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21、奇异的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的条件,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地壳运动
松脂球 →漫长岁月→ 化石
22.※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朗读,表演,体会重点词句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学习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道”。
1、教师讲故事。
我养过两条小金鱼。有一次,我去外地的朋友家玩,一个星期也没有回家,回到家里后,却看见小金鱼安然无恙。我当时想,我的小宝贝们一定饿坏了,就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的喂食。可出乎我的意料,第二天,我一看,我的两条心爱的小金鱼已经死了。我非常难过,伤心了许多天。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将会为你解开不解之迷?
3、读题置疑。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二、学文,领悟“道”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
3、感悟“蠢事”,理清脉络,归纳主要内容。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
(2)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作者他们到南太平洋旅游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把画面表演出来,你就读懂了。
(2)分角色表演。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
(3)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自己的心情么?带着这些心情,齐读第三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此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1)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游客和向导的表情或态度的词。
(2)品味重点句。
出示:
①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②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A、为什么向导原先不救,现在却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理解“极不情愿”。
B、想象说话: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6、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1)出示句子: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2)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向导看到这样的情形,他怎么做,怎么说?
(4)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叹?这悲叹里包含了深深的——?
(5)难道只有向导难过吗?你从文中的哪儿看出?
(6)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7)感悟启示:我们的原意是要“救龟”结果却“害了海龟”。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或他的同伴,你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8)汇报交流。
三、拓展,内化“道”
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的事例?(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2、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后分小组活动。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设计:
23、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震惊 悔恨
向导:冷淡 极不情愿 ── 悲叹……
24、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3、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教学难点:
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左边的“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理解字词:
1、面面相觑: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2、冰川期: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季,当时气候非常寒冷,欧洲和美洲北部都被冰川所覆盖,也叫冰河时代。
3、绝迹:断绝踪迹,完全不出现。
4、饶有兴趣:很有兴趣。饶:丰富,多。
5、博学:博,多,丰富。学问广博精深。
6、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狡黠:狡诈。黠:聪明而狡猾。
8、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郑重:严肃认真。
9、抿:(嘴、耳朵、翅膀等)稍稍合拢;收敛。
10、寻常:平常。
11、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和意见。
12、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13、怀疑:疑惑,不很相信。
14、捉弄:对人开玩笑,使为难。
15、正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躲避,不敷衍。课文指严肃认真地看着。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3、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谈理由。
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能从文中找到“我”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喜爱;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法让你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开始老师的表现让我们都喜欢上了他,即使都得了零分也没对老师产生怀疑,可一切都是老师编造的,感觉老师是在捉弄我们。
……
2、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
循规蹈矩潜心探索
绝对相信书本和权威持有怀疑态度用事实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问,探索真理
4、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它给带来的是什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吧!——自读,指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权威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怀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回忆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并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此刻,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敬。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森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价值。
三、小练笔: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的感受。
1、《我看怀特森先生》
2、《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3、《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4、自拟题目 板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与众不同:学会质疑
学会探索
影响深远:学习方式
生活方式 教学后记: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
25* 最佳路径(单一课)教材分析:
《最佳路径》讲述的是世界建筑大师既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一个难题: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并从它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启示: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最好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会1个会认字“滨”。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最好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讲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随机板书:
启发: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有什么问题?
1、这位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的建筑大师,怎么会从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结果怎样?
…………
四、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思考:
1、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寻找一个“最佳途径”呢?这个“最佳途径”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从文中寻找答案——“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3、由此我们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回是这个结果?
4、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你看到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回选择哪种?为什么? 老太太的: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也就是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吧!
6、格罗培斯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产生了路径设计方案,再读课文,看看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与老太太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7、道路铺设好了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评委们是怎么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讨论过程吗?小组讨论。
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是: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的优雅。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年迈老人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7、各位评委不仅完全理解了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想,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从这件事上,从设计师身上,获得了很大的启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最佳”。这个“最佳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真是受益匪浅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结尾是这样的,很富有哲理,推荐给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读: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五、小练笔:请代表评委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附:板书:25*最佳路径
启发
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认为满意的地方是:
一、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性。
二、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交流自然和谐。语文百花园五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温故知新”“阅读平台”“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标: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4、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文章不少于300字。教学重点:
1、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温故知新: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拓展与交流:写出自己的收获并与大家交流。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词语辨析
1、出示词语:
颓丧——快活答应——拒绝争先恐后——踌躇不前
2、这三组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当中,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从课文中找出来。(进一步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熟悉)
(1)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2)?(在本单元课文中居然没有找到“快活”一词)
(3)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4)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先恐争后爬向大海。
(5)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读句子,边读边思考,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语。
4、填写与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
(1)寂静的山村(热闹、喧闹)起来了。
(2)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现在成了(繁华)的大都市。
5、写出下面词的意思相反的词。
普通——特殊、特别浑浊——清澈冷淡——热情 详细——简略、简单丑恶——美好愚蠢——聪明
6、你还能举出几个反义词的例子吗?
(二)认识分号
1、读读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作用。
第一句中有两个分句都是写“他”(詹天佑)在设计线路时是怎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的,这两个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表示。第二句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两个分句都是写“我”心情不好时的表现。
逗号和分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但是像这两个例句的情况——每个分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表示了。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分号。
(1)有时候,他小声地朗读着书上的文字;有时候,他拿起笔在书上圈圈画画。(2)星期天,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在家里学习计算机。
3、你能自己写出一个带有分号的句子吗?
(三)拓展与交流
1、指名读宁宁、丫丫的阅读笔记,思考:他们是从哪些角度写出自己收获的? ——内容和中心,即了解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领悟到的科学精神。
2、你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谈自己的收获呢?
——懂得的道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学习到的学习方法、评价一个人物……
3、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
4、全班交流自己的收获。
(四)布置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科学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科学精神。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次口语交际将要谈论的话题就是“生活与科学”。
二、指读“活动建议”:你可以选择哪些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
1、运用科学获得成功
2、违背科学受到挫折
三、说出具体的事例: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经历这件事情时,自己有什么发现、思考、尝试?
四、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时应注什么?
五、自己练习说。
六、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并进行评价。
七、选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假如没有灰尘》
2、指导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不少于300字。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
1、围绕文后思考题,默读全文进行思考,将第一题的答案在文中画出来;将第二题的答案在空白处写出来。
2、全班交流:
特点一:灰尘在吸收一部分阳光的同时还能反射阳光。作用:削弱阳光强度,使之变柔和。
特点二:容易反射光波短的光,吸收光波长的光。作用:使天空呈蔚蓝色。特点三:灰尘的吸湿性强。
作用:使地面的万物不至于湿漉漉的;能调节气候,形成水的循环;保证了地面上生物的生存。
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这些说明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指导习作:
(一)选取写作材料: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过许多物品,如食品、文具、电器……你想用它们中的哪一样作为自己的介绍对象呢?
(二)索取写作内容:
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呢?
1、食品:外观、成份、滋味、营养价值;原料、制作方法、食用方法……
2、文具、电器:组成、外观、作用、使用方法……
…………
(三)掌握表达方法:
1、理解“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或“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习作要求“用物品自我介绍的方法”来写,那“自述”的意思就是后者了。
2、“想一想,写这篇《我的自述》时要注意什么?”:(1)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2)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物品的样子、特点、性能等等方面如实地写具体、写清楚;
(3)还要想一想如何发挥这种“自述”的写法的特点,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四)提出要求和期待: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写得既清楚又生动。
三、学生当堂写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要求讲评、欣赏习作。教学过程:
1、可采取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
2、可召开物品展示会:方便携带的物品以及物品简介。习作作者可做解说员。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能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第二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奇异的琥珀》
预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读熟课文。预习过程:
一、读熟课文。
二、学习生字。
1、读会。
2、会组词。
3、会写。
三、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1、联系上下文解词。
2、借助工具书解词。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这块奇异琥珀的形成的过程,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明理由。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培养自己逻辑推理能力及爱科学的精神。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想象的,通过对琥珀的探究,对词句的品味,学习体会课
文是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习重点:
1、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
学习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想象的,通过对琥珀的探究,对词句的品味,学习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的。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自然科学单元,来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首先我们来学习21课《奇异的琥珀》,在这一课中,你想了解什么?
2、教师整理问题:
(1)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2)它的奇异之处在哪里?
(3)本文围绕奇异的琥珀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自读本课,思考本文围绕奇异的琥珀写了什么内容?
2、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
(一)分享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1、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这块琥珀的样子。你能有几个词来概括这块琥珀的的特点吗?
2、这块琥珀不仅样子奇异,而且还有很大的价值,自己找出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价值是什么?
3、读出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价值之大。
4、小组总结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是什么?
(二)分享琥珀的形成,感受科学家推理的严密性。
1、琥珀的形成包括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两个步骤,可是真正形成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并不是那么的简单,所以科学家的推测非常的严密。请大家自己读琥珀的形成这一环节,感受科学家推理的严密性。
2、自己当一回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来推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3、汇报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他人补充。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缺少这个条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柏吉尔推测的严密性。
4、说一说在琥珀的形成的过程中,你最喜欢作者哪个地方的推测,为什么? 预设:
(1)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2)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3)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个小东西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三)拓展延伸
假如没有这么巧合,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质疑再探
本文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展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
粘())
参()祥()
2、在那块(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3、这块琥珀奇就奇在(实属不易。
22、表里的生物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难点)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前置学习
一、我要学会以下生字并会组词
秒
怜
拨
拒
怖怖
二、我要把下面的字音读正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li 蝉(chán)
四、我要会读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蒙mēng(蒙蒙亮)m?ng(蒙蔽)
五、近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六、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冯至,我国著名的诗人。16岁考入我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为什么能够如此,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表里的生物》一课中,找到蛛丝马迹。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整理问题。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2)本文讲了什么事?
(3)冯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作者是怎样写清这件事的?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宝石,钉住几个金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个小世界不但被表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1)在这里指的是什么?(2)作者认为是什么?(3)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2、概括本文写了什么事?
3、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童年的冯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细读感悟。
1、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冯至特点的句子,认真阅读,并写上自己的旁批。
2、同桌讨论。
3、全班反馈。
4、冯至抓住了自己心理的描写和对话的描写,将自己的好奇心刻画的淋漓尽致。可看,我们只要抓住人物当时的实际反应,就能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四、拓展延伸
你有像冯至这样的好奇时刻吗?请将你当时的反应讲给同桌听。
五、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预设: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从中看出了“我”什么特点?
六、展示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恰当叫声的词。
马 鸟 狗 狼 羊(咩)鸡(啼)
2、从文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3、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知识链接:
每年6、9月,海龟湾便有成群绿海龟回游来此,上岸产卵。每当夜深人静,雌龟便慢慢地爬上沙滩,在不被水淹的高潮线上,找到合适地点,挖出一个宽大的坑,才开始产卵,每次产卵50-200多枚。产完用沙土覆盖,龟卵在温暖潮湿的沙滩里自然孵化,经过49-60天,幼海龟破壳钻出,爬入大海。保护区工作人员帮助幼龟回归大海,海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重点保护动物。
前置学习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词。
2、把这些词读几遍。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理解下面词语意思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若无其事
踌躇
争先恐后
4、预习检测
1)对子轮流朗读课文,互相正音。2)对子指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之道》,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2、教师整理问题:
(1)“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2)本文讲了什么事?
(3)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写这件事的?
二、自主学习
1、查字典,了解“道”的意思,说一说什么是“自然之道”。
2、自读课文,概括本文讲了什么事?
3、本文讲了什么道理? 预设: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1)读一读。“万物之灵”是什么意思?
(2)结合本文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围绕救小绿龟这一事件来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向导的心情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起伏澎湃,请找出能表现情感变化的句子,认真的读一读,并想一想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展示汇报,补充评价。预设:
(1)向导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
(2)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把自己当成他们中一员,想象: 我们:如果不是 向导:如果不是
3、总结:
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懂自然规律,好心办坏事的事情?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五、质疑再探: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去,请提出来共同探究。预设:
小小辩论会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了,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
反方
六、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you gui
yu
chun
zhen cha
qi tu()
()
()
()Qi chuan xu xu
xiang che yun xiao
yu guan er chu
()()
()
2、我会区分形近字。
幻(遇()
吁))幼(愚()
于()
3、本文讲了什么道理? 一个这样的老师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正确理解词语狡黠、郑重其事、警惕、质疑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了解什么是“新怀疑主义”。
2、过程方法: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大胆展示。通过比较怀特森老师与其他老
个这样的老师”的鲜明个性,以及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不盲目轻信,尊重科学,勇于探索。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心怀“新怀疑主义”。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怀特森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正确理解“新怀疑主义”。难点:体会两处“正视”,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面对权威,面对长辈,也应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一、明确预习任务问题。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通过查字典弄清重点字的读音,并翻阅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反复诵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试理解个别句意,理清课文脉络。
3、课前完成预习自测题,将预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问题填写到我的疑问处,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探讨解决。
4、带着任务问题课内预习,进而生成自己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1、今天你想从《一个这样的老师》中学习什么?
2、教师整理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事?
(2)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3)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4)本文是怎样写清这件事情的?
二、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预设:
逐渐的,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一贯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1)用一个词概括本段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3)读出新怀疑主义。
三、细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怀特森老师是怎样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请从文中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想一想为什么?
2、汇报,补充。
3、作者不仅用“我”的心情变化作为明线,写清了我从怀特森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新怀疑主义”而且通过怀特森老师“凯蒂旺普斯”这一典型事件教会了我们质疑的精神。凯蒂旺普斯也成了质疑的代名词,被我们带入了课堂。从而让我们收获更多。(1)13段中,“我们”为什么敢正视老师的眼睛。一个人的自信,不能说凭空的,否则就是自大。那这些学生的自信是基于什么呢? 胸有成竹,对知识理解透彻
(2)14段中“我”为什么正视邻居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是什么?
4、小结:
(1)你喜欢怀特森老师吗?为什么?
(2)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四、质疑再探
本文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共同分享。
五、展示作业:
1、读拼音
jiǎo xiá
tàn suǒ
miàn miàn xiāng qù
jǐng tì
mǐn zuǐ
xiǎo jiào chē
2、把形容词教师的成语补充完整。)高()重
满腹(虚怀(()
()血
(言(导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语
()()心
25、最佳路径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并积累“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重难点
通过“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以及“大伤脑筋”体会格罗培斯对路径要求之高,感受他的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相机理解“微不足道”。
知识链接:
格罗佩斯,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沃尔特-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在这之后他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1919年,格罗培斯成为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鲍豪斯设计学校。后来包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前置学习:
1、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一:设疑导入
1、今天你想从《最佳路径》中学到什么?
2、教师整理问题:
(1)最佳路径是什么样的路径?
(2)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他是怎样设计出来的?(3)这位设计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解决上面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商议本文讲了什么事?指名反馈。
2、格罗培斯是怎样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的?他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3、联系全文说说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4、从本文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质疑再探:
你还有哪些想问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最佳路径”
六、达标测试:
1、拼音之林 mián yán
màn shān biàn yě
qǐ fā
yōu yǎ
wēi bù zú dào
2、进出课文。最佳路径的“径”的意思是(1971年,(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
2、你认为学习上的最佳路径是
语文百花园五
学习目标:
1、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2、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4、以“不少于300字。
学习重点
1、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2、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学习难点
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学习时间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温故知新
1)2)
2、拓展与交流,写出自己的收获并与大家交流。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自主学习
1、出示词语
颓丧——快活答应——拒绝争先恐后——踌躇不前
2、这三组六个词语都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当中,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从课文中找出
1)2)单元课文中居然没有找到“快活”一词。3)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4)而出,先恐争后爬向大海。5)滩上去。
3、读句子,4、填写与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
1)2)
5、写出下面词的意思相反的词。
普通——特殊、特别
浑浊——清澈
冷淡——热情
详细——简略、简单
丑恶——美好
愚蠢——聪明
6、你还能举出几个反义词的例子吗?
合作探究
1、读读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作用。
第一句中有两个分句都是写“他”,詹天佑在设计线路时是怎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的,这两个 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表示。第二句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两个分句都是写“我”心情不好时的表现。
逗号和分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但是像这两个例句的情况——每个分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表示了。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分号。
1)2)
3、你能自己写出一个带有分号的句子吗? 拓展与交流
1、指名读宁宁、丫丫的阅读笔记,思考:他们是从哪些角度写出自己收获的?
——内容和中心
2、你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谈自己的收获呢?
——懂得的道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学习到的学习方法、评价一个人物??
3、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
4、全班交流自己的收获。
5、布置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学习过程
引入: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科学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科学精神。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次口语交际将要谈论的话题就是“生活与科学”。
自主学习
读“活动建议”,1、运用科学获得成功。
2、违背科学受到挫折。
合作探究
如何说具体?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经历这件事情时,3、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4、小组内练习说。
展示交流
1、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并进行评价。
2、选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
把交流的内容写成书面作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假如没有灰尘》。
2、指导以“300字。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阅读平台
围绕文后思考题,默读全文进行思考,将第一题的答案在文中画出来,将第二题的答案在空白处写出来。
合作探究
1、全班交流
特点一
作用
特点二
作用
特点三
作用存。
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说明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习作中去。
2、如何习作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过许多物品,如食品、文具、电器„„你想用它们中的哪一样作为自己的介绍对象呢?
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呢?
1、食品外观、成份、滋味、营养价值、原料、制作方法、食用方法„
2、文具、电器„„
1、理解“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或“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习作要求“用物品自我介绍的方法”来写
2、“想一想,写这篇《
的自述》时要注意什么
1)
2)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物品的样子、特点、性能等等方面如实地写具体、写清楚。(3)还要想一想如何发挥这种“自述”的写法的特点,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交流展示
提出要求和期待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写得既清楚又生动。
拓展延伸
学生当堂写作。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根据要求讲评、欣赏习作。
学习过程
1、可采取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
2、可召开物品展示会,方便携带的物品以及物品简介。习作作者可做解说员。
第三篇: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点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的。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的想象依据。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琥珀的图片及资料。
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出示课件:
(化石: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
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
根据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种琥珀。(板书:奇异的琥珀)理解“奇异”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2.学生读。3.正音:“珀”字读“pò”,不要读“bó”;“脂”读“zhī”,不要读“zhǐ”;“湃”读“pài”,不要读“bài”。4.注意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5.理解生字词。
三、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由说说课文大意。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补充:课文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
2.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完成填空
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 琥珀”——“琥珀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 漏之处、不明之处)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
(“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5.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一个小小的琥珀引出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就是想象的作用。在生活中你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创作。板书设计:
形成(1—12)21奇异的琥珀 发现(13—17)
样子、价值(18)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2.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可是,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他的资料了吗?课件出示冯至的资料: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有诗集《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1.课件出示生字词 2.学生认读。3.正音
琴弦(xi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蝉(chán)4.多音字:转 蒙 5.理解词语
和谐:配合的适当。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
三、再读课文,通读大意
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2.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 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四、深入学习课文,感悟刻画人物方法,体会人物个性。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课文小结
1.本文语言生动,叙事简洁,充满趣味,你是怎样读的?
2.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家讨论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当“我”听见父亲怀表里的响声时,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探索精神。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 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重点)2.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难点)【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太平洋绿龟的图片或其他资料。2.制作课件或准备教学挂图。【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2.随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4.初步感受自然之道。【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之道无处不在,一个个奇妙而有趣的疑问在召唤着我们去探索,去解答。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走进第9课《自然之道》,跟着作者去亲近小海龟,感悟自然之道吧。
二、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自由朗读)
三、自学反馈,学习生字新词
看看这些生字和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愿意试试?(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孵、鹰、穴、颓、愚蠢、媚、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自作聪明、无遮无拦、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指读,读后正音解决“踌躇”读音,“颓”不能读“秃”。
瞧,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的生字,哪些地方特别容易搞错,你想提醒同学们的。
给“幼”找双胞胎兄弟“幻”“啄”的书写,再写一个你觉得难记的字。把生字放到词语中读。
四、梳理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讨论填空。
课文按()顺序写作。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经过:我们先是(),后来意识(),赶紧(),后果是()。
终于,我们明白了:()道理。2.集体交流反馈。
3.试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得到的感悟把课文分成三段,并简单概括段意。也可以用其他划分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4.有条理地根据以上关键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五、总结,质疑
唉,如果我们当初“见死不救”,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这中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下堂课让老师带着大家继续讨论!
六、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查资料,了解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是个美丽的世界,同时也充满了神秘,有其内在规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真实又令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
2.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去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观察幼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
(课件出示小龟爬过海滩)
师:我们知道幼龟离巢爬到大海是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便会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四自然段,去看看小龟的遭遇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简单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2.面对嘲鹰企图将幼龟拉到沙滩的险情,“我们”和向导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横线把有关词语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汇报交流。
(1)简单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汇报。
师总结:小海龟遇险,我们搭救。(板书:救一龟)“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你能简单表演一下小龟小心翼翼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看来,小龟是一只谨慎的“小侦查员”哪,它知道,回归大海的路途充满了危险呀!
(2)面对嘲鹰企图将幼龟拉到沙滩的险情,“我们”和向导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横线把有关词语画出来。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冷淡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句子:向导却若无其事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注意向导的身份——生物学家,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向导的若无其事与极不情愿吗?读读这句话吧。
一生读。齐读。
过渡:向导口中的“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作者当时明白吗?
师:让我们来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看看那血淋淋的教训,是否能让作者理解“自然之道”呢?
三、学生自主学习五至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自学要求)1.自学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当我们明白以后,我们是如何补救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交流:我们愚不可及的表现。师:小结。(板书:害群龟)我们愚不可及,一是不顾自然规律,焦急想救小海龟,而它其实是个小侦查员;二是不听作为生物学家的劝导,执意要救小海龟,最后导致海龟群受到巨大伤害。三是向导明知不该救小龟,但为什么还是要救了它。如果说我们是无知之愚,那么向导是否就是有知之愚呢。
(2)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或问: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
师:能读出我们的悔恨之情吗?
生读。齐读。
师:我们愚不可及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这给小海龟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呀!哪个同学来告诉我们?
生答。(第六自然段)
师:我们怎样弥补过错呢?(板书:补救)找出第七自然段中的动词来。
这些动词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抢救的繁忙,我们抢救小海龟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呀))
(课件出示:众人紧张抢救小海龟的图片。)
体会,齐读第七自然段。语调稍快,读出紧张的气氛。4.采用引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
师引读:抬头仰望天空(引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
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师:我们心情多么难过:
生:(读文第二、三句)“我和同伴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师: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生:“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可用什么词替代“悲叹”?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根本”一词说明了什么?
(一个“悲”字写出了向导心中的悲痛与难过!“根本”一词说明,向导认识到,小海龟们受到伤害的根源在于我们,是我们破坏了小海龟防御天敌、自我保护的机制。)(板书:悔恨)
(此处对于向导不想救龟——救了龟——后悔救龟的情感变化,学生可能会有思考,争议,要灵活处理。)
师小结: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这一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同学们,此时此刻……
三、发挥想象写话
假如你是后悔莫及的向导……
假如你是葬身食肉鸟之腹的一只小海龟……
假如你是一只吃得饱饱的海鸥……
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的同伴……
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几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
过渡:最终,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四、总结拓展,升华“道”
1.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结尾: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同学们,作者终于领悟了人不能自作聪明,不能违背自然之道,那么,学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如:我明白了,大自然有它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人不能自作聪明,否则会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
(违背自然之道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等。
(板书:悟道:自然之道)
师: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呀。你了解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你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 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学生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不能帮助小鸡出壳,不能帮助蝴蝶蜕蛹等。)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2.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人们遵循自然之道。【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救一只
我们 愚不可及
害一群24 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4.体会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5.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运用“新怀疑主义”。【重点难点】
1.感受怀特森老师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2.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感受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教学准备】
1.布置课文提前预习课文和生字词。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谁来说一说。
2.教师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教师是罗盘,引导我们去探索。从小到大,我们在很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在少年时代就遇到一位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学生们自读课文。注意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2.结合课文上下内容理解下列生字词的意思。面相觑(qù),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恐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同学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你们有过“面面相觑”的经历吗?)(jiǎo xiá),狡猾;诡诈;(怀特森老师眼里为什么闪过狡黠的光芒?)
④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
⑤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怀特森老师是怎样郑重其事地讲“凯蒂旺普斯”的?)
⑥质疑,质,证据。疑,疑问。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蒂(di)
2.分角色朗读,注意有感情朗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总结:怀特森老师把一个不存在的“凯蒂旺普斯”介绍给我们,我们没有怀疑,结果考试时我们都不及格。从这件事我们学会了新怀疑主义,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怎么分?(板书)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怀森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 第二部分(3-10自然段):写怀森特老师对我们进行测验。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写我们把怀森特怀疑主义带入了以后的课堂。第四部分(14自然段),写“我”与邻居的谈话。
四、质疑问难,提出议题
1.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文章,那么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问题: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筛选,确定议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最多的是“怀特森究竟是怎样的老师?”。很好,同学们抓住了本文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该从哪下手呢?对,首先是怀特森老师的言行,然后是同学们的反应。那么我们研究的顺序理清了,就是:
(1)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怎样的老师?
(2)“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老师总结:我们已经把研读思路理清楚了,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提的问题,我们还没处理,老师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们搁在上面三个板块中解决。然后把这些问题带到我们下节课的研读文本中。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读音及意思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这件事,你觉得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简单评价即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2.同学们对怀特森老师有了一个自己的印象,但这些印象是否和作者相符呢?这需要我们深入文本来找寻答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出了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大家还记得吗?
(1)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怎样的老师?
(2)“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三、再读课文,课堂答疑
1.那么我们首先思考第一个问题: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 出表现怀特森老师言行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并批注上你的感受。
(1)学生自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
2.(讨论结束)你觉得怀特森是个怎样的老师呢? a.博学多才,第1、2自然段,语言描写看出的,还可以从同学们的反应“面面相觑”“惊奇”中看出。
b.戏弄学生,第3-7自然段,从老师的语言、神态描写中,品读“狡黠”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
c.促使我们学会怀疑,第9、10自然段,从老师的语言和行为的描述中看出。他解释了我们不及格的原因,并将成绩登记到成绩册上。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怀疑,否则这种事还会重演。
3.那么,你们了解了比利他们不及格的原因吗?
(不是知识性的,是没有认真思考老师说的话,发现其中的疑点。)
4.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都有哪些疑点呢?
(冰川期已经灭绝,不可能有人看见,怀特森老师却向我们精确地描述了这种动物的特征;冰川期已经绝迹,不可能留下头骨,只可能是化石;那么早就灭绝的动物的头骨,该是多么的珍贵呀,怎么可能任由一位普通的科学老师拿来拿去,还可以让同学们传看。)
5.再读文章,勾画出表现“我”的情绪变化的句子,并批注“我”的情绪变化和“我”眼中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1)第2自然段,喜欢——“这回我遇到了一位博学的老师”;
(2)第4自然段,“吃惊”——“我却惊呆了……”;
(3)第8自然段,不满、愤怒——“那你为什么?为什么?算什么……”;
(4)第10自然段,理解——“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学到点什么”;
(5)第14自然段,敬佩——“你错了……”。
6.过渡:怀特森老师虚构了一个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让我们去思考,去怀疑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说的,“他希望我们学到些什么”,那么他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呢?
自读11-14自然段,勾画出学生们学到了什么。
(1)“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写小论文,说明小轿车和生物不一样”——学习方式——自我探索;
(2)新怀疑主义——学习习惯——带着怀疑精神去听课,去思考;
(3)“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故事……”——生活习惯——对大人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7.老师总结: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一个 的老师呢?(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老师)
四、细节精读,1.简述文章中的“新怀疑主义”指什么呢?
新怀疑主义 意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有坚持真理的毅力
2.怀特森老师教会了学生们“新怀疑主义”,你还能想到哪些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吗?
(袁隆平、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伽利略。。)3.老师注意到,文章中多次出现“凯蒂旺普斯”,那么,“凯蒂旺普斯”究竟指什么呢?(原指一种从来就没有过的动物,对学生们来说,则代表着这一次的教训,代表需要核实的事物,代表值得怀疑和研究的说法,也代表荒唐的“想当然”“自以为”“被忽悠”。这是一种借代手法,好比说话时用绰号、用某些特征代表某个人。)4.勾画出含有“正视”的句子,比较体会:
第一个“正视”:课堂上,我们敢于正视老师的眼睛,因为我们明白________。这时,“凯蒂旺普斯”代表着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正视”: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错了。”这又看出了一种()态度,()心情。
请你把这个句字补充完整:怀特森老师没有捉弄我们,而是在__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的老师。
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5.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这后三个段落看似多余,能否删去呢?(不能,它是对“怀特森”老师教育结果的深入描写)6.小结:是呀,这正是文章写作的一大特点,这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不从正面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烘云托月的效果,尤其在难于正面描写人物时,侧面描写更有其特殊的功用。其实在平日的习作中很多同学都用过,您能结合自己的习作举个例子吗? 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二者相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板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我”的心情 怀特森老师
喜欢、敬佩 博学多才
“吃惊” 促使质疑——与众不同
不满、愤怒 引导探索
理解 学习方式——影响深远
敬佩 生活方式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最佳路径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喝、看、转”。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
4.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发表自己的见解。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及资料。
2.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板书课题: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3)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4--5)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6--7)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以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
(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1)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2)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他伤脑筋?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6.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
四、阅读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不仅设计出来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课文4、5自然段。
(从卖葡萄的老人那儿受到启发)
2.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3.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4.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可读读6、7自然段)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4--5自然段。
五、阅读第三部分(6--7自然段)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6、7自然段。
学生讨论后小组相互交流。
老师简述: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3.朗读第三部分,体会方案的高明。4.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5.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谈谈对格罗培斯的认识,相互交流。
2.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第四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主题阅读
第五
单
元
教
案
主备人:董芹 修订人: 辉县市文昌小学
主题阅读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单元导读”吧!这个单元又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我们去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但是同学们还要象以往一样,边学习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深入读书去解决。小草之歌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一.看题三部曲。
1.猜一猜。2想一想。3.照一照。
二、走进文本
1.课文认真读3遍。家长签条。
2.圈生字,画词语。把词语抄写一遍。
渺小、惭愧、气馁、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微不足道
3.多音字:露-lÙ露水-lÒu露面挨-ái挨打-āi挨着近义词:奉献-贡献枯槁-憔悴 反义词:渺小-伟大奉献-索取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样,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
四、问题导航
1、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五、以文带文
小草
春天到了,大地复苏,花儿开放,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我十分喜爱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上面种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生命〕,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天地。细看,它们是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
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时而舒展双臂,时而左右摇摆。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小女孩,天真可爱。这时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你别看小草这样〔软弱、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大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果然,小草又慢慢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顽强啊!”
小草,没有鲜花那么娇艳,没有白杨那么挺拔,可是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人们说“疾风知劲草”,小草是当之无愧的。
一、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天真可爱()
2、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二,短文借_____抒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二)
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坪,上面生长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一片绿色的大地。细看它们,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阵阵春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肩,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是ē nuó()多姿。这时,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乐而忘返。
别看小草这样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暴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yǎn yǎn yī xī()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向暴风雨屈服的。不一会儿,小草果然慢慢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jīng yíng()的泪珠!它们好像骄傲地说:你看,我们多么顽强啊。是啊!小草没有鲜花那么娇艳,没有白杨那样挺拔,可是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白居易这句诗写得多好呀!严寒的冬天一过,小草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把文中拼音里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3、生机勃勃的反义词是。
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感情。
5、用“~~~~~”画出文中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至少找两句。)
6、将文中白居易的诗填完整。
答案
(一)一、1.比喻,不是拟人,把小草比喻成女孩。2.拟人
二、短文借小草抒情,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答案
(二)1、我爱小草
2、婀娜、奄奄一息、晶莹
3、死气沉沉、观赏或赞赏
4、喜爱、画文中第一句。
5、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的第四句(“一会儿„„泪珠!”)都把小草当作人来写。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8争吵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题三部曲。
1.猜一猜。2想一想。3.照一照。
二、走进文本
1.课文认真读3遍。家长签条。
2.圈生字,画词语。把词语抄写一遍。
吵架、得奖、骂人、承认、肩上、愤怒、缘故、诚心诚意、防御、毕竟、不料、悲哀、后悔
3.多音字:脏-脏话-内脏
近义词:后悔-悔恨缘故-原因故意-有意 反义词:承认-否认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而安利柯却故意碰了克莱谛的胳膊肘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四、问题导航
1.“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3.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父亲的话,你赞成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我同意父亲说的话。当文中的“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应主动、大方地向可莱谛认错,表示谢意,而不应向善良、大度、重友情的可莱谛举起戒尺,实在不应该,所以我同意明事理的父亲的话。)
五、以文带文
一棵梨树被虫咬伤了,两只啄木鸟看见了,讨论怎么给树治虫。一只啄木鸟说:应该从树尖治起,因为树尖是发芽成长的部分,很重要。另一只啄木鸟说:应该从树根治起,树根是根本,没有根,怎么能使树发芽呢?
两只啄木鸟争执不下。争论一天,没有结果;争论两天,还是固执已见;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还是僵持着。而病树呢,已被虫蛀空,风一吹,倒了!
这时,两只啄木鸟还在争吵,不过,争吵的不是怎样治,而是责任应该由谁担负。
1、联zāngzàng系短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固执已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僵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词。应yīnɡ()yinɡ()担dān()dan()
结jiē()jie()倒dǎo()dao()
3、根据短文填空。两只啄木鸟为了而争吵,一只啄木鸟认为________________,另一只啄木鸟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9小泽征儿的判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泽、欧、谱、谐、素、权、弃、桂”8个生字,“欧洲、乐谱、指挥棒、和谐、素质、权威、桂冠、判断”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3、会用“全神贯注”“再三”造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教学难点:
了解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一、看题三部曲。
1.猜一猜。2想一想。3.照一照。
二、走进文本
1.课文认真读3遍。家长签条。
2.圈生字,画词语。把词语抄写一遍。
欧洲、乐谱、指挥棒、和谐、素质、放弃、祝贺、权威、桂冠、试探全神贯注
3.多音字:冠-冠军皇冠曲-歌曲弯曲
近义词:和谐-协调、和睦郑重-庄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反义词:坚持-放弃坚信-怀疑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叙述了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中,敢于在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做出判断,指出乐谱的错误,并在大赛中夺魁的事,表现了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guànguān
qǔ
qū敢于坚持自己正确见解的品质。
四、问题导航
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的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谈谈对句子的理解,从读中悟出道理。
五、以文带文
丢下哪位科学家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恶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饥荒而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活存,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
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0皮巧根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一、看题三部曲。1.猜一猜。2想一想。3.照一照。
二、走进文本
1.课文认真读3遍。家长签条。
2.圈生字,画词语。把词语抄写一遍。不声不响不约而同
3.多音字:倒车倒下磨刀磨盘 dàodǎomó
mò近义词:方便-便利
反义词:危险-安全允许-禁止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四、问题导航
1、他为什么要架桥?用“---”画出架桥的原因(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2、他是怎样架桥的,用“﹏”画出架桥的经过。(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百花园五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一、到语海中畅游。
1.出示“词语真有趣”栏目中的词语。
(1)自由读这些词语,看看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想想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①你发现每组里的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词语的两个字前后位置变了;两个词的意思不同。)
②指名说说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
(4)这些词语真有趣!你还能说出具有这样特点的词语吗?
(到来——来到、水池——池水、文盲——盲文、晴天——天晴„„)
2.出示“读一读,想一想”栏目中的句子。
(1)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句子中“说”字的位置,再看看“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回答。
(3)小结规律:
①揭示语“某某说”在前边,“说”字后面用冒号,表示引出引文。
②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后面,“说”字后面用句号。
③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三、学会“积少成多”
1.学生自主朗诵古诗《别董大》。
2.老师简单讲清“曛”字的字义和诗的写作背景。
3.学生再自主读诗。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一、检查背诵《别董大》。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这节课,我们先到“阅读平台”来体验。板书题目。“尝试”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短文,多读几次,并想想短文写谁尝试做什么事。
3.指名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4.再默读短文,看看能从短文中读懂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5.思考并讨论:布鲁斯是从什么事情中受到鼓舞,并最终打败侵略者的?从布鲁斯最后获得胜利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学会“能说会道”
1.阅读“能说会道”的内容,并想想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说话内容是劝说,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讲究方法,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
2.除了课本所说的,还可以有哪些劝说的话题?
3.自选话题,想一想该怎样劝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4.全班交流:指名演一演,再评一评他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劝说别人重在“劝”字,要以理服人。我们平常见到一些不良行为应该主动劝说,维护社会公德,做一个守公德、讲文明的好公民。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谈话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从众多别人帮助你或你帮助别人的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
二、明确要求
打开课本,读读“笔下生辉”的内容,想想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然后说说。
三、选择事例
1.在平时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
2.从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想想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交流材料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选择的事,要把最受感动的部分说清楚、说具体,其他同学可以发问或补充、修改。
2.指名在全班说,集体评议好在哪里,并修改。
五、自主习作
1.独立撰写习作。
2.请同桌同学读一读。
六、课后作业
再把习作写完整。
第17、18课整体识字
一.读词语。
渺小、惭愧、气馁、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微不足道吵架、得奖、骂人、承认、肩上、愤怒、缘故、诚心诚意、防御、毕竟、不料、悲哀、后悔 二.听写词语。(你会很棒的!)
第19、20课整体识字
一.读词语。
欧洲、乐谱、指挥棒、和谐、素质、放弃、祝贺、权威、桂冠、试探全神贯注不声不响 不约而同
二.听写词语。(你会很棒的!)
第五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刘靖怡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童话寓言之旅”。单元中《稻草人》、《寓言二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精读课文,《刺猬汉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其中有两则是寓言,剩下的课文是童话作品。
本单元以“要注意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为专题。既编排了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也有外国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格林兄弟、赛尔玛˙拉格洛芙的著名童话,还有在本套教材中首次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寓言。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寓言两则》所选编的《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都是著名的寓言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童话表现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中的一个情节。课文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放鹅的男孩经常捉弄鹅。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他勇敢地从狐狸口中救下一只野鹅,最终得到野鹅们的信任。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改错、勇于舍己、乐于助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这几篇课文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通过阅读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道理,并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到童话、寓言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
教师在教学前,应大体了解童话、寓言的概念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注重引领学生欣赏童话所展现的美丽奇妙的景色,注重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品味、积累童话的语言,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对于首次学习文言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并在学习方法上教育恰当地指导。教师可以先行查找、归纳一些学习文言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留、换、补、删”四种具体方法。
1、保留原词。即凡人、事、物等名词性的表意词可以保留不动。
2、改换词语。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词换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3、增补词语。即将文言文中常省略的各种句子成分补充译出来。
4、删略词语。即将文言中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去掉不译。
当然这些内容不一定全教给学生,但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中安排了相关的训练内容:“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以总结交流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童话学习进行评价与叫,尤其是从学习方法哂纳感进行了总结。“阅读平台”提供的寓言诗意在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口语交际”和“习作”也是围绕寓言、童话来进行的。“大家谈:寓言和童话”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一个延续。意在使学生通过有条理、有重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在“童话、寓言”王国里尽情遨游、捕捉乐趣、受到启迪。“习作”是编写童话。这是一次有意思的习作实践,也是一次想象作文的训练。
教学本单元可用14课时。精读课文8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一”4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随文识字20个,会写生字23个。
2、能够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字的意思,积累成语。
3、认识破折号,了解它的作用。
4、指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对童话中人物进行评价,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5、朗读并背诵寓言故事,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6、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初步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表达出来。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为主。故事生动、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也正由于童话作品的生动有趣,学生们往往更容易被奇异的情节和奇特的人物外貌所吸引,而忽略对内容本身地深入理解、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体会。因此教学时,不但要关注到学生兴趣,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说说受到触动的理由,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并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解童话、寓言的表达方法。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理解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生字,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你们一定认识了很多可爱的童话人物。其实很多可爱的形象都出自一位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简介作者)他的作品揭露丑恶、歌颂善良,还蕴含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交流所得。
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喷香pèn明晃晃huǎng暖和huo裂缝fèng
2、尝试当堂听写词语
3、再读课文(可以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先思考后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故事发生在大年夜,远远地走来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出示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要点:冷、饿、不敢回家(演示文稿相机出现重点句子,指导理解、朗读)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先读后议再读)
无论多冷多饿,无论打着卷落满雪花的金发多美,她都顾不上。从两次“大年夜”的出现感受到小女孩现在饥饿、寒冷、痛苦,生活很悲惨。
3、反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2。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①教师出示表格
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
②学生交流补充填写。
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
第一次 暖和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梗(寒冷)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饥饿)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
第四、五次 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
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①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
----“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①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②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①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
②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①对比读,你发现什么? ②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
③齐读文中的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①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
②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
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词语。
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
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
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
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
悲惨、黑暗值得同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2、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进行练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畅谈:
1、回顾文章内容,说一说: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10、11自然段,学完文章后你有些怎样的深刻?
二、创设情景,尝试练笔。
这样一位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如果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呢?
① 自由读一读15页的“阅读链接”。
② 从短短的诗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 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④ 小组内交流。
⑤ 全班交流评价标准:真情实感;尊重原著基调;语句通顺。
三、词语检测:
1、订正作业中关键词语(如:蜷、烤、僵)
2、多音字组词语。喷缝和晃
3、比一比,组词语。
梗蜷僵
便倦疆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进行课外阅读,为后面活动做准备。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会认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3、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诧异:觉得很奇怪。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恳求:恳切地请求。
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鹅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2、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
◎再如7、8自然段中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
◎又如13自然段“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
四、交流学习体会: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如:积累了词语: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出其不意、百爪挠心;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
2、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
语文百花园一
口语交际及阅读平台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寓言诗,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寓言诗的特点。
2、选择课内外阅读的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按要求讲给大家听。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在本单元的新课文教授之后都布置一些与此次训练有关的内容,供学生提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畅游在“童话、寓言故事”的海洋中,亲历着一个个惊险有趣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好吗?
二、学习借鉴: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寓言故事可以讲明寓意也可以让大家思考
③倾听别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三、准备发言:
1、自己在看一看活动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想一想自己是否按前三点要求准备了?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做一些调整和完善。自己先小声说一说。
四、进行活动:
1、结合教材中“活动评价”发放“活动评价表”,对听、说者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2、小组内发言,大家共同评价,推选最佳发言者。
3、每组代表在大家的帮助下完善发言,然后在全班展示,评选出“优秀故事大王”
五、延伸阅读:
教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而且同学们在阅读中不仅用眼睛在看、用嘴在读,更是用心在感受、用头脑在思考。老师也阅读了一些作品,特别是我还发现了一种体裁-----寓言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1、自主阅读,思考:①寓言和寓言诗又有什么异同?②这两则寓言诗告诉我们什么?
2、集体交流:问题①同样都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但寓言诗比寓言更加短小精炼。
问题②这两则寓言诗都告诉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以个人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客观地、公正地去认识它们。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讲给家人后伙伴听。
2、阅读“习作要求”,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