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场地”体育教学
浅谈 “小场地”体育教学
许多学校受面积的影响,导致体育场地比较狭窄,这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上,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教师应根据场地实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现总结几种小场地教学方法:
一、定位组织法
在小场地上同时有几个班级上课,这时易采用“定位组织法”。即固定队形进行练习,要求在学生位置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练习。这种方法适合完成体操、跳绳、立卧撑、徒手技术,以及绕人运球,跳跃曲线跑动,前后排双手胸前传接球以及利用体操棒、小型器材进行的练习。这种方法使教学秩序活而不乱,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顺势利用法。
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物,做各种跑、跳、投的练习。如:沿着花坛跑、绕树慢跑、台阶两脚交换跳、跑楼梯、沿墙根慢跑、纵跳摸高、对墙投掷、绕过障碍等。这种方法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学生情绪很高,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活泼自然,灵活而不忙乱。
三、盘旋移动法。
在场地上曲曲直直地花样移动,如:“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跑、快慢相间跑等,还可以走跑交替、变换动作方向与节奏。这样场地虽有限,跑距却可以延伸,称之为“盘旋移动法”,对培养学生的反应和灵活性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替代实物法。
利用沙包、垒球等轻物代替铅球进行投掷技术教学;以跳背来代替山羊学习分腿腾越,用跳橡皮筋来练习跨越式跳高等。这种组织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场地小而导致学生误伤,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五、分组循环法。
在有效的范围内分组练习,如:第一组跳绳、第二组举重物、第三组立卧撑、第四组蛙跳。分组练习,依次轮换,只要组织严密,所有空间都能充分得到利用。
六、假设模拟法。
这种方法适合学生在比较狭小的场地上进行动作技术的徒手练习。如:双手胸前传球,原地侧向掷铅球,以及弯道跑摆臂练习等。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上得到比较充分的活动空间,既锻炼了学生体质,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篇:小场地大班额少器材状况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小场地、大班额、少器材状况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多年以来,小场地、大班额状况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合理安排使用场地 开学初,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本学期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将有冲突的教材在教研组的统一协调安排下交叉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场地器材的利用空间,并将安排计划交教导处。同时教导处在编排课表时,根据教研组的安排计划尽量将高年级同低年级的课安排在一起。为了减少冲突,学校还可以制定教学活动场地、器材分配安排表。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安排表中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占用其它区域,教师应提前通知该区域的教师使其在备课时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大局出发,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从主观上保证场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充分利用体育器材 体育教学过程中,器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充足的体育器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可能完全保证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器材的多功能开发和自制体育器材上下工夫。
1、体育器材的多功能开发
一物多用,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跳绳,可以作绳操;也可以结成团做投掷;还可以斗智拉绳、打龙尾等。足球既可以踢,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等,这样,体育器材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以此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2、自制体育器材 各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旧竹竿和橡皮筋制作跳高架;用旧皮球内填充旧布制作实心球;用废纸团成小球,外用彩色胶带包裹制作成纸球,学生可以用来做投掷练习,还可以用来做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的一些基本技术的练习;用果奶瓶内放置小石子制成小沙壶;此外,手绢、书包等都可以当作器材来使用。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体育器材不足
的问题。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可在互帮、互学、互练中共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各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和学习的内容把学生按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分成一组,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每组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技能掌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建议。如在跳高的练习中,对身体素质好的一组学生在跳高的高度和动作的难度要求要比身体素质较差的一组学生的要求高,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加了自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由于把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学生之间更易产生竞争的欲望,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并对学生的合作、分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将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与他人合作。这样,就在客观上使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相互交流,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愉悦中得到发展。
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和谐、宽松的氛围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情感的交流,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热爱。同时,教师也是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者和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知音。往往在练习中有了教师的参与,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热烈、更加活跃。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深刻。
五、注重体育骨干的培养
要解决大班额上课难的问题,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外,还要把培养班级体育骨干的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利用课前和课后精心培养体育小组长的组织
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分组练习中能独当一面组织练习。同时,体育教师在课上和课下也要给体育骨干提供一个锻炼的空间,使体育骨干尽快成长起来,协助教师组织好教学,保证大班额教学的正常进行。目前,小场地、大班额、少器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实现小班教学和充足的体育器材还不是很现实的,我们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器材不足就坐等不动。如不改变教学观念,即使班额变小,器材再好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在这种状况下上好体育课,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想出更多的办法,吸取他人的经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好体育课,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对我校“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体育教学的思考
对我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者:陈瑜
工作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实验学校 邮编:551700 联系电话:***
摘要 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场地、器材、人数、班级等原因的影响,造成了我校“小场地、大班额、多班级”这样一种教学现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前言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实践性课程教学人数最好控制在二十五人左右,以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并进行指导。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说明中指出“以中学48人、小学40人作为标准班,超出或不足这一标准,应按照比例酌情增减配备数量”。关键字:小场地、大班额、多班级
我校现有体育教师4人,学生1400多人,其中每班50人。学校拥有标准200米跑道一条,四个标准篮球场,沙坑一个,以及四个乒乓球台。在全区的中小学校中,硬件条件是很好的,但由于我校与实验高中共用一个场地,有时在操场上上课的班级多达7、8个,人数在400人以上,于是在我校造成了“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这样一种教学现状。这种现状显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但是这样的客观条件在短期内又得不到改善,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搞好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学目标,我在工作中一方面主动请教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领导,另一方面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吸取了他人的成功做法,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思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小场地、大班额、多班级”对我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1.1教学中不安全的因素明显增加
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着某些不安全的因素。体育教师在大量的学生的面前常常匆忙应付,甚至顾此失彼。安全措施不能得到充分落实。面对小学生更是得加倍小心。目前,在我校体育课上不安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上课时经常发生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和高中生相撞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按照正常的方向在跑,可是高中的学生却经常反向奔跑,且速度很快,极易造成碰撞;其次,两校学生常常争抢篮球场地,明明是我们的学生先到达场地,可是高中学生一来,就要占用场地,我们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不得不让给他们,为此还曾经发生过一例为了争场地,高中学生和我们学生打架的事情;第三,有时高中生上的是铅球课,在这样不封闭的环境中上铅球课,也给我们的学生安全造成了威胁。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学生的运动安全不能有效控制,体育教学怎么开展?
1.2运动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其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手段是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完成相应的练习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场地、器材。我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设施在同级的学校中是最好的,但没有体育器材保管室,器材的管理和使用不到位,过多的班级和学生造成了场地的拥挤和器材的短缺,学生的正常练习和活动都得不到保证,享受运动、激发兴趣又何从谈起?
1.3体育课的管理难度加大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学生活动和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环境条件、气候等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合理利用场地器材,防止外来干扰或伤害事故,确保体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然而,操场上过多的学生使得教师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上,一开始上课就是提心吊胆,先带着学生到处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角落,周围也是人来人往,嘲杂不堪,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示范学生也看不到,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最让人头疼的是,在上50米跑时,如果是最后一节课,遇到学前班放学,学生和家长在跑道中间穿行,对学生的练习来说更是危险万分,于是就只有停止练习,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2因地制宜,制定对策与措施
相信“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体育课在我校是暂时现象,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将会加大对体育的投入,那么这种现象将得到明显的改观。但在一段时期内“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体育教学仍是我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体育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推进我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1根据场地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改革,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创造空间,有些教材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如足球、投掷等。但有些内容对体育场地、器材、人数等无太多的要求,如舞蹈、武术、跆拳道、健美操、跑、游戏等。结合我校的实际,科学地选择那些有利于本校开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本校场地、器材的使用,让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冬季进行耐久跑的训练,在场地受限制时,我就让学生在我规定的范围内紧贴着学校操场的四周进行跑动,从旗杆后,从肋木后,紧贴着教学楼的墙进行长跑。这样的安排,使操场的面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另外,不规则的跑动路线也增加了学生的乐趣,使他们更加乐于参加枯燥的长跑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乐趣,可谓一举两得。在跳高教学中,根据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可用皮筋代替杠杆进行练习等等。2.2对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划分
根据上课年级、班级和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校的场地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请两校领导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如球类区、游戏区、投掷区等;另外对四个篮球场的使用做出一个明确的划分。避免小学生和高中学生去争场地,学生的场地器材也能得到相对的保证。如有需要其它场地,则只需事先与我校教师协商解决。2.3组织形式多样化
组织教法运用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特别在“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课堂常规,严密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使用率,合理地安排和调动各种练习队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如在教学生某一技术动作时,可采用室内讲解,室外活动法,把动作的讲解和示范放在室内,练习放在室外,这样就能有效地错开对场地的使用。在给学生介绍运动知识技能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实行临时分组进行教学,发挥体育骨干作用,通过互帮互学的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难组织、难教学、难管理的问题。
总之,采取以上的方法,我相信一定能够缓解我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实现我校体育教学局部有序的管理,把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体育管理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学校体育学/高等学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体育教学/阮建中.《对“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一文.北京:《体育教学编辑部》,2006第6期.
[4]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间的研究
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间的研究
2009-09-16 14:45: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间的研究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蕴含丰富人文意义的体育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能更有效地达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大课间体育活动对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丰富小学生学校生活、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和对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形成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更应注意:1固定场地,定点活动;2包班到人,专人负责;3因地制宜,创出特色;4 结合场地,创编项目;5分组轮换,提高兴趣;
6、内容安排,丰富多样。7内外结合,双管齐下。关键词:小场地 多班级 大课间体育活动 1研究背景
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总体发展走势,面对以民族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面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统领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2001年11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工程”,2002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出了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教育部2006年也提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称7号文件)出台,掀起了重视青少年体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和带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升身体素质。2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
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造成了体育教育的人文性缺失。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它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在轻松和谐的音乐中进行活动,调整学生的身心疲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加深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实现体育与艺术、休闲与锻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们应精心创设适宜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开展符合本校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生命的灵动而贡献其应有的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我以确立《小场地多班级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的研究》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创小场地多班级学校大课间体育工作的新局面。3 研究方法: 3.1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学生体育情感和活动方式的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3.2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3.3 行动研究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3.4个案研究法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中得到发展。4讨论
4.1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
4.1.1调查中,学生普遍反应体育课太少,学习任务紧张,影响了体育锻炼。要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就必需加强体育锻炼,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学生认为,在保证体育课开足的情况下,应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来满足小学生生长的需求。
4.1.2有很多学生反应学校的场地器材缺少。很多城市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小,缺少应有的器材。学生没有地方和器材进行有益的锻炼。
4.1.3很多学生建议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大型、公共体育活动,以促进班与班,生与生之间的交流。
4.1.4 学生反应体育课活动仅仅是做广播操,形式单一而内容枯燥,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强烈要求要经常改变活动的形式,变换活动内容,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4.2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对策 4.2.1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再认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小学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小学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小学生学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磨练,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4.2.2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领导
随着大课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领导。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安全、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注重学生骨干的培养,通过他们写组老师来开展班级、年级的体育活动,形成整齐、安全、快乐、健康的局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
4.2.3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经费投入。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优美舒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活动欲望,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可以用小、简、旧三个字来概括,这种设施直接影响到大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也抑制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愿望。4.2.4、加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规范管理。
学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并形成制度。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排入课表,按时进行。要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结合起来,明确大课间活动流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活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应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特色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并能积极组织、指导和评价大课间活动。4.2.5要优化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师资培训。
要把大课间活动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渠道的宣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课间活动要尽量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员健身的目的。要对教师开展大课间活动指导的评比,将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要利用各种机会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大课间活动”辅导技能的提高。5结论与建议
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因为场地小,人数多,所以人均平均面积小,没有充足的场地来开展体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根据我校活动经验,小场地多班级的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固定场地,定点活动。
不管集体活动还是分散活动,必须划分好活动的场地和区域,规定各班在自己的场地开展适当的活动,严防相互干扰!以便各班的大课间活动有序顺利开展。5.2包班到人,专人负责。
分散活动时,每班除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外,再配一位跟班老师。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提前准备好活动器材,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5.3因地制宜,创出特色。
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要强调和培养兴趣,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保持形成的运动兴趣;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挖掘、创造新的活动内容;每次活动鼓励根据本班特点而改进。5.4 结合场地,创编项目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大课间活动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可分为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戏类、武术类、民间传统类等。为了拓展活动的领域,学校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进行整合和改进,如:开发一些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如跳皮筋、跳房子、跳绳等,一些高雅的时尚的活动和一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可以通过改变而引进到体育大课间中来。5.5分组轮换,提高兴趣
每次设置的内容要相对集中,如果某项活动不能同时开展可以利用轮换的形式进行,另外每个月或每周都要安排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活动项目的轮换,让活动内容常换常新,使学生“玩不烦、玩不厌”。5.6内容安排,丰富多样。
对于场地设施受到限制的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方案,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器材的自制和改造。首先活动内容安排,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其次针对不同的年级,可安排不同的内容。如:
一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搭积木、掷远、套圈、攻打炮台等
2)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
3)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等 4)练习体育课所学广播操及其它内容。
二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1)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等方法,用报纸做游戏。如: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掷准、除四害等
2)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走、虾子 走、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3)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等 4)练习体育课所学内容。
三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1)游戏,如:黄河长江、双人合作跑、跳圈接力、跳流星等
2)短绳游戏: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 跳短绳,如:跳快、跳多、跳花样等
3)素质练习。如:高姿俯卧撑、立定跳远、连续深蹲跳、原地高抬 腿等 4)练习体育课所学内容。
四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1)游戏,如:贴烧饼、打鸭子、报号接球、传递小篮球、机器人等
2)跳长绳,如:鱼贯跳长绳,传球跳等
3)素质练习。如:高姿俯卧撑、立定跳远、连续深蹲跳、原地高抬 腿等 4)练习体育课所学内容。
五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1)游戏,如:迎面接力、截住空中球、虚步对拉、快快跳起、抛球接力等
2)长绳,如:单人 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 3)素质练习。如:高姿俯卧撑、立卧撑、连续深蹲跳、原地高抬腿。4)练习体育课所学内容。
六年级大课间活动的内容:1)游戏,如:颠球接力、截住空中球、传递实心球、拉绳角力、钓鱼钩、十字接力等
2)长绳,如:重叠跳、鱼贯跳、口诀跳、跑跳等
3)素质练习。如:高姿俯卧撑、立卧撑、连续深蹲跳、原地高抬腿。4)练习体育课所学内容。
活动内容安排: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5.7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学校可以编排多套室内操,在雨天时可在室内做操或者进行身体素质地训练。对于一些需要较大场的体育项目,可以分散部分年级的学生在室内活动,另一部分在室外活动,这样可以保证一些需要大场地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正常地开展。
生命是教育之本,健康是教育基础,体育是生命质量的体现。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保证,也是学生将来“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重要基础,必须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种认识,有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克服小场地多班级的困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落在了实处。
注:主要参考文献:
1.夏峰《中国学校体育》(2007.1)《深入学习、积极贯彻全国体育人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2.李小伟《中国学校体育》(2007.5)《积极投身到阳光体育中去》
第五篇:城区小学利用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
城区小学利用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来源
实验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于2011年5月成立以马宗文校长为负责人的《城区小学利用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研究组,经初步调查,分析本校体育课活动状况,提出了课题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申报,建立实验队伍,完善实验设备,组织专题学习。2011年10月,根据叙教局发[2011]81号文件《关于批准第四批普教科研课题立项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该课题被叙永县教育局批准立为县级科研课题。2011年12月8日在学校举行开题报告会。本开题报告分为六个部分: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等。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活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社会文化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思维能力,使人精神振奋,增加乐趣,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青少年平均每年长高4㎝以上,体重增加2㎏以上,胸围增加2~3㎝,尤其是大脑皮质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比一般青少年更完善。所以说,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健全体魄,而且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保证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 奠定良好的基础。人体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小学阶段,利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身体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就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锻炼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能适时地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4、切实打破城区小学体育教学瓶颈的必经之路
实验小学是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有较好的实验基础。但我镇城区小学均处于大班额、场地小、体育器材和设备缺乏、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中存在安全问题等现状,在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对体育课提出“开足、开好”的要求,规定小学每学生运动场地不小于2.3平方米,每天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然而在我镇城区,以实验小学为例,占地面积4239平方米,建筑面积5239平方米,学生人数1666人,无标准的跑道和运动场地、缺乏体育器材等现状,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产生了大班额现状十分严重,教学互相干扰,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大等困惑。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研究现状 意义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与最优化。国内研究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健康体魄是青 2
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围绕“健康第一”,省内外的学校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小场地体育教育初探”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缺乏系统性、目的性。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吸收国外新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我国自己的一些体育教学模式体系。
2008年5月,由重庆市市教科院体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重庆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2010年3月,《中国特色体育项目的创新与行动研究》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特别立项的“十一五重点课题”。而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或略了“小场地”这个定义。为此,我校特提出《城区小学利用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学校如何利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
2、如何安排好学生的课间活动,保证有一小时的运动。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原理
从教育学的观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适宜的负荷,由此而产生的适宜的疲劳,这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也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必要条件。而没有强度、没有疲劳就没有效果;相反,超强度、过度疲劳则可能对身体有危害。正确选择运动过程中所进行的练习内容和完成练习采用的方法,能保证机体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情绪状态,对于消除疲劳,同样有良好的作用。本课题主要是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借鉴各种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增强儿童的体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医学和生物学原理
在促进机体工作能力提高,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的措施中,医学、生物学原理占有特殊地位。3.心理学原理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心理、生理的完善来取得一定的运动锻炼效果。为了达到目的,儿童集中自己全身精力,在复杂的条件下,表现出各种心理生理品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这些品质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心理上的品质尤为重要。借助于心理上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上的压抑状态,更快地恢复消耗掉的神经能量,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中的恢复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课题研究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本课题首先是从满足社会的需要即从儿童的发展需要考虑,从各项体育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探讨学校体育领域里的体育教学、课外训练、体育教学模式、原则、方法以及学生体育兴趣和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
2、创新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结论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突破,取得新成果。
3、可行性原则
从自己所具有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恰当的选择研究题目,保证研究的成功。
4、连续性原则
选择自己曾经研究过的内容,并在此方向上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探索,保持研究的持续性,形成研究优势,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5、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对待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把全部心血倾注其间,乃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攻关奋斗。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向全体学生传授身体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2.增强学生喜爱体育课的兴趣。
3.发掘体育特长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研究能力
1、增强教师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加快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课题管理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研究由叙永县教研主管部门有关专家为顾问,学校教科室牵头负责总体设计,在校长具体指导下协调组织和实施。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副校长、教导主任、相关教师组成科研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研究、设计、实验指导和对教师的培训。设专职科研主任,形成校一级科研网络,学校领导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定期召开专题会,形成“计划——小结——期末总结表彰”的工作流程。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马宗文 实验小学校长(对课题进行统一领导,协调管理,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柯 兰 实验小学科研室主任(完成课题立项申请、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易 红 实验小学教导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管理)
薛 涛 实验小学副教导主任(参与研究工作,负责设计研究方案)郑 涛 实验小学教师(参与研究工作,负责收集图片、整理资料)
2、建立课题组
全校体育教师都是课题组成员
3、邀请市县教科室有关专家作教科研专题报告,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4、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如成功教育理论等,引导教师开阔胸襟,树立全局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习兄弟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全校学生体育情感和活动方式的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小场地体育活动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中得到发展。课题研究的操作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0月。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初步调查,展开样本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申报,对科研组人员进行分工,组织专题学习。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组织开题,聘请专家指导,加强学习,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理资料。阶段总结,思考新的问题原因,撰写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总结和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总结、研究报告、成果报告。专家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发布与推广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边远山区小学生大课间体育互动策略研究》的目标体系; 2.形成《边远山区小学生大课间体育互动策略研究》的操作模式; 3.形成《边远山区小学生大课间体育互动策略研究》学生心得体会集。
三、创新之处
1、全体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样既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 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一是对班主任的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3、注重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的科学变化调整,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4、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特有教育资源,争取学校体育特色的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