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19-05-15 04:1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传统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因此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够得到根本体现。教师是权威,书本是权威,学生不能怀疑教师与书本知识,也就不可能、也不敢质疑。这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始的第一步就被挡住了,当然也就不可能进一步去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习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途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解放,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也就有可能逐步发展他们的质疑、探究、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面讲过多媒体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真实的、仿真的形象情境,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形、有情、有声、有色,可以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或进入课文角色之中,再加上形象情境跟抽象文字相结合,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左右大脑功能协调发展。而且形象化情境更能充分启迪学生的揭疑、质疑、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经常性地运用信息情境,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拓展知识领域

网络环境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因此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资源;同时也不是局限于课堂虚拟网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城域网或广域网学习(例如教育信息网)。网上资源更多,因此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以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创新学习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除刚进学校的一年级小学生通常用演示教学外,多数是用交互式或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自己去发现信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网络跟同学、老师进行协作交流,大大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多动脑思考,尤其是“协作互动学习”,因此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质疑、问难、想象、发散及聚合等创新思维能力。

5、多媒体网络环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创新

从许多信息技术课上看到,学生用计算机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讲的一句话。有了兴趣,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也更活跃了。从平时经验看,学生学习兴趣越浓、积极性越高的课,教学效果也越好。所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更有利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

前面谈到信息情境与全脑功能问题。多媒体网络的图文并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与学习方法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情况和需要自由选择。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智慧和潜在能量,更有利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7、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助于因材施教、分层递进,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通常除了基础知识教学以外,多数还有拓展性资源或拓展性练习,教与学不需要象传统教学方法那样统一进行,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完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多学一些知识或多做一些练习,因而可以有效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原则,使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在不同层次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谈到的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系。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对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理论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与计算 机的交互,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通常我们把用于执行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简称为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我们知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 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传播的知识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能被教师及时获得。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CAI课件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对一些在普通 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 质及内在联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2.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利用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可靠性与完整性;给 学生以自主权,学生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

3.共享性好:随着高速信息网的不断延伸,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进行相互传递,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以网络、光盘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地 点的限制,单位、家庭及社会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学校”,学习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加以选择。

4.有利于知识的同化: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强化信息传播的强度,各种媒体间相互补充,使知识信 息的表达更加充分,更容易理解。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硬件

1.个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这是一种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系统,通常一个系统供一名学生 单独使用。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经数据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系 统。

3.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网是在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将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动态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专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硬件平台。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软件

1.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来说,操作系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象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 中心,它调度程序作业的运行,管理大量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控制所有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包括课 件在内的多媒体制作系统、各种应用程序,都是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运行的。

2.课件集成工具:多媒体制作工具是专门为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多媒体应用软件而设计的开发系统,它 取消了课件编制中的编程过程,对于不懂编程技术的学科教师,非常适合用这种方法制作课件。多媒体制作工具有多种,通常按不同的呈现方式,选用不同的集成工具软件。

(1)顺序模式:它是一种线性的呈现模式,课件是按照素材的呈现顺序进行排列的。它可以从一个屏幕转到另一个屏幕。这种方式由于交互性较差,因此常用于课堂演示。(2)层次模式:它是将教学目标按“树”的形式进行组织,利用菜单进行选择。由于它的层次分明,常用于逐级展开式的教学中。

(3)图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素材的呈现,是以对象或事件的顺序来组织的,并以流程图为主干,将各 种图表、声音、控制按钮等一个个排在流程图中,形成完整的系统。

3.课件:课件是包含着教学信息和教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 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实用程序:在课件开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如文本编辑程序、作图软件、声音制作程序、屏幕抓图、抓音轨等组织、编辑、管理各种多媒体素材软件。

三、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类型

1.资料、工具型:资料、工具型包括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以及各类图形库、动画库、声音库等。它 可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使用,也可根据教学需要事先选定有关片断,配合教师讲解,在课堂上进行辅助 教学。

2.课堂演示型: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表现不清楚的内容。将教学 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转换,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教 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3.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其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向学 生传授新知识技能。

4.操练复习型:该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不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是用来巩固已学会的知识。它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和能力,加深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完成任务 的速度和准确性。

5.模拟实验型: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外部设备丰富和可交互的特点,逼真模拟真实实验中 无法实现或表达不清楚的教学内容。

6.教学游戏型: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通过熟练使用游戏规则达到 某一特定的目标。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合为一体,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于各种愉快的情境中。

浅谈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

界面是计算机系统中跟人打交道的部分,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与人和计算机的关系密切。在多媒体课件中,用户界面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多个学科的内容。据统计,在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当中,视觉约占65%。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视觉特性是十分重要的,灵活的人机界面对于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来精心设计操作界面。

一、操作简便

多媒体课件是面向用户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的特点、能力、知识水平,应把立足点着重放在那些非计算机操作者,不应对用户有额外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必须做到:

1.安装使用力求方便。课件的安装、启动过程应力求简单,一般通过鼠标和键盘的几个简单操作动作即可完成。开始运行时,应对课件的结构、内容、主要操作方法、功能键等进行简短的介绍。在整个课件运行过程中,对命令键、功能键的命名应始终如一,所有功能键只能赋予一项功能,并尽可能在屏幕上显示功能键和提示信息。

2.菜单力求简明合理。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层次,利用菜单技术来实现多层结构,各级菜单应逐层深入,直至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菜单的分级最好不要超过三级,每级菜单都应设置返回按钮,以便学习者不想往下学习时,可随时返回上级菜单。菜单的表达方式有文字式、图形式、表格式、图文混合式等多种形式。文字菜单比较简单,可设计成下拉的方式,逐级选择子菜单;图形菜单新颖直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成形象的图标,用鼠标一点就可选中,使用非常方便。实际制作中,用得最多的是图文混合式菜单,它具有文字菜单和图形菜单的优点。在设计时要注意菜单的标题应简单明了,文字表达要言简意明,能表达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

3.提供在线帮助信息。为了用户使用,课件中应设置必要的帮助信息,如系统帮助、功能帮助、警告帮助等操作信息。这些帮助可以是综述性的信息,也可以是与所在位置的上下文相关的针对性信息。帮助信息可以起文档手册的作用,但内容应精炼,应以简略文字、图形说明等形式指导学习者完成某种功能的操作。

二、内容简洁

课件的操作界面避免繁琐,内容应力求准确、简洁明了。

1.准确、简洁。准确就是要求表达的意思明确,不要使用意义含混、模棱两可的词汇或句子;简洁就是尽可能用较少的文字或简单的图表来表达所需的信息。

2.突出重要信息。可以在显示中使用黑体字、加下划线、增大字的宽度、闪烁、反白和彩色来强调某些重要的、期望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信息。在描述局部细微变化时,应采用加圈放大或特写的方式等。

三、布局合理

屏幕显示和布局应清楚合理。其基本要求是要在屏幕平面上设计好高、宽、深度的空间关系,使布局结构新颖、主体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

1.恰当布置,主体突出。显示内容应恰当,不应过多,切换不易过快,屏幕不应过分拥挤,四周应留出一定的余地。一般正文每屏不应超过15行,每行不超过30个汉字,如显示不下可采用滚动技术。字体应选用笔画丰满的字体,大小标题可用不同字体、字号,以区分层次和段落。文字的色彩也应有一定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2.重点集中,视点明确。由于屏幕尺寸较小,要求重点集中,视点明确。在同一画面上,不应出现两个以上的兴趣中心,以免分散注意力。

3.合理预留空行、空格。必要的空行及空格会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阅读、查找方便;相反,过分密密麻麻的显示会损害学习者的视觉,也不利于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有用的信息上。

4.美观大方,层次清晰。界面设计要美观大方,不落俗套,但也不易过分“花哨”。界面的“花哨”虽然能从心理上加深刺激学习者的感知,但却显得主次不分,并容易使学习者分散注意力,甚至有的媒体成为毫无意义的累赘,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必须把多种媒体引入,最好能让操作者控制依次展示,给人以清晰、有序的感觉。

四、前后一致

前后一致是人机界面领域的普遍原则,它是将相同类型的信息使用一致的相似方式显示,包括显示风格、布局、位置、所使用的颜色等的一致性,以及相似的人机操作方式。一致性的交互界面,可帮助学习者把他们当前的知识、经验推广到新课件中去,从而减轻学习者重新学习、记忆的负担。

五、色彩搭配协调

界面的色彩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色调要鲜明,要为塑造的形象、创造的意境和表现的主题服务。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应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根据教学的意境,有的需要明快,有的需要低沉。色彩美是界面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在美的陶冶中增加情趣,得到更好的感知和理解。但色彩如果使用不合理,就会对人产生视觉疲劳等方面的心理影响,过分渲染则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色彩的使用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正确配置显示的前景、背景色彩。前景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区别,形成明暗的对比。一般以单色或特定的简单图形做背景,但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否则刺激太大,使人产生疲劳。文字一般在深色或中度色调背景上用白字或黄字;在浅色的背景上用深色字。再例如动画设计,一般选择深色作为底色,动静部分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区分不同的功能。2.每次显示使用颜色不宜过多。使用过多颜色的屏幕反而不利于区分颜色及使用颜色的含义。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显示使用的颜色宁少勿多。

3.同屏颜色组合对比度适当。在同一屏幕上使用多种颜色时,选择使用适当对比度的颜色组合。对比度大的颜色可以一起使用而不易引起混淆,而如果使用过于相近的颜色,则会影响辨别,因为当亮度发生变化时,原先相近的颜色在视觉效果上可能混淆起来。例如,在高亮度下易于分辨的黄色和橙色,当亮度变暗时,学习者看到的这两种颜色都与褐色相像。4.辅助信息颜色使用强调柔和、平淡。使用低饱和度、低亮度颜色来显示不需强调的辅助信息,如使用柔和、平淡的颜色。

六、界面组接流畅

界面间组接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这一界面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界面,中间没有明显的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做到:

1.界面切换自然。界面切换要保持在方向、色彩、亮度等方面的协调,如果把反差较大的画面组接在一起,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同时界面间切换应非常迅速,不应出现较长久的等待。因技术原因,如读盘速度跟不上等情况出现等待时,应给出“正在读入数据,请稍等…”之类的提示信息。

2.恰当处理图形和动画画面的组接。静止图形和一些动画画面不能直接切换,否则会产生跳动,在设计中可以采用淡入、淡出等过渡技巧组接。

3.界面间的组接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表达教学内容时,首先应当介绍整体,然后再仔细分析某一局部;在解释一个问题时,一般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解决问题。综上所述,界面的设计不仅要向用户提供一个交互性强的操作环境,而且还要从用户的感观享受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所以在界面设计时,应该把握整体,统筹安排,制作出和谐统一的课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学校,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灵活的观察视角、形象的表现方式,应和着现代教学的理念,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是在这一形势的要求下,掌握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的制作成了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前期准备

1、资料的获取与积累

俗语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要做好一件事通常都适用类似的道理,做课件也不例外,制作中肯定要用到一些图片、声音和动画,如果全都即时加工则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时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客观上总是要求制作时间越短越好,如果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门别类地建立一个详实丰富的素材库,那么,制作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当然,资料的获取与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过程,不可能一躇而蹴,形式上可以是电脑文件的保存,也可以是有关网址的超链接的收藏。

2、软件的选择与安装

所谓多媒体电脑课件就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教学作用的多媒体作品,目前,可以用来制作课件的软件数不胜数,并且也是良莠不齐,常见的有Athoware、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是否适合相应学科。如对于数学学科而言,Powerpoint这样的软件就少合适。其次操控的难易程度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为了制作课件而特意去学习一门编程语言,精神可嘉却谈何容易。第三,与其它软件的兼容性如何?因为要想制作一个象模象样的课件往往要使用到多个软件,两个以上的软件同时运行,如果它们之间的兼容性不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机了,很多工作只能重头再来,这对制作的热情将会有消极的影响。最后,应该是发布的简易性,文件大小要合适,要适合网络的传播,对系统的要求也不应太高。比如有很多人一开始对Athoware很感兴趣,但不久就发现用它制作的课件需要一些个头不太小的特别文件支持,稍有不慎就无法运行,所以一般很快就放弃了。

3、方案的推敲与设计

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教学思想的先进,如果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外衣内,进行的是传统落后教学模式的翻版,那么,所谓的多媒体课件所起的最多也只能是小黑板或投影仪的作用。所以,方案的推敲与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更深层次,应该怎样避免多媒体课件变成以视听代想象,最终反而束缚学生想象创造力的绊脚石?应该怎样避免多媒体课件变成老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最终偏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进而获取知识的方向?所有这些,只有在苦苦地思索反复的推敲之后才可能设计出来。

二、制作途径

1、平地起高楼式

顾名思义,采用这种方式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包括构思设计、素材的挑选,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这种方式优点是,可以在没有既定模式的情况下,不受任何束缚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可能产生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但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对制作者的要求较高,其次是制作周期较长,如果不是出于诸如尝试、研究等方面的考虑,采用这种方式制作课件是不够明智的。

2、东拼西凑式

根据课题的具体需要,在素材库中检索出相关图片、声音、动画和积件,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串接与合成,即是所谓的东拼西凑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发展到今天,相关、相同课题的课件往往有很多,在这些林林总总之中,常常总能找到合意的元素适用于将要制作的课件,可能是一个动画,可能是一种框架,也可能是一段体现交互性的代码,想要仿制不一定有这样的水平,放弃又觉可惜,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分解软件对这些作品进行拆分,达到取出所需元素的目的。比如有一个名为Liatro SWF Decoder的软件就能很好地拆分FLASH生成的SWF格式的文件。

3、提炼加工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以一个现成的优秀课件为蓝本进行加工处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改头换面,而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再提高的过程。事实上,经常研究他人作品可以开阔眼界,领会多媒体课件溶入课常教学的精要所在,从而提高自身对多媒体课件的理解的档次,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对他人作品的再加工就是一个能迅速提高自己制作水平的好途径,是不应被视为取巧甚至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修改一下问题的切入点改变某一知识点的展示方式,或者是去掉一些华丽但多余的装饰完善一下知识结构的严密性,这都是一种再提高。当然,如果只是变化一下字体,改换一下颜色后就把别人的名字改成自己的,那是另当别论了。

以上这三种方式,概括了我们常见的制作方法,较合理的做法是以第二种方式作为起步,以第三种方式作为提高,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对自己相关知识水平的测试,这样做了的话,肯定可以事半功倍。

另外,在制作中我们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首先,图片与动画的使用要恰当,过多的不恰当的图片与动画往往给人以花里胡哨的感觉,可能是美化了画面,但却颠倒了主次,降低教学的效果。第二,颜色的搭配要悦目,这是一个关系到视觉感受的问题,其中的基本事实是:并非颜色用得越多就越漂亮。少量的颜色合理的搭配可以产生出多种风格的漂亮画面,这用配色软件可以轻易做到。第三,文字的大小与字体要合适,试想,如果在使用课件时学生根本看不清晰,那么课件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而字体的选择也是影响学生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制作课件最好尽量谋定而动、一气呵成,一方面可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对保持其知识的一致连贯性也有好处。

三、评价发布

1、作品的评价

评价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反思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否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不容否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乏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得很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也硬要来一个多媒体什么的,这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形而上的生搬硬套最要不得。第二、是否体现出交互性?交互性的要旨是参与、操作与控制,如果课件只能象投影仪或电影一样地播放没有了交互性,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又如何达到?第三,是否适合网络的传播。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2、作品的发布

由于知识、教学水平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别人眼里或许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应该拿出来让别人品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网上发布自制课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到让作品具有开放性,最好不要设置密码和其它保护,除非你的作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是首创的。其次,发布作品时最好附带相关说明文件,一是显得规范,二来可以对课件的一些特殊用意加以说明,缩短他人的理解时间,增加他人的认同几率,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小事。

教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还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只有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技能不断进步,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现代化的进程才可能向前发展。CAI课件开发平台的选择方案

目前CAI已经从认识阶段发展到大面积使用阶段,成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无法缺少的教学手段。面对越来越大的课件需求量,而商品课件不可避免地缺乏课堂实用价值,且价格不菲,多数中小学开始着手进行自行开发(含二次开发)适用课件。这时对琳琅满目的多媒体开发平台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不仅使开发CAI课件事半功倍,更可激发教师使用CAI的热情;反之则会降低开发效率,阻碍教师采用CAI手段优化课堂结构。下面就此问题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开发平台的选择原则

1.高效原则

多媒体开发工具,具有所见即所得、媒体集成度高、各种特殊效果丰富且实现容易的特点,开发课件或进行多媒体备课自然有传统“语言”系统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

2.易用原则

同一种知识有1000个教师,就有1000种教学方式,开发平台的操作应简单易用,必须能使一个完全不懂程序设计甚至完全不懂计算机操作的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使用方法,才能真正使教师接受、运用它们。

3.开放原则

教学中的素材千变万化,开发平台必须兼容绝大多数的媒体格式,支持各种输入设备,能够采用或提供各种素材。尽量做到一切素材都能用,自己的产品能适用于任何计算机。

4.价廉原则

这是任何领域的共同要求。前提当然必须“质优”。

决定选择不同平台的因素

1.课件类型

成人学校或高校文科多以所谓“讲义式”或“幻灯式”为主,而专业学科或中小学各种生动的动画演示较多,还有的以交互练习为主,课件的类型影响开发平台的选用。

2.教师水平

普通学科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时间限制,一般采用诸如PowerPoint等开发平台;而计算机教师就应掌握一些功能较强的开发工具。

多媒体开发平台简介

1.Macromedia的Authorware

这是一个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特点是功能强大,配以丰富的函数实现灵活多变的媒体编排和系统导航,操作容易,是最好的多媒体系统集成工具。缺点是对多媒体本身的制作功能欠缺,价格高。

2.Macromedia的Director

号称“大导演”的Director是二维动画的标准,通过“分镜表”的使用使之具有强大的二维动画制作功能,对动画的编排细化到帧。

转场效果丰富,媒体兼容度高,辅以Lingo语言轻松实现各种导航、特技效果。自带画板功能强大,6.0版以上还能使用Photoshop丰富的滤镜,更使其视觉开发傲视群雄。缺点是价格太高。

3.方正奥思、洪图、银河、摩天等国产多媒体创作工具

这几种国货优点是贴近中国用户习惯,操作简便,各有一些令人称道的功能,价格相对较低。缺点在于兼容度低,支持的媒体格式少,生成的产品稳定性不太好,总体功能不敢言“强大”。

4.微软Office套件中的PowerPoint

操作极其简便,配套模板、素材丰富的“电子幻灯片”制作是PowerPoint的最大特色。系统提供的模板和各种体贴的提示能使你在几分钟就能开发出一个生动美观的多媒体讲义,适合初级用户制作一些“讲义式”、“幻灯片式”的课件。缺点是缺乏各种特殊效果,动画制作能力太差。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信息社会,军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未来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开始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将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可以逐步表示图象、动画、声音、视频,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的世界,几乎所有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实际表示,故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与以往任何一种先进媒体的应用相比,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更深刻的改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媒体信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员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结构,如用语言描述,得到正确的概念对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模拟仿真,使内容、结构变得非常直观、容易了解。

1、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着三种不同的形态。多媒体信息可以方便地适应不同个体在认识形态上的种种差异,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以往形式单

一、直线展开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员学习的兴趣,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但是,仅通过单一渠道所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所获取到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容易记忆。可见,从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是何等的重要。而多媒体系统完全提供这种学习环境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器官的功能。如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象、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可以作用于听觉;一致的界面,友好的交互式操作则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眼、耳、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

2、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思维的多维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主要是依靠语言、文字以及数据来表示、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即: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和培训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当人类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这种二维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多媒体技术为人类的多维思维提供了一种能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表达和处理的最佳技术和方法。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使学员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3、全方位的多媒体信息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 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主要引入的是多媒体的概念和方法,目的是将多维的教学媒体信息用于超媒体结构实施有效的组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便于控制,易于控制的特点,使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去引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满足个体化的学习要求。这种媒体和电脑的完美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感官与想象力相互结合,以全方位的立体空间产生出前所有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灵感。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双向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官为中心的,教官面对面地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学传送的信息也是单向的,例如:电视录象,它们虽然都能实现同时表现文字影象、声音、画面等多种功能,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

教官难以准确,全面地掌握学员练习的全部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辅导;再者,难以做到在上机的学员之间,教官与学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是上机操作成了学员自己的活动,教学工作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如果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不仅能实现学员与计算机之间交流,还能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教官与教官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官在总控台上能及时了解每个学员上机操作的具体情况,了解学员的思维活动,调解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双响交流功能进行学员之间的对话、经验介绍及教官对学员的辅导,也可让学习方法得当、学的较好的学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员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必须与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教育远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与复制,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一个各具侧重、相互联系丰富多彩的整体。我们认识它的初级阶段,用感官直接反映,把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直接影射成感性认识,但这还很不够,为了使认识深化,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需要经过抽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然后才能灵活应变,去解决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因之带来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思想方法的变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高新技术,如果不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就不能发挥起优势,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所有场合都是最优的,每种媒体都有其各自擅长的特定范围,而知识能用多种媒体表示,知识用不同种媒体表示,可有详简之分,不同的抽象层次、不同的媒体相互配合对认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教学效果能够大大提高。

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但不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反对片面强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观点,认为它们就是教学的全部,从而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电视手段,这是不科学的。教育的进步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认清先进与传统的关系,是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不具备表达方式的所有优点,语言、手势和表情的交互作用,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而言在目前还无法达到。目前,制约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关键问题:一是大数据量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特别是视频的数据量往往是大的惊人、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存储及有效管理还需认真探讨。二是多媒体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存取。教学不等人,信息必须快找、快用、快存,否则,会影响教学的实施。三是多路并发即信息共享问题。如果还达不到信息共享就发挥不出网络的优势,与单机没有什么区别,这三项技术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必须能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能够应用于一线教学。如何保证在对精选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仍需解放思想,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大胆做实验。

关于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教学设计的探讨

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将直接作用于远程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诸多重要方面。什么样的网络课程好,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这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本文结合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IHEP)的网络课程开发评估指标以及国际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讨论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开发优秀的网络课程应充分考虑的。必要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达到目的的能力,建议网络课程开发重视教学设计。

一、美国网络课程开发的评估指标

2000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发表了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整个远程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估系统被分为7个项目,共包括24项评估标准(涉及课程开发3项、教学过程3项)。这些评估标准都是在总结美国多所大学网络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而得出的。

1、课程开发评估指标

⑴ 在远程互联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传递过程中,应建立一套最低质量标准的指导策略。此外,选择教学媒介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目前所具备的设备条件,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⑵ 应建立定期检查教学内容的制度,以保证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设计的标准。

⑶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并把这些内容当作课程学习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过程评估指标

⑴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保证何处进这种联系和交往。

⑵ 应对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和建设性的反馈。

⑶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

分析美国网络课程开发的评估指标和教学过程评估指标,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把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作为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要求,值得我们在网络课程创作时思考。

二、教学设计研究

起源于美国的教学设计研究,把工业制造和系统工程学引入了教育领域。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怎样设计教学、为什么设计教学以及怎样保证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到达学习目标。

70年代和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加涅(R.M.Gagne)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D.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瑞格鲁司(C.Reigeluth)的精致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肯杜拉(J.Sc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等。

当今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案例有: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J.Brans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S.Dijkstra & J.van Merrienboer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J.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在当今世界教学设计领域,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设计思想提出不同的设计模式,目标是共同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达到目的的能力。

三、网络课程开发要重视教学设计

1、网络课程

国内的专家对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资源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专家认为:远程教学资源从应用于教学为目的的功能划分,有案例与例题,有相关的阅读与自学材料,有类似于课堂讲授的视频资料,还有与教学组织和管理相关的考试和练习等。有专家认为:在资源类型上,有案例库、素材库等,但最重要的是关于课程的课件。

还有专家认为:从网络课程的要素看,首先它是一种教学软件,最主要的内容是一门课程所有教学材料都应该在该软件里体现。

总之,一般认为教学资源有这样几个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分题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按课程的形式组成的学习内容,所有素材建设围绕课程进行组织,统一服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

我们认为,用各种手段表现一门课的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功能之一。

2、网络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

分析美国网络课程开发的评估指标和教学过程评估指标,学生取得的效果是评估的主要指标。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开发优秀的网络课程应充分考虑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教学方法和媒介如何变化,教育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和理论仍然是教育者所必须坚持的。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鲍伯·柴茨指出:我们相信,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增大了,但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即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绩。以此为基础建立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估标准,将是我们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新科技手段的必要保障。它能够使我们的大学在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同时,仍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和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也应是网络课程开发追求的。

3、选择先进的教学设计模式提高网络课程水平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如何保证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我们认为选择恰当的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表现网络课程内容、素材、案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例如,前面提到的抛锚式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利用以逼真情节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情境(Macrocontext)。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当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目标都是一致的。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中特别应注重遵循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尝试在理论上探讨提高网络课程开发水平的途径,仅作引玉之砖。

[参考文献] [1] 赵国栋等 美国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估《中国远程教育》2000.12 [2] 李平等 现代远程教育专家访谈 资源建设篇同上 [3] 高文 教学设计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1

互动教学—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

作者:wutao [xz2zg@21cn.com]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方式。

互动教学就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而构建的一种在线式(Online)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和特点的实时互动的课程。互动教学的课程设计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及时反馈,其形式为虚拟学习社区,即教师、学生

通过网络集合欲同一“虚拟教室”,借助软件技术完成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互动课堂将语音、视频、幻灯片、白板、问答等教学活动整合在同一操作界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手段实时互动交流,能够真正做到“身在课堂,有问必答”。

一般人会将“远程教学”与“互动教学”混为一谈,造成混淆,这是因为这两者都是采用“远距离”的学习,但是其中主要的差异性即在实施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是采用异步教学,如录像带教学、电视教学等,而后者主要是采用同步教学,进行同步的讨论会,现场有虚拟教室、虚拟教师、虚拟同学、等来进行“教”与“学”的动作。

作为一种“虚拟”的学习方式,互动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一、互动性

互动教学,顾名思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互动教学依托目前最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真正实现了教与学过程的实时互动。

每名参与互动教学的学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间“虚拟教室”,处在同一“虚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如同在真实的教室一样。教师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们提问,并指定希望发言的同学发言;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经教师同意后提出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白板或讨论区来讨论问题。

总之,互动教学通过在网络上架构的学习的平台,为身处异地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虚拟课堂”。使一个学习者不仅能够进入名师课堂,“听”名师的授课,更能够就自己的疑问得到名师的当堂指点。不论学习者身处何地,都能够通过“互动课堂”与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第一时间进行沟通。

二、实时性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体现在信息传递和反馈回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没有出现时,传统的远程教学采用的是函授、广播及电视等教学方式。而上述教学方式是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学生在上课学习同时无法向教师反馈信息,而学生之间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从而导致教与学的过程因为信息传递不能互动而割裂开来,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

互动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特点,使得教学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个性化

互动教学和以往教学方式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因材施教”。这种学习模式比小班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者通过网上的注册,可以进入一个完全适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体系,实现一对一的学习,并且可以定制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互动教学个性化体现在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向教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愿意也可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四、平等性

互动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使所有学习者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如果你遗憾地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和向往的专业,那么互动学习向你提供了这样一个进入名师课堂、获得名师指导的机会。

五、生动性和现实性

互动教学虽然其教与学的环境完全是建构在网络这一被人们称作“虚拟世界”、“不真实的世界”的环境中的,但虚拟学习的内容和其展示的情境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它是用虚拟的技术来展示真实情境,虚拟的只是学习的环境。目前网上的虚拟“真实”学习社区也已经出现,人大附中网校实时互动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网上的虚拟“真实”学习社区。

六、结束语

互动教学的出现无疑将改变现今人们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学习有更高的自主性等优势,这是传统课堂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体验美国网络课程

作者:李艳

出处:[jxy转自http://,Javascript等;企业站点可以按公司简介,产品介绍,价格,在线定单,反馈联系等建立相应目录。

其他的次要栏目,类似what’s new,友情连接内容较多,需要经常更新的可以建立独立的 子目录。而一些相关性强,不需要经常更新的栏目,例如:关于本站,关于站长,站点经历等

可以合并放在一个统一目录下。

所有程序一般都存放在特定目录。例如:CGI程序放在cgi-bin目录。便于维护管理。所有 需要下载的内容也最好放在一个目录下。

●在每个主目录下都建立独立的images目录。

默认的,一个站点根目录下都有一个images目录。刚开始学习主页制作时,阿捷习惯将所有 图片都存放在这个目录里。可是后来发现很不方便,当我需要将某个主栏目打包供网友下载,或者将某个栏目删除时,图片的管理相当麻烦。经过实践发现:为每个主栏目建立一个独立的images目录是最方便管理的。而根目录下的images目录只是用来放首页和一些次要栏目的图片。●目录的层次不要太深。

目录的层次建议不要超过3层。原因很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其它需要注意的还有:

1.不要使用中文目录;网络无国界,使用中文目录可能对网址的正确显示造成困难。2.不要使用过长的目录;尽管服务器支持长文件名,但是太长的目录名不便于记忆。

3.尽量使用意义明确的目录;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用Flash,Dhtml,Javascript来建立目录,也可以用1,2,3建立目录,但是哪一个更明确,更便于记忆和管理呢?显然是前者!

随着网页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据库或者其他后台程序自动生成网页越来越普遍,网站的 目录结构也必将飞跃到一个新的结构层次。

二.网站的链接结构

网站的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 目录。形象的说:每个页面都是一个固定点,链接则是在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连线。一个点可以和一个点连接,也可以和多个点连接。更重要的是,这些点并不是分布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于一个立体的空间中。

●我们研究网站的链接结构的目的在于:用最少的链接,使得浏览最有效率。

一般的,建立网站的链接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树状链接结构(一对一)。类似DOS的目录结构,首页链接指向一级页面,一级页面链 接指向二级页面。立体结构看起来就象蒲公英。这样的链接结构浏览时,一级级进入,一级级退出。

优点是条理清晰,访问者明确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会“迷”路。缺点是浏览效率低,一个栏目 下的子页面到另一个栏目下的子页面,必须绕经首页。

2.星状链接结构(一对多)。类似网络服务器的链接,每个页面相互之间都建立有链接。立体结构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的钢球。这种链接结构的优点是浏览方便,随时可以到达自己 喜欢的页面。缺点是链接太多,容易使浏览者迷路,搞不清自己在什么位置,看了多少内容。

这两种基本结构都只是理想方式,在实际的网站设计中,总是将这两种结构混合起来使用。我们希望浏览者既可以方便快速的达到自己需要的页面,又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最好的办法是:

●首页和一级页面之间用星状链接结构,一级和二级页面之间用树状链接结构。

举个例子。一个新闻站点的页面结构如下:--------------------

一级页面 二级页面 财经新闻页--[财经新闻1,财经新闻2...] / | 首页--娱乐新闻页--[娱乐新闻1,娱乐新闻2...] | IT新闻页--[IT新闻1,IT新闻2...]

---------------------其中,首页,财经新闻页,娱乐新闻页,IT新闻页之间是星状链接,可以互相点击,直接 到达。而财经新闻页和它的子页面之间是树状连接,浏览财经新闻1后,你必须回到财经新闻页,才能浏览IT新闻2。所以,有站点为了免去返回一级页面的麻烦,将二级页面直接用新开窗口

(POP up windows)打开,浏览结束后关闭即可。

注意:以上我们都是用的三级页面举例。如果您的站点内容庞大,分类明细,需要超过三级 页面,那么建议你在页面里显示导航条,可以帮助浏览者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您经常看到

许多网站页面顶部的,类似这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财经新闻->股市信息->深圳股->深发展”

关于链接结构的设计,在实际的网页制作中是非常重要一环。采用什么样的链接结构直接 影响到版面的布局。例如你的主菜单放在什么位置,是否每页都需要放置,是否需要用分帧框 架,是否需要加入返回首页的链接。在连接结构确定后,再开始考虑链接的效果和形式,是采

用下拉表单,还是用DHTML动态菜单等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网站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对链接结构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 可以方便快速的浏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相关性。例如,一个爱婴主题网站里,在8个月婴儿 的营养问题页面上,你需要加入8个月婴儿的健康问题链接,智力培养链接,或者是有关奶粉宣传的链接,一本图书,一个玩具的链接。因为父母不可能到每个栏目下去寻找关于8个月婴儿的信息,他们可能在找到需要的问题后就离开网站了。如何尽可能留住访问者,是网站设 计者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

网站的整体风格及其创意设计是站长们最希望掌握,也是最难以学习的。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参照和模仿。给你一个主题,任何两人都不可能设计出完全一样的网站。当我们说:“这个站点很cool,很有个性!”那么,是什么让你觉得很cool呢?它到底和一般的网站有什么区别呢?本文试图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说明: 1.风格是什么,如何树立网站风格? 2.创意是什么,如何产生创意?

●风格(style)是抽象的。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

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存在意义,站点荣誉等等诸多因素。举个例子:

我们觉得网易是平易近人的,迪斯尼是生动活泼的,IBM是专业严肃的。这些都是网站给人们留下的不同感受。

风格是独特的,是站点不同与其他网站的地方。或者色彩,或者技术,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的网站独有的。例如新世纪网络(www.century.2000c.net)的黑白色,网易壁纸站的特有框架,即使你只看到其中一页,也可以分辨出是哪个网站的。

风格是有人性的。通过网站的外表,内容,文字,交流可以概括出一个站点的个性,情绪。是温文儒雅,是执著热情,是活泼易变,是放任不羁。象诗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你可以用人的性格来比喻站点。

有风格的网站与普通网站的区别在于:普通网站你看到的只是堆砌在一起的信息,你只能用理性的感受来描述,比如信息量大小,浏览速度快慢。但你浏览过有风格的网站后你能有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比如站点有品位,和蔼可亲,是老师,是朋友。

看了以上描述,你可能对风格是什么可能依然模糊。其实风格就是一句话:与众不同!

如何树立网站风格呢?我们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确信风格是建立在有价值内容之上的。一个网站有风格而没有内容,就好比绣花枕头一包草,好比一个性格傲慢但却目不识丁的人。你首先必须保证内容的质量和价值性。这是最基本的,无须置疑。

第二,你需要彻底搞清楚自己希望站点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清思路:

1.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站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有创意,专业,有(技术)实力,有美感,有冲击力

2.想到你的站点,可以联想到的色彩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热情的红色,幻想的天兰色,聪明的金黄色

3.想到你的站点,可以联想到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份早报,一辆法拉利跑车,人群拥挤的广场,杂货店 4.如果网站是一个人,他拥有的个性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思想成熟的中年人,狂野奔放的牛仔,自信憨厚的创业者 5.作为站长,你希望给人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敬业,认真投入,有深度,负责,纯真,直爽,淑女

6.用一种动物来比喻,你的网站最象: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猫(神秘高贵),鹰(目光锐利),兔子(聪明敏感),狮子(自信威信)7.浏览者觉得你和其他网站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可以信赖,信息最快,交流方便,8.浏览者和你交流合作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师生,同事,朋友,长幼。

你可以自己先填写一份答案,然后让其他网友填写。比较后的结果会告诉你:你网站现在的差距,弱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在明确自己的网站印象后,开始努力建立和加强这种印象。

经过第二步印象的的“量化”后,你需要进一步找出其中最有特色特点的东西,就是最能体现网站风格的东西。并以它作为网站的特色加以重点强化,宣传。例如:再次审查网站名称,域名,栏目名称是否符合这种个性,是否易记。审查网站标准色彩是否容易联想到这种特色,是否能体现网站的性格等等。具体的做法,没有定式。我这里提供一些参考:

1.将你的标志logo,尽可能的出现在每个页面上。或者页眉,或者页脚,或则背景。

2.突出你的标准色彩。文字的链接色彩,图片的主色彩,背景色,边框等色彩尽量使用与标准色彩一致的色彩。

3.突出你的标准字体。在关键的标题,菜单,图片里使用统一的标准字体。

4.想一条朗朗上口宣传标语。把它做在你的banner里,或者放在醒目的位置,告诉大家你的网站的特色是...5.使用统一的语气和人称。即使是多个人合作维护,也要让读者觉得是同一个人写的。6.使用统一的图片处理效果。比如,阴影效果的方向,厚度,模糊度都必须一样。7.创造一个你的站点特有的符号或图标。比如在一句链接前的一个点,可以使用,.。☆※○◇□△→(区位码里自己参看)等等。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变化,却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8.用自己设计的花边,线条,点 9.展示你网站的荣誉和成功作品。

10.告诉网友关于你的真实的故事和想法。

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次定位的,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调整,修饰,直到有一天,网友们写信告诉你:“我喜欢你的站点,因为它很有风格!” ● 创意(idea)是网站生存的关键。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已经认同。然而作为网页设计师,最苦恼的就是没有好的创意来源。

注意,这里说的创意是指站点的整体创意,(因为这个创意而产生这个站点,或者相同的内容,推出的创意不同),网页的平面设计创意我将在后面的版面布局窍门里介绍。

创意到底是什么,如何产生创意呢?

创意是引人入胜,精彩万分,出奇不意的; 创意是捕捉出来的点子,是创作出来的奇招....这些讲法都说出了创意的一些特点,实质上,○创意是传达信息的一种特别方式。

比如Webdesigner(网页设计师),我们将其中的E字母大写一下: wEbdEsigEr,感觉怎么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意!

创意并不是天才者的灵感,而是思考的结果。根据美国广告学教授詹姆斯的研究,创意思考的过程分五阶段:

1.准备期--研究所搜集的资料,根据旧经验,启发新创意; 2.孵化期--将资料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任意结合; 3.启示期--意识发展并结合,产生创意; 4.验证期--将产生的创意讨论修正;

5.形成期--设计制作网页,将创意具体化。

○创意是将现有的要素重新组合。

比如,网络与电话结合,产生IP电话。从这一点上出发,任何人,包括你和我,都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创意。而且,资料越丰富,越容易产生创意。就好比万花筒,筒内的玻璃片越多,所呈现的图案越多。你如果有心可以发现,网络上的最多的创意来自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或者虚拟现实),例如在线书店,电子社区,在线拍卖。你是否想到了一种更好的创意呢?

创意思考的途径最常用的是联想,这里提供了网站创意的25种联想线索:

1.把它颠倒 2.把它缩小 3.把颜色换一下 4.使它更长

5.使它闪动 6.把它放进音乐里 7.结合文字音乐图画 8.使它成为年轻的 9.使它重复 10.使它变成立体 11.参加竞赛 12.参加打赌

13.变更一部分 14.分裂它 15.使它罗曼蒂克 16.使它速度加快 17.增加香味 18.使它看起来流行 19.使它对称 20.将它向儿童诉求 21.价格更低 22.给它起个绰号 23.把它打包 24.免费提供 25.以上各项延伸组合

-------------(转载自樊志育《广告制作》)

需要一提的是:创意的目的是更好的宣传推广网站。如果创意很好,却对网站发展毫无意义,好比给奶牛穿高跟鞋,那么,我们宁可放弃这个创意!

关于风格和创意,可以讲得还有许多。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找一些广告设计方面的书阅读。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对网站的设计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和提高。谢谢!

首页的设计

在我们全面考虑好网站的栏目,链接结构和整体风格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动手制作首页了。有这么一句俗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站设计上也是如此,首页的设计是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人们往往看到第一页就已经对你的站点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不是能够促使浏览者继续点击进入,是否能够吸引浏览者留在站点上,全凭首页设计的“功力”了。

所以,首页的设计和制作是绝对要重视和花心思的。

这里,先插一个“封面”的问题。封面是指没有具体内容,只放一个logo点击进入或者只有简单的图形菜单的首页。是否需要为站点设计一个“封面”?没必要!除非你是很艺术类的站点,或者可以确信内容独特,可以吸引浏览者进一步点击进入的站点,否则的话,封面式的首页并不会给你的站点带来什么好处。我们上网浏览需要的是快速,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等待xx分钟,只显示出一个粗劣的“ENTER”图标,那么相信没有人会再耐心等待进入下一页。

○版面布局的窍门

○色彩的搭配

○字体的设置和表格的嵌套

○细微之处见功力

○考虑不同的浏览器和分辨率

○设计好你的banner和位置

○meta标签的重要性

○首页设计的小建议

让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首页设计的步骤。

首页,从根本上说就是全站内容的目录,是一个索引。但只是罗列目录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设计好一个首页呢?一般的步骤是:

●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设计首页的版面 ●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一).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首页的内容模块是指你需要在首页上实现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一般的站点都需要这样一些模块:

网站名称(logo), 广告条(banner), 主菜单(menu),新闻(what’s new), 搜索(search), 友情链接(links),邮件列表(maillist),计数器(count), 版权(copyright).选择哪些模块,实现哪些功能,是否需要添加其他模块都是首页设计首先需要确定的。

二).设计首页的版面

在功能模块确定后,开始设计首页的版面。就象搭积木,每个模块是一个单位积木,如何拼搭出一座漂亮的房子,就看你的创意和想象力了。

设计版面的最好方法是:找一张白纸,一支笔,先将你理想中的草图勾勒出来,然后再用网页制作软件实现。

三).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制作的主页如何能在不同分辨率下保持不变形,如何能在IE和NC下看起来都不至于太丑陋,如何设置字体和链接颜色....等等。

网络版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落实在具体应用上就需要大量的网络版课件的支持。与传统单机版课件相比较,它是通过网页文件的形式在Internet网上进行发布,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实现真正的远程教学和广域教学。所以网络版课件在设计思想与制作方法上与单机版课件有很大区别,为了适应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同时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棵件制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以便进行网络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下面是制作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到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法。一.分析教学对象

网络版课件最终是通过网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制作之前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对象分析。先了解一下网页的浏览者会是哪些人,他们目的是什么?了解的信息越多,设计的计划就越完善。其次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还是扩大知识面的介绍;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还是培养技能技巧、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等。当掌握了这些关键信息以后,就可以在纸上大致勾画出网页的样式,这个过程可能要画很多草图,最后从中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制作,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网页版面的设计

一旦确定下方案,就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便在Web上实现我们的教学设计。当课件在网上运行时,还要考虑向下兼容较低的浏览器版本,所以大部分设计是通过表格进行布局的。用Photoshop 软件来设计和编写这些表格可使工作变得简单。采用以下技术可以加快组件分解为单个图形的速度,并能精确分割表格。

1.打开Photoshop,在设计好的图形文件上方打开一个空层; 2.利用Guides进行精确的网格分割;

3.给每个单元以不同的颜色,然后利用Magic Wand工具选出划分好的区域并存成Gif或Jpeg图形;

4.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生成彩色格子,通过将层透明度下降到50%来观看活动层的内容。当Magic Wand设置为零限度且没有消除别名的情况下,可以迅速的将元件选择、拷贝、粘贴到新文档;

5.最后把切割好并存好的图形在Dreamweaver或FrontPage 98/2000中装配起来;

三、文字的设计

网络版课件最终是要在网上发布信息供学习者浏览使用的,而文字又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Web中常见的元素。它能表达许多图像、视频、音频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让你用每个人都认可的图像来给学生表达诸如“社会”这样一个抽象概念,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在网页设计上,我们在文字的处理与编排、字体的选择上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虽然不能再象控制印刷里的字体一样自由控制Web中的字体,给设计者的完美感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Web也提供了平面印刷所不能提供的三维特性“交互性、深度、动感和时间。”

四、创建Web图形

创建Web图形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图形可以增加网页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时用一篇文章也未必能表达清楚的事情而用一张图形就解决了,这也是图形的魅力所在。但在制作网络版课件时,追求好的图片质量和下载速度快的矛盾是你无法回避的。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我认为应该是通过测试、视觉效果检查、折衷、折衷、再折衷而得到的。对网络版课件设计者来说,一个网络版课件就是一个学习站点,而站点的最终用户影响着站点的设计过程,从界面设计的颜色到图形文件格式的选择。举个例子,大多数用户是采用PC机进行学习,所以采用Web-safe 216色调色板,以便图片在PC机上看上去效果不错。下面就网页图片制作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和概念进行论述: 1.图片质量与下载速度的选择

在网络速度不快的今天,对信息量的追求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将下载速度放在第一位。如果图形文件太大,一分钟只能下载掉一张图片。恐怕学生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网络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但凡事都有例外,对有一些网络版课件而言,图片质量将优先于下载速度。比如讲诉人体器官构造的课件,讲诉精密仪器零件组成的课件,对图片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反复的尝试,并了解不同文件格式,才能使文件的信息字节合理化。比如标识和照片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可分别采用Gif和Jpg文件格式。2.图形分辨率的概念

理解图形分辨率的概念也很重要。它不仅影响文件大小和下载速度,反过来也影响访问者的感受。创建Web图片的要求是“小、快、好”。这里显示器的像素分辨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计算机显示器使用72ppi的分辨率,又因为显示器是课件的最终输出器件,所以用高像素分辨率也不会增加图片质量,相反还会降低图片的下载速度。

3.图形格式选择的问题

在Web中最常用的是Gif和Jpg两种格式。选用Gif格式的文件大都由纯色组成。如标志或基于向量的插图和线条,或者在背景上“飘浮”的透明文件。Gif格式最大支持256色;还支持1比特透明度,以使看上去有脱离背景的感觉;它可以用来创作Gif动画,但不适合于照片图像(小于100X100像素的图片例外)。当一个文件存为Gif格式后,不能通过直接打开图片来改变它的大小。如果确实需要改变,你可以重新打开最初的24比特文件,改变文件大小后,再存为Gif格式,以免破坏图片中的字体,使它发生扭曲,从而难以辨认。

对于照片、油画和一些细腻、讲究色彩浓淡的图片,常采用Jpg格式。它支持24 比特图片;采用失真压缩,在人眼未感觉图片质量下降的前提下,图片信息和质量两者要权衡好;如果需要重新编辑或改变图片的大小,最好打开最初的24比特文件,然后再进行修饰、编辑,最后再存为Jpg格式。

五、网络版课件音视频素材的处理 在网络课件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信息的传播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更多的信息,应象深刻长久,所以我们即使把网页浏览速度的考虑放在第一位,也要用到一定的音视频素材。在课件网络上支持的视频格式一般是avi格式。它可以用Premiere等视频编辑软件先行制作、编辑、压缩,再链接到网上。考虑到网络浏览的速度问题,在制作网络版课件时,一般少采用视频来传送信息。如果视频信息不可少,建议采用RealProductor软件先将avi 格式的文件转换成rm格式的文件后,再连接上网页。这会使视频文件成几十倍的缩小,大大提高网络浏览速度。音频素材可用MID格式的文件,益精不益多。

六、加入网上教学讨论单元

如同一个优秀的网页具备功能强大的留言板一样,网络版课件也要具备相应的讨论组单元,为教员和学生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生可把不懂的问题在这里留下,等待教师的回复,从而解决疑难。这也是网络版课件优秀于单机版课件的地方。它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窗口,一个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窗口,克服时空的限制,给无数远方的学生进行答疑。网上讨论单元可以是BBS公告栏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聊天室的方法。

七、使站点易于导航

网络版课件应该使查找信息变得一个优秀的网非常方便。你是否从单一主页中派生出越来越多的链接,就像树的分枝那样?你是否在每一页上都创建多个按钮,以便只单击一次就可转到其他任意信息上?你是否建立包括站点索引、帮助、查询功能在内的导航帮助?„„这些在我们制作课件时都是要考虑到的。把我们的网络课件比喻成一个站点,应该保证访问者在任意时刻访问站点的主要区域。对于有些学习内容,必须一步一步学习时,这部分的页面设计就应该是线形的。学习者在学完相关知识以后才能到另外的学习单元。

我们在具体制作时,一般是首先画出课件结构简图,使设计趋于合理之后,才到了体现设计者艺术才能的时候。一个漂亮的页面会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起到良好教学效果。以上内容论述了网络版课件制作的基本部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谈到,比如建立ASP数据库、HTML语言对网页的细微控制、JavaScript制作替换图形、以及制作网页的相关软件等。因为网络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系统工作。它对于设计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课件和网页图形设计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在网络课件的制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郑州大学网络课程开发脚本格式及规范

一、脚本的定义:脚本相当于电影拍摄中的剧本,它将课程制作的思路、内容、教学过程等信息记录于纸上,可以方便课程制作人员了解课程制作的思路,制作出合适的教学课程。其优点是使对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不太熟悉的教师也能在制作人员的配合下制作出漂亮的多媒体课程。

二、制作脚本的原则:脚本制作一定要目标明确,让制作人明确您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无须您太多的帮助就能够根据它制作出合适的课程。因此,在脚本中需要明确规定课程需要的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测试题等内容。并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出现的顺序等内容。(详细内容参见附件四)

三、脚本的大致内容:

 课程的总体描述(info) 课程的章、节、知识点结构清单(struc) 每个知识点的内容预览(content) 文字内容清单(txt) 声音说明清单(audio) 动画描述清单(motion) 图象内容描述(image) 视频内容描述(video) 测试题内容清单(question)

四、编号规则

1、章、节、知识点编号原则:章编号为2位,01~99;节编号为2位,01~99;知识点编号为两位,01~99;知识点中的项目编号为2位,01~99。

2、文字内容编号举例:编号以T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段文字编号为:T02030512

3、声音说明编号举例:编号以A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段声音编号为:A02030512

4、动画描述编号举例:编号以M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个动画编号为:M02030512

5、图象内容编号举例:编号以I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个图象编号为:I02030512

6、视频内容编号举例:编号以V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段视频编号为:V02030512

7、测试题内容编号举例:编号以Q开头,例如第2章第3节第5个知识点的第12个测试题编号为:Q02030512

五、其他注意事项

1、有些文字或图象等内容,如果没有电子文档的话,可以复印,请整理好您所有的复印材料并按类编号,装订成册。

2、练习题、测试题要求每个知识点至少要有一个。

3、知识点的划分应尽量细致。

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

一、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评价的意义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据统计,仅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截至到1998年4月就有30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并相继开展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紧跟其后,许多中小学也建立了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并且继续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趋势。而在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学方面,教育部于1998年9月批准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所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远程交互式的学习。1999年,四所试点高校共招收9000名网上学生;1999年至2000年初,教育部又批准北京大学、财政部会计函授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行试点。浙江大学在两年间招收了近3000名网上本科生和 200名网上研究生,并开设了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等课程。

很多教育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我们装备计算机并将其连接入网的同时,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解决教学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问题。

二是要针对网络教学进行课程改革。

三是要重视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培训。

四是及时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评价。

目前,人们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信息资源、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培训问题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作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为例,在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建成初期,就对全院教师进行了多媒体网络系统使用、多媒体教材制作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的培训,在试运行和正式使用不到3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基本上满足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新事物,这方面的经验还很少,加之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所以不易评价。但是,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是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建设就带有盲目性,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目标就不明、方向就不清,就会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人认为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评价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要想使其能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承认、被学生认同进而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和扶植,就要看它是否比非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很大优势。因此,现阶段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应该放在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比较上,也就是说,通过评价,要得出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否比非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优势,优势在那里,不足又是什么这样的结果。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育的实施与接受最终要落实在人身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学,与教师的活动--教,是教学赖以进行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现代教育是“三高教育”,即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将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对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评价就是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益如何。

教学质量是指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来体现。教学目标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分为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因此,在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应该分别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的知识。评价教学效率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看教师在一定时间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多少或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二是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多少或学到一定的知识所需的时间。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的投入与教学的产出之比。教学的投入主要有教师人数、用于教学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教学场地占用情况。教学的产出主要有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为了定量分析方便起见,可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学生数目作为参照来评价教学效益,具体可用教师学生比、资金学生比、场地学生比等指标进行评价。

由于评价的目的是比较多媒体网络教学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劣,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针对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验组,设立一个采用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对照组,用相对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而言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提高多少作为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价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课程编制不同的试卷、问卷及调查提纲对学生、教师进行考试和问卷、查阅资料进行评价。

三、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评价的前提

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得出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否优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及缺点是什么这样的结论,必须在多所学校、多个专业、多个班级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于不同的学校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情况是有差别的,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参加评价的学校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一)系统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1)收集、制作、存储、管理和传输各类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材。系统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收集和制作不同类型的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材,然后存入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中的磁盘阵列或光盘库中,这些信息可以随时提供给系统和多个终端。

(2)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通过系统中的任一多媒体终端机,能在网上搜集有关文、图、声、像资料,进行备课和制作多媒体教材。

(3)为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条件。设置在教室里的多媒体终端机和显示设备,为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系统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教材来配合讲解。

从教学交往谈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教学交往影响理论以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寻找理解与知识为基础,并因此使教师、学生间的双向通信成为必要。以此为出发点,迦里森提出的控制理论认为在远程教育中,由于教师、学生之间特殊的分离状态,双向通信就是必要的。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作为网络教育主要基础支撑和实施途径的网络课程要想体现“双向通信”,实现生一机、生一生、师—生,师一师,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教师一学习内容之间的虚拟对话,就需要网络课程的设计能扎根于教与学的理论和远程教育理论之中,一切从将要进行的学习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创造能够进行持续交互的动态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有效学习的发生。

一、网络课程及其教学交往的本质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并且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也认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课程不只是传统课本的翻版移植或电子化,也不仅仅是教师、课程设计者与学习者的中介,而是一个在一定环境下,随时准备逐步展开的教学过程的浓缩或准备,承担着与学习者进行持续不断交互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教育教学使命。因此我们可以对网络课程作如下定义:网络课程是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它应具有虚拟主体性,取代教师、环境、教学内容的部分功能,传递主体人格,并与学习者建立起主体间的教学交往,在二维空间中实现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这也就决定了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学交往的这种本质,真正构建起师生之间的双向通信机制——虚拟对话,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从而完成教学的使命。

二、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

1.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

基更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而对远程教育这种特殊教育形态,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地点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相分离,必须重新综合创造这种交互。而学习材料同学习行为紧密结合是这个重建过程的核心,为此,印刷教材和非印刷教材都要设计成包含可能多的人际交流的特征。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课程也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重新构建教师和学生内在的主动性,重新构建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概念、结构和信息资料重构教师和学生之间内在或无声的交互作用,最终达到认知交往的理解。2.安德森的六种交互作用理论

1989年,穆尔提出了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指学生和教育资源、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Moor,1989)。在此基础上安德森教授提出了六种交互作用理论。他认为教学交互还存在另外三种交互形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习内容以及内容与内容之间的交互。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通常不只是有一位教师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团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技术开发、美术设计、教学等各专业人员),因此必须强调各成员的协作才能完成一门网络课程。另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上,而在网络课程中,则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创建、更新学习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中,这也是网络课程开放、资源丰富特点的所在。随着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元数据标准的推广,网络课程中学习内容(代理)可发挥虚拟主体性,自动在网络中搜索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增加更多有效的信息,实现内容与内容的交互。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需要建立起六种相互作用的环境和平台,创设一系列虚拟对话机制。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递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包含交往在内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交往贯穿教育全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网络课程不是仅提供资料,而是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重视学习情景的营造,重视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重视学科内容的结构化和科学化,来实现六种相互作用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三,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策略

1.重视课程编制者之间以及课程编制者与师生的对话——耳听八方

(1)课程编制者之间的对话

网络课程除具有教育性、技术应用特点外,还有艺术性,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的设计里面还应包括整个界面的布局,点、线、面的使用,字体的使用,色系色彩的使用等等,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地就需要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需要课程编制的各位老师(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技术开发、美术设计、教学等各专业人员)能够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门网络课程从设计—制作一发送一教学一反馈的全过程。(2)课程编制者与师生的对话 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过于注重学习者外部需求和学术性的教学内容,体现一种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造成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相脱离,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避免这样的缺陷,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参与,重视课程编制者与教师、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的主体性,充分倾听他们的声音,始终把教师和学生发挥课程实施与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注重课程主体的价值实现与个性解放。努力建构一种课程设计者、提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往对话机制,而不只是满足于提供教学内容与多感官的刺激。

2.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对话——情境任务和开放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交互罗杰斯认为,如果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虚拟课堂中,要尽量表现一些对学生来说真实的但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任务,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一定的挑战性,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体验实践和主动参与。通过网络提供的这种教学情境,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学主题的建构者,他们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事实、情感和价值,并通过网络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积极地进行教学交往,这样就使学生和教师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教学任务,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

(2)创设开放的知识框架,保持交互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网页形式呈现,这是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也是我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也不够快,不能真正建立起持续交流的教学过程。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的内容结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规律,或不同的认知水平来构建知识框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这一点实际上也可转换为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因为,网络课程的学习已经超出了教材的限制,作为教师来讲,他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就不能再停留在备课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创建和更新教学内容上。(3)创设丰富的交互形式,提升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主要体现在学习教材内容上,网络课程不仅要支持这种交互,还要提供更丰富的交互形式,如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操作实验、在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帮助下学习等。这也可以弥补目前网络课程实践机会少的缺陷,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一个过程。

3.提供师生之间的对话——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教育过程的重要属性,远程教育也不例外。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性化、智能化和情感化。通过界面设计、内容结构、超链接等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情感激励。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学习。

(1)提供丰富的交流工具和评价形式——实实在在的师生对话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只能依赖于网络课程来实现交互。所以网络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使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文本、音频、视频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异步的交互。同时通过记录登陆次数、翻看答案的次数、交作业、提问的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各方面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及时反馈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工具,比如说像计算器、日历这样简单的工具,象思维导图、知识分析这样的一些工具,提供即时的帮助,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学习括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

(2)导航系统——虚拟的师生对话

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超媒体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但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所以网络课程设计时应该建立起强大的导航系统。明确学习目标、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从而真正代替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建立起师生的虚拟对话,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4.创造生生对话——合作交流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协作能力已成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充分提供数字化协作学习的工具,例如网上的电子白板、BBS、E-mail、或者聊天室、虚拟教室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自由进出,进行主动学习或自我发起学习,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与志趣相投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等等。让学习者感觉到有人和他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从而弥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和情感的缺失。当然,网络课程不能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要想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还应该有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并且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等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持续关注。5.挖掘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智能代理

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是一种新的教育交互形式。伴随着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元数据标准的推广,智能代理技术逐渐成熟,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将是未来网络教学的发展方向。智能代理即可作为教师代理,起到智能辅助教学系统(1CAl)的作用,也可作为学生代理,充当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以及学习者的知心朋友,还可以充当学习者的秘书代理,主动地帮助学习者收集他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创建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将更多的事情交给代理去做,让他们自动在网络上搜索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增加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挖掘出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及时,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建议和指导。

苹果机的发明者史蒂夫·乔布斯指出:技术解决不了教育难题,你能把人类全部知识编人光盘,那又怎么样呢?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在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网络课程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还是教育教学问题中教与学分离活动的再度整合,还是教学交往中的互动交流问题。所以网络课程的设计要真正扎根于教与学理论、远程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教学交往本质,积极营造资源、环境、教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在二维空间中实现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实现六种交互的虚拟对话,这也正是目前网络课程所应该积极突破和努力的目标。当然就象安德森所说的,在远程学习中,各种交互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和替代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转换成学生和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转换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所以,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编制者可以根据成本、学习内容、方便程度和技术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用一种类型的交互来替代处于同一水平的另外一种交互,而不会对教育的有效性造成明显的损失。

第二篇: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课题批准号: 063220923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负责人: 姓名:冯瑜。

专业技术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

主要研究人员:梁婕 副校长 济宁市实验小学

徐军 主任 济宁实验小学

徐宁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杨新忠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曹华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李霞 主任 济宁市实验小学

盛梅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戈延华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宋学峰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杜敬 教师 济宁市实验小学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已迫在眉睫。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反馈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直观、形象、化静为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点,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并给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起了创新思维与学习问题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进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

二、课题的目标

1、探索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各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的氛围,以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全体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资源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锻炼培养实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技巧和理论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批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群体。努力打造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4、带动我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创新,使我校信息技术资源的软件和硬件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化学校的先进行列。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实验法。

2、每学年有一次阶段总结、展示。

3、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结果的对比和归因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将本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是“运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学校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独创性、敏感性、流畅性等品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9)(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有关理论。(2)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3)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申报(4)明确子课题负责人

2、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9、7)

(1)每学期初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学期末撰写实验小结。(2)每年举行一次课题实验交流,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3)每学期定期上实验研究课,积极总结实验经验。(4)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

3、全面总结阶段(2009、7---2009、12)

整理实验资料,提交结题申请,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根据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后续研究方向。

六、研究措施与过程

(一)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我们通过学习与思考,将本课题设立6个子课题加以深入研究:①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②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③在英语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④在科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⑤在美术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多方努力,不断完善硬件建设。两年多来,学校在信息化工程方面相继已投入1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学校现有计算机189台,网络教室2个。目前每个教室都有“三机一幕”,并设有控制室、电教室、微机室、电视台等,购置了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投影机、一体化、数码像机以及视频展示台等电教设备,漫步我们的校园,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硬件设施的健全为本课题实验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环环相扣,构建“课堂——教研——科研”为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

我校以该课题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教研活动课题化的研究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制定子课题方案——积累材料、小型尝试——选择教材、讨论教法——公开上课、说课——阶段小结——深化研究——课题结题。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我们着重强化了以下三点:(1)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循序推进。(3)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七、实验成果与思考

(一)实验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教师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我校在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构建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探讨交流——深化拓展”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情景——互动——创新”模式,小学自然(科学)“明确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探讨——总结提升”式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以及课件使用的不同方式,分别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程度上凸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功能,努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在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题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目标,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动态的画面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一定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凸现。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仅热情高涨,教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三)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在两年多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基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利用自行开发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参与教学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其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时秋静老师在2007年国家小学语文汇报课中,借助信息技术,渗透课程理念,《感受春天》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多名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中,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在数学、语文、美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四)锤炼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水平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具有一定教育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新秀群体。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本着在游泳中学游泳的原则,组织他们进行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从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效果相当好。目前,学校现有省教学能手1名,市、区教学能手20名。几年来,学校教师的近100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学校教师人人会上机操作,搜寻资料、网上编制课件,能熟练运用电教媒体从事教学活动。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充实,已达到较高水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八、改进与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研究过:“过分依赖直观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容易降低学生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注意科学性,教师要分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少用,什么时候不用。

2、网络资源的双重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本研究课题注重的不光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网络资源的双重性,部分家长担心网络带来的危害,限制孩子上网,对孩子参与实验的热情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小学生本身自制力的不足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上网打游戏,或浏览多个良莠不齐的网站,还有的以实验为借口,上网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这些都为实验工作的进行带来带来一定困扰。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如何对学生校外的上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这都是今后实验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九、反思与建议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尽可依据新教材的信息化特点,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及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如今,在《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学校“科研兴校”的思想逐步深入,科研的氛围日趋浓厚,科研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校决心在上级行政和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加大科研的力度,树立科研的品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不懈的努力。对于这些问题与困惑,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与实践中,进一步做好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同时我们渴盼专家的悉心指导。

第三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内容封闭,开放备课;打破教学形式封闭,开放教学 ;打破教学手段封闭,开放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觉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发挥想象能力,提高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表现在思维结果和产物上的新颖性与效用性。其二,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发散型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型思维上。其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必须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孩子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欲望在幼

儿时期就已萌芽。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

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

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

因此,要通过孩子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手段给予间

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孩子

求知欲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培养集中型思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

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概念、新原理产生实质性的理解,真切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指导他们运用

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一般原理解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学生

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渐进形成集中型思维能

力。

培养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是:其一,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可

能性的题目,经常让学生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的提问也应尽量做

到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活动。一般说来,提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

更富有成效。述理性问题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扩散性问题是:“你想到了哪

些可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二,排除定势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

个方向探索。如果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是用什么方法

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如果还是想不出来,教师

可指出定势干扰的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予以克服,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顺

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三,可采用国外心理学

家提出的急骤的联想式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

迅速地提出一些观念与想法,不要犹豫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好坏与数量

多少,待到结束后再加以评价。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

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我们提出“有一天,老虎又碰

到了狐狸------”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情形,让其将

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

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

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

狐狸捂着肚子,他讲的故事是:狐狸看到老虎以后,就捂着肚子假装生病

了,老虎问它得了什么病,狐狸说:“我得了非典------”狐狸的话还没说

完,老虎已跑的无影无踪了。学生乙画了一棵大树,他讲的故事是:狐狸

看到老虎后,装做对老虎很亲热的样子,老虎说:“你别想再骗我了,这次

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眼珠一转,对老虎说“老虎大王,我们来比赛,你

能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下,我就让你吃。”老虎一听,撒腿就向前面跑去。

狐狸悄悄地从后面逃跑了。老虎跑到大树下很高兴,心想:这回狐狸没话

说了吧!它掉头想看看狐狸跑到什么地方了,哪里还有狐狸的影子呦?老

虎气得------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

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孩子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仔细地观察、操作物

件,想了解它们,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

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

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启发他

们的思想、观点。

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

们也是有用的。让孩子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

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孩子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要作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材料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

助,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讨论,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

进好奇心,丰富信息。

4、让孩子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时,要让其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

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孩子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自己

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

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孩子时要注意使孩子不怕失败,不闹情绪。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因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孩子进一步努

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促进孩子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内容是独创的、有个性的。创造活动从创造过程的角度看,都

是单独进行的,要训练孩子自己思考。要重视孩子在学习时与其他人不同的见解、观点和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创性,要使其养成不断改进创

新的态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家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孩子进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实践中由于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六、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把握方向,作出预测,一步就看到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多数始之于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也经常表现出直觉思维。如猜测题意、应急性回答,提出种种不合常规却含有合理性成分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积极的引导,以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但是,在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让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七、善待学生的“偏常”行为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具有创造性萌芽的“偏常”行为时,教师又每每感到无法接受。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学生多数

有以下三个特征:淘气、顽皮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持有嬉戏的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从不与教师唱反调,也不提出“怪异”问题的学生。恰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种种叛逆行为。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因为顽皮,上课时有破坏性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侯就由于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故意捣蛋而被赶出校门。其实在儿童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就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建议教师要对儿童的“不轨之举”作出分析,善待其中包含有创造性思维成分的“偏常”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第五篇:论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论文题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高考历史“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掘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创新思维火花,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切入口,探讨命题导向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的核心在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个体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认为:历史思维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持续发现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殊思维。目前,我们中学日常教学中广泛提及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是指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异同、归纳论证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正确地说,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涵盖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观念。

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功能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是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福建高考命题来看,也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 关键。

二、力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学家白月桥先生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于友西先生等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基于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解构具体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活史料,为学生历史思维打牢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恰当地使用某些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在中学教学中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学生已经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第二种是围绕这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史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以上学生疑问,第一种方式的方法自不待言。现就第二种方式举例如下:

首先,为了说明经济上的因素,出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的一段记载:(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有多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通过分析这段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时这些娱乐演艺场所中形成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也就是说商业的发展。其次,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反问,“是不是只有这一个原因呢?”并要求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下面的几段材料:第一段史料摘自詹子庆编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由此来说明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第二段史料摘自(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以此来说明商业的发展对戏剧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段史料摘自(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以此来解释不同戏种的交流和融合也是推动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上述史料比较细致精微,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更鲜明、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