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5 04: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篇: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感原理。

2.了解遥感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遥感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

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得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遥感:

1、概念:

遥感: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和测量物体的技术。

怎样感知?测量电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与吸收电磁波存在巨大差异。(图:《遥感概论》P22与23两幅图)

遥感不仅可以通过可见光进行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红外线、微波、等,例如:法国的spot5卫星可以从七个波段获取信息。

为什么要分波段呢?因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等有很大差异。

2、分类: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处线遥感、微波遥感 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被动式(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主动式(发射讯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如侧视雷达)

3、工作流程:(选修七P24图)注意: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4、遥感影像:基本特征:

(1)像元:遥感影像上能详线区分的最小单元

(2)分辨率: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实际尺寸。例:spot 5卫星的分辨率达全彩色波段可达2.5米,其它波段为5米。中巴资源卫星二号分辨率为20米。美国快鸟卫星为1米。(3)光谱特征(判读):

黑白:建筑物为灰白色,草地和林地颜色较深 彩色:

真彩色: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片

假彩色:草、树和庄稼通常为灰色,水是灰色或蓝色,城市是蓝灰色

二、应用:

1.探测范围大: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一次。航空摄影测量数年才能重复测量一次。陆地卫星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

4.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

第二篇: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安徽 周兵 状元笔记

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接收与处理→信息解释与分析→遥感应用。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深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北越低;反之亦然。同时,需要注意:遥感器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图像波段的差异、地物特征的季节差异等,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不同季节的图像解译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有的还应当结合实地调查进行解译。基础整理 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系统的组成以及分类;二是遥感与资源普查;三是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综合探究

1.国土资源部发布《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建立国家级和全国31个省级、331个市级、2 800多个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这是继1984~1996年第一次土地普查之后,国土部门开展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摸底行动。

十年前的那次土地普查,动用了20万人力,历时10余年才告完成。而这一次,卫星遥感技术将成为最主要的调查手段,全部工作要求在三年内完成,而且要“覆盖全国,不留任何空白”。与传统的地面调查和飞机航测相比,卫星遥感的主要优势有哪些?遥感监测土地资源的作用有哪些? 探究:与传统的地面调查和飞机航测相比,卫星遥感的主要优势是:探测范围广,速度快;不受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收集信息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使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地资源,一可以实事求是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为土地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保持一种威慑,让地方不敢乱占地。在地方利益突显的今天,国家掌握这种威慑力量尤其必要。国土部门近年来查处的土地案件中,很大部分是通过遥感监测首先发现的,动态监测给土地执法部门提供了第一信息源。2006年4月初,国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郑州市开展土地执法检查。监测发现郑州市共发生变化图斑856个。后经实地认定,这些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741宗,其中合法的仅77宗,在其余664宗违法用地中,非法占地654宗,非法批地10宗。

2.2007年1月至2月8日,贵州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33次,导致火险等级上升的罪魁祸首就是2006年的暖冬天气。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扑灭大火战斗中,国家气象局向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提供了几十幅反映林火发展情况的卫星影像图。为制定灭火计划、做出灭火部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遥感技术在森林灭火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还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吗? 探究: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技术就是在这个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中接收地面物体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的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最后通过处理和判读分析,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由于遥感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限制少,因而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灾害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各个领域。思考发现 1.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简称RS。遥感技术主要的环节,如图3-2-4所示:

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和应用

图3-2-4 2.遥感被誉为人的视力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遥感能够精确地观测到距离更遥远、范围更广阔的现象。②遥感能够更及时、更持久地监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③遥感能观察到可见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的光线。这些看不见的光线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他们往往包含了物体重要的信息。3.在各种分类方法中,我们最常用的是根据运载工具(即遥感平台)的高度来划分三种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航天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一般分辨率较低,但不能因航天遥感覆盖范围大,平台高而肯定航天遥感的分辨率比航空遥感低。因为遥感技术是一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现代航天遥感的分辨率比过去航空遥感的分辨率还高。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地物反射波谱特征——地物判读的基本依据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别标志——波谱特征。图3—33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可以看出,泥浆在整个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反射率都很低;红砂岩在可见光的大部分波长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但它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低于松林和草地:在近红外波段有较高反射率的是草地和松林。可见,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判读地物了。

遥感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结合上述材料,简单描述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判读的原理。

遥感为植物健康状况把脉

许多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光谱特征,包括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健康水平、季节和土壤条件等。由植物光谱分析可以反过来推论上述条件。例如,植物在遭受病虫害时,外观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表面温度也会随之降低。这种变化用人的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红外传感器却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特定的卫星图像上,健康的植被往往呈鲜红色,而长势比较弱的植被颜色比较浅,其反射波谱特征表现为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通过分析,人们可以提前一个生长期(7~20天)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1.在卫星图像上,怎样通过颜色差异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 2.根据植物健康状况在反射波谱中变化的原理,遥感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3.简单描述遥感在某一资源普查领域中的应用原理。

图3-

36、3-

37、3-38分别是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卫星遥感影像。其中蓝黑色方块为居住区或沿海水产业建筑区;入海口附近灰白色浊状带为挟带大量泥沙入海的黄河水;浅蓝色或灰白色线条为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黄河河段;灰褐色与红色区域是不同季节的植被、农作物区。比较三幅影像,说一说,遥感影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哪些问题。(提示:从土地利用、环境变迁、环境问题等角度思考)

2.环境问题、灾害问题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我国属于环境问题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请你归纳一下,环境与灾害问题一般有哪些?结合遥感工作原理,挑选某一环境或灾害问题,简单描述遥感器在环境与灾害监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收集遥感在环境与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制作成主题简报,在同学中传阅交流。

问题探究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据报道,北京中关村某高科技厂家在建设厂房时要求使用一种高科技合成材料(具有质轻、防晒等功能)作为房顶,但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有些房顶只使用一般材料,由于外观看不出差异,厂家被蒙在鼓里。一年后,北京某遥感专业的实习学生在判读中关村多种波段的遥感图像时,发现这家工厂的厂房屋顶材质不同,于是该实习学生将此发现告诉了厂方,而厂方却不认为如此,经实习学生的进一步解释,厂家终于明白是施工方用了劣质材料。最后,施工方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并加以赔偿。

【问题】为什么肉眼难以分辨,遥感却“火眼金睛”? 导思: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吸收的特性不同。

探究:从物体的光谱特征看,不同建筑材料发射、吸收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从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看,图像是在电磁波(主要是紫外线到微波)范围内,利用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即通过转换装置)得到与目标物电磁辐射强弱相对应的形象图像和能够转化为形象图件的数据资料的统称。

结论:虽然两种材料从外观上差别不大,但由于其组成物质不同,它们发射、吸收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在遥感影像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该实习生利用遥感确定施工方使用了劣质材料。教材链接

一、活动 P91 遥感影像判读地物的原理: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别标志——波谱特征。图中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地物的反射率是不同的,通过对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地物了。

二、活动 P91 1.在卫星图像上根据颜色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在特定的卫星图像上,健康的植被往往呈鲜红色;长势比较弱的植被颜色比较浅,由此可判断植被生长状况。

2.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判断水体污染、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灾害、普查资源等。

3.略。

三、活动 P93 1.通过分析三幅遥感影像图可以得出: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扩大,主要是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植被覆盖区的范围增加,是植树造林产生的;黄河水的泥沙增多。原因是水土流失的加剧;居住区和沿海水产业建筑区的面积增加。

2.我国的环境与灾害问题有: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植被破坏、水旱灾害、滑坡、地震、泥石流、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遥感技术可以及时探知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和范围,可分析大火蔓延的方向,为灭火总指挥部制定灭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上教考资源网

助你教考无忧

火计划、做出灭火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3.遥感在环境与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根据不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可以利用遥感判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美国利用卫星图像研究烟尘污染,监测到纽约因倾倒垃圾、酸液所引起的污染的范围。

版权所有.中国教考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

第一章 本章整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 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线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号 座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 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 : 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4~7题。

名 姓订 : 级 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兰山 装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5.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黄色中国”——一年四季常绿 B.“金色中国”——高寒

C.“绿色中国”——一年两到三熟 : D.“银色中国”——伏旱

校 6.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学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装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7.应该说,这位教授所做的分区还缺一部分,这一部分应命名为()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

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

(2015·苏北四市调研)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第1页(共4页)

8.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9.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①政策 ②交通运输 ③劳动力 ④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5·邯郸模拟)读“GIS过程分析图”,完成第10题。

10.该图最终成果反映的主题是()

A.地面塌陷

B.泥石流 C.地震

D.滑坡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对城市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系统建设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如医院利用该系统抢救某重危病人的过程。数字化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据此完成11~12题。

11.有关“数字化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数字化城市”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化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化城市”是利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化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12.“数字化城市”应用的技术有()

①高速网络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④虚拟现实技术 ⑤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014年7月18日15时30分,“威马逊”先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后来又在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沿海登陆,再后来又在防城港市光坡镇登陆,“威马逊”前两次登陆时达到超强台风级别,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威马逊”共造成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第2页(共4页)

265.5亿元。据此完成13~16题。

13.要准确勘探水灾淹没的情况,快捷而准确监测河水水位宜采用()A.人工拍摄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多媒体技术 14.同是遥感图像,飞机图像清晰度高,主要因为()A.飞机上的传感器更为先进

B.飞机的高度远小于卫星,受云量阻隔小 C.飞机上的图像比例尺大 D.飞机上的相片质量优越

:线15.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号 座 A.传感器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技术 16.利用遥感技术优于人工探测的优点不包括()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少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中美两国本土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的比例尺相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名 姓订(1)若图中a点分别位于中国和美国,其可能相同的地理现象和事物是

________。①太阳高度相同 ②地方时相同 ③昼夜长短相同 ④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⑤地形相同 ⑥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相同 ⑦均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2)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有相同的气候类型,其中面积广的是________气候。

(3)若图中b点分别在中国、美国境内,其共同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 但成因却有所不同: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说明中美两国城市分布的异同点。装

(5)图中c处附近分别为中美两国的重要工业区,试论述发展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18.2015年6月29日,基于汛前调水调沙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正式启动。黄河防总 : 通过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实施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期间,实施黄河三 校 角洲生态补水。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第3页(共4页)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双选)

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市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市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市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第八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于2015年9月17日-19日在山东省东营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近年来,东营市依托胜利油田庞大的产业、市场、技术和人才优势,举全市之力发展石油装备产业,取得明显成效,被命名为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石油装备产品出口基地。东营市市长曾说过:“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

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_

____ 1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甲地气温比周围地区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图示地区粮食消费总量逐年增大,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简述图中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第4页(共4页)

第四篇:2012年高二历史练习:3.2 新文化运动 (人民版必修3)

补弱: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2.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3.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4.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5.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性的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7. 2002年4月28日正式开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原北京大学红楼为基址。这主要是考虑到()A.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全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D.《青年杂志》创刊于北京大学 8.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说明他()

A.提倡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B.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C.推崇“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 D.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9.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1.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伟人”。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④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化方面的小论文,结果在百度搜索到以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位让人回味的思想者: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倡导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他的名字纠缠着20世纪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这个人应该是()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

13.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思想准备 C.打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 D.宣传文学革命

26. “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27.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王韬 B.康有为 C.粱启超 D.陈独秀

28.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一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9.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种言论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蒋廷黻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摘引自《中国近代史大纲》)下列与“追求近代化”相悖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⑶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补弱:新文化运动

1、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2、答案 B。解析 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3、答案 A解析 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4、答案 C解析 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5、答案 D解析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6、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是首先要打倒中国的封建思想和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7、答案 B解析 《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故A、D错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也不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故C错误;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故B符合题意。

8、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民主和科学。

9、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陈独秀创办的刊物是《新青年》,为拯救中国,他主张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抛弃儒家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

10、答案 D解析 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促使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想西方学习的不足,从而在内容上开始由学习资本主义理论向社会主义理论转变,实践方式上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

11、答案 C解析 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陈独秀在政治方面的贡献,李大钊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故②③项错误,排除。

12、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如:“他„„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陈独秀主张的是文学革命;鲁迅不可能担任驻美大使;郭沫若在时间上不符,故答案选B项。

13.C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批判封建的正统思想,打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奠定舆论基础。A是其后期的内容之一。14.B从“无论何种学派”“ 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表面看来D项符合,这只是现象,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来看,这样做实质是鼓励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文化在北大传播。

15.D 文献A是1859年提出的,文献B是1897年严复等在天津创办的,文献C是同盟会1905年创办的机关报,文献D是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16.C 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对于旧道德,教材有明确的叙述,它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17.C 解答本题时应紧密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将孔子奉为变革先师是为了减轻变法的阻碍;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从思想上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18.D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认为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文明。可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展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与列强侵略的关系,则没有直接论述。19.A从“一战期间”“ 陈独秀”“ 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等即可判断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该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求变”的关键是变革思想观念。

20.【答案】D2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2.【答案】B 【点拨】洋务运动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近代的开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⑵“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⑶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2、⑴观念变化:改变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⑵合理。理由:《纽约时报》认为维新变法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发动和依靠群众,揭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的弱点。

⑶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变化:在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上,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五篇:高中物理:3.2《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下载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地理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