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13: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案例说明 :

这是新教材《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看符号,识天气”的学习技能,认识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认识天气符号,增强学习兴趣;并且借此让全体学生百分之百的活动起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及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按照班级内现有的小组为比赛单位(一般为6个小组,每组有5-6个学生)。在讲台上另有6个盒子,分别装有:1号——天气名称的纸条;2号——显示天气名称的天气符号;3号——风向标符号;4号——对生产生活现象描述的纸条;5号——表示行为指向的纸条;6号——表示若干生活用品的符号。要求每组从第1个同学开始依次从1到6个盒子里拿出相对应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每小组只有一个同学可以上前操作,第二个同学必须在前一个同学返回座位后,方可开始;如果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则取消比赛资格。六大组同时进行比赛。教师与打单的学生共同做裁判,并给每组记时。比赛结束,各小组陈述选择的理由。大家共同评价:看看哪组同学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选择内容最准确,陈述的理由最有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用看录象的形式,通常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学习方式过于呆板,由此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改用游戏方式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是百分之百的;学习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学习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并且游戏设计的过程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是相联系的,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应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得到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及情感、态度等)。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体现。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

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第四篇:初中地理《巴西)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足球王国——巴西》教学案例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的特点。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的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c.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现状,以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到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在今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教学难点

a.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b.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教学方法

“说、读、想、议”式分层推进法。教具

世界政区图、巴西政区图、多媒体课件、巴西主要地形区的图片、巴西主要城市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哪个队? 学生回答(巴西)

(板书)足球王国——巴西 讲解提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几个方面?

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板书)

一、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过度)组织活动

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学生展示)

(讲解)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组织活动)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或请学生自己来表演舞蹈。学生展示、介绍。

(过度)从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引入气候和地形。(板书)

二、气候和地形 出示巴西地形图(多媒体),学生识图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1、两条特殊的纬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

4、巴西的主要地形 学生回答:

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4.巴西的主要地形: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2/3。提问:

(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1.地理位置决定。2.亚马孙河流经这里。

3.安第斯山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过度)提问: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东部沿海地区)

(板书)

三、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主要内容。

(过度)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板书)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提问: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等。(组织活动)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思考以下问题: 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2.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4.铁矿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铁矿是什么? 5.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 6.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巴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比重迅速增加,改变了过去以农矿业为主的结构。

(二)经济作物迅速发展,虽然小麦还需要进口,但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

(三)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是世界重要的钢铁、轮船、汽车、飞机生产国之一。

三、小结 组织活动:

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感受。)

四、作业布置

1.对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写一篇小论文。2.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提到巴西,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巴西足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巴西的工业布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例如:在讲到巴西的气候特征时,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现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思。从本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珠江图片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图片,同时声情并茂地使用描述性的语言。看,图片上蔚蓝的江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点点波光,同学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吗? 但同在祖国大地上,有的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干涸的土地张开了干裂的嘴唇,期待着甘霖的滋润,人们每天要走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挑来日常的生活用水。猜猜,这般景象最可能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东南?西北?东北?青藏?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承转:刚才我们从两个具体的地点初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在整体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看水资源空间分布图。提问:你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吗?南北方水资源总量上有多大的差距?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原来我们国家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作为祖国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呢?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

    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我国的人口 案例说明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我国的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学好本节对学习各个地区以及各主要省份的人文知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

    00初中地理案例教学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一、流程 (一)搜集素材精选案例 (二)出示案例导入课题 (三)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四)回扣案例探究问题 (五)展示交流解决案例 (六)知识梳理拓展案例 二、具体操作 (一)搜......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

    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李会敏 一、学习目标 知识: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城守三小王琼英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共5篇)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者:周玲华发布日期:2010-11-14 21:05:20.0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