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4: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第一篇: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摘 要: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需要显性教育,更需要隐性教育。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目的是倡导科学教学显性和隐性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初中科学;本质教育;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科学教学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具体的科学知识学习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当前,初中科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显性教育,它是指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教育。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过程可控、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由于它高效、可控,所以成为平时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显性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显性教育的意图过于明显和外显,倾向于集体灌输,它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单纯的显性教育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隐性教育是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教育。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较,它具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隐含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正是由于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才使得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隐性和显性互补,优化科学方法教育

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解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的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大致呈现如下表: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模仿和应用有关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对科学方法的操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隐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比如,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科学方法。可以用显性教育方式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然后怎么把有关变量转化为可测量、可感知的量。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应用,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课外活动课上,笔者挖掘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的内容,进行重整,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生发隐性探究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问: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

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_______。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作出设计。

尤其是第(3)问,很自然就渗透了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如何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然后在条件成熟后选择合适的课题安排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自觉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在学习“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和“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如何转化变量,得出结论。让学生熟悉使用这种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内在逻辑。

另外,对于理想法、推理法等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例如,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的理想实验。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释放一个小球,设高度为h,斜面光滑无摩擦,小球会滚到对面一个光滑平面的同样高度上。不管斜面的倾斜度如何,倾斜度越小,小球滚动越远,其速率减小得越慢。

若第二个平面是严格水平和光滑,小球的速度将不减慢,沿着平面永远地滚动下去„„

通过介绍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和他对力学的研究,学生理解理想化方法运用于科学的重大意义;同时又渗透了逻辑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由于显性方式需要学生对所学科学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显性方式所学的科学方法是十分有限的,隐性方式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方法大多隐含于教材中,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所以,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能模仿和应用部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更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有一定的认识。

二、隐性和显性并举,促成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指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样“显性”的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从内心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是“隐性”的。如果教学内容一味强调“显性”的主干知识而忽略“隐性”的态度,教学的方式是单纯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态度的扼杀。

如笔者在教“水循环”一节时,除了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循环外,更主要的应把精力放在“珍贵的水资源”部分。尽管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只占总量的0.3%,加上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导致水体污染的事故增多;我国水资源已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各地采用多种节水措施,比如农业上采用喷灌、滴灌来替代沟渠输水,从而有效减少输水中的渗漏和蒸发。同时应让学生知道,如果遇到有恶意破坏水资源的事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当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家中的水重复使用等。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中,教材列举了吉林长白山等21个自然保护区,虽然例子典型,但毕竟离学生太遥远,我结合当地的树林来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我校的青少年科普馆也是培养科学态度隐性教育很好的课程资源。

因此,科学态度是一种心理趋势,所以它的培养不可能被量化而只能是渗透式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用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史料和实验发掘,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是间接的、内隐的,即隐性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求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怀疑精神等。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

1.挖掘史料资源,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我们可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开掘出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笔者在教授“电磁感应”时,没有简单地介绍法拉第的实验,而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历史铺垫: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感应不久,安培、科拉顿和法拉第等科学家都相继提出了利用磁产生电的问题,但他们开始都未意识到这是个暂态效应。安培认为,只要在导体附近有一强电流或强磁体,导体中就会感应出电流来。他进行了实验,没有成功,法拉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想法与安培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他做了许多实验都失败了。直到1831年8月以后,才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暂态效应”,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前,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个螺旋管与电流计相连接,为了避免实验时磁铁对电流指针的影响,他将电流计放在另一个房间。实验时,他将磁铁插入或抽出线圈以后,再跑到另一个房间去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哪里知道,就在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过程中,电流计的指针早已恢复原状了。

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史进行隐性教育,不仅使学生对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2.开发实验资源,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具有隐性育人功能。在实验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的不足参与实验的改进设计,多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素材设计实验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

比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针对教材中实验操作较复杂、学生不能全部动手参与实验而引导学生作了如下改进设计:

①手持燃烧匙橡胶底座,用酒精灯给红磷加热直至红磷燃烧(一旦有火焰产生即可)。

②红磷燃烧后迅速将燃烧匙底座放在水槽中,并立即盖上塑料杯(不要碰倒燃烧匙)。

③请各小组学生选出手持燃烧匙底座和盖塑料杯的学生,另两位观察实验过程。

④盖好塑料杯后,任何学生不要再碰水槽或塑料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针对用燃着的红磷伸入广口瓶中密闭燃烧的方法来测试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易产生少量热空气外逸,影响到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我们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让红磷(白磷)燃烧在全封闭的测气系统中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改进设计,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精神和求证精神。当然,利用生活素材做实验设计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如可以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做大气压实验、制作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装置,制作潜水艇模型,压缩空气做功的装置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厌学、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都和一个事实有关,那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为了追求高效、可控而过多地强调显性教育,忽略了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灌输和说教下渐渐失去了对科学最初的那份好奇和亲切,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曾指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扼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和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2.沈嘉祺.论隐性教育.教育探索,2002年第1期.3.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研究,2003(8).(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陈屿中学)

第二篇:科学教学中对个性化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科学教学中对个性化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培养人的独特社会性,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社会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存在问题

1.教育制度的束缚

其一,现行考试实行的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标准答案(虽然个别答案有些开放,但幅度较小)的制度,将灵活的知识变成枯燥单一的答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二,班级授课制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强调共性,抹杀个性,课堂教学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目标,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更使教学难以见到个性的光彩。

2.教育理念的滞后

个性教学的实施还受到来自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阻碍。其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其二是“师道尊严”的绝对地位,构建了不可逾越的师生关系:教师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这种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师素养的限制

个性化教学说到底还是要教师来实行。因此,教师的素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有些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十分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考试的目标出发,用一个模式为学生设计发展的道路,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理论依据

1.个性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相同心理发展阶段上的人,虽存在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由于受个体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程度及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实践不同的影响,他们在心理因素(如意识、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各方面都带有个人色彩,存在着许多差异。人的个性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差异所构成的。

2.因材施教理论

孔子说,教育学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三千弟子的成功实践足以说明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实施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致推崇的,也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

三、行动策略

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其要点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营造民主课堂气氛,张扬学生个性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1)积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要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反问,而且要允许学生“插嘴”。学生的“插嘴”也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一个集中体现,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就是在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因此,允许学生“插嘴”是尊重其个性的体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提出令教师毫无准备甚至于难堪的话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将之视为胡思乱想或调皮捣乱而对学生一斥了之。笔者却认为无论多怪异的想象,甚至多没水平的问答,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起码是他的一个思维过程,不该扼杀,这些思维有时反而会给教师一些新的启示。对学生的一切疑问教师都应真诚地鼓励,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积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断激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答。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但都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超越标准答案的解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让学生在“异想天开”中获得个性体验,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积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信教师、书本知识,但不要迷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民主氛围内进行辩论和竞争,挖掘主体潜能。学生通过争论,能激发灵感,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深入大胆求索、探究,如探究实验课等,不要用教师的方案代替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引导学生议论哪种方案最优,看谁的方案最巧,谁的方案最有创见。学生在讨论中能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得到个性发展。

2.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展现学生个性

“试管试剂试试知识深浅,量筒量杯量量水平高低”。实验是科学课的特色,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良好载体。实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探究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验、思考问题,有益于培养和创造学生个性。因此,只要实验条件允许,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如学习土壤的结构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泥土进行实验,得出土壤中有各种非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不同的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等结论。学生在取样本、观察分析土壤成分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机会,体验了实验的过程,而且发展了自己的个性。

3.练习作业多样化,培养学生个性

作业具有反馈和矫正的功能,不同的作业会给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简单机械的作业,会使优等生无味,学困生畏缩;题海战术也只能使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作业,有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1)设计阶梯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主要是一些课本最基本的知识,每个学生都能解答,并获取成功,可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打基础;尝试性作业,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实才是最甜的,作为巩固科学新知识的练习,能让中等生可攀,学困生可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发展性作业,学生费尽心机才能做出来的题目,对一部分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部分练习主要用于挖掘学生的科学潜能,以培养优等生、提高中等生的学习能力。

(2)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实践操作类,即科学探究类,如生活中的科学;收集调查类,即校内与社会的科学实践性活动,如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有哪些变化,植物的蒸腾作用;撰写科学日记,主要记录难题解答方式与思路的心得与学习反馈。

4.学业评价多元化,塑造学生个性

学业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不用一把尺子量全体学生,坚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对于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还有少量错误,订正后也给予肯定评价。

(2)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评价学生,注重全方位、立体评价,学业评价由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小组成员等来担任,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因素,还包括非认知因素,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3)允许学生反复尝试,获得成功,应允许学生有错误,并通过努力改正错误,实行反复补偿后的成功评价,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4)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状态,更能体现人的个性。

由于学生的千差万别,一种教材肯定不能适应全体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相信他。师生互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学生体验过成功,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追求更大的成功。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教育短波

名校投档线比去年略高 边远地区高校仍有缺档

海口7月16日讯 我省本科第一批今天凌晨正式投档,从省考试局公布的各高校平行志愿投档线看,在我省该批次录取的重点高校投档分数线比去年略高,而海南本地高校和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高校则仍有部分缺档。

重点高校竞争激烈 多所高校投档线超800分

记者今天从省考试局获悉,截至下午6时,本科第一批已录取2514人,其中文史类540人,理工类1970人,体育类4人,4137人处于“院校在阅”。此外,文史类68所院校、理工类88所院校已结束录取,均超过招生学校总数的一半。今年我省第一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以往低分考生靠“志愿优先”上好大学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因此重点高校高分考生生源集中,竞争较去年更激烈。如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老牌名校的投档分数线都高于去年,多所学校最低投档线超过了800分。

少数院校生源不足 省考试局将征集志愿

省考试局新闻发言人王素英介绍说,今年我省首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生源不足的学校比往年大大减少。缺档的院校仍和往年一样,主要集中在本省高校以及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高校。有些意外的是,今年吉林大学理工类还有21个计划没有报满。据统计,本科第一批生源数不足计划数的学校文史类有5所: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理工类12所: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作者:周元 丁雯婕┊出处:海南日报)

第三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

第四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提问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所要追求的目的是:学生不仅要与教师的体验一致,更要超越教师的体验,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性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我们从备课入手,由过去的主要“备教材”转向主要“备学生”;由主要“备教法”转向主要“备学法”;由“备结果”转向“备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由“备掌握知识的数量”转向“备科学素养的提高”。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同时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维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通过探究、实验参观、观看录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探究精神;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如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现状调查、文献查阅等,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例如教学《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磁铁的性质,我问:“现在有两根完全不同的圆柱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磁铁,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他们区别开吗?”学生经过认真的实验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提出把他们悬挂起来,能指南北的是磁铁。立即有同学提出异议,条件是不借用其他材料。同学们又经过反复实验,有的小组发现:“用其中一根接近另一根中间部分,若能吸引,则手持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我立即表扬了这个小组,鼓励他们自己继续思考。很快又有同学提出:“铁屑不能吸引铁屑,如果用其中的一根去吸本身被敲下的碎屑,能吸引的是磁铁,不能吸引的是铁棒。”接着又有同学抢者说:“把他们都分成两段,不能相吸的是铁棒。”等等。这个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思考等诸多因素相结合,贯穿与其中,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科学课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思维—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结论—经历实践运用、检验,再认真总结的过程,学生就在实践中有了第一性的切身体验。这种体验是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着教材来一番“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中所不能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最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探

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这一内容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开始做“打手”游戏之后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多,有的同学被打到的次数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的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是怎么一回事?是由哪些东西在起作用呢?(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神经。)

2、在做完“酒精触碰身体”后提出: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的刺激信号是怎样传递给大脑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怎样传向各处的?(由此引出神经的传递路线。)

3、在做完“拍手跺脚”后提出:这么说来,我们身体的活动、感觉都是由大脑直接控制神经的?(由此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

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顺利完成“膝跳反应”的实验。)

三、课堂提问要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例如:在研究吹泡泡的实验中,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提法:“我们吹出来的泡泡只有一种颜色吗?”再如,在学生了解了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后提出:“为什么孩子身上有与父母身上相同的特点,又有与父母身上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秘密呢?” 引导学生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又保护了学生那颗乐于探究的心。

四、课堂提问后要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答有思想吗?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折服。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学生素质好,可再好的素质没有时间考虑其回答会有深度吗?我在讲解“肺和呼吸”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当有位学生举手时,我若无其“视”,是我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吗?肯定不是,我是在等待。

渐渐地,小手举得多了,小手如林了。这不正是我们耐心等待的结果吗?乍看这一过程,风平浪静;细品吧,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学会等待吧!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方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五、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了《加热与冷却》后老师提出:“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同意不同意?”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的,应该换成:“有人说我们的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你怎么看?”再如我在出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后提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变化?找一找。”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是很大的。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程度,让优质的提问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发展的目的。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提高科学课堂提问艺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摘要】 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关注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学习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彰显探究理念;感悟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融合科学史实等举措,努力构建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于一体的生物课堂,用科学的光辉照亮生物课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关键词】 科学本质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科学素养的核心组分就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本质的教育上,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道义。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课堂学习必然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生物学科责任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努力构建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于一体的生物课堂,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沐浴科学理性的光辉。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具体内容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

1.关注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教授曾说:“客观的规律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概念去认识的,而这些概念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规律的本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多次提到:“在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要领搞清、记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主题下,都增加了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如果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毫无疑问地要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

例如在整体上,我们注重“概念梳理”。济南版初中生物学《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教材首先在引言中描述了遗传的定义,然后编排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两目内容。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针对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我们抓住“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主线,围绕“遗传”这一概念,将“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这一组概念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按照四个层次前后贯通起来,并融合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等知识,使得学生也能围绕“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发掘本节出现的概念(如遗传、染色体、dna、基因等)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和理解概念的本质,形成知识体系。

又如在细节上,我们着力“概念理解”。如在学习“基因”这一概念时,教材只是给出这样的文字“dna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显然,这样的简要描述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们使用了拼图的方法,即用卡通画的形式分别画出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各三种,并且在每一个特征的旁边都写出了其特定的碱基序列。操作时学生两个人一组,每一组都得到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各三种图片和一张空白脸的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把选定的特征剪下来拼成一张卡通人物的脸,并在其左侧按照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顺序把相应的碱基序列贴上。然后小组依次把画贴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因为选的碱基序列不同,所以拼出的脸也不一样。学生惊奇地发现全班的卡通人物居然没有人拼得一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请学生来计算这张脸的组合方式共有多少种,大家通过计算发现竟然有35即243种之多。其实这才涉及五个特征,人的形态、生理特征远有成百上千之多,都考虑在内的话又有多少种组合呢!此时,学生对于“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的重要概念已深有感触并且深刻理解认同。

再如在练习中,我们加强“概念巩固”。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作为一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毫无疑问,生物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的。学生学了生物学概念后,我们还要设法使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走向生活和更为广阔的社会。在练习巩固阶段,我们有目的地选编一些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题目,用概念和原理去解答问题,使概念教学落到实处。如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学生们分析的结果是:“因为同卵双生者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这对双胞胎就具有相同的细胞核;因为细胞核相同,所以染色体相同;因为染色体相同,所以 dna相同;因为dna相同,所以基因相同;因为基因相同,所以贮存的遗传信息相同;因为遗传信息相同,也就是建造生命的‘蓝图’一样,因此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很显然,这样的回答很精彩,这样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的分析、推理,体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从表面感知到本质理解的思考过程,深化了本节课中的概念学习。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物学本质属性及特征的形式,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学科知识最为本质和中心的地位。我们在求学生涯中,会学习很多的生物学知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知识渐渐地被淡忘掉了,但总是有那么一些知识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甚至伴随我们一生,这就是一些重要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相关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凸显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习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彰显探究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科学家进行科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活动,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在探究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应该是探究活动,学生理解科学及其科学本质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是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无论是《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都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所不同的是,后者更加关注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之间的关系,其中增加了这样的文字描述:“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显然,通过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本质,并将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科学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生物科学素养。

例如,在课的总体设计上,探究理念是“神”。《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教师将整节课置于一个大的探究背景下,让学生在探究理念的指引下,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从中认识和学习科学方法。①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课开始,当学生明确了遗传的概念之后,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遗传同生物的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那么它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②科学探究的“猜想假设、实证推理、得出结论”环节,其大体过程如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进入一种“探索”状态,开始探究的“旅程”。师问:“除病毒外,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生命的奥秘也一定藏在细胞里。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那么,你认为细胞中与遗传有关结构会是什么呢?”学生大胆猜测,之后通过分析“伞藻嫁接实验”和“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于是,“探索”线索转向“探秘细胞核”,“那么,细胞核里又有什么呢?”在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装片,找到了染色体后,探寻的目光继而转向“探秘染色体”,“染色体的组成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包含蛋白质和 dna。“那么遗传物质又会是谁呢?”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上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在对dna的研究探索中找到了dna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基因,最终控制遗传的“秘密图纸”终于被找到了,那就是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又如,在课的细节处理上,探究活动是“本”。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是选取了教材上的伞藻嫁接实验作为素材,并作如下处理:借助多媒体动画,说明实验的基本处理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可能的结果。通过问题情境的呈现,学生容易得出新长出的伞帽形状由基部的假根来决定,为什么由基部的假根来决定,学生也容易猜测到是因为假根中有细胞核。这时教师设问:“在假根中不仅有细胞核,也有少量的细胞质,你能设计一个补充实验来进一步证明伞帽的形状是由假根中的细胞核决定的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增加了一个核移植实验,即将其中一种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去“帽”的另一种伞藻中,看其“帽”的形状。此时,这个实验不仅是对教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在思维爬坡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探究学习是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过程,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听教师讲授和自我记忆来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的体验中,才能感悟科学方法,领会运用的精髓,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3.感悟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融合科学史实

科学作为人类的发明和思想方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事物。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特定时期,都有许多科学家倾注大量精力,遭遇各种困境,经历无数失败,但又凭借着顽强毅力、聪明智慧和通力合作,才在科学的历史长卷中写下辉煌的一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教育家施瓦布曾在bscs的“教师手册”中写道:“应提倡科学史,因为它关注的是人和事而不是概念本身„„”。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显然,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科学史实,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客观、创新、合作、质疑、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科学态度与精神。

例如,可以针对教材栏目完善生物史实。《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鲁版教材安排了栏目“相关链接”——dna奥秘的揭示,其文字描述如下:“1953年4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里,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的x衍射照片进行研究,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揭开了dna的奥秘,使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众所周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可是说是生物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项重大事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指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是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也是整个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其意义足以同迄今已有的任何一次科学发现相媲美”。因此,抓住这一生物学历史事件,挖掘其中蕴藏的科学精神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亮点。

于是,我们对这一科学史实进行了相关完善,鉴于dna双螺旋结构中很多生僻的专业术语超过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处主要针对科学家的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设计,补充了弗朗西丝?克里克、詹姆斯?沃森、莫里斯?威尔金丝、罗萨林?富兰克林等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四位科学家的史料。又如,还可以针对教材知识点拓展生物史实。对于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我们抓住“主要”二字,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史进行简单补充,目的有二:一是展示dna 发现的科学历程,让学生感悟科学家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精神;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开放性,即科学是无止境的,承前启后的不断完善过程。据此,我们补充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发现史”这一资料。因为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对有些事件只是提及而已(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等),但当问到:“从上述生物学史当中,你有何收获或是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无数科学家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在课堂上再现科学发现历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与幸福,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实事求是、务实严谨、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已悄然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学生心灵也得到了科学精神的点化和润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永恒目标,但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上不间断地培养,让课堂的角角落落都散发出浓郁的科学味,让学生在过程中养成,在结果中体验,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事实上,科学本质教育是多方面的,既要关注科学知识的掌握,又要着眼科学方法学习,还要注重科学精神涵养。归根到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是衡量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基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探索科学本质的教育问题,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培养策略,那么实现科学本质教育的本真意义也就为期不远了。)

下载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探索(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本质

    科学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和自......

    初中科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应该灌输并培养自主学习的思想与能力,才能保证在成长过程中逐......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科学教学时,只有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器官,才能为学生思维提供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

    初中科学教育工作总结

    初中科学教育工作总结 本人在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二班和四班的科学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物理学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按照开学初制定的上课计......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是在原小学自然学科的基础上,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探究科学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教学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

    科学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初中科学中的哲学教育

    科学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初中科学中的哲学教育 [摘要] 科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这世界上一切科学的东西。科学越来越向人们表明,这个世界是可以不断被认识的,没有不可......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有效性 摘要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假说进行检验,最能反映科学方法、认知较高层次......

    科学课堂中有效性教学论文(精选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