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教案
How to keep healthy
Section C the main activities are1a and 2a.。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教学目标
1.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first aid, on the other hand, avoid, helpful, herself, themselves 2.Learn the reflexive pronouns(1)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aking good care of ourselves.(2)The boys enjoyed themselves in Beijing last year.(3)He taught himself English at home when he was young.(4)The box is too heavy.She can’t carry it by herself.3.Talk about health and exercise.Ⅱ.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ew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由复习上节课3b的内容转入讨论康康的爸爸做的报告,进一步了解报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作铺垫。)T: Let’s review Kangkang’s message.What does Kangkang tell his father in 3b? Ss: He tells his father not to forget the talk.T: What talk?
Ss: He will give a talk about health T: You are right.In his talk, he tells us happiness is the best medicine.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are always unhappy, you may feel ill.So, be happy to be healthy.Are you clear? Ss:
Yes.(板书,on the other hand;happiness, unhappy。)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Dr.Li’s talk? Ss: Yes.(导入1a。)Step 2 Presentation
1.Guess the meanings of new words under the context,and finish the matching in 1b.Master the word “avoid”,the phrases”firsd aid”and “on the other hand”.(学习发现重要单词和短语)2.T: Listen to1a.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第一遍听短文,理解短文大意.)(1)Is doing sports always safe?(2)Why should we say no to smoking and drinking?(核对答案。)3.Listen to 1a again and follow it.Let students find out something difficult,and solve them with the teacher together.(再次听短文,并且跟读短文,发现理解重要的句型,)4.T: Read1aagain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通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three minutes later)
T: S1, 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S1: Eat the right food to keep you healthy.Taragraph Two?
S2:
… Step 3 Practice
1.(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讨论这篇演讲)
T: 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Dr.Li’s talk?
S1: I know healthy eating habits can keep us healthy.S2: Be happy to be healthy.S3: We should say no to smoking and drinking.T: That’s right.Because smoking and drinking can be very dangerous.It can cause many illnesses.T: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Kangkang’s classmates like Dr.Li’s talk? Ss:
Yes.T: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Jane think of the talk? 2.(学生自读2a,并找出重点短语。教师板书生词和重点短语并且解释。)T: Please read 2a by yourselves and find out the key phrases.3.(学生分组练习对话。然后讨论李医生的报告,根据2a编一段对话。完成2b。)T: Please practice the dialog in groups of four.Then discuss Dr.Li’s talk and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2a.Finish 2b.4.(通过师生问答引入反身代词。)T: When we are ill, doctors can help us and make us healthy again.But in our daily life, what should we do to keep healthy in Dr.Li’s talk?
Ss:
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aking good care of ourselves …(板书,讲解反身代词的结构。)we—our—ourselves she—her—herself he—him—himself you—your—yourself they—them—themselves T:(教师出示图片1举例)Look at the girl/boy.She/He is having a good time now.We can also say, she/he is enjoying herself/himself now.T: S4,do you enjoy yourself at school? S4:Yes, I do.(教师出示图片3举例。)T: They fell off a table and hit legs.They hurt themselves.5.(指导学生完成3。核对答案。)T: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roper words in the box.Step 4 Consolidation 1.小组竞赛.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和主题句,分组复述短文1a。
T: Close your books, and look at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in groups.Then vote a student to retell in the front.G1: Kangkang’s father is a doctor, … G2: … G3: … …
(评出复述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2.小组合作.根据1a内容编写和2a类似的对话内容.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by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2a,and then act them out.Step 5 Project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alk about health? What’s your opinion on health.Write an article to talk about your idea.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SARS for the next class.本教案设计的优点:
本教案由点及面,由单词,短语,句型到短文,符合学生语言短文学习的规律,并且重点难点突出,在教案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态度,培养积极的生活价值观。缺点:如果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更好了。
第二篇:八年级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训练之二——记叙文的选材 教学时数:2课时 课题:记叙文的选材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2.注意选材的真实、新颖 重点和难点:仔细梳理材料,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有关反映的对象的材料总是很多的。在诸多的材料中选什么写就是选材。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把握的程度。熟悉和掌握了材料,也就进入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记叙文的选材。
二、方法指导
那么选材时都应注意哪些要求呢?
第一、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怀想天空
我考试的地点在五楼,透过半开的窗可以看到天空,那蔚蓝又寂寞着的天空。
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的哀愁?
每每表现出如此忧伤时,我都会被人嗤之以鼻。他们以为我矫情作态。这些朋友,往往热衷于网络上炒作的美女,以及传贴的搞笑的动画!他们永远不会明白,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一旦寂寞,人们的心也会寂寞的。的确,对于如今的快餐式文化,我是落伍的。我不看武侠奇幻,不听周杰伦或是摇滚,不爱上海滩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爱丽江的石板路和周庄的乌篷船,只爱中国人心中的文化“雁阵”„„
你可以对我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是,你知道,当我听到伊能静的《念奴娇》时,心中是怎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悲伤?旋律低劣且置一边,那一句“羽扇纶(lún)中”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耳膜!我赶紧躲开,塞上耳机,继续听我的“二泉映月”,我的“春江花月夜”。
我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我家中也是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我也看炒作至热的电影。但是,在现代商业文明的裂缝中,难道不能萌发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
那些缺失的情感,丢失的文化,我是多么想把它们的种子找回来,种到人们心中去啊!
我亲爱的寂寞的天空,我该如何帮你找回“雁阵”的影子?
前些日子,和七岁的小弟弟一同回乡。走在儿时嬉戏过的河边,心中又是一阵怅惆。天空中突然传来寂寂寥寥的“啊——啊——”声。我大喜,抬头却只见两只大雁孤零零地飞过。
弟弟摇着我的手问:“哥,那是什么鸟呀?”
我吸了吸鼻子,说:“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诉他那是大雁呀,因为真正的大雁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们本应该三五十个一群,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唱着大风之歌,欢快地向南方飞去。
我只得愣在那里,发了好一阵呆,怀想着那曾经喧闹过的天空。
[简评]:此文构思精妙,文笔清新洒脱,充满诗意画意。作者围绕题目中“天空”二字,将“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绾结在一起,借“长天”、“雁阵”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相当熨帖,相当机智。内容充实,体现了发展等级中“丰富”的要求,而且选材详略得当。第二、选材要新颖别致。清朝著名诗人袁枚说:“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作文,只能令人厌烦反感。所以选材构思时要仔细想一想,想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力争避免和别人撞车。要思索几种自己有把握能写得好的内容,从中选出一种别人可能不写的来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砸破选材的常规框架,例如改变一下观察角度,从孩童的角度来写世界,用非人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让平凡事生动起来;或者让故事中的人物调换一个参与角色,巧妙的张冠李戴,让普通素材神奇起来;也可以为作文中的故事设置一个特定背景,让小事情高尚起来。寻找风的足迹
当风拂过我的面颊,轻吻着撩起的头发时,我的心正伴着那诗一般的柔情,追寻我前行的足迹。——题记
等闲识得东风来,万紫千红总在春
当凉凉的略带暖意的风又绿江南岸时,我明白,春带着那惺忪的睡眼姗姗的来临了,此刻,万物开始萌动,花开了,柳绿了,就连那久违的冰雪也不甘示弱的开始融化了。
万物复苏,迎来姹紫嫣红的世界,花红柳绿,博得众人青昧,辛勤的农民正为了一年的丰收而播撒良种,唯有此刻的我不知所措,站在那茫茫原野,独守苍穹,徘徊不前。
无意间,我发现有一股凉嗖嗖的东西从我耳畔拂过,但转瞬即逝,不过她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哦,是时候为自己的学业播种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当炙热的风吹过层层波浪时,我明白,夏带着她稻穗的花香,满腔热情的来了。此刻,万物开始躁动,稻黄了,瓜熟了,就连那青蛙也不甘寂寞的跳出水面呱呱乱叫,如火如荼,显示了夏的火辣与激情,酷暑难耐,影射了人生路上的艰辛与坎坷,也突现了他们的坚强。猛然间,一股滴爽的略带热意的东西从我旁边掠过,她停在我身边,对我说:“仕途的坎坷见证了一个人的毅力与坚强,潮起潮落,才量出了大海的博大,平铺直叙,只会使自己的世界暗淡无光,只有量出自己的胆识,才能跃过这道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橙绿时。
当温柔的风撒下片片黄时,我明白秋带着金色的世界信心十足的来了,此刻,万物灵动、花谢了、果熟了,就连叶也不甘落后的一片片飘下了。橘黄橙绿,正体现秋的丰腴和多姿,硕果累累,正含着人生的一种荣耀,而此刻的我因为业绩不佳而独自在溪畔哀事叹气。刹那间,一股亲切的略带凉意的东西从我手边溜过,哦,原来风来鼓励我了。莫让一次的挫折迷失了你的心志,虽然你未能在一个秋收的季节满载而归,但你却可以再一次站起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只有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花果才会溢出别样的芳香,只有经历了艰辛和坎坷之后的人生,才会走向成功的巅峰。
风飘过,没有痕迹,没有踪影,可它却教会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到达成功的顶点。寻找风的足迹„„
[简评]:本文亮点颇多。一是开篇新,“风的足迹”,风有足?如何寻找?能够吸引读者眼球;风拂过面颊,轻吻头发时,还有那诗一般的柔情,题记亦语言灵动优美。二是结构新。春夏秋冬四季铺叙,每个季节皆由诗词美句领起,诗情画意溢满文间。三是写景新。作文摹写四季之景以及景中之风,写景优美生动,从不同的景色之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第三、选材要真实可靠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好 奇 心
“你爸昨晚看了一夜的足球。”一大早妈妈就神秘地对我说。
“咦,老爸是从来不对足球正眼相看,这回怎么„„”正思忖着,看到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楼。
“爸,昨晚的比赛怎么样,精彩不?”我打趣地问道。
先是一愣,然后勉强地笑道:“还行,进了好几个球呢!”
“是哪两个队啊?最后哪个队赢了?”我追问道。
“好像是„„”爸爸显得有些尴尬。“不和你聊了,我去上班了。”说着急匆匆地出了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玄机,我向妈妈打听,她只是一味地苦笑。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捉摸,去“侦察”,谁叫我好奇心强呢!
那天晚上,爸妈一进房间,我便悄悄溜到门口,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你今晚就别去客厅看电视了,好好睡一觉吧!你都几天没合眼了。”妈妈唠叨着,我显得有些激动,已经进入正题了,我暗暗想着,耳朵贴得更近了。
“没事,我到公司躺了一会儿,等孩子高考过了,我再好好睡一觉。”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咦,这和我高考有什么关系啊?”我更加好奇,恨不得从门缝钻进去,不行,要沉住气,不得半途而废。
很快,爸爸又开口了:“你也知道我那鼾声,连你都受不了,更不要提孩子了,虽然隔着一道墙,但肯定还是影响他的,这段时间他的睡眠一定要有保证啊!”
我震惊了,所有的好奇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的确,爸爸的鼾声震耳欲聋,可我早已经习惯了。正发着呆,听到脚步声,我慌忙冲进了我的房间。
很快,电视被打开了。依旧是吵闹的吹呼声,不过很快就归于平静,我擦干泪水,消失的好奇心又油然而生,我悄悄地推开房门,看见爸爸斜躺在沙发上,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咖啡味。
“你怎么还没睡啊?”爸爸看到了我,语气中有责备,然而更多的是关心。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依旧是足球赛,依旧是活蹦乱跳的身影,只是没有声音,屏幕下方显示着音量:0。
“快去睡吧,现在已经很晚了。”爸爸催促着我。
“您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工作呢。”我抑制着眼中的泪水。
没有了好奇心,带着满心的感动,我挪动着脚步。
回头看了一眼屏幕,看着那无声的画面,我感受到了爸爸给我无声的爱!
这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情节的展开,通过“我”的“好奇”而逐步推进,运用对话描写,巧妙地“解奇”。最后,描写客厅里观看足球赛的细节,不动声色地表露了作者“感奇”的心路。机智的构思,鲜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深沉,颇有感染力。而这些效果的取得,是离不开选材真实而感人。
二、写作训练
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
(一)领悟文题
这是一个富含喻意和诗意的文题,选材成为创作的关键。
文题中的“花”可以指事业之花、学业之花、科学之花、艺术之花等,也可以指精神之花、美德之花、幸福之花、爱情之花等,“春天”则可以指通常意义上有利于人生之花盛开的生命阶段、成功条件、工作环境、人生处境等。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领悟了这些深意,你的写作思路自然也就清晰而开阔了。
(二)选材中的文题
空谈作文的选材,难免有夸夸其谈之嫌,《花开不只在春天》,由于知识积累的不同、思维修养的差异、思维层次的深浅,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材。
选材之一,由花开不只在春天,想到不在春天开放的花,然后大谈特谈,有哪些花在春天开放,想来想去也想不到那里去,由于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少、社会实践少。荷花六月开,菊花九月开,梅花腊开。于是编故事,家里有人爱种花,这种花张三买来的,那种花李四送来的,拼拼凑凑800字完事。
选材之二,因花开不只在春天,想到不只在春天开放的花。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什么品种,绞尽脑汁之际,忽然想到月季,如获至宝,庆幸之余,为别人捏了一把汗,幸好我找到了,想想真是有点后怕,然后投入战斗,连篇累牍地描写月季美丽,不厌其烦地抒发对月季花热爱之情,连汤带水总算写到了800字,哈哈万事大吉,自以为美梦高分即将成真。选材之三,由“花”想到“美丽”,由“春天”想到“青少年”。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但有些人就是驻颜有术,年轻看上去很美丽,中午依然如此,甚至年老了还是这样。像刘晓庆,五六十岁的人了,看起来依然很美丽,为什么呢?因为花开不只在春天嘛!选材之四,由“鲜花”想到“事业之花”,自古英雄出少年,正应了花开春季之意,但大器晚成亦大有人在。东隅已逝,桑隅未晚。八十岁学吹手,从头开始。结果事业这花盛在中年或晚年。如肯德基的创始人,卡耐尔·桑达斯。年轻时开商店倒了,办加油站烧了,开餐馆关了,直到六十多岁而事业之花绽放。选材之五,由“鲜花”想到“心灵之花”。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后天的学习,他们一致地认为很重要,学习什么?学得一颗仁爱之心,学得一颗向善之心,学得一颗纯真的心,学得一颗进取之心。清代学者袁枚也认为作家的人要想写好的作品,就得永远保留一颗童心,还专门形成一种文学理论——“童心说”,因此心灵之花的绽放应该贯穿一生。
选材之六,由“鲜花”想到“爱情之花”,有人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关注的只是婚姻,殊不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老年的爱情之花也会盛开,夕阳红的婚介所也应远而生,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的爱情之花,并且是进了婚姻的殿堂,其实此前二人是心仪已久,只是压抑着让它含苞待放,杨夫人逝世之后,这个爱情终于开始开出花来了。
选材之七,由“花”想到“艺术之花”。大多没有内涵的文章只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考验,但经典的文艺作品是耐读的,它们的艺术之花盛开在四季,甚至越开越盛,越开越美。孔子的《论语》自横空出世以来,其艺术之花就经久不衰,乃至于当今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像中国的四书五经,国家的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艺术之花至今都常开不谢。选材之八,由“花”想到“精神之花”“道德之花”。人活一气、树活一层皮,这一如气的“气”是气节,是精神,是情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治国平天下,要为天下苍生服务,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生牛犊不怕虎,是花开在春天,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是花开不只在春天了,这种精神之花道德之花的盛开不只在春天的事例,古今中外俯抬即是。
梳理一下以上八种思考及选材,选材一、二是机械地图解标题,不可取。选材三是低级地理解标题不可取。选材六的爱情之花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把握不准,稍不注意容易走偏,无十足地把握最好放弃。选材四、五、七、八是可取的,理解了题目,有深度,有广度,如此选材写出的作文应该是好作文。
例文1
花开不只在春天
春天里,微风和熙,阳光懒懒地洒在大地上,花朵题开厚厚的棉被,探出头来:桃花开了,梨花开了,牡丹开了,连诗人都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真是个美好的季节,瞧,春暖花开,多好!
可是,花开不只在春天!
夏天,如镜的河面上铺开的那一片片荷叶,盛开的那一朵朵洁白的或是粉粉的荷花,不也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一片片清凉?酷热的夏天,也有花开,夏天的荷花,是夏天的灵魂,是夏跳动的心脏。
秋天,那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菊在满地的枯叶中,在萧瑟的秋风中,开得那样明亮而灿烂。秋天,因菊的开放少了一些萧索而多了一丝活力。苍凉的秋天,也有花开,秋天的菊,是秋能量的来源。
冬天,墙角的那支梅,聚在皑皑的白雪身后,微笑着和刺骨的寒风交谈嬉戏,淡淡的香味,连太阳闻了都咧开了嘴。寒冷苍白的冬天,也有花开。冬天的梅,是冬的精神,是冬的魄力。
人生的旅途中,也有温暖明媚的春天,有酷暑难当的夏天,有萧条冷落的秋天,还有让人觉得寒冷得无望的冬天。可是,请相信,不是只有在春天才可以看见美丽的花朵,即使在人生最冷的季节里,也会有花开。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他的人生也进入了冰天雪地的季节,身体上的伤害,心灵与尊严的侮辱,这样的季节让人不堪忍受。然而就是这样让人寒冷彻骨的季节,却开出了名垂千古的花朵——《史记》。
儒家的始祖,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不得不四处流离时,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进入了苍凉萧杀的秋天,同时,这样的季节里,也开出了一朵智慧的奇葩——《论语》。
如此,花开不只在春天,开在夏天、秋天、冬天里的花也一样明艳动人,振奋人心;人生的辉煌,不一定在一帆风顺时取得,困境中的辉煌,更加绚丽和坚强。
走过春天,我们要学会把握那温暖的微风,贵如油的春雨,让生命在最优越的环境下开出姣美的花;倘若迎接我们的是烦躁闷热的夏天、冷落清寂的秋天,亦或是绝望苍白的冬天,那么,也不要放弃,请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花儿开放,即便是一朵,仍能诠释夏的意义、秋的真谛、冬的魄力。人生的四季里,夏季的花朵更有热力,秋天的花朵更有风骨,冬天的花朵更是坚毅不屈。
花开,不只在春天!
[简评]本文行文流畅,由春季写到四季,由四季之花写到人生之旅。通过司马迁、孔子等典型事例充分地诠释了“花开不只在春天”的道理。主题突出,积极向上,的确是一篇佳作。
例文2
花开不只在春天
2008年伊始,片片雪花划过江南,掀开了新年的序幕。
正当南方的人们在为这早以从脑海里消失了的字眼——雪——而深情欢呼时,一场30年未遇的灾难也随之而来,老天爷似乎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们也又一次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瑞雪兆丰年”,而今却再也没有为之欢呼。说来也是一种讽刺,好不容易盼来的雪却是如此:打开电视机,南国不再是青山绿水,而是雪,雪,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竟真实地展现了我们南方人的面前,简直不敢相信。树枝被折断,果菜被覆盖,屋顶被压塌„„
但也是这样的时候,人们又一次见到了政府的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京广线,以往涌动的民工潮不见了,大雪沉封了交通要道,而这些外来的民工们却与当地的人民共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分岁洒桌上其家融融,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我想他们那远在北方的亲人看到这场景一定也感到欣慰的吧。贫困山区,到处是武警官兵在运输着振灾物资,来帮助当地居民抵御寒冬,而电线工人则在雪停后立即加紧了对电网的抢修,他们都是工作在抗灾一线的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高贵的人。
2008年的伊始,在中国的南方,这是正饱受着灾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是纷飞的雪花。也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中华民族的“心灵之花”绽放了。让世界又一次真正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的团结,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帮忙”。
百花未必只有在春天才会开放,在春天开放的花往往是平凡的,是庸俗的,它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惊讶之处。而人的美好的心灵,才是真正特殊的花,是值得我们叹为观止的奇艳之花,心灵的花比一切的花都要美丽,都要芬芳。它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泉,它是炎炎夏日中凉爽的一缕清风,总之它令人感到舒服。它释放热量,这来自心底的热足以使冰雪消融温暖每一个的心。
总之,花开不只在春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帮助,哪里就有希望,哪里就会有美好的心灵之花盛开不败。
八年级作文训练之三
--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教学时数课题
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学习,了解常见的几种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重点难点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写好提纲 教学方法
一、导入
相传唐代文学家王勃每次写文章前,总要饮几杯酒,磨几升墨,然后钻进被子睡大觉。睡醒起来,提起笔,洋洋洒洒,甚至“文不加点”(不用修改)便是一篇绝妙的文章,旁观者赞叹不已,一致称赞他是天才。王勃的文采诚然过人,可人们殊不知他饮酒时、磨墨中,已在孕育写作的灵感,理顺了文章的思路。而睡在被里,更是酝酿着文章的起承转合,甚至一些关键的字句已经斟酌妥当。起来时,才能一挥而就、文不加点。有个成语为“成竹在胸”,王勃动笔前已经“成文在胸”了。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启发:文章有个孕育的过程,要酝酿“写什么”,要确立主题,选定材料;还要酝酿“怎样写”,怎样开头,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如何结尾等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了。
二、知识梳理(一)、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结构”本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指屋宇构造的样式,引入写作的研究中,用来比喻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二)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我们写文章时,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把有关的材料合理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开头和结尾。
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既是对文章的整体要求,也表明开头和结尾的重要。开头,古人称为“起笔”。好的开头,能起引领作用,既可使文章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两种类型,即开篇点题式和形象导入式。开篇点题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它开宗明义,起句或首段即接触文章的主题或主要问题。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头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的开头,不用什么发端,直接触及到“背影”的本题,简捷畅达,句略义丰。
形象导入式,有一段引子,然后逐步接触题目所要叙述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论述的问题,是一种间接开头,不妨叫“曲径通幽”。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懑,于是就有“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下文。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结尾,古人称为“收笔”,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收束和必然结果。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好的结尾,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情感。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结尾,蕴涵着哲理,发人深思。结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有的抒发情怀,给人感染;有的含蓄深沉,留有余地;有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等等。初学写作者对文章的结尾不可草草了事、虎头蛇尾,也不可当断不断、画蛇添足。
开头和结尾,虽然文字不长,却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设计,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层次分明,分段恰当。层次,指文章内容安排的先后次序,也就是文章展开的步骤,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部分”“大段”“意义段”。在记叙文里,它或是一件事情发展的阶段,或是人物事迹某一侧面的表现;在议论文里,它或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或是对某一道理的阐述。层次安排得合理、清楚,文章就会文气贯通,有力地表现主题。
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递进式,各层之间意思一层进一层,层层深入;连贯式,按事情发展的经过和时间先后次序安排层次,各层意思相互连贯。此外还有总分式: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等。一般议论文,多用总分式。
段落,是文章内容、层次的外在表现,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人们习惯称为“段”“节”。它有明显的换行标志,即另起一行写,开头空两字的位置。分段时,应注意“单一性”和“完整性”,即每段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意思在一个段落里写完。各段落间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段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段落要注意匀称,长短适度,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分段恰当,读者对文章内容就能一目了然。
三、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恰当的词语或段落,使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用词语表示过渡。用“因此”“由此可见”等关联词语或“但是”“相反地”等转折词语,往往放在下一个段落的开头。
二是用句子表示过渡。过渡句一般放在后段的开头,也有的放在前段的结尾。
三是用段落表示过渡。在层次或段落之间,用一个较短的、独立的段落作为过渡,这个段落叫过渡段。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又叫“伏应”。前面提出了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明的重要问题或事情,前面也应有个交代。这样,就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连贯。照应的方法,常见的有:
一是结尾与开头照应,也就是“首尾呼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是典范。二是上下文照应。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上文写“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后文写“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更有贡献的分子”。这就是上下文呼应,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控诉了罪恶的封建社会。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才能完整连贯、结构严谨。要使文章结构合理,做到动笔之前“成文在胸”,还必须认真编写作文提纲。尤其是考场作文,来不及打草稿,更要编写比较详细的提纲,开头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个主要部分,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详略和衔接。磨刀不误砍柴功,写作提纲编好了,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三)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写作中值得借鉴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纵式结构法。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2002年安徽省中考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又如2002年陕西省中考优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第一次写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亲看后的评价及老师的批改与评分、第二次采访父亲对“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后写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并被当成朗读的范文、最后是老师对两次不同作文的评价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
二.横式结构法。
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
如2002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把几篇日记串在一起,并运用题记来贯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获得了满分。
三.总分结构法。
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
如我们学过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法”来布局谋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照应开头的总领句。
四.小标题结构法。
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本文在得满分的同时,由于小标题的运用,以及题记和后记,想象独特而大胆,语言富有创意,另外得5分。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三、作文训练
以“我的军训感受”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1、《那夜,星在笑》(重庆一考生)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周华健
2001年3月29日星期四
亲爱的日记,又见面了,睡得好吗?我今天听了周华健的歌,感触颇深。其实那首歌也没什么,唱朋友深情的,但“一句话,一辈子”这两句歌词却总在耳边回响,拭不去。„„
我今天看了《青年杂志》上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读“高四”的学生因为老师排操时把他排除在外,十分愤怒,之后,奋发向上考取了好的大学。毕业宴会上,那位弃用他的老师道出真谛:为了激励他,老师才说了一句令他羞恼的话:“你只是一颗被弃用的棋子罢了!”--真是煞费苦心。
唉,真的是好神奇,一句话,救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好了,写到这儿,明天要考试。
2001年3月30日 星期五
这个天气反映了我的心情,乌云密布,考试为什么要挑在黑色星期五。我把成绩告诉爸爸,爸爸无言,我庆幸。晚饭过后,我忘却了不悦,看着电视。“快去复习吧!”“再看会儿嘛 ”„„“怎么还在看呀?”“不忙„„”我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啪”我的脸火辣辣的。“你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越来越放纵自己,考不好总结一下经验吧,你又不听。”我的泪止不住了。“哭,就知道哭。你又不比人家笨,同是天上的星星,别人就能发光,你为什么不能?你就甘心做乌云后面的一颗黯淡的星吗?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霎那间,我止住了泪。我,曾经多少优秀的我,我不愿,更不甘心做一颗阴影后面的黯淡的星,我不会让人觉得我是一颗将被弃用的棋子。日记,我一定要努力。
2001年4月9日 星期一
发成绩了,又是第一,晚饭后,爸爸又高兴地说:“你这颗星,总算发亮了。”日记,我很开心,于是向你倾诉,我要好好感谢爸爸,他的话将如烙印一样刻在我心上,叫我一辈子不忘。“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好喜欢这首歌,爸爸的一句话,启示我一辈子。父女的一生情,有朝一日,我一定酿成一杯酒回敬给爸爸。夜深了,满天星辰,日记,你看见了吗?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旁边那颗大星星就是爸爸,大星星说:“假使你不甘心做乌云后面的一颗黯淡的星,就自己发光吧!”最亮的星星点点头,笑了,放出灿烂的光芒。„„
点评:语言精炼、含蓄,读来脍炙人口;拟人的手法,贯穿全文,使文章大大增色;文章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令人遐想。本文最成功、最值赞扬的是“题记”和“日记”的形式。先说“题记”,我的很多教师也曾以此指导过学生作文,部分学生也常常运用这一形式。但往往流于形式,追求时髦,没让它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本文的“题记”,既是巧妙的引用,让它与文章融为一体,在贯穿全文的同时,又让它生动形象地揭示主题。此外,“日记”的形式显得十分自然、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它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作为满分作文,本文是当之无愧的。
2、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3、水祭
陈亚
„„李冰修筑都江堰功成名就彪炳史册,数以万计工匠抛头颅洒热血建成郑国渠;一方湘江水养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西施,而蒋介石麾下之花园口又令多少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几多豪情与壮志,三江水患谱写新社会抗洪壮歌„„ 水啊,水,你孕育了万物生灵,可你却被生灵所摧残,你怒吼又是谁的召唤?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是一年清明节。大禹啊,你在外十三年与民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只为哪般?翻开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水和人又演绎出多少的离合悲欢„„李冰修筑都江堰功成名就彪炳史册,数以万计工匠抛头颅洒热血建成郑国渠;一方湘江水养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西施,而蒋介石麾下之花园口又令多少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几多豪情与壮志,三江水患谱写新社会抗洪壮歌„„可爱又可恨的水啊,你所谓何般?!北方下起了沙尘雨,南方暴雨连连,江南频频讯闻水灾,而中原地带人工降雨,一点一滴„„
路上行人欲断魂
毒辣辣的太阳,灰蒙蒙的天,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小河干涸,经水枯竭,放眼望去一片甘黄。路人步履沉重的地走在坼裂的大地上,仿佛一个最后的笑脸倒映于人们的灵魂上!
“各位乡亲父老,谁喝水,真正的水!这是我不远万里从母子河里引来的,那可是目前我们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湖水哦!价格嘛,不贵,一千块一杯!先买先喝,喝完为止!”“给我一杯”“给我五杯”“给我十杯”“给我„„”人们纷纷递出一叠叠钞票。“给我一桶”人群中有人喝道:“给你我所有的家产”„„然而即使你有钱,也无法喝到纯净的水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们吃力地往前走,没有水还有酒嘛!酒?!粮食酒精?工业酒精?酒?!无水兑?无兑水?醉酒打虎的武松壮士何处去也?斗酒吟诗的太白先生安在否?欢饮达旦的东坡大师今犹在?
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说的杏花村,古老而神奇,可望不可及!在牧童的指引下,人们来到一片杏树林,远处有杜湖,东南湖。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真可谓世外桃源。老者智曰:珍惜水源,善莫大焉!
八年级作文训练之四
---有时,我也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题
半命题作文 有时,我也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审题
2.谋篇布局的指导 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题,引导学生审题 1.出示文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面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都是真情流露。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作文。(200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2.作文审题指导 1)补全文题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先把他。示例:有时,我也想自由;有时,我也想哭泣;有时,我也想得到母亲的理解;有时,我也想当语文教师;有时,我也想放弃;有时,我也想写一本书;有时,我也想逃避;有时,我也想努力;有时,我也想坚强; 2)写本题应注意二点:
A、文题“有时,我也想
”有两个关键词“有时”“也”,其中应以“也”作为写作的重点,“也”的意思是”想做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做的事情“; B、这里的“
”中所填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布局指导
1、开头点题,写作文入题要快。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
文题:有时,我也想流泪(江西省瑞昌市一考生,满分作文)开头:晨曦要感谢阳光给人们带来黎明,花儿要感谢小草无私衬托更加鲜艳夺目,小鸟要感谢树枝让它有高歌的舞台,我要感谢妈妈让我学会坚强。但,有时我也想流泪。
点评
这个片段开头以三个排比句为衬托,引出对妈妈的感激;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触题: 有时我也想流泪.例2 文题
有时,我也想流泪
开头
2008年的序幕早已拉开,可我心依旧澎湃。有时,我也想流泪,不为成绩,不为其他,只为心中的记忆。
———题记 文章主要内容: 汶川记忆
让世界铭记5月12日。沉睡中的中华龙动了动身子。汶川,碎了;家园,毁了;亲人,去了„„胡主席、温总理亲临救灾一线,十万子弟兵纷纷入川,更有献血者队伍拍成了百米长龙。他们,感动了,而我,擦一擦眼角的泪水,抚一抚心中的创伤,破涕转为笑,因为我明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北京记忆
一张张承载文明的名片——微笑,一个个悬念的揭晓——瞩目,一份份激动人心的报道——突破,一场场令人欣喜的场景——成熟,全部聚焦于北京。百年奥运,今系北京,在记忆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记忆中凝固了悲怆的尊严。„„„„„„
点评这个片段,以题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接触题,交代了我想流泪的原因,并且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2、中间部分结构要清
例3 文题
有时,我也想不动心思(景德镇市某考生,满分作文)
文章节选: 我曾经想过青史留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这十五年的蹉跎岁月啊,又流下了什么呢?
春去秋来,历经十五个轮回,十五个年间的磨难沧桑,让我饱经风霜,却又让我自始至终都没能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曾经想过坚强勇敢。
面对保尔·柯察金,我扪心自问实在是有愧。遇到困难就退缩,考试成绩一下降就丧气,刀子划破手就痛哭„„ 我很想在困难面前坚强一回,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有时,我也想在成绩的打击下坚强一回: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勇往直前;有时,我也曾想在手在滴血的情况下坚强一回:抹干眼泪,拿起剪刀、纱布,忍痛为自己包扎伤口。可是我好像没能做到。
我曾经想过刻苦攻书,孝敬父母。回想“悬梁刺股”、“卧冰求鲤”这两个经久不衰的成语故事,我不禁要低垂下头,自我反省。想想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为了刻苦学习,竟然头悬梁、锥刺股,多么勇敢,多么刻苦!而我,从来都不为好成绩做出牺牲。想想古人,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竟然自己躺在冰上,用自己的温暖去熔化冰雪,为母亲求得鲤鱼,而我,却从来都没有为母亲付出过什么,说来惭愧。
我也曾经想过认真一回。看看我的同学,瞧瞧我的同桌,聚精会神听讲,端端正正摘笔记,响响亮亮回答问题,而我,课堂上时不时开小差,字写得乱七八糟,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偶尔,我在想,那首《学生四头》的怪诗是不是在说我呢:“班里活动充大头,老师提问低下头,每逢考试伸伸头,成绩不好摇摇头”。虽然我不“伸伸头”,但其它“三头”我几乎一一“做到了”。我还曾经想过:我向来很浮躁,有时也想深沉一回;我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一回;困难中有时也想勇敢一回;是非中也想正义一回;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中有时也想顽强一回„„
点评 本片段每个层次以一句总结性的话语领起,或以俄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或以古人的刻苦求学,或以身边的同学的认真严谨,来跟自己对比。最后还以排比句点题。
3、结尾部分要起到收束全文,点题升华的作用
例4 文题
有时,我也想体味诗中韵味(http://www.xiexiebang.com)
结尾
我热爱那“花开红树乱莺啼”的画意诗情;幻想那“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蓬勃生气,却不可目睹这份恬美情韵,我何时才能真正目睹这古典的灵魂所在?那如诗如画的迷人之色,何时也能让我真正为之动容?我不愿再去心中模拟那“古时场景。因为,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
点评
在结尾,作者不满足于在想象中体味诗中的韵味,“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点出了文题。
三、范文展示
例5
有时,我也想体味诗中韵味
我向往那“梨花院落溶溶月”般的幽雅恬静;我追逐那“青松忽向苍天拔”的自强不息。这诗韵灵性的吟唱,如天然雕饰的素妆少女之婀娜,如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之豪迈!而这只是向往罢了,多少诗中情韵,已然消失在我们眼前了„„ 从代代传唱的诗词之中,我们不难看到那灵动的春之赞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着上远林。”鸟儿是唱着婉转歌曲的花朵,多少古人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去聆听这无可比拟的歌唱!而如今人们却难以捕捉到那五彩的身姿了,城市的飞速发展。限制了它们不驻的步伐。试问,有几人见到过“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的这般好事呢?我们见到最多的也只是麻雀吧,或许当我们正为鸟儿的鸟影与歌喉鼓掌时,正置身于动物园和花鸟鱼市呢!
读着诗仙太白所描绘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场面;想像《卖炭翁》中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艰难,问问自己何曾见过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样的场景?心中不免疑问,这是真是假,为何自己从未目睹过如此气势?是古人的夸张想象,还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呢?自己所看到的最多也只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尽管自己也曾为此隐隐动容,但更渴望能够亲眼见到冬日的飞雪“大如席”啊。在诗词之中,我看到的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生活之中,我却看到已成为图片的动植物,还有那被人类的愚昧尖刀染为血色片片的生态花园。哪里有小桥流水?明明是漫天黄沙!那生机盎然的诗词经典,何时被人类贴上了“绝版”的标签?你,可听到了诗歌那阵阵痛苦呻吟呢?
我热爱那“花开红树乱莺啼”的画意诗情;幻想那“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蓬勃生气,却不可目睹这份恬美情韵,我合适才能真正目睹这古典的灵魂所在?那如诗如画的迷人之色,何时也能让我真正为之动容?我不愿再去心中模拟那“古时场景。因为,此时,我也想真正体会诗中韵味!”
例6
有时,我也想停留
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了许多的日子,有过悲伤,有过美好,有时,我也想停留,停留在我向往的生活里。
我向往竹林间的生活,那种淡然的生活。看着竹叶随风舞动,那沙沙的响声令人清爽,令人流连。那静谧的清香散发出竹林的本色,漫步林间,踩着落下的竹叶,感受着它的静,看着那苍翠挺拔的竹子,感受着它的坚韧;那种忘记一切,安然,仿佛置身林海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虚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的竹林之中。
我向往乡间的生活,那种朴实的生活。看着炊烟袅袅升起,那淡淡的色彩令人神往,令人感慨。那朴素的热情展现出乡村的本色,漫步村中,嗅着泥土的清香,感受着村中的净,看着那错落有致的房屋,感受着它的协调,那种朴素大方、和谐,仿佛进入诗中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的乡村之中。
我向往百花庄园间的生活,那种华丽的生活。看着百花争芳斗艳,那迷人的芬芳令人陶醉,令人惬意。那清纯的美丽昭显出花园的本色,漫步园内,赏着妖娆的花草,感受着它的精,看着婀娜多姿的花枝,感受着它的优雅,那种心旷神怡、美好,仿佛步入梦幻之境的感觉,让人难忘。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春日迟迟,卉水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花园之中。多么想停留,停留在安谧的竹林之间,以竹为友,以云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朴实的乡村之间,以田为友,以犬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美丽的花园之间,以花为友,以蝶为伴;多么想停留,停留在„„
八年级作文训练之五-----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题
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2.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理论,并能结合好的实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段。3.激发学生今后发现、积累美词佳句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美丽的灵魂
成熟是一种优秀的灵魂,是灵魂深处的独语。
成熟是春天破土而萌的小草,袭一身绿面对荒凉;成熟是夏日亭亭玉立的野荷,静思无人观赏的寂寞;成熟是晚秋暗香浮动的金菊,为凋零的季节挽住缕缕清香;成熟是冬末倏忽而逝的残雪,以冷寂的姿态体现高洁。
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品格,成熟中蕴藏思索;成熟中储藏坚毅。成熟造就了哲人的深邃,孔子成熟,孕育了万古不易的思想;成熟中迸发出诗人的激情,苏轼成熟,创作了诗情不朽的篇章。
少年因走向成熟而懂事,青年因走向成熟而稳重,中年因走向成熟而舒心,老年因走向成熟而淡定。
成功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抑制狂热;失败者走向成熟,能在反思中充满信心。成熟使人走出浅薄,学会深刻。成熟让光辉明亮而不刺眼,让音响圆润而不腻耳。成熟是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成熟是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偏激的淡漠;成熟是无须声张的厚实,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不是空虚,成熟与空虚联姻,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作为。成熟不是孤僻,成熟与孤僻结邻,就会离群索居,郁郁寡欢。成熟也不是孤芳自赏,孤芳自赏者没有朋友,成熟更不是故作深沉,故作深沉者令人乏味。
成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期待成熟,成熟如萧瑟秋风,有人说其潇洒,也有人谓之悲凉。
我不期待成熟,但我必须成熟,因为成熟像是一面旗帜,它会给你的理想指明方向;成熟又像是一根马鞭,它会鞭笞你奋勇前进;成熟又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去掉盲目和浮躁,给你智慧的光芒。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凉。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因为有了成熟,才有了美丽的灵魂。
感悟 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 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的特点。
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 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板书1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
(一)词语生动
导入语 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例句1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
赏析 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 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板书2 写景状物
——
绘声
——→
穷形尽相 写人叙事
——
绘色
——→
惟妙惟肖 抒情言志
——
绘态
——→
情理畅达
(二)句式灵活
导入语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叫苏武的,作为汉使被派往匈奴,结果由于受其他汉使谋反事败的牵连被定罪,匈奴首领单于只要苏武肯投降屈服,就可以封地为王,苏武始终不降,单于一气之下把苏武送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去放羊,苏武无一人相伴,饿了、渴了就吃草根,喝雪水,苏武在匈奴受尽折磨十九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派往匈奴时,手持一根代表朝廷的旄节,日子一久,旄节上的穗子全掉了,回汉时,须发全白的苏武就是持一根光杆儿的旄节出现在长安人民面前,没有人不为苏武这种大丈夫气节所感动的,下面就是一段描写苏武的文字。例句2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上,挟一支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间: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汉使谋反事败;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国;惊诧,单于面对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执著而圣洁的守望。赏析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组整句:“擎一支„奔走于„挟一支„游荡于„”“哀叹„正气„惊诧„执著„”再现当年历史,表达自己的爱憎,这就远比历史故事中的叙述精练生动了许多,作者又用散句高度概括苏武的功绩,衔接两组整句,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造成一种顿挫的效果,读起来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第二组整句中,长短交错,短句短到一个词,于停顿间歇处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小结 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等,表达出丰富的语气、情感。板书3 长短交错
整散结合是否相间
(三)修辞巧妙
导入语 一般而言,一位作家的风格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然而宋代词坛上的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前后作品风格迥异,她的前期作品清丽明快,后期作品凄凉沉痛,更多表现出一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她遭遇了国亡、家破、夫死之痛,看下面的文字 例句3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乱离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仰天长啸。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结合的。意外,是浮涌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
赏析 文段的画线处用到修辞中的设问,问后再答,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语段中的两个问句使材料很好地与话题相呼,与文题相合,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适时地用到修辞中的反问、设问,不仅能造成句式上的变化,还能让人随时明白文章的主题所在。
小结 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放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板书4 比喻——→绽放艺术 排比——→增强气势 拟人——→浓化情感 活动1 试一试
要求 请同学们仿照横线前面的句子再写一句以“春天”开头的句子,并与上文构成排比句。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成草叶和芽苗,春天从山涧迅速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和湖泊,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形式,还化作歌声,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四)意蕴丰厚
导入语 所谓“意蕴丰厚”就是文章的某些关键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请看下面一组句子。例句4 ★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 ☆ 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在乎什么结果。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 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 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南方周末》 ☆ 我们的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鸣。
赏析(先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这些话语,很直接,看过了也让人明白,但很快就忘了,(再出示带“★”的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再看与之对应的一组句子,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任何的修辞,却体现了语言的精练美,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语言表意的形象性和流传性,读罢令人终生难忘。小结 使一篇文章的语言有意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引用名言,蕴含哲思,巧设悬念,字词巧排,幽默讽刺等,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或唤起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板书5 引用名言 蕴含哲思
巧设悬念
——→启迪思想
唤起共鸣 字词巧排 幽默讽刺
活动2 试一试
要求 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褒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贬义 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 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例句5 抽象直白
团结合作
形象具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生动委婉
浑然天成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万木成林那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启发语 从抽象直白到形象具体,同学们不妨借鉴格言、警句、谚语、熟语、古诗词,甚至可以是流行歌词,像“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句歌词就被很多同学借鉴过;从形象具体到生动委婉,希望同学们做好语言表达题中的扩写题和仿写题,并且要学会用刚才讲到的有关语言文采的四个方面去赏析精美的语段,然后分类整理,养成记诵积累的习惯;最后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写出能体现自己风格的有创意的句子,我把它叫做浑然天成。同学们课后不妨试试看,看可行不可行。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
第三篇: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1.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4、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颜渊问仁,孔子说:‚为仁由己‛;仲弓问仁。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六、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佚:同‚逸‛。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
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孔鲤)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快步从庭院里走过),父亲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院子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行事。‛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对同是学生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知道老师表理如
一、言行一致,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1)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拓展延伸
丰厚文化底蕴 ‚《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一言以蔽之‛? 孔子认为‚好学‛者必须具备哪两点?为什么颜回死了,孔子就说没有了‚好学‛者? 孔子说‚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其实质是在强调什么? 4 陈亢为什么要质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伯鱼的回答说明了除了说明孔子强调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外,还是说明了什么? 6 陈亢为什么而‚喜‛,这个‚喜‛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比喻,那么其中的‚鸡‛和‚牛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话原本是谁说的?它与上一段是怎样关联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强调突出什么?它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影响?)9 孔子最后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态?子游和其他同学又应该是怎样的情状? 10 ‚六言‛是指哪六种品德? 11 说这‚六蔽‛其用意是强调什么? 学诗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对于做人又有什么意义?至少也有什么作用? 孔子告诫儿子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就‚犹正墙面而立‛,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14 子游为什么瞧不起子夏的学生弟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观与孔子与什么关系? 15 子夏为什么又说子游的话是错误的?他与子游的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2)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
‚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六、拓展延伸
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3)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重点字词:
期(一词多意)女(通假字)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五、拓展延伸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二、《诗经〃卫风〃淇奥》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2.明确君子的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君子只叫淡入水,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下面走进君子形象。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君子具有哪些内涵?
3、描述一下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诗人要赞美君子。却先咏叹翠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体会比、兴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文。
《易经〃系辞》二则
(一)书不尽言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的教诲。2.明确书不尽言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
《易经》也叫《周易》、《易》,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在夏朝名为《连山》、在商朝名为《归藏》,周朝才叫做《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易
经》这本书,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最该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等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于《易经》。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境,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来说明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设臵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有用卦辞来说清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并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再加以鼓励激扬来收到神奇奥妙的作用。‛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你怎样理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应怎样欣赏艺术作品?
3、应怎样创作艺术作品?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举例阐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含义。
2、背诵全文。
传统文化:《墨子〃染于苍则苍》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加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谨慎。翻译:
墨子先生见到染丝时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国家也有如染丝一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想一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观点和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康有为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历史意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小结:‚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传统文化:
七、李世民
目标定向:
1.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成就。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由玄武门之变引入新课。
二、介绍唐太宗的早年。
三、了解玄武门之变。
四、对教材选文内容的了解。
1、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遍。
2、结合注释会翻译课文。
3、学生提出质疑,大家一起解答。
五、对贞观之治的了解。贞观盛世的历史因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促进了唐时的南北贸易发展。由此看来,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后世。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五、总结。
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映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 教学目标
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2.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
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孟子》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臵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三、具体研习㈠《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㈡《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五、深入探究
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对我们现在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吟咏背诵
七、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八、课外作业
思考: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作者的气质、才气在文章中彰显出作品中的气势、格调,那么孟子散文的‚气‛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
目标:
1.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2.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3.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4.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语:与许多篇幅几十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相比,古老的仅有五千言的《孙子兵法》显得迷你很多,但是其在军事知识领域的地位和生命力却毋庸质疑。美军曾经出现过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9〃11”后,五角大楼专门成立“战略信息办公室”,美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少将在我国防大学演讲时曾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在巴基斯坦,从初级军事学校一直到高级军事学校,《孙子兵法》都是授课的内容之一。巴基斯坦陆军少校拉伊尔告诉记者,在巴陆军里,要从上尉晋升为少校,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而《孙子兵法》就是考试内容之一。“考试的内容很难,竞争激烈,要很用功才行。”还是初级军官的时候,拉伊尔并没有感到《孙子兵法》的精妙,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发现这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价值。不仅如此孙武的很多思想还被后来者运用于非军事领域。下面我就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和他的作者。
二、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臵、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武生平: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三、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五、探讨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战争就不可避免吗?战争与和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六、布臵作业:做灵犀一点一题。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2.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1. 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课文叙述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3. 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将军亚夫……‚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第三部分从‚既出军门‛到结尾,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4.提出突破口,落实教学重点。
突破口:皇帝到部队慰问将士,部队一般会有什么反应?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遇到的是什么反应?
A.课文开头说‚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提问:‚大‛字在句中强调了怎样的意思?(匈奴大肆入侵,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形势紧张。于是,汉文帝调兵遣将,委派刘礼、徐厉和周亚夫到霸上、棘门和细柳驻扎,‚以备胡‛。)B.这段里的两个分号一个冒号有什么作用?
(两个分号说明三位将军各自独立,是平行的关系,一个冒号,说明三位将军守边的目的都一样,即是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
C.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思考,相互交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在对话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在叙述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豰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在对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中有哪些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教师应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分析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问:除了对话以外,本文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如:写军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 入‛,写细柳营军容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写文帝劳军离 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 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
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 于军纪而恼怒。可见含义之丰富。
黄山
目标定向
1、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提供资料: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三、点难拨疑,介绍黄山的情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
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臵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
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四、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五、名人游踪和名人诗文
六、作业
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黄山的诗文资料,进行整理,办一张手抄报。
《茶文化》教案
〘授课内容〙
《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人文文化‛第三节‚茶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重点掌握茶行为文化中茶的制作工艺和心态文化中茶艺和茶道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学生辨析我国茶叶主要类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游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臵,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旅游行业的情感;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2、难点与关键: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举例法、影视图片展示法
2、学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臵学生收集跟茶有关的物品,包括各类茶叶、茶具及与茶有关的资料、图片。
2、预习与茶相关的知识。
二、课堂问题导入:
1、教师活动
① 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引入课堂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3、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知识
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
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了解我国茶的种植、饮用历史及茶的功能
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降血压、防癌、保护心血管等)
儿茶素(天然的抗氧化剂,对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明显)
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
芬芳类物质(芳香开窍,抗毒消炎,利肺排痰)
知识点二:掌握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内容:
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
物态文化: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以及茶具、水茶事物件等
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
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知识点三:掌握茶的主要种类及其代表名茶
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浙江省有哪些名茶?
主要内容:
我国茶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
1、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2、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4、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知识点四: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联系
教师活动:用VCD播放我国传统茶艺表演,总结茶艺表演的顺序,讲解茶艺、茶道的内涵
学生活动:观赏茶艺表演的VCD,体验茶文化的魅力,思考并回答茶艺与茶道之间的联系 主要内容:
茶道: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是陶冶心情的一种方式,是以沏茶、赏茶、饮茶等美心修德传承礼节的和美仪式。
茶艺:制茶、泡茶的表演艺术,是发展个性、顿悟人伦的方式
知识点五:了解其他茶文化
教师活动:用PPT介绍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喜爱饮茶的名人、对联、诗歌 学生活动:继续体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总结
教师结合上述教学内容的讲解,总结本节学习要点。
五、课后实践
布臵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继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 茶文化
一、我国茶种植、饮用的历史和茶的功能
1、茶的历史
战国时的《神农本草》 唐,陆羽《茶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 儿茶素 咖啡碱 芬芳类物质
二、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的物质文化 茶的制度文化 茶的行为文化 茶的心态文化
三、茶的主要种类、制作过程及其代表名茶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黑茶
其他茶(黄茶、白茶、花茶、药茶)
四、茶艺、茶道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五、其他茶文化 〘教学后记〙
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学生来说,采用多媒体课件和VCD播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对客服务的技能。
风土画卷: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介绍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民俗、神话传说,拓宽知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二、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三、教师介绍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五、布臵作业:
继续搜集整理传统节日资料,写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视卒如子,而不可骄》教案
目标定向:
1、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2、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3、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读过本文,你就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三、给学生2分钟时间展开背诵竞赛。
四、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五、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孙子兵法》与商战之十四 刚柔相济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父子之兵”的思想,即将帅与士兵之间亲如父子。吴起任职期间,为了培养造就一支“父子之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士的爱戴和敬重。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吴起部下一个士兵的母亲在路边哭泣,过路人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人回答道:我儿子伤口溃烂,恶臭熏人,吴将军知道后,亲自用口替我儿子吸吮脓血,清洗敷药。那人说,这不是很好吗!你儿子的疮毒不就好了么!为啥还要哭呢? 老太太说,我正为此事哭泣呢!过去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麾下当兵,有一次也生了疮,流着脓,吴将军也是这样亲自用嘴替我丈夫吸吮脓血,清洗敷药。痊愈后,他打仗时,争先恐后,英勇无比,结果血染沙场,战死在疆场上。现在,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疮口脓血,我的儿准会像他爹那样,奋勇杀敌,死在战场,一定没命了,故此在这里哭呢!由于爱兵如子,吴起率领的队伍与诸侯作战 70余次,其中有 64 次大获全胜。
吴起“父子之兵”的思想,与《孙子兵法》倡导的“视卒如爱子”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视卒如爱子”是说将帅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体贴。孙武在提出“视卒如爱子”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士卒要严格要求,不能过分“厚爱”,以免把士兵惯养成“骄子”;主张爱严结合,赏罚分明,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马谡去镇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阻,屯兵山上,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只好领了五千兵马在山下按一个小寨。结果山头被司马懿领兵团团围住,断了汲水道路。蜀军大乱,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重赏有功的王平,而且还引咎自责,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连降三级,从丞相降为将军。
这是信赏必罚的典型例证。
企业家治厂犹如将帅治军。治军要有统御谋略,治厂要有领导艺术;将帅要恩威并用,企业家要刚柔相济。“刚”是以厂规制人。有道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定规章制度,难以治厂。如意公司制订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管理条例,建立和健全上至经理、主任下至全体后勤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核算、财务、考勤、劳动人事、岗位责任、治安消防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公司上下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凡达不到工作标准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均处以罚款,不讲情面。“柔”是以真情感人。公司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以情感人,关心体贴职工的疾苦和生活。如为职工修建宿舍、食堂、篮球场、乒乓室,购臵彩电,井为职工支付劳动保险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每年都要评定先进生产(工作)者,在全厂大会上进行表彰,戴大红花,拍照片,挂宣传窗,在《如意报》刊登。公司还设立“西林杯”一、二、三、四等奖,凡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 1 万元。2001 ,评出“西林杯”最高科技奖 1 名,“西林杯”革新奖 1名。评出公司标兵 6 名、先进生产(工作)者 20 名,表扬 41 名。你给职工一片情,职工给你一颗心。以情感人产生了柔情效应,如意公司关心人、体贴人,赢得了职工的“心”。
如意公司的实践证明:刚与柔、爱与严、赏与罚是不能偏废的。若是不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职工疾苦和生活,使他们得不到体贴、关怀,那么就会离心离德,人心涣散,企业没有凝聚力。若是不以规章制度约束人,那么职工就会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企业一盘散沙,局面混乱。如意公司高明之处就是以厂规制人和以真情感人两手交替使用,互补互促,把刚性效应和柔情效应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发挥了领导效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公司生产搬运车 16万台,居世界同行第一。产值 2 亿元,销售 2 亿元,实现零库存,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公司越来越兴旺发达。
六、布臵作业:直面人生第2题.
第四篇:八年级教案6
单元目标
单元名称 节日里的歌 单元教学内容
唱歌:《友谊地久天长》《大家来歌唱》《祝愿歌》等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目单。2.能自信的独唱或者与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节日场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气氛,并切身感受音乐在节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节目单的设计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多媒体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3课时
《友谊地久天长》教案
学情分析:从整体的水平看,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上课纪律不是很好,还没有养成好的课堂习惯,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举手,乱喊乱叫,在教学中我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听到上课铃响,可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跳进教师,老师走进教室后,师生互相有音乐节奏的问好,听到电子琴的流水声后就是要求同学们坐好、坐端,给同学鼓励的掌声也是按照音乐的节奏整齐、响亮。上课回答问题要清晰,表演、律动要大方等等。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 题:《友谊地久天长》 课 型:唱歌课 课 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能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懂得朋友间珍贵的友谊和友情,并喜欢以歌唱的方式抒发友爱和惜别的感情。
3、欣赏《友谊地久天长》,分析其音乐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2、体验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及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弱起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及换气符号在歌曲中的运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萨克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聆听着歌曲《朋友》走进教室。
2、老师:刚才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是什么歌名?是以什么为主题创作的? 学生:友情!(友谊)
3、老师:对了,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友情是人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友谊使人感到温暖。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和学习一首著名的歌颂珍贵友谊表达离别之情的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单元52页。
(二)新课教学
1、教材分析:这首个有3/4和4/4拍两个版本,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4/4拍的这个版本,这首歌曲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节日庆典的尾声部分演出,合唱独唱或者重唱都是可以的最好是一以歌伴舞的形式出现。
2、观看影片片断和聆听影片中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
3、跟钢琴视谱,并分析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准确把握。
4、老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5、赏读歌词,体会感情。
6、请同学说出有关于描写《友谊 》的歌曲。然后用为刚才学过的旋律填上词。
(三)拓展学习
我们为什么需要友谊?
(四)扩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自己特有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和抒发自你心中的友谊。
(五)小结;同学们,不管我们来自何处,相逢是缘,相逢就是一首歌,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手,奉上真诚的心,共同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朋友,让我们一生一起走。(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同学们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填词,向自己热爱的人表达内心诚挚的祝福,为学生提供舞台,锻炼学生处理歌曲和临场表现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节日歌曲的欢乐气氛。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
《大家来歌唱》教案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大部分同学喜欢流行音乐,他们才艺多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但表达能力不强。学生音乐基础差异很大。课题: 大家来歌唱 课型: 歌唱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大家来歌唱》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2`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的能力。教学重点: 歌唱作品,视唱 教学难点: 弱起,情绪的变化 教学方法: 导学达标法
学具准备: 风琴,竖笛
板书设计:1标题
2抄写A段乐谱和B段乐谱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4/4拍的欢快活泼的歌曲,比较适合作为节日庆典的序曲,通过演出这首歌,可以充分调动人们参与节日庆典的热情和积极性,演唱形式以可以合唱,齐唱比较适宜。演出时应该用跳跃有弹性的音色来演唱。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充教学——弱起节奏的填空:
1、歌曲由———或———开始叫弱起小节。弱起时首尾两小节的拍数相加———的拍数。
2、弱起小节有几拍,首尾小节即 ————。
3、弱起小节缺几拍,收尾小节即————;弱起小节是———小节,这种作品的最后一小节是———小节;首尾两小节合成一个———小节。
二、基本练习:
1、板书基本乐汇:34| 534 534 53 1; 1)提示弱起,示范读谱。2)听琴视唱,学生习唱。
2、板书变奏乐句:34 | 534 534 53 1 ; 1)指出变奏方式,听琴弹奏,且对比。2)前后连读
3、板书:34 |53 72 57 10|; 1)老师示范,学生听唱视唱。
2)再连接上基本乐汇:34| 534 534 53 1进行习唱。
4、上下句整体习唱。
5、板书 B 段:11 11 132 17 | 66 66 621 76 | 555 67 15 10|;
1)简析:由2小节发展为3小节;由弱起发展为强拍起唱;可见,与前明显不同,故成为 B 段。
2)学生分乐节听唱。3)学生整句听唱。
6、A + B习唱 小结:
节奏密集 而跳动,给人以热情,欢快,载歌载舞的印象。
三、习唱歌曲:
1、初听歌曲,揭示课题。
歌曲的调式——曲式——调——拍号——情绪——主题 ——
2、分段习唱与矫正
A:轻快活泼力度不太强,要掌握好弱起 B:热情,兴奋,力度比较强。再观A:由弱渐强,渐慢,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现A的尾句不可混扰53 72 67 10 |53 22 75 1|| 用对比、听辨、习唱法掌握
3、整体习唱与矫正。指导: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
小结:情绪跌宕起伏,活泼中不失流畅。
四,作业布置,回去以后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准备合适的歌曲,下节课分组到台上来表演(4人一小组)
五.教学反思: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准备一份歌单,这项内容十分重要,他能鼓励同学积极地寻找音乐,检索音乐,研究音乐,这是音乐教学中应该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祝愿歌》教案
学情分析:从整体的水平看,八年级同学普遍好动,整体水平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上课纪律不是很好,还没有养成好的课堂习惯,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举手,乱喊乱叫,在教学中我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听到上课铃响,可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跳进教师,老师走进教室后,师生互相有音乐节奏的问好,听到电子琴的流水声后就是要求同学们坐好、坐端,给同学鼓励的掌声也是按照音乐的节奏整齐、响亮。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独唱或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2.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日单或歌单.教学方法: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交流讨论法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祝愿歌》
2、提问引入节日话题
二、我们的节日
1、节日名游戏接龙比赛。
提问:我们一年里常过的节日有哪些?
宣布竞赛规则并主持比赛,及时评分反馈。
2、节日的分类与节日民俗。
用提问等方式引导交流话题,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互动。
三、节日里的歌
1、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
A《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国庆节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节
C《烛光里的妈妈》
母亲节
D《夕阳红》
重阳节
E《一二三四歌》
建军节
2。小结:歌曲的主题与节日的主题一致的类型是节日歌曲的首选。
四、歌声里的祝福 1、听赏《祝愿歌》
(1)听赏全曲
提问:A本歌适合在什么节日演唱?
B除祝福类歌曲外,还在哪些类型的歌曲适合在大多数节日演唱?
(2)感受旋律特点。(前半拍休止)
(3)体会歌词意义。
2、学唱《祝愿歌》(1)用M或LA模唱全曲
(2)学生跟原声带唱一遍
(3)跟伴奏带完整地演唱一遍
(4)饱含热情地演唱(男女声先合后分,互送祝福)
五、反思: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充实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利用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第五篇:八年级班会教案
题目:《学习有苦更有甜》
初中八年级二班“学习有苦更有甜”主题班会教案 设计背景:
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当今中国的教育,“读书无用论”已没有了市场,知识已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但面对众多的“四眼田鸡”、“未老先衰”的“考试佬”,我们的教育何时能快乐起来?为此我们探讨一下学习中的苦和甜.教育目标:
一提起学习,有的同学会认为很苦,有的同学却认为很快乐,很轻松。针对目前本班学生存在的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确定本次主题班会的内容为:学习有苦更有甜。让同学们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让同学们全面认识学习的意义。互相了解各自在学习中的问题,互相促进、互相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学习虽然很苦,但是苦中更有甜,而且其乐无穷。以辨论赛的形式展现当代中学生机敏、睿智的头脑、雄辩的口才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苦乐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前期准备: 教师准备:
1、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依据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
1、总结自己学习中的感受。
2、查阅名人成长的经历并搜集图片。
3、写辩论稿。活动程序:
一、导入主题。
二、议议苦与乐。
三、分享苦与乐。
四、对待苦与乐。
五、小结。
六、班主任讲话。
七、回应主题,总结归纳。
教育效果及课外拓展:
1、学生应该明白学习是一苦乐交织的过程,有苦更有甜。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心立毅潜心攻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立远大抱负,拟定近期目标,以至苦尽甘来,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完美人生。
2、看励志电影、读名人传记把握人生方向盘。
3、结合当前自身学习实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下科学的苦功,快乐走好人生每一步。具体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主持人:课堂上,我们要全神贯注的听讲;回家后,要埋头写作业,同学们不禁怨声连连:“学习可真苦呀!”但是,有的同学却从学习中获得了快乐,认为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因此,今天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学习中的苦与乐。《学习有苦更有甜》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二、议议苦与甜
规则:由抽签决定左右各两组所持观点。正方观点为“学习中甜多于苦的”,反方观点为“学习中苦多甜”。由双方各派两名代表进行陈述,并各派出一人进行总结。
正方一辩:乐是喜悦快乐,乐是乐意喜欢,乐是乐观。乐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学习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激发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魏书生老师曾经况过:“学习是享受”,也就是说学习是快乐常伴、乐趣无限的呀。对方辩友总不会说我们是在享受痛苦吧!对方辩友,我们都是快乐的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
方观点。
第一、哲学上说,人是有理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感受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感觉上,而应该有所升华,有所创造。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苦中有乐,苦中求乐”。对方辩友,不要苦恼,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当它是一次机会;面对逆境和压力,我们要当它是强健我们臂膀的杠铃;面对失败和痛苦,我们要当它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这样,尽管长路漫漫,也是快乐常伴。
第二、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约希望,学业的压力,对于懦弱胆怯的人的确会感到痛苦,对于勇敢无畏纳入恰怜是追求的动力,快乐的源泉。当您获得知识的时候,您是快乐的;当您追求成功的时候,您是快乐的;当您体验到追求的艰辛而磨炼了您的意志时,您是快乐的,对方辩友,此时,您不快乐吗?
第三、学习是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之所以是发展的、因为它是无数快乐结果的积累,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我们就会失去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丧失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吗?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人类能在改造世界的征途中取得今天的成就吗?正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学中之乐多于苦。我们才会体会到生命之树常青,才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朋友们,学习就像一曲交响乐,不同的人欣赏,会有不同的感觉。让我们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欣赏吧!相信您一定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的。对方辩友,不要再犹豫了,请相信学习是享受吧。请坚守快乐的阵地吧!请跑进这快乐的天地吧!所以,我们要说学中之乐多于苦!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非常佩服对方辩友的辩才,但我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的偏跛之处。首先对方辩友说:当您获得知识的时候,您是快乐的,当您追求成功的时候您是快乐的,但这结果的短暂快乐却怎么使您忘却了过程中无尽的苦啊!其次对方辩友说:魏书生老师说过:苦中有乐,苦中求乐。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我方观点。苦中才有乐,在苦中求乐。
下面我要阐述我方观点,我方立场是:学中之苦多于乐。
第一、正确观点认为、原因与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因才会有果,而苦与乐正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艰苦的学习过程是产生乐的结果的原因,也就是说没有苦就没有乐,与苦相比,乐只是短暂的,而苦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贝多芬说过:用苦难铸成欢乐。再看看我们身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迫使国家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提出了减负,面对这些,对方辩友还要说是乐吗?
第二、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乐是由苦转化而来的、但乐过之后、我们还要再向上攀登,又要面对更多困难,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他的每一项发明的成功不也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才得以成功的,对方辩友、你们的背后不也是充满艰辛的吗?
第三、学习是新知识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与乐作为两种主观感受是以客观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却是漫长而坎坷的、但人是有理性的,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人能够正确对待苦,从实际出发.正视学中的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苦乐观,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了现实,以乐代替了苦,但事实告诉我们一一苦是多于乐的,苦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的目光不至
于蜷缩于一点快乐的安逸之一隅而不知长路之漫漫吧!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不要对艰苦的学习过程视而不见。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学中之苦多于乐!谢谢!
正方二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约希望,学业的压力,对于懦弱胆怯的人的确会感到痛苦,对于勇敢无畏纳入恰怜是追求的动力,快乐的源泉。当您获得知识的时候,您是快乐的;当您追求成功的时候,您是快乐的;当您体验到追求的艰辛而磨炼了您的意志时,您是快乐的,对方辩友,此时,您不快乐吗? 反方二辩: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乐是由苦转化而来的、但乐过之后、我们还要再向上攀登,又要面对更多困难,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他的每一项发明的成功不也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才得以成功的,对方辩友、你们的背后不也是充满艰辛的吗? 正方总结:朋友们,学习就像一曲交响乐,不同的人欣赏,会有不同的感觉。让我们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欣赏吧!相信您一定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的。对方辩友,不要再犹豫了,请相信学习是享受吧。请坚守快乐的阵地吧!请跑进这快乐的天地吧!所以,我们要说学中之乐多于苦!
反方总结:从学习的过程,苦与乐的性质和苦与乐的关系上都证明了我方观点的正确,即学中之苦多于乐。诚然、我方也并不否认学中有乐,但我方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苦多于乐,因为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苦的。学习是一条路,起点是生命的开始,终点是生命的结束,这条路有艰辛,有苦难,有血汗,有泪水。而这困苦既不会被快乐的结果掩盖,也不会被乐观的心态抹杀。所
以,请对方辩友不要再逃避了,请正视学习中的困苦吧!因为我们是勇于面对团难,战胜困难的一代。是刻苦奋斗的一代、是努力拼搏的一代,因而,我们是新世纪有希望的一代!谢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同学。本场辩论赛真可谓痛快淋漓、精彩纷呈。双方辩手不仅显示了他们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他们出色的辩才。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这样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谢谢双方激烈的辩论,让我都分伯仲。不过同学们都了解了学习是苦与乐交织成的。在学习中既能体会到快乐,也必须为此复出努力。
三、分享苦与乐
主持人: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快乐的事写在一张纸上交上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学习中的苦与乐。同学们写好后集体交上,由班长随机抽取向同学们念出来。
四、对待苦与乐
主持人:学习中有苦也有甜,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呢?下面有请学习委员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如何对待学习中的苦与乐。
五、总结
主持人:在人的旅途中,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本是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 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学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痛的作文题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在辛苦的 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欢乐的音符.“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那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收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艰苦的.在它的前面,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 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想你取得的没一次进步吧, 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得到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建设祖国的四化大业上,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岂不是非常快乐吗?学习虽苦,乐在其中。
六、班主任讲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苦与乐是经常发生而表现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苦与乐呢?
(一)正确认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敢于吃苦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人要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困苦和磨难是不可避免的。从锻炼人的品德,磨炼人的意志来看,吃苦并不是坏事,苦可以转化为乐。古今中外,凡事业上有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虽然吃苦受难,但是他们在为理想和事业的奋斗中却获得了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每一个立志成才的青少年要敢于直面人生磨难,自觉地多吃苦,经受锻炼。
马克思战斗的一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在他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一生中,反动派的迫害、贫困的威胁和疾病的折磨时时围绕着他,可以说每前进一步都布满荆棘。但是,马克思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对待这一切。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将仍然会这样做。”
(二)要克服自卑心理
一个人最可怕的并不是生活中出现了苦恼和烦闷,而是苦恼和烦闷产生之后的心理自卑。有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挫折和
失败,就认为“人生比黄连苦”,“幸福在遥远的天国”,个别人甚至自暴自弃,走上绝路,这种自卑心理会窒息人的进取精神,扼杀人的聪明才智。要战胜暂时的困难,就要克服自卑感并顽强拼搏。
(三)要在劳动中获得乐趣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有半点的投机取巧、虚假和骄傲,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脚踏实地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你在闷热的夏夜刻苦攻读汗流浃背时,当你用辛勤劳动攻克了科学技术堡垒,取得了优异成绩时,你就能从这些艰苦的劳动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生活便变得愉快和幸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苦是幸福的前奏,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觉地吃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七、回应主题,总结归纳
主持人: 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当我们讨论学习的苦乐时,是否知道在世界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儿童因为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失学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和不可弥补的遗憾。
当我们从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秘密的时候,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获得满足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的心中。留心周围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
发现。
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不断地提升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新的自我超越。
通过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当想到这种艰苦能换来知识、换来赞扬、换来为国家出力的本领时,你们就会体味到“苦尽甘来”,“乐在其中”了。——“学习之中有苦更有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