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教案格式及内容
教学时数: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1、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产生、特点及区别;
2、掌握电磁波谱。
二、理解
1、理解原子光谱项的意义及各量子数的取值。n、L、S、J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三、了解
1、了解分子光谱成带光谱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产生、特点及区别;
2、掌握电磁波谱。教学难点
1、理解原子光谱项的意义及各量子数的取值。n、L、S、J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线索 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产生、特点及区别——理解原子光谱项的意义及各量子数的取值——n、L、S、J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2、制作幻灯片和投影片,尽可能结合实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讲授。
3、选择典型例题和习题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了解光学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通过课堂讲练结合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激发兴趣,进行仪器分析学习思维启发和定向。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2.《21世纪分析化学》,汪尔康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仪器分析》,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赵文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6.《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7.《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8.《仪器分析实验》,张剑荣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9.《仪器分析实验》,赵文宽等编,高教出版社,1997年。
第二篇:第六章 电化学分析导论-教案格式及内容
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第六章 电化学分析导论
1.掌握电极的极化和过电位的产生、电极的分类及各类电极所起的作用;
二、理解
1.理解化学电池、电极电位、液接电位与盐桥、电极的极化与超(过)电位;
三、了解
1.了解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的意义。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测量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方法评价;
教学重点:
1.电极的极化和过电位的产生、电极的分类及各类电极所起的作用;
2.化学电池、电极电位、液接电位与盐桥、电极的极化与超(过)电位。
教学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线索
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三类基本方法 待测试液的浓度与某一电参数之间的关系 电位分析法 电滴定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电化学分析基础-原电池 电解池 电池电动势 液体接界电位 电解和极化——电极的种类——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金属基电极。
2.制作幻灯片和投影片,尽可能结合实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讲授。3.选择典型例题和习题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利用实验室设备及条件式学生实际感受电分析化学仪器的使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分类,通过课堂讲练结合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2.《21世纪分析化学》,汪尔康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仪器分析》,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赵文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6.《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7.《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8.《仪器分析实验》,张剑荣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9.《仪器分析实验》,赵文宽等编,高教出版社,1997年。
第三篇:光学教案
光学知识点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
1、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电视机屏幕。
3、月亮、平面镜、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本身不会发光,它们不是光源。
(二)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
2、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1)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2)日食、月食的成因。
3)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三)光速
8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 m/s.2、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3、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四)色散: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1、白光是复色光。白光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2、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
3、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五)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分类:
⑴ 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六)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七)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1、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度。
2、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八)透镜成像:
1、透镜及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2、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以及一条主光轴。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像规律
注意:
u>f: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成倒立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成倒立实像。
U 6.1 光的吸收和散射 教 案 主讲: 朱 辉 单位:物电学院 2010-12-08【教学目的】 掌握光在传播中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一——能量变化(吸收和散射)。掌握朗伯定律。 掌握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能够利用瑞利散射理论解释朝阳、蓝天现象。能够利用米氏散射理论解释白云和雾的现象。了解散射光的偏振性。 培养学生利用光的吸收和散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教学内容】 朗伯定律。 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光的散射定义。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蓝天、朝阳和白云现象。【教学重点】 朗伯定律、吸收光谱。 用散射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光学现象。【教学难点】 吸收光谱。电偶极辐射理论。 散射和漫射、反射和衍射的区别。散射光的偏振性。【课时安排】 45分钟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吸收和散射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等。【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通过PPT显示光的吸收和吸收光谱的动画或图片。【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1.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3.赵凯华,钟锡华.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母国光,战元龄.光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郭光灿等.光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张志军, 熊维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铬[J].化学工程师 , 2000,(03)7.孙立民, 郭丽娟.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汞[J].吉林水利 , 2002,(06)8.伯广宇等.探测大气温度和气溶胶的瑞利-拉曼-米氏散射激光雷达[J].光学学报,2010(01).【作业】 Page291 6.2 [教学内容] 导入: 除了真空,没有一种介质对电磁波是绝对透明的。光的强度随穿进介质的深度而减少的现象,称为介质对光的吸收(absorption)。仔细的研究发现光不仅有吸收而且还有散射两种情况,前者是光能量被介质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后者则是光被介质散射到四面八方。 演示1:光通过液体以后的变化,引入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吸收和散射问题。发现 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结论: ⑴ 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现象 ⑵ 光向各个方向散射 ——光的散射 6.1 光的吸收和散射 一、光的吸收 1.朗伯定律 实验表明,当光沿X方向均匀通过介质的时候,设光的强度在经过厚度dx的一层介质时强度由I减为I-dI。在相当广阔的光强范围内,-dI正比于I和dx,有 dIIdx (1) 式中α是个与光强无关的比例系数,成为该物质的吸收系数。 为了求出光束穿过厚度为l的介质后的强度 图一 光的吸收 改变,(1)改写为 并在0到l区间对x进行积分。得 le (2) II0dIIdx 在光强不太强的情况下,大量的实验证明这个定律相当精确。 激光出现后,由于人类掌握的光强增加了几个甚至十几个数量级——这时候就出现光与物质作用的非线性效应(非线性光学)。 在液体中吸收系数α与液体浓度C的关系为 AC (3)那么(2)式可以改写为 II0eACl (4)公式(3)可以作为液体浓度测量的理论依据。2.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在吸收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的波长的吸收都是一样的,我们称为普遍吸收,也可以称之为一般吸收。 a)一般吸收 吸收很少,并且在某一给定的波段内几乎不变。如:空气、无色玻璃和纯水都是在可见光范围内产生一般吸收。 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如此,对于广阔的电磁波了范围,一般吸收介质不可能存在。比如我们看一束白光通过一个滤光片,那么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如红色滤光片后变成红光,这种物质对某些波长吸收特别强烈的过程,我们称为选择吸收。 b)选择吸收 特点表现为:吸收很多,并且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剧烈的变化。任何一种物质对光的吸收都是有这两种吸收组成。c)吸收曲线的应用。(如光纤吸收曲线) 图二 光纤的工作波长分段图 图二是光纤的吸收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吸收比较少的,而且应用最好是波长1550nm的窗口。这也是高锟的重要贡献。 图三 大气窗口 一般将大气的衰减作用相对较轻、透射率较高、能量较易通过的电磁波段定义为大气窗口。只有位于大气窗口的波段才能被用于生成遥感图像。在VIS—IR区段,常用的大气窗口有:0.3—1.3μm、1.5—1.8 μ m、2.0—2.6 μ m、3.0-4.2 μ m、4.3—5.0 μ m、8—14 μ m。在微波区段,主要采用的大气窗口为8mm附近和频率低于20GHz的波段。 3.吸收光谱 产生连续光谱的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有选择吸收的介质后,用分光计可以看出默写线段或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这就形成了吸收光谱。 a)实验装置 图4 观察吸收光谱的实验装置 b)吸收光谱 当连续的白光通过吸收物质后再经过光谱仪器的分析,即可将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情况显示出来,形成“吸收光谱”。 c)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图五 氢原子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从图五中可以看出,吸收谱中的暗线和发射谱中明线意义对应,也就是说某种物质自身发射那些波长的光,它就强烈的吸收那些波长的光。 d)吸收光谱的应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对应有不同的发射谱线,就如同条形码一样。很多的时候我们无法也不能把元素加上高温让其发射谱线,如恒星表面覆盖的一层气体。 利用吸收谱观察太阳表面的元素构成:1868年法国人让桑(J.P.Janssen)发现太阳光谱中出现了不知来源的暗线;后有英国天文学家洛尔基(J.N.Lockyer)取名为氦,源于希腊语意为太阳(helios)。这种物质1894年才有英国化学家莱姆赛(W.Ramsay)从亿铀矿蜕变的气体中发现。 利用吸收光谱测量:元素比例的定量分析。 二、光的散射 1.光的散射 在光学性质均匀的介质中或两种折射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无论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都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方向上,而在其他方向上的光强则等于零,我们沿着光束的侧向观察就应该看不到光。 但光束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物质时,从侧向却可以看到光,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2.电偶极辐射理论 光通过物质的时候,由于电场的作用,物质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入射光电场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设p=ez,z=Acoswt经典的理论告诉我们。 EHeA40cRE2sincos(t2Rc) (5) 0czSHzpOpOEI 图六 电偶极辐射 图七 波的强度与角度的关系 能量可以用坡印廷矢量表示 SEHEH10cE(6)则波的强度的平均值为 SI10cE20eA32cR22224sin2 (7)有此可知,光在半径为R的球面上各点的相位都相等(球面波),相位落后园心R/c,但是振幅随着角度变化。 3.散射与介质不均匀的关系 当光入射到介质上,将激起其中的电子作受迫振动,从而发出相干次波。注意这里的次波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假设的次波不同,这里是真是的振源。理论上可以证明,只要分子的密度是均匀的,次波相干叠加的结果,只剩下遵守几何光学规律的光线,沿着其余方向的振动完全抵消。但是,在微观的尺度,由于分子的涨落,没有物质是均匀的。那么当尺度达到波长量级的邻近小块之间的光学性质有较大差异时,在光波的作用下它们将成为强度差别较大的次波源,而且从它们到空间个点已有不可忽略的光程差,这些结果就远远不同于均匀介质的情况。如图八所示: 图八 散射、衍射和反射 图中可以看出,介质比较大的情况下,散射可以看作反射和折射。介质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衍射。4.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 瑞利在1871年针对细微质点的散射,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散射光强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的规律。 从电动力学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偶极子的辐射功率也是正比与频率的四次方。究其原因,瑞利认为是热运动破环了分子之间的关联。 同样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较大颗粒对光散射,不能仅仅看成独立的电偶极子的振荡合成了,它们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相关的。对应大颗粒散射,米(C.Mie)和德拜(P.Debye)以球形质点为模型计算了电磁波的散射,给出了适用于任何球体的散射公式。如图九所示。 图九 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 5.蓝天、朝阳和白云 首先,白昼天空之所以是亮的,完全是大气散射阳光的结果。如果没有大气,即使在白昼,人们仰观天空,将看到光辉夺目的太阳悬挂在漆黑的背景中。这景象是宇航员司空见惯了的。由于大气的散射,将阳光从各个方向射向观察者,我们才看到了光亮的天穹,按瑞利定律,白光中的短波成分(蓝紫色)遭到散射比长波成分(红黄色)强烈得多,散射光乃因短波的富集而呈蔚蓝色。瑞利曾对天空中各种波长的相对光强作过测量,发现与反比律颇相吻合。大气的散射一部分来自悬浮的尘埃,大部分是密度涨落引起的分子 散射,后者的尺度往往比前者小得多,瑞利反比律的作用更加明显。所以每当大雨初霁、玉宇澄清的时候,天空总是蓝得格外美丽可爱,其道理就在这里.由于白光中的短成分被更多地散射掉了,在直射的日光中剩余较多的自然是长波成分了。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大气层的厚度要比中午时大得多,从而大气的散射效应也要强烈得多,这便是旭日初升时颜色显得特别殷红的原因(图十)。白云是大气中的水滴组成的,因为这些水滴的半径与可见光的波长相比已不算太小了,瑞利定律不再适用,按米-德拜的理论,这样大小的物质产生的散射与波长的关系不大,这就是云雾呈白色的缘故。 图十 蓝天和朝阳的形成 6.散射光的偏振性 虽然从光源发出的光是自然光。但从正侧方(Z)观察时发现散射光是线偏振。斜方向观察发现是部分偏振的,唯有在X方向才是自然光。如图十一。 图十一 散射光的偏振性 先假定入射光是线偏振的,传播方向沿X轴,电矢量E沿平行Y轴的方向振动。根据电偶极振荡理论所有的受迫振动都是平行与Y轴的,由此产生的次级电磁波是球面波,向各个方向传播时,波的电矢量E’都是在电偶极子轴线DD’所在的平面内。由于光是横波,E’还必须垂直与波的传播方向。根据(7)式,在赤道面各点的振幅最大,两极为零。 同样可以把自然光的另外一部分沿着Z轴振荡处理。就可以得到上述的实验结果。 应用:蜜蜂利用偏振光和生物钟来辨别方向。 开车时司机带有偏光的太阳镜。 捏着社会脉搏做传播 ---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杜拉拉升职记》成功现象 摘要:从2008年初到2009年初,《杜拉拉升职记》的销售热成为出版界普遍话题,不足一年,就创下60万本的销售量。紧随其后,由徐静蕾主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以及有王珞丹和姚晨分别主演的电视剧版以及话剧版《杜拉拉升职记》均在社会山得到良好的回馈。分析其成功现象,与其优秀的商业营销,缜密的制作过程,热门的话题特征,大量的受众群体等多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本论文将主要从《杜拉拉升职记》内容分析的角度,解剖其成功现象背后的内容支撑。 关键字:杜拉拉升职记 内容 传播特征 一: 内容特征分析 《杜拉拉升职记》作为一部职场类型剧,在国内市场并不多见。我国的类型剧多停留在家庭剧,战争题材,宫廷戏等多种类型,随着近年来,反传销,侦查,两性等问题的逐渐热门,类型剧的题材开始多样化。《杜拉拉升职记》打出《职场宝典》的传播定位,对于国内的职场人员来说,犹如告诉他们“这部作品会告诉你怎么在职场打拼和取得成功,比比尔盖茨的奋斗史更值得借鉴”。该作品所描述的职场背景是一家虚拟的知名企业,故事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阶层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一开始获得DB公司的录取欣喜若狂,到初入知名企业的青涩,制作书卡的学习精神,以及处理搬家事宜的胆识,到之后内部竞聘杜拉拉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企业高管,并且最终收获爱情,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在电视剧的内容表现上,由于其表现方式和叙事篇幅的不同,对于情节有了不同的增加和变动,但整体的叙事把握和理念支撑是相同的,均在于体现杜拉拉这样一个长相普通,家境普通,性格普通的大众代表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杜拉拉的经历成为中国职场白领奋斗的剪影,极易召唤起观众的认同感。《杜拉拉升职记》从题材特征上很好的迎合了当今中国职场竞争激烈,求职人心态迷茫的社会现实。因此,对于初入职场的“菜鸟”来说,《杜拉拉升职记》的诞生打造出“职场圣经,商界宝典”的宣传定位,犹如一盏指明灯,刺激新人抱有强烈期待去解开职场奋斗的面纱,从而运用自己的求职实践之中。对于在职场有工作经验的人,《杜拉拉升职记》则更清楚的呈现给受众职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处世技巧,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因此,同样具有吸引力。二:传播特征分析(1)传播者特征 《杜拉拉升职记》获取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其传播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站在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最主要和明显的传播者自然是主要演员,主演身上承担着传递人物情感,表现人物体验,传播社会影响等多重作用。那么,在电视剧,电影和话剧中,三位女主演的选择都是当红的女演员。尤其是姚晨和王珞丹,是近些年炙手可热的演艺圈新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银幕形象,成为80后的代言人,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首先已经十分有“心机”,演员特质十分贴合生活实际,所诠释出来的角色自然也容易引发观众的认同感。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兼作导演和主演的徐静蕾一贯以演艺圈创作才女的赞誉为大家所熟知,该影片在上映前已经由于众多宣传噱头引起观众足够期待。而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演员王珞丹在成功塑造了电视剧《奋斗》中米莱的形象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的形象之后,成为国内最热的80后新星,许多人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当今80后真诚,努力,倔强的生活态度,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必然十分正确。 那么,除了“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传播机制的背后,是什么“隐形的手”促成了这一作品的巨大成功呢?我们不得不回归到传播者的定义上去,什么是传播者?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受众而言的,包含有节目制作,演员等影视从业人员,也包含在人际口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次级传播角色的影视观众。那么,将各种身份的传播者融合比较,不难发现,无论从年龄和社会经验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具有《杜拉拉升职记》职场感慨的70,80后,因此才可以促成这一时尚作品的诞生。同时在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传播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体验,才可以支撑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次,传播者,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媒介也应该归入到传播者的范畴当中去。现代交流媒介的愈加发达先进,必然为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人为力量传播提供了巨大辅助。所以,也应当归为“传播者”,以保证其完整性。(2)观众特征 任何一部作品要获得成功,必须获取市场认同,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定量的观众作为基石。在上面一个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容易引发目前国内主要的年龄群体70后,80后的职场思考。从内容上来说,在影片的叙事中,严谨的企业文化,例如,隐藏与员工身上的不安全感,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制度化程序化的工作模式等都对于涉入职场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而此外,无处不在的职场法则,例如,禁止公司内部恋爱,既要学会努力也要会展示,不可过度八卦,不能和女同事闹矛盾她们随时可能成为你的老板娘等等,在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的确也给观众递了一盏指引等,最为关键的贯穿影片始末的线索,在爱情和事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最容易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振。 从社会人群构成来说,目前最占社会构成的主体自然是70后和80后,而这两代人在构建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贡献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事业和爱情,成为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尤其伴随着国内就业市场的愈加严峻,很多70,80后都不得已的面对着就业,失业,再就业,充电学习等多种社会体验。横向比较近两年获取了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蜗居》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几部作品在其观众特征和题材选择十分类似,题材是国内最引发热议的民生话题,观众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面对着就业,供房,成家立业等巨大压力的80后,踉跄紧跟社会进步,应对进步新生力量的70后。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迎合了受众的强烈内心需求,受众群体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层面,而其内容又很好的映射了这一主体的实际生活。(3)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1)。 简言之,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从广义上说,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上,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2)。以电影电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此我们在引入这三方面概念的同时,结合《杜拉拉升职记》进行分析: 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3)。那么该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同时,必然产生潜意识的传播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因为影片中对于办公室环境的再现,同事关系的再现等多个方面,将会使我们再次身处这个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时候,产生感触。因此,影片中内容的选择都会对观众产生引导,作品表现了我熟悉的环境,那么因为作品的表现我将会对我熟悉的环境产生思考。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那么这一点的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怎么体现的?从主人公杜拉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努力,进步,以及隐藏背后的价值取向,情感判断。这一点,我认为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杜拉拉在得知自己男友同闺蜜夏红在一起之后的反映中可以最好的得到体现,杜拉拉在得知此事后的难过以及最终送出祝福,很好的体现了她的价值观。这对于观众必然是一种引导,对于这种熟悉的题材,影视作品在定位主人公价值观念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的告诉观众“你该怎么做”。《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职场类型剧,所以不会过大笔墨的夸张描述善恶是非,只是在引发观众认同的同时,以倍有亲切感的主人公为载体,向人们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4)。前面已经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对于职场中困惑的人们,是以指引和导航的定位出现的,因此,主人公杜拉拉的奋斗经历会产生行为示范也不难理解,对于职场新人,在面对与杜拉拉类似的职场考验的时候,例如,如何面对苛刻的女上司?如何处理棘手的事务?如何完成高难度的工作?等等,都会以主人公杜拉拉的事例作为学习对象,进行如法炮制或者选择性的吸收采纳。怎么样让自己从众多求职者脱颖而出?怎么样面对男上司的大胆求爱?怎么样面对挑剔八卦的同事?等等,在该影片中都得到呈现,对于观众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示范。三:社会特征分析 电影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和传播迅速的媒介特征,相对别的传播媒介而言,具有更加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在寓教于乐中净化受众心灵,传递价值判断,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电影电视的社会特征主要体现在,反映社会,反馈社会。《杜拉拉升职记》在反映社会这一点上的体现在前面已经叙述,由于它迎合了最热门的话题,投影了最现实的大众生活,因此是众多观众社会关系和社会体验的一个缩影。在反馈社会这一点上,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杜拉拉升职记》不是民生纪录片,不会以沉重的手法体现群众生活,而是要在轻喜剧的风格笼罩下,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包容进去,使得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赏完作品之后,可以引发思考和获得解答。 《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是当下最普遍最大众的社会中心群体人物,并非边缘人物或者其他。影片背景是知名企业内部,人物对话是我们所熟悉的方式,人物的情感也是经常为观众困扰的问题。这便必然造成了观众的强烈认可。处处紧扣社会,但又不过分渲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观众进行指引,这是很好的一种影视表达方式。四:总结 《杜拉拉升职记》获得成功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其题材的选择,内容的掌控,节奏的舒缓,表达的方式等多个方面是分不开的,甚至与由于金融风暴的间接影响,而促生的社会现象分不开。作为一部以偶像剧轻松愉快的基调表达的类型剧,该作品获得成功,应当引发我们媒体人的思考,关注更多社会现象,发觉更多社会问题,创作更多传媒作品,更好的服务于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五: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1)(2)(3)(4)均出自文摘《关于传播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电影的元素》 [美]李.R.波布克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2《无声的语言》 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中文版。3《大众传播社会学》 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现代大众传播学》 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现代电影美学基础》 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7《当代电影》杂志 2010年06月版第四篇:光学教案
第五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