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顿运动定律全套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航天飞机上的失重现象》《失重物体的运动》。
提问:刚才所看到的录像片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现象?
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失重现象,是在航天飞机中发生的。航天飞机在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
十、超重和失重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现象。板书:1.超重现象
实验:介绍装置,架子上有两个滑轮,两边挂有重物。我们取左边的重物加以研究,重物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放手后物体做向上的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增大,物体对绳的拉力增大。以上实验可以用更简单的装置来完成,只不过观察时的效果稍差一些。弹簧秤下挂一重物,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当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绳的拉力大于物重。学生小实验:细线拉重锤(绣花线、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线系在重锤上,缓慢拉起,再让重锤做向上的加速运动,线断。
分析原因:取物体为研究对象,T-G=ma,T-mg=ma,弹簧秤的拉力为
T=mg+ma=m(g+a)讨论:(1)物体做向上的加速运动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静止时的拉力,T>mg,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大于物重。
举例: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感受:电梯向上起动时,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静止时的支持力,同样人对电梯的压力也大于物重;电梯下降刹车时也一样。只要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就会产生以上现象。
提问:在电梯中放一弹簧测力秤,人站在上面。当电梯向上加速度运动时秤的示数怎样变化?
(3)整理公式:T=m(g+a)=mg′,g′叫做等效重力加速度,g′>g。站在电梯里的人在电梯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人对电梯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好像是重力加速度g增大了。火箭起飞时有很大的向上的加速度,内部发生的是超重现象。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发生超重现象时,物重并没有变化。2.失重现象
实验:重物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放手后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减少,物体对支持物的拉力减小。学生实验:观察感受失重现象。弹簧秤下挂一重物,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当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注意对减速时的示数增大的解释。)取物体为研究对象,G-T=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讨论:(1)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小于物体静止时的拉力,T<mg,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小于物重。
(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感受:电梯向下起动时,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小于静止时的支持力,同样人对电梯的压力也小于物重;电梯上升刹车时也一样。(3)整理公式:T=m(g-a)=mg′,g′叫做等效重力加速度,g′<g。站在电梯里的人在电梯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人对电梯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好像是重力加速度g减少了。
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物重的现象,叫做失重。当a=g时,T=0,叫做完全失重。
发生失重时,物重并没有变化。
实验:在可乐瓶下面扎一些小孔,装上水后水从小孔喷出。把水瓶抛出,喷水情况会怎样变化?分析瓶抛出后,水怎样喷。让学生先分析可能发生的现象,再观察上抛时的现象,下抛的情况让学生回家去做。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抛出后水处于失重状态,对瓶无压力,水不喷。
3.例题
例1 关于电梯的几种运动中,支持力的变化情况如何?
静止: 上升:
下降:
匀速 加速 减速 匀速 加减 减速
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支持力与重
向 力 无 ↑ ↑ ↑ ↓ ↓ ↓
无 无 ↑ ↓ 无 ↓ ↑
= = > < = < >
思考题:一个在地面上能举起100千克质量杠铃的运动员在一个加速运动的电梯上能举起多大质量的杠铃?a=g,a=g/2,分向上和向下两种加速情况讨论。(投影)例2:一台升降机的地板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它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水平放置,左端跟物体相连,右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开始时弹簧的伸长为△x,弹簧对物体有水平向右的拉力,求:升降机怎样运动时,物体才能被弹簧拉动?
分析:物体开始没有滑动是由于弹簧的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这里f=μN,只有减小地面对物体的压力才能减少最大静摩擦力,当f=μN=k△x时物体开始滑动。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当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或向上的减速运动时,才能使地面对物体的压力减小,即G-N=ma。联解两式得:a=(G-N)/m=(mg-k△x/μ)/m=g-k△x/μm 即升降机做a>g-k△x/μm的向下的匀加速运动或向上的匀减速运动时,物体可以在地面上滑动。
(三)小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并没有变化,只是由于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使得物体对支持物的作用力发生了变化。这里讨论的问题限于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发生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没有讨论航天飞机中的失重现象。请大家思考一下,航天飞机中的物体受不受地球的引力,它上面的失重现象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布置作业;练习(1)(2)(3)
五、说明
1.本节课可采用在教师引导下,教师跟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恰当地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识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解释。
2.课上安排的演示实验要自己制作,弹簧秤的量程要小,最好是0.2千克左右的,刻度要明显利于学生观察。两边重物的质量选择要合适,可使加速过程时间较长、较稳定。
3.两个学生小实验,拉断线的实验要注意器材的选择;用弹簧秤拉钩码的实验要注意现象的正确解释。
第二篇: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
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概括.
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同时也确定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该明确: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与外部条件无关,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论物体受力还是不受力,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也无论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只要物体质量一定,它的惯性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放投影片:
[例1]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讨论、思考、回答: 经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为:C. 2.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ΣF=ma
理解、思考. 教师讲授: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1)揭示了力、质量、加速度的因果关系.(2)说明了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3)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
提问:怎样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如何? 讨论:归纳成具体步骤.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是:(1)依题意,正确选取并隔离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3)选取适当坐标系,一般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建立方程.
(4)统一单位,求解方程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 依题意列式、计算.
[例2]有只船在水中航行时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现在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航行,若保持牵引力恒定,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最终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若保持牵引力的功率恒定,经过另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2,最终也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则a2=______a1.
放投影片,引导解题: 牵引力恒定:
牵引力功率恒定:
提问:通过此例题,大家有什么收获?随教师分步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加速度与力之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被研究对象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力消失,什么时刻加速度就等于零.这称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同时性,或称为瞬时性.
放投影片:
[例3]已知,质量m=2kg的质点停在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受到三个平行于平面的力的作用,正好在O点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三个力中F2=4N,方向指向负方向,从t=0时起,停止F1的作用,到第2秒末物体的位置坐标是(-2m,0).求:(1)F1的大小和方向;(2)若从第2秒末起恢复F1的作用,而同时停止第三个力F3的作用,则到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坐标是多少?(3)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4)F3的大小和方向?
读题,分析问题,列式,求解. 画坐标图:
经启发、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写解答.
(1)在停止F1作用的两秒内,质点的位置在x轴负方向移动,应
所以F1=-Fx=-ma=2(N)F1的方向沿X轴方向.
(2)当恢复F1的作用,而停止F3的作用的2秒内,因为F1在x轴正方向,F2在y轴负方向,直接用F1和F2列的动力学方程
所以第4秒末的位置坐标应是
其中v1x=a1t1=-2(m/s),t2=2s
(3)第4秒末质点沿x轴和y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v2x和v2y,有
即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为4m/s,沿y轴负方向.
限,设F3与y轴正向的夹角为θ,则有
对照解题过程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教师启发、引深: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物体上同时作用着几个力,这几个力会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也就是说这几个力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与它们各自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相同,这是牛顿力学中一条重要原理,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即:
3.提问:叙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其本质是什么? 回忆,思考,回答: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放投影片:
牛顿第三定律肯定了物体间的作用力具有相互作用的本质:即力总是成对出现,孤立的单个力是不存在的,有施力者,必要有受力者,受力者也给施力者以力的作用.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等大反向,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相同的规律.
[例4] 如图1-3-2,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被水平细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则:
[
]
A.A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总是平衡的 B.A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水平向右的 C.绳对A的拉力小于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
D.A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选B,并讨论其它选项错在何处. 放投影片: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运动定律如同一切物理定律一样,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只适用于物体的低速(远小于光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还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理解,记笔记.
三、课堂小结
提问: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动力学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笔记讨论并进行小结.
由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可以看出凡是求瞬时力及作用效果的问题;判断质点的运动性质的问题,都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F合.(3)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
(4)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有关方程.(5)解方程.(6)验算、讨论.
四、教学说明
1.作为高三总复习,涉及概念、规律多.因此复习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总结规律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2.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必须强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性.如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有什么不同?
3.复习课可以上得活跃些,有些综合题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讨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1-3-3所示,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A=6kg,mB=2kg.A、B间动摩擦因数μ=0.2.A物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g=10m/s2)
[
]
A.当拉力F<12N时,A静止不动 B.当拉力F>12N时,A相对B滑动 C.当拉力F=16N时,B受A摩擦力等于4N D.无论拉力F多大,A相对B始终静止
2.如图1-3-4所示,物体m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使其沿斜面向下滑动,设加速度为a1;若只在物体m上再放上一个物体m′,则m′与m一起下滑的加速度为a2;若只在m上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m′g的力F,此时m下滑的加速度为a3,则
[
]
A.当a1=0时,a2=a3且一定不为零 B.只要a1≠0,a1=a2<a3 C.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 D.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
3.如图1-3-5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等,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分别放有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分别对两物体施加水平恒力F1、F2,当物体与木板分离后,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若已知v1>v2,且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
A.F1=F2,且M1>M2 B.F1=F2,且M1<M2 C.F1>F2,且M1=M2 D.F1<F2,且M1=M2
二、非选择题
4.如图1-3-6所示,一质量为M=4kg,长为L=3m的木板放在地面上.今施一力F=8N水平向右拉木板,木板以v0=2m/s的速度在地上匀速运动,某一时刻把质量为m=1kg的铁块轻轻放在木板的最右端,不计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且小铁块视为质点,求小铁块经多长时间将离开木板?(g=10m/s2)
5.一艘宇宙飞船飞近一个不知名的行星,并进入靠近该行星表面的圆形轨道,宇航员着手进行预定的考察工作.宇航员能不能仅仅用一只表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该行星的平均密度?说明理由.
6.物体质量为m,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设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已知物体经过时间t到达最高点.求:
(1)物体由最高点落回原地要用多长时间?(2)物体落回原地的速度多大?
7.如图1-3-7所示,质量均为m的两个梯形木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为使运动过程中A和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推力F的大小.(不考虑一切摩擦)
8.质量m=4kg的质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先用F1=8N的力沿x轴作用了3s,然后撤去F1,再用y方向的力F2=12N,作用了2s,问最后质点的速度的大小、方向及质点所在的位置.
参考答案
1.CD
2.B
3.BD
4.2s
7.0<F≤2mgtanθ
第三篇:牛顿运动定律 机械能
牛顿运动定律 机械能
【教学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又称为惯性定律。
惯性:物体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匀变速运动等,物体都有惯性,且不变。惯性的大小是由质量量度的。物体的速度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牛顿第二定律
1.运动状态变化: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运动状态就变化。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大小和方向一个变化或同时都变,都叫速度变化,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使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
3.质量: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阻碍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作用越大。
4.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F=ma 等号左边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号右边是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在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时,(1)选择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受力,(3)利用正交分解方法求物体的合力,建立xoy坐标系,根据解题方便确立x、y方向,(4)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Fy=may,∑Fx=max(5)解方程。关键是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求合力。
5.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为平衡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状态应是υ=0,a=0。单一速度为零不叫静止状态,使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往往是一个方向运动状态不变化,需列平衡方程,另一方向有加速度列第二定律方程,然后联立求解。
6.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根据物体受力情况,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然后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速度等。(2)根据运动学规律利用题给定的条件求出加速度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或质量。
三、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能使物体平衡,二力平衡一定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是摩擦力都是摩擦力,二力平衡则可是不同性质的力。在确定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时,一定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A给B的力为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B给A的力。
四、单位制:
基本单位: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利用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例如:基本单位位移m,时间s,速s度单位:根据υ=,速度单位为m/s,即为导出单位。
t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位移:m, 质量:kg, 时间:s。又称:米,千克,秒制。导出单位:加速度:m/s2,力:1牛顿(N)=1kgm/s2等。机械能
一、功:物体受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
发生位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图1所示:W=Fscosα,物体 在F1方向上发生位移S。
α<90°时,cosα>0,力对物体做正功
α=90°时,cosα=0,力对物体不做功,这是很重要的情况,必须重视;带电沿等势面移动,电场力不做功,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90°<α≤180°时,cosα<1,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理解为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功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做正功、负功只反映做功的效果。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功的单位:焦耳。1焦耳=1Nm。
w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
t功率的单位1瓦(W)=1J / S,1千瓦(KW)=1000 J / S,功率是标量。
P=Fυ,F大小方向不变,υ在变化,某时刻功率P=Fυt,称为即时功率。若
w时间t完成功为W,P=,又称为在t时间内的平均功率,或表示为PFV。
t额定功率:机械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机械的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当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工作:P额=Fυ,速度越大,牵引力越小,在汽车起动时,速度很小,牵引力很大,且大于阻力,汽车加速运动,υ增大,F减小,加速度随之减小,当F=f时,加速度为零,汽车有最大速度υm,汽车开始的υm做匀速运动,P额=F·υm=fυm。
二、机械能
11.动能:物体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Ek=m2,动
2能是标量,动能单位:焦耳(J),静止物体动能量为零。动能大小由m、2共同决定。
2.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和它的高度的乘积。EP=mgh。势能是标量,单位:焦耳。在研究物体重力势能时,首先要确定重力势能0势能参考平面。h是相对零势能参数面的高度,物体在“0”势能面上面h为正,重力势能为正表示比零重力势能大。在0势能面下面h为负,重力势能为负,表示0重力势能小。零势能面的选择是任意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方便为选零势能面的原则。
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正功重力势减小,做多少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多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多少负功,重力势增加多少。
3.弹性势能: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具有的势能。其它弹性物体形变时也能产生弹性势能。我们主要考虑弹簧的形变势能。
势能:指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空气阻力、水的阻力等),物体只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理解为:只有重力和产生弹性势能弹力做功,其它力都不做功或其它力做功总和为零,能量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重点要求会用机械能解释一些比较简单的物理过程。例如:单摆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机械能守恒,竖直上抛物体机械能守恒,它们都是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
【课余思考】
1.牛顿三定律内容是什么?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关系?在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时应注意什么?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叫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条件是什么?
【解题要点】
例
一、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的合外力越大,动量越大 B.物体受的合外力越大,动量变化量越大
C.物体受的合外力越大,动量变化率越大 D.物体动量变化快慢与合外力没关系
解析:运动物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动量,是矢量,用P表示。P=mυ,其单位为:kgm/s,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设物体受的合外力F合作用
t0时间为t,在此时间内物体速度由υ0变到υt,其加速度a,代入牛顿第tt0二定律式F合=ma=m
tmtm0PtP0PtP0==,PtP0为动量变化量,为动量变化率。可知C选ttt项正确。
牛顿第二定律又可表述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单位时间动量的变化。
例
二、质量为10kg的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当受到水平拉力F后开始沿直线做匀加速运动,设物体经过时间t位移为x,且x、t的关系为x=t2,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为 第4S末的速度是 当4S末时撤去F,则物体再经过10S停止,运动物体受水平拉力F =,物体与平面摩擦因数=。
1解析:依题意,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为S=at2,与
2x=2t2比较可知a=4m / s2,F合=ma=10×4=40N。4S末的速度υ 4=4×4=16 m / s。撤掉F后在水平方向上受摩擦力f,物体做初速为16m / s的匀减速运动,经10S
2停止运动,υ ′t,a′=1.6m / s,f=ma=10×1.6=16N,F-f=40,F=40+16=56N,4=υ 0-af又f=mg,== mg16 / 100=0.16。
例
三、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工件,随传送带运动,工件与传送带间无滑动,求下列情况下工件所受静摩擦力,(1)传送带匀速上升,(2)以a=g / 2的加速度向下加速运动,(3)以a=g的加速度向下
加速运动。解析:选工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件受力,如图3所示,受重力、斜面支持力N,斜面给的静摩擦力f,其方向
可设为沿斜面向上,建立xoy坐标,x平行斜面向上 为正,y与斜面垂直,向上为正,分解mg为
1Gx=mgsin30°=mg,沿-x方向,23Gy=mgcos30°=mg沿-y方向。
2(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外力为零,13即f-mg=0 N-mg=0,解方程
221可得f=mg沿斜面向上。第二个方程可不解。
(2)物体以a=g / 2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在x方向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1f-mg=-ma,y方向方程可不列,但在很多题目中列y方向方程也是必要2的。方程中的正、负是以x轴方向而决定的,a方向向-x,故为负,将a=g / 2代入方程解得:f=0。
1(3)当a=g时,其它情况同于(2),f=-mg此负号表示与原设定方向相
21反,f大小为mg,方向沿斜面向下。
2例
四、在某次实验中获得的纸带上 每5个点取为一个计数点0、1、2、3、4、5,每个计数点相对于起点距离 如图4所示,由纸带测量数据可知,从起点O到第5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这段时间里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cm / s,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差均为
,所以小车运动可看作为
,小车的加速度为
计数点4处小车的速度为
cm / s。
解析:打点计时器每打两个点所用时间t0=0.02S,所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S,从O点到第5个计数点所时间t=0.5S。这段时间内小车位移
s14.30为14.30 cm,平均速度V=28.6 cm / s。
t0.5第一个T内位移S1=12.6 mm,第二个T内位移S2=33.2-12.6=20.6 mm,S3=61.8-33.2=28.6 mm,S4=98.4-61.8=36.6 mm,S5=143.0-98.4=44.6 mm,连续相等时间位移差S=20.6-12.6=28.6-20.6=36.6-28.6=44.6-36.6=8mm。根据匀加速直SnSn1线运动:a=,可知aT2为恒量,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一定时,此运动2T便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S0.8a=2280cm/s2。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即时速度即等于T01.S4S536.644.6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4==40.6 cm / s。2T201.例
五、如图5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平面间摩擦因数为,在与水平成
角的恒力F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当
位移为S时,F对物体做功为
,摩擦力做功为
,重力做功为。
解析:WF=F·Scos直接可求得F做功。摩擦力 的做功,首先分析物体受力,如图6所示,在 竖直方向上无加速度处于平衡
N+F2-mg=0,N=mg-F sin,f=N=(mg-F sin)摩擦力功Wf=(mg-F sin)S。重力功W重=0重力与
位移方向垂直。解决功的问题关键是确定力的大小
和方向,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据功的定义计算功。
例
六、自高为H处,以速度υ0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小球落地时速度大小为多少?若以相同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抛出不同质量的小球,它们落地时速度大小关系是什么
解析: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小球自抛出点落地过程机械能守恒,抛出时11机械能为E1=mgH+m02,落地时只有动能而无重力势能,机械能E2=m2。
221
1mgH+m02=m2 022gh
22从上式知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抛出的方向无关,只要抛出时速度大小相等,抛出高度相同,落地时速度应相等。
【同步练习】
1.如图7所示,把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不同斜面拉至 同一高度,若物体与不同斜面摩擦系数相同,倾角 θ1<θ2<θ3
(1)拉m从坡底到坡顶过程中,克服重力做 功为W1、W2、W3则()
A.W1>W2>W3、B.W1<W2<W
3C.W1=W2=W3
D.无法确定
(2)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力的功为W1、W2、W3则()
A.W′′′B.W′′′1>W2>W1<W2<W3
C.W′′′ D.不知运动状态无法确定。1=W2=W3
2.在有空气阻力情况下,竖直上抛一物体,到达最高点又落回原处,若过程中阻力不变,则()
A.上升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大小
B.上升过程和回落过程阻力做功相等
C.上升过程和回落过程合力做功前者大于后者
D.上升过程重力做功平均功率大于回落过程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3.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共点力F1、F2、F3、F4的作用,并处于平衡状态,当其中F2变为F2+F,且方向不变时,则()
A.物体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一定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是F/m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一定相同
4.如图8所示,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8cm,运动时弹簧伸长4cm,则升降机运动状态可能是()
A.a=1m/s2,加速下降
B.以a=1m/s2,加速上升
C.以a=4.9m/s2,减速上升
2D.以a=4.9m/s,加速下降
5.对于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当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时,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相等
B.当它们受到合外力相同时,它们的动量改变得快慢相同
C.当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相等
D.当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等时,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相等 6.以υ=5m/s的速度匀速上升的气球,吊篮连同重物的质量为10kg,在500m的高空,从吊篮中落下一重物为2kg,经过10S钟,气球离开地面高度为多少?(g取10m/s2)
[参考答案] 1.(1)C(2)A 2.B C D 3.C D 4.C D 5.B C 6.675m
第四篇:02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生最初接触这个规律时就应打好基础。
2.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进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具
1.学生分组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3.投影仪,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关系是: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2.引课提问: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当学生提出物体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时,教师予以表扬。)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牛顿第二定律。
(二)教学过程 1.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图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a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们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拉力F取几次不同的数值,测出每一次小车的加速度a,从而研究a与F的关系。
提问:如何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可用打点计时器。)再追问:测加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公式,若学生回答不清时,可帮助其答出。)
讲解: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a与F是否成正比呢?我们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若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说明a与F成正比。我们改变几次拉力的大小,并测出每次拉力所对应的小车加速度,就可以得到几组数据,每组数据对应图象中的一个点,根据这几个点就可以连出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作出是否成正比的判断。
板图:
讲解: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没有受到拉力时恰能够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就是用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时再加拉力,小车的加速度就只由拉力而产生了。
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共同完成这个实验:每组只做一个拉力作用下小车产生加速度的情况,但不同的组取的拉力值不同,如第一组拉力为0.1N、第二组拉力为0.2N、第三组拉力为0.3N„„而我们所用的小车质量是相同的,这样我们把大家的数据综合起来,就得到质量相同的小车在若干个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开机并讲解:这个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是这样的:我们只要把s1、s2、s3、s4、s5、s6及记数点的时间间隔T输入,计算机就会自动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并且根据输入的对应拉力F的数值,作出a随F变化的图线。
2.学生实验
实验:(约8至10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板书:a∝F 3.实验介绍
讲解:下面再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刚才我们猜测a与M可能是反比关系,怎样才能从图象上反映a与M是否反比呢?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以a为纵轴,若所得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a与1/M成正比,也就是a与1/M成反比。
下面我们仍然分组来进行实验,我们都选拉力为0.1N,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质量,第一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2kg、第二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3kg、第三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4kg„„实验数据的处理也与刚才相似,只是此时不再输入拉力,而是输入小车的质量M并自动换算出质量的倒数1/M,并根据几组质量值及对应的加速度作出a随1/M变化的图线。4.学生实验
实验:(约7到8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板书:a∝1/M 5.结论分析
根据实验我们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板书: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F/M F∝Ma 若改写为等式,应乘一系数k F=kMa 如果我们把1牛顿定义为:使质量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为1牛顿,这时等式左侧为1,等式右侧为k。也就是说我们采用这种定义方式可以使k=1,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板书:F=Ma 讲解:下面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刚才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实际是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所以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应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板书:(1)F为合外力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向性。
板书:(2)a的方向与 F一致
另外,物体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只由它此刻的受力决定,而与其他时刻的受力无关,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即时性。
板书:(3)即时性(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并且对这个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五、说明
1.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在于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其动手动脑,以提高其能力。本节课的关键在于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提高了课堂密度,有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与实验。本节课设计时隐含了“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烘托了科学研究气氛。2.本节课学生实验器材即学生分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器材,电脑软件系自制软件:包括表格(输入s1至s6及T即可算出a,根据a和F或1/M的值即可在图象中描点连线)和图象,也可以用一些现成的软件如Excel等。
(北京市第156中学 王方毅)
第五篇: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习题.
1、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
运动,则两小球(设车无
限长,其他阻 力不计(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 不一定相碰 D 无法确定
2.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思考:若火车以加速度a匀加速运动,则人落到起跳点的什么位置? 若火车以加速度a匀减速运动,则人落到起跳点的什么位置? 3.如图所示,一个劈形物体A,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上面成水平,水平面上放一光滑小球B,劈形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请分析说明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
4.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光滑桌面,桌面上的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运动到B,则由此可判断列车(A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5.如图所示,一个劈形物体A,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上面成水平,水平面上放一光滑小球B,劈形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请分析说明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线拉断 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线拉断
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线拉断 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线拉断
6.一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度为0,先对物体施加一向东的恒力,历时1s钟;随即把此力改为向西,大小不变,历时1s钟;接着又把此力改为向东,大小不变,历时1S钟;如此反复,只改变力的方向,共历时1分钟.在此一分钟内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B.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 C.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分钟末继续向东运动 D.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从不向西运动,在一分钟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7.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甲所示,据此判断图乙(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x表示物体的位移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图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