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知教案

时间:2019-05-15 07: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求知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求知教案》。

第一篇: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求知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等。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4.学习摘抄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2)学习摘抄名言警句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弛惰:松懈、懒惰。炫耀:夸耀。梗概:大略的内容。狡黠(xia2):狡诈。

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挑剔(ti1):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加以指摘。

高谈阔论:指言谈高妙广博而不切实际。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博学多闻:学问广博,见闻丰富。

2.朗读课文,画出名言警句,加以理解。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十二岁入剑桥大学,毕业后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晚年,受宫廷阴谋的牵累,被逐出朝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论说随笔文集》,最初10篇短文,书出后风靡一时,后扩大为58简文章。他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他说的。

2.导语。

“求知”的话题十分广泛。本文的写法比较少见,分段很细,谈了有关知识的许多方面的问题。语言精炼有力,警句较多,有的已相沿成为名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辟的语言。

2.提问:本文的标题“论求知”如果改为“论知识”或“论求知的目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文章的标题恰当地概括了全文的论述内容。若改为“论知识”则范围过宽;若改为“论求知的目的”则失之过窄。

3.提问: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论述求知的目的。

第二部分(6~9段):论述求知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1段):论述知识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

4.提问:第一部分有哪些警句,各告诉我们什么?

(1)“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演,也可以增长才干。”

三个排比句,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2)“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三个排比句紧承上文,分别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这些目的。重点放在第3句,阐述了知识与才干的关系,它使人联想到培根那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3)“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推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三个排比句分析不同的人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5.提问:作者为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了哪两个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2)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切的;

“修剪移栽”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当。

“野生的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栽”的,两个喻体之间配合得恰当,用来比喻“求知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天性”也是很恰当的。运用比喻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生动形象。6.提问:第二部分写求知有几种方法?

讨论并归纳:

(1)对粗糙的书,只须浅尝、粗知、读别人的笔记摘要。

(2)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做笔记、讨论。

7.提问:第二部分有哪些警句,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并归纳:“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三个排比句分析了读书、讨论、做笔记的不同作用。

8.提问:第三部分有哪些警句,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并归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用排比句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最后归纳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9.提问:第三部分用“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列举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列举四个例子说明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同样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也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

10.提问: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写使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四、小结

本文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发表了对求知的种种看法。主要论述了求知的目的、方法以及知识的作用等,鼓励人们去求知。本文运用排比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观点更加鲜明,语气更加贯通强烈。

五、作业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这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辨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法。

1.第1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其作用是____。

2.第2段开头“不仅如此”,“如此”指____。

3.第2段举运动的例子证明了____。运用的的论证方法。

4.请模仿第1段的句式,写一段文字.

第二篇: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谈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_

是:对,正确。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2.导语。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课文标题揭示了全文议论的中心。

三、正课

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2.提问: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讨论并归纳:把事物的道理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发问的精神比作钥匙。

3.提问: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来说理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边牟尼、孔子因好问终于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来论证正面论点的。在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列举事实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作到论据和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5提问: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牛顿、瓦特)是“大科学家”,后两位(释迎牟尼、孔子)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的时候接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6.提问: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很妥贴。因为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本应选用“古今中外”的事例。但是,课文举例只有古、中汐p的例子,没有今人的事例。

7.提问: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四、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释迎牟尼()()2.潜心静想()

3.钥匙()()4.佛教()

(二)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不足介意日益敏锐潜修静想万世景仰

A值得有益秘密地风景

B.足够增加不声张景象

C.值得更加心静而专佩服

D.足够有好处隐藏情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三段怎么提出反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用“也许有人会说”假设了一个批评的靶子“何必多问”。

2.提问:课文哪些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讨论并归纳:第11、12.13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课文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这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分三层逐步递进地进行分析论述。思路缜密,层次分明。

3.提问: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世界天天在变动和进步,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再从反面反诸,假如墨守旧说,不能发问的后果是文明不能进步。

4.提问: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知识和道理由于各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再从反面反洁,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用“再说”再补说一层意思。

5.提问: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讨论并归纳:先论说求知明理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再进一步论述怎样贯穿,最后总结出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6.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讨论并归纳:是反问句,分别承接第11、12.13段。

7.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2)“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看到?”

(4)“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5)“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以及第14段3个反问句。

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8.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讨论并归纳:“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8.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阅读提纲。

四、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

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

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上面语段提出的反面论点是____。

2.这个反面论点的漏洞是什么?

3.上面语段用____、____、____这些词语把这几个指出漏洞的段落串联在一起。

4.上文最后一段的三个问句是____问,其作用是____。

5.“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万”强调了 ____。“那把钥匙”指____。

第三篇:论求知-教学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的价值,懂得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2)分析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议论特色。

(3)本文语言精练,论述的范围广泛,学习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逐句体会,理解其深刻涵义,找出精彩的警句。

(4)学习本文以比喻论证为主,兼用其它论证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写法。

(5)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教学建议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述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如第二段:“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第8段:“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样写,常用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排比

大量使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这种修辞方法,无疑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排比?排比的形式是什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叫做排比。

排比的构成方式比较灵活,结构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词组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等几种形式,也就是最简单、最容易学、最好掌握的形式。

词组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句子的排比。例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用这个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符合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排比的句式匀称,音韵铿锵有力,一气贯下,因而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以使语意畅达,层次分明;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论求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述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的先人李贽曾经说过:“不读书,不勤学,不求生世之产,不事出世之谋,盖有气骨而无远志,则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这也就是论求知之说。那么,外国人是怎样论求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论求知》(板书课文标题),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要点。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来回答问题,最后经老师引导并修正后,采用投影等手段明确问题。

1.文章思路提示:

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

2.阅读要点:

根据课文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各部分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3)研读课文

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初步理出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段意是什么?各部分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第一部分(第1—5段)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即“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第6—9段)论述求知(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第三部分(第10—11段)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这一观点。

以上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不能对调。因为明确了目的,才能探讨达到目的的方法,再说明求知的意义,鼓舞人们去实践,这是符合规律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运用了排比论述的方法:“当你孤独寂寞时,„„当你高谈阔论时„„,当你处世行事时„„”,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警句名言,如“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等。这些文句蕴含深沉,丰富,给人以启迪。

(4)小结:(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第四篇:论求知读后感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第五篇:三读《求知论》

~-7-6 字数:500

初读培根的《求知论》,便觉得他的文笔十分独特———似一位经历坎坷的长者在聊过去的一段经历,不紧不慢却十分吸引人;似一位年轻的智者在发表演讲,语气平和却令人咀嚼回味;又似一位晨起的少女徐徐拉开窗帘,让阳光缓缓地洒进房内。

《求知论》让人读不够,读不厌。我一口气读了三遍,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它的开场白:“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初读时,只觉得作者文字精炼,只用一句话便几乎涵盖了求知的全部作用。而再读时,我便不由得问自己:“我求知是为了什么?”读到第三遍,我的问题成为“我该为什么而求知”了。

在三次阅读中,我发现求知的过程,可以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可以成为一种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我发现对知识不能照单全收,必须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因为各种知识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针对每个人的不足开展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还发现,知识并非求得即可,知识需要不断地运用和实践,这样它的作用才可以发挥。而且,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唯此才能提高自我。

《求知论》告诉我,要做知识的主人,而不要做它的奴隶。

下载论求知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求知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求知》说课稿

    《论求知》说课稿 《论求知》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论求知教学目标:1、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求知的良好习惯。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比......

    求知善读教案

    求知善读教学目的: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②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③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

    求知——名人名言

    文章来 源 w ww.5 Y K J.Com 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

    培根随笔三则—论求知、论爱情、论美_读后感

    一、论求知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

    做人与求知教案(精选5篇)

    第一课 做人与求知 主讲人:张宝明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1.实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3.体验性原则。 4.七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

    求知经典散文

    昨夜我听了冷月儿唱了很多歌,沉吟良久,我却流下好多热泪。其实默默欣赏一个人,或者说默默喜欢一个人,有时却是在欣赏她的个性,虽然说理解万岁,这只是个词语,一句话,但要真正做到这一......

    济南求知教育介绍

    济南求知教育成立于2009年,2010年开始从事学历教育工作,并在3年内迅速成为业内的佼佼者,2012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公司特将学历教育部分拆分成立济南求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简称济......

    15求知创业协会

    协会的宗旨: 在求知中创业,在创业中求知! 协会特色活动简介: !提供各种兼职岗位 !举办大型校园营销大赛 !参与柳州市各色风情文化活动 !邀请成功企业家与会员交流及讲演 !商务及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