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画与西洋画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中专二年级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丰子恺运用浅白的语言来高度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基本特点。
作者通过对比来描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内在本质,从而引导我们了解分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应该说对语言感受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绘画艺术的感悟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绘画欣赏方面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语言感受方面以及想象联想方面,多与之互动,以期达到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特点的把握。多引用课外资料,扩大学生资料的占有量,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期达到向课外的延伸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学习作者运用浅白的语言来高度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他中西乃至中外文化艺术的不同。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是一篇咏叹梅花的美文。从其题目来看,似乎更象是一首抒情诗。古往今来,咏梅、赏梅、赞梅、颂梅的诗文不胜枚举,墨客骚人或以“寒梅”、“孤梅”赋诗,或以“暗香”、“疏影”填词,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这样以设问为题的,甚为罕见。在很大程度上,《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是诗和散文的结晶。作者通过为案头栽植的几株怒放的腊梅代言,不仅真切地抒发了对不畏严寒、幽幽报春的“淡黄色小花”的敬意和感慨,而且形象地道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哲理。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作者赋予梅的多重人格精神”上。将“围绕着梅花的联想”设为难点。
五、教学关键的设定
作者用诗一般的优美语言,深情地描绘了寒冬腊月、万木萧疏的季节里,唯有那美丽高洁、暗香浮动的腊梅,默默地传递着“春的气息”,带给人们以欣喜和生机,“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更重要的是,作者进而揭示出吟哦这首“无比优美的诗”的腊梅所具备的高尚情操:凌霜傲雪的坚忍和顽强,默默奉献的寂寞和牺牲,大义凛然的风骨和气节,而这些,恰恰是在春天里开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儿们所缺乏的。因此我把“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设为教学关键。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审美活动。
六、教学方法
1、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展示教学的有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诵读法。体会美文的音韵美。
3启发法。引导学生感悟腊梅所折射的人生哲理。
4讨论法。层层深入地领会文章要义。
5合作法。领会合作学习带来知识面的扩展,学习资源共享的便利和好处,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此文的学习意境。
2、朗读课文,为问题讨论作准备。
3、问题讨论。
4、课堂拓展。
5、总结归纳。
6、布置作业。小作文的设计主要检测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反馈。
第二篇:中国画小鸡教学设计
中国画----小鸡
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特点。
2、尝试对一些动物的造型
教学重点: 用笔用墨的特点,以及墨的焦、浓、淡、清的变化。教学难点:用墨对小鸡造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小鸡图》(齐白石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这节课我们用写意的笔法,学画一下小鸡,来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能。下面,我们先观赏齐白石的《小鸡图》。
1、教师展图
2、学生观图
二、教师:小鸡毛绒绒,天真活泼,富有稚气图中的小鸡形态各异,充满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小鸡的各个组成部分用笔、用墨及步骤进行演示。
小鸡特征:毛绒绒、翅膀短、身体肥、头与翅膀呈卵形
三、(教师提示:小鸡不会飞,所以翅膀短,身体肥,它的头与身体的蛋形较圆。画小鸡的各种形态,一定要记住两个蛋形的关系。)
四、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学: 小鸡的画法:
1、用重墨点头
2、重墨画翅膀(墨色应有区别呈蛋形)
3、用浓墨画翅尖上的毛
4、用淡墨画胸脯(先用清水过一遍,狼毫取淡墨过一遍)
5、用小楷浓墨画嘴、眼、脚
五、学生继续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六、总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多观察、多练、多画、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用功日久,就能逐步做到得心应手,掌握中国画画小鸡的一些规律。
六、布置作业:临摹齐白石的《小鸡图》
教学反思:
优点:
1、能抓住本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设计教案。
2、能抓住学生教喜欢的动物来画。
3、能选择单一的墨色来表现小鸡的颜色。所以学生学起感兴趣。
不足之处:
1、学生难掌握用墨技巧。
2、学生难以把小鸡的形态画生动。
第三篇:《回眸中国画》教学设计
《回眸中国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各时代经典作品,了解中国画发展史; 体会作品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教学重点:欣赏历史名作,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体会时代 背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三、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上自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帛画,下至近现代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几千年来经过不断演变,创新,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赏析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画” A、(出示课件,本课课题。)(课件展示课题:水墨人生——中国画。)带着问题(问:下面的几幅作品,请你用3个字来概括的话,你边看边想,你用那三个字来概括呢?)欣赏近现代中国画若干幅,导入本课“回眸顾盼留春秋——中国画欣赏”。然后镜头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的介绍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讲授新课。(课讲逐一展示。)
1、中国最早的绘画——帛画 学生谈感受,并解析作品。
2、中国壁画典型代表。(学生解析略)
3、中国画之卷轴画赏析。(此点欣赏分三部分,人物、山水、花鸟,并从中选择代表性作品进行评述)
四、布置作业
选择喜爱的绘画作品写一篇感受(形式不限,歌曲、剧本均可)备注:评述作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 a、作品的作者及朝代;b、作品的时代背景; c、作品所表现的内容;d、作品艺术特点、画家的风格 课业展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表述。
五、课堂小结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着。大体来说,中国古代绘画在唐代以前,主要是帛画和壁画的绘画形式卷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在唐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兴盛繁荣。中国画的三种主要门类中,人物画成熟的最早。五代以前一直以人物画为主,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独立较晚,在宋元两代达到高峰,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中国画一代有一代的风尚,一时有一时的题材。作品的时代感,是由作品的题材和这一题材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体现出来的。绘画不再是画的本身,表达的是画家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真实感受和时代意义。没有时代感就没有创新,“时代感”可谓是创新的标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秉承传统,大胆创新吧!相信,你,就是未来的国画大师
第四篇:学画中国画教学设计
5、学画中国画
(一)教学设计
邢家湾初级中学 高建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课本,是在七年级课程笔墨藤趣之上又一个台阶,在如今国学倡导的今天,这些中国的书法和国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把学习中国画这节课分了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树的画法,第二课时是山石的画法,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着重学习画树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从树干、树叶有序展开,为学生提供了树的基本画法,通学过习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美术综合素质。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他们感触生活中每一件事物并有欲望用笔描绘,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画画能力,本节课只注重国画中树的绘画技法,鉴于课堂教学,学生只做线描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画家的作品欣赏,了解中国画画树的主要方法。2.学习山水画中树的根本画法。
3.教育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尝试进行画树练习。教学重点:中国画中不同种类树的不同画法。教学难点:枝干的穿插,水墨的浓淡变化。教具学具准备:2B铅笔,碳素笔,范画,教学课件
师生互动及教法:通过欣赏范画,让学生感受国画的魅力,讨论各种树木的特点;动手练习树干的画法以及树叶的填充,并引发学生勇于实验用翰墨体现本身喜好的树。
导学过程:
一、从生活环境入手,观察身边的树木、结合课件内容认识各种树的特点,从而激发绘画欲望和学习乐趣。
二、导入新课:
1.由儿童画“树”与国画“树”举行比拟,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画中国画
(一)三、教学新课:
1.白板出示画树的重要性及步骤。
2.讲老画家以大自然为师,作画的故事。
3.解说山水画中树的根本画法:边演示边解说。
(1)画树起首要视察、研究种种树木的形态和特性及生长纪律和构造布局。
(2)画枝干:“树干要有前后左右之分”,要有立体感。
(3)画叶:
a.单叶:用点的要领,中峰直点,侧峰横点。
b.夹叶:双勾法。
4.出树模画、挂图,学生临摹范画画法。
四、课堂练习师生互动:
1.用碳素笔或铅笔在纸上双勾画出两棵姿态不同的树,要有前后掩映关系,树叶最好形态不同。
2.教师巡回指导,投影优秀学生作业并讲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欣赏并体会了中国画中树的魅力,初步掌握了树的画法,尝试进行了画树练习。
六、板书设计:
5、学画中国画
(一)1、欣赏名家作品,试着说出树的特点。
2、树干画法
3、树叶画法。
七、布置作业:
1.在画室完成一幅丛树的作品(要求:不少于3棵,生宣作业)。
八、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分两个学时完成,第1学时为课堂学习,第2学时学生在画室完成作业,教学目标完成良好。
第五篇:中国画与情景教学
中国画与情景教学
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代志斌
中国画作为一门“意象”的造型艺术,它反映的是画家对大千世界的独特认识与感悟。因此,中国画如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一样,首先强调“悟”,要先悟出客观对象的“情”与“趣”、“意”与“境”,创作出来的中国画作品才耐人寻味,才算是优秀的中国画。离开了“悟”,无论画家的表现手法如何高明,笔墨功夫如何精深,其作品只有中国画的“形”,而无中国画的“神”。中国画的这一独特传统,决定了中国画教学的特殊性。
中国画的传统教学,偏重于绘画程式的训练,第一笔画什么,第二笔画什么,强调的一清二楚,如何画鸟、如何画树、如何画石、如何画水、如何画云„„,各种技法书籍满天飞,一些美术教师也热衷于按技法书、按部就班训练学生,到头来,学生学到的只是中国画的点点滴滴,如同书法教学中只教学生如何写“点”、“横”、“竖”、“撇”、“捺”,而忽略文字的结体、争让、气韵、情趣等。这样只强调“套路”,也许可以让学生较快“入手”,但这纯属“技术”,学生掌握这些“技术”越熟练,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的影子,对着那个国画的认识就越有局限性,所画作品始终是只能算是“习作”。如今人们把艺术教育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型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画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心需要。“情景教学法”就能很好的解决中国画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成为中国化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何谓情景教学法呢,这一概念早一些时候已由语文教学专家提出,应用到中国画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进入中国画的艺术境界,领悟出画家所表达的“情趣”、“境界”,然后才解决造型问题。这一教学方法强调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既利于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精髓,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在长期的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法”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情景教学法”在中国化教学中运用。
情景教学法,首先运用于中国画鉴赏教学。应该特别强调鉴赏教学,只有通过多有些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才能较快的把学生引入到中国画的境界中去,达到真正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领悟中国画奥妙的目的。中国画的鉴赏教学,要尽可能地把画家的生平际遇、性格情致、创作时的心境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画家的角色,把学生带入作品的境界,才能让学生达到欣赏中国画的、了解中国画的目的。
情景教学法运用到中国画的临摹教学,也有其特殊要求。先让学生欣赏所要临习的作品,进入其气氛,了解其表达语言,在了解其笔墨表达方式及造型技巧,避免了只求形似的问题,这实际上实现品味在学习的过程。
情景教学法同样适用于写生教学。要求在中国画写生教学时,不以单纯描绘对象形状为目的,要先领会对象所处的特定气氛,特定情境,在观察对象在特定情境中的神态气质,做到“由情生象”,“以象映情”,这样写生过程也成了创作过程,领悟过程。例如,同样是画树叶,其情状意趣各不相同:或翘首迎骄阳,或低头饮露滴;或翩翩随风起,或静静待雨来。写生不同于画标本,关键要对象“活”起来,“生动”起来,带上中国画特有的“气质”。
情景教学法用于创作教学,着重解决创作思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诗以言志,画以传情,中国画要表达的情景意趣,不是无病呻吟,至少是“有感而发”。所谓“画如其人”,“画乃心声”,说的就是“人如其画、人如其境”,人的修养素质,无不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人的品位高了,他创作的水平就高了;反之,中国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人的全面修养的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打动自己的情景,发现自然机趣,在寻找表达方法,而不是仅仅凭着笔墨线条去完成作业。例如,我在教学生创作山水画时,首先拿出自己的一幅作品《松岗月夜图》,给学生讲诉创作过程:小时候在农村守护庄稼,有一天晚上,天黑黑的,浓云密布,一阵风吹过,天慢慢清朗起来,月亮也慢慢露出脸孔,这时小山上的松林还在发出阵阵如雨一样的松涛声。这一情景深深映在我的脑海中,到后来创作中国山水画,头脑中自然有了这一景象,表达方式很随意,加上“风起兮浓云开,松声若雨兮月似银”的题跋,让人看见这幅画,就自然回想起乡村那一幕幕美好的夜景,心也随之而去,再烦杂的心情,也会因此净化。中国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要学会创作山水画,就要先懂山水的乐趣,这样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作品来。
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画”出来的作品,其精彩在画面;而“悟”出来的作品,精彩在画里。这是 “动手”与“动脑”的不同。情景教学法,避免了学生盲目动手,信手涂描,一切以“悟”为先,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观察、领悟、创造能力的提高,对经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等诸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