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定稿]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意外收获与兴趣教学
宁安市 三陵学校 李金彪
古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对事物影响很深,却又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地理教师合理恰当的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往往也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八年级下册《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时,我就采用了报告会加辩论赛的方式,男生为北方代表,女生为南方代表。我在学校同时负责多媒体的教学指导工作,利用学校方便的网络资源,给学生一片资助获取资料的空间。这时候我发现原来学生是那样优秀,远远的超出你的想象。一场游戏,更像一场竞争!以至于后来连我这位老师也被他们当成间谍给封锁起来。
记得那节课,女生利用区域代表介绍图片,实物展示,相关资料链接……详细的展示了江南之美.从自然风光到民俗文化,从天涯海角到苏杭二州,从地方美食到江南文化,从气候资源到鱼米之乡,从民族和谐到腾飞展望……最后以一首《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再一次重申了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赢得了男生的喝彩.男生则以旅游团的形式邀请女生代表从茫茫林海沃土龙江开始,漫步北国,一路上详尽的介绍,细致的解说 ,热情周到的服务,把北方人的热情豪爽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博得了女生的掌声.两组突出的特点是资料全,讲解细,看得出来他们充分利用了网络,并且分工明确,准备充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汇报展示-课堂辩论-师生评价总结”四个阶段,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在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南方、北方各有优势各有自己腾飞的未来。江山如此多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切实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那节课,我几乎成了观众,本来我以为用对比法概括出来两地的特征及差异的原因已就知足了,没想到他们竟然联系到很多我没有设想到的知识,课堂丰富了,学生热烈了,老师也欣慰了。一次小小的改变却带来如此丰厚的意外收获.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兴趣真的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利用在教学当中呢?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学习方法】
谈话法 阅读比较讨论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
(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 —启发学习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3、通过台湾地图,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台北、日月潭、玉山、玉山的海拔、台湾岛的铁路干线等)
4、你如何利用台湾地图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实地距离?(三)、拓展学习—归纳小结 设问归纳:
1、通过对台湾地图的认识和应用,大家认为认识和运用一幅地图应着重掌握哪些要素?
2、你认为这三要素在应用先后上的顺序怎么样。
(1)、辨方向。(2)、识记常见图例。(3)、量算比例尺。
思考在不同地图(经纬网地图、指向标地图、无经纬网和无指向标地图)中如何辨别方向?(归纳出要点)
阅读课文图1.24“常见图例”,分别找出图1.22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和公式(提问学生),表示方法(介绍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到黑板用三种方法表示出图1.22台湾图的比例尺)(四)、练习巩固
活动题:P15活动题(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作业(六)、板书设计 §1-3地图
一、地图
1、地图含义
2、地图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5、经纬网地图:纬线指示南北、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6、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旅游作为地图的生活应用情景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到学习地图的有用性,通过互联网查询地图信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地图资料,紧抓重点“地图三要素”,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眼、脑、口、手并用;
3、从具体事例(具体问题的解决)到概括一般规律,师生一起归纳地图三要素的要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
4、利用课文活动题进行练习巩固,把认识地图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解题中,通过学习应用的反复,巩固所学知识。
5、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城守三小王琼英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者:周玲华发布日期:2010-11-14 21:05:20.0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 录入者:吴杰 | 时间:2010-03-09 09:48:00 | 作者:吴杰 | 来源: | 浏
览:334次 ]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昝岗镇中学 吴杰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②能力目标: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篇二: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