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软件架构期末考试重点教案
1.将系统按照层次分解的好处与缺陷?
答:好处:1>在无需过多了解其它层次的基础上,可以将某一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
2>可以替换某层的具体实现,只要前后提供的服务相同即可。3>可以将层次间的依赖性降到最低。4>分层有利于标准化的工作。
5>一旦构建好了某一层次,就可以用它为很多上层服务提供支持。缺陷:1>层次并不能封装所有东西。2>过多的层次会影响性能。2.三个基本层次的职责是什么?
答:表现层:提供服务,显示信息(例如在windows或HTML页面中,处理用户请求(鼠标点击,键盘敲击等),HTTP请求,命令行调用,批处理API)
领域层:逻辑,系统中真正的核心。
数据源层:与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管理器及其他软件包通信。3.对不同的领域逻辑组织方式,领域逻辑的复杂度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答:
4.单表继承的优点:
1>在数据库中只需要关注一个表。2>获取数据时不必进行连接操作。
3>任何对继承层次的重构(比如将一个域上移至超类或下移至子类)都不需要修改数据库。
5、面向对象的高级准则:
1)、单一职责原则。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2)、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必须能够替换掉他们的基类; 3)、依赖倒置原则。要依赖于抽象,不要依赖于具体; 4)、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5)、开放封闭原则。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而对修改封闭,是所有面向对象原则的核心; 6)、接口隔离原则。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
填空题与判断题
1.关于依赖性的普遍原则:领域层和数据源层绝对不要依赖于表现层。【判断】
2.在领域模型中,不再是由一个过程来控制用户某一动作的逻辑,而是由每一个对象都承担一部分相关逻辑。
3.处理领域逻辑的常见方法是将领域层再细分成两层。服务层独立出来,置于底层的领域模型或表模块之上。通常只有使用领域模型或表模块时才会这样细分,因为仅使用事务脚本的领域层并不复杂,没有必要再单独设服务层。
4.表数据入口与记录集非常匹配,这使得它们成为使用表模块的当然选择。【判断】
5.这里控制器处理请求消息,模型负责领域逻辑,视图基于模型创建应答消息。【填空】
6.事务脚本胜在简单。对于只有少量逻辑的应用程序来说,使用这一模式非常自然,无论在性能上还是理解上都不会带来太大的开销。但是当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时,使用这一模式就会越来越难以保持良好的设计。
7.如果你的业务规则复杂多变,涉及校验,计算,衍生,你就应该利用对象模型进行处理。反之,如果你只有一些简单的判空值和少量的求和计算,事务脚本会是一个更佳的选择。8.表模块并没有给你提供完全的面向对象的能力来组织复杂的领域逻辑。
9.通过一个服务层来定义应用程序边界,在服务层中建立一组可用的操作集合,并在每个操作内部协调应用程序的响应。
10.服务层定义了应用的边界和从接口客户层角度所能看到的可用操作集。它封装了应用的业务逻辑,事务控制及其操作实现中的响应协调。
11.通常表数据入口和领域模型很少一起使用,因为数据映射器更好的分离了领域模型和数据库。
12.同行数据入口一样,表数据入口特别适用于事务脚本。【判断】 13.行数据入口和活动记录之间的区别,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看是否存在任何领域逻辑。如果存在,则是活动记录。行数据入口仅包含数据库访逻辑而没有领域逻辑。
14.使用数据映射器的主要时机是数据库方案和对象模型需要彼此独立演变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是和领域模型一起使用。数据映射器的主要优点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开发阶段,还是测试阶段,在领域模型上操作时可以不考虑数据库。领域对象对数据库的结构一无所知,因为所有这些对应关系都由数据映射器完成。【理解】
15.为了能正常工作,健值应该是唯一的;为了能很好地工作,健值又应该是恒定不变的。
16.关联表映射的标准情况就是一个多对多关联关系。
17.依赖映射的基本思想是在数据库持久化时,数据库中的某个类(依赖者)依赖于其他类(所有者)。每个依赖者有且只能有一个所有者。18.要使用依赖映射,需要满足一些前置条件: 1>每个依赖者必须恰好有一个所有者。
2>不能有任何除所有者之外的对象拥有对依赖者的引用。19.对于一个类层次,并不是只能使用一个继承映射模式。20.从具体映射器读取数据的时候不需要连接操作。21.我再三强调:“远程外观没有领域逻辑。”【判断】
22.当你需要在一个方法调用中在两个进程之间传输多个数据项时,应使用数据传输对象模式。
第二篇:软件体系结构期末考试
软件体系结构期末考试
一、题目(论述题):
结合参与开发的软件工程项目,①论述采用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或应用框架,②论述采 用的软件设计基本原则和策略。
二、题目要求:
(1)简要说明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质、研究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2)简要说明软件设计风格、软件应用框架和软件设计模式的特征和区别?
(3)简要说明系统中采用的中间件的作用和目标,(如果没有,请选择一种与系统契合的中间件进行描述)。
(4)假设系统没有采用SOA的架构,请简述SOA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Web Service的主要协议。
三、内容要求
作业格式要求:
1、给出的标题。
2、报告内容组织结构清晰,语句流畅,无错别字。
3、图、表描述恰当、与内容契合、清晰。图、表序号标注准确。
4、A4纸,宋体小4号字,标准页边距,行间距固定值18磅,页码右下。
交打印稿。不多于20页,可正反面打印。
四、评分细则
1、题目整体结构、语言表达、整体格式(20分)
2、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质、研究意义和目标(5分)
3、软件设计风格、软件应用框架和软件设计模式的特征和区别(5分)
4、系统中间件表述(5分)
5、SOA、WebService简述(5分)
6、论述部分,既要描述,也要有论证(包括适当的评估)(60分)
五、总评成绩
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
第三篇:《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
《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企业概论(略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层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行政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 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实验说明了:(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和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人力资源观点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道格拉斯.麦克格雷 第三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人员依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2、管理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指挥劳动与生产力,与社会大生产密切相关(2社会属性;监控劳动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3、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5、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2情报角色(3决策角色
6、管理者的技能 公元前500年
16世纪 18世纪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30-60年代 20世纪60-90年代 2000-2020 年 中国传统 管理思想 及国外早 期管理思
想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人本主义理论.人际关系 ·人力资源观点.行为科学观点 系统理论 权变理论 学习型组织 模块化组织
无形组织 经典管理观点 ·科学管理 ·科层管理 ·行政管理
(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7、管理的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①环境概述 ②环境的特征分析: 1.环境的不确定性 2.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3.环境的竞争性 4.环境的合作性
二、组织的一般环境 a.政治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经济环境 d.技术环境 e.自然环境
三、组织的特殊环境
a.供应商 b.顾客 c.竞争对手
四、组织与环境的协调 a.协调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b.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c.协调企业与新闻界的关系 第四章管理决策
1、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进行方案选择并准备方案实施的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决策的六个特点:目标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风险性
3、决策的原则: 信息健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分析原则;比较优选原则;集体决策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决策的依据: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生成
5、决策的类型: a、按影响的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b、按决策的层次划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c、按决策主体划分(个人决策、集体决策;d、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e、按环境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f、按决策的性质(定性决策、定量决策
g、按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初始决策、追踪决策
6、决策的过程:(1识别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价值标准(4拟定备选方案(5评估和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
(7监督和评估(8追踪反馈
7、决策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 ②过去决策
③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④时间 ⑤企业文化
8、决策的方法
集体决策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第五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是对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企业管理者通过制定计划使企业实现他们所希望实现的目标。
2、计划与决策的联系
(1计划包含决策。决策是计划中的先导,是计划的前提,决策是计划的核心,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决策是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和方式的选择,而计划是对组织一定时期内活动与任务的具体安排,它涉及具体内容和要求。
3、计划的性质
(1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4、计划的类型(图1-1 1-1
5、计划的层次体系(图1-2 宗旨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图1-2
6、计划编制的过程 ※估量机会 ※确定目标
※建立计划工作的前提 ※拟定可供选择的可行方案 ※评价备选方案 ※选择方案 ※拟定派生计划
※编制预算
7、计划的制定方法 图 1-3 滚动计划法(图1-3 网络计划法(图1-4 *投入产出法 *计量经济学法 图 1-4
8、计划的实施 1.、目标管理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2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 各自贡献的准则
(3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的达到使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保证(4员工以个人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5目标是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预算 抽 象
具 体 规划 规则 程序 政策 战略 目标 宗旨
2、目标:是指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想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这些理想状态或成果可能是个人、小组或整个组织努力的结果。
3、目标管理(MBO,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是指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4、目标管理的性质:层次性、系统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5、目标管理过程
(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成果评价(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第六章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发展和改变一个组织结构的过程
2、组织结构: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3、组织的横向结构: 部门化:亦称部门划分、活动分组。它是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 依据和方式。
五种通用的部门化方式: 职能部门化-依据职能组合工作 产品部门化-依据产品线来组合工作 区域部门化-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工作的组合 工艺过程部门化-依据产品或顾客流来组合工作 服务对象部门化-依据共同的顾客来组织工作
部门化(续
大型组织通常需要将上述大部分的或全部的部门化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趋势: ①顾客部门化愈来愈得到普遍使用;更好的理解顾客并对其需要作出快速反应 ②跨职能团队越来越受到青睐;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包括将新产品推入市场的各方面工作
4、组织的纵向结构: 1.管理幅度:就是一位管理人员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
2.管理层次: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
3.直式组织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形成金字塔形态的组织结构。4.扁平组织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5.直式组织结构与扁平组织结构的比较(P155
5、常见的组织设计 1.简单直线式组织结构 2.职能式组织结构 3.事业部组织结构 4.矩阵式组织结构 5.混合式组织结构
6、组织运行
要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处理好: ①授权的艺术 ②直线与参谋的关系 ③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④企业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⑤组织中的委员会管理
7、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变革的危机与失败的风险性 ②经济利益的“剥夺”
③心理压力因素造成的冲突与困惑 ④社会因素造成的冲突与困惑 ⑤政府主导的组织变革的弊端 排除阻力的方法: 1.开发变革的动力源 2.沟通变革的动力 3.增强组织变革的能力
8、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2.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 3.核心要素
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伦理规范 4.组织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培育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2适应功能——建立新价值观,适应环境要求(3导向功能——软性约束,自我调适(4发展功能——更新、优化
(5持续功能——不随着人事变动或战略变化而改变 5.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1选择价值标准(2强化员工认同(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丰富发展
6.选择价值标准的四个要点
(1组织价值标准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特点;(2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3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相符,过高或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4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群众意见。7.强化员工认同
宣传组织文化、树立榜样人物、培训教育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2、人员招聘的两个基础: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
3、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因: ①人力资源不能随时购买,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所以要从长计议;②外部环境变化,使得要对企业实现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提出调整;③企业战略本身的调整,要求人力资源调整;④企业员工队伍本身的变动,如退休、离职,造成岗位空缺和人力资源缺乏,而人力资源从补充到适应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应先规划、安排;⑤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分布可能不合理,需要有计划地调整;
⑥人资源供给和需求有一定刚性,所以需要进行预先规划。
4、人员招聘的主要功能: ①为组织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实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减少人员流动 ③扩大企业知名度
④减少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开支
⑤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在不称职员工上的投入
5、员工培训 知识培训 技能培训 态度培训
6、绩效考核的方法 1.主观考核法 2.序考核法 3.对偶比较法 4.强制分布法 5.客观考核法
第八章领导理论与艺术
1.领导的概念: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
2.领导的含义(三个要素(1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包括制度职权和个人影响力(3领导的目的是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3.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职权基础上,而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的模范作用基础之上,组织中并不是所有处于管理职位的人都具备领导才能。
4.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5.领导者的方式(1专制式
由领导者个人独自做出决策,然后命令下属予以执行,并要求下属不容置疑的遵从其命令。
(2民主式
领导者在采取行动方案或做出决策之前会主动听取下级意见,或者吸收下级人员参与决策制定。
(3放任式
领导者极少运用其权力影响下属,而给下级以高度的独立性,以致达到放任自流和行为根本不受约束的程度。
6.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P240 7.职工参与的管理模式理论
“专权-命令”方式,“温和-命令”方式,“商议-讨论”方式,“集体参与”方式 8.管理方格论
1-1贫乏型、1-9乡村俱乐部型、5-5中庸之道型、9-1独裁任务型、9-9战斗集体型
9.领导行为四分图P242 10.权变理论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品质和能力,也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如被领导者的素质、工作性质等。
E=f(L,F,S E——领导的有效性
L——领导者(如领导者价值观、个人品质、工作经历 F——被领导者(如个人品质、能力、价值观 S——环境(组织文化、工作性质、心理因素 11.菲德勒模型(重要
a.“最难共事者问卷”(LPC:通过问卷调查确认领导风格 b.两种领导风格
关系取向型(LPC得分高、任务取向型(LPC得分低
c.确定情景因素的三项基本因素: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d.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关系越好,领导环境也就越好。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明确程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越明确或越负责,领导环境越好。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权力越大,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领导环境越好。
图1-4(由图可知:任务取向型领导在情景因素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效果更好菲德勒模型给我们的结论:
① 群体绩效取决于领导风格与情境因素两个方面的匹配。因此,不同领导风格适应不同情况。
② 领导风格不可改变。因此,提高领导绩效只有两种途径: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
12.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 P246 该理论使用两个领导维度: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每一维度有高和低两个水平,组成四种领导风格: ◆ 命令(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界定角色,明确告诉下属具体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
时何地去干。
◆ 说服(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示性行为与支持性行为。◆ 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渠道。
◆ 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示性行为或支持性行为。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M1:这些人对于承担某种工作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M2:这些人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技能。
M3: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M4: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13.路径-目标理论 P246 14.领导的艺术
一、领导者的应变艺术 要有辩证的思想方法 要有灵活的工作方法
要有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应付技巧
二、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要高屋建瓴 旨在激励 分而不散
三、领导者的沟通艺术 高 低 关系行 为 高 低
任务行为 M1 M2 M3 M4 高 中等 中等 高 成熟 不成熟 低工作 高关系 低工作 低关系 低关系 高工作 高关系 高工作 授权 参与 说服 命令
满腔热情,赤诚相见
双向交流,两心结合 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四、领导者的交友艺术 领导者交友宜直 领导者交友宜雅 领导者交友宜慎 第九章沟通和协调
1、沟通: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或者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发送、接受与反馈的全过程。
2、沟通的实质:是信息的“分享”。
3、沟通的过程 ①信息的发出 ②信息的传递 ③信息的接收 ④信息的反馈
4、沟通的八要素 ①发送者
②编码:信息被转化为信号形式.③信息:源自发送者的真实意思.④通道:信息传递的媒介.⑤解码:接受者对信息的转译.⑥接受者 ⑦反馈
⑧背景(或称背景噪音
5、沟通的作用
①有助于改进组织作出的决策 ②有助于使企业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
③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
6、人际沟通
①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②非语言沟通: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7、组织沟通
一、正式沟通:按照规定的指挥链或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而进行的沟通。包括: a.下行沟通:信息从管理者向下属人员的沟通。(通知、命令、协调和评估下属 b.上行沟通:信息从下属人员向管理者的沟通。(建议、投诉、员工调查表 c.横向沟通:在同一组织层次之间发生的沟通。
d.斜向沟通:发生在跨工作部门和跨组织层次的员工之间的沟通。
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二、非正式沟通P271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不拘形式,直接明了、传递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
三、组织沟通渠道的形态 P271
8、有效沟通 P275 ① 个人沟通的障碍 ② 组织沟通的障碍
9、有效沟通的管理(重要)、有效沟通的管理(重要)① 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方法 a.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 b.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 c.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 d.要控制使用直接传递与非正式渠道 e.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反馈 ② 注意沟通方式 a.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 b.要以诚相待 c.要选择有利的时机 d.要增强下级对领导者的信任度 e.要讲究“听”的艺术 f.要讲究“说”的艺术 改革沟通制度(重要)③ 改革沟通制度(重要)a.建立常用沟通形式 b.员工会议 c.建议制度
10、冲突
1、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 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2、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3、冲突的处理: 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11、谈判
1、谈判:是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
2、谈判的两种基本方法
1、零和谈判(即有输有赢的谈判,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
2、双赢谈判 第十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
1、早期的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 每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实质满足后,才会激活更高层次的需要.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要想激励某人,必须了解其目前处于哪个需要层次上.二、需要层次 较低级需要(外部: 生理, 安全 较高级需要(内部: 社会, 尊重, 自我实现 理论(重要)
(二)麦格雷戈的 X 理论和 Y 理论(重要)
一、X 理论:认为工人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必须要 严格监控
二、Y 理论:认为工人可以自我指导,接受甚至主动寻求工作责任,喜欢工作
三、麦格雷戈本人坚信:员工参与决策、有趣的工作、良好的群体关系可以极大调动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的导致因素相互独立,且差异很大 a.保健因素: 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 b.激励因素: 导致工作满意的内部因素
2、当代激励理论 ① 三种需要理论(麦克利兰 a.成就需要 b.权力需要 c.归属需要 ② 目标设置理论(针对普通大众)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工作成绩; 困难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 高的工作绩效 ③ 强化理论(斯金纳)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若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 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正强化:连续固定的;间断不固定的(更好)负强化:不进行正强化也是负强化。连续固定的(更好);间断不固定的 ④ 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横向比较(Qp/Ip=Qx/Ix)纵向比较(Qpp/Ipp=Qpl/Ipl)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Ix: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 Qpp:自己目前所获报酬; Qpl:自己过去所获报酬.Ipp:自己目前的投入量; Ipl:自己过去的投入量.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投入量、过低估计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对 别人投入量及所得报酬的估计则刚好相反 ⑤ 期望理论(弗罗姆——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 定行为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3、激励模式(波特(L.W.Porter)、劳勒(E.E.Lawler)提出)
1、该理论是对激励系统较全面和恰当的描述
2、它认为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必须 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并注意个 人满意度在努力中的反馈
第十一章 管理控制
1、控制:就是要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相一致,从而使这些活动更为有 效。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 管理权力的分散 工作能力的差异
3、控制的基本内容 1.对人员的控制 2.对财务的控制 3.对信息的控制 4.对作业的控制 5.对组织绩效的控制
4、控制的基本类型 a.事前控制 b.实时控制 c.事后控制
5、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 a.确立控制对象 b.选择控制重点 c.制定标准的方法
(二)衡量工作成效 a.衡量工作 b.分析衡量结果
(三)纠
正偏差 a.改进工作绩效 b.修订标准
6、有效控制的原则:适时、适度、客观、弹性
第四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期末考试重点复习
第一章、概述
一、使用者
所有者或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供应商与顾客、竞争对手、企业雇员与公众
二、会计原则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
第二章、资产质量分析
一、资产质量概念及特征
1.资产的物理质量:资产的质地、性能、外形的完好程度、新旧程度等。2.资产的使用质量:资产为特定的经济组织创造价值的质量。
特征:资产的增值、盈利、变现、被利用、结构及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 质量
二、流动资产的构成
一)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一般是指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转换为货币,或被销售、耗用的资产。
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
其中、存货质量分析
概念:存货指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加工后出售、或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物质资源。以出售为最终目的。分析:
1、关注存货的周转质量、盈利质量和变现质量
2、从企业在存货的购销环节地位(结算方式)看存货质量
3、从存货成本的决定机制
4、存货的物理质量和实效性
5、品种构成、状态构成
二)流动资产整体质量的分析
(1)关注经营性流动资产的周转质量、盈利质量和变现质量。(2)关注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
1.考查营运资本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考查流动资产的有效性 3.考查沉淀的流动负债
4.考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会计处理的恰当性
三、主要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企业资产中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那部分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质量分析 二)、持有到期投资质量分析 三)、长期股权投资质量分析 四)、投资性房地产质量分析 五)、固定资产质量分析
六)、无形资产与商誉的质量分析 七)、长期待摊费用质量分析 八)、其他非流动资产质量分析 *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
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减值时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利质量考察
1)持有期间收到的股利或利息(投资收益)2)期末持有部分公允价值的变动(资本公积)3)出售时产生的出售损益(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仅反映初始的投资成本,此后追加或收回投资应相应调整其成本。
权益法下,只要有投资利润。不论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均按持股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的有形资产。
(1)被企业长期拥有并在生产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2)投资数额大,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
(3)反映企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的存货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盈利主要的物质基础。
(4)变现性差。(5)增值性差。
固定资产质量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对财务状况外在表现的影响
(二)固定资产规模的适当性分析
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流动资产规模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固定资产的结构及配置的合理性分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高低。
(四)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战略透视
(五)固定资产的利用状况和盈利质量分析
其质量最终的体现是其被利用的状况和盈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存货分析)
(六)固定资产的变现质量分析
(七)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质量
(八)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对固定资产质量分析的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中国的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
第三章、资本结构质量与所有者权益变动分析
资本结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结构。资本结构质量是指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当前及未来经营和发展活动相适应的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一)企业资金成本的水平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
(资产报酬率能够大于资本成本)
(二)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与企业资产的期限结构的匹配性
(三)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未来融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的构成及股东持股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流动负债一般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及其他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他非流动负债等项目。
或有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债务金额多少、债权人以及付款日期的确定均取决于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情况,这类债务就是或有负债。
1.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
2.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性不超过50%)。
或有负债的种类 1.担保 2.未决诉讼 3.应收票据贴现 4.应收账款抵借
预计负债:
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质量分析,重点关注报表附注中的形成原因,事项内容及估计依据。一项或有负债是否会被确认为预计负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判断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即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一般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以及留存收益等项目。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质量分析
(一)关注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的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1.实收资本:企业持续经营最稳定的资金来源 2.资本公积
(1)资本或股本溢价的信息含量: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2)其他资本公积的信息含量:企业现有资本的增值前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二)关注注册资本中的股东持股构成状况
包括控股性股东、重大影响股东和非重大影响股东。
关注控股性股东和重大影响股东的背景、自身的经营状况、持股目的等,从而判断这些股东与企业是共繁荣,还是会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掏空企业。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包含的财务状况信息质量
(一)区分“输血性”变化和“盈利性”变化 “输血性”变化:股东入资而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盈利性”变化:自身盈利提高而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二)关注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互相结转的财务效应 转增股本:对企业未来的股权价值变化以及利润分配前景产生影响。
(三)关注股权结构的变化与其方向性含义
股权结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结构与政策等方面发生变化。
(四)关注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及其贡献
其他综合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金额
(五)注意会计核算因素的影响
(六)第四章、利润及利润表简介
各项目
(一)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二)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已经确认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期间费用
1.)销售费用 2.)管理费用 3.)财务费用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企业日常活动应当负担的税费,具体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
(四)资产减值损失
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五)营业外支出
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七)所有税费用 其他项目
(一)投资净收益
(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
(三)营业外收入
(四)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
一、利润形成过程的质量分析是指对利润表中每个构成项目的变动趋势、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借以判断利润的整体质量。
核心利润是企业自身核心业务创造的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保障。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即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结构的质量分析
(一)企业利润自身结构质量 1.核心利润应该占主体 2.投资收益应该是补充
3.营业外收支项目的非主体性
(二)企业利润结构与相应的现金流量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1.利润表中“同口径核心利润”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2.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三)企业利润结构与企业资产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
1.比较总资产中经营资产、投资资产的比重与利润中核心利润、投资收益的比重。2.比较经营资产与对外投资资产的相对获利能力。
三、利润结果的质量分析
利润结果是指企业利润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对利润结果的质量分析:对利润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质量分析。
利润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存货、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预收账款、应付费用等。高质量的企业利润表现为:
1.企业所依赖的主营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持续的获利能力; 2.利润结构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战略;
3.利润所带来的资产运转状况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强;
4.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低质量的企业利润表现为:
1.企业所依赖的主营业务缺乏持续性,市场发展前景不看好; 2.利润构成中过度依赖非主营业务;
3.资产周转不灵,不良资产规模较大,现金支付能力差; 4.利润核算中的人为操纵的迹象严重。
四、利润质量恶化的主要表现
一、企业扩张过快,经营风险加大
二、企业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管理层决策可改变)(反常压缩可看做推迟发生,为了粉饰当期利润)
三、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很可能为了粉饰利润)
四、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的延长(刺激营业收入,但影响资产质量)
五、企业存货周转过于缓慢
六、应付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应付账款平均付账期延长(企业支付能力下降)。
七、企业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的规模不正常增加,有可能将当期费用资本化(有可能利润恶化,为减少该费用对利润的进一步冲击,将相关费用资本化)。
八、企业的业绩过度依赖非核心业务(可能核心利润增长潜力被挖尽,为维持利润水平,如非流动资产出售利得)
九、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过低
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异常降低
十一、企业举债过度(资金紧张,支付能力下降)(可能因为经营投资难以获得正常的现金流)
十二、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报告出现异常
十三、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利润、但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
第五章、现金流量表与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一、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概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下简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 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即企业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 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现金流量的质量,是指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良性循环而不会中断的质量。
(一)现金流量表现出较强的现金获取能力 1.稳定发展阶段:充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初创期或扩张期:较强的融资能力。
(二)现金流量表现出较强的现金支付能力
按时清偿到期贷款及到期的债务,保证持续支付股利,企业扩张具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三)现金流量的结构应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现金使用合理、有效,没有不良的融资行为。
(五)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短的资金循环周期
资金循环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预付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预收账款周转期
(五)具有适度的现金余额储备
现金流量质量分析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1.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果的充足性分析 2.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过程的有效性分析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体现企业经营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当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时,我们则应关注收回投资的盈利性: 1.对外投资战略的分析
对外投资的现金流出量>?<收回投资的现金流入量 2.对内扩张战略的分析
构建经营性长期资产的现金流出量>?<处置经营性长期资产的现金流入量 3.投资收益相对应的现金流量的分析 4.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入量的盈利性分析
(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
1.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2.企业筹资动因的分析: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3.企业不良融资行为分析 4.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现金流量的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一、导入期
二、成长期
三、成熟期
四、衰退期
第六章、合并报表及其质量分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单位,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在抵消了个别财务报表中集团内部交易和重复项目的金额后编制的、体现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1.合并财务报表与汇总财务报表 2.合并财务报表与个别报表
二、企业集团 1.母公司
集团中的核心企业持有其他成员企业的股权并处于控制地位。2.子公司
集团中的其他企业处于被控制地位。
三、合并范围
母公司应该将其控制的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1.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详见第154页)。
四、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
当控股母公司持有其子公司非100%股权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出现了是否合并以及如何合并子公司少数股权。
所有权理论:母公司只收购了控股性股权部分,因此,只需要合并母公司购买所有权部分的资产和负债,少数股权对应的部分不予合并。
母公司理论:母公司虽然没有100%地持有子公司的股权,但母公司已经达到了控制子公司整体资源的目的,因此,少数股权拥有的那部分资产和负债也应该合并进来。但因为母公司没有实质收购少数股权,为此,少数股权应该按其账面价值合并。
实体理论:少数股权拥有的那部分资产和负债也应该合并进来,并使用公允价值合并。
五、少数股权
控股股东:取得公司控制权的股东 少数股东:掌握非控制权股份的股东
六、成本法与权益法
1.母公司报表——成本法计算投资收益 2.合并报表——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 成本法: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只记录初始的投资成本,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从控股子公司已经宣布的现金股利中应得到的份额。
权益法: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记录的是投资方在受资方的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权益份额,投资收益反映的是投资方在受资方的调整后的利润中享有的份额。
合并报表编制原理:合并资产负债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在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后,由母公司编制的报表
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理看合并财务报表的特征
(一)母公司投资项目和投资收益的替代和还原
(二)内部交易的剔除和抵消
(三)只有会计主体,不存在法律主体
(四)合并报表的正确性仅体现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1.合并报告:“表之表”,不存在“凭证-账簿—报表”的程序
2.母公司报表: 企业的财务与账簿、凭证以及实物等“有验证性”的对应关系。
(五)可大致推断子公司状况
合并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状况质量信息的分析
(一)通过比较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集团的经营战略和资源的规模及分布状况。
(二)通过比较合并利润表和母子公司利润表可以了解母子公司基本获利能力和费用发生的特点及相对效率。
(三)通过比较相关资产的相对利用效率来揭示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第160页表6-1)
(四)通过比较合并现金流量表和母公司现金流量表来判断母、子公司的现金流转状况和资本运作状况。
(五)通过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可以揭示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的程度。(第161页表6-2)
(六)通过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可以了解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参见现金分布模式)
(七)利用合并报表了解集团的扩张战略及其实现方式。
第七章、财务报告其他信息对财务质量分析的影响
第一节 财务报表附注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变更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非常项目的说明
四、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披露
六、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七、或有项目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值、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值、计量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中国目前需要披露的会计政策项目主要有1.合并政策;2.外币政策;3.收入的确认;4.存货的计价;5.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6.坏账损失的核算;7.借款费用的处理;8.其他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及条件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改变原采用的会计政策: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变更;
2.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得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政策变更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
(一)会计估计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含义及其原因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
三、前期差错更正
(一)前期差错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前期差错是指会计人员因为多种原因,发生过失性或者错误性的会计行为,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导致在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错误。
一、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有关的概念
1.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
2.合营企业:指两个或多个企业直接共同控制某一企业,使共同控制方与被共同控制企业之间构成关联方关系。
3.联营企业:指某一企业对另一企业具有重大影响,构成关联方关系。4.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5.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二、关联方交易 1.购买或销售商品
2.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3.提供或接受劳务 4.代理 5.租赁 6.提供资金 7.担保 8.管理合同
9.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 10.许可协议
11.关键管理人员报酬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含义及其种类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财务报告批准日是指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般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一)调整事项(会计处理)调整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事项。
(二)非调整事项(会计披露)非调整事项是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非调整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是不存在的,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
一、企业报表审计的委托人及审计目标
企业报表审计的委托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 审计目标: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恰当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发表意见,形成审计报告。
第八章 企业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方法
第一节 比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清偿能力比率(liquidity ratio)清偿能力比率是反映企业用现有资产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的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总额-存货
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理想水平:2:1。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用立即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理想水平:1:1。
分析:一般情况下,两个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过高说明企业流动(速动)资产占用较多,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长期偿债能力比率(solvency ratio)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是用来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和进一步举借债务的融资能力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表明债权人提供资金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债权人:越低越好;
股东: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负债比率越高越好,否则反之; 经营者:权衡(高则筹资困难,低则丧失财务杠杆利益)。
(二)盈利能力比率
企业报表的使用者最关心的通常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就可以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进行投资等。
(四)活力比率(activity ratio)活力比率主要反映企业不同的资产项目的周转率或变现率。
(六)现金流量比率
四、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并计算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来说明本期实际数与计划数或基期数相比较,财务指标变动或差异的主要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适用于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如成本、利润、资产周转等方面的指标。
1.差额分析法
如果各项因素与某项指标的关系为加或减的关系时,可采用差额分析法。差额分析法
例如,企业净利润主要由三个因素影响:净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费用,在分析去年和今年的净利润变化时可以分别算出今年净利润的变化,以及三个影响因素与去年比较时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了解今年净利润增加或减少是主要由三个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引起的 2.连环替代法
如果各项因素间是乘除关系,可采用连环替代法。
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可以将材料费用总额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绝对额。
计划指标: 10 000×8×5=400 000(元)①
第一次替代: 11 000×8×5=440 000(元)②
第二次替代: 11 000×7×5=385 000(元)③
第三次替代: 11 000×7×6=462 000(元)④(分别换第一二三个数,其他俩数和上一个式子一样)材料费用实际超支额=④-① =462 000-400 000 =62000(元)
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材料费用=②-① =440000-400000=40000(元)由于单耗降低而节约的材料费用=③-② =385000-440000=-55000(元)由于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材料费用=④-③ =462000-385000=77000(元)全部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额 =40000+(-55000)+77000 =62000(元)
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限制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三)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的差异及其变更,使得相关期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人为操作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比率分析仅局限于对表内财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忽略了表外信息和非货币信息
(二)人为修饰的财务比率会造成对财务信息的歪曲
三、某些财务比率的局限性
(一)清偿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比率中存在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 2.速动比率 3.利息保障倍数
(二)活力比率中存在的局限性 1.应收账款周转率 2.存货周转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三)盈利能力比率中存在的局限性 1.销售净利率 2.资本保值增值率
四、不同企业间进行比率比较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同类企业的确认 1.最终产品相同 2.内部生产结构相同 3.股份特性相同 4.规模相近
(二)会计政策的差异问题 1.固定资产评估
2.存货计价方法与坏账准备的估计方法 3.折旧计算方法
第四节 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综合分析方法
一、财务状况的含义以及高质量财务状况的特征
二、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综合分析方法的内容
(一)财务状况的含义(financial position)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指体现在财务报表体系中所有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的状况,既包括资产负债表中静态的综合状况,也包括三张动态报表中的变动过程状况。
具体体现在:资产的规模状况、资产结构状况、具体资产的质量状况、资本结构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利润质量状况、现金流流转状况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状况等。
(二)高质量财务状况的特征
1.企业具有较为持续的盈利过程和合理的利润结构 2.现金流量保持良性循环 3.资产质量较好 4.资本结构合理
5.较强的营运资本管理能力
6.合并报表中能够体现出集团内部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清晰的经营战略,以及高效的现金和其他资产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综合分析方法的内容
(一)综合浏览
1.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生产经营特点 2.企业的主要股东,尤其是控制性股东 3.企业的发展沿革
4.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
(二)比率分析
比率:盈利能力比率、清偿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活力比率
(三)结合报表附注中关于报表主要项目的详细披露材料,对四张报表进行综合分析 1.关注资产总规模及其变化
2.关注资产结构中揭示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盈利模式信息 3.关注主要不良资产区域
4.关注主要资产项目规模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 5.营运资本管理质量分析 6.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分析
7.关注企业负债融资发展的潜力(对总负债的保障)8.关注企业的合并报表揭示的信息 9.利用财务信息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第五篇:软件架构设计师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产品平台、数据库、接口和应用架构设计,理解和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保证系统设计合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2.负责将业务需求规范转换为详细的方案设计和实现设计。
3.领导和培训软件工程师按照架构设计和技术规范展开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
4.负责解决开发部员工的疑难问题。
5.负责领导开发人员进行底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