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5:2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结题报告

《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社会背景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4、模型思想重要性

目前,我们许多数学教师虽已认识到数学思想模型的建立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但能主动的将此渗透到教学中的还是少数。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案例分析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桎梏,唯有打破它,才能获得更广的研究天地。为此,注重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尤为重要。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我们对《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1、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之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把生活化、现实化的对象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又能起到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和提炼的作用。

2、数学问题解决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建构数学模型。

3、教学中的案例

案例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全程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片段。通过有个性的案例及反思,形成一套较有系统的数学教学模型思想,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模型与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理论水平,让数学模型的建立渗透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2、帮助教师有效的梳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拥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模型与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理论水平,让数学模型的建立渗透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2、正确解读教材中有关数学模型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梳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此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拥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何从学生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让问题,在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运用发现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2.借鉴学习法:通过外出学习,强化理论,提升经验,合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3.实验法: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各实验教师在组织研究过程中,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在听课、评课、案例分析中总结积累。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重在“数学小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6-8月)

根据“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及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成立小课题组,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论证;完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表,向上级教研室进行申报。召开开题报告会,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开展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2012年9月)

学习新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经验,为课题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课题组按计划组织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学习内容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课程改革理论为主,我们先后学习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育科研》等有关理论知识。除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外,提倡教师自我学习,认真反思,并通过课题沙龙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课题组成员之间交流互动,为开展研究行动提供理论支撑。外出观摩交流,拓宽研究思路。(2012年10月)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观摩优秀课例,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学习吸收先进的实践经验。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参加了“三桥街小学秋之韵教学展示”、“西安市实验小学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优秀课例光盘等,通过观摩活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进行课堂实践,寻求建模方法。(2012年11月-12月)

小课题组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并在学校校本研修中上教学展示课,借助数学组老师的集体智慧,摸索建模的好方法、好路子。我们组织成员每周四召开小课题教研活动,大家交流在小课题实施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案例分析,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借助学校评优课活动展示小课题研究中公开课,请学校全体教师对小课题研究中的公开课进行点评研究,推动我校整体教学教研水平。开展课题研讨,提高教研效果。(2013年1-4月)

开展学校小课题研讨活动,展示两节研讨课,并由课题组组长对课题做简短汇报,并邀请专家与会指导,对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得支持。2013年1月面向全校开展了小课题研讨活动,展示了两节研讨课,课题组组长对课题做了简短汇报,并邀请专家指导,对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2013年4月开展课堂教学对比观摩课,低中高三个年段各确定一节研究课,由课题组成员和非课题组成员,分别设计和执教。通过建模教学模式与非建模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2013年4月课题组教师参加了“车辆小学大学区课堂教学研讨”,展示了我组课题的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5月)

收集整理有个性的案例及反思,撰写论文,进行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全校推广。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正不断的更新,教学实践正不断地实效。

1、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自小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成员虽然辛苦,可是收获却是令人可喜的。课题组的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堂展示、说课评课,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都是飞跃式的提高。在小课题研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组的两位教师相老师、刘老师分别执教了,全体成员听课后,两位教师进行先了反思,大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细致周到的评课,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表现、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细评。在课堂教学对比观摩课中,课题组成员和非课题组成员,分别设计和执教。课后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比,研究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推荐参加“车辆小学大学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课题组相老师执教数学课《认识方程》,相老师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的数学组组员刘老师、袁老师、王老师等以此为契机,认真进行了评课,取长补短,并整理出有效的活动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积累了成功经验。相老师在展示课中展现了我校教师的风采、展示了我组小课题的成果。小课题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思维能力、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数学教学活动建立了学生的模型思想;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再用模型思想去解决问题。学生在数学海洋中学习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上的他们自信,善于探究,勇于创新。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组教师从学科的特点入手,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实践、反思、总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家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带领学生发现总结数学模型,将生活化的知识转化成一种规律程式,在运用发现的模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快乐。

3、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与业务能力。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一年来,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校的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课题组参加了小课题培训、阳光师训、名师之路11人次,参加区、市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比赛4人次,共收集教学设计40余篇,教学案例10份,教学反思百余篇,教育教学论文4篇。一人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称号。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自信心,他们在课题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成长。

4、通过实验与研究,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建立的模式:“生活——模型——生活” 自小课题开题以来,在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即从“生活——模型——生活”。具体为: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引导发现、构建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环节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小学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定律、公式等都是数学模型,如何建立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关键在于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因此,教师有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使“生活”上升为“模型”,体现一个建模的过程。环节二:引导发现,构建模型。在建模过程中,为了合乎实际问题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要在诸多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抽象化简,也就是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的体现。环节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深层探究,求解数学问题。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叙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目的。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会有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我们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模式,积极地总结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让问题成为学生课堂的主线,让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魅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思想,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积极参与探索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相信,当课堂摒弃陈旧,真实就是美丽,当教学洗净浮躁,朴实就是智慧,当回归了学科的特点,我们的课堂就会精彩呈现。篇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结题报告 南宁市爱华教育集团校级课题 《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执笔:黄海明 杨锦亮 丁勇丽 韦丽艳 陈春梅 陆桂兰

内容提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寻求一条有 效的激励学生阅读的途径,是符合小学新课改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我校是一所民办小学,由于受到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学生读书兴 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 的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调查现状,分析研究,拟定研究方案,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从丰富 阅读课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创设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方面,积极探 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评价学生阅读效果、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等方面,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 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兴趣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课题的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 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的共同趋势。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其他语文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紧迫的 现实要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

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 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自主的前提是兴趣。但毋庸讳言,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堪忧,师生为了应试而多做题少读书,在电视、网络 的包围中甚至不读书,或者学生被动阅读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寻求出一条有效的激励学 生阅读的途径,是符合小学新课改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是指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感情 倾向独立地选择图书,自我管理阅读的过程,自我评价阅读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 个性化的品析、实践、质疑、联想等方法来实现阅读的目标。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受到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 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读书面窄,读书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是 经常性进行主动阅读的孩子,所读的书无非是漫画卡通或者校园小说之类的肤浅的快餐文字,患有严重的阅读偏食症。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学生视野的狭窄,语言的空洞,智力的迟钝,思 想的肤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展和终身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认为,唯有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 阅读的习惯,方能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阅

读兴趣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小学生阅读兴趣,为落实语文新课标,推进我校小学

语文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寻求出一条切实可操作的途径。课题的开展将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我校老师的素质,丰富我校小语阅读教学 理论,同时也将改变一个学生家庭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 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 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 阅读作业室学习。早在19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

国台湾省于20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 划。

近年来,关于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的教师都 在不同层面展开,同时在不同角度取得了研究成果。如

1、山东高密的“大量阅读双轨运行 实验”:它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以期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2、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研究:从儿童自身 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从教材自身出发,提炼教材的“主题词”,即与生命体验有关 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 知识体系的“全身”,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全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体系。

3、山东潍坊市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研究和深圳市黄田小 学刘宪华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性教学 研究”;上海闸北中学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学 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等。以上研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 和自主能力,与本课题倡导的主动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小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的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 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并能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 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 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 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 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显然,要实现小学生总阅读量 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将自主阅读作为课堂 语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为学生丰富 知识,开阔视野,为完成或突破阅读目标创造条件。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游离 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 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使 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 阅读和思想教育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 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可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掌握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和形成原因。2.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学生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2.调查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并作形成原因分析。3.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及方法思路(一)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分 层次提高各个层面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实践性原则。通过实践活动,反复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组织学生 积极参与各种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参与性原则。学生是接受信息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科学性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注意用教育学、心理学 和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本课题研究,以取得具有更广泛推广价值的、可操作 性强的成果。

5、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 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定位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从学生发展的意义上讲,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必须 遵循发展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方法的生成;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知 识的获取与技能的掌握,发展性原则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根本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并进行形成原因分析,从而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寻找突破口。

2.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学和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探索提高学 生阅读兴趣的具体方法。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边研究边总结,注意出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及时总结切 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经验。

4.行动研究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通过边行动边研究,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现状研究开始,通过对我校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我校学生阅读的现 状并作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提高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本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依次制订实施方案和行动研究方案,由邓立东所长和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 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系统培训和教学方面的相关指导,组员根据要求开展 系列性的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归纳总结出提高我校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形成理论层面的和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推广价值的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效果

1、我校学生阅读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选择一(7)、四(3)、六(1)共1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兴趣的 前测和后测,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研究前后有了较大的提高。(1)我校学生阅读兴趣总体状况变化显著。

表一:我校小学生阅读兴趣总体状况前后测比较统计表:

价“优”的学生只有 24、1%,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 读。通过1年的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32.1%。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由23.8%降低 到12.7%。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读书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乐读、爱读的效果。

(2)我校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改善明显。

课外阅读的质量大打折扣。而研究进行以后,形成比较好的习惯和方法的学生得到了大幅度 的提高,占41.6 %,阅读习惯较差的也由25.2 %下降到14%。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3)我校小学生阅读能力稳中有升。

题研究前的数据,说明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比较薄弱的。研究班的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训 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实验后,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学生占从27.5% 上升到33.5%,“差”的学生从19.4%下降到12.7%,显示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我校小学生阅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表四:我校小学生阅读环境前后测比较统计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体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无充足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无合适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无有效的交流促进学生的阅读。课题开展以后,我们针对“三无”现象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图书角的完善、课业负担的减少、书香家庭的评比以及读书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阅读环境这个部分的测试对比中,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环境变化比较大,阅读环境环境的改善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2、一些阅读兴趣偏低的学生有了较大的转变。

研究的开展,使不少阅读兴趣偏低的学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在研究之前,就“你喜欢 阅读课外书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原来回答“不喜欢”的有 65人,占总人数的43.6%,研究后,依然选择“不喜欢”的人数降为 30人,占研究人数的20.1%,转变明显。1):严晓雯,是四年级(4)的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小女孩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意识不强,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习作水平较差。丁老师通过了解发现:父母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课外书没用。丁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她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后,她以此为突破口,有意识地拿《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一些故事类书籍让她看,并提出问题,设置迷团,激发她从课外阅读中去探求答案,寻求知识的欲望。再此基础上,和 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向家长说明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转化了“读课外书没用”的这种思想,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悉心教导,严晓雯课间经常拿着书本在静静的阅读,上课专心听讲了,也比以前爱举手发言了,还能针对某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自信心明显增强。习作水平比以前大有进步,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还引用了许多课外书籍中的精彩语句,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赏。每天回家后能主动完成作业,并且在做完习题之后还能自主翻阅课外书,偶尔还能完成一些读书笔记。2):四(3)班的蒋守方同学是一个典型的见书就烦的孩子,阅读课上,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徜徉在书海中,但是他总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经常是拿出一本课外书,随意翻翻,漫不经心地看几分钟之后,就开始画书上的插图。课余时间,很多孩子都喜欢围坐在一起看童话或寓言故事等课外书,蒋守方同学只是凑上前去瞄瞄两眼后就转身过一边玩耍。韦老师了解到蒋同学父母孩子的阅读附带很强的“功利性”,专门给孩子购买一大堆学习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册、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让他十分厌烦。另外,任课的教师过多的布置作业挤占了她课外阅读的时间,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她,完成作业已经几乎用完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韦老师老师在家访中,跟孩子的家长阐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建议父母在为孩子购书 时,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投其所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后来,家长定期给孩子购买了科普、故事方面的书籍,使孩子在阅读中真正得到了快乐。为了让蒋** 以及班里的其他同学有充裕的时间读书,韦老师和数学、英语老师达成一致,让大家合理布置作业,并科学地分配了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韦老师还利用每节课前的“口语交际”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抄到的好词佳句,或讲述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片段,评 篇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 2 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产生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1995年我省普教室创立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这一课题,首先提出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前瞻性的课题精神与2001年国家教委提出的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不谋而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间捕捉数学问题,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活动,体会数学思想,提高数学修养。这也正是“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校课题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先后确定了两个子课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研究和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1、探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索“问题解决”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最佳结合途径,3 让学生从“书本数学”回归到“生活数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成长,培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

(1)实验对象:每个年段确定一至两个实验班为实验对象,进行重点跟踪实验,全校作为面上研究对象。学生按我校招生随机编班,教师按学校的正常人事安排,学生使用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课本,教学计划按新课程方案执行。(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选择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方法”: ① 生活原型——摄取问题 ② 筛选建模——分析问题 ③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④ 实践创新——提升问题。

1、加强领导,深入课堂 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建立课题领导小组,根据本校实际 确定子课题,由校长、教科研主任承担总负责人任务,深入教研第一线,督促、指导做好课题组成员的优化组合。

2、聘请专家,定期学习我校定期聘请专家来校作讲座,担任研究顾问,开设专题讲座。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课题实施的基本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观念

3、选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1)2001.1:确定子课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研究。(2)2003.1:确定子课题——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

4、集体备课,加强理论学习我校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或观摩研讨课。课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评课及案例分析;分析有关材料、数据、撰写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体会“生活数学”与“活动数学”,把学数学改为作数学。

5、不断反思,更新观念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科研课题落实到每节课中,进行充分的备课,课后及时反思,充分利用报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达到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科研能力。

五、研究内容及过程 我校先后确定的两个研究课题,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开展实验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一)通过调查座谈,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状况。2003年,省课题组分别向学生和教师发出问卷调查,我校也分别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了四年级两个班级和18位数学教师。从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教师们都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造才能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困惑和矛盾。(1)培养问题意识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足; 5(2)培养问题意识和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动力;(3)教材呈现形式有时不适合激发学生提问题;(4)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提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必须解决包括理念、内容、能力、方法、策略、评价等诸方面的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研究讨论了课堂教学中有关“问题意识”的一系列培养策略,并进行了实验,初步探索出几点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情境设置策略——创设“问题”渔场。通过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即给学生知识不如给学生方法,给学生方法不如给学生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学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的数学课在新授前一般都安排了复习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然而然地应用到刚复习的旧知。这种铺垫对课堂的顺利进行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很多时候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应该尽量不给学生作铺垫,而是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空间,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教师是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如: 尝试式情境、体验式情境、探索式情境、游戏式情境、竞争式情境、6 故事式情境、家庭式情境、操作式情境、悬念式情境等。

2、方法指导策略——提升“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题的方法技巧,进而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我校实验班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问什么”这方面进行了探讨。(1)提课题性的问题: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体现教学的重点。一上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学习,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学应从以“解惑”为中心转变为以“生惑”为中心。(2)提模仿性的问题:提模仿性的问题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开始,老师可先进行示范性提问。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平时较少接触的,比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作

第二篇:问题解决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在《标准》中,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已经作为数学的课程目标被确定了下来,《标准》还对“解决问题”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数学思考”方面的课程目标,《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分别表述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地说明”。

从《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些都只是“课程理想”,要想将这种“课程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也只能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课程改革来说却是异常攻坚战和持久战。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它随着学校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受到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的控制,50年代以后,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统模式(检查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方面固 1 然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它却不能很好满足数学课程目标多元化的具体要求。

自从新课改以来,许许多多的教师都积极响应,参加了这一场课程改革,并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也纷纷对课程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改革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课程新教材”与“旧模式旧教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关于“问题”的界说

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比较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的观点,认为“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时个体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问题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真实水平,可以将问题分为学术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等。

2、关于“问题解决”的界说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问题解决就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

3、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界说

在这里,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反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地思考与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焕发生命应有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4、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界说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问题解决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 2 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问题解决教学”环状结构示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问题情境。该环节旨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准备,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做好情境上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所教内容,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2)提出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解决必须经历的科学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

(3)探索解决方案。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上一环节所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让数学学习的过程平等化和自主化,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该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探索解决方案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在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当学生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3 的信心。

(4)解释与建构。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学地思考与交流,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该环节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化,对所学方法进行系统化,从而建构起多元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网络。

(5)应用与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这里的“反思”,在主体上不仅应该包括学生“学”的反思,而且应该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在时空上不仅应该包括“课中”的反思,而且也应该包括“课后”的反思;在内容上不仅应该包括“知识与方法”的反思,而且应该包括“策略和效果”的反思。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反思后的所得,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教训,也可能是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它们都是下一节课或者今后学习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该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应该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一般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教师自身也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课堂价值进行理性的评价和科学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为出发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教 4 学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遵循科学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教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为结构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构建一种有利于初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同时,该项目的研究,还在于为了更好贯彻和实践《标准》的理念,重点研究基础教育(第一、二学段)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力求构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师生共同进步的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价值,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生活、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艺术的全面提高,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生命的价值,使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一)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

定期(每月一次)开展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解决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低段组(一、二年级)、中段组(三、四年级)、高段组(五、六年级)、。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导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活动中去,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每月一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活动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理 6 论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该项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9—2010.12)①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会。②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讲座。③基本理论知识的研习。

④确定参加课题研究的具体教师。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1——2013.6)①组织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②全面展开各项研究工作。

③每学期定期开展研究课的观摩研讨活动。④每学期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总结。⑤做好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汇报。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7——2013.12)①组织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会。②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③组织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④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会。⑤组织撰写课题的研究报告。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与结构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流程的环状结构。

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的评价分析。

5、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1、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探索解决方案”的策略研究

4、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解释与建构”的策略研究

5、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应用与反思”的策略研究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 8 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解决问题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课题实施之前,笔者曾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下面两个问题的调查:

1、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2、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9(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A、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B、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 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 10 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有很大提高

自课题实验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县教研室及有关专家指导下,历经三年的辛勤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课题组教师论文获省市级奖的有4篇,获市级奖的有6篇,课堂教学获县级奖的有2人次,案例分析获市、县级奖的有4人次。我校还建设了数学教研网页,为教师的交流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第三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篇二: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2011-11-27 22:20:42)转载▼ 标签: 教育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四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海则庙中心小学 刘树成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几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 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第五篇:科技模型进校园结题报告

侯照小学《科技模型进校园》项目课题结题报告

黎郡小学 李群

一、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的小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后备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六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教育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教育,让学生从小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二、现状分析

1、日本以“科技立国”著称于世,为了不在国际竞争中掉队,日本十分重视科技的普及,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特别重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提出“劳动和科技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观点,要求国人用“头脑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足,去创造奇迹,充分发挥这个“秘密武器”的特殊功效。

2、美国从1985年提出的“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该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

3、在英国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中,技术课成为英国5~16岁儿童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在中、小学开设技术必修课,是英国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4、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沿海城市为50%—65%,内地城市为30%—45%,西部边远城市为5%—25%。而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恐怕连5%都达不到。科技知识普及率则更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约达到15%,中小城市和内地城市约5—8%,广大农村和西部城镇0—3%。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且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基本上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缺乏专业引领,后劲不足。各校自成一体,缺乏交流。

综上所述,我校决心抓住“雨花区软科学研究计划“这个契机,努力推进科技模型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参与率达100%、知晓率达100%,同时加大学校宣传科学知识的力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各项科技活动的开展,争取社区资源,与社区企业形成联动,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科技创新的网络。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

三、理论依据

1、“自主建构”理论。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科技课程的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2、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四、研究内容

1、制定具体可行的两年以上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

2、设立课题《农村娃的科学梦》、制定方案、组建课题小组、实施课题方案。

3、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级比赛,有训练有活动,赛后有总结。

4、收集活动成果。

五、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科技模型进校园的重要性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成为具有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

具体目标:

1、开展科技普及活动,以农村娃的科学梦为主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达到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参与率达到100%,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100%。

2、积极组织开展奇思妙想活动,学生参与率高,取得成绩显著。

3、积极推动学生模型比赛,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参与率高,开展校级比赛,区市级比赛获奖率高。同时积极调动家长的支持率,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各项科技活动的开展,并争取社区资源,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科技创新的网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即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3、9——2014、2)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思路,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确定课题组人员,并安排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谢旭民 课题主持人:王霞 课题参与人员:李群

2、分工安排:

(1)、科技模型推广,在组长谢旭民的带领下,李群老师完成科技模型在校内的推广活动。

(2)、王霞老师制定具体可行的两年以上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完善课题《农村娃的科学梦》、制定方案、组建课题小组、实施课题,并且收集课题材料。

各位老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有相互独立的任务,又有相互合作的内容,从半年的实施情况看,基本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4、2——2015、3)

1、开展科技普及活动,以农村娃的科学梦为主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达到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参与率达到100%,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100%。

2、积极组织开展奇思妙想活动,学生参与率高,取得成绩显著。

3、结合全国科技日活动,积极推动学生模型比赛,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参与率高,开展校级比赛,区市级比赛获奖率高。同时积极调动家长的支持率,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各项科技活动的开展,并争取了社区资源,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科技创新的网络。由于侯照小学于2015年7月份与东山、黎托、边山四校合并为黎郡小学,故2015年的下半年的课题研究在黎郡小学开展。由于合校的原因,课题组的研究老师也进行了调整。

课题总负责人:谢旭民 课题主持人:李群 课题参与人:杨艳、贺希琴、王曙光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5、3——2015、4)

整理实验材料,形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实验结果。填写课题结题申请表,并请区教育局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鉴定。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课题组建立了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并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活动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组分组开展各种科技模型推广活动。

我们根据课题组每位教师的特长,坚持自主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各年级活动。如:

三、四年级开展科幻画、建设模型活动。

五、开展建模、车模活动、航天航空模型推广活动,六年级开展创意小发明,奇思妙想、科学小论文、各种模型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对每位课题组教师逐一指导,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科技创新能力上。

(三)开展模型社团活动

成立模型社团,制定社团活动方案,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模型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让这些孩子带动其他孩子,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光纤入网,保证每个办公室有一台电脑。加强校园科技环境建设,竭尽全力建好了校园“班班通”,开辟了科技长廊、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学生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画、创新实验、模型制作比赛、科技运动会等),这些为科技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开展校园科技活动月,普及学生的科技认识。

2014年5月,侯照小学开展了校园科技活动月活动,科技活动月活动,首先由科技辅导员李群老师进行了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并宣传了科技发展观,鼓励学生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创新。接下来,在为期一月的时间内,组织开展校园科普展评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了“六个一”科技活动。即做一件科技发明、创意作品;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画一幅科幻画;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选;观看一部科普电影写一篇观后感;读一本科普书,写一篇读后感。此次活动共收到科幻画153份;小发明、小制作136件,小论文157份,观后感和读后感144份。全校呈现出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在活动月的最后一天,科技领导小组对学生的科技小报、幻想绘画、小发明、小制作进行了评选表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本次活动月的成功举行,给学校营造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进一步加强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2、科技模型比赛成绩显著,模型社团活动开展经常。我校每年都要举办科技模型比赛,并从学生中选出优秀的孩子参与区级市级的比赛。比赛分为“航空模型”、“车辆模型”“建筑模型”三大类各个年级有近两百名学生参加。车模场上,学生们自己动手组装、调试车模,场上赛车你追我赶,超车、撞车、意外翻车、冲出跑道等情况时有发生,但丝毫不减选手们的参赛热情。航模场上,选手们更是热情高涨,一辆辆自己制作的飞机模型飞上天空,选手们如同放飞自己的梦想。建筑模型场上,选手们团结合作,精心制作自己的建筑设计,科技模型活动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热爱科技,善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动手能力,科技模型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学校的老师们更加充满信心,并将不断开拓新的活动项目,为我校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把科技活动普及到每一个学生。

3、奇思妙想活动结硕果。

在2014年9月12日至2014年11月16日期间,我校开展了奇思妙想活动,学校就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大力动员,精心布置,宣传科普知识,各位班主任老师也利用班队课、校本课,组织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奇思妙想活动有科幻画比赛、小制作比赛、长沙市模型比赛、全国“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举行了“环保”纸模型制作比赛。同时各年级科技辅导老师对全体学生做了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并播放了科教片,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彩的世界里吸取科学知识,培植科学精神,激发创造欲望,将全体学生带入了无边无际的科学海洋。此次活动。共收到3—6年级学生作品共计400多件,每一件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奇特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层层选拔,我们共选出116件作品进行展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本届“奇思妙想”活动历时1个多月,虽然已经结束,但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的开展却永无止境。希望广大师生以“奇思妙想”活动为契机,推动我校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科技节活动的质量,为创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技特色学校而作更大的贡献。

4、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题开发、实施中得到提高。一是教师的科技意识得到提升。随着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说,科技课题开展,激发了科学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科技模型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是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九、研究的思考与困惑

1、由于时间、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的模型进校园活动选择的项目都是倾向于经济型、简单型,如何解决模型项目的多样性,趣味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2、在今后的科技模型中可以考虑引进机器人项目。

3、我们的研究中比较困惑的问题是教师仍然缺乏研究的经验和必要的知识。因此使有些研究意图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加强教师培训是搞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条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在教改实验中使研究者和实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2015年4月

下载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问题解决中,小学生模型思想建立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大全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实际教学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09年04月21日 作者:悟者 点击:133次 小学生作文自主评改研究结题报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悟者在 2006/06/10 11:48am 第 1 次编辑] 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彭慧勇 发表时间:2004年06月08日 05:42 阅读次数:185玉溪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属云南省2000年立项课题,由云南省教育科......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结题报告(5篇可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学校都在进行......

    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神木县第八中学负责人:张维萍 组 员: 李慧真 张亮明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