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四步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
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如《小儿垂钓》等。
第二篇:古诗教学“四步曲”
古诗教学“四步曲”
关王庙中心校 太尔凹小学 石秀珍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古诗是感受古诗、鉴赏古诗、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有效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
二、品词赏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多为名篇,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词精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通过赏析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准确的感悟。
三、激趣联想,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挥
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它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边读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以此种形式激发孩子对诗歌的喜爱。
四、多样整合,享受诗歌的运用美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孩子们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亲近了古诗词,就会去感受,去发现,去运用了古诗词。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
第三篇: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份量不算太重,但古诗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三读”(读通、读懂、读活)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通
古诗教学,第一步是设法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心境下,读通诗句,初步获取美的享受。
1、激发兴趣。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古诗更是如此。古诗短小,词语生僻,含义深奥,而且远离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常常感到索然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架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激发兴趣方法很多,我除了用趣怪的设疑外,还用讲故事、放录像、猜谜语等方法。
2、了解诗意。导入课题之后,接着便让学生了解诗意。如教《游园不值》,我先引导学生释题,了解诗人情况。我设疑提问:“既然作者游园遇不到主人,那诗还有什么值得写的呢?”经此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渐渐地了解到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人叶绍翁游园访友,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扫兴的事,可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尽兴而归。
3、读通诗句。教育名家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初步获得美的享受。每新教一首古诗,我必先示范朗读,此外,还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欣赏,了解大意,读通诗句。如教《暮江吟》,我先播放一段笙的乐曲,接着配乐范读。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跟随着诗人,在夕阳斜照之时,漫步江边,观赏山光水色,留连忘返,直到寒露沾衣,月牙西挂,才踏上归途。经过反复听读,学生终于兴致勃勃地读通了诗句,初步了解大意,为进一步深究探讨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
古诗教学中,关键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理解词句,弄懂诗意。
1、拆词学句。没有对语言因素的严密的科学的教学,艺术鉴赏就没有基础,无以依附。古诗教学要结合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为此,我遵循“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先把全诗字词所蕴含的意思弄明白,再讲述诗意。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我先拆句为词,有:朝、辞、白帝、彩云、间等,这是疏通古诗的第一步。之后,让学生借助字典,自学理解,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把“辞”变为辞别等。最后,引导学生适当调换词序,把“彩云间”放在“白帝”前面,这样,串成“朝早辞别在彩云间的白帝城”的诗句,意思便清楚明白了。
2、体会诗情。了解句意之后,要引导学生深究诗意,体会作者情思。教学中,我除了从字面上讲述启发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熟读,以进一步领会诗所蕴含的感情。
3、启发想象。在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我重视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展开 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并提高学习古诗的热情。如教学《登鹳鹊楼》,我先让学生自画一幅画,远处是重峦叠嶂,近处是东流河水,最近处是一座三层古楼。然后,在柔和乐声中,让每人手持一活动小纸人,一边吟诵“欲穷千里目”诗句,一边移动小纸人再“登”一层楼。当小纸人登上最高层之后,我猛然间在山坳上画上一轮落日。画笔未停,学生便脱口而出:哦!太阳下山了。此情此境,学生仿佛就在傍晚时分,与诗人同登古楼,高瞻远眺,目穷千里,心胸开阔,诗兴浓烈。
三、读活
古诗教学,读通是前提,读懂是关键,最后的一步是把古诗读活。
1、补充拓展。我把古诗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开展形式多档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一首,爱学百首,会学百首。我常采用的形式有:(1)赛诗会。主要是看谁古诗学得多,背得熟。竞赛的内容是:背诵同一诗人的近似题材的诗,古诗今译,按句意填古诗,谜语猜古诗等。(2)诗配画,画配诗。例如,对《独钓寒江雪》一诗,有学生在白茫茫的江岸边,画一老渔翁,而有的学生则在雪白湖面上画小舟,小舟上画个披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钓”与“寒”的意境,任由学生表达,千种百类,颇为有趣。(3)出墙报。班里编写古诗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学的爱读的古诗抄录在墙报上。
2、活用古诗。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的确能使古诗学习“活”起来。除以上说的学得活之外,还有的是用得活。如,在师生交往中,有关修养、友情、勤学、赠勉等古诗语句,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诸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上一层楼”、“纸上得来终觉浅”等等,运用得贴切自然。学生在口头上、文章里引用诗句,使话语风趣,文笔生动,效果颇佳。
3、增强能力。运用“三读”法教学古诗,学生爱学,小学课本中的古诗,都能流畅背诵。学生敬重古代有成就的诗人,热爱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还学会和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迁移到语文科其他文体的学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第四篇:教学古诗四法
古诗教学四法
一、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简要地交待一下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介绍,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切忌离开课文,谈得过远,过多。
二、讲清字词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
①注意字的通假。通假字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陆游《示儿》中的“元”同“原”;杜甫《前出塞》中的“列”同“立”等。②注意词义的变迁。如李贺《马》“快走踏清秋”中的“走”是“跑”,不是今天的“行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展齿印苍苔”中的“应”是推度之词,解释为“大概”比较妥贴,范仲淹《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鹿柴》“但闻人语响”中的“但”、《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都作“只是”讲。③注意古今句法的不同特点。有的文言诗句往往为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宿建德江》中的“日暮愁新”,“愁新”是“新愁”的倒置。
三、启发想象,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从分析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
四、指导朗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指导朗读,通常应帮助学生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
古诗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节奏。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后三字和前面几字的关系疏一些,也就是说,后三字与前几字的节奏必须严格分开。
第五篇:小学古诗教学
小学古诗教学“三部曲”
内容概要:
文章阐述了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多积累古诗。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关键词:
诵读、情境、意境、兴趣、积累。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诵读古诗,感受韵律
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二、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5)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感悟诗情
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继而解析诗的语言,涵咏的诗意,甚至完成教学目标都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先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李清照写于1128年。但应该是源于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的玉楼珠阁被毁,徽、钦二帝被掳,朝廷仓皇南逃。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某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爬下城墙逃跑了。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从此开始对赵明诚冷淡疏远。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也是对丈夫的逃跑行为的谴责。通过让学生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感悟诗情就是水到渠成了。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激发兴趣,日积月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我们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个“每日一诗”小活动,这个活动可用在3分钟预备铃后,每天让学生轮流背诵一首古诗,然后把自己背诵的古诗贴在教室前面“每日一诗”栏目下,我认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古诗慢慢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每学期必须举行一次全校型的古诗词朗诵会等等活动。
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文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使古诗——巨大文化遗产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