方华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重难点: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车模型,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⑴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⑵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2.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⑴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①教师谈话,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

②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介绍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以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为例)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车内的人都在运动嘛。

生2:不,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2:司机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动,只有一个人正在向车门处走,所以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

生1:汽车在向前运动,人们都坐在汽车里,当然所有的人都在运动了!其他同学纷纷参与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运动、静止因所选的标准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有不同,这个被选定的标准就叫做参照物。

生1: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汽车也是运动的。生2: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他就是静止的。

生3:以坐在座位上的人为参照物,那个正在走向车门的人是运动的。生4:以正在走向车门的人为参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运动的。……

③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猜想与认识。

模拟“乘客与行人”的实验,进一步体验并描述运动与静止。⑵描述运动和静止。

① 出示课件:游人坐过山车图,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图,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图。

② 仔细观察图中的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师: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生:过山车也是运动的。

师: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生: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

生: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

……

④ 教师谈话: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看谁的发现最多。

生:比如我课桌上的课本,以课桌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边走过的同学为参照物,它就是运动的。

生: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也是运动的。(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对!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绕着太阳运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以这个速率在运行!在这里,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的参照物。

生:我做过火车。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子啊,树啊,田地啊,全是运动的!

生: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静止的,火车也是静止的。……

师:是啊,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也会不同。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3.回顾全课,评价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运动和静止进行了认真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科学上学期10《距离和时间》备课稿娄方华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重难点: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准备:秒表、卷尺、车模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有关距离和时间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2、你们实地测量过距离和时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并研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好不好?

二、科学探究

1、测一测。

①谈话:同学们,我们到校园中去进行测量活动吧。

②师生来到操场,共同进行测量活动。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上进行跑步测量。也可以在跑道外的篮球场区域,组织学生进行四驱车比赛测量(学生进行其他测量也可以)。③谈话:测量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际的去测量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二是在实际测量中,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玩”上而忽视了对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和记录。

④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

学生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记录,讨论、交流并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进行整理。

2、分析统计表。

①谈话:根据刚才的测量和记录,我们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谈话:怎么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生达成共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快慢。学生纷纷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并相互进行交流。②谈话: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谈话: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相同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③谈话:研究我们的测量结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在学生交流、描述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

三、课堂拓展

谈话: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自己的测量和分析还满意吗?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谈话:请同学们课下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路程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时间 : 1 课 时 课业类型 :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

    六年级上册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1课《生命只有一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珍爱食物,懂得食物帮助我们滋养身体。 2、懂得挑食不利身体成长。 (二)行为技......

    PEP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短语:on foot,by bike,by bus,by train。 2. 能够听、说、认读短语:by plane,by ship,by subway。......

    六年级综合实践上册全册教案

    关索中心小学2017—2018学年度 第一学期 教 案 科目: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六(3) 教师:王瑞向 2017年9月 1、小读者与大作家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冰心及相关作家的代表作品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七彩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迎宾曲》 2.唱:《唱着跳着走近你》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能用朝气蓬勃的歌声表现热情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

    六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5篇)

    第一课 芬芳茉莉 教学内容: 1、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2、聆听歌曲《东边升起的月亮》 3、学唱《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聆听三首不同的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能用一......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see there? How do you go there?”问同组其他三名学生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仍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用问题:“Do you go to„by„? 测某一小组成员到达表格中目的地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