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北平》教案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网
《想北平》教案
授课学校:江苏省淮阴中学 授课教师:韦佳
一.设计指导思想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⑶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四.教法选择: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一个半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那今天让我们来走进“老舍的北平”。一.解题
1.师:你通过“想北平”的“想”读到什么? A.作者此时不在北平(背景简单带过,学案)B.作者对北平的爱、牵挂和忧虑
2.师:再来看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北平”,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3.现在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来划分层次,集中表达作者想念、爱恋情感的段落(1——3),描写北平的段落(4——7),最后来个点题升华。
4.我们已经了解作者生活在北京很多年,按理说,应该很了解北平了。可他在第一段中说“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那么作者写得是北平的什么?(“我的北平”)二.研读4—7段
1.师:作者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研读4——7节。先请同学们默读这几小节,并思考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先找出反映这些特点的句子,并在段中提取归纳出“关键词”。2.以上我们了解了老舍的北平具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老舍先生他“家住北平”又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 特点 感受
4段: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安适(安心、闲适)5段:布置匀调 自由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便宜、鲜美
7段:接近自然 清闲、清淡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明确:将北平比喻成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的“闹中有静”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新颖简洁又显得韵味无穷。
师:(总结)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北平每一个特点都显出了“中庸”意味:既热闹又清净,既人为又自然;既有大都市的阔大又能有农村的花菜果子,既是大都城又能优游闲适,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3.师:老舍他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北平的特点和“家住北平”的感受?【学生默读思考】
A.师:明显的、能一眼看出的是那种手法?(比较的手法)
师:具体来看,作者写了哪些对比?【回顾:我们在学《师说》时说过在比较、对比的的时候要有三点需要明确,对比双方,比什么,以及对比的目的。】 明确:把北平和“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觉得“巴黎更近似北平”。环境气氛上,“巴黎太热闹未免太旷”而“北平动中有静”对比,突出北平宁静的特征。
布置上,巴黎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突出北平布置匀调的特征。水果中,“美国包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玉李”,要愧杀。突出北平的接近自然(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B.要是让咱们来写北平北京,肯定写北京的长城、故宫多么多么的雄伟,现在就加上个鸟巢多么的酷炫,这都是从大处着眼,“大处落墨”。那老舍有没有这样写,他是怎么写的呢?老舍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以小见大。“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
三.研读2——3节
1.师:北平如此的可爱,老舍在文章中却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动人的句子大段大段地来抒发对北平的热爱之情,为什么?看2——3节。
生1:因为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这一点在2-3节中反复强调。生2:他抒发了对北平的感情,只不过将他融入了爱的深沉。
2.师:作着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能)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感受到怎样的爱?【生齐读2—3段】
⑴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明确:爱北平类比爱母亲,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
母爱亲切、温暖、舒适、自然,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时刻包围着你,无形无声却让人沐浴沉浸其中。母爱无声,同样,人对母亲的爱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无言的爱
⑵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 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与心连合,与血融合
⑶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师:我们从二三段中,能感受到老舍的语言的什么特色。(浸透情感)文章中的那句话能把老舍想念北平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呢?【过渡到第八段】
四、研读第八段
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提示背景学案: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军阀混战)【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
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五、品味语言 师:前面我们已经体会到老舍的语言浸透着深深的情感,我们再看老舍的语言还有其他什么特色呢? A.浸透感情 B.通俗隽永 C.浓郁京味儿
B.引导分析: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2.我可以捡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北平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3.我不能爱北京与上海,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结: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老舍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C.引导分析:
1.师: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这就导致老舍创作有着浓郁的“京味儿”(投影解释),在《想北平》中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但也有所体现。北京话有个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儿话音”。
2段,“整个儿与我的心灵” 5段,“处处有空儿”
6段,“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2.师:“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平淡质朴,体会一下“京味儿”。(投影)【学生读一读】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
明确:北京人的“忍”,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③ “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老舍《黑白李》)”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赐传》)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七.作业
请以“想##”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要求:1.##是你的故乡或是曾经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地方 2.文体不限
第二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老舍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 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 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 延伸拓展
(1)你也生活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可能你也有你的喜欢的“你的南京”。和我们分享吧。
(2)母亲的芳香 /是故土的芳香
分享我的私房歌 罗大佑 乡愁四韵
第三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1、关于老舍的常识
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
明确: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全文。
提出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那这个“想”字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明确:“想”是因为“爱”。
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回答: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念北平?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是说不出而已。„„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是我说不出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点评: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在文章中,作者反复四次诉说自己的“说不出”,正是爱到极致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正是情深处反无声的表现。
3、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有)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动中有静
人为中显自然(布局合理)(处处有空)
贴近自然
4、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老舍专挑墙根、院子、花花草草的写呢?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点?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要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中表现北平,确实不易,因为“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既不能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又不能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关于北平地方风光指南。因此,老舍决定以看待母亲一样的眼光来写“我的北平”,从自己身边的普通事物入手,抛弃了一切美好华丽的字眼,用极平素的语言,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北平,传达了自己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感,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5、结合同学找出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明确:A、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例句:(1)比喻
北平——自己的母亲
能恰当的表现出对北平深切、真诚的爱,进而打动读者
(2)对比衬托
巴黎未免空旷、使人疲乏——北平动中有静
美国的橘——北平的玉梨
衬托出北平的自然、悠闲
(3)反复
“我说不出”,强调对北平的爱难以道尽。
(4)引用
“采菊东篱下”道出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亲近。
B、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1)夹叙夹议
如:整个儿与心灵相黏合,它是在我的血里。自己对北平特殊的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描写
描写花、菜、果,侧重颜色。形象的写出北平具有大自然的气息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______;
C、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a)
不像北平那样既
复杂__而又有个_边际_,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__!b)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_老城墙______,坐在石上看水中的_小蝌蚪_____或苇叶上__嫩蜻蜓_____,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_小儿安睡在摇篮里_。
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抒发感情,比比到位,如同天成。
c)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_,而在__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_,使它们成为美景。d)
哼,美国的_橘子_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梨__,还不_愧杀__!e)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再北平。那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紧急、北平紧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时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
l
纯朴、简练、俗白,平淡却有情致,自由一种亲切感人的味道
l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儿的玉梨”“还不愧杀” l
他写《想北平》,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典型化地感染了读者,激起共鸣。
6、课后练习请用衬托的手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地方,字里行间表现真挚的感情。
点拨:可先确定你熟悉的两个地方,然后确定一个主要表述的对象,然后挖掘两个地方在你心目中的不同感受。可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
板书
动中有静(老城墙、嫩蜻蜓、小蝌蚪)
想(爱)北平
布置匀调(胡同、西山北山等)
贴近自然(花果菜)
(二)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在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并谈谈你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可齐读这些句子细细体会)明确:比喻 把自己对北平的情感比作对母亲的情感——情到深处反无声
第二段的后半段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第三段的中间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补充一:关于老舍对于她的母亲的爱——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的他愤然投太平湖,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老舍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解放后改名为“小杨家胡同”)是他自诞生直至1924年赴英国这一时期的旧居。而太平湖与其旧居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老舍想到的是教给他“生命的教育”的母亲;最终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正应了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补充二:北平已经在自己的血液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板书之)
第四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老舍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熟悉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往往一条弯曲的小路,一株疤痕累累的老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扑面而来的米粥香,都能引发游子的乡情。关于乡情,从古到今有多少人抒写它,有多少人讴歌它。现代作家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再次对它作了精妙的诠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欣赏这篇优美深情的散文。
二.品读原文
1.老舍的故乡是北平,北平有他熟悉的身影,有他刻骨的记忆,也有他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情感。正因如此,文章开头第二段便毫不掩饰地深情呼唤:“我真爱北平”。请大家读课文并思考:在作者笔下,北平到底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
(找出描述北平的语句,加以归纳概括)
思考:作者在描述故乡的美丽可爱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大家齐读课文第七段。
思考:作者说“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又说“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在故乡“享受清福”的描写,并体会这些描写中所体现的内心情怀。
3.讨论: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写尽了内心的感受和真情,可文章的开头为何要反复说“我说不出”呢?怎么理解这“说不出”三个字的含义?
短短三个字,却蕴涵了三层含义。原来作者就是要用这种语言来表达对北平故乡的真挚深情。表情达意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作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的语言特点:话语质朴却含义深厚,通俗简洁却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特点,大家可在课后再读课文细细品味。
三.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散文《想北平》,相信大家一定为作家的真情所打动,一定为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所感染。对故乡的眷恋永远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若干年后,在座的同学若有人真的是身在异国或身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故乡一定会更加美丽!
四.作业:阅读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第五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拓展阅读:见课件。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