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释
注释
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人自称。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⑦“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幽暗的样子。译文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鉴赏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译文
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声和着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
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凯旋时回头一望,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静悄悄。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译文】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辛夷花开在枝头),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3]涧户:涧口,山溪口。[4]纷纷:他本作“丝丝”
(5)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6)眼疾:目光敏锐。
(7)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8)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第二篇:常用词注释
主题词是指能表达文件基本内容并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制定统一的词汇和规则,是为了方便标引文件主题词和利用主题词检索文件。
一、主题词的选词原则
主题词的选词是编制主题词表的基础;主题词以名词为主,概念必须清楚、确切,具有实际检索意义。形容词、数词、量词一般不选作主题词,动词和虚词不能作为主题词。编写省公安厅公文主题词的原则是:
1,着重选用公安工作范围内的基本名词术语。
2.选用各项业务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具有检索意义和使用频率较多的名词术语。
3.在过去文件中经常出现的,但现在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选用。
二、主题词标引规则
1、主题词要能够直接地、客观地反映文件的主题。如‚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这一中心意思,主题词可标引为消防安全管理 公共娱乐场所
2、主题词标引一般应按照《公安主题词表》中的词标引,如果主题词表中确实没有专指的词来标引时,按照主题词的选词原则,可自由选用适当的词来标引,但第一个主题词必须选用主题词表中的词。如:《关于大中城市公安局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的通知》主题词:‚治安 报警服务台‛其中的报警服务台为自由标引。
3、一个文件涉及几个业务部门,主题词的标引以主办部门为主。如省厅一处起草的《关于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几个问题的通知》,主题词:‚政保 出入境管理 治安 台湾同胞‛。
4、一个业务部门的文件涉及本部门的几项业务工作,主题词应按文件内容的主次排列。
5、人名、地名和组织机构的名称一律自由标引。人名标用全称。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只标引名称,如:广东、深圳、增城,不写‚省‛、‚市‛、‚县‛字样。机构名称标引标准简称。
三、主题词的应用范围
凡是以省公安厅或省厅办公室名义行文的公文,除明传电报、密码电报外,都必须标引主题词。由本厅主办与其他厅局联合发出的公文也必须标引主题词。
四、主题词标引程序和其他注意事项
1、公文主题词由文件拟稿人在起草文件时标引,并把这项工作列为办文的必要程序之一,要求根据文件的基本内容,直接地、全面地、客观地揭示出文件的主题概念,切忌只按文件的标题进行标引。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审核文件时必须同时审核主题词。
2、主题词标引在文件、函件末尾、抄送单位之上,两个主题词之间空一格。
3、一个文件的主题词一般可以有2个至4个主题词,最多不得超过7个。
4.有些词是几个部门共用的,如:‚敌情‛、‚社情,‚涉外案件‛、‚警容风纪‛、‚装备‛等,只编在一个部门里,其他部门在标引时,均可参照使用。
一、党的建设
‚三保一促‛:保安全、保质量、保稳定、促发展。‚创先争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创先争优‛活动总体思路:紧扣中心、分层展开、整体联动、突出实效。‚创先争优‛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
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5个途径:强化日常学习、搞好集中培训、深入调查研究、严格组织生活、完善决策机制。
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目标:政治引领强,改革创新强,组织凝聚力强,推动发展力强。
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工作业绩好。
‚四强四优‛:四强,思想引领性强、安全保障力强、工作落实力强、组织凝聚力强;四优,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
‚四强四优‛活动的8条措施:调整和优化党支部设置,加强专兼职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加强支委会建设,调高‚三会一课‛质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群众工作,发挥党内保安全作用,加强党内品牌工程建设。
政治工作四化:整体工作有形化,重点工作项目化,节点推进常态化,基础工作规范化。
二、党风廉政建设
‚三个抓好‛:纪检监察组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要抓好任务分工;二是要抓好检查考核;三是要抓好责任追究。
‚四个亲自‛:党政主要负责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四个一‛: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要坚持每年到分管部门、单位听取一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二是对分管部门、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一次督办;三是对分管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廉政谈话;四是在年末生活会上对履行廉政建设职责进行一次自查。
‚两个坚持‛:职能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要坚持廉政、业务两手抓;二是要坚持系统抓。
‚6个1活动‛: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剖析会‛活动不少于3次;二是对‚六管‛人员集中教育不少与1次;三是进行案例剖析教育不少于1次;四是邀请检法人员或纪委人员上法制课不少于1次;五是主要领导上廉政党课不少于1次;六是纪委领导完成调研材料不少于1篇。
‚一案三报告‛:《案件调查报告》、《案件分析报告》、《整改落实报告》。
‚八严禁‛:成都铁路局工程建设领域‚八严禁‛红线规定:
1、严禁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投标活动,谋取私利;
2、严禁为施工企业指定或授意分包施工单位及物资供应商;
3、严禁直系亲属在其所辖范围承揽工程、推销物资;
4、严禁在验工计价和设计变更等环节与参建单位串通,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5、严禁挪用、套取建设资金和私设‚小金库‛,超拨和恶意拖欠工程款;
6、严禁接受参建单位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7、严禁到参建单位报销个人费用;
8、严禁与参建单位人员赌博。
三、基本建设
‚一负责‛:首查负责制,即谁检查出的问题,谁负责监督整改,实行闭环管理。
‚一箱一机一闸一漏‛:一个单独的开关箱、一个独立的用电设备、一把闸刀、一个漏电保护器。
‚二不一建‛:不当罪人、不留遗憾、建设不朽工程。‚二牌三室二网一栏‛:指挥部名牌、部门铭牌;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路内局域网、路外因特网;部务公开栏。
安全‚三员‛:安全员、防护员、带班人员。临近既有线施工‚三全‛措施:全封闭、全隔离、全监控。
‚三图二表二职责‛:工程平面示意图、工程总体形象进度图、控制工程形象进度图;计划安排表、晴雨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
‚三统一‛:统一部署、统一记录、统一分析。大型机械‚三定‛制度:定人、定机、定岗。‚三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三宝四口五临边‛:‚三宝‛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四口‛指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五临边‛尚未安装栏杆的阳台周边、无外架防护的层面周边、框架工程楼层周边、上下跑道及斜道的两侧边、卸料平台的侧边。
‚四化‛: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过程控制四体系‛: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体系、评价评估体系。
‚五定‛:现场管理五确定、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点。
‚五有‛:管理制度五个有,即工作有目标、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
‚五个一‛:一机、一人(专职防护)、一本(机械施工日志)、一牌(设备标识牌)、一证(机械操作证)。
架子队‚五同‛要求:同学习、同报酬、同管理、同生活、同劳动。
大型机械施工现场‚五严禁‛:严禁使用没有制造资质的企业生产的设备;严禁使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低素质人员进行大型机械操作;严禁大型机械施工违章作业;严禁大型机械带故障作业;严禁自轮运转等轨道运行设备没有经过专业部门批准擅自上到运行。‚六个不‛:不做违法的事、不做违章的事、不用低素质队伍、不做老好人、不吝啬投入、不存侥幸心理。
‚六位一体‛: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六到位‛: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个方面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安全生产严把‚六关‛:施工设计、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施工计划、施工组织、交付质量、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现场‘七牌一图’‛:成都铁路局标准化创建目标及工程创优牌、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环境保护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施工现场平面图。
‚营业线、临近营业线施工‘八不准’制度‛:施工计划未经审批、不准施工;未按规定签订施工安全协议书、不准施工;没有合格的施工负责人不准施工;没有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准施工;没有召开施工协调会、没有准备好必需、充分的施工料具及其他准备工作不准施工;不登记要点不准施工;配合单位人员不到位不准施工;没有制定安全应急措施不准施工。
架子队‚九大员‛(1152):队长、技术负责人;技术(含测量、内业等)、质量、安全、试验、材料;领工员、工班长。
监理站会议室‚十二牌二图一栏一表‛:监理站组织机构图、监理人员守则、监理人员岗位职责(总(副)监、专监、监理员3块牌)、工程创优规划牌1块牌;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环保管理和技术创新程序图共6快牌;施工平面图(工程总体布置图)、工程形象进度图;监理站宣传栏;晴雨表。
第三篇:注释格式
一、中文专著、学位论文、学术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0。
2、张三.物权立法的本土资源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27-28。
二、中文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3、李国海.论反垄断法制裁手段及其范围.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93-198。
三、中文专著及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载: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如:
4、张光斗.也谈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见:林功实.立足国内培养跨世纪研究生.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05~110。
四、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http://,1998-10-04
五、外文文献
所引用语种通常注释体例。例如:
6、Scholkopf B, Smola,A.Learning with Kernels.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 ① 作者 : 《题名》,《刊名》,××××年第 ×期,第 × 页
引自专著: ② 作者 : 《书名》,出版者及×××× 年版,第 × 页
引自报纸: ③ 作者 : 《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 1] 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题名[ J].刊名 , 出刊年 ,卷(期): 起止页码.引自专著:[2] 作者.书名[ M].版次(初版不写).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页码.引自报纸:[3] 作者.题名[ N].报纸名 , 年-月-日(版次).引自论文集:[4] 作者.题名[ A].见 : 论文集编者.文集名[ C].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第四篇:英文注释
英文注释:
1、当首次引用一本著作的资料时,注释中须将该书的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资料所在页码顺序注明。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类:
Harold U.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 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pp.23-25.说明:(a)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后面加逗号;书名用斜体,手稿中可在书名下用横线标出;书名后紧接圆括号,括号内注出版地,加冒号,后接出版者名称,再加逗号,然后注出版年代;括号后面加逗号,再注出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页码后加句号表示注释完毕;单页页码用 p.表示;多页页码用pp.表示,意为pages。(b)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或& 连接;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et al.表示and others,如:Donna Worrall Brown et al., Form in Modern English,其余与(a)同。(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以冒号将其与标题隔开,如:Robert K.Murray, The Harding Era: Warren G.Harding and His Administration(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69), p.91.(d)著作如系多卷本中的一卷,须在注明页码前,用Vol.加罗马数字标明卷数,如:Ralph F.de Bedts,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1945 to the Present,Vol.II(Illinois: Dorsey Press, 1973), p.169.(2)编著类:
Paul M.Angle, ed., The American Reader: From ColumbustoToday(New York: Rand McNally Co.,1958), pp.52-53.说明:(a)如编者系多人,则须将ed.写成eds.,如:E.B.White & Katherine S.White, eds.,A Subtreasury of American Humor,后面的注释内容与著作类同。(b)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须将著者姓名置于书名前,编者姓名置于书名后,如:George Soule, Prosperity Decade: From War to Depression, 1917-1929(eds.Henry David et al., New York: M.E.Sharpe, Inc., 1975), p.235.亦可不注编者,按著作类注释处理。
(3)文集内文章:
Erwin Panofsky, “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 Problems in Aesthelics, ed.Morris Weitz(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9), p.326.说明:(a)文章名不用斜体或划线,与其后的逗号均置于引号内。(b)书名采用斜体,后面注出编者姓名,格式与编著类(b)相同。
(4)报刊文章类:
Constance M.Drake, “An Approach to Blake,” College English, XXIX(April 1968), pp.541-543.“Reading Teachers Put on Spot,” The Kansas City Star, May 1, 1969, p.16 A.说明:(a)第一例为引用期刊中署名文章的注释,期刊名称用斜体,卷号须用罗马数字标明,然后在圆括号内注出版日期;不必注编者、出版者和出版地。(b)第二例为引用报纸中不署名文章的注释,报纸名称用斜体,后面注出版日期。(5)电子信息类:
如使用因特网上的资料,须注明资料所在站点详细地址 如:http://。
2、再次引用已引用过的著作时,注释格式如下:
(1)仅注出作者姓名、页码即可,如:
Soule, p.229.E.White & K.White, eds., p.45.(2)如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本(篇)或两本(篇)以上的著作,则须加注书名
如:Soule, Prosperity Decade, p.134.(3)本注与紧邻之上注所引资料出于同一著作,可以ibid.代替,意为“引书同上”或“出处同上”(如本注所引著作并非与紧邻之上注、而是与间隔之上注相同,则不可用ibid.代替),如:
③Harold U.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pp.23-25.④Ibid., p.51(意为与注释③引书相同,页码不同)⑤Ibid.(意为与注释④引书及页码都相同)
第五篇:初三文言文注释
初三文言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主张。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上提出“性善论”。[1]
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原文与注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⑴。
三里之城⑵,七里之郭⑶,环⑷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⑸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⑹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
⑴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⑶ [郭]外城;
⑷ [环]包围 ⑸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⑹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 ⒁ [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
⒂ [失道]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故]所以
⒆[曾]通“增”增加
译文与简析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
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陈涉世家
百科名片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此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原 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重点词翻译
尝:曾经。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的人。
辍:停止。之:去、往。
怅:失望。
恨:悲恨。
苟:如果。
无:不会。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泛指小鸟。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大雁。鸿鹄:天鹅。这里用“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左:征调贫民百姓。闾左,秦时贵右贱左,富者居住在闾右,贫者居在闾左,所以,闾左为贫苦人民。
适戍:发配去守边。适(zhã):通“谪”,发配。
屯:停驻。
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次,编次。
会:适逢,恰巧遇到。雨:下雨。度(duï):估计。失期:误期,过了期限。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发动。
等死:同样是死。
死国:为国家大事而死。死:为.......而死。这里的“死”是“死国可乎”中的“死”
苦秦:即“苦于秦”,苦于秦朝(的统治)。苦:苦于。
立:立为国君。
数(shuî)谏:屡次进谏。故:缘故。
上:皇上,指秦始皇。将(jiàng)兵:统率军队。指扶苏奉秦始皇之命和蒙恬领兵北防匈奴。
或:有的人。
或闻:有的人听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巨鹿),胡亥勾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伪造遗诏,逼扶苏自杀。事详卷六《秦始皇本纪》。
怜: 爱戴。
诚:果真。诈:假装。
唱:同“倡”,倡导。
宜:应该。
然:正确。
乃:就。
行卜:去占卦。行:进行。
指意:指,通“旨”,意图。
这句的意思是说,然而你们向鬼神问吉凶吧。
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威众:威服众人。
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书:写。
罾(zē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固:本来。
以:同“已”,已经。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间:暗中。之:去、往 次所: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间令:暗中指使。
丛祠:丛林里的神庙。
夜:天黑以后。
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
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狐:像狐狸一样。
陈胜王(wàng):王,指称王。
旦日:第二天。
往往:到处。语:谈论。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目:用眼睛注视着。
素:一向、向来。为用:即“为其所用”的省略。为:被。亡:逃走。
忿恚(huì):使(尉)恼怒。忿:愤怒。恚:恼怒。忿恚为同意,可直译为“恼怒”;此处要解释为使动用法。
笞: 用竹条(或鞭子)抽打
剑挺:剑拔出鞘。挺,拔。
而:表承接。佐:协助。并:一并
藉第令:藉:假使 第:暂且,勉强 令:能够 毋:不。
而:表转折,但。固:本来。
已:止。
宁:难道。种:这里是“祖传”的意思。
民欲:人民的愿望。
袒(tǎn)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为:筑。而:表顺接。盟:盟誓。
下:攻下、攻克。徇: 攻占(土地)
比:等到。
乘(shâng):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乘”。
骑(jì):一人一马。
独:只有。
弗:不能。
乃:才。
入据:进入并占据。
会:集会。计事:议事。会计:集会商议。
身被(pī)坚执锐:身上穿着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被,同“披”,穿。
无道:指不义的暴君。
道:道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做国家的代称。
刑:惩罚。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佣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深深地叹息,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鸣叫(向士兵)喊
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士兵们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下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况且)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有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聚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坚固的)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杀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的江山),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正在这个时候,各个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重点字词
课文注音
夏(jiǎ)辍(chuî)嗟(jiē)鸿 鹄(hú)
闾(lǘ)左 适(zhã)戍(shù)
当行(háng)度(duï)已失期
以数谏(shuî jiàn)上使外将(jiàng)兵
陈胜王(wàng)罾(zēng)间(jiàn)令
祠(cí)篝(gōu)火 忿恚(huì)尉 毋(wú)
笞(chī)宁(nìng)有种乎 为(wãi)坛而盟
蕲(qí)铚(zhì)酂(cuï)苦(hù)柘(zhâ)谯(qiáo)
会(huì)计事 稷(jì)以应(yìng)
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隙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集会计事
今义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帐凭证,处理帐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义: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动词,称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天黑以后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作为)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字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与:
尝与人佣耕(和)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5、令辱之
“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者或„„也 这都是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
阅读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
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4、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