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言朗诵渗入中学诗歌教学的研究
方言朗诵渗入中学诗歌教学的研究
摘 要: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地”,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诗歌的魅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方言朗诵教学的尝试,发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增加对诗歌的印象,提升对诗歌的兴趣。根据班上的实验成果和数据分析,可以明确:诗歌创作来源地的方言,以及能够恰好符合诗歌发音规律的方言,都能够提升诗歌朗诵的品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方言;诗歌;语文;朗诵
一、方言朗诵与诗歌教学的关系
方言是人出生后随即掌握的第一门语言,就好像植物生于大地一般,一个人的方言扎根于出生的地域,带有当地特有的味道,谓之“乡音”。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上大学之前,日常使用得最多的还是方言,只有到了异乡上大学或工作,才会普遍使用普通话,所以说,一个人前半生的十几年,都是在方言和方言文化的浸润之下,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几乎一生下来就会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后期有意学习而成的普通话,显得更加自然和质朴。
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提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早期起源,就是这样直接进行情感表达的民歌民谣:带着直露的抒发欲望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毛诗序》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歌的灵魂在于情感,而这种浓缩在文字中的情感,必须通过嗟叹朗诵和歌咏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为人所体会。
所以,诗歌的灵魂在于情感,而诗歌教学的重点则在于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所感悟。嗟叹(朗诵)是诗歌教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朗诵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常规的普通话朗诵,将质朴自然的方言朗诵放进诗歌教学,正是笔者正在尝试的方法。
二、方言朗诵渗入诗歌教学的课例探讨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雪》和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笔者所在的中学地处深圳,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语言集聚了我国的各大语系,既包括北方方言,又有南方的闽南语、西南官话、湘语、赣语,以及广东本地的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其中以后六种语言居多――广泛的语言体系为方言朗诵的诗歌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班共有54个学生,其中有26个学生已经不能使用方言,其余学生中,有8个能够使用粤语,6个使用西南官话,5个人会客家话,4个人会潮汕话,2个人会湘语,2个人会赣语,1个人会陕西话。在进行方言朗诵教学之前,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沁园春?雪》进行了背景介绍、词句疏通和诗文赏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做好一定的情感铺垫后,现场挑选6位能够使用方言且朗诵水平相当的学生,加上另外一位只会使用普通话的学生,一共7位学生,当堂使用各自的语言进行朗诵。
在7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后,笔者进行了“你最喜欢哪种语言朗诵《沁园春?雪》?”的调查,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湘语,西南官话,普通话”。课后我对投票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在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登高望远所作。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他一生走南闯北,口音在离开湖南后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从已知的录音中可以知道,毛泽东始终使用的是湖南韶山话。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必定要用自己最常使用的语言推敲再三,所以可以推想1936年毛泽东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反复用韶山话吟咏,斟酌一番最后定稿,因此学生用最接近诗人写作时的语言湘语来朗诵,可以很好地领悟到要旨,迅捷地找到情感隐藏在字句中的脉络,朗读出来就会语音流畅,感情充沛。
(二)《沁园春?雪》词境豪迈,上阕描写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普通话行腔要求正、饱满,这首词中多数凝聚情感的字,如“望”“大”“娇”“骄”“朝”这些均属于开口呼,而开口呼在普通话中发出来是饱满圆润的,于是读出来能够很好契合词境的豪放。
(三)西南官话介于普通话与湘语之间,音韵既有北方话中铿锵的语调,也兼有南方话变化突兀的语调,所以学生用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朗诵《沁园春?雪》也很有意趣。以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和《沁园春?雪》的教学步骤一样,6位学生使用各自的方言朗诵《关雎》,另一名学生使用普通话来朗诵。根据班上学生的投票加上老师的投票,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粤语,陕西话,潮汕话”。结合《关雎》的创作来源和文本的语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就是周公统治的陕西地区及南方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据资料显示,《关雎》一诗的产生地大概在今陕西渭北,所以用陕西关中话读出来会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感情。另外,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优美。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而粤语和潮汕话保留了很多上古音韵,在双声叠韵词的诵读上朗朗上口,音韵和美,能非常贴切地展示这首诗的古朴自然之美。
三、恰当的方言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一)能帮助实现诗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二)增强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一般来说,诗歌教学以朗读和赏析为主,利用方言朗诵进行教学,这种有异于普通话的个性化朗诵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语言朗诵诗歌的趣味性,并且有益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三)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人们之间的沟通普遍以普通话为主,很多人的后代已几乎不能使用父辈的方言,长此以往,深圳或许会成为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通过方言朗诵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可以加强人们对方言的重视。
综上所述,方言朗诵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是一种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尉珊.初中诗歌教学内容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05.??S编辑 董慧红
第二篇:中学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中学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中学诗歌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诗歌教学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也逐渐开始关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诸多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将培养学生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完全融入日常的诗歌教学中,课堂诗歌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局限没有延展性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关键词:中学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综述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古为今用,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研究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诗歌及诗歌教学的概念界定
诗歌是文化的先河。最早的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但当时的诗与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复和历史的发展,“诗”与“歌”逐渐合流,统称“诗歌”或“诗”。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当代的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题材。湖南的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这样定义: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精练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1
在新课标指导下,重庆谭浩在《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界定》中这样界定诗歌的教学:
一、诗歌教学是引导学生思索人生、丰富情感的过程;
二、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2探究能力的过程;
三、诗歌教学是师生共享审美愉悦、精神畅游的过程。谭浩还特别提出: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思考文本的哲理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哲学思维。他指出,对诗歌的解读、鉴赏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哲学眼光。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郑愁予《错误》关于愿望与现实“错位”的哲学思考„„这些深邃的内涵是人在真诚的心灵深入生活作深刻体验后撞击出的思想火花,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沉下心去感受诗作中的真、善、美,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建构起支撑他们精神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诗歌教学的研究内容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
新课标确定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与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就此问题,江西的孙亦平、薛狄韦对南昌市的几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写成《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各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有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有普通中学和职高的学生,总人数为 654人。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古典诗歌的占 36.8%,喜欢现代诗的占 12.3%,喜欢外国诗的 6.5%,有近半数的学生对诗歌毫无兴趣,这种对诗歌漠视的现象实在令人惊讶。3笔者还对各中学的部分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大多只重视古诗的教学,对现当代及外国诗歌都不重视,并认为现当代诗歌没什么好教的,尤其是外国诗歌,时代背景、文化差异和翻译等问题使得教学难以展开和深入,学生也难以理解 和喜爱。
在江苏省,上海中学的火观民先生也在高中生中做过一项调查,写成《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人认为中学的诗词教学现象很好,有44.9%的人认为较差和很差,55.2%认为较好和一般。4
(二)诗歌教学存在误区
四川的张文敏认为,目前的诗词教学存在四个误区:其一,重翻译轻朗诵;其二,重理性注解,轻意境感受;其三,以点带面,缺乏变通;其四,拘泥单篇,缺乏张力。5广东的戎振刚的《关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反思》认为诗词教学已蜕变为抽象的分析、词句的串讲,成了应对高考的策略,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和术语,独立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并不强。6老师讲授为主,单篇教学为主,高三复习时才匆忙系统介绍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欠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缺乏自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鉴赏诗歌方法策略,导致诗歌鉴赏成了学生最害怕的试题之一。
孙亦平、薛狄韦在《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中针对诗歌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归纳出两点原因:首先是教学理念上不够重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是重双基,加之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许多语文教师的理念中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字、词、句、篇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语文学科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蕴的培养。所以教师对篇章短小的诗歌不重视。其次是教学视野的狭窄。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已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已经改变了过去诗歌教学中的注重词句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等陈旧教学方法,而转向引领学生透过诗歌整体去体味揣摩“言外之意”,通过诵读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尽管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淡漠情形依然普遍存在。从现在的诗歌教学来看,教师只关注单纯的作品教学本身,而不具备开阔的多元文化视野,教古诗只教古诗,教现代诗只教现代诗,而没有文化意识和比较意识。这也直接导致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三)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湖南的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7
河北的臧亚洁在《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其一,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具体有效的导入方法有:朗读导入、多媒体导入、表演导入。其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如对比学习。我国诗歌数量数不胜数,很多诗歌题材相同,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深刻理解不同诗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8
孙亦平提出将多元文化比较方法的引入诗歌教学。9用意象比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影响研究开拓学生的艺术领域,用互动原则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将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理念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借此探索诗歌教学的新突破。
(四)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臧亚洁在《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提出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学习网站,让学生先自学诗篇,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惑的地方,学生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了全班共同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 时讲解。10从文雁在《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中提出利用班级的教学园地,开展诗歌上墙活动。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新摘录的诗歌名作及相应解析,扩展阅读涉猎范围,鼓励对摘抄的诗歌谈不同的见解。同时鼓励学生作诗,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通过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11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
12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13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诗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古诗与现代诗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古诗教学与现代诗的教学也不尽相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把古诗教学和现代诗教学区分开,值得我们研究。
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教学时间是规定的,教学空间是限定的,面积有限的教室里其陈设也经常“千室一面”。这样单一的诗歌体验情境,必然制约束缚对涵盖古今、包举宇内、寄寓情感的诗歌内容的感悟。诗歌鉴赏活动的个体自主性、直观体悟性和境域依赖性,很不适合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极易造成高中诗歌教学的困窘局面。如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课堂教学的延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所占分值不高,但是得分率较低。如何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贯彻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在考试前进行速成式讲解,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丽文.高中诗歌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2009(5)
[2]谭浩.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界定[J].语文教研2006(22)
[3]孙亦平,薛狄薇.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0)[4]火观民.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J].语文学习2001(7)[5]张文敏.浅谈诗歌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6]戎振刚.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广东教育2007(7-8)[7]李丽文.高中诗歌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2009(5)[8]臧亚洁.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J].教学研究2011(2)
[9]孙亦平,薛狄薇.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0)[10]臧亚洁.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J].教学研究2011(2)[11]从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学科建设,2011(1)[12]舒浩珍.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13]宋兰今.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05(6)
第三篇:朗诵诗歌
诗歌朗诵《留守儿童之歌》
A 群山叠嶂,柳影花香,可我幼小的心儿却在彷徨; B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的富强,H 怀揣着各自的中国梦想,留下幼小的我和年迈的爷爷奶奶,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 千里之外打工忙。
A 每当夜深人静,凝视窗前的明月光,B 泪水在思念中流淌; 爸爸妈妈呀,我像一只孤独的小羊,H 谁为我赶走这寂寞中的恐慌,谁为我抚平这酸楚的忧伤。B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一直盼望着
我一直盼望着天早点儿发亮。
放学回家,望着空房,我站在窗口久久的守望;
我的心呀一次次彷徨,我的梦啊一次次疯狂; 不是孩子太儿女情长,毕竟血浓于水呀,亲情的饥渴无人体谅,幼小的心灵装上的是荒凉。不要说你们太忙,一个电话也会让我欣喜若狂。A 我羡慕的并不是漂亮的衣裳,我心中的渴望,H 就是你们能早点回家乡,让我快乐地围在你们身旁。我想,不要让我等得太久、太长„„
A 春风暖,桃花香,留守空巢的孩子放声唱; H 我们的处境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们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B减轻课业负担,读书不再苦恼,“政府助困”“营养早餐”,让咱高高兴兴进学堂;
“责任照亮未来”活动在我们心中
洒满了阳光,“太平洋寿险”扶直了我们稚嫩的脊梁。
爸爸妈妈,你们安心的工作吧,不要再为我挂肚牵肠; 学校就是我最快乐的地方,老师的关怀胜似爹娘; 感谢太平洋寿险,你们的温情暖胸膛。
B 教室里,操场上,H 我们的学习生活喜洋洋; A 留守空巢的孩子呀,H 一样幸福,更加坚强。老师带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我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我们的成绩一样棒; 男: 你看,那墙上贴满的 女:就是我的一张张奖状。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又是父母不在我身旁;
我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在舞台上; 我们快乐地舞蹈,我们幸福地歌唱。爸爸妈妈呀,此时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不能把这快乐分享; 我,要把这快乐永远珍藏,是老师,是同学,是太平洋寿险 荡起了我人生的双浆。
男:是自立,让我们承受了风浪,女:是自强,让我们坚定了希望!H生活中挥来的鞭子,只能让我们把头高扬!A今天,我们还需要大家的扶帮,H明天,我们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女: 少年志则中国志,男: 少年强则中国强。H我们放飞理想,我们崛起梦想,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第四篇:朗诵诗歌
1.诗歌是只小铃铛
【海桑】
诗歌是只小铃铛∕ 我是那猫∕
小铃铛声音很甜∕ 小铃铛样子很漂亮∕ 我喜欢小铃铛∕ 我挂在脖子上∕ 我找不到面包∕ 我只有歌唱。
2.白天鹅
【金波】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那是一只天鹅,∕ 它在等谁?∕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还是一只白天鹅,∕ 它在等谁?∕
两只白天鹅游在一起,∕ 像爸爸妈妈那样相亲;∕ 我愿变成一只小天鹅,∕ 紧紧跟随着他们。
3.总得有人去
【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4.蝉【林焕彰】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要到夏天才唱;/ 它们喜欢赞美/
金色的阳光。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 所以,一到了夏天,/ 树都变成了/ 会歌唱的伞。
5.星星【芬兰,索德格朗】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6.你造出黑夜,我制作明灯【巴基斯坦,伊巴克尔】 你造出黑夜,我制作明灯,∕ 你造出粘土,我塑成了杯盆。∕ 你造出沙漠和丛林,∕ 我建起花园,凿出矿井。∕ 我能用砂砾制成玻璃,∕ 使毒汁变成抗毒的血清。
7.我是草莓【美国,库斯金】 我喜欢生长,∕
生长真叫人喜欢。∕ 叶子软软的,∕ 太阳暖暖的。∕
我熟了红了圆了,∕
就有人把我扔到篓子里边。∕ 做草莓不是总那么好玩。∕ 今天早晨,他们∕ 把我放进冰淇淋,∕ 我冷得直打战战。
8.我想【顾城】 我想住间大房子∕ 中间放一张床∕ 床上堆满小白花∕ 我躺在床底下∕ 胆大的客人会笑∕ 胆小的客人会逃跑∕ 我当然什么也不为∕ 只觉得自然又愉快。
9.我总是在猜测【于坚】 我总是在猜测∕
这样说的后果是什么∕ 我总是在害怕∕
是否说了不准说的话∕ 我总是在担心∕
他们是否已不再容忍∕ 大道如青天∕
我在舌尖上小心翼翼地行进∕ 就像一个探雷的工兵。
10.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1.钓鱼的人【前苏联,巴尔托】 有一个爱钓鱼的人,∕ 一早就坐在湖上头。∕ 他坐在那里哼了又哼,∕ 哼的歌儿一个字也没有。‖ 这可爱的小歌曲,∕ 里面有欢乐也有忧愁,∕ 可是水里的鱼,∕
暗中已经把它记熟。‖ 等到歌儿一开头,∕ 鱼儿就向四面八方逃走。
12.准备【顾城】 带上画箱∕ 带上木凳∕
带上《琵琶行》∕ 带上贝多芬∕ 带上草莓∕ 带上心‖
我们去郊外写生∕ 唔,还要多带上∕ 几管藤黄∕ 几脉丹青‖
今年的绿荫很浓很浓。
13.古墓【日本,三岛由纪夫】 我正在散步∕
走过落木、树叶、古老的森林∕ 也走过平地、沼泽和狭窄的山丘∕ 我的靴子脚步声干脆∕ 我的手指在岩石之间抚摸∕ 在岩石的守护中,∕ 有一具小鸟的尸骨∕
落叶、果子和青草将它覆盖着∕ 那是一座这世上最小的古墓。
14.很有诗意地告诉你【刘保法】 你被淹没在想象的花海里,∕ 花海盛开在田野的想象里,∕ 想象飞到了花海的香味里,∕
香味,香味——香味又沉淀在你的神灵里。∕蜜蜂飞过来又飞过去,∕ 它要很有诗意地告诉你,∕ ——它喜欢花海的田野,∕ 但更喜欢美丽勤劳的你。
15.一只孤独的船【莱蒙托夫】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16.橙花【日本,金子美玲】 我伤心哭的时候∕ 总是闻见橙花香。我在这里赌气∕ 很久很久∕ 也没人来找我∕ 我已经看腻了∕ 蚂蚁∕
从墙洞里没完没了地爬出来。院墙里∕
仓库里∕ 传来欢笑声∕ 一想起又哭出来∕
这时候∕我闻到了橙花香。
1.锻炼我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和感知汉语的语音美;
2.潜移默化地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了解,增加知识量;
3.让我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书本当中,增强记忆力,锻炼专注力;
4.通过阅读名著,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增强语文学习认知能力;
5.提升谈话技巧与口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克服孤独内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完善性格;
7.能够锻炼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有效消耗身体热量;
8.有声语言可以反作用于书面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9.让我们热爱生命,感受亲情,增加情感沟通,加深彼此的友谊。
10.促进我们开动大脑,进行思考辨析,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第五篇: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材料 2009-04-01 11:32 阅读233 评论
1字号: 大 中 小
领雁工程省骨干语文教师培训记录
(十二)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余永刚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就叫他刚哥吧,这是我这次对他的讲座记忆最深的一样东西,顺便还有这次讲座的衍生物《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写作的阶梯训练》,始终让我觉得他在推销他的这本书,或许是我对他误解了,但现在是我们误解了,可见刚哥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确实盖过了他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力,能把一堂作文课上的像推销课,这其实让我们很多学员感到困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刚哥的推销还有点兴趣,很想看看这本书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精华以至让刚哥念念不忘,但到后来他在老师对这本书的疑惑的解答进行中,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所深爱的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以至到最后对他的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很需要这种写作教学的讲座,但我们选择了消极视听。而真正把他的尴尬和我们的兴趣挑动起来的还是他在最后和我们所讲的“精神恋爱”,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我并不敢苟同,但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也不愧是一个好的素材。刚哥,或许是我们太过挑剔了,或许是你太随意了,或许你并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你也还是一名基层教师。
刚哥的幻灯片开场白是一段很长的自我简介。自我介绍:余永刚,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研究领域:中学作文教学。发表四十余篇教研论文,出版两本关于写作教学的专著。主持两个课题:“高中语文心灵写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优秀课题一等奖;“生命化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立项,正在进行时。其实刚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您的讲座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您就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我们也是举双受欢迎。但刚哥不知道或许也没人和他讲过。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吧!
首先他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写作?当然答案肯定是自问自答:(1)写作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要求。这是性质决定论。(2)考试考作文。中、高考都有写作要求,且比重占40%以上,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写作好语文成绩就好,写作不好语文绝对拿不到高分。所以,作文跟中高考成绩密切相关,也跟每个学生录取学校、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跟我们的老师考核有关。这是应试决定论。3.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要用文字与周围的人交流。这是实用决定论。4.内心情感需要,不吐不快,是一种倾诉的需要。这是情感需要论5.写作是人的天赋,是人的本能。这是天赋决定论。语言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则是 “人类最惊人的符号手段”。没有语言的媒介,人就无法生存。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表现的动机。6.写作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写作不仅是倾吐,还是吸收、熔炼和提升。
这是写作教育决定论。
二、当前写作教学状况与困惑1.学生的写作动机困惑。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曾经在浙、闽、苏三省10所高师、30所重点中学,作过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写作的态度统计结果是:很喜欢6.1%,喜欢39.6%,不喜欢的44%,害怕的10.3%。这样的统计数字还不是很难看,我们学校的统计数字比这难看。如果现在调查的话,还有下滑的趋势。也希望各位老师调查自己学生的写作态度。而动机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为应试而写、为分数而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单
一、匮乏,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是当前写作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试动机被强化放大,却日益疲惫、后继乏力。当应试动机成为写作主要甚至唯一的动机后,我们的写作或写作教学就必然性地走向实用主义:追求文采,讲究技巧,脱离生活,轻视阅读,甚至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教师技术批发,学生技术实验。结果就是假大空流行,照抄套时尚,技术化泛滥。迷航于“技术化”的写作教育,把原本个性的心灵表达实用为简单的技术劳动,把原本精致的言语生命欲求异化为肤浅的技术写作,脱离人的发展,忽视人格养育。这种虚假浮华、功利实用的写作观正悄然冲击着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格,导致人文丢弃,个性丧失,人格卑微。写作与人格一旦隔离,其后遗症便是严重贫血、软骨缺钙、失魂落魄2.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困惑:初中写作课程目标有十条解说要点,分别从写作对象、情感体验、捕捉特征、表达方式、文体要求、训练方式、独立完成、交流心得、使用标点、训练数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严格地说,这不是写作课程目标,而是空洞的泛泛的写作教学要求。它缺乏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精确性(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等级差异。发展性:单项能力提升的逐层分解目标。精确性:指每一阶段发展能力的准确性表述,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科性学。)比如写作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不负责任,太轻描淡写了。首先这三种文体的轻重是有区别的。初中六册教材共三十六单元,记叙抒情类20个单元,说明文3个单元,议论文5个单元,其他实用类体裁8个单元;由此看出记叙文是训练重点,20个单元的训练怎能用一句“做到内容具体”概括得了呢?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又体现在哪里?课程标准都没有回答。其次,这三种文体的能力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记叙文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快也最完善,而议论文体所依赖的抽象思维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初中还只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点在课程标准
里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的经验性的粗率的表述,就失去作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的意义。从深层次说,这样的课程标准是造成今天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混乱的重要源头之一。谈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得从
语文课程目标处改革。
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
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
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3.新教材写作单元的困惑。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程编写与老教材比,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按照主题模块编写,突出写作与生活、社会、自然、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写作主题系统化,突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二是基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材料比较明确集中,即使需要补充也不是很困难。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提供了写作教学的相关情境,有少量的操作步骤。困惑在哪里呢?首先是有训练项目的却没有训练目标,使写作教学陷于盲目,流于形式,失于效率。好比赛跑,只要大家跑起来,至于你跑多少跑到哪里是不管的,这叫什么训练?其次是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什么情况达标什么情况不能达标,教材没谱,课程标准也没谱。结果只能老师说的算,一千个教师一千个标准,所以最终老师说的还是不算。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只能以随意散漫收场。最后是单元写作专题由多项活动(写作 口语 综合性学习)交杂组成,围绕主题,相互渗透,彼此联系,逐步深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既是挑战也是高标。因为有前面两种困惑,加之应试教育的干扰,写作专题活动往往得不到落实。四是写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或者学生有生活没体验,写作易陷入感觉的困惑。举例: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专题,有三个活动: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感受四季风景,心中的美景。这三个活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美景”突出想象力;“感受四季风景”突出感受力与描写力;“介绍自然界的朋友”除了观察细致、说明有条不紊,还要有心灵交流。要组织这个写作活动,就要拟订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就要组织三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唤醒体验,促进交流。
工作量大,要求极高。4.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现实困惑。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塌陷,写作问题到大学集中爆发,病根在中小学(当然有外部环境问题)。病因有:文体意识不清,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有缺陷,尤其议论能力弱化,实用写作遗漏,缺乏写作动力,没有精神内核等等。——这是危机感。
“ 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 战国
时 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
文卓结为夫妻”;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宝钗吟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天光明》” 那个忧郁的大盗(2003年全国高考零分作文)
写的是一个小偷的经历:
我的职业与众不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工作;别人没有保管好的东西,我帮他保管,我就是这么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对于和我一样的职业的人,大家都称为“小偷”。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名字,我既不小,也不偷小的东西。所以,我叫自己“温柔大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我要的东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我带
走了很多的钱财。“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这两段文字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存在以下问题:
1.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2.内容庸俗,歪用经典,玩世不恭。
3.许多学生知识储备亏空、文史常识匮乏、轻视阅读积累的现象是多么严重!这是极度的贫血,是软骨缺钙,是失魂落魄。徐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为啥这样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大有人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时光。”他进而指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无效教育”,是“愚民教育”。徐老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他确实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也是危险的事业,因为教育可兴国,亦可误国;教育可
育人,亦可害人。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滞后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写作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是我们的紧迫感。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捍卫汉语的尊严,守护人的精神价值,不跪着教书,对语文教育要有一片赤子之
心——这是我们的使命感。三.写作教育与人的成长——写作是慢教育。传统的写作观只关注写作的表达功能与表达技巧,而心灵写作十分重视写作的养育功能,因为心灵(人格)是写作之本,是表达之源。我们欣喜的发现,初中新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变化,以主题系列为编写方式迎合了心灵写作的要求。富人格学养,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而是慢的教育。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就像种子的生长,你无法打乱它生长的节律。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一句话就是人格与学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所以,人格发展是心灵写作的根本任务。教育如此,写作教育亦不例外。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写作教育,我们会获得新的开阔的视野。写作首先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读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头之一。初中三年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没有专题阅读,只读教材,只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甚至这课文也是教师代讲代读,并没有自己的解读与品味——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读书。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而不注重读;只注重背诵,而不注重体验;只注重字词句篇,而不注重思想内蕴与哲理智慧;只注重应试,而不注重与学生人格成长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养,也无法从读书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成长,那么,他的作文也一定荒芜贫瘠。所以,写作的慢教育成长,必须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慢教育须从寻找心爱的作家开始。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教育是储存、传播和再生产精神产品的主要形式,而读书就是储存、酝酿的过程。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写作慢教育须从文化与精神的沟通开始。读书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建立文化与学生精神的联络通道。如“孔子哲学”、“庄子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专题,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有裨益。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许多先进的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沃土。优秀的文化人格包括以下品质:追求真理,坚守原则;热爱祖国,善待生命;胸怀宽广,心忧天下;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富贵而仁,贫穷有义等等。写作慢教育须从培植善良人格开始。朱光潜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心灵的陶冶、丰富和升华,即是写作的纯正趣味,是诗意的人格意识。这“高尚纯正的趣味”中许多最美好的因素,就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与怜惜。孟子有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它是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一切良知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精心“编织”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把同情列在经典性的、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人沦为兽,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由此下去可以干尽一切坏事,晚上可以听贝多芬,白天到集中营干他的勾当,成为暴徒,成为恐怖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善良人格应包括以下美好品格:同情、悲悯、善良、羞恶、辞让、是非、感恩、宽容、博爱、敬畏。褚树荣老师曾讲:“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利他、向善之心。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就促使学生的言语人格从狭隘成长为宏阔,从自爱发展到他爱、博爱,从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从卑下走向崇高,从为名为利升华到为人生、为人类,使学生成长为心灵丰盈、精神饱满、充满爱心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所应给予的人文关怀。写作慢教育须从审美的构建开始。美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故审美乃人生一大乐事。纪伯伦说: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听李白的歌吟《将进酒》,我们既感觉到诗人那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那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的巨人式的感伤。诗人以豪迈奔放之笔,赐予每一位读者惊心动魄的审美情趣。读杜少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禁感时伤坏,思绪万千,与诗人同悲同戚。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有胸襟开阔,视野无限,目尽之处是苍凉静穆的壮美。审美是诗意的创造,诗意是审美的天眼。要欣赏美,就要有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能分辨崇高与卑鄙、优美与粗放、高雅与世俗。审美是超实用的。不美满的人生有了审美,也会流溢出超凡脱俗的美感。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但是,今天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实用至上,应用第一,难有审美立锥之地,自然弃之如敝履。学生如此“成长”的代价,就是感觉的钝化,天真的丧失,审美“天眼”的闭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劳绩”而无“诗意”的人。
四.诗意的作文教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每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是啊,常走进心灵的“地下室”,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这就是心灵写作,就是诗意人生。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曾经意的竹外桃花、荷尖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可以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可以闻琵琶而青衫湿,可以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流而无比闲适,可以万里悲秋叹艰难苦恨而与诗圣同悲苦……诗意地栖居,让我们每一个心灵都蕴藏着朴素的诗,面对大千世界,即使是苦难,它也是人生的财富;即使是磨砺,它也弥足珍贵。心灵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土壤。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纯客观的,物质的,表象的;一个是心灵的世界,纯主观的,精神的,内敛的。写作需要的生活主要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即人的心灵世界是写作者的主要土壤。所以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因为他们观察的只是现实的世界,只是物质的表象,而缺乏对心灵世界的充实、改造甚至扣问。席慕容看到贝壳这样感叹道:“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既而又联系到自己:“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就是心灵生活,就是开悟,就是诗意。平凡生活也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我们不必用羡慕的眼神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不必寻寻觅觅走“千里路”去捡拾别人的生活。只要打开心灵的天线,接受生活的频道,就能走进生命的湿地,捕捉生活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来。不是吗,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着蒙娜丽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与死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诗意。即使是枯燥、抽象的科学研究也有美,也有诗。数学家克莱茵就讲:“一切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曾经说:“欣赏田野上绽放的一朵紫罗兰之美的心就是数学。”多么有诗意呀!写作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拾起一片叶子/秋天脱下的红羽毛/不知道今年/它要飞到哪里去/会不会又来/我的心里做窝/孵出一堆/唧唧喳喳的忧愁/叫我无法/在雨夜里安眠诗人把拾起的一片叶子想象成一只鸟,让它停驻心间,然而这只不安分的小鸟,像“两个黄鹂鸣翠柳”般,唧唧喳喳地做窝、孵蛋,孵出的却是叫“我”无法安眠的忧愁。从诗中我们读出了相思或乡思,读出了离愁与别绪,也读出了诗的鲜活的生命力。写作就是这样缘自生活,又超然于生活,表达生活。真的好作品,是把黄金的粉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就写作本身而言,没有大作家、小作家之分,只有大细节、小细节之别。观察得细致,想象得生动,感悟得别致,你心灵的世界就丰富多彩,你心灵的土壤就丰厚肥沃。用生活滋养你的心灵,用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诗意就会长流不息。五.介绍名家写作教育实践与研究。名家的写作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经验。下面介绍李镇西、毕淑敏、赵谦祥、韩军等几位特级教师或专家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念。
(一)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特色
李镇西作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指导学生办报纸。李镇西喜欢指导学生办报纸,乐此不疲,走到哪儿办到哪儿,先后办了三分报纸,第一份报纸叫《未来日报》,因为在乐山一中带的班级叫“未来班”,故名《未来日报》。第二份报纸《玉林日报》是在成都玉林中学办的,第三份叫《石室早报》,在成都石室中学。学生办报,积极性高,踊跃参与,每一份报纸都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李老师认为自办报纸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不少好处,收到多方面效果。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关注周围生活、写日记、查字典等(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办报,就是一块“作文自留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阅读扩展及其他方面的社会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社会视野。比如时事评论、热点讨论都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关注视野,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责
任感。
(4)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比如介绍语文小知识,引伸课文内容,探讨课文
观点。(5)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比如介绍其他学科学习方法、自然现象、社会知识等。
(二)毕淑敏《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 毕淑敏有这么几个头衔: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她的“心灵快乐游戏”,其实就是一个作家与心理学学者结合的产物,是一份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写作教材。举例:书中第二个游戏叫“枫叶档案”。游戏分个人玩法和集体玩法。这里介绍集体
玩法。有四个步骤:
1.拣一片叶子。
2.看叶子,画叶子。注意它的大小、颜色、轮廓、柄的长短、叶脉的走向
以及有无残缺。
3.把班上所有同学的叶子都汇聚在一起,然后让同学们再一个个找出自己 的那片叶子。一般都能找得到,个别粗心鬼可能一时难找。
4.看着你的叶子,谈谈你的感想……
5.请同学们谈自己曾经自卑的经历。并举例一些名人曾经自卑。这个游戏很简单也引人思考:世上有没有标准的叶子呢?没有。世上有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呢?也没有。叶子是渺小的,是不是该自卑呢?不是。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这一片不能代替那一片。这便是叶子哲学。联系到人,就有如下结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能代替的,都是无比珍贵的,一个人不比另一个人高贵,不因他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自负或
自卑。这就是人生哲理。
从写作教育看,这是游戏式作文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简易,便于操作。
2.游戏有趣味性、生动性,学生易进入,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3.思考有启发性、深刻性和针对性,容易开悟,突出人文性。
4.贯穿各种能力训练:观察力、思考力、口语表述力。
(三)赵谦祥:绿色作文
赵谦祥的“绿色作文”概念是与“灰色作文”相对应的。灰色作文也就是应试作文,就是照抄套假大空。那么绿色作文的内涵有哪些呢? 1.以人为本。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人发展人,让写作教育成为人的成长平 台,而不仅仅是升学的敲门砖,是应试的成绩单。赵谦祥老师曾写过“„人‟之我悟”的四句话: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以人为本,要有“三动”:心动、笔动、行动。2.以活为源。活,首先是鲜活、灵活,与“死”相对。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活,还指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把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美国文艺复兴领袖、散文大师爱默生。3.以悟为魂。赵谦祥老师认为题材是文章之肌肉,而悟性则是文章之灵魂。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加工制作,就无法提炼创造,只能照抄套,玩空手道。对“悟”字,赵老师也有自己的解读: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故此,“悟”,乃追求个性鲜明的创造思维之谓也。
4.以真为纲。即以倡导“真话”为其纲领,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感受,真中有“我”。写真话,才是提纲挈领,才是抓住“绿色作文”的牛鼻子。5.以导为脉。“导”重在导悟,就是开导、引导、诱导、指导,类似于雅斯
贝尔斯的“摇动”与“唤醒”。
(四)韩军关于文言与写作 网上流传一段口头禅,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鲁迅作品),三怕文言文。学生普遍害怕文言文,觉得枯燥、难懂、无用,如果不是高考要考,文言文肯定无人问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文言是汉语的根,是白话的母亲。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由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汉语的“整齐、精练、优雅”“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神性与灵性”,指的不是白话而是文言!没有文言博大精深的根,就没有白话的枝繁叶茂;没有文言母体的滋养,就没有白话的茁壮成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汉民族的心灵寄托在方块字,寄托在文言里。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上下半叶有一个鲜明而令人深思的现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他们的作品90%用白话写成,灵动的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他们可以说是运用白话的语言大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像20世纪上半叶那样以群星方式涌现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能够堪称“白话大师”的寥寥无几。形成如此反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这些文化旗手在少年时期都受到严格的文言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开始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使得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少年时期就断奶了,从白话学白话,不是通过文言学习白话。有研究表明,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而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难以达到以上境界,反而可能拖沓、冗长、烦琐、欧化、罗嗦。所以,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褚树荣老师曾有过文言仿写教学实践,见于他的专著,这篇案例叫《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堂仿写课上出了文言之趣味、真味,仿写体例丰富,有绝句,有歌词,有文言名篇;有学生写,有教师写。把文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传神等特点比较完美的展现出来,既有实效,又妙趣横生。
六.作文教学关注事项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就写作教学过程而言,一般包括前作文、中作文、后作文三个阶段。前作文就是教师的辅导、学生的酝酿与腹构,中作文是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后作文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评讲与修补过程。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一般比较重视前作文,忽略中作文,不太重视后
作文。2.前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写作目标空白的填补。有四个空白。以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作。首先课标中关于记叙文的课程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这样的课程目标实在太简单太廉价,这是一个空白(?)。其次,“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课程目标中的一个要求,如何捕捉?自然的特征有哪些?这是第二个空白。第三,教材的写作单元是按主题编排的,也就是按人文素养专题编排,却没有写作能力写作技术的专项要求与训练——这是一个麻烦,以前是只有技术训练没有人文素养的训练,现在全反过来了,这是写作能力目标空白。第四,这堂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没有,评价的空白。这四项空白我们必须要填
补、要明确。
例如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专题,空白可做如下补充:
课程目标(人文素养):通过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训练目标(技能目标):检测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感受力与描写力;语言技巧组织力(譬如“介绍自然界的朋友”就要有拟人的技巧)等。评价目标:是对上述两项目标的达成的评价。例如对自然的情感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柔软是生硬,文字是骗不了人的,一目了然。想象与联想是否具体细致
丰富? 3.后作文评讲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写作的优点和缺点,要有步骤有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是鼓励性的批评。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做得好。他的作文评讲课一般有六个环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恕我直言,老师试笔。4.写作教学情境的创设,作用是激发动机,增强感受,唤醒体验。原理是以“境”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层层递进,相互联动。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是很丰富的,有图画、音乐、游戏、语言以及生活现场等。下面以2006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全民老师一堂音乐感受课为例,说明
写作教学的情境创设的方法与作用。
课题:感受?唤醒?表达——关于一次自由写作的对话
主讲人:张全民 主要环节的四个层次:
(1)对马思聪《思乡曲》的初步感知,学生表达听后感。(2)教师“现身说法”:朗读自己作品《这个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思 乡曲>》的三个片段,然后谈自己的写作体验:欣赏艺术,感受人生,需要文化的介入,需要知人论世,方能触及灵魂。
(3)对马思聪《思乡曲》的深度感知:课堂里《思乡曲》缠绵感伤的旋律再次响起,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写作状态。曲终,学生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与祝愿。
这堂课除了张全民老师比较出色的个人素养、流畅的教学组织,有两点做得特别好:一是音乐选择好,《思乡曲》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大程度满足现场学生的想象与个性化体验;二是教师的下水文章能够唤醒学生体验,开启学生思路,从课堂表现看,教师的现身说法是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学生确实进入“悱恻”状态,写出了很多动情的文字。因此,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摇动与唤醒,需要多层
次的组合与呈现。
最后刚哥给了我们一次再回首:再回首,写作,是人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言语是存在的家,是生命的寓所,是幸福的彼岸。也衷心的希望刚哥能圆满的顺利的达到他所到达的彼岸。祝愿是真心的,即使收获是甚少的。因为我们知道不管这堂课是好是坏它都是您的劳动成果,而我们会尊重它,我想这是我们每位有道德修养的老师所具备的。我们还是真心的谢谢这堂付出了您劳动力的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