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小班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小编推荐)
浅谈小班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宜昌市直机关桃花岭幼儿园杨静波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以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来进行音乐教育,这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一种,由于它将音乐活动内容溶于游戏的形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还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学习如何与人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等等,所以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即无交往经验,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有限,老师要想顺利的开展游戏活动,孩子们必须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才行。通过一年的小班音乐教学,在培养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意识方面,我做了以下探究:
一、选择简单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利用教具帮助幼儿完成游戏过程,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找朋友》是孩子和家长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大部分孩子都会唱,对于歌词内容也是简单好记,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演唱时能熟练的边唱边做动作,但是让他们真正找到一个伙伴作为游戏对象,却非常困难,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大方有的内向,有的好几个孩子都选一个伙伴,每次这样的活动,小班老师大多数都是一个个一对对的将孩子拉好站好,才开始游戏,孩子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更加感受不到游戏中的合作规则。所以我用了红色和蓝色的手圈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手圈来找朋友,比如红圈找红圈,或者红圈找篮圈等方式。孩子们天生对有色彩的东西敏感,戴上手圈后他们兴趣大增,分散了他们“挑朋友”的注意力,几次练习后,他们结对找朋友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了这样的合作经验,孩子们还进行了游戏《幸福拍手歌》、《拎小猪》、这两个游戏一个是让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互相拍打对方的身体部位,一个是让孩子们合作用纱巾抬小动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体验了游戏的乐趣,也懂得了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两两合作。
二、用点、线、圈,三个途径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两两合作的游戏,集体游戏也是很普遍的一种,但是小班的孩子集体意识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为了更有序的开展游戏活动,我首先采用了站点的方式来开展,在地面上贴或是用粉笔画上小点点,让孩子们有目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玩游戏《兔子和狼》时,大灰狼在音乐的最后要抓小兔子时,所有的兔子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点点当自己的家,这样就避免了在游戏中孩子们到处乱跑乱躲,出现失控的现象,相信孩子们在不断的重复游戏时,会慢慢知道游戏的规则就是在某个音乐片段时找合适安全的地方躲避。另外在游戏《碰一碰》中,站点也起到了大作用,全班二十几个孩子,老师用红点和蓝点将女孩和男孩进行了分组,孩子们分别和自己对面的伙伴合作游戏,整个游戏过程,老师不用费力组织,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伙伴。其次我还采用了站线的方式来组织孩子游戏,首先让孩子观察地面上的线,让他们知道线是连续的可以无线延长的,然后让孩子们站到线上和旁边的伙伴手牵手,让他们尝试变成一根长长的线,而且还是一根可以左右移动的线,如果有人松手了线就会断掉,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他们学会了在线上手牵手,也学会了手搭肩,在游戏《开火车》中,孩子们手搭肩一个接一个变成了小火车,安全的行驶在“轨道”上,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懂得的游戏规则就是火车的车厢是连在一起不能断掉的,火车只能行驶在轨道上(线上)。最后我用了站圈的方式来开展游戏活动,相信对于没有游戏经验的小班孩子来说几十个孩子牵成大圆圈是很难的,老师经常把这边的孩子组织好了,那边的孩子手松开了或者跑掉了,但是对于有了站点和站线经验的孩子来说站在圈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在游戏《吹泡泡》中,孩子们手牵手拉成一个大圆圈,圆圈变大变小,然后还原到圆圈上,在反复游戏中,孩子们知道了要想玩这个游戏,必须所有的人都把手牵好不能松开,否则泡泡就“破掉了”。孩子们有了牵圆圈的经验后,还玩了《网小鱼》的游戏,孩子们牵个圆圈当渔网,为了网住“小鱼”,孩子们牢牢的牵着手,防止“小鱼”跑掉,在游戏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用故事情节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习惯遵守游戏规则。
小班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纯音乐的曲子,孩子们在听了以后很难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老师可以将游戏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引导孩子边欣赏音乐边进入游戏情境。比如在游戏《小鸟》中,老师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讲述一只小鸟从清晨起床到出去找食物,最后辛苦的飞回家,孩子们听了故事以后已经跃跃欲试了,很快他们就成了一群可爱的小鸟,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飞的快,时而飞的慢,最后音乐停时,所有的小鸟都“休息”了。在游戏《捕鱼》中,老师讲述了一个捕鱼的人,在海上不怕风不怕浪,划着小船努力的撒网,小鱼们为了不被网住,在水里四散的游来游去,老师边讲述边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每个片段,如舒缓的音乐时,是捕鱼人在海上划着小船,当音乐节奏变得急促时,是捕鱼人发现了小鱼,当音乐节奏变得非常快的时候,是小鱼们惊慌的躲避,最后音乐停止时,是捕鱼人收获的时候,被网住的小鱼将乖乖的躺在“网里”。这种追逐和躲避的游戏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了游戏情境,自然而然的扮演着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此时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水到渠成了。
以上是争对小班孩子在音乐游戏中如何培养规则意识所做出的一些尝试和研究,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一年的学习过程,变化非常大,不论是在游戏活动中的规则意识还是集体意识方面都有很显着的效果,相信孩子们会在以后的音乐游戏中不断的收获与成长。
第二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类心理学家创始人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从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已形成,遗憾的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因此,我们要正视孩子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启发幼儿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深藏在孩子们身上的潜在才能开发出来。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面素质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其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长时期的诱导、培养,将他们的各种潜能、创新意识很好地开发出来。
3-6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朦胧期,好比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去进行雕刻、琢磨。而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我们就要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加以启发、诱导,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的期望和追求,更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1.善于质疑、提问 孩子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在孩子们的心里有问不完的问题,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启发孩子勇于质疑,引导他们取敢于提问,并诱导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先去找找答案,看谁答案好。如在游戏活动中,就要重视思维的过程,要让孩子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要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多问一些你怎么想的?你觉得该怎么玩?有哪些玩法?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地想象,自己去探索玩的方法。同时,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富有艺术性,更要体现创新性,有时可让孩子们“有机可乘”,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提出新见解,训练思维的批判性,通过求佳思维的训练,以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积极的互动评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受幼儿的喜爱,也取决游戏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教师与同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多给幼儿说的机会,交流的机会,采用叙事性和表现性评价。这样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创造性。
3.注重启发、诱导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乃致教师的穿着,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他们以模仿的余地。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讲解、示范性动作,都是孩子们进行仿照的对象。我们就要抓住这一过程,启发、诱导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独立思考,促使幼儿见解独到,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创性意识。如在游戏的讲解中,教师要尽量简洁明了,给他们有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游戏的示范中,教师要富有变化,给他们以“我也能做好,并能比老师做得更好”的余地。在游戏活动中的“一物多玩”、“多物多玩”等,教师只提供一种玩法,启发、诱导幼儿开动小脑筋,比谁玩得花样多、花样新。这样,孩子的兴趣浓了,思维也拓展了,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记得那次美术活动――设计自己喜爱的住宅楼。为了上好这堂课,事先我带领孩子们到附近住宅区进行了参观。回来后,我就组织他们开展结构游戏,教师先示范构建一幢一般性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设计构建,并诱导他们:看谁设计、构建得比老师好?能不能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构建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住宅群呢?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有的在纸上设计、有的在几个人商量、有的正在构建。你看――好多小朋友都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小住宅楼:有尖顶的、有圆顶的、有三角形的、有梯形的……有的小朋友还进行了颜色的搭配、图形的组合;你看这边几个小朋友通过分工,在各自构建零部件的基础上,正在组装一座儿童游乐城呢!……这次美术活动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在模仿老师的基础上,孩子们大胆想象、大胆实践,都有了自己的创新,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整个活动过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联想、想象,促进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不同程序地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收到了预料之外的效果。
4.重在发现、捕捉 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突出奇想,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假如我们不加留意,也就这么转瞬即逝了。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这些求异思维的火花,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好材料。在一次桌面游戏活动中,我给每个组分配了不同的活动材料,如:积木、拼图、小棒、橡皮泥、纸片等,活动到一半时,突然听到有些小朋友在惊呼:啊,太美了!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有一个小朋友把搭成小别墅的积木放在了另一小朋友用拼图拼成的花园里。这虽然是两种不同玩具材料的组合,但那位小朋友却打破了陈旧的玩法,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可产生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幼儿有开展游戏的自由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老师设计的主题、内容、角色和材料玩具中进行游戏。说的“台词”,做的动作都是预演过的,幼儿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幼儿的灵活性、主动性已被老师在游戏中无形地束缚住了,幼儿只是在机械地按既定程序“出演各种角色”。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感则相对地减少了。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有开展游戏的自由。在游戏展开情节的过程中,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才能的有利因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构思和丰富游戏的情节,协助幼儿推动游戏发展,不能对幼儿进行干预和支配。
第三篇: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胥口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金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途径,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
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
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又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扮演司机的洋洋总不专心,角色意识肤浅,对角色行为不明确。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了,使得新乘客上车找不到驾驶员。于是我就扮成了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和洋洋进行合作游戏,无人乘坐时,我就瞧瞧车子惊讶地说:“司机,你看许多座位都被乘客碰歪了,我们来把位置摆整齐吧。”这下妞妞可乐意啦。过一会了,我又引导说:“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他就马上说:“我来洗。”于是他马上找来了抹布卖劲地擦洗起来。擦了一会儿,他又似有所悟地说:“车没气了,我该来打打气。”于是他又很快地将车充足了气。在接着的两次游戏中,我们又配合进行修理汽车配件及开展上门服务等活动,讨论了无人乘坐时怎么办的问题。同时,我还建议离开坐位到空地上练习本领,如绕障碍、转弯、倒车等。这样,深化了游戏主题,增添了情趣,既让孩子很好地扮演了角色,又解决了孩子自身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好跑动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介入的游戏指导,较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角色的身份、意义,孩子的角色行为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第四篇: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造成以上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要数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施行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随着独生化程度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也有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需要大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用不着现在刻意地去教他。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吃饭、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们觉得那是小事),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只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还不得作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来得省心又省事。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呢?
1、让宝宝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来培养他们的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的湿湿地,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宝宝们不会用肥皂,我让宝宝开始了一个新的游戏,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宝宝看到手上那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泡泡,宝宝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2、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们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如小猫、小狗等)贴在鞋盒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黄豆、绿豆、蚕豆等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每到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小慧也抢着去玩。有一天,小慧又在喂小猫吃饭饭,只听她口中念念有词:“小宝宝,来!‘妈妈’喂你吃饭饭。”边说边舀起一勺绿豆小心翼翼地送到“猫宝宝”的嘴里,看着“猫宝宝”顺利地吃下,心满意足地又喂上第二口,还不住地夸奖到:“恩,宝宝真乖,要多吃饭饭,宝宝才会长大!”瞧,多尽职的“妈妈”呀!我一直冷眼旁观,没有打断她当“妈妈”的热情。在讲评活动情况时,我表扬了她,并让其他的孩子向她学习。然后,提出对她的要求,希望她也像她的“猫宝宝”一样乖,多吃饭饭,长得高高大大的。她听了高兴地点点头,小朋友们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接连几天,小惠吃饭都很认真,吃完了还不忘给我看看,虽然吃得很慢,但那是她自己吃的,我及时地表扬了她的进步。以后每当小慧吃饭问题出现反复,我就提醒要向“猫宝宝”学习,做个乖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小惠坚持了下来。现在已能较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为增加兴趣,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提供的“食物”(如“饼干”)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
3、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子,我设计了“穿鞋比赛”的游戏。一个暖和的下午,午睡起床,我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穿鞋比赛吧。”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游戏,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你和他不再是老师与幼儿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放松他的心情,使他能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还会叫你跟他比,他会为此感到自豪;输了他会不服气,总想赢一次,而要求再来。如此不管是输还是赢,他却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穿鞋子。同时也让这种能力不断地发展提高。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幼儿来说是获得了双赢,既让幼儿学会了自理,又增进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4、创设情境,以“情境表演”的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准备幼儿洗手时的照片五张(分别代表“五步洗手法” 的五个步骤),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上老师的示范讲解,教幼儿“五步洗手法”,能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怎样正确地洗手。儿歌是这样的:第一步,打湿小小手;第二步,擦点香香皂;第三步,搓出小泡泡;第四步,用水冲一冲;第五步,擦干小小手。教儿歌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跟着老师徒手练习五步洗手法,等幼儿掌握了动作要领以后,就可以实地操作了。需要注意的是:洗手之前,别忘了提醒幼儿做准备工作和扫尾工作,即卷起衣袖和冲干净泡泡后关紧水龙头。这两步虽然儿歌中没有编进去,但图示中都有,老师可以指给幼儿看看,提醒他们注意。另外,在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会很仔细地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洗的时候就只搓手心,而把手背和手指间给漏过去没洗。所以洗到第三步时,需要提醒幼儿:手心、手背都要搓,手指间也要搓。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幼儿也一样。很多东西教的当时学会了,很快就会遗忘的,开始的时候老师要辛苦点,时刻提醒他们按要求做好,慢慢地习惯了就好了。
通过一学期的锻炼,现在我班的小宝宝们都挺能干的,这些小不点都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而且学会了用肥皂洗手,午睡起床后,我们帮他们穿好衣服.毛线裤后他们能自己穿外面的裤子.鞋子.穿衣服的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这样宝宝们就减少了感冒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五篇: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
摘 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 要
关键词
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