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1
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鹿角中学
刘艳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抓分为主,所以有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苏格拉底曾经对问他的人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也为我们留下相似的一句话:我怀疑一切,但是我不怀疑我怀疑一切。”①这就是思维,思脑中之“物”,是脑子的运转,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带着淡淡的逻辑味道,有时还夹带着令人费解的信息等,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去扣开的就是这样一扇特殊的大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成品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要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需放飞思维、闪现创新意识。可见,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我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更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
一部分老师总把“升学、考试、分数”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这种错误的功利思想的引导下,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的写作诀窍、作文指导思想:“一凑、二抄、三套”。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审题、立意以及技法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如何走进生活、1 体验生活的引导。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情感、干瘪无味。要改变教师这种教育观下对待作文教学的态度,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之对所见所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应付心态。
其实写作的目的很多:可表心境,可“劝善惩恶”,“陶冶情操”,可“为艺术”,可“为人生”„„写作可以沟通情感,表达心迹,展示才华等。教师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写作目的,不要让学生被错误的写作目的所误导,一味盲目的写作。只有学生在明确正确的写作目的之后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也只有作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后,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再被传统所禁锢和误导,才敢言自己想言,写出更多真实体现自我个性的佳作,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作文教学的进步。只有改变旧有的传统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接受新的作文教学观,才能让禁锢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毁灭,从而让学生说自己所要想说的,表达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培养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却“冥思苦想”、“咬破笔杆”,仍不能满足一篇文章所需的字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以写作文为苦事。在这样的心境下很难有写作的心情,写成的作文自然是敷衍无味之作,有何创意可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努力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的教 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④语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典型的“例子”。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感情融入到教材中去,充分品味文章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感情同悲喜,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提高赏析水平的同时,自然能体味写作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不少学生一看见陈旧的作文题目就头疼,甚至对作文产生厌倦的感觉。比如《扫墓》这样老调的作文题目,有的同学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再从高中写到大学,岂有不厌之理?设置新颖有趣的作文题,给学生以好奇心,让学生脑中灵光闪现。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力把作文题目设置得新颖别致,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作文课,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半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写作,作文的文体不限。作文收上来后,出现了很多不俗之作:同学们各抒己见,写出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作文将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在写作一些传统素材和题目的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下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防以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事物,得到的效果会是不一样的,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一改传统观念,多角度的思考作文,写出作文新颖的一面。
1.传统作文题材中思维的多向展开,拓宽作文思路
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只是简单的从表面去写作文,却很少去换角度作 文,更不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作文。所以导致不少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文思枯竭,写出的作文干瘪无味,即便是搜肠寡肚,仍是寥寥数语难以成文,只好东拉西扯、生拼硬凑。
“作文人云亦云,陈词老套,非为佳作;独辟佳径,独具匠心,乃成佳篇。”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多角度思考,选取最佳思路,则可写出有创意之作。一次作文课时,我布置了“东施效颦”的材料作文,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求新的议论文写作。为此,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1)西施的角度。西施的美为天生丽质而非“颦”,“颦”是因为心口痛,但东施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看成本质的。可见,“看问题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2)东施的角度。东施模仿西施皱眉后更显其丑,可见“看问题是不能为表面为体所迷惑”。乡邻们对她避如瘟神,而东施仍在模仿,更见“人要有自知之明”。(3)乡邻们的角度。乡邻们没有帮助东施并指出她的错误做法,而是一避了之,任悲剧发生。可见“不能做东施的乡邻,应该热心的帮助他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了“东施效颦”,可谓:另辟佳径、避俗就“新”,写出的文章让我刮目相待。
2.传统作文题目多角度思维,另辟作文佳径
作文题目因为经典,所以长期被老师们征用。因其沿用之久,不少素材已被写遍写“滥”。学生在旧题重作时,不免步人后尘,落入俗套,甚至出现仿写、抄袭现象。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老调新弹”另辟作文新天地,再出佳作。
学过朱自清的《春》之后,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写作文。作 文之前我先堵住“老调”—— 不准写春天的景色、春天的人们、春天的雨等等。交上的作文可谓:花样别出,其中一篇名为《冷春》的作文让我看后记忆犹新:作者从春天的天气着手写起,然后写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写出春天的冷是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是很好,而让自己感觉不到春天的温暖。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将一个传统的素材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他的作文因为他的大胆创新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写“春”,虽然他的“春”给人以冷的感觉,让人有一种不安的躁动,但是从作文的创新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尝试。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认为写作过程其实就是是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帮助并引导学生冲破一道道禁锢他们传统思维模式的枷锁,破茧而出产生篇篇佳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去作文,让学生在作文时解放思想,提高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也以此达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第二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新华乡中心校李建新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学生的潜能,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发表独特见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第五篇:走好五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走好五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物理教学;建筑平台 营造氛围;开拓知识领域;联想和想象;充实课外活动。
现代教育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而作为科技基础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此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从几方面谈点浅见。并希望对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筑创新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
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2、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
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4、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就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
5、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要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我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
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使用智能型软件,当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物理现象的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
3、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错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用“排水法”、量筒测量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时,应先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许多学生不理解“适量”的标准,于是我就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在脚盆中洗脚时加多少洗脚水为好时的情景(即不能太少,至少要把脚浸没,也不能太多,最多也不能使水溢出),从而间接地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适量”,即加的水既要把物体浸没,但又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线。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右图,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
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锦岳,吴承埙主编。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
[2] 郭东岐编著。教师的适应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 主编。[4]《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5] 韩忠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6] 陈清亮, 李淑珍。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