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

时间:2019-05-15 04: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一篇:《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系统解释

系统解释指在整体原则的要求下进行的解释。它是把所要解释的法律放在整个规范性文件中,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并与其他相关规范相联系和比较,从而全面地确定所要解释的法律在整个法律体系、整个规范性文件中的地位,确定所要解释的法律与其他规范的区别,以及与其他规范联系起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

如:刑事诉讼法5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取保候审、„„结合本法其他条文„„保证人保证、保证金保证如何取舍„„最高院的司法解释 69: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时,可以责令其提供一至二名保证人:

1、无力交纳保证金的;

2、未成年人或者具有其他不宜收取保证金情形的。

(二)逻辑解释

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解释法律规范的内容。相容选言判断: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连言判断中的连主判断:几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

不相容选言判断若干事物情况中只能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三)字面解释

严格按照文字含义进行解释,取其最自然、明显、正常和常用的意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4、2: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应当是应该的意思,表示理所当然。„„必须负刑事责任,没有选择。“可以”含义之一是表示许可;(另:可能或能够:你可以走了;好、不坏:写的还可以)

(四)扩充解释

是指法律条文字面意思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的本来意思,因而扩张其意义使其符合法律的要求。如法律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为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五)限制解释

法律用语的意思与法律愿意相比过于宽泛,需要对其适当限制以符合立法愿意。例如:婚姻法21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前者应为未成年子女,后者应为成年、具有劳动能力的子女。

(六)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可以包括两种情况:

1、考察法律条文的制定背景和经过,探求立法者本意,根据立法者的原有目的进行解释。

2、在立法本意已经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当前条件时,做出符合当前目的的解释。

3、把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已经废止的法律条文进行比较,将新旧法律条文区别开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法律修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好地理解新的法律条文。(1、2、条有教材称为目的解释)

第二篇:《法学导论》上篇教案

《法学导论》上篇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2、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4、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行为?()A.某市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排气量三升以下的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规定,并据此对吴某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行为

B.某乡政府发布通告劝导农民种植高产农作物的行为 C.城建部门将施工企业的资质由一级变更为二级的行为 D.民政府部门对王某成立社团的申请不予批准的行为

5、《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6、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建材工业局管理的国有小砖厂出售,小砖厂的承包人以侵犯其经营自主权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A.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B.市经济贸易局 C.市人民政府 D.区人民政府

7、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

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8、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9、《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的除外。A.30日 B.60日 C.一年 D.两年

11、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某治安联防队受公安机关的委托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在一次巡逻中,因发现王某一伙人有结伙殴斗的危险,遂对王某等人进行了警告,但王某不服提出复议,那么此案,应以谁为被申请人?()A.治安联防队 B.公安机关

C.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机关

D.不能申请复议,谈不上以谁为被申请人

12、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13、对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作为被申请人。A.委托的组织 B.委托的行政机关

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

D.由申请人选择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由被委托的组织

14、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某治安联防队受公安机关的委托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在一次巡逻中,因发现王某一伙人有结伙殴斗的危险,遂对王某等人进行了警告,但王某不服提出复议,那么此案,应以谁为被申请人?()A.治安联防队 B.公安机关

C.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机关

D.不能申请复议,谈不上以谁为被申请人

15、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6、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17、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申请复议。A.上一级主管部门 B.本部门 C.本级人民政府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8、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19、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参加行政复议。A.第三人 B.共同申请人 C.知情人 D.原告

20、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行为?()A.某市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排气量三升以下的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规定,并据此对吴某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行为

B.某乡政府发布通告劝导农民种植高产农作物的行为 C.城建部门将施工企业的资质由一级变更为二级的行为 D.民政府部门对王某成立社团的申请不予批准的行为

第三篇:法学导论(教案整理稿)

迈入法学之门的课程:法学导论

第一讲 何谓法学?

1、法学是什么?

所谓法学,简言之,以法律为对象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世界上看,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中国看,法学是一门年轻并至今仍显稚嫩的学问。

成熟的法学渊源于古代罗马,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法律制度,都离不开罗马法制度和精神的哺育。

2、如何学习法学?

法学的基本形态:自然法学、实证主义法学、社会法学、历史法学、制度法学。

自然法学强调自然法,主张法律应当合乎正义,恶的法律不是法律。实证主义法学主要强调实在法,强调实际存在的法律所具有的效力。社会法学从十九世纪发展起来,强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历史法学将法律与历史、民族精神等联系起来,认为法律与历史之间存在某种深刻的关联。

制度法学认为,法律是一种制度,试图在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之间寻找到第三条道路,其口号是:超越自然法与实证法。

从法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自然法学最为古老;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与自然法学形成对立的是实证主义法学。

法学的不同基本形态实质上体现不同的法学思维模式。

1、安提戈涅

古希腊伟大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是同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并称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他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Antigone)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流亡者波吕涅刻斯为了抢夺哥哥忒拜王的王位,率外邦军队前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忒拜城。两军交战时两兄弟自相残杀而死,他们的舅父克端翁被长老们推为新国王。克端翁王指责波吕涅刻斯“想要放火把他祖先的都城和本族的神殿烧个精光,想要喝他族人的血,使剩下的人成为奴隶。这家伙,我已向全体市民宣布,不许人埋葬,也不许人哀悼,让他的尸体暴露,给鸟和狗吞食,让大家看见他被作践得血肉模糊!这就是我的魄力!”“谁要是违反禁令,谁就会在大街上被群众用石头砸死。”

这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流亡者波吕涅刻斯的妹妹安提戈涅,勇敢地站出来埋葬了她的哥哥,并因此而获罪而死。

当城邦的律令或统治者的意志与世所公认的“神律”之间发生冲突时,当人们面对着服从“神律”,还是服从现存的律令的两难选择时,正义站在哪一边?

安提戈涅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人间的法律必须符合“神律”,而神律就是天性和公理。她把国王的世俗权力、法令与世所公认的“神律”、“天理”区别开来,告诉人们,国王制定的法律如果违反天性和公理,那它就是恶法,甚至连恶法都算不上,而对于那些伤天害理的恶法,人民没有必要去服从。

安提戈涅胆敢藐视人间的法令,“以身试法”,克端翁王自然非常愤怒。剧本是这样描写的:

克瑞翁:“你敢违背我的法令吗?”

安提戈涅:“我敢!为什么不敢?你说的话也能算是法律吗?宙斯从来没有向我们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没有制定过这样的法令让人们遵守,一个凡人的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律条吗?它不是今天和昨天才出现的,而是永久的!我不会因为害伯别人而违背天条,我不愿意在神的面前受到惩罚。我知道我会死的,我遭遇这命运并不感到痛苦,但是,如果哥哥死后得不到祭奠和埋葬,我才会痛苦,痛苦到到极点!”

2、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 年,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古希腊雅典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罪。

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

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最终,苏格拉

底饮鸩就死,一代先哲就此别离。

3、三段论思维模式

从绝大多数法律人(法官、律师等)的职业活动来看,其思维方式主要为实证主义法学的思维方式。粗略地讲,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法律为根据”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三段论模式。

大前提: 法律 小前提:事实 结 论:裁判

小结:法学以法律为对象形成的知识体系;在法律思想史上,存在着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法学等等各种法学流派,实证法学应当是法律人对待法律的主要方式。

第二讲 法律规范

1、什么是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是法学的基本要素,是法学对于法律条文进行抽象的产物。

例一:

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例二: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例三: 宪法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通过上述法律条文中可以发现:

法律条文包含了“应当”、“不得”、“必须”、“可以”等诸如此类的语词; 所针对的对象是人的行为;

法律中的行为是一般性的而非具体特定的行为,换言之,是行为模式而非具体行为;

法律中的人是一般性的而非具体特定的人;

法律中的行为模式包含权利(可以做,可以不做)、义务或责任(应当做或不得做)

法律中的行为包含一定的条件或状况。(在„„情况下,为„„目的等)因此,概括起来,法律规范即P in C do A。

对于个人而言,法律规范即其行为的指导、评价、预测准则; 对于法官、律师而言,法律规范即其处理案件的判断准则。

2、法律规范的类型

(1)第一性规范与第二性规范(哈特)

第一性法律规范,以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规范,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绝大多数规范属于第一性规范。

例如,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公共利益所需要的情形下,国家拥有对私人使用土地的征收或征用的权利,但应当承担给予补偿的义务。

第二性规范,包含确立、改变、裁判的规范。这样就使得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运转的体系。

例如,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2)命令规范与惩罚规范

命令规范即上述P in C do A,惩罚规范即在P没能做到A时,对P作出的惩罚。我国的学者通常将前者视为P的义务,将后者视为P的责任,有的人也把前者称为第一性义务,把后者称为第二性义务。

例如,圣经《十诫》:第六诫 不可杀人;第七诫 不可奸淫;第八诫 不可偷盗。属于命令规范。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惩罚规范。

(3)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

实体性规范即由实体法比如民法、刑法等规定构成的规范。程序性规范由程序法如民诉法、刑诉法等规定构成的规范。

例如:民法通则第七十三条 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属于实体规范,即全民拥有对国家财产的所有权。

民诉法第五十二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本条构成的法律规范属于程序性规范。

(4)上位规范与下位规范(“位阶”)

法律规范具有层次性,对此作出明确理论阐述的是奥地利法学家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

凯尔森认为,下一级规范的效力根源只能是上一级规范,而不能是其他非规范性的东西。以此追溯一直到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规范。由此,规范体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

规范特别是法律的规范的层级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在法律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普遍的承认。

例如,在我国,诸多法律第一条都明确以宪法为根据,例如民事诉讼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当然,也有很多法律中并没有类似的规定,说明法律制定者对法律规范的认识还缺乏自觉性。

对于上位规范与下位规范之间的关系,通常存在另一种解释,即上位规范的制定者的权力大于下位规范制定者的权力,因此,上位规范的效力优于下位规范,故下位规范不得与上位规范相冲突,如发生冲突,应该优先适用上位规范。这种解释主要着眼于政治的统一性。

规范层级性的反例: 2009年12月2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法院一审以职务侵占罪判处鄂尔多斯人郝辛卯有期徒刑7年。该院指称郝辛卯利用购股代理人身份,故意隐瞒出资真相,擅自到工商部门变更登记,侵害了王新民等人出资928万对价收购的股权。

而在此前的2007年6月14日、2009年6月11日,鄂尔多斯市中院和内蒙古高院两级法院均判决此股权归郝辛卯所有。(新京报2010年2月8日《内蒙古县级法院否定高院判决 传原告花千万》)

几个相关问题: ——法律原则

美国学者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认为,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强调了法律作为一个规则体系,但是忽略疑难案件没有规则可援引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法官并不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拒绝审理案件,而是援引法律原则作出裁决。(德沃金《法律帝国》)其理论价值在于,法律规范并不构成一个没有空缺的体系,法律规范存在漏洞、空隙、彼此冲突等情形。而且,这种疑难案件的处理也绝非按照哈特主张的那样,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审理案件。在这个意义上,德沃金发展了法律体系的理论,确立了规则+原则模式。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原则,例如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以及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则等等。我国学者徐国栋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也主张,法律原则特别是诚实信用原则起着弥补法律漏洞之价值。在民法学界,甚至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帝王原则。司法实践中,也曾有援引公平原则作出民事判决的实例。

法律原则判案之实例:

案例

一、2001年4月18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某厂职工黄永彬立下书面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遗赠给自1996年起与其同居的“第三者”张学英。4月22日,黄永彬病逝后,张学英索要财产末果。以黄永彬之妻蒋伦芳侵害其财产权为由,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她受遗赠的权利。10月11日,纳溪区人民法院不以《继承法》为据,而以《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为据驳回了原告的诉讼

请求。对于该案件,《法制日报》、《南方周末》、《中国妇女报》等全国性报纸以及四川各大报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报道,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案例

二、公平原则应用

原告顾浩阳,男,1990年11月生,商水县希望中学学生。法定代理人顾东风,原告顾浩阳之父。

被告马东乐,男,1990年1月生,商水县希望中学学生。法定代理人马州,被告马东乐之父。被告商水县希望中学。

原告顾浩阳与被告马东乐同在商水县希望中学上学,2006年4月9日上午课间休息期间,和其他同学一起在学校操场打篮球。在打篮球过程中,原、被告同时去抢篮板球时,二人相撞倒地。原告倒地后受伤致左臂骨折。原告受伤后住院治疗8天,花医疗费5390.33元,经过法医鉴定构成八级伤残。原告请求被告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失费共计35243.87元。被告马东乐辩称,就原告受伤被告并没有过错,是原告自己造成的,被告不应当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被告希望中学也以没有过错为由不同意赔偿。

商水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原告顾浩阳与被告马东乐在课间打篮球时相撞,致原告左臂骨折,构成八级伤残,造成原告人身受到伤害,并给原告以后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造成困难,对此,虽然原、被告均无过错,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原告有权要求被告对其经济损失予以适当赔偿。因被告马东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所应当负的赔偿责任,应当由其监护人承担。对于原告遭受的人身损害,并非学校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而造成,被告商水县希望中学并无过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被告的监护人应当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等的50%,计27111元。因原告所受伤害并非被告侵权行为所造成,因此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其精神损失费5000元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判决“

一、被告马东乐的监护人马州赔偿原告顾浩阳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27111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履行完毕。

二、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被告马东乐不服商水县人民法院的判决,向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请求撤销原判,改判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审理期间,对本案进行了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被告马东乐自愿补偿原告损失13000元,其他部分原告放弃”。

——非规范性法律

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把法律看做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并由此将法律划分为恰当的法律和不恰当的法律。恰当的法律由命令(义务)+制裁组成;而不恰当的法律包括了(1)解释性法律、(2)废除法律的法律、(3)不完全的法律(即缺乏制裁的法律)。奥斯丁注意到了在实在法体系中,存在着这些所谓不恰当的法律,但他同时认为这些法律仅仅占法律体系中很少部分,因而也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认为,在规范意义上,奥斯丁谈到的(2)与(3)仍然属于规范性法律,尽管与命令+制裁这样的标准法律规范存在差异。

非规范性法律包括:(1)宣示性法律

宣告立法目的、意图等。我国宪法中包含诸多这种宣告性法律。例如宪法的序言、总纲。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宣告主权权力所在)其他法律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宣告性法律。例如《高等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力量)

(2)解释性法律

对法律中的某些术语进行限定、作出解释,使法律的含义更为明确。例如民法通则对个人合伙的解释:民法通则第三十条: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对法人的解释: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再如合同法对买卖的解释: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解释: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宣示性法律和解释性法律等非规范性法律对于理解规范性法律非常必要,尤其是解释性法律。并不能像奥斯丁主张的那样认为其微不足道。

小结:法律的核心单位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包含了人、行为、行为状况等要素。

3、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与法律体系(略)

第三讲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在法律学习中至关重要。法律关系是法律的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操作的基本中介。如果说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的单元要素,通过法律规范的理论我们可以洞悉一切法律体系的内在、深层结构的秘密,这种认识还只是处于理论认识的层面,还不能将其直接付诸于法律实践。通过对法律关系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阐述,我们便将法律与实践、书本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事实密切联系起来,法律由此变得生机勃勃。

在三段论的法律思维方式支配下,法官、律师首先需要确定大前提即法律,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找法”,如何找法?找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律人对照案件事实确定适用法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法官头脑中的法律储备→事实→确定适用法律→法律适用正确,作出裁决 法官头脑中的法律储备→事实→确定适用法律→法律适用错误→返回法律储备,继续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关系理论发挥着连接法律与事实的中介作用。因为,在找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我们的法律知识储备对手头案件事实进行初步的定性,即确定案件争议的法律性质,只有在恰当地确定案件争议的法律性质后,我们才可能恰当地确定所需要适用的法律。这种定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讼争案件中的法律关系。

司法实践中,经常有法官对讼争案件法律关系定性错误(排除主观上故意而为),由此产生错误的、不恰当的判决。

我国学者一般所主张的法律关系理论

我国学者通常主张的法律关系理论: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内容(权利义务)、客体

(参见教材,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第十章,P198—206)

按照姚教授的看法,现有法律关系理论的缺陷在于:法律关系的客体概念混乱,不能有效地指导部门法研究,他主张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当是利益。

霍菲尔德的法律关系理论

美国学者霍菲尔德对法律关系的探究,最为重要的在于基于司法推理的过程,摒弃了单纯以权利义务构筑法律关系的一贯认识,而将法律关系拓展到若干基本类型。这些基本类型构成了他所谓的基本法律关系。具体如下:

权利 特权 权力 豁免 相反关系

无权利 义务 无权力 责任

权利 特权 权力 豁免 相关关系

义务 无权利 责任 无权力

在霍菲尔德看来,权利(right)、义务(duty)、特权(privilege)、权力(power)、豁免(immunity)等构成司法推理中的基本概念,而上述八项关系构成司法推理的基本法律关系。因而有的学者将霍菲尔德的基本法律概念和基本法律关系形象地称为法律的最小公分母。

参见霍菲尔德:《基本法律概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P26—78。

3、法律关系元形式

这里重点介绍我国学者王涌提出的、极具分析色彩的法律关系理论,法律关系元形式。(具体参见王涌:《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分析法学方法论之基础》载法律思想网)

在这篇文章中,王涌效仿霍菲尔德提出法律关系元形式这一概念,认为,法律关系元形式包含四种:

权利—义务关系

无权利—无义务关系(自由)权力—责任关系

无权力—无责任关系(豁免)

其中(1)和(3)是法律明确规定的,(2)与(4)是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与“法不设责即豁免”逻辑推演出来的。

对上述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分别举例加以说明。(见王文。)

(1)元形式之一:(狭义)权利——义务关系

所谓(狭义)权利——义务关系,指在甲与乙之间,乙必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此种法律关系,对于甲即为(狭义)权利,对于乙即为义务。

例1:乙欠甲100美元,甲有权利要求乙偿还100美元,乙有义务偿还甲100美元。

例2:甲有权利要求乙不侵犯其人身,乙有义务不侵犯甲的人身。

例3:乙袭击甲造成甲身体伤害,甲有权利要求乙赔偿其损害,乙有义务赔偿甲的损害。

(2)元形式之二:无权利——无义务(自由)关系

所谓无权利——无义务(自由)关系,指在甲与乙之间,乙不必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乙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此种法律关系,对于甲即为无权利,对于乙即为无义务(自由)。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甲之无权利”系指甲无权利要求乙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例1:在紧急避险状态中,乙可以损害甲的财产,即乙没有“不损害甲的财产”的义务,即乙有“损害甲的财产”的自由,甲无权利要求乙在紧急避险状态中不损害其财产,此即甲之无权利,乙之无义务(自由)。

例2:乙拥有一片土地,乙有使用这片土地的自由,即乙没有“不使用这片土地”的义务,甲无权利要求乙不使用这片土地。

例3:甲拥有一项专利,乙有义务不使用甲的专利,但是,之后甲与乙签定协议,甲许可乙使用其专利,此协议否定了乙原有的“不使用甲的专利”的义务,在协议期内,乙无“不使用甲的专利”的义务,即乙有使用甲的专利的自由,而甲在协议期内无权利要求乙不使用其专利。

(3)元形式之三:权力--责任关系

所谓权力——责任关系,指在甲与乙之间,甲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创设、变更或消灭乙与甲或乙与其他人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此种法律关系,对于甲即为权力,对于乙即为责任。

例1:乙委任甲为其代理人,甲代理乙与他人签订合同,此即甲之权力,乙承担合同的法律关系,此即乙之责任。

例2:乙向甲发出要约,甲通过承诺行为设定乙与甲之间的合同关系,此即甲之权力,承诺对于乙发生法律效力,此即乙之责任。

例3:政府官员甲向公民乙签发罚款书,从而创设国家与公民乙之间的罚款与被罚款的法律关系,此即甲之权力。乙承受甲所创设的国家与乙的此种法律关系,此即乙之责任。

(4)元形式之四:无权力——无责任(豁免)关系

所谓无权力——无责任(豁免)关系,指在甲与乙之间,甲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创设、变更或消灭乙与甲或乙与其他人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此种法律关系,对于甲即为无权力,对于乙即为无责任(豁免)。

例1:乙拥有一栋别墅,甲无权力处分乙的别墅,甲的处分行为不能改变乙对于别墅的所有权,此即甲之无权力,乙之无责任(豁免)。

例2:甲无行为能力,甲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将自己的房屋赠送给乙,此赠送行为为无效法律行为,即甲无权力处分自己的房屋,乙不能因为甲的赠送行为而获得甲的房屋的所有权,此即乙之无责任(豁免)。

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破产企业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无效。甲是破产企业,此期间内,甲无权力将财产无偿转让给乙,乙不能获得财产的所有权,这也是乙之豁免(无责任)。

以这些法律关系元形式为基础,可以对法律中的其他概念如所有权、债权、形成权、抗辩权等做出较好的解释。

4、法律关系的两层含义 上述法律关系理论的立足点:

权利义务关系过于简单,也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此,霍菲尔德以司法推理为中心,试图建立法官在处理纠纷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法律关系模型,他称之为法律关系的最小公分母。霍菲尔德的分析大大拓展了对司法过程的认识,是极为

有意义的。

王涌先生对私权模型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霍菲尔德的影响。

不过,这些法律关系理论的模型都围绕(1)司法纠纷的解决;(2)民法体系(权利体系)。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规范的角度,法律关系还包含了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读分析主要是立法上的,当然有助于法官对法律体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读隐含了对规范更为深刻的认识。上述理论在这点上的不足导致其对规范体系的解释存在缺陷。

5、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之关系反思

在我国法学界,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法律关系的基础在于社会关系,其根据在于法律是用来调整社会的,因而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的内容,而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形式。并由此推断,法学不是一门自足的学科。

例如,民法教科书对民法的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这里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是所谓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与之相应的规范就是所谓的法律关系。

这一定义或命题预设了:法律与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实体,并以机械力学的思维概念来把握这两种被假定的实体。

显然,这一假定存在致命性错误,即法律与社会都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实体,不是两种占有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物”,因而以机械力学的观念来阐释法律(以及下属的法律关系这一概念)就很不适当。

由于这种错误的界定法律关系的观念,导致上述民法定义陷入困境:(1)循环解释,该定义中“平等主体”的概念本身需要民法规范来界定,但又以“平等”来解释民法规范的性质,陷入了循环解释的逻辑困境;(2)外延不周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并不能与民法规范等同,例如刑法中关于盗窃罪的规定也完全可能涉及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比方张三盗窃属于李四的财产。

法律关系并不从属于社会关系,相反、法律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当一项法律颁布实施后,立法者就确立了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比如,在国家赔偿法出台后,受到错误拘留、逮捕的受害人在遭受不幸后,其与相应的司法机关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权利义务法律关系(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四讲 法律中的人

法律中的人,常常被称为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能动者(agent)。这里讲的人,与自然状态下的、有血有肉的人不能完全等同。

法律意义上的人,从根本上说是法律的拟制,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的人(或人之集合)要转变为法律上的人,需要得到法律的一系列限制。质言之,法律中的人是由法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要辨别法律上的人如何存在以及享有什么法律上的身份,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确定。

一、自然人的法律属性

因文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一切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具有法律地位,任何文明国家都绝对不能将任何个人排除在法律之外,而且不能将人降格为法律上的物。(奴隶、奴仆)

但是,考虑到人的智力和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一部分自然人参与特定法律关系的资格受到限制。例如、民法将人划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刑法认定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自然人的两种特殊情形:胎儿、死者。胎儿在继承法上、死者在著作权法、名誉权上被认定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情形。(与法律的管辖范围相关)

二、自然人之集合(集体或组织)的法律属性

自然人的集合要构成法律上的人,一般地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企业、公司、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等

例如民法规定法人设立的条件:(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特殊的自然人集合体

(1)国家,在国内法上,国家一般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国家也能参与到各种法律关系之中,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例如国家发行公债。

(2)政党

(3)民族 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

(4)宗教团体如教堂、寺庙等

第五讲 法律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行为?法律的行为类型有哪些?

法律是针对行为而存在,没有行为就无所谓法律;法律主要针对各种损害行为而存在,没有损害行为,法律就没有必要存在。“应当”、“必须”、“不得”、“可以”这些语词所以成为法律中标志性的术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有法可依”的恰当含义应当是:法律对相关的行为作出了规定,表明了对这类或那类行为的态度。

一、行为方式

作为(肯定的、积极的状态)“杀人”、“伤害”、“登记”等

不作为(否定的、消极的状态)“不关窗户”、“不立案”等

懈怠(中间状态)“阳台的花盆掉下致人损害”

一项行为被认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有的时候取决于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损害行为类型 一般结合损害对象划分:

(1)损害对象为私人的和公共的:前者对象为特定的、后者对象为不特定的。

(2)损害对象为人身、财产、名誉的:损害人身行为、损害财产行为、损害名誉行为。

(3)结合损害行为所违背的法律的性质: 民事侵权行为、犯罪、违宪行为、违约行为等

行为是否构成损害行为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行为的后果、舆论、道德观念等等。

第六讲 权利与义务

法律权利义务在法律中的地位

法律权利义务不仅在法理学理论意义上而且在法律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法律权利

1.中外学者对法律权利的认识和界定是仁者见仁,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 利益说 法力说 可能说 规范说 选择说 优势论等

2.国内学者 3.四要素 4.分类

二、法律义务 含义 四要素 分类

三、权利义务关系

第七讲 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概念 概念 分类

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 客体 内容 法律关系存在和变化的根据

第八讲 法律责任(见附件)

第四篇:法律导论论文

新媒体促进媒体与司法的平衡

中国社会正在向法治社会迈进,法治社会的基础是人民对法律的认可与尊重。司法不仅是一次判决,它将私人域的矛盾冲突公开解决,依据现有法律来解决,事实上做了一场法律宣传。司法解决民众之间的纠纷,于是它的判决是否公正、是迎合还是背离民意,都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那么媒体与司法有什么关系、现今中国的媒体对司法起了什么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什么矛盾?由此,新媒体的出现将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改变?

(一)媒体之于司法

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防止司法独立走向司法专横。司法公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而媒体的追求正是体现出民众共有的道德观念上的公正,可以说,司法与媒体在价值追求上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已经成为了促进司法公正的一股力量。

媒体是司法受到监督。2010年12月21日,河南平顶山农民时建锋因在8个月内,以两辆挂假军牌的货车运沙石骗免通行费368万多元,被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200万元,此案件引起了广泛注意。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群众要求减刑的呼声日益高涨。2011年1月16日平顶山中院对天价逃费案启动再审,该案主审法官被撤职。2012年12月15日,在河南省鲁山县人民法院重审,法官当庭宣判被告人时军锋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罚金由最初的200万元骤减为5万元,刑期则从无期减为有期徒刑7年。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那么被告人时军锋将承受过重的刑法——他只能在监狱度过他的余生,而这并不是他应当承受的。可以说媒体引起的社会高度关注导致了被告人时军锋获得减刑,使他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已经尘埃落定的案子,因为媒体的介入,判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媒体平衡了司法过程中的各方力量。2014年5月7日晚,同样在平顶山,网友“平顶山两岁小草莓妈妈”发微博称,2岁4个月的女儿在平顶山新华区焦店镇东方红幼儿园长期遭到幼儿园园长的丈夫王延枝性侵一年之久,其间还被强奸。但警方仅以猥亵儿童罪立案,法院判处被告4年6个月徒刑,并请求人们能帮助她。11日,小草莓母亲田女士在微博中表示,由于才找到新的律师,案子原定5月12日的二审已经申请延期20天左右。该微博截止至12日午间,转发量超过10.5万次。由于该案件备受关注,案件在二审时得到了更严肃的对待。如果没有微博的广泛传播,如果没有媒体引起的社会压力,那么案件最终的判决是否公正非常难说。而正是由于她的求助得到了媒体的宣传,使之广为人知,使得小草莓妈妈不再是势单力薄的一个人,使得社会民众的力量在司法过程中起了作用。

不仅仅是这两个案例,当今社会中,许多司法案例都有媒体的介入,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日渐紧密,牢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媒体已然成为了司法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媒体真的应当和司法有着如此紧密的结合吗?司法独立的必要性在哪里?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在我们比较认可的法治社会中,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中,司法权的独立奠定了司法独立的基础。美国电子新闻业的巨头爱得华·R·默罗曾说:“只有独立的司法和自由的出版才是识别真正的自由社会和所有其他社会的标准。”美国是世界上司法措施限制传媒监督最多的国家,也是新闻媒体对此反弹烈度最高的国家。在英国,由于媒体的报道本身会带有评判倾向,公众容易被媒体左右。而在英美法系中直接影响判决结果的陪审团都只是普通的民众,他们同样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因此应该法律对于司法报道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他们提倡严格的司法独立,这是为了防止媒体的报道有意或者无意地干涉司法公正。比较著名的是《1981年藐视法庭法案》,该法案规定:“在审理之前及审理过程中,媒体不可以一偏向的态度对庭审进行报道。无论出于何种意图,媒体只要在市直上威胁、妨碍或侵害某一特定案件的审判程序,就会被认定为‘藐视法庭罪’成立。”即使媒体舆论监督作为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在西方它依然是被当做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利”。

中国要想法治国家迈进,司法必须实现独立,司法判决依照的应该是现有的法律和法官的判断,媒体舆论监督虽能促进司法公正,但它并不能和司法过于紧密地结合,司法应该是独立的。

然而,完全的司法独立在现在的中国实在难以保证司法公正。司法的独立是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的:司法权的独立,司法机关的独立以及法官的独立。而法官独立则是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涵。在中国,法官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纵使法官不是某次案件的利益相关者,但他同样也有可能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就比如媒体所造成的舆论压力,在判决过程中,其实民众的声音给法官的压力并不大,法官的压力最大来自于他的上级领导,相关领导“限期解决”以及“依法严惩”的命令使法官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又比如,时常提及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法官的判决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此,现今中国的案件大多是有媒体介入的,我们的司法过程此时也是需要媒体监督的。

媒体影响了司法,是什么真正能帮助实现司法公正?是民意,是广泛的民意,但是当今中国媒体体现的真的是民意吗?

(二)传统媒体的弊端

舆论不等于民意,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而舆论,是民众所发表的言论。民意,要求它是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的,应当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共同性。现今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和代表的,是群众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观点和意见,是迎合了社会上某些人群的诉求的“民意”,甚至有时候舆论就只是由极少数人操纵的结果。在新媒体还没有出现时,新闻、实事基本全部由传统媒体传播给广大民众,而传统媒体的发声渠道或多或少都带有官方色彩,民众几乎不能够参与,社会舆论并无合理的渠道传播开来。发声渠道越少,舆论将会越来越偏离民意,当发声渠道单一到只剩政府时,那民意在这时将完全不能得到体现,例如朝鲜,一个民众被禁止接触新媒体的国家,不谈民意,我很怀疑人权在这个国家是否存在。极少的发声渠道最终只会导致舆论十分容易被操控,报道出的内容可能是带有记者的强烈主观色彩亦或是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引的,使得最终民众得到的并非是真正的新闻事实,而是具有导向性的,甚至是虚假的。

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而夏俊峰称,自己在勤务室被申凯、孙旭东两名城管队员殴打,一时激怒拿刀乱刺。但辽宁省高院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夏俊峰“遭到了明显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行为。”且由于目击证人被禁止进入法庭,夏俊峰的自卫杀人一说成为孤证,终审法庭未予采纳。2011年5月9日上午,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辽宁省高级法院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夏俊峰因嫌故意杀人罪被起诉,判处死刑。法官宣读了上述刑事裁定书,在法官宣读期间,夏俊峰一直保持沉默,宣读完裁定书之后,夏俊峰情绪失控,大喊“你们撒谎”。2013年9月25日,夏俊峰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案件草草结束,让人们感觉疑点重重。是否只是因为被害人是城管人员,隶属政府机关,所以政府机关想要掩盖事实,并没有把真实的案件报道给民众。传统媒体的报道也只是顺从政府的意愿而并非报道了真实的案件。这个案件触及当今热点话题“城管与小贩”,由于多次的报道,城管的暴力执法的画面早已深入人心,那么,遇到这样一个案子的时候,社会舆论怎么能不情绪化,这时候的舆论是否能贴近民意,是否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都很难保证。

然而,当现在新媒体开始逐渐出现,发声渠道开始变多时,悲剧仍旧在发生。如在“李启铭”一案中,一句“我爸是李刚”炒火了整个案件。由于被冠上了“官二代”、“富二代”的名头,以及大众普遍的“仇富”心态,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重判李启铭。这是由于民众长期处于只有传统媒体的时代,自己的声音找不到合理的渠道传播出去,而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的限制,民众终于有了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那么他们当然会迫不及待,会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于某事件的看法。这是新媒体刚出现时不可避免的情况,只有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民众围观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变得理性起来。

传统媒体所引起的舆论,实在难以体现民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舆论已被操控,二是无法提供一个供广大的群众说出心里话的合理渠道。

(三)新媒体的出现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正是给民众提供了众多合理的发声渠道,它能让民众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一切,一吐为快。发生渠道的增多使得舆论不能轻易被操控,从而导致了舆论能够更加接近于民意。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是新媒体独有的。新媒体这些特点让新媒体比以往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更能体现民意、代表民意。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一个新闻一旦在网络上一出现,就马上引起及时的互动,民众可以发出深入的评论。截止到2014年11月,姚晨的微博关注量7500万,同时在微博这一平台上,粉丝上千万的微博号越来越多,我相信,他们发表的言论在整个社会的传播力度不亚于任何一家报刊。新媒体所带来的“自媒体时代”让社会舆论越来越难以被固定的单方面力量操控,虽然人人都有麦克风会使得在特定事件中,某些人妄图操控舆论的行为凸现出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民众的围观达到一定程度时,民众会渐渐变得成熟、理性起来。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传播能力当然会给司法带去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许霆案、彭宇案、邓玉娇案以及杭州飙车案等,这些案件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司法。

新媒体上,许多信息传播着并不来于于官方,那么他们在报道案件时,往往通过创意性的语言、强烈的视觉冲击、悲情故事的刻画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来自官方的声音,不一定客观,但确实比较理性的声音,在案件报道中实在难以听到,新媒体时代,来自民间的声音和来自官方的声音还未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而围观的民众此时也没达到成熟与理性。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舆论杀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2009年5月,李昌奎因为强奸了同村的王家飞并杀害了她和她3岁的弟弟王家红,一审被昭通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2011年3月,由于考虑到李昌奎的自首情节,云南省高院二审改判为死缓。改判后,王家不服上访,并将李昌奎案在网上公布。在药家鑫被判死刑立即执行**未了之际,李昌奎的死缓引发舆论哗然,媒体跟进报道,专家纷纷出面发言,网上一片喊杀之声。2011年8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一边倒的喊杀之声,最终的改判,法院在作出判决时是怎样考虑的,庭审的情况是怎样,我相信任何一个理性的公民都会想要了解。在网络上搜索此案,来自官方的媒体几乎只有对判决结果的报道,没有对判决结果的思考,在判决结果出现之前,在网络上舆论一边倒支持立即死刑的时候,来自官方的声音在哪里。那这样一个事件,给民众留下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法院判错了,我们帮他纠正了过来。公开才有正义,在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才有司法公信。我们看到,中国的司法机关也在努力地通过新媒体发出声音,通过自己实现司法公开,引自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法院要通过全媒体主动、全面发布权威信息,认真倾听民众呼声。我们共同希望,司法机关能建立起自己权威的、开放的公众平台,帮助民众在新媒体时代走向成熟和理性。

一直以来,“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矛盾冲突与平衡都是讨论热点,但在笔者看来,现今中国正走在通向“新闻自由”的道路上,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远,媒体与司法的矛盾并不是“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矛盾。现今中国媒体与司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要实现法治,就需得司法独立,而当今的司法独立难以实现司法公正,媒体的力量不可或缺,但是同时,当今的媒体存在自己的弊端,它的过分介入反而会妨碍司法公正。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实现了较大的冲击,网络舆论正在向贴近民意的方向迈进,而对司法机关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了解民意,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司法权威,让民众更加相信法律、相信司法的公正。

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改革,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司法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实现平衡,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浅谈英美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2.《论英美两国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 伏慧敏 3.《网络舆论不是民意的全部》 张航

4.《周强:运用新媒体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公正》中国新闻网

第五篇:法学导论课感想

法学导论课感想

经过半个多学期法学导论课的学习,虽然说不上对法律学习有多少心得,但是的确让我对法律学习和我国现在法律环境增加了了解,让我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但是毕竟课时有限,而且我学习法律时间尚短,对法律本身理解也很浅薄,所以仅是这半学期的导论还没有使我形成系统,但由各位法律道路上的前辈带来的每次精彩的课程都使我受益良多。所以仅在此就几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谈几点感想,感想不深刻请别见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位一线律师给我们进行了有关现阶段司法及律师行业环境的演讲,每次的演讲都非常贴合我们就业的需要,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方向指导性。有关就业所需条件的相关阐述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司法考试的重要性;有关律师行业的房展性的阐述让我对法律的就业前景和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不过两位律师都有讲到女性从事律师行业的限制和不利影响让我有点在意呢~不过还好,我们女生也是有我们男生无法比拟的优势的,加油就好!

有一位将和我们在下学期共同学习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培养计划的详细内容及培养目标,很仔细呢。只是,声音有点低沉加上教师有点回音听得有点不清楚,遗憾啊。个人对于学校并非只针对司法考试进行狭隘的应试教育,而是对我们进行法学的系统教学和法律思维培养的教育方式很赞同,希望院里能一直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外界的评论或是整个就业的大形势的压力而妥协,不管毕业生将来是否从事法律相关职业,都要培养出真正懂法信法的人。这是我对院里的一点小期望啦。

不能不提的就是那位有点胖胖的可爱的学姐啦,不仅是因为她是我们上几届的学姐,对我们来说更有可比性和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真的有种让人能够记住她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我相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得来,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加令人向往,想着以后我要成为让人忘不了的能放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光彩的人。学姐算不上很漂亮,她能令人记住她是源于她的自信和从容。她有清晰而富有条理的思路,她有贴近生活的话题和恰当的例子,我相信学习了法律的我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学姐还有针对女生的贴心小建议,的确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仅是对自我的包装和宣传,也是法律对我们内在修养提升的外在表现。我本身是个不太关注形象打扮的人,不过法律人可不能给人留下不修边幅气质不符的印象啊。

前面谈的都是导论课的优点,不过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也要指出点小缺点提点小建议,希望能够对法学导论课的发展有所帮助(不过仅是个人观点可能不尽科学也帮不到什么忙啦,但我还是要写的,如果真的没啥用就权当我写来凑字的好了)。我觉得我们的课程目前体现学院的意志比较多,体现我们同学的意志的部分相对就比较少。就比如说,课程关于以后就业的情况和学习法学的光明前途谈的比较多(虽然我很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能端正态度热爱法学,但并不涉及实际情况而只停留在大范围抽象概述的层面在说服力上可能尚有欠缺),但就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可能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确定方向,亦或是对就业本身也并不了解,听这么多就业的内容帮助并不大,我们可能更想知道一些大学学习的具体内容,比如考试啊,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协调之类的事情。我建议不妨将就业的内容多给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讲,他们可能更关注更需要这些,这从一次请律师给我们做演讲中学长学姐的提问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再次重申只是我个人看法,没做过调查不代表全体新生的想法哦~~ 总之,院里能给我们设置这门课程体现了对我们的关怀,很令人感动哦~希望能继续下去,加油!

下载《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学导论教案》法律解释的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导论课后感

    法学导论课后感 过去的十九年里我对法学一词一直是懵懂的,它就像一个高深莫测的世界,离我有十万八千里,我们不会有任何交集。然后我对法学最初的认识是由“今日说法”开始的,看......

    《法学导论》读书笔记5篇

    《法学导论》读书笔记书名:法学导论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7月 版次:1997年7月第1版,2003年2月第2次印刷 作者:【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

    《法理学》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法理学》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行为中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的是( ) A.某市公安局的违法拘留行为 B.某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立......

    法学法律区别

    考研指导: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区别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14:16 现在在学校的同学中乃至在社会上,许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法学硕士,什么又是法律硕士,甚至有的人只知道有法律硕......

    法学法律调查报告

    关于离婚问题的法律调查报告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离婚的增多就意味着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则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此可见,离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

    法学不仅仅是法律

    法学不仅仅是法律 2015年09月23日06:46 法制网-法制日报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法学,法治,是法律,但不仅仅是法律,不仅仅是法律条款,不仅仅是司法判决,适用法律也绝对......

    教育法方法导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考查项目如下,请大家做好准备:1. 请拟定一个论文题目写下来。(10分)试论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错误观教育2. 请拟定以上论文题目的框架写下来。(40)分摘......

    动迁房法律解释

    释义:动迁房即是拆迁安置房。所谓拆迁安置房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因为其安置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置户,该类房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