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二阶段性工作总结(定稿)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工作。硬件是形象、队伍是关键、质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证、科研是动力,为此,我校一直坚持科研强校、科研促教的治校策略。学校引导教师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科研成绩显著,已有国家级“十五”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关于“十一五”课题,我校于2006年3月申报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的研究》,然后在专家和领导的指导下,经过学校科研组成员多次讨论、论证,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改后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我校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了具体的工作,就这一阶段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另一个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个性和素质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在社会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二、实施课题具备的条件
1、魏县第一完小作为“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已有相关成果:研究课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荣获省级一等奖。市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结题,通过专家验证。教师论文多篇获省级、市级奖。这些课题研究,为此次研究提供了成果,借鉴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校在现代信息教育设备方面已具备省要求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电脑教室。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硬性保证。我们将在以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做好“十一五”课题的管理、研究工作。
2、我校重视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参加研究的教师已较好的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学校又加大对教师远程教育的运用及信息技术在学科中进行课程整合学习的培训,为此项研究大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赛课、展示课、研究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和研究。
4、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
5、学校有比较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实验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此外,学校将专款投入到该项课题的研究之中,确保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6、我校有一支研究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全国“九五”课题、全国“十五”课题以及邯郸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7、我市教育局、教研室、电教馆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课题的研究,将亲临指导。此外,我们成立了课题顾问小组,定期邀请专家指导,促进我校课题研究。因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研究好这一课题。
三、加强了队伍建设和管理
纵观客观的要求,近几年来,我校着眼于未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了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以硬性规定促进科任教师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另外,我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都派学科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中小学参观考察,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以指导学科教学和研究;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参加一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考试,成绩优秀;制好一个新课件,新颖实用;上好一堂信息技术创新课,方法先进;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创新论文,推广经验;指导好一项信息技术创新活动,收到实效;参加一个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见到成果。以上措施的实行,我校的网络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离全方位开发、应用丰富的互联资源还有不小距离。“教无定法”,但学生、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将是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四、以研究课、观摩课为切入点,加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力度。
本学年按计划开设观摩课、研究课。本学期各教研组开出具有示范性、探索性的公开课共30余节,其中大部分老师都能利用媒体辅助教学,体现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深受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6年7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四阶段性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2006年3月,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以为教学处主任为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并迅速展开工作。
一、提高对课题的认识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统一大家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也与即将展开课程改革精神不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已将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必修课程,而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我校尚无可寻模式,故将此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十分必要。相信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对改变我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迎接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的组织及研究的开展情况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了相应职责及分工 组长:张亮
成员:张瑞芹 刘俊芳 蒿海霞 张秀芬 张爱月 郭爱捧 尹胜男 江俊燕,任文太 王宇红
2、积极进行课题的论证与设计
围绕课题的目标与课题实施背景,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了的思考与研究,并开展了科学的论证与设计工作,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了设计方案,我们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加强实践、不断开拓与创新,课题的目标在我校能够实现,该课题的深入开展会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也必将改变我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落实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了课题组工作制度,明确了定期学习,研讨、交流及材料收集等制度。定期上研讨课,示范课
4、认真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我校为农村学校,课题组成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就整体而言理论素养有待提高,为此我们从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积极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创造条件。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先后派出课题组组长及主要成员参加省、市、县组组织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班学习多次,每次派出人员回来后要对全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我们每周进行一次例行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5、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组织观摩课四次(注重示范性)
(2)上好研讨课(注重一课一得,注重创新价值的研讨)
(3)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反思。(教学的点滴感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4)注重课前的集体研讨及课后的集体反思,强调发挥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的见解相结合。
三、课题初步成果及成员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较大转变,认识到了运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由过去的注入式为现在的探究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题组成员教师的教研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在市比武课活动中,张爱月老师主讲的《荷叶圆圆》荣获市二等奖;刘俊芳老师主讲的《翠鸟》观摩课对全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蒿海霞老师的《黄河象》教学设计获县一等奖; 初步明确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明确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促进了学校硬件建设,学校为每个教学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1、我校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在课件的制作中还有些力不从心,有时想到,但却做不到;
2、尽管我们在培训及理论学习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但课题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方面缺少专家的面对面指导。在理论创新中我们还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将在理论学习与专题培训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特别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信息技术与创新理论学习的力度;在实践层面上不断总结,力争有所突破。
2008年1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一阶段性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上级的指导下,我课题小组积极实施《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索与实践,交流与合作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会方法,在正确方法的启发与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我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己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加深探究性操作,使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途径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成效
1、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5月份我组对四年级二个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测试,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验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级。另外,从教师平时课堂教学看,实验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样优于非实验班。
2、增强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意识
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使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课题组成员的目标。本学期课题组成员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上示范课,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不错。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表明,通过实验,实验教师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并深受其它教师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l、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任课教师会自制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且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善于不断的学习与总结,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比例较小,必须对实验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2.本课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创新,并非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维,学会反思,很多同学在思维层面上还不够。
3、各课题组成员都是满负荷超工作量,尤其是实验班的教师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加之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可搞可不搞,搞与不搞一个样,教学和科研是分开的,因此工作难以开展。
四、今后实验工作的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应完全为学科的教学服务,因此,我们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用新课标、新理会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2007年7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表现有: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注重共性培养,压抑个性发展。只重视智力因素,无视非智力因素;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继承前人的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国内外实践研究证明中学生创新能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能力等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进行专题性、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课题教研的自我指导能力。
2、以学科教学为抓手,寻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阶段研究措施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利用当前的信
息技术环境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目标,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设计课题。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不断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四、具体安排: 1、2006、4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2、2006、5――2006、6开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 3、2006、7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观念的过时和新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师生关系,是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经济、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途径的不断拓宽,和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能力和开发的智力,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效 1
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创新思维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实施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素质教育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另外,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视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尚且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目标和策略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1、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使新的教育思想渗入我们的教学中。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3、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2、上好实验课,做好“个案分析”等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
3、每两周组织研讨一次。
4、写好心得体会,研究总结。
5、写好阶段总结报告。
6、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