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国际交往”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心愿》记叙了一位中国人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与一家法国人友好谈话的情景。透过谈话表达了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健忘的教授》讲述了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而生活中健忘的教授的故事,文中的教授对中国表达出深深的敬佩。《友谊的航程》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圣迭戈军港的经过,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古诗《终南望余雪》写出了天晴雪融后山阴高处尚存余雪的景象。语文乐园
(八)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意思相对和相近的成语,感受顶针句表达的效果,丰富语言积累。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是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针对假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一个计划安排。学习本单元课文,读懂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的3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5、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世界是个大家庭,立志作传播友谊的使者。单元课时安排:
23、心愿„„„„„„„„„„„„„„„„2课时
24、健忘的教授„„„„„„„„„„„„„2课时
25、友谊的航程„„„„„„„„„„„„„2课时 诗词诵读„„„„„„„„„„„„„„„„1课时 语文乐园
(八)„„„„„„„„„„„„„3课时
23.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第二部分:(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第三部分:(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部分:(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
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
23、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
中国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教后反思:
24、健忘的教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有十分“健忘”的人。
4、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教学重点:了解伊里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归纳学生的问题。(健忘的教授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健忘?他真的健忘吗?„„)
4、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怎么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相信你们在文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后,教师质疑: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三、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的书写。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二、思维碰撞,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的分组辩论。
2、教师小结: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三、个性解读,领悟课文。
1、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并找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4、思考从教授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指导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全文。教后反思:
25、友谊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
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中国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中国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中国大力发展中国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中国最先
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中国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总结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 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 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两点:
①、中国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㈠、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中国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小结。
㈡、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中国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
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㈢、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中国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中国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中国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提供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中国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中国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中国海军真棒!” 】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总结,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总结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教后反思:
诗词诵读
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 》)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
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教后反思:
语文乐园
(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
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
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句子。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就得制定一个寒假活动计划。这次习作就是学写寒假活动计划。
二、明确要求。
1、有目的地阅读范文。思考提示:(1)寒假活动计划的格式;(2)写作注意事项;(3)范文的内容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点拨。
格式:标题“寒假活动计划”写中间;正文计划要写清楚寒假计划的目的;计划内容分条款写,后面的日期署名在右下角。
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内容:丰富,结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性。
三、交流拓展。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在寒假的打算。
2、选取典型,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制定自己的寒假活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教师评讲。
三、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师小结。
习作讲评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整组备课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国际交往”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心愿》记叙了一位中国人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与一家法国人友好谈话的情景。透过谈话表达了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健忘的教授》讲述了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而生活中健忘的教授的故事,文中的教授对中国表达出深深的敬佩。《友谊的航程》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圣迭戈军港的经过,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古诗《终南望余雪》写出了天晴雪融后山阴高处尚存余雪的景象。语文乐园
(八)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意思相对和相近的成语,感受顶针句表达的效果,丰富语言积累。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是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针对假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一个计划安排。学习本单元课文,读懂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的3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5、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世界是个大家庭,立志作传播友谊的使者。单元课时安排:
23、心愿…………………………………………2课时
24、健忘的教授…………………………………2课时
25、友谊的航程…………………………………2课时 诗词诵读…………………………………………1课时 语文乐园
(八)…………………………………3课时
23.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第二部分:(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第三部分:(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部分:(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
23、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
中国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教后反思:
24、健忘的教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有十分“健忘”的人。
4、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教学重点:了解伊里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归纳学生的问题。(健忘的教授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健忘?他真的健忘吗?……)
4、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怎么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相信你们在文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后,教师质疑: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三、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的书写。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二、思维碰撞,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的分组辩论。
2、教师小结: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三、个性解读,领悟课文。
1、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并找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4、思考从教授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指导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全文。教后反思:
25、友谊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中国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中国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中国大力发展中国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中国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中国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总结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 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 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两点:
①、中国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㈠、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中国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小结。
㈡、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中国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㈢、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中国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中国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中国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提供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中国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中国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中国海军真棒!” 】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总结,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总结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 》)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教后反思:
语文乐园
(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句子。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就得制定一个寒假活动计划。这次习作就是学写寒假活动计划。
二、明确要求。
1、有目的地阅读范文。思考提示:(1)寒假活动计划的格式;(2)写作注意事项;(3)范文的内容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点拨。
格式:标题“寒假活动计划”写中间;正文计划要写清楚寒假计划的目的;计划内容分条款写,后面的日期署名在右下角。
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内容:丰富,结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性。
三、交流拓展。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在寒假的打算。
2、选取典型,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制定自己的寒假活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教师评讲。
三、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师小结。
习作讲评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整组备课:
第四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3篇课文,《黄河源》是按游览的顺序,以精练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寻找黄河源头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黄河源头景色的神往与迷恋。《藏北草原》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藏北草原的“温柔恬静的自然景色”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之美”。《索溪峪的“野”》以一个“野”字贯穿全文,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野趣盎然”自然风光图。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意在让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习作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让学生寻找、观察、感受身边熟悉的环境,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合理用本单元三篇写景的文章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述。
知识与技能: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5、在朗读、背诵、抄写课文中精彩片断、好词好句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课时安排:11《黄河源》 2课时 12课《藏北草原》 2课时 13课《索溪峪的“野”》 2课时 古诗诵读《观书有感》 1课时 语文乐园一 4 课时
11、黄河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2、藏北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藏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对藏北草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北草原。
2、你们对“藏北草原”了解多少?
3、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
4、再让同学们谈体会。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整体感知,师相机板书。
5、请你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6、指名回答:
7、师小结:第1自然段、2——6自然段、7——8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采取多样的读书方式要读,读中进行体会。重点句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
四、练习本课生字,进行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通过朗读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我深深爱着藏北草原”,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北草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只有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划下来。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指名读2——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集中写了藏北草原的什么特点?
2、再读,把能表现草原“温柔之美”的语句和词语圈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3、同座位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4、指名反馈。
5、指导朗读“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吃着嫩草。”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在草地上飞舞。” 再引导读重点语句。
6、小结:是啊,这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飘香的酥油茶构成了这藏北草原独有的美景。难怪作者不禁心中赞叹“美啊!实在令人兴奋”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7、师:“我欢呼、我兴奋、为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藏北草原不但自然风光美,草原上的人们更美。他们勤劳好客、勇敢善良,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师和同学们齐读7——8自然段。
13、索溪峪的“野” 知识与技能:
1、认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孕育了许多迷人的天地,有胜似 仙境的西湖风光,有妩媚秀丽的桂林山水,无不让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象,(播放九寨沟的录象画面)看完后,简单的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的谈)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如此美丽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的动态之美和形象之美21《索溪峪的野》板书课题
3、看完这些景点,你有什么感受呢?
4、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真有想走近它的感觉,那我们就随作者曹敬庄一起去索溪峪看一看。
5、读课题《索溪峪的“野”》,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认为这里的“野”指的是什么?
二、自由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文字写出这种野性的美的?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易错的字,区别多音字
2、同桌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3、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些什么?
4、谁能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文章讲了几个方面概括起来。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山的野性之美: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 师知道朗读,从中体会。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通过看图片来感受索溪峪的山之野。教师相机范读,学生有个性体会的去读。
四、作业: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索溪峪的山“野”,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请一名同学读这一部分。
二、继续学习品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师:“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那索溪峪还有哪些地方是野的呢?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2、指导理解重点句子:
“水的野性之美:像是一个野孩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
引导学生去想象“野孩子”是怎样的?山怎么像野孩子? 从中体会出索溪峪的水的乐趣。
指名学生读,像可爱调皮的孩子。同位相互读一读。
野物的野性之美:猴子难以言状的亲热,恶作剧后的得意。
游客的野性之美:返朴归真,嘻嘻哈哈,亲亲热热“戴眼镜的姑娘,年过花甲的老叟……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这种野性的美)
五、自选段落,深入品味。
1、索溪峪真的很美,你们喜欢吗?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们的喜爱之情呢?
2、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先自由练一练,再进行赛读。
六、总结延伸,练习表达。
1、索溪峪的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令人留恋往返的美丽山川。(多媒体演示)
2、你现在看到的山还只是山吗?你看到的水还只是水吗?它们是充满灵气的孩子,是充满朝气的青年,它们率真而自然,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使人感到快慰,感到清爽。怪不得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上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3、你是否也想来赞美一下索溪峪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赞美之情。
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
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
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张家界设计旅游广告词
古诗诵读 观书有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语文乐园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语感,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比喻句、拟人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优点。3 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故事内容。从故事中感受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名词短语。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短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短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短语。
二.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形象、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自读自悟。
2.说说下列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小组评读,体会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和形象。5 自己也试着说几句这样的句子。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四 学习“成语故事”。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作文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三、导航,打开思路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板书设计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整组备课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
(三)口语交际(四)习作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第一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4篇课文,其中1、2、3课为阅读课文,4课为古诗。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例如:1课《我的写作梦》是儿童诗,借队友通的思考来表现对童年写作梦想的热爱;2课《太阳路》3课《我的房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作者对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的热爱;4课《十五夜望月》是恰逢中秋,体会唐诗中的景物于心情所表现的意境。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口语交际、阅读、习作五方面内容。其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好交际准备;习作是自由作文;
二、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珍惜童年生活,而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课文与语文园地的知识要互相渗透,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
3、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本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单元目标: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快乐告诉大家。
6、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难点:
体会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写作梦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 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2、太阳路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的是小朋友寻找到去太阳的路,说明了要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道理。课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按事情的发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时候”到“什么都知道了”)讲小朋友提出了寻找太阳路的问题,奶奶让孩子们种园子。第二部分(从“奶奶的话”到“苗儿都长得老高了”)小朋友为了找太阳路而种园子。“第三部分(从“可是”到“越来松接近光明”)讲奶奶的回答为小朋友指出了一条通向太阳的路。这篇课文语句浅显,人物对话较多,孩子的话充满童趣,奶奶的话蕴含深刻道理。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体味象征手法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后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树立百折不挠地向光明攀登的决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2.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学习难点:
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是否梦想过登上月球?那么有没有梦想过登上太阳?为什么?可是有一群孩子却真的有过这样的梦想——找到一条能登上太阳的路,而且非常执着,这群孩子里就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二、生字、多音字正音。
绳儿系着 痴 一溜眉豆 噌噌 莫名其妙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运用学习方法勾画圈点。
2、预设学生质疑
* 文章为什么以“太阳路”为题?孩子们最终找到“太阳路”了吗? * 奶奶说:“正是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皆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你如何理解其中含义? * 孩子们找到太阳路的过程
3、课文梗概:梦想太阳路——寻觅太阳路——观察太阳路——理解太阳路。
四、分小组读书,读通、读顺。
五、看来,“太阳路”并非真的是登上太阳的路途,而是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的人生历程。这时它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转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六、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奶奶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分清主次,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缠着施肥葵花猜不透桃核篱笆结籽一辈子悬在空中莫名其妙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了奶奶的话我们怎样去找太阳路呢?引读相关的自然段。2.“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 3.(出示抽拉投影片,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们看,种子发芽了,先是一个嫩尖,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像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4.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心里当然很高兴,奶奶又让我们怎样做的?读11、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苗儿与太阳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又去问奶奶。她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更莫名其妙了。理解“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2.小苗儿与太阳路的关系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奶奶是怎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请大家轻声读15-24自然段,相互讨论奶奶说的话的意思。3.(全班讨论)奶奶说的话,我们听懂了吗7(板书:听)(出示)(1)苗儿五天长高了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的“走”是什么怎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2)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支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去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去太阳的路”指植物向上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去太阳的路”指的是通向进步、通向光明的路。)
(3)为什么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呢?(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
(4)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为什么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4.我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出示奶奶说的最后一段话)。a.奶奶说了几句括?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生的路又陡又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攀登,这样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c.练习朗读奶奶说的这段话。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奶奶说的太阳路是真的通向太阳的路吗?(板书:明)
7.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落实训练重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2.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写了“我们向奶奶打听去太阳的路”,奶奶让我们种园子,奶奶告诉我们苗儿和太阳路的关系。你们觉得哪一个内容作者是具体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深刻领会中心。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2、太阳路
听——奶奶的话
看——苗儿的走
想——进步、光明的路
3.我的房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助阅读和尝试学习,在各自有独特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不仅了解作者的想象,而且明白其想象的由来,并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
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的房间是怎样的呢?你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同龄人的房间,也一起去了解他对自己房间的思考。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我的房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介绍了自己的房间,自己对房间的想象,最后说了还是最喜欢自己的房间)
2.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填表。
学生小组交流答案,如果有不同意见,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课文内容争辩。有异议的在全班提出。3.指名交流
三、练习读准读顺课文。
1.自己先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词。
2.将读得不够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座互相帮助将难读的地方读好。3.检查并纠正生词的读音和需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4.指导并帮助读好学生认为难读的句子 5.接力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题或者课文内容提问。
二、梳理学生问题,引导带着问题读书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3.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三、围绕重点问题研读课文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指导读好该部分。
A.交流自己的感受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习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4.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5.以读代讲,学生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6.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整体读读第二部分,允许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四、学习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谁能通过读书告诉我们?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你对哪些句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呢?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 3.他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4.比较课后习题的词语,体会并读出感情的变化。
五、课堂练习,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个文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作者怎么能把他的想法写得这么吸引人呢?再读读全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前后照应、语言有变化、生活化的语言„„)3.教师总结全文的学习。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2 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3 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4 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当主持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谈话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电视台的主持人,你们现在都可以作为一位主持人来采访一名嘉宾。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 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呢? 2 交流讨论:
(1)大家可以作为主持人邀请一位嘉宾。
(2)主持人可以和嘉宾交流一下你想交流的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组合创设情境。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全班评议,评出“最佳主持人”。
习作 一个快乐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是个快乐的人。
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这是一个快乐的人。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3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全方位了解这个人: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一个快乐的人”
2、同学们生活中你知道的一个快乐的人是谁呢?
3、快乐的人包括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很多人都是的,并且还包括我们自己。
二 知道具体描述
1、这个快乐人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她很快乐,介绍一件最能表现出她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也一起快乐。
2、指明学生讲一个快乐的人的一件事情。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件事情有何感想?
4、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人呢?
5、小组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写出最能体现人物“快乐”的事例。
2、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
3、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备课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
(三)口语交际(四)习作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第一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4篇课文,其中1、2、3课为阅读课文,4课为古诗。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例如:1课《我的写作梦》是儿童诗,借对邮筒的思考来表现对童年写作梦想的热爱;2课《太阳路》3课《我的房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作者对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的热爱;4课《十五夜望月》是恰逢中秋,体会唐诗中的景物于心情所表现的意境。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口语交际、阅读、习作五方面内容。其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准备;习作是自由作文。
二、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珍惜童年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课文与语文园地的知识要互相渗透,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
3、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本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单元目标: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快乐告诉大家。
6、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难点:
体会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写作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2)“我”为什么觉得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五、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 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六、教学反思
2、太阳路
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体味象征手法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后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树立百折不挠地向光明攀登的决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2、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教学难点:
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是否梦想过登上月球?那么有没有梦想过登上太阳?为什么?可是有一群孩子却真的有过这样的梦想——找到一条能登上太阳的路,而且非常执着,这群孩子里就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二、生字、多音字正音
绳儿系着 痴 一溜眉豆 噌噌 莫名其妙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运用学习方法勾画圈点。
2、预设学生质疑
* 文章为什么以“太阳路”为题?孩子们最终找到“太阳路”了吗? * 奶奶说:“正是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皆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你如何理解其中含义? * 孩子们找到太阳路的过程
3、课文梗概:梦想太阳路——寻觅太阳路——观察太阳路——理解太阳路。
四、分小组读课文,读通、读顺
五、看来,“太阳路”并非真的是登上太阳的路途,而是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的人生历程。这时它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转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六、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奶奶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分清主次,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缠着施肥葵花猜不透桃核篱笆结籽一辈子悬在空中莫名其妙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了奶奶的话我们怎样去找太阳路呢?引读相关的自然段。
2、“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
3、(出示抽拉投影片,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们看,种子发芽了,先是一个嫩尖,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像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4、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心里当然很高兴,奶奶又让我们怎样做的?读11、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苗儿与太阳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又去问奶奶。她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更莫名其妙了。理解“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
2、小苗儿与太阳路的关系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奶奶是怎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请大家轻声读15-24自然段,相互讨论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3、(全班讨论)奶奶说的话,“我们”听懂了吗?(板书:听)(出示)(1)苗儿五天长高了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的“走”是什么怎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2)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支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去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去太阳的路”指植物向上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去太阳的路”指的是通向进步、通向光明的路。)
(3)为什么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呢?(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
(4)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为什么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4、我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出示奶奶说的最后一段话)。a.奶奶说了几句括?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生的路又陡又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攀登,这样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c.练习朗读奶奶说的这段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奶奶说的太阳路是真的通向太阳的路吗?(板书:明)
7、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落实训练重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2、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写了“我们向奶奶打听去太阳的路”,奶奶让我们种园子,奶奶告诉我们苗儿和太阳路的关系。你们觉得哪一个内容作者是具体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深刻领会中心。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2、太阳路
听——奶奶的话
看——苗儿的走
想——进步、光明的路
七、教学反思
3.我的房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 课生字新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助阅读和尝试学习,在各自有独特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不仅了解作者的想象,而且明白其想象的由来,并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
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的房间是怎样的呢?你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同龄人的房间,也一起去了解他对自己房间的思考。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我的房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介绍了自己的房间,自己对房间的想象,最后说了还是最喜欢自己的房间)
2.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填表。
学生小组交流答案,如果有不同意见,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课文内容争辩。有异议的在全班提出。3.指名交流
三、练习读准读顺课文
1.自己先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词。
2.将读得不够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座互相帮助将难读的地方读好。3.检查并纠正生词的读音和需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4.指导并帮助读好学生认为难读的句子 5.接力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题或者课文内容提问。
二、梳理学生问题,引导带着问题读书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3.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三、围绕重点问题研读课文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指导读好该部分。
A.交流自己的感受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习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4.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5.以读代讲,学生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6.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整体读读第二部分,允许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四、学习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谁能通过读书告诉我们?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你对哪些句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呢?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 3.他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4.比较课后习题的词语,体会并读出感情的变化。
五、课堂练习,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个文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作者怎么能把他的想法写得这么吸引人呢?再读读全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前后照应、语言有变化、生活化的语言„„)3.教师总结全文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语文乐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2 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3 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教学安排: 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4 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 学习“读一读” 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当主持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谈话沟通能力。2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清楚表达,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谈话内容。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电视台的主持人,你们现在都可以作为一位主持人来采访一名嘉宾。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 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呢? 2 交流讨论:
(1)大家可以作为主持人邀请一位嘉宾。
(2)主持人可以和嘉宾交流一下你想交流的内容,做好准备。
(3)学生自由组合创设情境。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3 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全班评议,评出“最佳主持人”。
习作
一个快乐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是个快乐的人。
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让大家从你的描绘中感受这是一个快乐的人。
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3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全方位了解这个人:课中,交流、梳理所搜集的素材,独立习作,师巡视辅导:交流习作,修改提升。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一个快乐的人” 同学们生活中你知道的一个快乐的人是谁呢? 3 快乐的人包括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很多人都是的,并且还包括我们自己。
二 知道具体描述 这个快乐人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她很快乐,介绍一件最能表现出她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也一起快乐。指明学生讲一个快乐的人的一件事情。3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件事情有何感想? 4 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人呢? 5 小组交流
三、指导书写。
1、把内容写具体,写出最能体现人物“快乐”的事例。
2、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3 学生独立作文。
第2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