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作文教案
教学习作1 家
学习目标: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三、习作讲评 重点难点: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教具准备:优秀习作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从自己家的故事中选出感受最深的材料进行习作,表达出对家的眷恋与期待。题目自拟。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材。要从自己家的故事中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去写。2.小组合作。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动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小组代表交流,要求尽量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1)所选材料是否为有关家的故事;(2)是否表达出对家的眷恋与期待;(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自主习作
学生再次阅读习作要求,然后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教学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二、向学生推荐范文。
总评:习作选择了感人至深的材料,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展现了一位深爱子女的慈父形象。“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切、细致,反映了“我”内心的变化。本文语言生动,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它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二、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眷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1)选材是否恰当;(2)内容是否具体;(3)是否表达了你对家的眷恋与期待。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错别字等也要修改;更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
教学习作2
记一次比赛
学习目标: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习作思路。学习重难点:把比赛的过程写清楚,把比赛最精彩的场面写具体。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炼写作方法
1.学生观看录像,欣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精彩片段。
2.引导阅读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描写片段,帮助学生提炼出描写场面的方法:按顺序写,把最精彩的场面作为重点写具体,通过对现场观众的描写烘托比赛的气氛。
二、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记一次比赛”,注意按顺序把比赛的过程写清楚,把最精彩的场面作为重点写具体;在写参赛者的同时,还通过对现场观众的描写烘托比赛的气氛。
三、确定习作内容
从自己参加比赛的亲身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刻或感受最深的一次比赛作为习作内容去写,将场面写的真实,具体,清楚。
四、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自由写作,师巡视指导。
教学
教学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组推荐一、二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认为写的好的片段。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清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二、师读范文,生评论。
请学生谈谈习作范文的成功之处。
三、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眷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介绍本次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是否写清楚了比赛的经过;(2)比赛的场面是否写的具体。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五、课堂小结
教学
教学习作3 成长的烦恼
学习目标: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学习重难点:明确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表哥驾到》中“我”的妈妈对表哥和“我”的评价吧!
2.师模拟情景,朗读有关句子。
二、启发思考,交流看法 1.提出问题:
你认为《表哥驾到》中的表哥和表弟真的相差甚远吗? 两位妈妈为什么对两个孩子褒贬不一?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有时,我们还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谁愿意把这种感觉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呢?
2.创设情境。当然成长也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也许你正为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心,也许你正为与朋友间的一场不愉快而懊恼……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鼓励每个方面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的内容,互相评议一下,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方面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昼说具教学
教学
体。
2.师生评议。要点: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习作要求。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的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投影出示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选择3位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佳作全文,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从怎样个性作文方面去谈。
教学
教学习作4 写一种动物或植物
学习目标:
1.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2.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3.习作讲评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2.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自己设想为一种动物或植物,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你的独特经历。题目自拟。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材。把自己设想为一种动物,也可以设想为一种植物。2.小组合作。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习作内容,鼓励大胆想象,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小组代表交流,要求尽量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1)想象是否合理;(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3)中心是否明确。
四、明确要求,自主习作
学生再次阅读习作要求,然后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教学
第2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二、向学生推荐范文。
三、总评习作
四、誊写习作
五、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业本上。
第3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想象是否合理;(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3)中心是否明确。
二、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三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错别字等也要修改;更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
教学习作5 读后感
学习目标: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这次习作的初稿。
二、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三、习作讲评 学习重点难点:
一、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二、读后感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不少精彩的课文,其中一定会有你最喜欢的一篇,读过后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某篇文章后的感受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主读题目,想想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2、学生汇报交流。
三、指导学生习作,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1、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哪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习作素材。
3、写读后感还要注意些什么?出示课件
四、学生当堂习作,完成初稿。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评赏优秀习作
每小组推荐一两篇佳作,有作者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教学
教学
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1、向学生推荐范文。
2、总评
这篇读后感的立意很好,感受深。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先概述所读文章内容,再突出写了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最后联系实际谈认识,整篇文章条理连贯,一气呵成,堪称佳作。请学生互相谈谈例文的成功之处。
二、眷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眷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评讲要点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讲评的重点是:
(1)语句是否通顺,流畅;(2)内容是否精要;(3)有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4)感受是否真实具体。
二、分类点范讲评
出示片段范例,从文中一词一句一个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并指出病句根源。
三、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投影出示佳作片段,共同商读评议。
2、结合以上提出的讲评要点,赏析两篇学生完整的习作。
四、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阅读自己的习作,画出写的好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2、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各自修改,继续完成习作。
五、展示习作,树立信心
六、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
教学习作6 倡议书
学习目标:学习写倡议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明确倡议书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格式]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
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独自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 ”。
(二)称呼
倡议书的称呼可根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三)正文
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
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
教学
教学
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四)结尾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五)落款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教学
教学习作7 最难忘的一次实验
第1课时
一、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作文要求从自己做过的实验中选出感受最深、最难忘的一次实验进行习作,写出自己实验的过程和收获。
二、启发思考讨论,梳理思路
1.自主选材。要从自己做过的实验中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去写。
2.确定写作内容。
回忆实验的过程
实验是否有趣
在实验中得到了什么有益的启示
3.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造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
小组派代表交流,要求按实验的顺序把内容说具体。
(特别要按先后顺序写清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2.师生评议:
(1)这个实验的步骤说清楚了没有;
(2)实验中的哪一步最难做,写细致一些;
(3)做实验时你的心情如何,做完后有什么感想,或写你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四、明确要求,自主习作
学生再次理清思路,然后自主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教学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向学生推荐范文。集体评议。
二、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
(1)是否写出了完整的实验过程;
(2)叙述内容是否按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
(3)叙述是否具体生动;
(4)有没有表现此次实验中的感受和得到的启发。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上面四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错别字等也要修改;更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
教学习作8 景物描写
学习目标:
1、描绘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写景状物的课文,让我们领略了许多好景致。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美。
二、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汇报选择描绘的景物。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习作的内容、方法。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
2、师生评议。
(1)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2)按一定的顺序写(3)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指导写作
1、指导学生列出提纲。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
教学
教学
第二课时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组推荐一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向学生推荐范文。
二、誊写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讲评的重点是:(1)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2)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写;(3)是否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欣赏习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习作,抓住上面三点进行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自评自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
教学
第二篇:湘少版六年级上册英语复习教案
湘少版六年级上册英语复习教案
Unit 1-3 [Teaching aims:]
a.语言知识目标:复习目标语句: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I learnt writing/read books…;
b.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与操练,能够通过这些语句进行表达,运用句型来描 述假期生活,日常计划,电脑功能,中秋节文化与活动,天气预报和野营活动;
c.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树立正确生活习惯意识等。
[Key points:]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holidays?/I learnt writing/read books…;
Katiealways gets up early/often does homework/sometimes plays chess/never takes a walk… 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Difficult points:]
There will be/It will be sunny and warm/a light rain/a strong wind/a light snow;句型的操作和训练。
[Teaching Methods:] The Audio-lingual Method/TPR/The Direct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 Ⅰ.Warm-up(热身活动)have a free talk Ⅱ.Words Review A.Read the words of Unit1-Unit6, read after the teacher.B.Make dialogues of these words.Ⅲ.Sentences Review A.Read the sentences and how to use the sentences.B.两人小组读课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上动作和表情。
这一环节是一个机械操练的阶段,目的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学习语言,掌握语言。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小梯度,多台阶地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Ⅳ.Production(任务完成)A.分组合作学习: 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个人假期和日常生活安排,电脑功能,中秋节文化习俗,并且进行练。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对天气预报和野外露营进行猜测和计划表达。
B.让学生把所学的句子进行pk。把学生分成小组,每次每组学生说得又快 又正确的学生得分,有额外拓展的可获得加分,得分高的小组获胜。
C.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学会了并运用了本课的语言知识。
Ⅴ.Summary and Home work(小结与作业)
a.Summary
b.Homework
全班完成:熟读课文;听说读写五个重点句子;预习unit4-6:
背诵或表演课文。
Unit 4-6 [Teaching aims:]
a.语言知识目标:复习目标语句:
We can email our friends/play games/search for a lot of things/send greetings on the computer.b.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与操练,能够通过这些语句进行表达,运用句型来描 述假期生活,日常计划,电脑功能,中秋节文化与活动,天气预报和野营活动;
c.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树立正确生活习惯意识等。
[Key points:] We can email our friends/play games/search for a lot of things/send greetings on the computer;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oming, we enjoy eating moon cakes/looking at the moon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Difficult points:]
I will bring a box of cakes/a few cans of Coke/some fruits…;句型的操作和训练。[Teaching Methods:] The Audio-lingual Method/TPR/The Direct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 Ⅰ.Warm-up(热身活动)have a free talk Ⅱ.Words Review A.Read the words of Unit1-Unit6, read after the teacher.B.Make dialogues of these words.Ⅲ.Sentences Review A.Read the sentences and how to use the sentences.B.两人小组读课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上动作和表情。
这一环节是一个机械操练的阶段,目的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学习语言,掌握语言。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小梯度,多台阶地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Ⅳ.Production(任务完成)A.分组合作学习: 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个人假期和日常生活安排,电脑功能,并且进行练。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对天气预报和野外露营进行猜测和计划表达。
B.让学生把所学的句子进行pk。把学生分成小组,每次每组学生说得又快 又正确的学生得分,有额外拓展的可获得加分,得分高的小组获胜。
C.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学生学会了并运用了本课的语言知识。
Ⅴ.Summary and Home work(小结与作业)
c.Summary
d.Homework
全班完成:熟读课文;听说读写五个重点句子;预习unit7-9:
背诵或表演课文。
Unit 7-9
[Teaching aims:]
a.语言知识目标:复习目标语句:
What can I do for the old people?/I canmake tea for them/clean their houses/make them happy.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keep the rivers clean/we shouldn’t waste water/litter.This bird is bigger than the first one.b.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与操练,运用句型来交流探讨怎样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如何进行物体间比较的描述。
c.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保持身体健康。
[ Key points: ]
What can I do for the old people?/I canmake tea for them/clean their houses/make them happy.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keep the rivers clean/we shouldn’t waste water/litter.This bird is bigger than the first one.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 Difficult points: ]
This bird is bigger than the first one„/ What’s wrong with you?/ I don’t feel well/ I have a fever.物体大小的比较及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和运用,身体状况的描述。句型的操作和训练。
[Teaching Methods:] The Audio-lingual Method,TPR
The Direct Method [ Teaching procedure: ] Ⅰ.Warm-up(热身活动)Let’s talk about how to help old people
Ⅱ.Words Review A.Read the words of Unit7-Unit9, read after the teacher.B.Make dialogues of these words.Ⅲ.Sentences Review
A.Read the sentences and how to use the sentences.B.两人小组读课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上动作和表情。这一环节是一个机械操练的阶段,目的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学习语言,掌握语言。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小梯度,多台阶地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Ⅳ.Production(任务完成)C.分组合作学习: 进一步学习如何帮助老人,保护地球母亲,安排业余生活,组织圣诞节活动,比较不同物体,描述身体状况。
D.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其表达能力,开阔了其视野。同时,学生学会了并运用了本课的语言知识。
Ⅴ.Summary and Home work(小结与作业)
A.Summary
B.Homework
全班完成:熟读课文;听说读写五个重点句子;
背诵或表演课文。
Unit 10-12
[Teaching aims:]
a.语言知识目标:复习目标语句:
What’s wrong with you?/ I don’t feel well/ I have a fever.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Let’s see a play.It’s Christmas again, 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b.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与操练,运用句型来交流探讨怎样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庆祝圣诞节,如何进行物体间比较的描述,怎样表达自身身体状况和玩乐建议。
c.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热爱地球,保 持身体健康,安排休闲生活。
[ Key points: ] What’s wrong with you?/ I don’t feel well/ I have a fever.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Let’s see a play.It’s Christmas again, 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 Difficult points: ]
This bird is bigger than the first one./ What’s wrong with you?/ I don’t feel well/ I have a fever.物体大小的比较及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和运用,身体状况的描述。句型的操作和训练。
[Teaching Methods:] The Audio-lingual Method,TPR
The Direct Method [ Teaching procedure: ] Ⅰ.Warm-up(热身活动)Let’s talk about how to help old people Ⅱ.Words Review A.Read the words of Unit7-Unit12, read after the teacher.B.Make dialogues of these words.Ⅲ.Sentences Review
A.Read the sentences and how to use the sentences.B.两人小组读课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上动作和表情。这一环节是一个机械操练的阶段,目的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学习语言,掌握语言。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小梯度,多台阶地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Ⅳ.Production(任务完成)C.分组合作学习: 进一步学习如何帮助老人,保护地球母亲,安排业余生活,组织圣诞节活动,比较不同物体,描述身体状况。
D.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其表达能力,开阔了其视野。同时,学生学会了并运用了本课的语言知识。
Ⅴ.Summary and Home work(小结与作业)
A.Summary
B.Homework
全班完成:熟读课文;听说读写五个重点句子;
背诵或表演课文。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oming, we enjoy eating moon cakes/looking at the moon;There will be/It will be sunny and warm/a light rain/a strong wind/a light snow;I will bring a box of cakes/a few cans of Coke/some fruits…;
第三篇:湘少版六年级上册Unit7 what_can_I_do教案
Unit 7 What can I do?
Period 1
一、教学目标
1.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新单词和短语an old woman,help the old people on the road,make tea,make cakes,clean their homes,make them happy,weak,slow 2.句型:能用“What can I do?”和“I can…”提供帮助 3.能听懂、会说A部分的内容 4.能表达自己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新单词和短语an old woman,help the old people on the road,make tea,make cakes,clean their homes,make them happy,weak,slow;能用“What can I do?”和“I can…”提供帮助
2.难点:能正确理解“We can help them to clean their homes.”和“I can ask mum to make cakes for them.”两个句子。
三、教学准备
用于复习词组的图片、用于教授新词组的图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 2.Quick response 教师用课件或图片快速出示家务活的图片,学生快速说出学过的词组,如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等,旨在为本课“I can…”句型的操练输入更多的语言材料。Step 2 Presentation 1.New words and new sentences(1)教师出示一张老奶奶的图片,要学生猜测其年龄,引出词汇an old woman.板书词组an old woman,学生跟读,教师提醒an和old的连读
(2)继续出示一张老爷爷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an old man,同时出示老奶奶和老爷爷的图片,引出词汇the old people。板书the old people 2.学习词汇weak,slow(1)T:Are the old people strong?The old people are not strong。They are weak。板书weak,领读句子“They are weak”(2)T:Can the old people run fast?oh,the old people can’t run fast。They are slow。板书slow,领读句子“They are slow” 3.学习句型“what can I do?”
“I can…”
教师呈现B部分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用“I can…”说说能为老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板书句型“what can I do?”
“I can…”,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图片说句子,教师将句子板书在黑板上。4.单词、句型操练。
教师可创设其他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表达 Step 3 Practice Let’s chant 教师将所学单词组成chant,分组练习I can help the old。I can help the old。What can I do?I can clean their homes。What can I do?I can help them on the road What can I do?I can sing and talk What about you?What can you do? Step 4 Homework 1.听一听,读一读:听读课文A B 部分
2.写一写:想想你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然后写下来,越多越好。Period 2
一、教学目标
1.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can,help,old people,make them happy,clean their homes,carry things;能理解、会说Ms,free,take…to,enjoy themselves。2.句型:能运用“I can help them…I can…”表达自己能为他人提供的帮助 3.能阅读和理解课文D部分的小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I can…”表达能提供的帮助;能阅读和理解课文D部分的小故事
2.难点:能运用“help sb.(to)do sth.”的表达方式;能完成D部分的练习
三、教学准备
人物头饰、单词卡片、教学磁带、教学光盘、教学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 2.Let’s chant I can help the old。I can help the old。What can I do?I can clean their homes。What can I do?I can help them on the road What can I do?I can sing and talk What about you?What can you do? Step 2 Presentation 1.Part C:Let’s practice 以课文C部分为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 2.Part D:Let’s read 第一步:Read and circle 第二步:Read and answer 第三步:Read and write 第四步:Read and take notes 第五步:Read and think Step 3 Practice Game:happy passing 全班分成几组,每组第一名学生看教师给出的句子,句子为本课A部分内容,游戏开始后,学生小声把看到的句子读给下一名学生听,依次传递下去,最后一名学生大声说出句子,说得又快又准的一组获胜。Step 4 Homework 1.听一听,背一背:听磁带、背诵A部分内容
2.做一做: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上关爱 Period 3
一、教学目标
1.词汇:巩固、运用已学过的词组an old man,help the old people on the road,make tea,make cakes,clean their homes,make them happy等;谈论关爱老人的话题
2.句型:能在语篇中灵活运用新句型
I can help…
I would like to
I like to…
I am going to…谈论自己可以为老人做什么
3.能理解chant,体会老人需要社会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掌握、运用学过的动词词组与句型;能综合运用这些词组和句型创设情境,谈论能为老人做什么
2.难点:根据E部分图片内容,完成句子;能运用所学词组与句型构建语篇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 2.quick response:教师用课件快速闪现B部分短语,学生迅速读出 Step 2 Presentation 1.Part E:Let’s write(1)Free talk:教师询问学生在家能帮父母或爷爷奶奶做什么(2)完成Part E 2.Part F:Let’s have fun Group work:有感情的朗读chant,表演情境 Step 3 Practice 1.Act and guess:教师准备好几张卡片,上面写上家务活的短语,请一组学生上台站成一列,第一名学生抽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短语做动作给下个学生看,依次把动作传递下去,最后一名学生说出短语,猜对的组获胜 2.Game:句子接龙:用“I can…”接一个动词造句接龙,后面一个造句的学生要先把前面的学生造的句子按顺序说一遍,然后再造新句子 Step 4 Homework 1.听一听、读一读:听磁带,读F部分的chant 2.写一写:用“I can…”
“I would like to…”写一写你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第四篇:湘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周雄华 教学目标: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抒情、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
2、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3、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中华,各族儿童幸福的家》、《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欢乐颂》、《采茶灯》、《铃儿响叮当》
2、欣赏乐曲《我的祖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土耳其进行曲》、《邮递马车》、《雪橇》
教学措施: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创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单独辅导
2、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愤。
目 次
课 题 周 次 节 次 我的祖国 1 2 爱心的奉献 2 2 西南音韵 3-4 4 丰收乐 5 2 音乐家贝多芬 6 2 京调 7 2 海峡两岸 8-9 4 卖火柴的小姑娘 10 1 马车和雪橇 10-11 2 新年音乐会 11-12 2 选唱选听 12-13 3
我的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我的祖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重点:在于欣赏好《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 B 两段的对比。
难点:学唱歌曲的A 部分,(注意:情绪,力度,速度)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合唱曲。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三、欣赏歌曲
3、听老师范唱,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讨论: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5、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6、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
7、试着让学生唱一唱,以加以体会。
8、讨论:这首歌曲你听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处理成独唱加合唱,独唱表达了什么?合唱又起什么作用?
9、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速度、情绪、不同的力度演唱。
10、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四、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根据用赞美的情感和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分领唱和合唱。)
五、你欣赏了这首《我的祖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板 书 设 计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第一部分: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 热爱
第二部分:赞美祖国的强大 自豪 课 后 小 结
中华,各族儿童幸福的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上节课所学歌曲(1)、视唱全曲,(2)、分组演唱
三、新课教学(1)、默念歌词一遍(2)、随琴轻声把歌词唱一遍(3)、随琴在心里唱一遍。(4)、视谱((5)、学唱歌曲(6)、注意歌曲力度 整体演唱
(1)、请学生担任领唱(2)、演唱全曲
(3)、升华情感:说说歌曲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5)、表现:带着深厚感情再一次演唱歌曲(分角色唱:领唱1和领唱2,其他同学当群鸟)
五、总结全课
老鸟、小鸟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和谐、圆润的声音演唱绕口令二部合唱曲
2、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互相奉献爱心的美好情感。
3、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二部合唱,从中享受集体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老鸟、小鸟》这首二声部歌曲。教学难点:学会用和谐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许多漂亮的小鸟,因为鸟的数量很多,渐渐地这里成了鸟儿们的王国,鸟儿们每天聚在一起,快乐的舞蹈,愉快的歌唱。
二、复习下滑音
三、音程练习:
1、单音程:
2、和声音程:(1)、视唱全曲,(2)、用鸟叫声“啾啾”唱一遍。
四、歌曲练习:
1、瞿希贤简介(女作曲家,自幼爱好音乐。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2、整体听赏。
3、学习第二、三乐句。(小鸟们的歌声)(1)、随琴默唱歌词一遍
(2)、随琴轻声把歌词唱一遍(用和谐的声音来演唱)
4、学习第五乐句。(老鸟们的歌声)(1)、随琴在心里唱一遍。(2)、合唱一遍,并加上拍手的动作
5、学习第一、四乐句(老鸟与小鸟的对唱)
(1)、学唱第一句(老鸟的声音轻松宽厚,小鸟的声音轻巧圆润)(2)、学唱第四句(饱含深情)
6、学习第六乐句(群鸟欢歌)
7、整体演唱(1)、复听全曲
(2)、简释绕口令歌曲:歌词简单重复(3)、演唱全曲
(4)、升华情感:说说小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父母年老时,你会怎么做?
(5)、表现:带着深厚感情再一次演唱歌曲(分角色唱:领唱1和领唱2,其他同学当群鸟)
五、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二部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奉献爱心的美好和甜蜜,懂得了用纯洁善良的心灵来汇报社会和家庭。我们的生活将是充满爱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将是充满爱的世界。)听赏 《飞来的花瓣》 教学目标:
(一)在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
(二)能够根据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
(四)聆听合唱《飞来的花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能够为不同段落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概括其音乐特点。教学重难点:
1、复习歌曲《老鸟,小鸟》
2、听赏乐曲《美丽的花儿》、《飞来的花瓣》
3、领会其歌曲与乐曲的思想含义 教学用具:
磁带、教科书、录音机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悄悄地春天来了,春雨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到来,让花儿都开了,小树都发芽了,花瓣也悄悄地飘向我们,现在我们带着春天的思绪一起来听听《飞来的花瓣》。
3,边听边想:歌曲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反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
4,听第一段,边听边想:第一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教导的一种感激之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5,听第二段,边听边想:这一段采用了什么样一种合唱形式?三个“回答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反馈)
6,学习歌曲第一段,听老师演唱歌曲,生听。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学习歌曲第一段
猜 调 教学目标:
能学会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歌曲《猜调》,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猜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2、师: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刚才民歌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歌,今天我们来唱一唱云南的少儿歌曲。请听。
3、听赏《猜调》
4、提问:
(1)、歌声在问什么?你能否尝试模仿?(2)、这首歌运用了声乐演唱形式中的哪一种?(生:对唱)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歌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长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通过一串串问题,对方以对、答的形式展开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5、学唱歌曲:
(1)、师生以对答等形式学唱歌曲旋律。(2)、跟伴奏唱歌词(3)、加入前倚音演唱 师:歌曲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生:(歌曲结尾处加入倚音,表现出对歌双方自信、得意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儿童顽皮、可爱的性格。)
(4)、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问多答,多问一答。)
6、猜谜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谜语并用对歌形式表现。)(2)、学生参与表现。(分组进行对答游戏。)
7、课堂小结。
山乡的彩云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音程的概念。2、通过教唱《山乡的彩云》培养学生
⑴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⑵正确的理解歌曲内容,恰当的表达歌曲的能力。
⑶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揭示其思想性、艺术性,艺术的表达歌曲。
教学难点:欢快活泼的节奏速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初听歌曲,感受艺术性。
出示问题复听作品、边听边思考:
(1)山乡的景色是怎样的?
(2)山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对„„千朵万朵落山窝‟‟有什么认识
(4)能不能想象出一幅改革开放之后的山乡巨变图?
2、揭示主题。
㈠、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指出衬词不读
㈡、讨论问题。
二、习唱歌曲:
㈠、分句听唱并分句赏析;反馈、矫正。
㈡、整体习唱与指导:
思考与讨论:
①:思考与练习之一。
②:衬词在歌曲中的表情作用。
③、为了把歌曲那活泼、欢快、热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哪些地方唱强些?
哪些地方唱轻些?
三、出示目标,并艺术的处理歌曲:
1、颁布目标。
2、艺术处理。
①独唱。
②领唱、齐唱、一唱众和。
板书设计:
山乡的彩云
──改革后的山乡巨变
──典型的节奏型
──衬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栗子大丰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富有鲜明力度变化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栗子大丰收》,体验农村人喜气洋洋的生活情趣
(2)能仔细听赏民歌管弦乐曲《丰收锣鼓》,能听辨出主题2两次邀请安走势的直走乐器,并认识演奏这首乐曲的名字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学会用富有鲜明力度变化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交流。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踏着欢快的锣鼓声走进教室,是不是感受到了丰收的喜庆?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领略山乡丰收的壮景。
二、山乡晨曲
1、观赏山乡丰收场景图片,学生交流观后感。聆听山那边飘来的晨曲。
三、山乡的歌
1、学生用LU随琴轻声哼唱旋律。学生划拍认读旋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突破难点。全班跟琴齐唱全曲。
2、学唱歌词。老师范唱,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注意歌曲中的力度变化。
3、参与表现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学生听老师演唱一、二乐句,体验后讲出一、二的演唱情绪是抒情、优美的。学生商议三、四、五、六乐句的演唱要求。(这部分在演唱时强弱对比要分明,要把看到山乡丰收景象后喜悦心情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出来。)学生演唱最后两句,体验结束句兴奋、幸福的感情,总结出用抒情、激动地情绪和明亮的声音将歌曲推向高潮。
四、庆祝丰收过度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丰收的山乡庆祝吧!
1、听赏《丰收锣鼓》
2、复听乐曲,讨论交流。A、这首乐曲有几个音乐主题? B、仔细聆听主题2中歌唱性的主旋律,你感到第一遍的主奏乐器是();第二遍的主奏乐器是()。第一遍: 唢呐 二胡 笙第二遍:二胡 笛子 扬琴 C、讨论归纳师:这首乐曲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个主题音乐欢快热烈,第二个主题轻快而富有歌唱性。它们运用了二胡、唢呐两种不同的乐器主奏。旋律喜悦欢快,特别能体现喜庆气氛。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请学生自由发言,资助评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大,从领略《栗子大丰收》的美丽,到听赏《丰收锣鼓》,我们一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让我们再次随着《丰收锣鼓》的音乐跳起来吧!播放音乐,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本课。音乐家贝多芬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及贝多芬对人类音乐的伟大贡献。在学习中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感情,能自然有感情地歌唱。了解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当人们都成为兄弟时,人类才能得到幸福
教学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学习他与社会与疾病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伟大人格,并且运用乐器编小合唱。
教学难点: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要唱足时值,唱出重音,并控制好音量。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见一位音乐圣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教师弹奏《献给爱丽斯》片段,请学生说出是谁的作品。
2、提问:①你还听过贝多芬的哪些作品? ②他为什么被称为“乐圣”?为什么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3、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去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多芬。
二、走进音乐圣人——贝多芬
1、通过听故事谈谈你对贝多芬的认识。
2、结合课件简介“乐圣”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三、走进名曲——《欢乐颂》
1、欣赏《欢乐颂》
①结合课件通过欣赏《欢乐颂》的演出盛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提问:听完这首合唱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学唱《欢乐颂》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歌? ②试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学唱,解决难点。
③全体齐唱,相互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④教师指挥,全班有感情地齐唱。
四、拓展、延伸、运用
1、教师出示沙锤、串铃、双响桶、碰钟、三角铁,学生齐答这些乐器的名称,并找个别同学示范演奏方法。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将《欢乐颂》这首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这些乐器自编合唱。
3、分组上台表演,相互评价。
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合唱要“动”起来,要有创新,应在队型和变化方面多下功夫。
五、小结
1、用一句话说出你了解的贝多芬。
2、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土拨鼠》
2、欣赏贝多芬的部分音乐作品片断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连贯的歌声,唱出主人公对土拨鼠的怜爱和亲切的情感,体会流浪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2、通过音乐素材类比,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更好的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感受、欣赏贝多芬的部分作品,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表现形式。
2、了解音乐家的生平,通过对其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习音乐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能力。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音乐的片断请大家欣赏,听完之后谈一谈这两首作品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播放小提琴曲《思乡曲》、交响曲《念故乡》片断)
2、提问小结: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与凄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游子思念亲人、家乡的歌曲《土拨鼠》(出示课题),播放录音或范唱。
4、通过欣赏,你想知道什么?
二、以问激情,再次感受
1、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贝多芬(出示贝多芬的肖像图),请你说说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
2、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
3、这样一个看似冷漠的人怎么会写出如此深情地歌曲呢?请大家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 A、请你把你认为应该吸气换气的地方用笔标注一下。B、找出这首歌曲中最常用的几个音是什么?结束音是什么?(3 6 1)
三、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调式、速度、力度。(1)范唱《土拨鼠》的歌谱,找出歌曲构成的主干音和结束音,并出示另外两段类似《土拨鼠》的旋律(谱略),请同学们哼唱,也找出它们的主干音、结束音。得出结论:旋律主干音是6 1 3,并且以6结尾,这样一类的歌曲通常被称为小调歌曲,演唱情绪抒情、优美。(2)复听歌曲《土拨鼠》,找出比较相同的乐句,对比一、二部分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情绪的对比。前一段旋律比较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3)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讨论如何运用力度来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恰当的表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一句用稍强的的力度来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后一句用稍弱的力度来表现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4)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歌曲的表演
1、学生分组表演歌曲 要求:每组设计一个表演形式(领、齐,打击乐,拍手击凳等形式)
2、表演赏析
第六课 京调 课时:2—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3、通过欣赏《京调》,通过欣赏可以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我国戏曲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京剧行当的辨认 2、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欣赏、令我们骄傲的地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
二、走近京剧
1、京剧的四大行当
师:请第一组同学说说你们了解的是京剧哪方面的知识。
l)、说一说
生: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2)、演一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想不想看看他们自己来演一演“生、旦、净、丑”?如果表演得好,就给他们喝彩鼓掌,好不好?
2、京剧的伴奏乐器 l)、说一说
生:(强调京剧中音乐的重要性,京剧伴奏乐器在京剧中的地位。)
师:那就请你来给大家介绍这些乐器吧。
2)、听一听
师:说到乐器,就让我想到京剧的音乐,脑海中便会出现那些对京剧百听不厌的戏迷们……你在家里或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京剧迷?请你学学戏迷听京剧的样子。
3、京剧的脸谱
1)、看脸谱、说脸谱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些脸谱,并说说你的发现,然后请搜集京剧脸谱资料那一组同学评评。生:(先评价大家说的,然后说说京剧脸谱的资料)。
京剧脸谱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揭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的道具。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每一种颜色表现的人物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
蓝色:表示刚强、粗犷,桀傲不驯;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黄脸:象征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白脸: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黑色:象征刚烈、勇猛、粗率、鲁莽,如包拯、张飞。
3、京剧的表演形式
欣赏与分辨 师:请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请你说说这出戏中有几个角色?出现了几大工夫?
生:有两个角色:铁梅、奶奶。铁梅应该是花旦,奶奶是老旦的角色。其中出现了唱、念、做三大工夫。
三、唱京剧《龙里格龙》
师:今天全班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精心搜集、准备的京剧的各种资料,相信大家对京剧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了。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具有京韵的歌,和大家一同分享。
1、听赏与交流 师讲解:歌曲《龙里格龙》是利用传统京剧音乐素材,采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一首“京歌”。音乐风格既有京剧传统的神韵又有时代精神。演唱它将给大家带来一种愉快而又别具一格的京剧音乐体验。
2、再听《龙里格龙》
①思考: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一首分男女声演唱的二声部歌曲。歌词只有“龙里格龙(咚)”,没有实际意义,是京剧音乐中的一种传统习惯用词。
4、唱歌词
l)、念歌词“龙里格龙(咚)”
②学生念词:“龙里格龙(咚)”。
2)、分旦角、生角唱词
3)、集体合作演唱《龙里格龙》
5.自主设计表演
l)、启发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生、旦、净、丑”,各自设计适合各角色的动作,随音乐《龙里格龙》依次出场表演、造型。“净”和“丑”角可带上脸谱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请学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3)、全班起立,分旦角、生角加上动作表演唱《龙里格龙》。
四、总结,延伸
1、谈感想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京剧的一些知识,大家是不是有一点喜欢京剧了?有什么感想?请你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京剧的发展 师:京剧虽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现在,除了古装的传统京剧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京剧,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形式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都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宏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五、结束
播放京剧武场音乐、做跑龙套动作出教室。第六课 京调 课时:2—2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说唱脸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重难点 了解京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2.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第一句:从开始到“不登门”。第二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第四句: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三、课后小结
第七课 海峡两岸 课时:2—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感受中国民间音乐特有的风格,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南方山区茶园的迷人风光和人们劳动时的愉快场面,并了解茶的生长区域和茶乡的风俗民情。
2、通过模仿、律动等实践活动,学会采茶舞的基本动作,并能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进行即兴表演。教学重、难点
1、欣赏乐曲《采茶灯》,感受乐曲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
2、学跳简单的采茶舞蹈
教学过程
一、民俗风情导入
教师从藏族舞蹈中献哈达奉酥油茶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美味的酥油茶的原料——茶叶的由来,启发学生进行简短讨论,为欣赏《采茶灯》做铺垫。
二、欣赏《采茶灯》
1、初听乐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2、展开讨论
用语言描绘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或用形体语言表现采茶姑娘挑担上山、下山、背茶篓的动作体态。
3、复听乐曲
观看茶乡的风光片,感受乐曲段落情绪的变化,想象各部分所表现的内容。
三、创设情景、综合表演
在律动的基础上随着《采茶灯》乐曲,相互合作,根据乐曲情绪综合表演。
四、拓展:欣赏茶艺表演
播放一段茶艺表演的录象或教师亲自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品尝新沏的茶,师生共同讨论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六、跟着乐曲,“担”着茶筐走出教室
第七课 海峡两岸 课题:愿祖国花好月圆 课时:2—2 教学目标:
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连贯的有感情的演唱《愿祖国花好月圆》,体验歌中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说愿望 师:我们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台湾回归,台湾同胞也时刻盼望着回到母亲的身边,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愿望?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
二、朗读歌词
师:在这花好月圆的夜晚,让我们来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吧!(课件:《花好月圆》音乐)
1、师配乐朗诵歌词第二段。
2、请全体同学配乐朗诵歌词第一段,体验情感。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大陆小朋友 第二段:台湾小朋友
三、学唱歌曲
1、听琴哼曲
师:刚才我们有感情的朗诵了歌词,现在请同学们用声音来表现心中盼望回归的情感。
2、听琴唱谱 分男女生接龙演唱。
3、依谱唱词
师:同学们还能用什么不同方式来演唱歌曲呢?
4、合作演唱
分男女声对唱,一领众合,一部分哼唱、一部分演唱歌曲等。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将这美好的歌声录下来,寄给台湾的小朋友,大家共同期盼台湾早日回归到祖**亲的怀抱吧!将师生演唱的歌曲录音。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台湾的民歌,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大陆和台湾血脉相连,那份感情是深深的台湾海峡割不断的!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祝愿祖国早日统一,愿祖国花好月圆!
第八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时:1—1 教学目标:
1、能够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卖火柴的小女孩》。
2、能够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配乐并进行朗诵。
3、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配乐并进行朗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并积极大胆的参与表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我们“闪客大擂台”栏目做客。大家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想知道一部好的动画片是怎么制作成功的吗?你可以根据动画片的内容把他即兴模仿表演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我们栏目今天要给大家推出的是一部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童话剧,下面我们首先来听听这部影片的插曲。
2、请你们告诉我这幕童话剧的名字和他的作者,今天我们栏目就是要请大家为这幕戏进行后期制作,首先,请你们完整地看一下这部影片,并结合你们学过的课文,想象这幕童话剧大致可以分为几段?
(课件播放没有声音的动画片)
二、体验探索
1、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和刚才的观看,大家都知道这童话剧可以分为三段,下面请大家给每段起个小标题吧!
2、大家觉得这部动画片少了什么?
3、接下来,我将邀请大家一起来完成这部动画片的制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分为三组,分别是“朗诵组”、“配乐组”和“表演组”。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道具,请看大屏幕。
4、各组的方案都基本出台,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
第一段 寒夜卖火柴 《悲歌》
第二段 五次点火柴 《祝你圣诞快乐》《梦幻曲》 第三段 冻死在街头 《梦幻曲》或《悲歌》 分组上台展示
三、综合表演
1、学生集体合作表演
2、生生自评互评,老师引导,归纳学生意见,评出最佳表演组合。
四、总结全课
第九课 邮递马车 课题:邮递马车 课时:2—1 教学目标:
1、欣赏、学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2、感受歌曲旋律的音高变化和节奏稳定的特点,体验马车奔驰向前及赶马车邮递员愉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
2、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教学过程:
一、出示一封信导入:
请学生帮老师来寄信,由此引出课题《邮递马车》,多媒体课件展示很久以前的邮递马车图片,了解邮递马车。
二、模唱练习:
2/
05 |35 36 |56 5ⅰ|5ⅰ 54|24 2 || 第一次跟师模唱要求唱出改变正常节拍的重音,唱准旋律的自由模进。即指导学生掌握和表现好歌曲所采用的音乐要素。
第二次跟琴模唱要求分男女声接唱,表现马车奔驰向前的情景。
三、歌曲教学:
(一)听听说说: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邮递马车》,说说感受,试着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然后师简介歌曲:这首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古关裕而写的歌谣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象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这首歌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从七十年代起就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二)听听动动:再次播放歌曲《邮递马车》,让生跟着老师随音乐拍节奏律动
(三)听听唱唱:
1、复听歌曲范唱,再次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重点引导学生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2、指导学生用„LU‟来跟琴哼唱旋律,然后指导学生模唱歌曲,师及时纠正咬字与音准。(加强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3、让学生找难点句,师及时帮助解决难点。(即歌曲中的变化音级的教唱)
4、指导学生完整地跟琴声演唱歌曲。
(四)、唱唱演演:
1、让学生说说怎么来演唱好歌曲,哪些地方需怎样地处理演唱?
2、指导学生能音准、清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3、指导学生分两组,一组选用适合的打击小乐器表现马蹄声响,并随音乐按节奏敲击伴奏,一组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第九课 邮递马车 课时:2—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2/4
(1)5 - | 5 - | 5 - | 5 - | ……
WU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 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二、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单簧管演奏)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第一段: 单簧管低音区 《铃儿响叮当》B部分 缓慢
第二段: 单簧管高音区 《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 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5、讲解弱起。(B部分)
6、跟琴试唱歌词。
三、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第五篇:2017秋六年级上册湘版美术教案
XX区XX小学
美术科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季)
六 年 级(1)班 担任教师:XXX
第1课 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1.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5.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 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展示要准备的物品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
(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展示不同种类的包 1.旅行包 2.会议、公务包 3.购物的手袋 4.时装包 5.书包
展示背包的结构、构成、材质、样式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
(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
(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出示步骤:
背包摄影图片----背包的剪影----与背包近似的立体形----背包的线描作品----添加生活用品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出示作业要求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臵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第2课 光影变幻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出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揭示《光影变幻》的课题。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画板、铅笔、画纸及轻音乐。
赏析作品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 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作品、评分记录卡。
二、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展示板、作业,播放轻音乐。
第3课 美丽家园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周围景物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用集体讨论、集体创作的方式画出自己美丽的家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加强相互合作的群体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体创作,相互合作完成绘画作业。
2、集体讨论绘画题材、内容绘画选取哪些有特色的景物和采用什么绘画方法。课前准备和作业要求:
1、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大画纸。
2、学生代色纸、各色碎布、剪刀、颜色、胶水。
3、要求4—8人组成一组,用集体创作的方式画出自己生活周围环境,要求突出景物形象特征,色彩鲜明,表现形式不限,但要统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图例,说明家园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每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并有深厚的感情,画出来很有意义。
二、分析课本图例,启发学生讲述三幅同龄人创作的《美丽的家园》具有什么地方特点。
1.用剪贴的方法,表现了城市小朋友家居特色和少儿活动中心去活动的情景。2.用壁画的形式表现了金秋时节农村丰收的景色和农村家居的美丽风光。3.请你讲一讲自己家居周围有什么特别的景物?
如小区的特色,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都可以选入画中。
三、绘画步骤:
1.构思。集体讨论绘画的题材、内容、确定选取哪些有特色的景物,有什么样的手法表现,用一人先画出大体构图。
2.根据各人的长处分工绘画,各人所画的景物形象的大小、色彩和表现手法均要以总体构图为依据,通力协作,力求整体效果统一。
3.选一位同学对画面作统一整理。
四、作业要求:
8人为一个创作小组,共同构思商议画面的大小(一般用横副,用全开纸3—5张合并使用,大小共同讨论确定),构图及手法表现,然后分工合作(例如有画房子,有的添树木,有的画人物……),画出当地景物特色。本课要求完成草稿。
五、学生分组集体创作,教师辅导,出现问题时共同讨论解决。
六、讲评草稿,共同评论能否表现家园的景色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继续完成集体创作画《美丽的家园》,重点在于形象刻划。
二、分析课文中的学生作品,提出用不同表现形式绘画时所要注意的事项。1.色彩画:①颜色要鲜明。②注意对比色和谐。2.线描画:注意线条疏密对比和黑白灰调子的处理。3.剪贴画:注意发挥材料质感的美,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学生继续进行集体创作。教师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努力完成一幅《美丽的家园》,集体创作画,看哪一组画最好、最美。
四、讲评作业,师生共同评议作品。
1、请同学谈谈绘画感受。
2、作品展览,让全校师生共欣赏。
第4课 编花篮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学具准备:小花篮
学习方法:观察、讨论,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歌曲《编花篮》,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分小礼物。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 的花篮。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是老师自己动手编的。、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这些精美的花篮,你想说些什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花篮?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享受劳动的乐趣。板书课题
二、观察,讨论,探索新知
1、师把自制的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要求学生自己认真观察:
(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
(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
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
3、学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4、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在基础上小结,用课件播放编花篮的过程:花篮是由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及量、剪、粘、编、卷、贴的制作过程。
三、合作享受制作快乐(放轻音乐)
(一)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班分五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五个展示台)①制作时比一比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
②制作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有创意)
〈2〉注意使用刀具安全性,保证室内卫生
(二)制作:
1、小组同学分工制作花篮的各部分
2、各部分完成后,小组合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花篮。
3、师巡视,帮助困难生,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同学们提供装饰物,让花篮更完美。
(三)活动预设:
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可能:
1、小组分工不合理,致使制作进度慢,师及时给予指点。
2、在纸编小辫的过程中,可能出现:A一人牵绳一人编;B一人牵绳两人编;C两人相对同对编。师在巡视过程中,评价表扬C种方法,鼓励学生提高效率。
3、学生在制作小辫时可能不用手编,而是用手搓小绳,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有创意,师应给予鼓励。
4、学生在盘绕粘小辫时,可能出现:A固定花篮转动小辫;B手持小辫转动花篮。师鼓励生用B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盘绕速度快些。设计意图[制作过程有分工有合
作,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设臵五个小组激发学生劳动情趣,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参与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四、成果展示
1、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介绍制作过程。
2、学生评价: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要说出原因。
3、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
4、师生评价
(1)评价最佳作品。
(2)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每一个花篮的制作都有它最闪亮的一点,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
(3)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母亲节快到了,你想为你的妈妈做点什么吗?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她吧!大胆选择编制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编制物件,你亲手的杰作,她一定会喜欢!课外举办一个“送给我最亲爱的妈妈”编织展览。
第5课 纸魔方 教学目标:
1、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2、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3、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教学准备:课件、彩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激趣
教师在课前运用“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制作一件双色对比色调的编纸条作品。选用不同颜色同等长度的纸条,在作品背面将有关纬条加长,加长部分隐藏在作品背面。
1.展示这件“一提一压”双色编纸条作品正面。
2.教师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双色编纸条作品变成三色编纸条作品。3.再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三色编纸条作品变成四色编纸条作品。4.展示一件协调色调编纸条作品,和这件冷暖对比色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5.完整展示一件编纸条作品的正面和背面。6.揭示课题——编纸条。
二、方法探究
1.学生自学教材左页的制作步骤和制作图示。2.师生讨论:
(1)经条和纬条的制作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经条的上下两段要相连?(3)整理作品时不粘牢纬条两端可以吗? 3.学生上台尝试“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
三、创新探索
1.教师问:怎样让你的编纸条作品与众不同?学生自学教材右页的创新方法。2.师生讨论,小结创新方法:(1)纬条:改变纬条的材料和宽度。
(2)经条:改变经条的形状和宽度,如折线形、弧线形。
(3)穿编方法:改变提压数目,如两提一压或一提三压。由此作品可分为抽象类和具象类的变化。
四、欣赏评价
1.展开自评和互评,交流感受和体会。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制作热情,并使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第二课时
一、思维拓展
1.展示、欣赏几件不同尺寸的编纸条作品,问学生它们适合用在哪里? 2.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交流设想。
3.教师出示一张未经装饰的贺卡用纸和一本书。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将编纸条作品改装、组合成贺卡、书签、包书纸等。
二、创造表现
1.学生之间交谈自己的创作设想。
2.明确作业要求:制作一件实用的编纸条作品。3.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三、欣赏评析
1.展示作品,欣赏评析。
2.学生下位,自由欣赏他人作品,交流感受。
第6课 秦陵兵马俑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观察分析
二、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
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 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图片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第二课时
一、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课件播放古典音乐.
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二、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7课 小园艺师
教学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3.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4.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1、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入新课学习。
2、教师小结
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
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
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
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欣赏引导
1、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2、互动交流
3、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水:水池、小溪、喷泉,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板书要点
三、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四、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五、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8课 田间的精灵
教学目标:
1、用多种色彩描绘田野;
2、记忆、想象能力和以线布局以色构成的表现力;
3、体验线与色有机结合的造型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认识颜色,用各种颜色涂画出一片田野。教学难点:
1、流畅的运用曲线或直线交织出田地;
2、运用各种颜色效果表现出不同的田地。教学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展示板 教学过程:
一、线线交织,构成田野:
1、我们把画纸想象成一片肥沃的土地,现在熊老师牵着大家在这画纸上散步,我们随意的走着,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再从另一个方向走一走?三条路,把这片土地分成了好多块田地了,这几块太大了点,谁能画条小路再分一下?谢谢你,又多了几块地了。
2、现在我们换一种走法,在这片更广阔平整的土地上,我们快速的直直的开垦农田,老师快速示范用直线分割田地。请一位喜欢直线的同学帮我再分分。
二、色彩认知,参观田野: 有了这么多田地,种点啥呢?
1、我们来向农民伯伯学习学习。农民伯伯说要先要考考大家——知识抢答。(课件出示几种代表性的田地)认识它吗?是什么颜色的?
1)、这几块田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田?——蓝色,刚刚插秧的水田。2)、这是什么颜色?生长的是什么?——绿色,没有成熟的水稻 3)、这一片呢?——橙色,成熟的水稻 4)、这是什么颜色?——棕色的土壤。
5)、这个呢?——油菜花、红高粱、紫云英,这些都是田里的庄稼,没想到有这么多颜色!
2、现在农民伯伯请我们坐飞机,去参观他们耕耘的田野,出发吧!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三、启发想象,涂画田野:
看完了农民伯伯的田野,农民伯伯也想看看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田野,那我们的田野里种些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试试。
1、师生共同尝试大片涂色(哪里也种这个呢?)、线条排列(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点点播种(表现苗、花、果子)、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2、这几片中间还留了一块画什么颜色好呢?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
3、如果你想还可以在一个田里画个田野守护精灵或者是收割机、稻草人、谷仓。
四、欣赏范作,明确目标:
1、看看小朋友的画作,他们希望的田野是什么样子。
2、作业要求:线线交织、块块涂色,画出一片心中的田野。
五、学生作业,巡行指导
六、展评作业,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制作“希望的田野”展示板)
看到这么美丽充满希望的田野,农民伯伯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调了,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
第9课 生命的甘露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水资源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2.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3.学习并设计保护水的招贴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节水和环保意识,尝试设计招贴画。教学难点:招贴画创意设计。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课题:生命的甘露
众所周知,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方,人们很难想象,没有水的情景,那么今天就让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了水,人类将面临何种绝境。课件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造成的可怕景象让学生观看。
二、预习反馈
1.出示问题:地球差不多都被水包裹着,为什么又缺水呢?我们怎样来节约用水?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都来保护和爱惜水?
三、探究方法
为让更多的人爱惜和节约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设计招贴画。1.出示学习要求:
欣赏课本中的三幅招贴画,说说作品各表现了什么内容。找一找作品的相同特点,试着总结招贴画由那几要素组成。
教师小结招贴画的一般格式要求:①.主题与画面要明确、醒目、新颖,具有视觉冲击力,使人看着明白。②.主题一般用文字口号来强调,简洁、通顺、突出。可用拼音或字母加以标示、装饰
2.出示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一幅完整,一幅不完整)哪幅是真正的招贴画?师生交流,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解示范。
四、自主设计 1.出示作业要求:
拿起我们的画笔,设计一幅招贴画,以无声的呐喊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 珍惜生命甘露,保护生命之源!
2.出示设计提示和参考
如果没有了水,破坏了水资源,田地将会?江河将会?大自然将会?天上的飞鸟会?水生物又会?人类将?……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设计。
五、评价交流
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师生评价交流。
第10课 艰苦岁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4、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教师)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
2、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二、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构图上:
(1)左实右虚(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
(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2)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三、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四、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11课 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回忆交流
1.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
(1)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2)学生回忆并交流。
2、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大家通过劳动创造出举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劳动是最为光荣。出示课题《劳动最光荣》。
二、欣赏感受,研究体验
1.欣赏作品《夯歌》。师生讨论:(1)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画中人物的具有怎样的心情?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3)整张画给你怎样的感受?
2.教师小结:在劳动时常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有规律、有节奏的动态美。
3.研究体验。
(1)动作模拟。请部分同学模拟《夯歌》作品中人物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头部仰府如何变化?
身体摆动如何变化? 手臂起伏如何变化?
教师结合图片以及学生表演,用简笔画画出人的基本动态,把握动态线。(2)尝试练习。小组内同学表演一个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用动态线表现人物动作。比如一个小组的活动:一个学生来模仿平时拖地板的动作。
观察:这位同学在拖地板的时候,他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头怎样变化?(看地下了。)身体怎样变化?(有点弯曲。)手怎样变化?(一个上一个下。)脚如何变化?(前后分开了。)
小组成员用简笔画画出人的基本动态,把握动态线。
(3)交流作品。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画哪些动作?画这些动作的时候身体各个部分又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臵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三、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单个人物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四、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第二课时
一、表扬作品,点明题意 师生共同点评上节课学生作品。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我们爱劳动》
二、欣赏名作,感受场景中的劳动 1.用录音机播放大师作品《拾穗者》
劳动源自于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就有一个叫米勒的画家非常喜欢画劳动题材的作品,出示作品《拾穗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什么时候的场景?(2)画中人物在干嘛?你从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3)周围的环境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帮助解读《拾穗者》:画中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3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我们虽然看不清这3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画家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3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画面上,画家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2.用课件播放大师作品《夯歌》
你从作品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帮助解读作品,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挖完路夯平的画面,表现出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非常高兴的场景。
教师小结:通过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周围的场景渲染,可以表现劳动中人物的情感以及画家的思想。
三、同龄作品欣赏 展现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小朋友的画,他们是怎么来表现劳动场景的呢?(1)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2)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教师小结:看了这么多其他同学的作品,他们把人物画有趣了,画生动了,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并充分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四、学生作业
1.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给自己画的人物添加一个动人的背景,还可以多添加几个人物。
2.也可以重新创作,通过色彩、场景、人物 动态表现一个劳动场面。
五、作业展示
展现优秀的作业,说说我画得最棒的地方。
第12课 废物新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一
1.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二、活动二:
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三、活动三: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四、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五、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一:
1、同学们,这件工艺品漂亮吗?(漂亮)
2、这件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人物)
3、你们能不能看出这件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学生小结]
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得呢?[学生自由猜] 小结: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做成的。
二、活动二: 1.材料展示:
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你今天都带来了哪些废旧物品?[学生展示] 2.分析: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废弃物都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分析造型与色彩] 3.构思练习
[讨论形象的组合与材料的选择] 出示几样大小不同的废弃物,请学生进行联想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一个简单的草图。交流构思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感想][出示形象] 谁来帮老师设计一下,这个形象的每一步我都该选择哪些材料最合适?[学生交流并可以动手来试一试][鼓励学生大胆去研究、试验]。
4.制作步骤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是否也能将自己手中的废弃物来设计一下使其变废为宝呢?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进行制作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拿出制作方案来。请学生进行小结。
5.欣赏
课本中就有许多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的工艺品,请大家来欣赏一下,看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我认为在这些工艺品中一些小的装饰运用的十分巧妙,真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都可以运用什么材料来做小的装饰呢?[学生交流]。
三、活动三:
我要开一个工艺品商店,我这个工艺品商店出售的可不是一般的工艺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废弃物来制作而成的。而你们就是这些作品的设计师,好,就请大家快动手吧。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完成一件作品。能力弱的同学可以进行临摹制作,也可以制作的形象简单。[
四、小结:
今天是我们工艺品商店开业的日子,请大家来当顾客选择你最喜欢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