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时间:2019-05-15 04: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第一篇: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环境保护教育的迫切性。

每天有一百种动物和植物在我们的地球上消失,有五万五千公顷的热带雨林地带被砍光;九八年夏季我国长江、嫩江发生的特大洪水;今年发生在陕西陈家山的矿难;《东南商报》2004年12月8日发表的“浙江为GDP付出代价――经济高增长带来耕地面积锐减、能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加剧等负效应等等,无不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地球再不容许人类无休止地索取了,任何掠夺都是一种短视,一种自杀行为,将招致大自然疯狂的报复,其结果遭殃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更绝了我们下一代的生存之路。我们不需要带血的经济。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酷的环境现实已引起各国政府、各级领导对环境工作的十分重视,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迫在眉捷。

“教育的基础和目的是尊重生活”。环境是生活的基础。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又指出:“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2、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地位上大多是“虚”的,内容上存在“远、大、空”的现象,形式上是比较“单调、呆板”的,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不佳。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且易反复等特点,德育教育更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如何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各校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我校的实际

1998年9月及之前更长一段时间,我们面对一次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思考着学校如何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余姚市第一个红领巾环保大队。环保大队隶属以少先队,辅导员为指导员,市环保局的两位领导为校外辅导员,环保大队下设若干个红领巾环保别动队。我们的口号是:“让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我们把环保教育作为学校的活动课程,在市环境保护局的支持下,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持续开展的环保教育活动,使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并能致力于身边的环保行动。环保活动课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教育,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在2000、2001年连续被评为余姚市环保先进集体。

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加上教育网点的调整,全校有近一半的学生来源于周边山区,且有一定数量的外省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相对于从小就读于我校的学生,他们在对学校环保教育的理解,环保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加强辅导教育,才能使他们融入学校大集体中。同时,面对越来越难教育的学生,面对学生一个个不容乐观的德育问题,如何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找德育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4、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总目标规定: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这个总目标中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正是德育教育中所提倡和要求的。根据他们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我们在开展环保活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设想并开展了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

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参与环境保护的兴趣与愿望,并能积极投身于身边的环保活动。同时,通过学生进而促进家庭和社区环保活动的开展。第二,通过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使学生树立一些正确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找到了一个良好的载体,能使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基石,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给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课题的构想

1、总体目标:

(1)、以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责任心与爱心,并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关心自己周围日常接触的生存环境质量,并能积极向家庭成员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3)、编写完成一套生动活泼,实用性强,切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创学校校本教育新局面。

(4)、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构起新颖的校园文化,逐步增强校园的人文底蕴,营造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教育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内容。

(1)、探索出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环保教育的许多观点、内容、要求、做法与社会公德、个人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推广应用,提高效果。

(2)、组织力量编写一套切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有了此套教材,可以使我校的环保教育聚集起众人的智慧,丰富教育内容,建构起小学阶段完整的环保教育框架,避免出现零打碎敲的教育状况,提高教育的效果。

(3)、研究环境教育对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与影响。

3、实施的策略。

(1)、德育教育内容以环保教育为载体。(2)、德育教育形式以环保实践为前提。(3)、德育教育方法以习惯养成为目的。

四、课题实施

(一)、以环保教育为载体,开展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载体,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此,我们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1、教育的途径:

为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从而获得对道德的亲身体验,我们从下面四方面来进行教育:

(1)、借助校外力量,了解环境问题。

我们在市文明办的支持下,与市环保局结成对子,携手共建。我们聘请环保局的宋局长为环保大队顾问,环境监测站邵建波站长、环保局办公室李翔主任为校外辅导员。环保局出资为我们每个班订阅了《中国环境报》和《地球村》,各班利用晨会课和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每周的“读报知识大比拼”成为学生了解环境的窗口。我们还不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进行环境知识讲座,使学生初步具有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2)、利用阵地宣传,加强学习交流。

为使学生懂得更多的有关环保知识,我们在校黑板报开辟了“环保之窗”,每半个月一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环保知识;在宣传窗里,我们不定期进行环保手抄报展、环保手帕设计展、环保标志展、环保书签展等等,在参与评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每周一期的红领巾广播台,我们开辟了“环保天地”,由学生自己采访,自己自行编辑、定期播出。通过阵地宣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3)、编写环保教材,进行系统教学。

为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2003年暑期,我们组织力量,分段编写环保校本教材。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教材安排十到十二篇课目和四个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期,班主任老师能在期初、期中、期末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教学;每学期在班队课里举行一次环保主题队会。环保校本课程的使用,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到了许多环保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树立了环保意识,为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完整。(4)、进行知识竞赛,检验知识获得。

为检验学生的知识获得,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每学年进行一次环保知识竞赛。根据教材内容,讲课主题、及每年有关环境节日、纪念日教育主题,开展相应的竞赛,并评选出“环保知识之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心时事、热爱自然的情感。

2、教育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初步具备了起码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感受到环境保护无处不在。主要有:(1)、不要浪费。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水电,养成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懂得他们都是地球的宝贵能源,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每一滴都是那样的珍贵。

(2)、不要乱扔。教育学生不要乱扔果皮、奶盒、冰棍纸及口香糖的胶渣,把他们装在塑料袋里,或者用废纸包上,扔到垃圾箱里,让环境整洁又美丽。

(3)、爱护鸟儿。教育孩子家里有燕子做窝,给他们关爱,敞开大门,让他们在这里安家、繁衍;看见树上有鸟窝,不要去捣,不要把掉在地上的小鸟关在笼子里;星期天去公园游玩,去看湖上的水鸟,还有从别处飞来的野鸭,不要用弹弓打伤它们;请记住,他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4)、爱护野生动物。不吃田间捉虫的青蛙,不吃捕鼠的蛇儿,不捕捉其他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平时总说不要挑食,但是对于野生动物,一定要学会拒绝。因为野生动物灭绝的那天,地球也就完了,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5)、少排废气。教育学生路近的地方,尽量骑自行车,不要动不动就“打的”。自行车不会排放废气,是“绿色”的交通工具,还可以锻炼身体。„„

社会、家庭、学校;山下、水边、田间;铅笔盒里、电视机前、回家路上„„随时随地,到处都是环保的课堂,到处都是道德的天地。老师的循循善诱、如同春天的细雨,一点一滴滋润、浇灌着嫩芽一般生长的孩子。可喜的是,多年之后,那些青翠的绿洲,开始覆盖我们共同的地球。

(二)、以环保活动为前提,进行道德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环保教育活动发生在每时、每处、每个学生身边,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道德实践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精心设计载体,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环保教育,加深道德体验。

1、以学校活动为依托。

(1)、举行节日庆祝活动。我们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有关环境教育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应的大型庆祝活动。每年的6月5日,我们都花精力,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有“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碧”庆祝活动,有结合“

6、1”儿童节举行的“绿色”儿童节庆祝活动,结合有关环保内容,通过歌舞、相声、小品、哑剧,来表现小朋友们对环保的热爱之情。(2)、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在一次野炊远足活动中,学生带了许多食物,为了教育学生不随手乱扔垃圾,我们要求各班把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的报纸、饮料罐分类回收带回,然后请废品回收站的同志上门来收,我们以班为单位进行变卖,居然20个班共卖了234.7元,我们用这些钱买了小生物,分发到各班,学生喜出望外。我们以此为契机,要求各班进行变废为宝活动,可以让垃圾回收站的同志上门服务,也可以直接变卖钱后交给班级,每学期班级按变卖数的50%上交学校大队部。学校大队部落实有能力的学生对这部分钱进行管理,现金存入银行,有什么活动需要支出,由学校领导和大队辅导员负责。几年来学校已有变废为宝款5千多元,用于支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向社会捐款等。而班级中的50%则由班干部决定用于班级的净化、绿色和美化。变废为宝活动使学生懂得垃圾分类,懂得资源再生,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力所能及的付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3)、回收废电池:在环保活动中,废电池的危害,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责任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于是,学校决定回收废电池。红领巾广播台及时开辟“热门话题”专栏,播出了“废旧电池的话”:我是一节废旧电池,静静地躺在溪边,腐蚀物从我体内慢慢溢出,渗入土壤、流进水里,我焦急地向在溪边散步的人们大喊:把我放到回收站,把我单独存放,你可知道,我体内流出的液体里有镉、汞、锰等有毒物质。废旧电池的话,让学生懂得回收废旧电池的必要性。学校也在环保局的支持下有了废旧电池的回收箱,我们把收集起来的废旧电池交给他们处理。也许这样的做法,在外行人看来微不足道,但一双双小手,确确实实地为这个地球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一次次净化大地环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以家庭宣传为拓展。

(1)、向父母宣传。为使环保活动从学校走向家庭,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环保活动,我们把活动向家庭拓展。队员们开展了剪报活动,搜集有关环保知识向家长宣传。学校组织老师把一个个环保主题编成故事,要求同学向父母讲一讲,利用庆祝活动,邀请家长来校观看演出,让家长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2)、开展评比活动。为了让家庭成员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我们开展了环保先进家庭的评比活动。拟出了七条标准:一是家中至少有20盆花,有条件的要开辟花坛。二是家中阳台、庭院无杂物。三是用竹篮、布袋上街购物。四是使用无磷洗衣粉。五是不用一次性筷子,包装盒、餐盒和茶杯。六是家长不吸烟。七是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要求班主任老师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在家访、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动员家长报名参评。学校组织人员实地督查、摄像、评比。对评选出的20名环保家庭,我们进行隆重的表彰,不仅颁发了证书还把竹篮、布袋作为物质奖励送个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不但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家校联系,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

3、以社区服务为延伸。(1)、组织宣传活动。为使活动深入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我们组织学生在村黑板报上出专刊,成立环保呼喊队、上街分发环境小报,编排文艺作品,到集市、商场前面进行表演,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2)、开展服务活动。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村镇做起,让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环境做起。为此,学校成立了环保别动队,以村为单位,开展假日活动。队员们有的打扫村道,有的打捞河面的漂浮物,有的清理电线杆上的牛皮癣,他们的行动影响了社区上的一些人,尤其是引起村委领导的重视,把改变村镇的面貌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对一些简单的打扫、管护,我们要求学生与村委签定责任状,定期服务,为社区的文明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三)、以习惯养成为目的,培养道德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从行为习惯做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和具体的体现,也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开展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1、对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

为使环保教育、环保活动真正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我们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里,我们成立了以值周班为主的“三项竞赛”和以环保标兵组成的“红领巾监督岗“。每天早上7:20分,由监督岗的同学身披授带,排列在校门口两侧,对学生的衣着、个人卫生进行督查,对不合格的同学,提出要求、责令改正。对乱涂乱画、乱扔、乱刻、不随守关灯,不随手拧紧水龙头等细小的事情,我们都作为检查的内容,对违反的同学,值周同学以“轻轻对你说”为形式,把扣分单下发到该同学手中,作为个人评比和班级评比的依据。对学校的公共场合,划分为包干区,班上的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卫生区,而组上每一个成员都承包自己的”责任田“。大至门窗、桌凳、厕所、小至一把笤帚、一个水壶、黑板擦,他们无不精心地呵护。每周的星期五,由学校卫生领导小组按照学校制定的卫生条例标准,挨着卫生区和教室进行大检查评比。这样一来,学校环境卫生,天天有人管,个个有活干。在反复地检查评比督促强化训练下,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习惯,生活的基本素质得到较好的真培养。

2、对学生的环保行为作出评价。

为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我们制定了“环保标兵”和“环保小卫士”的评选方法。评选以积分制的形式出现:

1、参加一次环保活动,加5分;

2、在有关环保比赛中,家庭、个人获奖,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分数。

3、平时受监督岗批评酌情扣1-3分,受到表扬,酌情加1-3分。量化后,每班根据得分评出环保小卫士5名。然后,把班级中积分最高的一位同学的事迹写成材料,在广播台播出,在宣传窗中展出,请全校师生投票,评选“十佳环保标兵”,作为下一学期的监督岗成员或环保别动队的小领导。

有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有了监督岗的督促,有了评比的激励,学生改掉了许多不良的坏习惯,并能经常随身携带塑料袋、抹布,见到废物就捡,见到脏物就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体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

五、成果和启示: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双赢局面。

一是学生的环保知识逐步丰富,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德育认知显著提高。如学生掌握了“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节水小常识”、“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等知识。知道了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懂得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等道理。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学生能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态度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行为习惯得到较大改善。课题的持续推进,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校园内随手扔杂物的现象逐渐减少,自觉捡起垃圾的同学不断增多,校园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不少学生对植物更加重视,很多同学都争着养护班级生物角中的植物,各班生物角中的植物品种逐渐丰富,数量不断增多,盎然的绿意不仅给校园带来了生机,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与细心。随着“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的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清洁、爱卫生、文明守纪的良好风气基本形成。低年级的同学外出游玩时,不用老师提醒,也能自觉地将果皮、纸屑等收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毕业班的学生毕业前夕,选择了在母校绿地上种几棵“毕业树”作留念,将绿化美化母校的美好愿望永远扎下根来。

三是促进了课程改革,完善了课程体系,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完整。学校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课题研究的经验积累,组织力量编撰了题为《环保与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个学习内容,克服了环保教育无序列,教师虽重视却无内容可教,学生虽愿学,却无内容可学的尴尬局面。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趋完善,使寓德育于环保教育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更切合学校的实际。

四是促进了学校周边单位和学生家长环保意识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在开展环保先进家庭评比的活动过程中,有不少家长在学生的作用下,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某些家长原先来学校接孩子或者和教师联系工作时,都把烟蒂、空香烟盒或者其他的杂物随处乱扔,由于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内心受到了促动,这样的现象逐渐减少。还有的家长甚至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认识到了抽烟对自己、对家庭、对别人所带来的伤害,真正戒掉了香烟。五是环保教育活动敲开了千家万户的大门,德育教育渠道得到拓展,三结合教育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环保教育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社会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成果得到了承认,已多次在市级新闻媒体中报道。学校还两次被评为余姚市环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还被评为余姚市文明单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学校领导重视,组织全面规范。

我们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领导重视,指导得力,才能促进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开展。但是,光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只有使广大的师生自觉地参与进来,才能推动学校大面积的环保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才能使两者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专项落实两者的教育,要使学校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和教师教育教学计划中,都明确列入两者的教育内容。从思想上、组织上加以规范,保证教育的实施。

二、突出主体,重视操作。

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既有感官的、也有认知的以及动手操作的。有的通过思考才能被理解接受,有的通过看、摸、闻、听的方法便能感受。所以环保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题性,注重实践性。学校要不断开拓各种教育途径,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创设符合实际的教育场所,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摸索,在活动中逐步掌握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达到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的局面。

三、坚持学科渗透,深化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由于其自身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与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个人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更有效的符合新一轮教育改革逐步走向综合性和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够更有力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进行教育、正反推进,螺旋上升。为此,要改变“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途径进行”的认识,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教育。

四、培养学生,教师先行。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环境教育工作要坚定不移、常抓不懈,在具体的行为指导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能使学校为国家培养出新世纪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才。

余姚市梁辉小学课题组 2004年12月

课题组人员:韩忠新、黄云鹏、吴顺耐、鲁迎春、魏玉婷、周小军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性,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精神,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按照德育主题教育的要求,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创设活动情境,选择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切性与实效性,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德育主题教育的设计能力,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三、概念的界定

德育主题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主题活动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学生的最佳道德行为方式。小学德育主题教育要依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在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德育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活动体验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预设的研究目标

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整体设计。将各项活动跟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相结合,跟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努力挖掘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使德育教育走向校本化、生本化、生活化、活动化。在德育主题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动态性、活动性。把原来教师的简单说教变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

中,增强教育的深刻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1)培训指导,转变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德育主题教育形式,让我们的教师自始自终参与到指导学生活动中,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结合教师理论学习与业务研讨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与指导。如,有关纲要的学习解读、活动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科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的研讨等,让教师首先对德育活动有全新的认识并从观念上能予以接受。且关注培训方式的多元,采用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我研读相结合,优化培训过程: ①理论学习式。在教师学习中要进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促进教师内涵的提升、师德的培养。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书屋,积极创设学习、交流活动的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②专题讲座式。通过举办讲座,引导班主任在德育活动目标的制订上把握好知识纬度、能力纬度、情感、态度纬度,并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性原则:围绕活动主题,切合班级实际;可行性原则:能够根据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活动方案;在内容的构架上注重多元开发,易于操作,精心筛选,为我所用;在环节的编排中,注重合理、有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③专家引领式。邀请专家对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创新性等方面作具体指导,解决我们在实践中的困惑; ④示范辐射式。发挥德育学科带头人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行校内“骨干带教”机制,挖掘“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班主

任队伍整体发展。⑤教育叙事式。①结合“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活动,开展“主题式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班主任每月根据读书专题,阅读相关篇目,结合自身教育中的真实案例,撰写教育随笔;②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要求班主任将主题活动设计、组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活动反思“叙述”出来,学会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状况,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

经验,提升育德能力; ⑥评比展示式。开展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主题班队会的评比、特色活动展示等评比展示活动,促使班主任在实践中成长。

(2)实施互动 实践提升 本着教师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德育主题活动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班主任“自主参与、热情参与”这一点上。“互动”是“参与”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我们强调培训的互动,尝试班主任同伴之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互动、班主任与网络的虚拟互动,在活动中生成教育智慧。①同伴互助式。组织“班主任热点沙龙”活动,让班主任与同事面对面,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热点新闻、班级动态,引导班主任不拘泥于琐碎事物堆中,关注学生实际,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现实社会,并学会倾听,善于从学生生活、媒体信息中捕捉灵感,收集活动内容;②师生联动式。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策划,使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③家校沟通式。开展“家校沟通”培训,引导班主任积极开发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④研训一体式。在项目培训过程中,融科研、培训于一体,围绕此课题引导班主任根据主题需求、班级实际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内容;⑤博客对话式。引导班主任走进博客,寻找“同盟军”,在这扇跨越时空、共同学习、同享资源的智慧之窗中,成为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育资源的更新者、创造者。

(3)课题引领 营造氛围。

为了有效地保障学生主题教育的开展,我们以培养教师育德能力为切入口,以《小学德育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点,引领教师以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导师引领”四步培训序列,提高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2、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

德育主题教育方式要注重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凸显其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选择性、地域性等特点,其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呈现为多种形态,并尽可能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一是序列式。即先设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该主题设定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周期可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校实际或班级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基地式。充分挖掘地域、社区教育资源,在梳理分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德育主题教育的基地。三是接力式。即将主题教育形成传统项目,一届一届地传下去,形成校本化的主体教育特色。四是专题式。根据教育目标提出活动,然后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这种主题既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中产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而适时进行的专题教育活动。五是渗透式。既把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德育主题活动的方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模式:活动设计(布置活动应进行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搜集、实践、体验)--集中展示(展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总结(师生共同反思总结本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3、深入落实德育主题教育的内容(1)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通过演讲、征文、绘画、歌咏等比赛以及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调查等活动进行爱队、爱校、爱家乡、爱国教育。(2)深入开展激发进取仪式的励志活动。①“雏鹰争章”活动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引导少年儿童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不断进步、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品质。②“校园之星”“四好少年”评比活动。在继续开展传统的优秀少先队员评比活动的基础上,评选“校园之星”,结合学校实际,设置评选方法和标准,不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给每一个孩子多元化的评价,“四好少年”每年十名,是评比活动的升华。③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对班级德育工作提出“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的要求,要求各班开展班级特色创建活动,丰富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品味。(3)特色少先队活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具体实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诚

实守信。(4)“书香溢校园,师生共成长”活动。以校本课程《国学·韵》为依托,深入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将学生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

受经典的行动中来。(5)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4、提高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效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容易受到表面特征的支配,缺乏对某种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盲目性较大,他们在教师影响下,行为的自觉性、自制力有明显进步,逐步开始能自觉、独立地参与活动中的各项工作,但往往易兴奋、易冲动、持久性较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主题教育可从

以下几个纬度考虑: ①活动设计要具有教育性。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活动不能自发地推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伴之以良好的组织形式和鲜明的教育目的,才能成为有效的德育途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②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某一活动时,切口要小,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宜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吸引并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随着活动的展开,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③活动设计要把握教育契机。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心思想的反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内部需要,从学生实际中选取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他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④活动设计要提倡多种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活动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讲究形式的活泼多样。要创设形象鲜明、趣味浓厚、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戒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和单一不变的程式,要把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主题活动常开常新,多姿多彩;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开放,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情、意、行同步发展。⑤活动设计要体现双主体。现代德育提倡“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德育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中,既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提升,又要兼顾学生主体意识的萌芽,变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为双主体互动的“协奏曲”,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满足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活动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德

育的实效性。

五、研究原则

1、德育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2、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以学校主体或主人的身份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或过程,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3、德育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者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校教育的全社会性使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单纯和简单。

4、德育的创新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探索,创造德育的新经验、新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法,首先对学校德育的现状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分析,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总结和理性思考,从中遴选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传统的小学德育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制定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具有递进层次的主题德育内容和要求,并由此设计主题性的系列德育活动,变传统的说教方法为活动体验,最终形成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方案。

1、改变传统德育存在的内容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编排无序等现象,依据学生现实生活,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德育内容进行科学地整合,形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具有层次性的德育内容序列。

2、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为活动体验,设计开展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品德内化,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

方案。

3、改变传统的学生机械、被动接受道德知识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宰践,提

高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提高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总结规律。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活动的实践、评价、反思等活动,及时调整课题计划,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4、个案研究法:通过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案

例,进行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好的做法,撰写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等,收集整理好的德育主题教育设计方案,并编辑成册以推广。

七、研究主要阶段及划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9——2011、2)在教导处和课题组的策划下,以德育处和少先大队为组织单位,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构建出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狠抓领导教师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规范化和民主化的德育管理制度,为开展

规范德育研究工作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构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研究和探索德育活动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及时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分层次、分

阶段落实德育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8)落实各阶段实施目标,交流评比,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和效果,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制,进一步总结推广新的德育活动体系和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活动方案、计划、总结;

2、实况录象、光盘;

3、相关论文、获奖成果;

4、活动记载;

5、交流研讨材料;

6、相关的其它材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徐璞、达淑宁

职责:

达淑宁:负责组织、筹划课题的研究思路、实施过程,指导研究过程,总结课题

研究成果。徐璞:负责学校及德育处总体工作的规划、计划、活动安排及组织实施,收集、整理、总结相关材料,做好课题阶段小结及成果总结。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研究新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美德是经过验证的,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性结论,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指导后人的行为准则,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目标的有力佐证。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主要体现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地基打好了才能谈后期的建设。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首先,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其次,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因此,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第三,有效利用德育课程标准。以标准的核心思想为出发点,全面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从活动中总结、体验、感悟德育的博大精深,最后成为推广美德的宣传者和受益者、实行者、监督者。第四,全员参与。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人都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的将美德传承下去。

三、选题的意义:

我要进行的《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主要是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一套结合学校校情、班情和学生实际的、充满着人性化色彩的学校德育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

2.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力图在实践上: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实践范例,促进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二是尝试寻求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基本操作框架或运行模式,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方式,提供了经验和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德育活动课程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玩中学是杜威倡导的教育思想,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形成意识和信仰的过程。德育就是一个将外在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个体再在活动与交往中将这些社会规范和意识外化于社会。前苏联的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五项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

1、感恩教育。感祖国培育之恩教育、感社会关爱之恩教育、感父母养育之恩教育、感老师教诲之恩教育、感他人帮助之恩教育、感自然赐予之恩教育。

2、责任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对集体负责、学会对家庭负责、学会对国家及社会负责、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礼仪教育。学习礼仪、实践礼议,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4、养成教育。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教育,学生学习品质养成教育,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教育,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公德意识养成教育,学生交往文明养成教育。

5、励志教育。学会赏识他人,寻找闪光点;建立励志理念;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二)德育活动课程:

(1)我国德育学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德育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校或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计的课程。

(2)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张志认为德育主题活动课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德育主题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丰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等。

(三)主题班会课和德育主题活动课: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主题班会课有以育德为主,也有以育智为主,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育德。其次,从其进行的场所来看,主题班会课进行的场所常以班级为单位,大多在教室进行,而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可以是任意地方,教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第三,从教育形式来看,主题班会课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活动性的。因此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研究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以生活德育为内容,以实践德育为载体,以体验德育为途径,以探究德育为方式,推进德育创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根据班级需要,在班主任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研究内容: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挖掘整合德育资源,结合常规与动态教育,构建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模式。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有效开展模式的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从班级德育主题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阶段等形成一般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

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时间、空间等都赋予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三)研究假设:德育主题活动课也有自己的教案,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环节、活动要求、活动组织者、活动方法、活动效果以及活动效果反馈等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突破与创新之处:

1、拓宽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德育课程的选择性,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提升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

2、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德育内容的衔接。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

2、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形成更明确的开题报告。

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中期评估工作,请专家予以指导。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研讨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领导管理机制。

2、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激励表彰机制。

3、加强调研指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检查评估机制。预期研究成果 :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探索与实践研究文集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典型课例 3.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宋妍娇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

调研报告

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宋妍娇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实验报告

合江县人民小学 信息技术课题组

德育历来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海量信息的呈现,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样性,学生已经提早接触了社会。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所具有多样化,超文本方式;交互性;传输的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改革点。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教育的封闭性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而目前小学德育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封闭性。一方面表现在以学校教育来阻止外界信息的干扰和消极影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过程中担心学生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不良行为。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早已突破原有的途径,因此教育靠“关”是关不住学生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一面,在社会中有接受另一套行为方式,学生始终在相互矛盾中成长,这对于学生品格的健全、甚至是心理的健康是很不利的。第二方面是学校德育的理想化,曾有的 老师称之为三种倾向:“只讲理想,不讲现实;只讲共性,不讲个性;只讲正确,不讲错误。”即我们看到只从大的方面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而缺少具体的实行体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只讲处理理想与现实,集体与个人等复杂关系的原则,对于人性的关注不够,抛开自尊、自信、个人利益避而不谈。只讲共同的要求,规范,缺少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实际、个体的智能、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培养引导。第三方面注重树立伟大人物的正面典型,特别是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建国初期的劳动模范,古代的哲人、名人等,这些正面的形象里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离当今时代的特点比较远,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律师、有作为的商人、德艺双新的文艺工作者等现代社会的优秀人物形象,同时忽视对反面例子的剖析和对错误观点的认识。、信息传递的多样化与教育的单一性

多渠道的传播媒体,如网络、电视、音像、广播、书刊日益普及到家庭,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这势必对学校德育产生激烈的冲击。与此相应的是学校德育在家庭、社会的认同度不高。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不感兴趣。除非孩子的表现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家长才想起亡羊补牢。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孩子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同时社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赌博游戏机、色情打斗音像片,到处泛滥,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具有教育信息显示多样化,教育信息自治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等优势。在前不久举行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教育整体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如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无疑是适应了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具体,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领域更广阔,教育效果也更加显著。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德育教育、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利用声音、图像、影像这些直观、运动的画面创设真实情境。以带给孩子真实感,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所展现的故事人物心里之中,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例如:在讲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内容时,采取传统的说教式,学生很容易厌烦,这是可以结合多媒体,找一些有关同学件出现纠纷为内容的小录像片,利用课余时间放给孩子。声音和影像一同刺激孩子的大脑,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具有强化作用。通过观察,体会,学生往往能够意识到录像中孩子的对与错,同时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够适当的分析出原因。此时教师选取这个时机展开讨论,在不同孩子想法交流中,学生往往会获得依想不到的收获。随后的一段时间,老师只需要巩固就可以了。、运用多媒体缩短时空距离,记录学生日常行为

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多媒体的运用,将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行为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的一日常规,从早上来到学校同家长再见,老师同学打招呼;课间活动是否追跑打闹,没做好课前准备;中午排队领饭,不浪费粮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放学排队情况等等,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选取典型片断,利用数码摄录机记录下来。利用班队会时间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的文明行为被拍成录像,放给同学看,是一种奖励。而针对不文明行为教师要慎重选择,可以先放给这个同学自己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醒他改正。在这种正反面的同时作用下,特别是好学生的无形激励下,进而在班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风。也可以由学生提供素材,这样有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关心班集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德育的家庭渗透

德育工作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程。实施德育,家庭家庭不可忽视。学生在学校大约每天九个小时,其余时间、周末,寒暑假期都是在家庭社会度过的。如果仅仅学校一方努力,德育工作往往不能进行彻底,也容易形成学生两面派的现象,即在学校是个好孩子,在家里专横跋扈,娇生惯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与家长的沟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打电话、家访,利用家长联系本等。相比较而言,家访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老师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对全部同学经常进行家访,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起来有困难。打电话比较方便,家长联系本操作方便、可行,但分析起来也有起不利因素。克服这诸多不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对此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给学生拍摄照片,摄录小片断,通过网络传给家长,家长看到直观的亲眼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了,才有可能信任教师,对自己孩子充满自信,愿意花费精力教育孩子,配合教师。现代的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长往往过分宠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哪样都好,对老师的反面反馈意见听不进去。以至很多老师不敢去批评孩子。如果家长也看到班上其他学生的在校日常表现情况,多少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以一种更客观的角度和心态去评价孩子,班主任教师的德育工作才能全面铺开。

特别是在家长会上,可以制作一个汇报节目,把平时所积累的素材制作进行合成编辑,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纪录片放给家长看。这样改变了以往家长会同样的内容反复说,家长坐不住的情况。这样提高了家长参与家长会的兴趣,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家长的信任度。、利用网络资源,逐步让网络成为德育的开发、沟通平台

面对学生,在进行德育工作中,我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围绕那个问题进行教育或是每一教育时机到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除了采取传统的讨论式,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演讲、知识竞赛、作品展示等。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要养成师生的网络资源获取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做准备,师生一齐动手,力求让德育教育充满活力。

面对家长和社会,城区的小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而各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班级主页,开辟家长教育论坛、上传各个通知、近期工作安排等,使教育工作

透明化。也可以每天把学生的作业任务传到网上,这样家长的获取途径不仅仅是从孩子口中得知,拓宽了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利于家长检查、辅导学生作业。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丰富的德育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学校,激发学生兴趣,合理沟通,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它的超时空、超文本功效,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让德育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五篇:《弟子规》与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弟子规》教育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本学期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乘着这股诵读之声的翅膀,我也开始了“《弟子规》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之中。下面就将本人这个学期的实践、摸索获得的经验和启迪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弟子规》德育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弟子规》的原名为《训蒙文》,作者是康熙年间的一位教书先生李毓秀,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训蒙文》顾名思义,训就是告诫,蒙就是启发,可见李夫子的这本书为教育少年儿童的形成良好品性而量身打造的,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全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叙”,即整本书的纲要;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第三部分为“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讲究礼节;第四部分为“谨”,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兼恭,要有严谨的处事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部分为“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六部分为“泛爱众”,教育小孩做人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第八部分为“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其它力、精力、时间,就多读其它的书籍、探求其它的学问。

这八大点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见《弟子规》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诫小孩不能做什么,启发小孩要怎样做,教育从小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学核心思想,即“孝”、“悌”、“仁”、“爱”。《弟子规》继承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即“知行合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

(一)、具有人文性

《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押韵的格式写成的,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句式设计符合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易于孩童记背。从内容上看,说理透切,循循善诱。其具体实施步即先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再逐步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身边的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这样的道德实施方法,每一步 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孩子接受知识时的心理特点又切合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易于理解。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这样的人文道德教育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弟子规》是李夫子精心安排策划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充满了人文性。

(二)、实践性凸显

道德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因此,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弟子规》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因为它不是一部法律,重在限制人的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是对的,其重在为人的具体行动上。这种德育方法强调的是躬行实践,鼓励少年儿童从身边的事做起,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弟子规》中道德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凸显,如“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教育孩子要把书本摆放整齐,看完后要放回原位,不乱丢。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只有把行动放在日常小事中才能有所感悟认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用再“黄香温席”了,但让孩子回去给父母倒杯水,锤锤背,夹块肉还是可行的。孝道要孩子的“出必告,反必面”中在一个才能体现。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在其所从事的活动中执着追求,坚忍不拔。《弟子规》的德育思想重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对当前重灌输、轻实践的学校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以情感教育为主

在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弟子规》的情感教育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因为情感是认识和行为之间的纽带,强化认识,培养情意品质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弟子规》的第一篇为“入则孝”,教育学生心里面要时刻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心存感恩,为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讲的是待人要有礼节,要尊敬长辈。“凡是人,皆须爱” 则教导学生一视同仁,关爱大众。“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隐私、不挖苦、讽刺别人的短处。《弟子规》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向度,体现的是感恩教育、尊重教育、关爱教育。其折射的这三个理念刚好与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情感教育 “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悄然吻合。

二、《弟子规》的德育理念对代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弟子规》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诵读《弟子规》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一)、有助于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见古人对孝高度重视。古有“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二十四孝。纵观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父母的溺爱和呵护中长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都有点为我独尊的味道。缺乏尊敬长辈的意识,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跟父母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诫幼儿要听父母的话。“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衣食无忧、冷暖不愁,“冬则温,夏则凊”没必要了的,但是学习古人的这种孝顺的精神是可以继承发扬的。我们可以教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及长辈,如给劳累的父母倒一杯茶、第一条毛巾是可行的。但“出必告,反必面。”是必须的,放学了先回家跟父母打声招呼可以让父母少一些担忧,对7、8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孝了。如果学生能时刻牢记这些话,就能提高他们尊敬长辈的意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良好品德

诚实,是幼儿教育的原则。读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小,但是有些幼儿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或是因为做错的是为了躲避责罚也会说谎。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如果将这个坏习惯会给自己到来很不好的影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要求幼儿做到凡事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说谎和不诚实的语言是不用可以说的。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对待衣食住行的整洁化等要求。

走进幼儿园基本上可以看到孩子走路时用跑的,坐是歪的,睡觉时趴着的,偶尔还能听到卧室新衣服,你是旧衣服之类的攀比言语,还有乱扔垃圾的等。诸多现象表明,幼儿的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 幼儿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要珍惜光阴。早期早睡,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要求幼儿有良好的个人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不在乎衣服的新与旧。三要注意走姿及坐姿。“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注意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因此,学习《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塑成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意义所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是他们很难融入集体,00后的孩子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而更加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容忍,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容易心理冲动,自我控制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与同伴发生摩擦,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谁也不让步,最终以打架收场。《弟子规》的“凡事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打。”“势服人,心不服,理服人,方无言。”告诫幼儿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于差别,应该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赢得他人的是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和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这样别人才能心服口服。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小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的创始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源泉。《弟子规》将各类儒学的德育意义集于一点,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起到了蒙以养正的积极作用。

三、把《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几个小策略

如何把《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读文本,读中感悟。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指导学生以读文本,读中感悟。但以读为本,不是仅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我通过组织多样的朗读形式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种形式中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弟子规开火车读”、“弟子规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利用星期四的早读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配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欢快的有时是深沉的,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诵读学生既体会了句式韵律美,又从语境中领悟出其中蕴含道理。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弟子规》、信《弟子规》道。我所带的班级是一年级,如果把一本《弟子规》扔给这些7、8岁的学生然后就叫他回去死记硬背,他们肯定是不乐意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开展了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乐学、易记。

1、学唱《弟子规》。我在网上找了几首有关《弟子规》的歌曲,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第一次教学生唱的是《出则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记背能力差的学生,是学得最快的,一节课下来她竟能把歌曲顺溜的唱出来。

2、为了淡化记背《弟子规》枯燥,我还学了一套武术操以《入则孝》为口令教学生练这套操。学生一看我摆的架势就很兴奋,朗读的声音“哗啦啦”就大了很多分贝。看到学生们兴致黯然的一边大声念着《弟子规》一边挥舞拳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3、开展诵读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举行了诵读比赛,给那些获奖的选手发了一个可以别在衣服上的胸章。为了得到这枚这可爱的胸章,很多学生都暗地里下工夫想法设法读好《弟子规》了。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方设法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亲近《弟子规》、到信《弟子规》的道,以实现用《弟子规》的目的。

(三)、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每日让学生写四句“我喜爱的弟子规”贴在桌子前角上,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读一读别人的“我喜爱的弟子规”。我还在学习园地设立了《弟子规》诵读专栏,把写得字迹端正、美观的“我喜爱的弟子规”贴在上面。我还将《弟子规》里的句子配上国画打印在彩色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欣赏。这样就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韵幽幽 5 的风景线。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接受《弟子规》思想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所强调的内容与《弟子规》的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来一个古今融合,取长补短,教育效果会更佳。事实却是如此。如我让学生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 “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这一条时,再让学生找找《弟子规》里相应的内容“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通过借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提出的要求,我还节选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作为我们的班规、班训,这样学生对班规、班训不但记得牢,领悟更深刻。

(五)、典故与说教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思想精华。

《弟子规》这本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句子是从其它古籍中借鉴来的,如“亲有疾,药先尝”则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而“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句话是根据典故《史记·袁盎晁列传》里的故事。可见《弟子规》里的句子隐含着很多的典故,所以我就阅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了很多的故事,如“黄香温席”、“棘刺刻猴”、“晏子使楚”、“ 虢国传”等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听得都很入神。我给他们讲完故事后就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以用《弟子规》的那句话来概括呢?”,接着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时我再顺势点拨补充教导一番,学生就对该句内容有深刻领悟了。我利用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思想精华、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受到启迪,端正了为人处事思想态度,自觉的规范行为习惯。

(六)、躬行实践,把感悟付诸于行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孩品德的教育,如果只有单纯的说教那时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所以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弟子规》用行动表现出来。周末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弟子规说,我做”,然后再星期一的班会课反馈。这是他们的任务单“《弟子规》说

,所我。”这是出于一年级的学生语和写作能力很有限而考虑的。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弟子规》了一句话,任何句 都可可以。正如一生的这句简答的“《弟子规》说父母命,行勿懒,所以我 妈妈喊回家我就回了。”我觉得也是进步了。利用母亲节这个契机,我结合“入则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组织学生制作小手工送给自己的母亲或奶奶,说句感恩的话,并鼓励他们帮母亲或奶奶做一件事情。

经常鼓励学生做一件《弟子规》里的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了自主能动性,通过不断的躬行实践,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

四、辩证看待《弟子规》

《弟子规》对于作为个体在家庭、社会中的“为己之道”,对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建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应看到其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

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至于那些蒙学名篇,如前面提到的《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等,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少年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尝试,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是读经教育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载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德育教育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计划的开展 河北省任县邢湾镇南张村小学 王四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应在小学语......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三中心 徐丽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观念,即"分数......

    德育教育的研究 文档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 (第一阶段课题实验总结汇报) ——海口海港学校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

    环保与爱家乡教育

    学 校 工 作 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渔津庄小学 学校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个学期,在镇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全校领导教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1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3.使学生了......

    小学环保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环保教育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围绕我校环境教育的实际,使我校的环境教育走向前列,开创环境教育新局面。 2、通过学校组织管理,相关学科的课内环保教育以及组织丰富......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

    走进校园,美化校园 校园花草树木 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花草树木的种类。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增强......

    小学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集美小学专门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强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