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观念的过时和新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师生关系,是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经济、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途径的不断拓宽,和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能力和开发的智力,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效 1
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创新思维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实施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素质教育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另外,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视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尚且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目标和策略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1、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使新的教育思想渗入我们的教学中。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3、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2、上好实验课,做好“个案分析”等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
3、每两周组织研讨一次。
4、写好心得体会,研究总结。
5、写好阶段总结报告。
6、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2007年3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表现有: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注重共性培养,压抑个性发展。只重视智力因素,无视非智力因素;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继承前人的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国内外实践研究证明中学生创新能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能力等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进行专题性、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课题教研的自我指导能力。
2、以学科教学为抓手,寻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阶段研究措施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利用当前的信
息技术环境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目标,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设计课题。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不断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四、具体安排: 1、2006、4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2、2006、5――2006、6开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 3、2006、7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二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第二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阶段研究措施
1、继续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定期做好各实验班间的交流,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5、做好阶段性总结及阶段性评估工作。
四、具体安排:1、2006、9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状的调查。2、2006、10――2007、10开展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3、2007、1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研
究
计
划
(二)河北魏县第一完小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实验总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课题实验总计划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传达并贯彻市电教工作精神,积极参加本学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深入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不断提高课题工作管理水平。在课题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全体成员的课题研究;以课堂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经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全体成员学会做课题研究工作,学会总结经验,收集课题活动的相关材料。
工作目标:
1、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2、丰富校园网的内涵,提升校园网的作用。
3、开展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电教教研活动。
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网络知识,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争取每位实验教师
上好一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汇报课。
(2)举行电教教研活动,邀请市区电教馆的领导来校进行指导。
(3)认真组织实验教师教研,出好每学年的录像课。
具体安排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课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体成 1
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认识,并以理论知识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
1、系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仿真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景的创设,这也是我们本课题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所以,我们在这学期将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该理论与课题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从而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使得课题研究更加有效。
2、学习课堂教学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我们离开了课堂教学理论的支持,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利用,会使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浮于表面,浮于形式,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3、学习信息技术中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如何在Internet网上查找相关的课件,学会如何整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并充分利用好有关教学信息。
二、组织全体成员,开好一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的公开课。公开课必须围绕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必须以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支撑。
三、加强总结经验,注意积累材料。
本学年,所有成员根据所参加的课题研究活动,写一些总结材料和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论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课题研究的收获,发现在活动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学期结束时,即时收集相关的活动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公开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活动总结或论文。
研究
研
究
计
划河北魏县第一完小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正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接受和推广。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创新情感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创新创新情感的培养。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诱发创新灵感。
2、开展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课题教研活动。
3、认真组织实验教师教研,寻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三、阶段研究措施
1、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优化课堂教学,关注情感需要,激活创新意识。
2、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鼓励求异质疑,彰显创新个性。
3、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定期做好各实验班间的交流,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4、做好阶段性总结及阶段性评估工作。
四、具体安排:1、2007、3制定阶段实验计划,开展学生的创新情感现状的调查。2、2007、4――2007、6开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方面的研究。3、2007、7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