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轮教学案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复习教学案
【考纲要求】
1.中共成立的重大意义及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3.抗日战争的重大国内与国际意义 4.国共两党关系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成立标志:中共“一大”(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②思想: 的传播。③组织: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外部: 的帮助。(2)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内容:确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决定党的今后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政党。
2.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内容:中国共产党“二大”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2)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工人运动的发展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第一次工运高潮:以 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3)影响: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国民革命运动
1.基础——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
②中共方面:中共“ ”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③孙中山方面:接受了 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1月,国民党“ ”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②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3)意义:反帝、反军阀的 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2.目标:以反对 和帝国主义为目标。3.成果 势力。4.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制造“ ”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探索(1)南昌起义
①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②意义
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 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会议,确立了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井冈山道路
①创立: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 革命根据地。②意义:走出了一条以 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2.红军长征(1)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施“ ”政策,“围剿”红军。
②受“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共 反“围剿”失败。(2)过程
①开始: 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
②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 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③《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发表,提出了建立 的主张。
④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 会师。
(3)结果: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 革命根据地。3.西安事变
(1)背景: 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
(3)意义:为 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抗日战争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孙传芳所部,沉重打击了 1.日本侵华
(1)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日军暴行: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采取“ ”等策略,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
2.合作抗日的实现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两个战场的抗战
(1)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 战场。两者互相配合,牵制日军。
(2)百团大战:1940年,指挥八路军,重创日军,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国民党自1941年 爆发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4)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 ”政策,中共坚持抗战。4.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5.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
五、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1)背景
①光明的前途: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 政府的口号。②黑暗的前途:1945年国民党“六大”坚持,准备内战。(2)斗争
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 的方针。②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 方针。
(3)结果:国民党坚持 的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 解放区,内战爆发。(2)经过
①战略防御:至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后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对 和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进攻:1947年夏,对国民党军队由 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④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 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重心转移: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 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2)建立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得了基本胜利,为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概念辨析】
1.国民大革命:
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各个革命阶层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起点1924年国共合作的实现,终点1927年“七一五”政变。
阶段特征:两大矛盾的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人民的抗争是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进行;主要以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抗争的两大指导思想;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人民的抗争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势力,但最终归于失败。2.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3)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3.左倾与右倾: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4.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党内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可以参与国民党的一些问题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而党外合作两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运作的,不干涉对方党内要务的合作方式。
考点探究一: 国共合作的民族历程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 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到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考点探究二: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一
(1)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2)(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3)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二
(1)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1929年2月
(2)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3)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取得胜利。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不会“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材料三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课后演练】
1.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3.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4.一则电讯称:“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于6月3日上午召开第一百四十二次常会,决定恢复陈独秀、张国焘、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二十六人的国民党党籍。”这则电讯最有可能发出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6.(10分)2015年中国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阅读下列相关材料: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新华社台北2014年7月29日电)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28日表示,当局将于明年盛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因为在那场民族御侮中,中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民党军队共有320多万官兵殉职,民众伤亡也在2000万人以上。材料三 中国抗击的日本的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七七事变”到一九四五年,日军历年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百分之七十六点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
——刘大年《抗日战争年代》
材料四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结合材料一、二举例说明这种“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3分)
(2)二战中中国军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阅读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4分)
8(3)时过境迁,我们对抗战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但对一些基本历史史实的认识并没有改变。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3分)
参考答案
1.(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史学范式: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现代化史观,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全球史观。
(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裂。认识:国共两党对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自然经济占显著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不同观点:在材料二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D B B C A 6.(1)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表现: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1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1分)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成为民族振兴的转折点;(1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分)(3)(答案不唯一,参考答案:
例如:A.“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等。B.“平型关大捷”一目;C.“太原会战”一目;D“徐州会战”一目;E.“百团大战”一目等。理由(略,按照相关史实展开即可)。
第二篇: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表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⑴思想基础:胜利后,开始在中国传播。
⑵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⑶组织基础:的建立。第一个:北京:李大钊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⑴时间地点:
⑵内容: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党的性质是;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废除,直至消灭
阶级差别.选举组成中央局,为书记。
⑶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为指导的3、走向成熟: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 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反对建立
4、领导工人运动
⑴概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起点终点
⑵认识:必须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1927年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1)中共总结领导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建立的主张;
共产国际的指导,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的方针;
(2)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党,孙中山同意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重新阐释了,确立了的三大政策。
3.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二)、国民革命运动表现
1.开始:国民党一大标志大革命开始
2.工人运动
(1)五卅运动:1925年5月
性质。导火线
高潮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胜利占领上海,领导人
3.高潮(发展):北伐
(1).政权保障: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成立(2).北伐的主力:(3).北伐的对象:以为代表的北洋军阀。
(4).北伐的战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大革命结果: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1.标志:反革命政变。
2.原因:—----主要原因。
(2)中共不成熟,放弃领导权------根本原因
(3)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剿杀-----客观原因
3.教训:中共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必须坚
持武装斗争.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一)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时间:人物
意义:打响了的第一枪,标志着
2、八七会议:确立了的总方针。秋收起义:1927年9秋收起义爆发。最初武装斗争以后来转变为开始建立。
3、井冈山道路
(1)含义:即,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2)实践: 1927年10月,开展。
(二)、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东北,进逼华北, 民族危机加深;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实质:
③原因:
(2)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
时间内容意义
②《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提出了的主张
(3)长征的胜利:1936年红军在为中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部分化
(2)时间 人物
(3)中共方针
(4)结果: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的意义2
第三篇:20课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20课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增加“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与课本上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相对应,以更好的理解中国
共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活动。
2、抗战胜利的意义增加“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课标要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课本对此只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一句,有些言不尽意,而加上这两句话则是学生对课标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刻。
3、删掉方框内三大战役的内容。此内容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无需花大篇幅介绍学生已经
熟悉的内容。
4、删掉图片“根据地军民在进行反扫荡作战”。学生不能从该图片中汲取有效信息。
5、删掉图片“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该图片在教学中起不到多大的实用价值,对于学生
也起不到形象引导和透露信息的作用。
第四篇:必修一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学案2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学案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①_____________,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②___________的建立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2)主要内容:大会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③___________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④___________为书记。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⑤____________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共“二大”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⑥_______,建立民主共和国。
5.工人运动的发展
(1)领导机构:⑦。
(2)第一次工运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
(3)影响: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背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的教训。
b.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①中,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年的中共“②”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c.孙中山接受中共代表和③__________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④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⑤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
(1)1925年5月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运动的高潮。
(2)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军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
(3)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⑥_________和⑦__________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发动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①_________、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②_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③__________爆发。
2.开辟井冈山道路
(1)开辟: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④_______________,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影响: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的长征
(1)背景
a.1931年,①_________事变爆发,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
b.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坚持②________________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和地方反对势力。
c.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使红军第五次③_________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2)概况
a.1935年召开了④___________,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b.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⑤___的主张。c.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d.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之后,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⑥______________革命根据地。
2.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逼蒋抗日、⑦______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影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五、抗日战争
1.合作抗日的实现
(1)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①____________,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在“以华治华”策略下,对占领区实行残暴统治。
(2)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②_______________》,第二天,蒋介石发表承认了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两个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组织了③______、徐州、武汉等几次大的会战。
b.共产党开赴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基本上是互相配合的。
(2)相持阶段
a.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多次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④__________”,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国民党自1941年⑤爆发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意义
a.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⑥__________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⑦_________。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两种命运: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①___________的方针。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1946年1月,各党派代表与无党派人士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否认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破坏②_________。
(4)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民主和平建国的路线。
3.军事斗争
(1)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a.粉碎全面进攻: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③______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经8个月的作战,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重点进攻:中共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④______、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发起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a.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⑤__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⑥______和平津战役的胜利。
(3).夺取最后胜利: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⑦______,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5.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答案:
一、①“以俄为师”②早期组织③无产阶级④陈独秀⑤马列主义⑥军阀⑦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二、①《中共中央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②三大③共产国际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⑤国民革命⑥“四一二”⑦“七一五”
三、①周恩来②土地革命③秋收起义④农村包围城市
四、①九一八②“攘外必先安内”③反“围剿”④遵义会议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⑥陕甘宁⑦和平
五、①卢沟桥事变②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③凇沪④扫荡⑤太平洋战争⑥反法西斯⑦台湾
六、①和平民主建国②政协决议③中原④陕北⑤大别山⑥淮海⑦南京
【知识拓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共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推动着近代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能够制定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保证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直至胜利。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支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中国革命走井冈山道路的原因。
井冈山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中国走这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工人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强大的阶级基础;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和其它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大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革命只能走井冈山道路。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4.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位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际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巩固练习】
1.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收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4.毛泽东诗词中有一经典名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此“江”是
A.乌江B.金沙江C.大渡河D.长江
5.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形成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⑤西柏坡精神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③④⑤②
7.1927年--1936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个革命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成熟”表现在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与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④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的遵义会址,你会给旅游朋友介绍遵义会议的人文知识是
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②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③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④确定“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9.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到:“江汉飞传刘邓捷,„„辽吉猎虎布火雷。”诗句反映的主要史实有①挺进大别山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④辽沈战役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11.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答案:
1—5 CCBDB6---10 CADAD11、(1)《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提示: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五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自主学案
教师寄语:目标决定高度,态度决定深度,心动不如行动!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自主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考点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
(1)条件
①思想基础:_________胜利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传播并接受______________。
②组织基础:中国各地_________早期组织的建立。
③阶级基础:_________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成立:中共“一大”
①召开:_________ 年7月23日,在_________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_________的游船上。②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和党的_________;成立_________。
③意义:宣告了_________的正式成立。
2.中共“二大”
1922年召开,将中共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_________、_________、军阀,建立___________。特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解决了这些问题。
考点二:国民革命运动
1.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a.领导机构:1921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b.过程:起自________终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c.教训:中共认识到建立_________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了_________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1月,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推动了____________的兴起。
2.目标 :以反对_________和_________为目标。
3.概况
(1)发展: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_______。
(2)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制造“_________”和“_________”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特别说明: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革命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因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势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考点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南昌起义
(1)概况:1927年8月1日,_______、、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昌领导武装起义。
(2)意义
①打响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_________和建立_________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召开,确立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_________起义。
4.井冈山道路
1927年毛泽创立了_____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最后夺取_________的正确道路。
5.红军长征
(1)原因:蒋介石“_________________”政策,“围剿”红军;中共______________失败。
(2)过程:_________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_________,建立了______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错误的_________,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 《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发表,提出了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6.西安事变
(1)背景:_________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_、杨虎城扣留了_________,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_________。
(3)意义:为国共___________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__________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特别说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①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③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_________事变,开始____________,也是的开始。
(2)惨案: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制造了_________等一系列惨案。
(3)策略:日本采取“_________”的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2.国共合作
(1)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月23日,蒋介石承认了_________的合法地位,标志着______________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抗战过程
(1)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_________和以_________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2)中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多次粉碎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抗日主要战场。
(3)抗战胜利:_________年8月15日,日本宣布_________,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4.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_________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____________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收回宝岛_________。
特别说明: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由再度合作到再度破裂,其合作历程曲折复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考点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①光明的前途:1945年中共“______”确立成立_________的方针。 ②黑暗的前途:1945年国民党坚持_________,准备_________。
(2)中共的努力
①参加重庆谈判:签署“__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方针。
②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_________方针。
(3)国民党方面:坚持_____________,迫害民主人士,破坏_________,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
(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____________,内战爆发。
(2)战略防御
①至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的_________。
②至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对_________和___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对国民党由战略防御转入_________,三路大军挺进_________。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的胜利。
(5)战争胜利:1949年4月23日_________解放,___________被推翻。
3.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_________即将胜利结束。
(2)召开:1949年春在河北_________召开。
(3)内容: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_________,转移到恢复和_________上来。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成立。
(2)意义:为中国的___________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特别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知识梳理〗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区别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1.区别
(1)合作方式:前者实行“党内合作”;后者采取党外合作,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自己的抗日力量,保持着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政治基础:前者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后者是反对日本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
(3)结果:前者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后者则一直维持到抗战结束。(4)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
2.认识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得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结论;中共在斗争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正确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
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使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三、近代史上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原因,比较两次战争的相同点
1.不同结局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37~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原因
(1)战争领导不同: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臵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携手抗日。
(2)民众力量不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反抗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最后赢得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
3.战争相同点
(1)都是日本侵华政策的产物,都是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
(2)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
(3)都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如:签订 《马关条约》勒索巨额赔款,“以战养战”等。
(4)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再诬陷中国的方式。
(5)战争的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中国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