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板块二:空间与图形知识框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变换:掌握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扩大与缩小图形与位置:会确认位置方向、使用线路图、比例尺空间与图形具体知识点: 2.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1.1平面图形 1.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认识按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不同的标准分类一年级上 2.角的初步认识:顶点,边,判断哪些是角。认识直角二年级上 3.直角、钝角、锐角的认识与辨别二年级下 4.四边形:特点:四个角、四条边。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估计长度三年级上 5.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三年级下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二年级下 6.角的量度:直线、射线、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的概念;角的标识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四年级上7.认识平角和周角、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的越大,角越大。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度,用符号“°”表示。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角,掌握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意义和分类;掌握圆的意义和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空间与图形
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8.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
形 9.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给已知平行四边形、梯形作高测量四边形的内角和10.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三者都是直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11.垂直与平行: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
交的两条直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垂直:两条直线相交乘直线,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相交点叫垂足。会画垂线。四年级上12.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顶点相连。1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14.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直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钝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钝角、按边分: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2条边长度相等、等边三角形(3条边长度相等。15.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年级下 16.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五年级上17.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18: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的求法。求圆环的面积19.圆的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六年级上20.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
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五年级下21.学过的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无数条、等腰三角形(1条、等边三角形(3条、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等腰梯形(1条 2.1.2立体图形 1.图形认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年级上、2.长方体与正方体
都有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3.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4.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五年级下 5.圆柱与圆锥的三个特点:(1上下一样粗细;(2侧面是曲面;(3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6.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这些高都平行且相等。7.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8.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9.把圆等份成若干份,拼成的图形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10.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11.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 3 ,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六年级下
2.2图形与变换图形的拼组: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关系与特征一年级下平移和旋转二年级下轴对称、旋转五年级下 2.3图形与位置认识会用“上、下”、“前、后”、“左、右”一年及下辨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三年级下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用数对确定位置,明确数对与列行的关系六年级上
板块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与统计表平均数(三年级下、中位数(五年级上与众数(五年级下可能性: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分数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年级上用
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列举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五年级上1.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2.条形统计图特点:(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2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2用折线的起伏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以1当1一年级下条形统计图(以1当2 二年级上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以1当5 二年级下横向、省略条形统计图三年级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折线统计图四年级下复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上统计的综合运用统计与概率
第二篇:小学数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习重点梳理
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钟表: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3、认识快及时了,几时多一点儿
认识图形
(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拼一拼、摆一摆、搭一搭)
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⑴、1~10在田字格中的认识与书写。⑵、1~10的分合、第几。⑶、1~10比大小。2、11~20的认识:计数器(个位、十位)数的计算: 3、1~20的加减法:⑴、一图四式。⑵、1~10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⑶、20以内不进位、进位加法(凑十法),20以内不退位减法。
解决问题:⑴、知道左、右两部分,求一共。
⑵、知道一共和其中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求还剩)。⑶、领走一部分,还剩一部分,求原来。
⑷、小丽第10,小华15,他们之间有几人,求之间。
一年级下册数学学习重点梳理
认识图形
(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拼一拼、摆一摆)。
分类与整理:
1、象形统计图。
2、数据统计图。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面值:1分、2分、5分硬币,1角、5角、1元的硬币与纸币,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纸币。
2、学习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进率(1元=10角、1角=10分)[人民币面值之间换一换]
3、简单的计算
找规律:两个两个的数数,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偶数,单数,个位与十位两数一样的排列(88、77、66、…)等等。
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计数器百位),数的顺序,数的大小,估一估(圈出10个,再估一估数量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数的计算: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十几减
9、十几减8、7、6,十几,5、4、3、2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⑵、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⑶、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⑷、小括号
解决问题:
1、利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3个同学每人剪6颗星星,一共剪多少颗星星。28个橘子,9个装一袋,能装几袋)
2、谁比谁多(或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退位减)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及运用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1)锐角、钝角、直角的认识(2)会画锐角、直角、钝角 第四、六单元 表内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1至9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1)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2)由平面图形判断简单的立体图形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时分的认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 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生活中经过时间的合理性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排列组合 3个数组成两位数
有3个数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体会到用‚正‛字统计的简便性。
四单元 用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习近平均分 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用乘法口诀求商 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 认识平移现象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加减、乘除混合以及有小括号时的两步混合用脱式运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应用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1)1000以内数的认识 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进一步认识数位顺序
(2)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名称,学会算盘记数和数数。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1)认识质量单位克及千克的质量观念,认识克及天平,认识千克及相应的秤;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推理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1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3单元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³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³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被除数=除数³商+余数除数=被除数÷商-余数 商=被除数÷除数-余数 第5单元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³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公式:速度³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³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第8单元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第9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无论是物体搭配,还是数字搭配,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依次进行搭配。
【排列】和【组合】的一些基本方法:图解、连线、列表、计算等
【掷一掷】:统计方法:①画‚正‛字统计②画条形统计图统计
可能性: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经常、偶尔、差不多)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西),你的后面是(东),你的左面(南),你的右面是(北)、4.面向东方,右手边是南方,左手边是西方
4、简单的线路图的描述:有方向、有距离、有目标。(如:从学校向南走500米到唐人街)
5、判断位置方向时往往以‚在‛为中心,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作判断。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2、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3、笔算除法:(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 没有余数:商³除数= 被除数; ② 有余数:商³除数+余数=被除数
4、判断商的位数: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被除数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第三单元 统 计
1、平均数: ①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②总数量 =平均数³总份数 ③总份数 = 总数量÷平均数
2、(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第四单元 年 月 日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 —— 第一季度 90天(平年)91天(闰年)4、5、6月 —— 第二季度 91天 7、8、9月 —— 第三季度 92天10、11、12月—— 第四季度 92天
2、记大小月的方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30天,只有2月有变化。
3、①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② 闰 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③ 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 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① 一般的公历年份÷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②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5、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6、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 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第一圈:从(0)时到(12)时;即从(深夜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12)时到(24)时;即从(中午12)时到(深夜)时。
7、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原来的年份=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9、经过时间的小时数: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3、估算:18³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 数。)
4、根据表内乘法估算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算。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4、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如: 公园、学校的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如:省、市、区或县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⑴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⑵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5、长方形的面积=长³宽 长 = 面积÷宽 宽 = 面积 ÷长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³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³2 长 = 周长÷2-宽、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³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6、注 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01),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²²²²²²
3、小数加减法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要从低位开始算起,位数不够用‚0‛补齐。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数
位
顺
序
表
数
级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数
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方法是: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
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³、÷键是运算符号键。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边)。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 直角 < 钝角 <平角 < 周角1小时,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
已知: A³B=215,则A³B³2=()。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³2=430,所以A³B³2=(430)。
例如2:
已知:2³A³B=200,则A³B=()。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³B=(100)。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
已知:A³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³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³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m<n则积缩小(n÷m)倍。
6、速度³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³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³2;
长方形的面积=长³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³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³边长。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1、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直到所得的余数比除数小为止。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商不变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则商就除以(或乘)几。
7、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³除数+余数 第六单元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基本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³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³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5)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0.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公式:a+b+c=(b+a)+c 11.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
12.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字母公式:a³b=b³a 13.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公式:a³b³c=a³(b³c)
14.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³c=a³c+b³c 15.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6.小数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17.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18.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19.小数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
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20.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
21.小数的近似值: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
22.小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3.小数减法: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5.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
26.三角形中的线段:
(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4)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27.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 ∴两端点距离固定 ∴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 ∵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 ∴三角形有稳定性
2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5.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
26.三角形中的线段:
(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4)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27.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 ∴两端点距离固定 ∴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 ∵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 ∴三角形有稳定性
28统计: 条形统计图优点 求平均数
2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五年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3.6³5表示5个3.6的和是多少或者3.6的5倍是多少。
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2.6³0.4就是求2.4的十分之四是多少。8.5³3.4就是求8.5的3.4倍是多少。
2、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的要去掉。
3、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0.46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³b=b³a 乘法结合律:a³b³c=a³(b³c)乘法分配律:(a±b)³c=a³c±b³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³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a2
3、x2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³(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总价=(单价)³(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总产量=(单产量)³(数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数量=(总产量)÷(单价)工作总量=(工作效率)³(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³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³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长方形面积=长³宽 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³2 字母公式:c=(a+b)³2
2、正方形面积=边长³边长 字母公式:s= a2或者s=a³a 正方形周长=边长³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³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³高 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³ 高÷2 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³高÷2 字母公式:s=(a+b)³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³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两端载都载: 棵树=间隔数+1 两端载都不载: 棵树=间隔数-1 一端载一端不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五年级(下)各单元重点知识归纳表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重点知识 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³b=c(a、b、c都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该概念,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列乘法算式:根据因数的意义,有序地写出两个乘积是此数的所有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就是该数的因能数。(2)列除法算式:用此数除以大于1等于1而小于等它本身的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该数的因数。
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之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³奇数=奇数,奇数³偶数=偶数,偶数³偶数=偶数。
4.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是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树枝‛图式分解法;(2)短除法分解。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重点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全相等;有8个顶点。
3.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个)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³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字母表示:m3,dm3,cm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m3 =1000dm3 dm3 =1000cm3.4.容积的意义:箱子、油桶等所能装下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等的容积。
5.容积的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L=1000ml 6.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L= dm3 1 cm3.=1 ml 7.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8.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要从里面量它的长、宽和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具体内容 重点知识 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1.单位‚1‛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分数单位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反来,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等于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数,分数相等于除号。
5.‚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办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 1.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2.真分数的特征:真分数﹤1。
3.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4.假分数的特征:假分数≦1。
5.带分数的意义:由整数(不包括0)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真分数。
6.带分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中间加‚又‛字。
7.带分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分数部分的分数线与整数的中间对齐。
8.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可以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也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约分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圏出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再看哪一个最大;(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大公因数是1。
4.约分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分数。5.最简分数的意义: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6.约分的方法:(1)逐步约分;(2)一次约分。7.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通分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叫做最小公倍数。
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列举法(2)先求出两个数中较大数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圈出较小数的倍数,第一个圏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分解质因数法(4)短除法。
3.求两个数的最小倍数的特殊方法: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最小公倍数。
4.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通分时用原分母的公倍数作公分母,一般选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分母作分母的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有限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2)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旋转 重点知识
1、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 ① 旋转中心; ② 旋转方向; ③ 旋转角度。
2、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旋转中心位置不会变),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重点知识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4.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把加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5.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被减数的分子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般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算括号外的
2.分数加法的简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重点知识
1.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3.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计量过程中存在两组数据,而又需要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数据时,就要用两种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4.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5.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1)根据两组数据量多少和图纸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2)在水平射线上确定好各点的距离,分配各点的位置;(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4)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5)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6)标出题目,注明单位、日期。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重点知识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要分得尽量平均,不能够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四)分数混合运算
1、分数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分数乘法应用题 ——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二、位置和方向
1、确定位置的条件:
当观测点(中心)确定以后,确定物体位置是条件是(方向)和(距离)。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先确定(中心或观测点),然后确定(方向),再以图例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在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3、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先按路线确定每一个观测点,然后以每一个观测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的地的(方向)和(距离)。
4、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分数除法
(一)倒数
1、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唯一标准是:两数相乘的积是否为‚1‛。
3、求倒数的方法:
4、特殊数的倒数:
(二)分数除法
1、意义:(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或是求一个数中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
2、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三)分数混合运算:同整数。
(四)分数除法应用题
四、比
(一)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二)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化简比:化简之后结果还是一个比,不是一个数。
(四)按比例分配: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五、圆
(一)圆的认识
(二)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三)圆的面积
(四)扇形
(五)圆周长与圆面积的实际应用
六、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二)百分数应用题
1、求常见的百分率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节约了百分之几等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单位‚1‛)³百分率
4、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应量÷百分率=一个数(单位‚1‛)
5、百分数应用题型分类
七、扇形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2、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直观显示每个数量的多少。(2)折线统计图不仅直观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还可清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3)扇形统计图直观显示部分和总量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一、负数: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二、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比例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统计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五、数学广角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整理和复习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基于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的。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能够寻求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证明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应该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现将整个小学阶段的12册教材按照以上四个方面整理如下: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三年下册: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上册: 1.“认数” 2.“找规律” 3.“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年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
2.数与运算。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二年级上册: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三年上册:
第一单元“乘除法”,第四单元“乘法”,第六单元“除法”。
四年上册:
1.“除法”
2.“用计算器计算”。三年下册:
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5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下册:
(1)第一单元:四则运算。(2)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3)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五年级一册: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统计与可能性”。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 六年级下册:负数和比例 3.量的认识。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三年上册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第七单元“年、月、日 三年下册第4单元:年、月、日
(二)空间与图形
1. 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三年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四年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各部分的名称。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六年级上册:位置、圆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
2. 图形与位置。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位置
三年下册第1单元:位置与方向
3. 测量。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三年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上。三年下册 第6单元:面积
四年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进一步了解通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一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统计二年级上册:(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三年下册第3单元:统计
四年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折线统计图。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
(四)综合与实践 一年级下册:
1.摆一摆、想一想
2.小小商店
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
三年上册:包括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
(一)(二)、生活中的推理。
三年下册:
1.用1~7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2.第8单元: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计算的问题)3.第9单元:数学广角(用集合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的问题)四年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你寄过贺卡吗?”和“一亿有多大”。四年下册:
1.结合计算教学单元,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3.综合应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
一年级上册:“量一量
找规律”“铺一铺”和“数学广角”。
六年级上册:
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六年级下册:
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人
彭振莲
2009-10
第四篇:小学数学应用题专题知识点梳理汇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专题知识点梳理汇总
一、和差倍问题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和-差)2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方法②:(和差)2较大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是15,差是5,求这两个数。方法:(155)25,(155)210.(二)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和(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或 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为50,大数是小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方法:50(41)1010440
(三)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差(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或 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差为80,大数是小数的5倍,求这两个数。方法:80(51)20205100
二、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三大规律:
1.两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2.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年龄都是增加相等的量.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三、植树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直线两端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棵数1); 株距全长(棵数1); 直线一端植树: 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直线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二)封闭型(圆、三角形、多边形等)植树问题
棵数总距离棵距; 总距离棵数棵距; 棵距总距离棵数.
四、方阵问题
在方阵问题中,横的排叫做行,竖的排叫做列,如果行数和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就是所谓的“方阵”。方阵的基本特点是:
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每层总数就少8.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每层总数的关系:
每层总数[每边人(或物)数1]4;每边人(或物)数=每层总数41.
③实心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五、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
六、盈亏问题
按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发生不能均分的情况.如果有物品剩余就叫盈,如果物品不够就叫亏,这就是盈亏问题的含义.
一般地,一批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第一种分配方法有多余的物品(盈),第二种分配方法则不足(亏),当两种分配方法相差n个物品时,那就有: 盈数亏数人数n,这是关于盈亏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关系式.
解盈亏问题的窍门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概括:(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解盈亏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情况下会盈,盈多少?什么情况下“亏”,“亏”多少?找到盈亏的根源和几次盈亏结果不同的原因.
另外在解题后,应进行验算.
七、假设问题
鸡兔同笼,这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重点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假设法,并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一些实际问题中.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鸡数=(每只兔子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那么就有:
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鸡数=鸡兔总数-兔数
八、牛吃草问题
(一)牛吃草的由来
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著的《普通算术》一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
1上吃草的题目:“12头牛4周吃牧草3格尔(格尔:牧场面积单位),同样的牧草,21头牛
39周吃10格尔.问24格尔牧草,多少头牛吃18周吃完?”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也称为“牛吃草”问题.
(二)牛吃草的解题步骤
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解法可总结为: ⑴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
⑵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较少天数)(较多天数较少天数);
⑶原来的草量对应牛的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⑷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⑸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三)牛吃草的变式题
“牛吃草”问题有很多的变例,像抽水问题、检票口检票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四)多块草地的牛吃草问题
多块草地的“牛吃草”问题,一般要将草地面积变得统一,一般情况下可以找多块草地面积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可以避开小数分数运算,但如果数据较大时我们一般把面积统一为“1”相对会简单些。
九、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究其本质是运用分数应用题的量率对应关系,即用对应分率表示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可以称作是一种“工程习惯”,这一类问题称之为“工程问题”。
1.解题关键是把“一项工程”看成一个单位,运用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表示出各个工程队(人员)或其组合在统一标准和单位下的工作效率。
2.利用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等。抛开“工作总量”,和“时间”,抓住题目给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出与所求相关的工作效率,最后利用先前的假设“把整个工程看成一个单位”,求得问题答案,一般情况下,工程问题求的是时间。
有的情况下,工程问题并不表现为两个工程队在“修路筑桥、开挖河渠”,甚至会表现为“行程问题”、“经济价格问题”等等,工程问题不仅指一种题型,更是一种解题方法。
十、浓度问题
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与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糖与糖水重量的比值叫糖水的浓度,这个比值一般我们将它写成百分数.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不光是糖水中存在着浓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水、酒精等溶液只能够都存在着浓度的问题. ⑴浓度问题相关公式:
溶质溶质100%100%.
溶液溶质溶剂;浓度溶液溶质溶剂⑵常用方法: ①抓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在经济问题中成本是不变量,浓度问题中溶剂是不变量,我们可以用画图来分析;
②方程法:对于经济浓度问题,采用方程来求解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③十字交叉法:(甲溶液浓度大于乙溶液浓度); 形象表达:甲溶液质量A乙溶液质量BB甲溶液与混合溶液的浓度差 A混合溶液与乙溶液的浓度差④浓度三角:浓度三角在解决浓度问题时非常有用.
十一、利润问题
商店出售商品时,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商家总是“低进高出”,只有这样才能赚取差价,这个差价就会产生利润.实际上,在商品贸易上的许多数学问题都会涉及到三个量:成本、利润及定价.
成本——购进商品所需的本钱,又叫进价或成本价; 定价——商品出售的价格,又叫售价或卖卖价; 利润——产品定价中高于成本以上的那一部分. 为了衡量获得利润的大小,通常采用:“利润百分数”或“利润率”这个量:
利润售价成本售价售价成本利润,利润率100%100%1100%;
成本成本成本由上面的公式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两个公式:
售价售价=成本(1+利润率),成本.
1+利润率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基本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位置
1、上、下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前、后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左、右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位置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主题图(10页、11页)
(1)能从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理解减法的两个基本含义,并能利用此含义列出减法算式。
2、12页例1
(1)能依据减法的含义看图列式(已知总数和去掉的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运算)。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交流优化算法的过程。
(3)能恰当选择算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
(4)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3、15页例2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
(2)经历进一步优化算法的过程,并进一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19页例3
(1)能准确的搜集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能依据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整理与复习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
(2)正确掌握“一图四式”的内容。
(3)涉及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优生能求“5根手指的中间一共有多少个缝隙”类型的数学思考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1、通过折纸活动,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特征。
2、通过“拼、组、剪”等活动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动手的“搭、组、卷”等活动,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初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说明:练习六3题:能正确数出拼组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4题: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形状,能连线。
5题:能正确数出缺少的墙砖和地砖的块数。
6题:能给打乱的平面图案重新拼组。
7题: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对面的含义,并能判断最简
单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的每一组对面。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的数出、写出、读出100以内的数,并知道10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组成,进一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不同含义。
3、了解“十进制”,能估计100以内的数量,能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并能完成相关的模糊表述(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最接近、更接近),逐步发展数感。
4、知道三个数位的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数位顺序表中各个数位的意义,能看计数器写数、读数,并能根据给出的数在计数器上拨(或画)珠。
5、能熟练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渗透加法交换率)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与价值,知道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并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正确掌握人民币基本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完成相关的清点与互换。
3、能认识“小数记法”的商品单价,学会简单的购物,并能利用给出的信息完成简单的计算。
4、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并能熟练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包括“多几”、“少几”的应用),能利用给出的信息尝试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能熟练计算相关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并知道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即:1时=60分。
2、能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能写出已知时刻“过几分”或“过几时”后的时刻。
3、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第八单元:找规律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准确掌握一组图形中所包含的“11”、“111”、“1和几”、“几和1”、“几和几”的排列规律,并能完成下一组的选择或填空。
2、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准确掌握一组数列中所包含的递增或递减规律,并能完成下一组的选择或填空。
3、能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有规律的一列图形或一列数,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的美。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
第九单元:统计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得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并且能够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小: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