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时间:2019-05-15 04: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第一篇: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42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2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k的值.,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

解:(1)设

解得k=12,因为x=2时,y=6,所以有

因此

(2)把x=4代入

三、巩固提高

活动5,得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 −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电阻

一、设计理念

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打开探究之门情境——探究与发现——认知与实践——拓展与创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建立学生易于观察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解决实际困扰学生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的内容真实、与所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逐步养成能通过简单模型来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七、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八、板书设计

第三篇: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案

7.1 反比例函数 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难点:正确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①京沪高速公路全长为1 262 km,现有一辆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汽车每行驶100 km油耗为6.8 L,则汽车行驶了x km后的耗油量为Q L.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Q,并指出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2)若这辆汽车驶离上海时油箱中有油150 L,则汽车行驶了x km后油箱的剩油量为P L,请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P,并指出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 关系.

(3)设汽车的速度是匀速的,速度为v km·h,该车从上海到北京所用时间为t h,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t吗?

②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 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单位:m),宽为x(单位:m),用含x的式子表示y.

③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2,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km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请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S.

2、提出问题

上面问题.1的第(3)题及问题2、3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试与问题1中的(1)(2)比较.

3、探究新知

126210001.68104(1)三个函数表达式:t=、y=、S=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你

vxn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2)对于函数关系式y=

1000,完成下表: x当x越来越大时.y怎样变化?这说明x与y具备怎样的关系?(3)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给上述新的函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4、讨论交流

(1)反比例函数y=

k中自变量x在分式的什么位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x(2)你能再举出两个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吗?写出函数表达式,与同伴进行交流.

5、解决问题

例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z=4时y的值.

总结:要根据题中所给的函数关系设出函数关系式(若y是x的反比例函数,设y=

k,x若y是x的一次函数,则设y=kx+b,再利用已知中所给的x、y的值求出系数值,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回顾与强调待定系数法)

6、巩固练习

7、小结、说说你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8、作业设计:

(1)课本第53页习题17.1第l,2,5题(2)课本第47页练习第l题.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8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3.文章结构:(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一。2.背诵课文。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组歌

教学思路:

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文的节奏

2.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4.通过仿写锻炼学生的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中的《浪之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 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

下载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管弦和鸣

    一、名言引出、名曲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音乐课我送给你们的一句名言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大致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教学内容比较多而时间又有点比较紧张的一个学期,新授课的教学任务一般要 在第15周才能完成,实际只剩不到一......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电能”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___改革开放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 《改革开放》教案 邓征东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