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论快乐_教案

时间:2019-05-15 04: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 论快乐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 论快乐_教案》。

第一篇:8 论快乐_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论快乐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重要句子含义,学习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3.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高雅格调的快乐观。教学重难点:

1.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2.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锺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锺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锺书在我国文化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作者介绍

钱锺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周岁抓阄,抓了一本书,取名“锺书”。19岁考清华,因中英文特优,被破格录取。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后同赴英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41年曾羁居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1949年,清华任教。19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1969年与杨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回京。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作者代表作: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长篇小说《围城》。

三、读作者(1)偏才钱锺书。

钱锺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2)勤奋刻苦的钱锺书。

钱锺书还有读大部头字典的兴趣,时时读得开怀大笑。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己写作时连类征引。杨绛在1973年为钱锺书整理读书笔记时,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

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是最好的见证。

(3)记忆力惊人的钱锺书。

钱锺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锺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4)小事糊涂的钱锺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锺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锺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锺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5)淡泊名利的钱锺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锺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广东教育出版社

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

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锺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锺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

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锺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锺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

钱锺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6)博学的钱锺书。

钱锺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锺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钱锺书在美国讲学,其英语口才,技惊四座。一位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说,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英语水平堪同钱媲美。1978年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26届欧洲汉学会,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发言,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意大利语言咬音之准,味道之纯,引起了意大利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四、读作品 1.写作背景。

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抗日军民正进一步积聚力量,准备将日本侵略者最终赶出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一文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告,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由于抗战,人们的生活遭到了很大的困难。文章强调人的快乐来自于精神,“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这对鼓舞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也不无益处。

文章通篇引经据典、谈笑自若、大开大阖、触类旁通,又为当时困境中的文人树起了一个楷模;从而在坚持抗战、不忘学业上使人受到种种启发。2.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重要句子含义,学习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3)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高雅格调的快乐观。广东教育出版社

3.生字。4.理清思路:

全文围绕“快乐” 有哪些主要论断?这些论断之间有怎样的联系?(1)快与乐的关系。

(2)永远快乐是不能实现的。(3)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决定的。(5)发现快乐由精神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词语的解释——论断的生发——观点的延伸(不断地向更深层次推进)。5.问题探究:

(1)钱锺书论“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时,运用了“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 ”这样的三个比喻。试比较:这三个比喻在想表达的意义上彼此间各有什么细微不同?但最终又共同想表达什么深层意思?

“吃药的方糖 ” ——甜只是表象,苦才是实质。

“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 ——为快乐而作的种种努力只是一种徒劳。“钓钩上的鱼饵 ” ——为快乐所作的努力有可能成为你致命的原因。

文章论述了快乐的诱惑(结果可能是苦的、徒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都使我们甘心情愿付出种种努力,所以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因为它始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2)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提示: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3)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提示:①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4)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提示: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5)如何理解“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句话?

提示: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既然能看出矛盾,就必须解决矛盾,就要为此 广东教育出版社

付出代价。

五、读自己

谈谈你对快乐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篇:论快乐教案

一、导入

钱钟书曾说:“假如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了好多空间。”这一方面显示了钱钟书的谦虚,另一方面也点明了这本散文集的内涵。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钱钟书散文风格是博杂、幽默而深邃。

《写在人生的边上》不仅内容,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博杂,举凡嬉笑、讥讽、幽默、夸张、拟人、引经据典、类比取譬、小说笔法等各种手法都会被他熟练而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显示了惊人的博学和才力。而作为一位智者,他的思想和洞见又是那样的深邃,这使得他的幽默和调侃超越了自身的限度,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生之书。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阅读鉴赏

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请概括每段内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简要说明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

(1)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论说快乐的飘瞥难留。列举法语、汉语、德语以及《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例子,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

(2)“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又带有讽刺。

(3)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富有讽刺意味。

(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幽默而带讽刺。

(5)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思考:依据以上分析归纳的结果,试梳理本文的结构。

明确:

1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2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3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4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小结:

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层层见深(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思考: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上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思考:揣摩语言、品味语言。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5、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①“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抱有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快乐自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乐来。

③“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④“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7、“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8、“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指出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总结:

我们要辩证地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地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

第三篇:论快乐作文

论 快 乐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快乐的真谛。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曾试图界定快乐的含义然而纷繁的复杂的文化酝酿出了各种各样的快乐观,人们都把快乐之树种在了各自的心田上。但是,不管是顺应自然的知足常乐,还是勇于进取的不知足常乐:不论是明智通达是与民同乐,还是极端自私的独自行乐。说到底,快乐卸了妆无非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那么快乐是否仅仅是物质享受呢?当然不是。快乐不是吃喝玩乐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个人私敛的浅边满足,财富永远者有时并不快乐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无法与快乐画上等号。因此,单纯的物质享受不是真正的快乐。于是人们把快乐的天平倾向了精神享受这一边。但仔细想来精神享受也存在缺陷,有时甚至显得苍白无力。精神舒畅者心中荡漾着快乐,但“穷欢喜”“苦作乐”毕竟缺少物质的“轰响”。

我常常看到给人带来无限快乐的音乐大师生活中却是痛苦。辛劳的科学工作者在获得成功后偶尔看到镜子里两鬓斑白的自己心中也往往掠过一丝酸楚。我还常看到一些劳模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工作辛苦,但心里高兴。固然他们苦中作乐,变忍受为享乐的的生活态度无不显示出他们惊人的毅力和高贵的品质,但同时也难看出他们的快乐高寒“克己”的意识。严格的说的,这也不能算是完全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应该的物质也精神的和谐统一。纯物质与纯精神的享受都已能作为快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才是完美的快乐。精神与物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激活快乐的精神细胞:保持精神发愉悦,才能有信心和精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你也许觉得要想获得完全的快乐实在不容易,但是物质与精神并非鱼和熊掌,你完全有可能兼得,关键要靠自己去创造与追求。昨日的创造是今日的快乐的基础,今日的奋斗将是明日快乐源泉。只要你奋斗不息,勇于创造,快乐的安琪儿将永远伴随着你。

第四篇:《论快乐》读后感

《论快乐》读后感

《论快乐》读后感1

一直很喜欢钱老的作品,还能记得高中开始读《围成》,每每都快乐的大笑。对钱老一针见血的描述和犀利的评价,真的觉得痛快到肺腑。《论快乐》是钱老一篇小品文(个人的理解)。静下心来仔细看钱老的快乐,让人感叹聪明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布满了聪明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快乐的时光总是容易渡过,快乐的事情容易忘记,有时回首自己走过的岁月发现真的如此,不经意间想起的全是不如意。

假期中我认真反思,快乐到底应该来源哪里?一个老师,快乐当然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学生。由于工作压力社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时候我们在忙碌之余已经忘记了自己快乐不快乐。现在来看《论快乐》我觉得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而快不快乐决定于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以阳光心态来面对工作和学生,我们的快乐也随之而来。

我班有个学生叫吕睿。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 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论快乐》读后感2

斯宾塞说:“孩子在欢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欢乐的。”

而欧美教育学者在经过多年讨论后得出结论: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学问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推断。

推断为有意义的学问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承受和储存。

孩子们假如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欢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开心地学,效率高。

反之,若孩子们认为学问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

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学问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欢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欢乐的。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让孩子们确立学习是欢乐的信念。

只有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头学习,才会在学习完毕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布满乐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准备这样做:

一、给孩子解释的时机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假如一个孩子生活在批判之中,他就学会了责备;假如一个孩子生活在鼓舞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假如一个孩子生活在挖苦之中,他就学会了大方;假如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给孩子辩白的时机看起来是很小的问题,但孩子一旦明白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敬重别人说话的权力,他也会同样对待其他人,读后感《斯宾塞的欢乐教育》读后感》。

二、时机均等的权力在学期开头的时候,在班里宣布这样的规定: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的仆人,治理班级是每个同学的义务,在本学期每人最少负责治理班级一天,即值日班长。

根据排好挨次,每日轮番做值日班长。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使一局部孩子由于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感到失落,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多一些友好和鼓舞学生绝不是我们可以任凭发泄怨气的被动承受者,相反,假如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舞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孩对子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爱是相互的`,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

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教师为他们操劳,自己尽可能地按教师的要求管束自己的言行。

这样,学生原来被动地由教师治理教育而变为自我治理教育了,而且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

四、对家长多报喜少报忧每每遇到孩子有什么进步或特别表现时,我都会准时的与家进步行联系,将孩子的进步和胜利告知家长。

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骄傲感被树立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们会更多的重复同样的良好行为。

因此,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欢乐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让自己成为一个欢乐的人,一个欢乐的教育者。

当好孩子的教师,做一个欢乐的教育者,实施欢乐教育,创设欢乐的环境,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欢乐的人,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生活!

《论快乐》读后感3

读完《论快乐》这篇文章,让我对快乐这个平时看来很普遍的名词又多了一份认识,《论快乐》读后感上。

有人从字面上直译快乐,就是很快的,值得我们高兴的事,的确是这样。在很多场合上我们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发出诚挚的祝福,祝他们快乐,而且是很贪婪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快乐,但现在看来,也许这真的只是一种愿望,快乐是一种奢侈品:“‘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也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毫不怜惜地把‘快乐’这个词大方的送出去。

快乐,每个人都经历过,只是那种感觉太短暂,有时候会让我们忘记在那段时间里的我们,只因为她短暂,让我们还来不及享受,只有回味的权利。也是因为短暂让我们觉得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会有很多人抱怨上帝眷顾自己,因为自己不快乐。其实快乐和机遇是一样的,在每一个人的手里握着,只是有的人把握得住,所以他们觉得很快乐,而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总是埋怨别人的不是,老师给自己制造苦恼殊不知,快乐已经和他丢弃的时间一样溜走了。

再者,快乐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是不一样的,对名利看中的人在自己得到更高的权利时,会觉得这是快乐的时刻;对成绩看中的人而言对自己取得高分就是一种满足,一种快乐;对于唯利是图的人来说,哪怕得到一丁点好处也会沾沾自喜;在无私的人看来,能帮到别人那就是一种幸福,读后感《论快乐》读后感上》。这样看来快乐并不是完全褒义的,有些人的快乐并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

快乐的确是好东西,他会让人们去不断追求,在追到并享受之后,又会去找寻新的快乐,与其说是一种继续不如说是一种弥补,弥补之前未能好好拥有,但是,人们却未发现其实每一个快乐的过程我们都享受了,只是因为太短促,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好似没有珍惜,也许这就是快乐存在的意义,他让人们不断拥有又不断追寻,让人们对它变得贪婪,就好像是一种人生目标,当我们实现一个梦想时,会很快乐,但无论什么样的梦想都回过时,所以我们会重新加快脚步,寻求下一个理想,换句话说就是寻找下一个快乐。 在我眼里,快乐真的是很容易很简单的,和朋友在一块聊天,和家人一起吃饭,一直存在的就是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候哪怕得到别人的称赞也会觉得很快乐。由此看来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所以在我的快乐观里,快乐其实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遇到不幸的事不要一味的去想,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去获取人生的真谛。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大部分决定于自己,只有少部分在别人手中,所以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把握好自己手中的那一份让自己快乐的活着,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快乐,在你操纵自己手中的这份权力的同时,你也把别人在你手中掌握的快乐给散发了出来,自然而然,他们也会由被动为主动的去操纵去参与快乐。

快乐是简单又不简单的东西,其主动权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去寻求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论快乐》读后感4

欢乐是什么?欢乐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欢乐是自由拘束的享受。真正的欢乐,是别人欢乐时,自己才会欢乐。

一座高高屹立在城市上空,外表雍容华贵的王子雕像目睹了全部的贫苦与丑恶,他牺牲自己,换来穷苦人们的幸福和欢乐。而为他们传递欢乐的小燕子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南飞的时机,在给穷人送去欢乐后冻死在了北方。王子雕像也由于不再美丽而被撤除,和燕子一起,被扔进了垃圾堆,他们最终永久在一起了。

欢乐王子在生前是那么欢乐,无忧无虑,看不见那些丑恶的东西,他欢乐的活着,欢乐地死去。可他现在看到了这世界并不欢乐。

小燕子和王子为了别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虽然是这样,但他们却懂得了欢乐的真谛,并永久欢乐。

欢乐很宝贵,想要得到它,就要付出代价,正如欢乐王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仅仅是几个人的欢乐,虽不能帮忙全部人,但自己却得到了欢乐的永恒。

小燕子和王子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去查找欢乐,传递欢乐,让每一个人都欢乐。的确,看到故事的结局,我有一些哀痛,为这丑陋、肮脏、污垢的世界感到哀痛,但同时又为这丑陋的世界能有如此纯净的心灵感到欢乐。我想我已经懂得了欢乐的真谛。

爱心和蔼良冲刷了私心杂念的尘垢。像金子一般闪烁,像水晶一般纯净。当我们拥有时,就能收获真正的欢乐与漂亮……

《论快乐》读后感5

《论快乐》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议论也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与睿智。而且这种幽默并不是那种没有半点营养的滑稽,作者可以说是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文章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让人笑过之后又让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

在我看来,快乐实在是个是个平凡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它,享受它的权利,我们也确实都在追求它,享受它。千百年来,中国的骚人墨客尽是咏些离愁别绪,怀才不遇的东西,愣是没让“快乐”染上些文人的雅气。但钱钟书却在快乐前加一个论字后,好像将本是通俗的东西文学化了,就像是一首打油诗经大师之手后立马变成了古体诗,顿时让人觉得深刻了不少。作者站在人生的边上谈论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段话:“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恒。人类千方百计地追求永生,一旦真正达到永生便会发现,这永生不过是物质的长存,精神却无法一成不变地存在。”生命如此,快乐亦如斯。钱钟书开篇另辟蹊径,从法语、汉语、德语的精微之处分析入手,提出“快乐”的“快”说明“乐”不能持久,“快”意味着人生一切乐事都短暂难留,“欢娱嫌夜短”啊。在生活中,人们也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快乐的时光特别容易过去。“永远快乐”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的'期待和祝福。

但钱钟书的《论快乐》却告诉我们:“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因为苦难和荒诞才是人生的本质——“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 有快乐就意味着有快乐过后的冷清,寂寞;有了繁华也就意味着有繁华过后的凄凉。于是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没有了永恒,能永恒的惟有痛苦,犹如作者说:“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

不过,钱钟书接着又告诉我们:人生虽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因为“精神是一切快乐的依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他觉得:快乐是一种心境,拥有了快乐的心境,就拥有了永久的快乐。在文中钱钟书举了穆勒对“快乐”的说法,从对立面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 即把快乐分为肉体而和精神两种来谈,而钱钟书则反对这一种说法,他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但如果精神不痛快,“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东西,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惟有精神上的愉快才能使人真正得到快乐,如果精神上不愉快,那么再美味的食物也食之无味,在漂亮的花朵也熟视无睹。所以说“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也就是说人懂得了怎样使自己快乐,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于是便懂得自得其乐。佛家亦有云:“快乐即在你心中”,故快乐是精神上的,是人的一种心态。

接着钱钟书又用了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他说,世人懂得了快乐是一种心态后,于是便有人从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如苏东坡就 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还有诺凡利斯、罗登巴煦、白洛柯斯等人都能把忍受变为享受,这是精神对物质的最大胜利,所以保持快乐的心态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们都希望快乐地活着,但不要指望有这种美事,人只能总是痛苦而偶尔快乐地活着。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只有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态才能把人生过出美好的滋味来。

《论快乐》读后感6

前段时间,在当当网上看到一本《斯宾塞欢乐教育》书,于是到图书馆借阅,读完之后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其实这本书相比拟《卡尔威特的教育》,从内容上讲要薄弱得多,但是它对于我的意义,好比是为我在教育这个问题的认知上又搭了一级楼梯。

赫·斯宾塞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布满欢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急躁和怜悯心”。 但凡胜利的父母,都有一个特点:急躁专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赏识和鼓舞,教师、家长和同伴们的一个微笑、一句鼓舞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会影响孩子的心情,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很多好玩的小事例,认真地表达了小斯宾塞的欢乐、幸福、健壮成长的历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欢乐的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斯宾塞这样说:“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欢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当是欢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假如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细细咀嚼,的确如此:孩子在欢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拟简单,相反在心情低落、精神紧急的状态下,他信念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方法。看完《斯宾塞的欢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欢乐教育”不是一个简洁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欢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制造欲和自信念。我想,欢乐应当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自己也能体会到,当看到学生们有胜利的喜悦和满意时,自己也会感到欢乐。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会由于学生的错误使我不欢乐,心中会产生很多埋怨。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会不由自主的去批判他们,而他们则在这种不欢乐的气氛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即使在教师的逼迫下学习,也不是欢乐的学习。长此以往,怎么教育出欢乐的孩子呢?其实作为教师一个微笑、一个摩挲足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将努力学习做一个欢乐的教育者,盼望我的课堂能让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欢乐。

《论快乐》读后感7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需要用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

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是的,这有点矛盾。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

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再想想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

《论快乐》读后感8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人不想快乐?

任你是风华绝代的商业精英,技冠天下的体坛巨星,还是纵横政界的一代天骄,穷尽毕生之力也不能使快乐常伴身旁。“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总会有让你苦恼之时。

可为什么快乐如此短暂?人不能总是快乐吗?

对于这,钱老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你得认识到“欢愉嫌夜短。”并不是快乐很短暂,而是在你快乐之时不知甲子,而在苦恼之时又觉得时间被拉长了,人总是希望永远快乐的。因而就会产生快乐的光阴过的太快了的错觉,这一切,都只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

其次,你要明白快乐对于人生的作用。人们总是追求快乐,快乐就好比引诱人追求的糖果,如果快乐太多,就是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那样的人生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没有希望,这无疑是十分可怕的.。

然后你得知道快乐的对象是人的精神而非肉体。“快乐”一词,其意义本来也是只有精神才能感受的,即使是因肉体舒适而快乐,那享受快乐的本体也是精神。

好了,如果你能感悟到这些,那么你就可以试着“总是快乐”了。那就是“把忍受变成快乐”,说起这个,倒是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些类似,但古人不是说“大智若愚”嘛,真正达到了智者的水平,其行为又与愚人类似了。不同的是,智者知道自己正在快乐着,而愚人却没有想到吧。

我常想,人不快乐的与原因乍一看有很多种,可究其根本还在于人自己。

人们常说“苦中作乐”,其实何为苦,何为乐。“苦”和“乐”就像两个半圆,拼起来组成了人的感情,中间隔着一条宽度无限趋近于零的线,跨过去就是“乐”,跨不过去就是“苦”,是“苦”是“乐”只在一念思量。可这一步对于人们来说又极为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以“苦”为“乐”,看到悲痛之中的幸福的,那这时这条细线便成了永远无法跨过的咫尺天涯。

而有的时候,人们感到痛苦完全是自寻烦恼,因为人们有一颗不会满足的心。人有上进心是很好,可当这种上进心延伸到生命的每个角落,那就不妙了。它会使人们永远也无法静下心来体验已得到的快乐,而总是希望更大的快乐,那人就会从不满足地去苦苦追求,于是快乐变成了痛苦,因为它预示下一次拼搏的开始。奋斗不是不好,不懈奋斗更是难得,可当一个人处于快乐之中却在苦恼快乐太少,连体验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便立刻出发,那么一个在做没有停靠点和终点的奔跑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可言的。

快乐无常,快乐无时,愿做一个“若愚”的智者,一个“苦中作乐”的强者,一个张弛有度的聪明人,让快乐常伴我心。

寻乐无常兮

不可骤得

思乐之无常兮

乐亦有矩

我欲上而求索兮

不可无餍

知乐之不及兮

乐自在我心

《论快乐》读后感9

今天,读了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 论快乐》,感悟颇深。作者站在人生的边上谈论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也很强的随笔。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如

一、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二、快乐是属于精神的。(读后感 )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三、快乐能把忍受变为享受。

“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疾病也是常常遭遇到的痛苦之一。有了病,当然是痛苦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病了,可以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休息一下。此时,疾病就仿佛一位温柔的女教师,轻声教导你要好好休息,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从而使对病痛的忍受变为快乐的享受。

总之,阅读本篇文章真为钱老充满智慧的语言拍案叫绝。而我也深深体会到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心里感受。要不要快乐由你自己决定,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家人、朋友,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的点滴小事中体会自己的那份快乐。

《论快乐》读后感10

早就听说魏氏庄园很美丽,今日最终有时机去看一看了。

到了魏氏庄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城堡大门。高高的台阶之上,一棵槐树像卫士一样仰头直立,寓意招财进宝。在庄园的门口耸立着两根柱子,柱子的上半局部有一个装米的斗,寓意升,斗上刻了许多铜钱的`图案,寓意钱,合起来就是升官发财的意思。

进入城堡,首先经过一个广场,之后又有一座门,门上刻有暗八仙等吉利图案,走进去,右边有一个书房,叫南书房,是教书先生住的地方。和它对着的就是北书房,是供孩子们读书,上课的地方。两书房中间的院子里有一棵美丽的紫藤,可能当年孩子们读书读累了就在它四周玩耍,休息吧。

出了书院,下面就是账房,是管账先生工作的地方,过了账房又有一座大门——垂花门,垂花门对面是会客厅,是仆人平日里接待客人的地方,在它的两侧有东,西廊房。绕过会客厅之后,就到了仆人的住房,仆人的住房不但结实,而且美观。和它相连的东厢房是仆人小儿子住房,西边的西厢房是仆人最疼爱的小女儿的闺房,她虽然美丽,但是在古时候姑娘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以,这个美丽每日只能在自己房中度日,很少有人能观赏到她的美貌。

整个院子四周砌着高高的围墙,既庄重肃穆,又给人安全感,让人流连忘返。

《论快乐》读后感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人们对快乐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定义,快乐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我也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快乐,最近我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关于快乐的一些思考和方法。

快乐是什么?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体验,是生活的态度。快乐有时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瞬间袭来,也有可能长期伴随着我们。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如何了解和寻找快乐呢?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方式,来产生快乐体验,比如锻炼身体、与好友聚会、看电影、旅游、学习新技能等等。只有真正去体验和尝试,才能感受到快乐的美好。

第三段:快乐的质量。

快乐的质量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一样的。有些形式的快乐会带来暂时的快感,但很快就会消失。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短暂的快感是难以支撑我们度过险峻的日子的。相反,更美好的快乐质量是长久的,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韧性。这种持久的快感需要发掘在生活中的值得珍视的东西,如与亲友共享的时光、实现工作成就感、书写自己的成长历程、追求梦想的过程等等。找到这些有建设性的快乐形式,才能形成持续而美好的心情。

第四段:快乐与自我。

快乐也是与自我密切关联的。当我们能接纳自我,愉悦地享受生活,才能更容易地获得快乐。当我们感到自己被接受和欣赏,快乐就会伴随着我们。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要过于迎合他人的期望,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最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的方式。

第五段:结语。

最后,快乐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通过持续进行积极的自我的反思,寻找那些有益于自我成长和建设的快乐体验,我们才能拥有真正有质量的快乐,并从中支持我们消除负面情绪,不断前行。感受快乐的重要性,学会寻找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走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论快乐》读后感12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记得高中时捧着《围城》,几个同学看的时候笑得抱成一团。《论快乐》是钱老《写在人生边上》小集。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想到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现在再重读这篇文章时,感觉也是跟原来不同的,绝不是原来单纯地觉得好笑。现在则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的瞬间,因为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就像一个筛。把落伍的给清理出去。这个时候,他还能快乐吗?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钱老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旧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而像钱老这样的知识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空有一身的才能却不能得到施展。在当时,钱老等一大批的知识分。高举民主救国的旗帜,传播先进的文化,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救国的斗争中去,虽然生活上境遇很差,但他们是乐观的,在斗争中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此时的他们一定是快乐的。

再想想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在大学生中流行着“郁闷“这样一个字眼。我想,接受着高等教育,生活上无忧无虑的天之骄。们;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们,理应是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何苦要天天发出“郁闷”这个听起来不快乐的词语呢?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是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社会的大气候会影响我们的思想,家长望。成龙的心态会让我们这些度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有种优越感。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上了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没有了中学时老师的管教,学业的轻松让我们不禁觉得飘飘然。有同学沉迷于花前月下,有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同学沉迷于吃喝玩乐。虽然这些都是少数,但他们却让其余的多数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认为,“他们活得多潇洒,多快乐,我们这样可真是郁闷。”但是想想,他们那是真正的快乐吗?真的是永久的快乐吗?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西方有句谚语“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想拥有快乐,我们就要先拥有智慧。应该时刻保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被你掌握了就是智慧。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最终感受到快乐就要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也会遇到痛苦,但那是得到快乐的必经之路,因为寻找快乐,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矛盾而统一的,在奋斗中慢慢地体会寻找快乐的激情,为了快乐,让我们去奋斗吧!

《论快乐》读后感13

《论快乐》是每周一读中第五单元:道德与伦理中的一篇文章,作者钱钟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记得师范初涉《围城》的时候,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位睿智的老人,工作以后又将它认真细致地重读了一遍,加之年龄的增长,就愈加能从他的幽默洒脱的文笔中领略他的个人魅力。

《论快乐》也是这样一篇充满他智慧的小短文,广博深湛,俯仰拾掇,字字珠玑。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 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

快乐是什么?这个不知问和被问过多少遍的问题如今仍反复出现在我们面前。有人从字面上直译快乐,就是很快的,值得我们高兴的事,的确是这样。在很多场合上我们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发出诚挚的祝福,祝他们快乐,而且是很贪婪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快乐,但现在看来,也许这真的只是一种愿望,快乐是一种奢侈品:“‘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也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毫不怜惜地把‘快乐’这个词大方的送出去。钱老有他的解释,我也有我自己的理解。当然他总能给我带来许多新的启迪,并使我受用终身。虽然他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正如他所说属于精神的,快乐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要不要快乐由你自己决定。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有人说,快乐有时就像在天上飞的风筝一样,虽然有时你看不见它,但线在你手中,它不会飞远,只要你愿意,快乐就会随时围绕着你,直到永远。拥有了一颗快乐的心,你就知道,快乐是无处不在的。有人说痛苦。其实痛苦和快乐原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同的只是在于你的选择。就好像冬天和夏天一样,如果你选择夏天,认为夏天会给你带来快乐,然而冬天定会来临,它并不会给你带来不幸和痛苦,只是你选择了夏天而拒绝了冬天,所以才有不幸和痛苦的产生。其实,不管是夏天或冬天,对你来讲都没关系,不同的.只是你的感受。

快乐,每个人都经历过,(读书笔记 ) 只是那种感觉太短暂,有时候会让我们忘记在那段时间里的我们,只因为她短暂,让我们还来不及享受,只有回味的权利。也是因为短暂让我们觉得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会有很多人抱怨上帝眷顾自己,因为自己不快乐。其实快乐和机遇是一样的,在每一个人的手里握着,只是有的人把握得住,所以他们觉得很快乐,而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总是埋怨别人的不是,老师给自己制造苦恼殊不知,快乐已经和他丢弃的时间一样溜走了。

对于我们这代80后,对快乐的感受一定和钱老所在的年代大不相同。当我终于理解父母的指责源于他们的爱时,我会快乐;当得知自己暗恋了好久的心上人同样也暗恋我的时候,我会快乐;当和朋友通宵聊天喝酒狂欢的时候,我会快乐;当找工作处处碰壁突然有人告诉我“你被录取”的时候,我会快乐;当上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帖子或博客点击率大增的时候

我会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就在于你会不会满足。人家说,知足者长乐。

在我眼里,快乐真的是很容易很简单的,和朋友在一块聊天,和家人一起吃饭,一直存在的就是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候哪怕得到别人的称赞也会觉得很快乐。由此看来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所以在我的快乐观里,快乐其实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遇到不幸的事不要一味的去想,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去获取人生的真谛。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大部分决定于自己,只有少部分在别人手中,所以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把握好自己手中的那一份让自己快乐的活着,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快乐,在你操纵自己手中的这份权力的同时,你也把别人在你手中掌握的快乐给散发了出来,自然而然,他们也会由被动为主动的去操纵去参与快乐。

快乐是简单又不简单的东西,其主动权在每个人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去寻求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论快乐》读后感14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发出诚挚的祝福,祝他们快乐,而且是很贪婪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快乐,永远快乐,但现在看来,也许这真的只是一种愿望,快乐是一种奢侈品:“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毫不怜惜地把‘快乐’这个词大方的送出去。

快乐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真正的快乐。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的瞬间,因为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就像一个筛子,把落伍的给清理出去。这个时候,他还能快乐吗?

现在在80后90后学生中流行 “郁闷“这样一个字眼。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理应是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何苦要天天发出“郁闷”这个听起来不快乐的词语呢?无非是物质上的欲望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是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社会的大气候会影响我们的思想,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当看到有同学沉迷于花前月下,有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同学沉迷于吃喝玩乐。虽然这些都是少数,但他们却让其余的多数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认为,“他们活得多潇洒,多快乐,我们这样可真是郁闷。”但是想想,他们那是真正的快乐吗?真的是永久的快乐吗?

对于学生,什么才应该是真正的快乐?西方有句谚语“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想拥有快乐,就要先拥有智慧。应该时刻保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被你掌握了就是智慧。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最终感受到快乐就要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也会遇到痛苦,但那是得到快乐的必经之路,因为寻找快乐,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矛盾而统一的,在奋斗中慢慢地体会寻找快乐的激情,为了快乐,大家去奋斗吧!

《论快乐》读后感15

这几天,我偶然的翻阅起了20xx年,1月份的《红领巾》,在书中,我看到了那片我看过很多遍的《欢乐王子》。这次一读,我对这篇文章又有了另一番见解。

讲的`是,一座雕像,他是一个王子,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光明的蓝宝石做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红宝石,大家都很艳羡这座雕像。有一天夜里,一只小燕子在他的脚边歇了一会儿,它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可他看到自己的房子漏水了——欢乐王子哭了,他恳求燕子将它剑上的红宝石送给一个贫困的妇女,于是,燕子同意了帮他,后来,燕子又将他的双眼送了人,连身上的金叶片都一一啄下来,帮他送人,最终,人们推翻了这座雕像。

我觉得欢乐王子很像我们身边的一种人,那就是教师,教师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就像园丁,辛勤地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教师就像……教师,感谢您

第五篇: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案

豫海中学语文组

马旭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

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

“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下载8 论快乐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8 论快乐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 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

    效用论教案

    1.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效用、基数效用、边际效用、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基本概念,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参考教案 备课时间:2018.9.4 授课时间:2018.9.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

    论美教案

    《论美》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

    《论美》教案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认识并正确理......

    论美 教案

    论美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

    《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