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字母表示数说课
《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海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字母表示数。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初学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设计意图与特点。
【教学目标】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
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是会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我努力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三是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具体采用情境体验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 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个翻牌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J、Q、K都是字母,在扑克中它们分别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数学知识中的《字母表示数》
意图:通过设置翻牌游戏,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一:说一说。
首先,我出示儿歌,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当学生自动停下来时,我故作疑问:“怎么不说了?”当学生回答:“因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远都说不完。”时,我提出: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寻求一种简洁的表达方法。如果有学生想到用字母表示,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n只青蛙多少张嘴?能不能说成‘n只青蛙m张嘴’?”这一问,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只数与嘴的张数是相同的,用同一个字母才能表示出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说儿歌,从“永远都说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的乐此不疲。
活动二:猜一猜。
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教材中的猜母子年龄的情境改为了猜师生的年龄。
活动中我带领全班同学,穿越时空隧道,分别计算出当学生10岁、1岁、5岁、18、岁80岁以及他x岁时比他大25的老师的年龄。
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学生年龄在变,老师年龄也在变,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关系却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意图:猜一猜这一活动,应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列出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活动三:摆一摆。
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3个、4个呢?如果一直摆下去,摆出a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呢?接着,我出示表格,让学生分组交流、合作、尝试填写,再汇报填写的情况。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列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
意图:这个活动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总结、归纳,经历探索规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的过程。
在摆三角形活动的最后,我让学生自学教材86页上乘法的简便写法。接着,安排有关应用乘法简写规则的小练习。
意图:这一活动,有机地将自学简写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从而避免混淆,有效化解难点,正确进行简写。
活动四 试一试
有了前面活动的基础,试一试的教学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
对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给予赞许,让学生体会成功,建立自信。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一)、基本练习:填一填。
我创设了一个淘气、笑笑逛超市购物的情境,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练习题融合在一起,综合检查所学知识的情况。
(二)开放练习:通过这样的开放式习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
(三)拓展练习:再续游戏。
意图:这个游戏,与开课时的儿歌相呼应,既深化、巩固了新知,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想象中地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趣,富有意义的。
第四个环节——介绍资料,拓展延伸。你知道吗?介绍“代数学之父”――韦达。
这一环节适时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最后是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羊坪镇中心小学:谢枝萍
A.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8-----P39《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 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 说教材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课件出示本册P44第3题内容)根据图表信息,你能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到这些平均温度的?还有其它方法吗? 在这里对教材的例1作了替换处理,用书本中P44的第2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在于贴近实际,也能达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意义,更能高效益地让学生初次感受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总数÷份数=每份数”和“移多补少”法,而且能让教师在学生回答自已的方法的过程中,更能确切地了解学情,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的起点,为下面更好地调控教学进度与难点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深入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书本例2,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把书“例2”以练习题形式出示,而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平均水平均数的涵义,并水到渠成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再次变例2,弥补教材的不足。教材例2中“欢欢队”与“开心队”的队员人数相等,比较两组身高不一定非求“平均数”不可,也可以直接比“总数”,为此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针对教材这一不足,教师在例2的基础上可出示队员人数不相等的情况,让学生在与例2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产生平均数的需要。
三.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说一说每一个例子中和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出示信息:
1. 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2. 学校每月每天的用水量。„„ 通过以上信息出示,既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出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涵义。
四.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 判断:⑴三(1)班的平均身高138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7厘米,三(1)班的林林一定比三(2)班的森森高。
(此题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其中一个数据有可能高于平均数,也有可能低于平均数)
⑵五(1)班的四位同学体重:
小刚28千克 小叶21千克 小李23千克。小孙25千克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21千克。
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值,它肯定是在整列数据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
2.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书本P45第4-5题。
这一练习可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平均数的算法及平均数为人们的生产、劳动等带来的决策作用。
3. 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1)自已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2)现在老师要知道你们组的跳远平均成绩,你应该如可去调查、完成这项工作。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综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重组教材,试图体现材料选择上的有效性;其二是凸显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三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平均数例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猜想和探索,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知识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同,因而我把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导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而是给孩子提供合作讨论、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理解掌握“平均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三、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大明、二明、三明三兄弟因为读书比赛表现好受到爸爸的奖励,他们分别得到课外书8本、6本、4本。看到爸爸的奖励,二明和三明就不愿意了,让学生猜一猜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汇报先合再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指出:“6”就是8、6、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我以“分东西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初步认识平均数。巧妙地为下文埋下伏笔。)下面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动脑思考、观察发现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之后,我为学生出示姚明队和易建联队投篮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表,引出比较哪组获胜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组的成绩,整组的总成绩却又因人数不同而不能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较出哪组成绩更好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佳方法,即通过求平均数来比较。第二环节: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数量的总和÷总得份数=平均数。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解决“求两队投球平均成绩”,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的平均成绩,看哪组获胜。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环节,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直觉思维。让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进入第三步:实践应用、走进生活。
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意义和方法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三组练习题。
第一组:基本题。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二组:升华题。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根据算式说出算理。第三组:拓展题。使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先出示今年青歌赛的一张情景照片---主持人董卿正在宣布10位评委的打分情况,这时我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该选手平均成绩,当电脑出示的成绩与学生计算结果不一致时,向学生介绍在比赛中为了公平通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成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魅力和价值。这样将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于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最后一步是: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均数”。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说课稿
李会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第四篇:成数说课
《成数》说课稿
水泉小学
刘永雄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最新人教版本, 全书贯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精神, 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把孩子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学内容
《成数》是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成数意义,懂得求成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明确成数的含义, 能够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 成数的理解和计算(五)教学难点 1.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合作交流,能够发现解题的规律。
二、说学情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 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采用了“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的教学策略,在教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引导——自主——合作”的教 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 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 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演示、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通过调查了解本班经常读报、看新闻的学生有多少,引出报纸、新闻中有关成数话导入本课,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第二环节是学习成数和例题教学:首先掌握什么是成数, 如何把 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然后学习解答有关成数的生活实际问题。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通过不同题型,由易到难,巩固所学新知识。第四环节是当堂检测: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 况,采用当堂检测的方法。第五环节归纳小结: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能力。
六、说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人人都要完成, 选做题有能力 的学生可以全做, 基础差的可以选择一部分做, 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不 同基础的学生学习需要。
第五篇:字母表示教学设计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肖学聪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字母表示数》,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教材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通过这些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教材通过父女年龄、地月举重质量等情境,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既简洁明了,又能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接触了很多字母,对字母很熟悉,而且已经有了较浅的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单位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已经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单位了,只是很简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掌握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组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五、课前准备:课件
六、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三元区A小学的B老师,今年C岁。1.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具体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老师。2.C表示什么?明确表示年龄的C是一个数字。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从用含有字母的自我介绍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让学生猜学校、姓名,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活动一:猜年龄(1)师生互猜年龄;
①老师猜学生的年龄,因为是五年级,大部分都是11岁,就假设班上的同学为11岁。②学生猜老师的年龄:先让学生随意猜;再给条件(老师比同学们大25岁)猜。老师比同学们大25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怎样计算? 想一想,当你们还小的时候,也就是几岁时,那时老师的年龄该怎样计算? 想一想,当你们长大后,也就是几岁时,老师的年龄该怎样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引入新知:如果同学们的年龄用字母a来表示(板书a),老师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板书:(a+25),在这里a表示什么?a+25又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用a+25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呢? 通过提问:a可以是几呀?(任何一个自然数)a可以等于200吗?为什么?讨论出字母的取值问题,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
(3)继续探究:同学们的年龄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这时老师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呢? 同桌交流
提问:如果用字母c来表示老师的年龄,这时该怎样表示同学们的年龄呢? 想想看,为什么这样表示?(4)试一试:
①丽丽身高b厘米,老师的身高比丽丽多18厘米,老师身高是()厘米。②老师的体重是m千克,比小华多n千克,小华的体重是()千克。2.认识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节环节的教学设计,大胆调整调整了教学内容,把学生生活中的师生的年龄关系作为教学内容。能过举例得出用字母a可以表示学生任何一年的年龄,a+25就表示当学生a岁时老师的年龄,知道了用一个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都可以表示未知数。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a能是200吗?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活动二:数手指头
(1)举手双手,数数手指头。
(2)接唱儿歌:一双小小手,十个手指头;两双小小手,20个手指头;三双小小手,30个手指头;四双小小手,40只手指头……
(3)提出问题:这样一直唱下去,唱得完吗? 看来手的双数是不断变化的,那你如果用a表示手的双数数,那么a双手的手指数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10)介绍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和读法
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可省略乘号,一般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如X × 6简写成6· X 或6 X。当字母与1时相乘时可简写为这个字母,如a × 1写成 a,表示1个a,而不能写成1 a。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省略乘号,一般按字母顺序,如 b× a写成a b。当然也可以用b·a。
练一练:
5×b= c×a= t×9= c×1= 1×a= y×x= 思考:8+C可以写成8C吗?(只有乘法才可以省略乘号。)(4)再试一试:
① 一枝笔3.4元,小明买了x枝,一共用了()元。② 小军看一本书,每天看n页,m天一共看了()页 3.了解最早使用字母的数学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把学生做正确的手直接利用起来数手指,一双“小小手”与“手指”的个数的关系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发现规律,寻找数量关系式,然后用字母或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编写儿歌:一双小小手,十个手指头,两双小小手,二十个手指头号,n双小小手,10n个手指头号,这样引用生活化、趣味性的材料作为学习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活动三:闯关游戏。1.第一关:找规律;(1)0、1、2、3、m、5、6 …… m=(2)2.1,2.3,2.5,x,2.9,3.1…… x= 2461012(3)15、15、15、b、15、15…… b= 2.第二关:数学日记;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乘车前往游乐园。车上有男同学b人,女同学c人,一共有()人。游乐园可真漂亮!门口摆着50盆红花,比黄花多n盆,黄花有()盆。游乐园成人票每张s元,儿童票的价钱是成人门票的一半。买一张儿童门票需要()元。老师买门票用了m元,同学们买门票的钱数是老师的16倍,同学们门票费就用了()元,我班老师和同学一共要门票费()元。
3.第三关:接唱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 2只青蛙2张嘴,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3张嘴,只眼睛 条腿;
……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联系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了思维,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画龙点睛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非常满意、B表示比较满意、C表示有点遗憾,你准备给自己选哪个字母?你还想把A送给谁?为什么?那你准备把哪个字母送给老师呢?
【设计意图:最后借助用字母A表示非常满意90分以上、B表示比较满意80-90分、C表示有点遗憾80分以下,学以致用,总结全课,画龙点睛。】
(五)课后巩固拓展: 1.课堂作业:53页做一做
2.如果用一个你最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自己的年龄,你能用含有这个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下爸爸、妈妈或者兄弟姐妹的年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