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19-05-15 04:2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反冲运动 火箭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反冲运动 火箭》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反冲运动 火箭》中的第五小节的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的重点反冲运动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如何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反冲运动的含义和反冲运动在技术上的应用 2).知道火箭和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实际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现象,加深对反冲运动的认识

2)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介绍我国成功的自主研制发射的“长征”系列火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乐于实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勇于探素的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为高二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

·学生已经学过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反冲运动的实例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1)播放视频,引起兴趣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反冲现象:(2)引起思考,认识本节课的重要性

反冲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动量守恒所导至的必然结果,在许多场合反冲是不利的,如大炮的射击,由炮身的反冲会影响炮弹的出口速度和准确瞄准,但还有许多场合,恰好是利用了反冲,如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就是利用反冲来工作的。2.新课教学(要点)(1)反冲概念形成

a.演示:用薄铝箔卷成一个细管,一端封闭,另一端留一个很细的口,内装有火柴头上乔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大支架上,使细管呈现水平状,用火柴给细管加热,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的方向飞去。(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b.(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形成概念)

反冲运动:物体通过分离出一部分物体,使另一部分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做反冲运动 被分离的一部分物体可以是高速喷射出的液体,气体,出可以是被弹出的固体

(2)反冲运动的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反冲运动的特点

1.反冲运动的特点:反冲运动和碰撞,爆炸有相似之处,相互作用力常为变力,有作用力大,一般都满足内力外力,所以反冲运动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反冲运动问题中,有时遇到的速度是相互作用的两物体间的相对速度,这时应先将相对速度转换成对地的速度后,再列动量守恒的方程 3.在反冲运动中还常遇到变质量物体的运动,如火箭在运动过程中,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本身的质量不断减小,此时必须取火箭本身和在相互作用的时间内喷出的所有气体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来进行研究。(3)反冲的应用

a.引导学生例举反冲运动的实例

火箭,喷气式飞机反击或水轮机,灌溉喷水器

发射炮弹,炮弹出口速度 当加速度一定时,炮膛越长,炮弹的出口速度就越大,根据动量守恒,大炮反冲的速度也越大,炮弹的命中率就越低,若增大炮身的质量,反冲速度可降低,从而提高命中率。手枪,步枪,发射子弹时,为减小反冲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手枪枪身质量较大,步枪装枪托以提高命中率 b.反冲运动的实例分析

例1:小车总质量为M=3kg,水平喷出的橡皮塞质量为0.1kg,速度为,求小车的反冲速度?(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教师总结。)

思考讨论:质量为m的人在远离任何星体的太空中,与他旁 边的飞船相对静止,由于没有力的作用,他与飞 船总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这个人手中拿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现在 他以相对于飞船为u的速度把小物体抛出(1)小物体的动量改变量是多少?(2)人的动量改变量是多少?(3)人的速度改变量是多少?

(二)火箭 1.a.课件展示现代火箭的发射过程

b.学生阅读总结火箭的原理,影响飞行速度的因素及主要用途

1)火箭:现代火箭是指一种靠喷射高温高压燃气获得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

2)火箭的工作原理:动量守恒定律

当火箭推进剂燃烧时,从尾部喷出的气体具有很大的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火箭获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因而发生连续的反冲现象,随着推进剂的消耗,火箭的质量逐渐减小,加速度不断增大,当推进剂燃尽时,火箭即以获得的速度沿着预定的空间轨道飞行 3)火箭飞行能达到的最大飞行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喷气速度:现代液体燃料火箭的喷气速度约为2.5km/s,提高到4—4.5km/s需很高的技术水平

2.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之比),现代火箭能达到的质量比不超过10 4)现代火箭的主要用途: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例如发射探测器,常规弹头和核弹头,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5)我国的火箭技术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质量为M的火箭,原来以速度V0在太空中飞行,现在突然向后喷出一股质量为△m的气体,喷出气体相对火箭的速度为V,则喷出后火箭的速率为多少?

第二篇:教学设计方案

Unit7“The Chaser”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专业教科书《综合英语教程》)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英语专业本科综合教程第三册》及相关参考资料制定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外语学科的学习不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对课文做到一目了然。虽然本文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类叙述文,但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此教学设计方案中,单词短语句子的理解等方面要具体考虑。

在对本单元全英课文的难易度,课时设计,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运用呈现法进行单元新课的基本引导,用讨论法让学生探究课文的深层意义,运用训练和实践法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

课文分析:本课课文虽然较长,但是不同于前面几个单元的议论文形式,而是相对直观的叙述文。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可适当增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任务。在新课引导的环节中先让一组学生大概讲解课文的结构,主要事件,自己的理解等等。(要求全部用英语阐述)

课时预计:大概4个课时,前2个课时主要梳理新单词和短语,以及难句子和语法的讲解,后2个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以及课外话题的延伸等等。

由于这是大学的课程,因此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将大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

1.学习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

a.课文的熟读,新单词和短语的掌握 b.难句梳理

c.文章故事的含义,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包括对爱情的理解,文中老人所出售的爱情溶液和生活清洗剂两者价格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2)教学难点

a.文章以对话为主,阅读较为直观易懂,但是所要表达的道理却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摆上台面。因此要让学生从课文叙述中理解:年轻人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被love potion的神奇效力迷惑;老人则胸有成竹地认为年轻人还会回来买昂贵的life-cleaner,因为老人看过太多急需清洁生活污点的有钱人。

b.本课题目“The Chaser”和全文的中心意义有何关系?(答案:Chaser是一种饭后或酒后漱口的液体,与文中所描写的“魔液”有相似性;Chaser另一个意思是追赶者或猎人,文中的年轻人买过love potion后,其实已经产生了对这种魔液的依赖,等他以后有难题或是生活有污点时还会回来以昂贵价格买life-cleaner,老人其实掌握着人性的弱点无形地追踪他。)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大二学生,学习综合英语这一课程已经整一年。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在平时的听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培养了一定水平的英语语感。因此在预习以及自主学习中,借助个人手头上的参考资料已经能大概清楚课文在讲什么,主题也能有大概理解。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结合教师所传授的信息掌握课文,增加学生学习全英文章的了

3.教学目标

a.让学生对本课新单词和短语理解并掌握 b.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c.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此类课文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记单词的能力。

4.教学准备

a.新课之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包括查字典标注新单词意思,阅读全文,理清大概结构。b.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c.合理设计课后练习以及作业题

5.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复习:新课开始前,按照以往做法听写上一单元的单词和短语。2).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智慧和知识”的议论文,文章比较难,语法结构较为复杂,生词很多。接下来这个单元相对来说比较有趣,它用对话的叙述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之间,和一种神奇的魔液有关。之前老师已经通过学习委员向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新课教学

A.给两分钟时间让全班再次浏览课文,因为部分同学较早的时候已经预习过课文,印象会变淡。然后点几个学生读单词。

B.提问

<课前提问是对课文学习的引入,也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同时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已经大概清楚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不懂。> How many parts can this passage divide in ?(课文可以分为

问题设置: ○几个部分?)

2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what were the views of love in the

○young man’s mind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年轻人对爱情的观点是怎样的?)

C.单词和短语的学习

重点单词:chaser:n..追赶者,追捕者,酒后或饭后用于漱口的液体(这个单词出现

在题目中,跟全文的理解有一定关系)

apprehensive: adj.担心的,不安的(与comprehensive作比较)

confidential:adj.极受信任的(这个单词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它所表达的极受信任、自信的状态,是指人们因为知道某件事的内情于是说话很自信或是让人感觉非常可信)让学生造句:作为这项产品的发明人,他非常自信地跟朋友谈论着其中的细节。

答案:As the inventor of the product, he talked confidentially with friends about the details in it.overwhelm:v.淹没,吞没(这个词表达的淹没一般指情绪上的,有一种突如其来而又强烈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听到偶像逝世的消息,她不胜悲哀。

答案:When she heard the news of her idol’s death, she was

短语:

peer about:盯着看

go into raptures / in a rapture: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的deal in:经营

be better off :比之前好,一般指经济物质条件上的

以上特别列出的单词和短语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另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要只是单调地讲出单词词义,要将单词放入语境情境中,所给出的造句要能让学生留有印象,形象易懂。

D.语言点——句子和语法

这一部分跟课文的全面理解有很大关系,教师要讲解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需要学生掌握语法的句子,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等等。当然不能全凭教师做主讲解哪些句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哪些句子需要讲解,这样往往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若有不足教师再另行补充。以下是几个重点句子,若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要补充:

For indifference,they substitute devotion.For scorn, adoration.这句要讲解的是“前缀的强调作用和平行结构”

She will never give you the least, the very least, grounds for——uneasiness.这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境中去理解句子意思。

Just as well.中文的语言习惯让学生掌握这个短语的用法时会犯迷糊,要注意用实例讲解。

E.课文的理解

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语言点进行单独抽取式的讲解后,教师要让学生回归课本,全面理解课文。此时所讲的内容都要联系课文,同时要注意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自己思考课文,发表意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熟读课文后,你认为文中的年轻人和老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问题设置: ○2为什么老人知道年轻人想要的是love potion,却先介绍

○life-cleaner?(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并且发表个人见解。在肯定某些合理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其中道理:老人先介绍life-cleaner以及它5000美元的价格,不但可以衬托出后面love potion只卖一美元的廉价,也让年轻人对life-cleaner留下深刻印象。)

3课文题目“The Chaser”跟全文故事似乎并无关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

○目?(这题是开放性题目,强调学生的自主发挥。)

以上问题所涉及的都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分组讨论,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不管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师不能一口否定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要鼓励并且认真对待,让学生对于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答案乐在其中。

F.课文内容的延伸

本课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新颖有趣,学生肯定有很多感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文中事件的看法,或者参考如下问题:“你觉得文中的年轻人对爱情的观点正确吗?你的爱情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假如真有这么神奇的魔液,你会如何对待呢?”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用聊天般轻松方式让学生更感兴趣,学到更多。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课文梳理和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再次熟读课文,这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大帮助,有些学生甚至能在这“最后关头”的朗读中产生恍然大悟的理解。4).小结

在学生阐述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本课总结。5).练习和作业

练习:a.做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懂的地方问老师,b.课后多听与课本配套的光碟上的课文录音,熟读并且背诵单词,在下一单元开课前进行听写。

作业:a.课文后面的8道翻译题;

b.课文全篇都是对话形式,将课文改写成没有对话的记叙文,字数在500字以内。

6.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学生在课前查新单词,利用相关参考资料预习课文。同时在参考资料中对本文作者有相关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某些地方出现的口语化内容以及作者特有的幽默方式。

在课前和课后运用电脑、MP3等多媒体工具听课文录音以及单词发音,巩固知识以及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在课前制作好PPT课件,让讲课过程更直观易懂。

7.教学设计后记

(1).本教学设计方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先引入再深入,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先运用多媒体将PPT课件以呈现法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硬性的知识点;然后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带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课文含义,加深印象;最后通过训练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接收到的知识内容。

(3).布置给学生的课后练习和作业中,不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点通过练习进行掌握,还通过改写课文这一任务来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要成功改写,不止是单纯地从意思上进行同义转换,还要真正理解课文中心才能改写却不改变文章的精髓)。.

第三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自然科学

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教学过程:

导入 :17—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大多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推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近代数学的建立部分,回答: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是由谁创立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脑演示牛顿画像)

学生介绍牛顿的生平,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后,如何证明其预见性、科学性呢?

以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来说明此问题。用英国诗人波谱评价牛顿的话: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目睹牛顿的葬礼后说的话:“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将会是屈指可数的。”评价牛顿的历史功绩。

三、电磁学的成就

简要介绍电磁学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法拉第的研究对生产有什么实际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四、化学的进步

由学生或教师简要介绍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和门捷列夫的成就。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哈维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社会条件和科学家个人的努力两方面来考虑。

介绍并评价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在学生介绍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提问:进化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进化论的创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物理学的新时代,“新”在何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讲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教师简要介绍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一,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也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第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并推导出质能关系式E=mc2, 即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揭示了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创立的,指出万有引力是由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使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同时在哲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再次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是否失去了光辉呢?为什么?

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并没有失去光辉,因为牛顿力学是人类在低速运动时代关于运动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在牛顿的著作面前,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并指出,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小结

讨论“17—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板书设计

第四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定义介绍

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errill,M.D.)在1996年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理论家迪克与凯里(Dick&Carey)在1996年为教师写的教学设计普及读物《教师规划指南》中认为:教学设计是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教学的系统化过程。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方案案例

教师上课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的系统规划,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词条下,我们将例举若干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分享、学习。

中学学科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2、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光的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在实际问题上的运用。

4、教学内容结构: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折射各个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③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④能够对照光的反射来阐述光的折射,以及能够区别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境导入的学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并能够比较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从而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比较归纳法。

③通过习题大练兵巩固光的折射知识,并能够解释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了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②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③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分析

①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八年级学生一般处于13~14岁这个年龄,此阶段正是叛逆期,具有叛逆性,易受外界影响从而导致成绩两极分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可塑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从而此阶段也是思想态度塑成的关键阶段。

②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辨认出某些关于光的现象;处于皮亚杰认知理论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不仅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还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另外,学生刚刚经过第二章光现象中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对光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为光的折射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光的折射知识有趣丰富、联系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2)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动感型、触觉型、视觉型和听觉型,所以在进行学习时对不同知识的呈现模式会有不同的敏感度。《光的折射》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内容讲解、观看视频、实验操作等,可以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提供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

(3)学习者动机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光的折射》知识会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光的折射现象生活随处可见,而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解释这些想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部动机。另外,这一节属于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可以增强其外部动机。

(4)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八年级学生物理成绩高低各不一样,学习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的信心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光的折射》的重难点进行不同程度的讲解、练习和评估,对某个知识点要求有某百分比的同学掌握即可。同时,教学过程注重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信息素养的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正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所以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探究。另外,八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拓展光的折射知识,并且可以将其运用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中来。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新标准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在认真研读了初中物理课程新课标之后,我们的学习资源设计的理念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

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2、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采用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出问题,例如提问光从水射入到空气会有怎样的规律,让学生猜想与假设,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完成探究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学中所举的例子与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4、注意学科渗透

通过联系其他学科,如资源中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读诗句奥秘,让学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该资源在辅助教师教学时有利于教师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成果,同时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6、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步骤,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等能力以及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初中物理课程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探究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模式图

教学模式图

我们设计的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由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及实施条件三大要素组成。

1、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生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将新、旧知识联系起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③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协作、交流,从而促进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角色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①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以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2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主体表现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客体表现为要学习的新知识,知识的获得就是主客体在不断相互作用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奥苏泊尔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略。组织者是指包摄性较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因为通常呈现在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以帮助确定学习的心向,因此又称为先行组织者。组织者概念,为探究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奥苏伯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的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识结构之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探究式教学的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在于运用不同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发展,探究教学正是从这里出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探究教学扎下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2、实施过程

2.1实施策略

2.1.1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正确选择适合光的折射定律的探究内容,完成多媒体资源的制作。此外,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能够调动课堂氛围,使探究的气氛更加浓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探究问题情境。提醒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

2.1.2快速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1)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运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学表达直观、生动、形象等优点,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和思维活动积极,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

用弯曲的筷子,神秘的硬币、错位的钢笔等实例创设情境,切近学生生活,引入探究课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

2.1.3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探究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首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发言权。其次,允许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质疑问难,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让学生要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对学生的奇思怪想给予理解和支持。因为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的特点,具有好奇心理,酷爱“胡思乱想”。如果教师处理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1.4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实验的作用

教师要有效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1.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3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分工与协作。此外,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2.1.6师生交往的策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当学生的思维结果错误的时候,要容忍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面对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点拨处于“愤”、“徘”状态的学生,保证课堂探究的顺利进行。

2.2实施步骤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 教学成果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l 展播”弯曲的筷子”、”神奇的硬币”、”错位的钢笔”三个视频,引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的问题; l 并指出这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线发生了偏折的原因;使形成概念; l 形成光的折射的概念后,提出“那么,光的折射会有怎样的规律呢?与发射规律是否相同?”的问题 l 学生观看视频; l 通过老师的讲解,形成光的折射的概念; l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Flash 课件 学生形成光的折射等概念,引出后面的内容; 探究前准备 l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l 引导每个小组对光的折射规律进行猜想与假设 l 学生分组,每2-3 人为一组; l 进行猜想和假设 无 形成猜想和假设; 实验探究 l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l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l 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记录; l 小组交流与合作,总结光的折射的规律; Flash 课件 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及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规律分享 l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各组总结的光的折射规律; l 学生交流分享并汇报; 实物投影仪 对光的折射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步评估 l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l 对本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评; l 对其他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互评; 量表 学生有一定的反思 规律精析 l 总结评价个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l 讲解光的折射规律; l 学生认真听讲 l 修改小组探究出来的规律; Flash 课件 学生形成完善的规律总结; 知识运用 l 展示池水变浅、渔夫叉鱼、海市蜃楼、彩虹形成等生活现象,提问学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l 展示语文、地理学科中有关光的折射现象内容,提问学生,注重学科渗透 l 学生观看动画,在课件的指引下思考并回答对应的问题; Flash 课件 学生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注意到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随堂练兵 l 使用课件展示习题; l 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自主完成课件中的习题大练兵; Flash 课件 学生完成习题,对光的折射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巩固。

第五篇:教学设计方案。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形式掌握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通过读图、绘图等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四、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五、教学难点: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说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八·教学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蓝色是海洋,绿色是平原及地势较低的地方,(越绿地势越低)黄褐色是山地及海拔较高地,(越黄地势越高),白色是云团。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居多,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是不是总体蔚蓝色的星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1.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2.教师: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学生:略

教师总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苦的。在这过程,需要敢于冒险,渴望新知的人去勇于探索,人类地球面貌的探索不会停止·····(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教师:讲完对人类地球的探索过程,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人类对地球母目前的探索的结果,一起认识下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教师:了解了这些概念后,下面我们来思考一道题,大家看图,思考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回 答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A为半岛B为海湾,C为岛屿,D 为群岛

教师解释:回答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陆地伸向海洋的部分为半岛;B是三面环陆的海洋为海湾;C是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D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为群岛

目的:课本地图与课件相辅助,有助于学生理解,再加以思考题巩固新知识点了解概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来学习大洲和大洋内容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板书)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并在黑板“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后面写出其名称

(2)教师:同学们知道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吗?哪几个大洲主体又分布在西半球呢? 回答:(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3)教师:我们下面来看下,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4)教师:下面看下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课件展示)七大洲面积轮廓

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上台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教师:大家都已经经排列正确了,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个口诀方面大家记忆大洲面积大小,以下是面积由大到小的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

学生回答: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教师:由此我们同样可以总结成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6)教师讲解:我们已经了解了海陆大体分布,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成现在这种海陆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吗?接下来大家一起来跟我了解下吧。照成这种海陆分布格局的学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陸漂移學說,一个是板块构造学说(板书)。最早是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指大陆原本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后来逐渐分为6个大陆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6个版块的相互运动:挤压、张裂等,从而形成不同的山脉、裂谷。(课件中图片展示过程)。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逐年移动分离,直至形成现在这个分布。与大陆相比,板块还包括了海洋.,提出了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状况。而且板块与板块的边界地质活动,是极其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爆发,(配合ppt图片展示)比如日本正是出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是地震和火山多发的国家。这个学说在当时的提出使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因此它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5)教师:现在大家看下面这则阅读材料,了解下就可以。(PPT展示)

阅读材料内容:亚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叫做亚细亚(意思是“日出之地”).这里位于地球的东方.亚洲即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欧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欧罗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于地球的西面,欧洲即欧罗巴洲的简称.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被赤道横穿中部,非洲多处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总称.美洲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航海时发现的一块所谓的“新大陆”,欧洲人为了纪念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便用亚美利哥的名字称它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区,过去曾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为拉丁美洲.大洋洲:17世纪欧洲人发现了它,因其处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围之中,游离于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纪被发现时,人们误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为澳大利亚(即南端大陆之意).南极洲:即南极所在的大陆.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陆.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同时利用口诀使学生快速记忆与深刻记忆。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辅导学生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教师;刚刚我们找出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但是各大洲之间是不是全部单独存在的啊? 学生回答否定

教师;有些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而有些大洲之间是隔着海峡的,这时候就需要分界线把他们划分开,区分各大洲。比如说,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他们之间以山脉、河流、湖泊为界。亚洲西南部和非洲西北部过去也是相连的,后来,人们在这里开凿了一条运河,才把他们分隔开了(一边讲解,一遍在地图上指出来)。同学们现在再找出哪些洲也只是以运河或者海峡为界的?(展示大洲与大洋分布的地图)学生回答: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下面我们看下课件了解下这些各大洲的分界线及其名称 PPT展示内容: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

八、说板书设计

自我测评:

给学生发一张空白的地图 作业要求:

1、在空白地图上填出七大洲和 四大洋的名称。

2、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各大洲划出分界线,标出分界线名称

下载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设计:王延丰1 点评:赵兴龙2 、胡源勇3 1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2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一、 概述:......

    教学设计方案

    “院前急救”教学设计方案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董红艳 通过学习,感受较多,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院前急救”一章的教学设计方案,请老师指导。 一、院......

    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中国画技法姓名侯宝山 年级学科高中一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 工作单位教材版本 丰宁职教中学高教版 《中国画技法》是高教......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 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 教学难点:1、非......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3、训练学生......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鲁山县磙子营二小学校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 析 用百分率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 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1 一:打开窗,迎接阳光——走出闭锁心理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叫小闷,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也没看到她笑过、大声说话过。考完数学,因为一道简单的题目没做出,她心事重重,......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