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案例——我国的人口
案例说明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我国的人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学好本节对学习各个地区以及各主要省份的人文知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发展而造成许多人口问题是学生能够听到或看到的,有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寻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点,所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知道人口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各种示意、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使学生认识人口问题;懂得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我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带来的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用人口的最新报道引入 2.我国人口的分布(1)
知道人口密度的概念
(2)
看图了解我国人口的人口分布情况(3)
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规律 3.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1)通过数据计算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2)看图知道我国人口增长规律 4.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二期课后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分析讨论题的量。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一堂“开放课”的启示
汀溪中学 CGX
开学伊始的第一堂地理课(绪论),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以及今后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颇费心思,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呢?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地理图片资料:沙漠、海洋、山峰、南极、某地的四季景观等,再播放一段人文景观的录象,内容有人头攒动的大都市街景,有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等。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为什么有的地带城市密集,有的区域人迹罕至?……
课堂上学生被画面所吸引,进而被问题所触动,开始在书本上查找答案,边阅读边思考,而后开始交头接耳,有了异动,并陆续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完整或错了,马上又有同学起来补充,有时甚至是一同学还没有说完,另一同学马上又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教师在一旁倾听,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教师根据需要给出答案或不给出答案,而是指明问题将在哪一章节解答,这样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紧接着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呢?有哪些地理之谜呢?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地震时地表为什么会裂开呢?”;
“为什么自己种的蔬菜比较甜?”“因为没有喷农药”,马上有同学回答。“不对,是因为没有使用化学肥料,而使用农家肥”,马上有同学反驳。
“为什么有的树木一侧枝繁叶茂,而另一侧枝少叶疏呢?”“这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班长回答道。“我还知道枝繁叶茂的一侧指向南方”,哇,厉害!
“老师,让我来说,我手都举得酸了”。有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抢着说。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几乎都有提问题,看似吵吵闹闹的课堂,却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从过程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导演,起点拨、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几乎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虽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及看法有些幼稚,但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想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情景。从时间分配上看,学生的“活动”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学生的积极程度来看,讨论、表述、争论等处处体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成长的过程。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提出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的前提。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教师开放了课堂,学生大胆地思维,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体现创新性。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样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还浑身充满稚气,好表现自己,正是最需要鼓励的年龄。因此,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只要学生肯开口,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争相回答问题,你追我赶。因此,多表扬、多鼓励,创设一个亲和、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激情、有更自主的发展空间,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好地理课的良策。
四、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能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能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如自家种的蔬菜甜、好吃,农村特别是山上的空气清新等。其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枪着表现自己,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去挖掘。
“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顺应新时代课堂改革的需要,构建开放式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有希望培养出健康、有创造力的学生。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11日 已经有711位读者读过此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苏焕章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
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案例说明 :
这是新教材《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看符号,识天气”的学习技能,认识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认识天气符号,增强学习兴趣;并且借此让全体学生百分之百的活动起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及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按照班级内现有的小组为比赛单位(一般为6个小组,每组有5-6个学生)。在讲台上另有6个盒子,分别装有:1号——天气名称的纸条;2号——显示天气名称的天气符号;3号——风向标符号;4号——对生产生活现象描述的纸条;5号——表示行为指向的纸条;6号——表示若干生活用品的符号。要求每组从第1个同学开始依次从1到6个盒子里拿出相对应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每小组只有一个同学可以上前操作,第二个同学必须在前一个同学返回座位后,方可开始;如果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则取消比赛资格。六大组同时进行比赛。教师与打单的学生共同做裁判,并给每组记时。比赛结束,各小组陈述选择的理由。大家共同评价:看看哪组同学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选择内容最准确,陈述的理由最有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用看录象的形式,通常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学习方式过于呆板,由此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改用游戏方式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是百分之百的;学习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学习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并且游戏设计的过程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是相联系的,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应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得到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及情感、态度等)。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城守三小王琼英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