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讨音乐课的教学方法
研讨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双岔河小学 代晓丹 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很多,在某一课题或一节课的教学中究竟选择哪些教学方法最恰当、最合理呢?一般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几点:
1.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
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阶段不同、教学的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就不同。
2.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具体的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由方法决定内容)
3.从学生年龄的特征出发
各阶段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应让他们多活动、多表演;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应让她们多体会、多感受、多思考、多创造。
4.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弄巧成拙)5.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
1.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唱法、听唱法、视唱法、示范法、欣赏法、游戏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等等。
2.常用的综合教学方法:审美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启发联想法;体态律动法;故事、谜语导入法等等。
三、了解课堂教学程序 1.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
① 传授模式(教师为主)
基本程序是:导入— 传授 — 分析 — 运用。②参与模式(学生为主)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群体参与 — 探索 — 理解。③创新模式(以新促学)
基本程序是:激发情趣 — 探索 — 增强能力 — 表现。④探索模式(教师主导、引导)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探索 — 讨论 — 结论。⑤体验模式(实践摸索)
基本程序是:感知 — 体验 — 探索 — 再体验。⑥合作模式(互帮互学)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集体讨论 — 合作实践 — 得出结果—评价。
⑦情景模式(以景促情)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 — 情感体验 — 深入学习— 反馈成果。
⑧成功模式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实践活动 — 鼓励引导— 成功体验。
⑨兴趣模式
基本程序是:激发兴趣 — 参与学习—提高兴趣— 主动学习。
⑩新课程模式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 — 感悟体验 — 探索发现 — 创新表现 — 拓展延伸 — 概括整合.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
综合课的结构有两种(传统结构、新的结构): 传统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新的结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训练、巩固拓展、评价总结。
例:《少先队员采茶歌》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节课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2.听赏歌曲,产生共鸣。3.新授歌曲,解决难点。4.表现歌曲,实践创造。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密度合理。
四、如何设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三环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两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喜欢音乐,但怕上音乐课),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 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
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情景诱趣法,吸引学生兴趣、②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③悬念设疑法,引导学生探索欲望、④言语煽情法,抓住学生学习情绪、⑤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⑥音画设计法,唤起学生参与愿望。
情景诱趣法: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有关联的作品为纽带,使对另外一个陌生的作品主题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五年级的《京腔京韵》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开始通过欣赏、听唱带有点“京腔”韵味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逐步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再到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前门情思大碗茶》一段时间在我国歌坛上独领风骚,赢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京歌)。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和学生介绍有关这首歌曲的特点以及背景。(80年代末,当港台流行歌曲、迪斯科、摇滚音乐冲击我国音乐舞台时,我们的国粹好像一下消失了似的。此时,人们已开始恍然大悟,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采用民歌、戏剧、说唱、曲艺中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播放的这首“京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产物。
通过情景诱趣法,使学生们从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京歌”过度到“京剧样板戏”最后过度到“传统京剧的身段表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欣赏京剧的兴趣。
2.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精采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有时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有时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有时也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
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浅谈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浅论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学生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流行类歌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此为突破口,结合现在各个电视台都在进行的各类歌曲竞赛类节目(如花儿朵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个性也是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我们这儿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花鼓戏,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那么,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呢?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3.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创编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创编练习可设计出多种形式,例如,为乐曲命名(就是给从未听过的乐曲起名字),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下,用简短的词语来描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切的。例如学生给《百鸟朝凤》一曲的命名有:《鸟的天堂》、《森林的鸟儿》、《鸟儿在歌唱》、《赛歌会》等。虽然大家的命名不尽相同,但都符合音乐的基本情绪。同学们在欣赏中精神高度集中,选择最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概括出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首先要有既定的目标,继而凭借记忆力的转化,联想与想象的引导,概括能力的关联以及其它有关能力作用的运用,才会有新颖鲜活的音乐作品问世。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音乐教师,我衷心的希望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受到最好的音乐教育,使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宁乡县喻家坳中学:曹静静
2010-9-18
第三篇:启智学生音乐课教学方法
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决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音乐康复和音乐审美的价值。本文将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视听治疗课、律动训练课、综合主题课、生态导向课、自主实践课。这些课程与普通音乐课程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殊音乐教育的康复训练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 主要特点 音乐课程
趣味性 快乐目的启智学校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教学途径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和个体特征,以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创造能力,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智障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活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是保证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音乐学科教学途径的运用和实施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训练;互动参与;创编表演;评价鼓励;整合信息资源。
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智学校在对智障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同时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教学,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并在音乐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能力,培养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
根据智障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我认为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宜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一般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大都不善言谈;这些孩子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吃,吐字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缺陷,有羞怯心理表现或者任性、多动的毛病。她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由此,我又联想到,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不要认为每天反反复复看上去没有结果的教学工作是徒劳无益的,不知道哪一天,它会突然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彩哪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歌唱的教学。要顺利地完成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记住歌词,所以在音乐课中要重视歌词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用视觉媒体(电视,电脑)的优势,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这有利于补偿他们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使用电视、电脑,为学生展现学唱歌曲内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接下来为了使学生活跃起来,再采用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用节奏带动词语;此外,教师还应对语言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把歌词化简,从单字、两个字到三个字、五个字开始扩充。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微小进步,及时鼓励学生,如:“你真棒!”“有进步!”“继续努力!”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兴奋起来,心情愉快地学习歌词,感受音乐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二、丰富歌唱教学过程。
智障儿童要学会一首歌是非常困难的,在音乐课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外,还应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会学生简单的律动,以及使用简单的乐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音乐课中通过音乐学习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1、从语言节奏入手。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有节奏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名字、数字、儿歌、童谣等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中找出最简单、最小的节奏型,来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再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体验节奏。
2、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音乐应是和身体动作相结合的。人类音乐萌生之初即为载歌载舞,这也是最符合智障儿童的特点。智障儿童更需要从身体的动作中去感受音乐,身体的动作又能产生节奏律动,用身体感受到的节奏律动可以内化为动态的心理平衡能力。所以,在音乐课中应从始至终贯穿身体动作的设计。
3、学生控制能力、自觉性差,对于她们来讲,反反复复的动作比反反复复的语言更有用!乐器的运用:学习乐器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兴趣,从音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快乐。对于智障儿童,应该选择纯节奏性乐器,如:小鼓、沙槌、三角铁、音块、木琴、小铃等乐器。音条乐器音色美妙,打击乐器音调丰富。这些乐器不仅演奏方法简单,而且在孩子们眼里这些乐器又是诱人的玩具。在学生学完歌曲后,再让学生用乐器合奏歌曲,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4、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歌唱教学中,我还注意结合歌曲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经常给他们欣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歌曲和外国古典音乐,如:《土耳其进行曲》、《致爱丽丝》、《斗牛士进行曲》等,通过欣赏这些乐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三、创编表演,懂得表现美,创造美。
教师的“动”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学生的“动”是课堂的主体。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创作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热情,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深化,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情感。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氛围当中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唱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一课中,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互动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故事:小朋友带着小羊羔到河边玩耍——,走到了大森林遇见大灰狼——孩子们勇敢地战胜了大灰狼——高兴地回到家睡觉了,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再给学生分派角色,让学生边唱歌,边表演,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几乎都动了起来,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真正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它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让孩子把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现,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与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外化的形式结合起来,既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也让自己获得参与表现的满足感,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如创编歌词、自编动作、即兴表演等等,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了歌曲的内涵。自古以来,歌舞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载歌载舞,更能体现艺术的真谛。我依据孩子们爱表现,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歌曲的意义。对于每个孩子在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不要求孩子们的创作是否精细、完美,只要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表现就足够了,因为我们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
四、评价鼓励——音乐课堂中对“美”进一步追求的延续
在智障学生音乐课堂中,评价不仅仅需要简单的自评或互评,而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就是教师能激发学生增强自信心,表现欲,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及课堂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需求,从而促进每个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智障学生中有的孩子欠缺表现能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但他们更喜欢被表扬、被肯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他们能体会到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被认可,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教师应更多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千万不能歧视他们,侮辱他们的人格。例如在我的学生当中就有能力相差很大的,对于能力强的我因势利导,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对于能力差的我会主动接纳他们,多鼓励他们,并让能力强的孩子主动教他,发挥同辈教学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进步。这其中,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之间的互助无形中都会给孩子们增添学习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种融入关爱、理解、尊重和支持的评价更能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从心底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向往美、进一步追求美,让自己成为更“美”的人。
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音乐表现力。
因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程度的不同,教师在音乐课程内容设计上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创编教材,网络是最好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音乐、歌曲做为教学内容设计的参考,也可以下载一些与音乐、歌曲意义有关的图片并配以鲜明的背景,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感受歌曲的情景,加深学生对音乐、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性。但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敢于尝试,以便能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时代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在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其教学手段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智障儿童的心理、个性特征,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和依据,并要以全新的教学思想,融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学习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努力提高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完成启智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对于刚工作一个月的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尚未成熟,正尝试着一套培智音乐课教学方法,即以节奏为基础,从语言训练入手,结合律动,使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学习。通过这些举动,我在孩子们脸上看到了幸福的微笑,每当课间看到孩子们唱着歌跳着舞,在课堂上看到不太会讲话的孩子也在张着嘴哼着歌,有自闭症的孩子也会跟着音乐跳起舞,在音乐游戏中积极参与,每当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感动,至少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许这个世界给了他们不健全的身体,但是孩子们的心灵是健康的,在音乐的国度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是自由、快乐、平等的,我尽我所能地让孩子们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以上是我从事启智音乐教育以来所取得的一些点滴经验,今后还要加强和同行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培智音乐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微课研究)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教学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美的体验。在教唱歌曲时结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造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对象: 小学二、四、六年级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
①运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水平。②运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等。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引起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交织的产物。这里的“情”则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学习作品的关键所在。为此,音乐课上应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题研究结果如下:
1.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冷漠变得热情
通过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电教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对音乐内容的陌生变得了解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并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3.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音乐之外逐步走进音乐
清晰明快的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获得快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激情。4.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的表演从机械逐步变得生动
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5.巧妙提问挖掘情境
通过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音乐教育旨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音乐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接受并创造音乐的文明。能从音乐乐趣的体验中,音乐文明的享受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炼、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格与坚毅的品格,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和谐与融洽。而音乐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桥梁,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呢?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创设出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音乐。而且我们知道因为年龄的缘故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地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如果很好地运用了声、光、电、图等种种教学手段,学生就能进入行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情境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情境是一种情感培养,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良好审美心境。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安排要连贯、科学、合理,并有思想的参与,并不是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应该有其实在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反思如下:
1.情境创设应加强连贯性
一是音乐教材衔接方面情境创设的连贯性;二是音乐教学各环节之间情境创设的连贯性,即“前奏”情境创设要“独特”,“间奏”情境创设要“巧妙”,“高潮”情境创设要“出彩”,“尾声”情境创设要“实在”。2.情境创设缺少典型性
情境创设应强调“画龙点睛”与“主次分明”,还应提倡“与时俱进”“自主探究”与“民主合作”。
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为此,我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反思,让学生在最有效的音乐情境中获得最真实的审美体验!
第五篇: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转变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文章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初中语文的知识则很繁复,内容和知识更加细化。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在面对这么多的语文知识时,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初中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钻研和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面对初中语文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属于知识灌输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听取知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新课改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文素养等,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创新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行多元化教学,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的特点
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具备读、写的能力,而初中的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却非常广泛,除了要让学生具备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情感感知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培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思维、素质、想象力等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能够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作用
初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首先要做的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知识讲解,而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提升其情感认知能力,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三、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探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所以,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实行一些奖惩体制,鼓励学生多发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导入文章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加强,就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对课文内容及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会更好。从而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促进自身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涉及爱国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感受作者在文章背后要传达的感情,就会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贴近生活的题材时,教师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出教室观察。比如写秋天美景时,可以来一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秋游,学生对于秋天景色的感受才会更深,写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不能秋游,可以在教室里用多媒体播放秋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讨论课也是一种好的方式,学生在讨论之前需要自主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从侧面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难,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启发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选择点拨的方式,联想和情境都是经常会用到的点拨方式。
四、结语
总之,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初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理念,寻找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知识、素养、想象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梅生.浅析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5(12).[2]杨党清.积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初中语文科目教学效率[J].课外语文(下),2017(2).[3]李晓峰.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7(2).[4]袁大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