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图》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课后反思
周进云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书中提供了某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提出了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二
两点体会:由于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难度比老教材大大降低,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在制作时,我让学生画好了折线在标上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数和折线重叠交错,当两条折线靠得很近时,折线在上则数据标在折线之上,如果折线处于下,则数据标在折线下。这样处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看起来清楚,第二是美观。第二个体会是,从学生的作业上看,他们对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说出哪些信息时,并没有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内容,譬如比较优势等。这说明在教学中我的引导明确做得还不够。
一点精彩:学生在讨论75页“练一练”竖轴上的0~110为什么可以要这么写。学生的解释很丰富:有的认为浪费纸头,有的认为不好看,有的认为没必要,有的认为看起来不方便,最后我选择了两个解释——为了美观和实用。从这道习题训练中,我还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身高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知这个统计是几几年搞的——也纠正了我的一个偏见,我一直认为我班的学生的身高较矮。问题讨论: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你知道哪些信息”的方式很可能学生回答出很简单的回答,譬如“二月份的产量使200吨”,这并不能体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认为这种看似开放看似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的问题形式,实际上是目标不明,对学生的学习不负责任。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大家评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三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正确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从而掌握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并会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进行评价,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二篇: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结合上篇作业中新拟定的教学目标,与原备用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处可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别)。而后写出修改心得: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量是多少吗?(13亿多)。我国共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看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及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统计图
课前老师还用另一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同学们请看,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表示的是什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
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例。三.引导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四.练习运用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画折线的方法,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一次很好的合作的机会,还可让学生通过看自己的制作好的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和发展变化趋势。五.拓展应用
讨论:什么时候你会选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
(将学生的视力情况、跳绳成绩等,作为学习资源,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等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制作、分析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六.欣赏体会
出示复式统计图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内容也可以绘制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以前我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
目标,对远期目标重视不足。以后我在教学中会放眼长远,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发展。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第三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 教学设计和反思
2009-07-23 18:23:2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
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 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例题结合学生的显示生活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 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2题都提供 了数据,安排学生填表、计算,并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其中练习二十第1题还安排须生调查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挂图、统计图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听了同学们的发言,那现在你们能小组分工合作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统计 到这些统计表里吗?(能)填表时有两个提醒:你们怎样才能做到填表快,填的数据准确。(分工,四人分别统计一个兴趣小组,相互核对数据)
学生小组合作填写统计表,教师巡视。(评价小组合作效果)
汇报:指名填好的同学上黑板填表。(让学生结合自己组内统计表对学生填表进行评价)
看了这样的统计表你知道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举手比较慢同学回答)
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为什么得出结论的过程比较慢呢?
指出:对啦!这里的每一张统计表都只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观察比较,就得反复看这几张统计表,显得不够方便。
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使我们比较方便的观察和比较各项信息呢?(把这些简单的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二、认识复式统计表
(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的观察这张表,想一想,表中的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组织纪律,我们先来观察“表头”。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是对哪一行的概括?(是对第一行的概括)。“组别”是对哪一栏内容 的概括?(是对第一栏即第一竖行内容的概括)这一栏除了四个兴趣小组的名称外还多了社么?这里的“总计”和第一行中的“合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合计的 是每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的和,总计的是四个小组的男生总人数,女生总人数和男女生总人数)“人数”是对表中那些部分内容的概括?(是对所有空格里的数字 的概括)对这张表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并在这张统计表中。(学生每人填写教师巡视)
交流填法:你是怎样填写这张统计表的?先填写了哪些数字,通过计算又填写了哪些数字?(指总计与合计交*的一格)谁来说说这里的“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如果两种计算结果不同,说明什么?辆次计算起到什么作用?
启发: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哪些优点?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合成的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反映的内容更丰富。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这张统计表就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提醒完成统计表后要注意核实数据,并填写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独立读题,谁来烁烁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填写在这张统计表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交流:请一位同学把统计结果在小黑板中填好。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什么?你能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能夺得多少枚奖牌吗?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默读题目。谁来说说“每月新增电话”“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各自填表、计算,同桌相互检查。
(3)指名报“合计数”和“总计”数共同校对。
(4)指名回答书中两个问题。
(5)分组调查组中同学家中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组长记录。
(6)各组长汇报调查数据,教师板书,学生在书上填表计算。集体核对
(7)对于刚才统计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3、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学生各自读题填表。
(2)观察这张统计表,它与前面的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因为长、宽无法与面积合计,对不同机场的长宽面积总计也无意义)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还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1、虽然请教了几位老教师,但自己由于经验 不足,很多地方老教师说了,我都未真正消化,所以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2、听了大家的评课,让我意识到:不仅是公开课,任何一节数学课,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想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达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3、老师的课堂提问要有价值:问什么?怎样问?达到什么要求?学生的回答不在老师预设中,又该 怎样处理?
4.我处理四张单式表时不是很到位,很快就到了复式表。可更改为:“同学们,四张单式表比较不是很方便,我们想到了要设计一张大表,大表应反映哪些内容?”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加深对表头地理解。
5、表头有三部分组成,“性别”、“人数”、“组别”分别对应横栏、表格右下方、竖栏。让学生会分析表格,在此基础上,根据原始数据认真填写并计算。其中,表头是一个难点,注意到了但突破难点不到位。
6、体会复式表的好处:应让学生体会到从复式表中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7、.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自己的想法,但处理不够到位,联系不紧密,加强上课逻辑思路。问题要有层次性,不能一个问题没有处理完,就弄下一个问题。一节数学课要达到目标,而不要把过多经历放在不必要的问题上!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
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
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 “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具学具准备:
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 法:
创设情境,举例讲解 学 法:
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3)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