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尝试
低碳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尝试
舟山六横中心小学 郑红芬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孩子是地球未来的领导者和主人,童年时期是孩子们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低碳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孩子们开始,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爱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形成未来良好环境群体的基础。也是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素质的关键。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人们已经感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美术教学中变废为宝,倡导低碳教学,使更多的孩子切身感受到低碳和环保的重要性,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绘绿色心愿
在美术书里,有许多体现环保理念的课,比如浙美版第1册《来来往往的车辆》、《我做的笔筒》、第2册《各种各样的树》、第4册《瓶子变个样》、第5册《黑白撕贴画》、第10册的《小小果壳箱》等。在上这些课时,我可以结合这些课的内容,课堂上开展“低碳小达人”的打擂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创设自己的低碳设计。比如在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这一课时,我请孩子们画出倡导人们都乘公交车,而且在车身上绘出呼呼人们环保理念的图案。孩子们的想法琳琅满目,有的画“爸爸你要少开车,和我一起乘公交车。”有的把公交车外面的图案想象成一片一片叶子的绿色,让人们能在炎热的夏季感受到夏天的凉爽,都喜欢乘公交车。有的把公交车能源想象成太阳能公交车,节约了资源。当老师把学生们的环保心愿画展览,互相欣赏时,孩子们互相欣赏着对方的绿树环保奇思妙想,互相感动着。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又在人人参观,人人评价,互相审视、交流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环保心愿作了集思广益的过程。
孩子们经过审视同学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学习,他们心理会明白谁颜色配的好,谁的构思有创意,谁画的突出主题,通过大家品评,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提高,他们的创作性会更强,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他们表达绿色心愿的作品就像将要喷发的火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低碳经济”推动下,大力推广低能耗绿色家电等用品已成为大众共识,绿色环保设计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与欢迎。2008年的奥运会里的奥运村的许多能源设计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处处体现了要倡导低碳经济的生活。为了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作为老师,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浙美版第7册《台灯设计》一课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节能降耗、减排知识之后,又提供了一组相关数据,告诉学生们大力推广低能耗的绿色用品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种趋势,建议同学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点。这个渗透使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后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环境恶化,地球灾难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益于国家与社会的这些“窗外事”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能对这个提议进行认真思考。因此,我就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收获了孩子们许多的环保创意。不少同学认为可以对生活中的许多废物进行再次开发利用,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可以进行再创造。于是,有的同学设计的是用许多瓶盖组合成的台灯。有的是用废旧光盘设计的台灯灯罩。有的同学设计了集自动关灯、电话于一体的台灯,这种灯在电话铃一响或主人在接电话的时候,它都会亮着。有的同学设计的是利用手摇式发电的台灯,他设计的台灯一侧有个小巧的手柄,而小小的装置可以和床头柜的抽屉连在一起,只要用手柄摇上500多下,就能维持家里台灯一星期左右的能量供应。而主人只要活动一下手臂就可以,真可谓是环保又练身。这样的设计还有不少,整整一堂课,我都被孩子们的创造感动着,为他们的设计惊喜着。因为由于得到老师的夸奖,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少见的自豪,甚至有个别学生设计了一稿还意犹未尽。虽然这些设计还很幼稚,大多数实践起来可能会很难,但是我毫不怀疑,在我的学生中一定会走出未来优秀的设计师!作为教师,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呢!这节课的成功经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只要安排合理,“低碳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这些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意激情,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收集废旧,变废为宝,激发创意
利用废旧物品在美术课上制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和观察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是一项十分有趣又有意义的训练。
如何对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成为我们美术课上的“新亮点”,需要我们老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教育孩子们要时时刻刻注意收集身边生活中的废物,如:牙膏、面霜、药等包装盒,不同的大大小小瓶子和瓶盖,小巧的规则形状的泡沫盒,皮鞋盒,不同颜色的旧报纸、广告纸、旧挂历,废弃的光盘,舟山易见的各种贝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开展美术手工活动的时候就不用孩子们老是掏钱去买材料。
孩子们在拿来废品时,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天性玩,让他们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创意。比如我在教孩子们做来来往往的汽车时,叫孩子们带来许多的长方体的废旧盒子,孩子们把废旧的盒子粘上圆形的卡就做成了各种汽车。然后我启发孩子们想象你的汽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功能,把汽车的花纹进行装饰变化,或者进行镂刻。一边玩一边改进,做得非常开心。做出来的汽车也是五花八门,造型各异,在学校举行的六一儿童节上,我还让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时装,孩子们穿着废旧编织绳做出的草裙,报纸做出的职业装。各种挂历拼成的碎裙,光盘连成的摩登衣服,戴着美丽的广告纸串成的花环,在台上迈着模特步,一展小小模特的风采,这样的环保展示成了六一儿童节的亮点,家长和领导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返璞归真,关注细节,创设低碳化的常态美术课
如果把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等称为美术教学研讨的“盛宴”,那么,摒弃盛宴中华美的包装,减少了人力、财力、精力付出后的常态课是否也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别于公开课的精致,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只要教师能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关注教学细节,巧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那么,低碳化的常态课也同样可有大气风范。在课上,一支粉笔,一个精心准备的教案,教师只要娓娓道来,即使不用多媒体,老师在黑板上唰唰地示范,也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比看多媒体的许多资料还要高效有用。比如我在教浙美版第2册《神气的大公鸡》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回忆了生活中的大公鸡,然后我唰唰几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了一只金鸡独立的大公鸡。又画了二只正在激战的斗鸡,孩子们就一下子被老师的演示吸引住了,而且牢牢地记住了大公鸡的特征,既不用多媒体,又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绘画欲望。这种节约材料、节约精力、节约时间的做法与低碳生活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当好一个平凡的美术教师,每节课都这样地去思考、准备,显然是完全能够心有余而力也足的。“低碳生活”理念倡导我们既要减少不必要的生活消耗,又不能降低生活质量,这种低碳化的常态课其实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内心的融合、持久的关注和对优质精彩的求索。让我们的美术教学回归质朴,多些真诚、少些做作,关注低碳教学,关注朴实与高效。
环境保护,低碳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只是环境教育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要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让我们从孩子们的课堂上抓起,想方设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让环境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第二篇:“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
“低碳教学”走进美术课堂(2)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节能减排的同时,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自觉进行富有生命力 的“低碳教学”,促使学生树立“低碳”生活观念:倡导绿色学习方式,培养良好习惯;感受变废为宝的魅力,激发环保创意;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渗透低碳理念;关注低碳化的常态教学细节,努力让低碳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使他们真正走进“低碳生活”。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低碳生活;低碳教学
“低碳生活”理念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就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如果说“,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支出的生活方式,那么,“低碳教学”就是无消耗、无浪费、低污染的教学方式。
一、倡导绿色学习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过多浪费的现象,与我们“低碳生活”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我在美术课堂上就非常注意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养成爱惜课本的习惯,作好美术教材的循环化使用;提醒学生画笔用完后应及时套上笔盖,延长使用寿命;上完国画课后提醒学生清洗工具不必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并注意不要因冲洗而弄脏了周围的墙壁;引导学生在使用彩纸时注意合理安排,使一张纸尽可能地被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圆筒造型》一课在教学将平面的纸变成圆筒时,提醒学生注意根据圆筒的粗细裁剪相应宽度的纸,而不是把整张纸都卷进去等等。这些提醒与引导有时只需要一句话,有时只需要一个手势或教师的身体力行,就可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养成。也只有做好了类似这样的小事,“低碳”生活才可能真正地走近我们。
二、感受变废为宝的魅力,激发环保创意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变废为宝”的设计制作非常多,用软、硬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这些物品的二次利用,既达到了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技艺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与玩中重新审视身边这些曾几何时被抛弃了的东西,在实践中领悟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可通过其回收利用来改变生活细节,从而达到减少材料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促使学生在污染与再生的选择中演绎“低碳生活”的精彩。于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各种包装盒、废弃的光盘、五颜六色的报纸、吃剩的果核、弄啐了的蛋壳、各种颜色的瓶盖、落在地上的小树枝、用旧的发夹……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制作与巧妙利用,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制作成一件件精巧的小饰品。一个个精美的小相框、卡通垃圾盒、漂亮的储物袋、环保小花瓶、精致的门帘、可爱的十字绣等在学生的手中诞生,既环保又经济实用,还很有个性,给学习生活带来别样的美,别样的艺术享受。其中,美术课堂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们的“低碳生活”实践中巧妙、真正地达到了互利双赢。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低碳理念
在“低碳经济”推动下,大力推广低能耗绿色家电等用品已成为大众共识,绿色环保设计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与欢迎。著名的2009年米兰设计展就把“环保节能”定为了设计主题,意在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浙美版第三学段新教材在编排中,非常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的习惯。例如,第10册的《小小果壳箱》、第11册的《电话亭》、《路灯设计》等。在《路灯设计》一课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节能降耗、减排知识之后,又提供了一组相关数据,告诉学生们大力推广低能耗的绿色用品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种趋势,建议同学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点。这个渗透使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后反思,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益于国家与社会的这些“窗外事”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能对这个提议进行认真思考。因此,我就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收获了许多“宝贝”与满满的幸福。不少同学认为马路边的垃圾箱、路灯、路牌、公共电话等可作统一规划,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有些设施可以合并。于是,有的同学设计的是一只猪造型的兼有垃圾箱功用的路灯,猪的嘴巴是垃圾投入口,肚子是垃圾容纳箱,同时利用垃圾箱里的垃圾发电来供应猪头顶上的路灯,充分节约了材料与能源。有的同学设计了集路灯、公共电话于一体的路灯,并伴有供路人小憩的方便坐椅,以及路边咖啡坐的广告牌,设计富有童趣。有的同学设计的是利用雨水发电的路灯,他设计的路灯顶部是一个盆状物,用以收集雨水,然后再利用收集到的水发电,供路灯照明,晴天则可用地下废水来发电。这样的设计还有不少,整整一堂课,我一次次被惊喜与幸福所拥抱着,学生的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因为成功的体验,那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少见的自豪,甚至有个别学生设计了一稿还意犹未尽。虽然这些设计还很幼稚,大多数缺少依据,但是我毫不怀疑,在我的学生中一定会走出未来优秀的设计师!作为教师,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呢!这节课的成功经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只要安排合理,“低碳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这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意激情,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低碳化的常态课创造别样精彩,关注教学细节
如果把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等称为美术教学研讨的“盛宴”,那么,摒弃盛宴中华美的包装,减少了人力、财力、精力付出后的常态课是否也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别于公开课的精致,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只要教师能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善于关注教学细节,巧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那么,低碳化的常态课也同样可有大气风范。例如,我听过一节《线条的魅力》观摩课,作课老师课前做了许多准备,不仅通过PPT为学生展现了许多生活中的线条,还随身带了许多实物。课堂上教师显得非常忙碌,摆弄这个,展示那个,而学生的参与却不多,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果由我来设计这节课,我会做得更为省时省力。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线条形态,我会引导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来找一找,诸如学生的衣服上有粗细不等的直线或交叉线,教室里所摆放的菊花有多种特殊的曲线,教室的窗帘上又有疏密结合的曲线,学生的美术课本底页上的条形码不也是粗细不同的直线吗?非常丰富且具代表性的线条无处不在,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实例不正是更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吗?既不用带上一大包的材料,又能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充分利用的关键全在于你的关注、你的发现。这种节约材料、节约精力、节约时间的做法与低碳生活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甚至,当好一个平凡的美术教师,每节课都这样地去思考、准备,显然是完全能够心有余而力也足的。“低碳生活”理念倡导我们既要减少不必要的生活消耗,又不能降低生活质量,这种低碳化的常态课其实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内心的融合、持久的关注和对优质精彩的求索。让我们的美术教学回归质朴,多些真诚、少些做作,关注低碳教学,关注朴实与高效。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炼就“撒豆成兵”的本领,在“低碳生活”时代,探索富有生命力的“低碳教学”,做“低碳教学”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第三篇: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尝试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尝试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保证美术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美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美术价值的实践,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 实践学习
名词解释: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我校确立了培养“国际型、领袖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我校美术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深究新课改,探索新路子,现已初见成效。
一、创设新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要动力。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刚回到教室,他们或玩游戏玩的意犹未尽,或参加课间活动尚气喘吁吁,大多数同学情绪激动。如果这个时候老师立即传授新知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中老师应该发挥各种优势,如多媒体、道具,或利用肢体语言和小幽默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造成直观的刺激,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不断的变换教学方式,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示范,是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直接学习技艺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美术课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使学生沉浸在快乐之中,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重视课堂提问,“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还要求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可以说,以设计问题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为教学任务的“问题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美术教师接受与运用,提问与答问已经成为美术课堂的常态。
我校每年有模拟联合国、模拟奥运会、澳大利亚文化艺术节、英语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美术课上,我会利用这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把他们的创作运用到活动中。如:模拟奥运会开幕式有30秒的风情展示,每个国家的代表团会把自己团队设计的别具一格。美术课上,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服饰和道具,以凸显代表国家的不同民族风情。
在各种活动中,摄影社的成员们有了发挥的余地,他们手中的相机可谓是专业级的,从不同角度拍摄回来的照片经过筛选,有的发微博,有的洗成照片在橱窗展览,有的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不仅留下精彩的瞬间,也使更多的学生大饱眼福。我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借此机会也和学生交流摄影知识,不仅提升了技能,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利用新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开放时代,网络资源的开发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比如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搜索到需要的素材,来丰富教学资源。所以,网络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有效资源。
2.开发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在美术课中,不仅是按课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巧设情境,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描述自己家乡的风景,使学生不仅在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开发校园环境及周边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我校幽雅的校园环境,绿树成荫,各色花草四季开放,校园雕塑随处可见,适当机会,我会带学生进行校园写生。我校与东江仅一墙之隔,江边垂钓的老人和江面来往的船只都成了学生采风的好素材。我校距离市博物馆仅1公里的路程,这里有远古的制陶技艺,惠州历代名人雕像,近代抗日战争图片展,岭南民间美术展览和不定期的名家美术作品展览等供游客免费参观。
三、开拓新途径,提升美育质量。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的。我校正在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电脑美术兴趣小组、摄影社、动漫社、编辑社(在此只列举美术相关校本课程)等。
我担任电脑美术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主要教授photoshop、CorelDRAW图形图像软件。我确立的学习重点是PS、CDR基础。方法是以老学员带动新学员,老学员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学员又容易接受,集体出现的问题我就集体讲述,个别学生提问就个别指导。我还建立了一个QQ群“新视觉”,学员都可以加入这个群,在群里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他们凭借对电脑美术的浓厚兴趣,刻苦努力,从入门到深入学习到完成作业,没有任何一名同学懈怠。同学们互相帮助,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彼此之间产生深厚的友谊。
杨震君同学(现高一)勤奋好学,是“黄冈月报”的美术编辑,这是一份完全有学生自己组织出版的报纸,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出版的经费都是学生拉赞助获得的。袁雪松同学,现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学校的宣传部长,这跟他会做设计是分不开的,每个月还有200元的生活补助”。今后我还要培养更多的像杨震君、袁雪松一样的,能够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生活当中的学员。
四、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已经形成较浓郁的学习氛围,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进行有效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美术课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各级各类摄影、书法、绘画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我们美术教师将为上好每一堂美术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黄冈中学惠州学校)
第四篇:绿色课堂,低碳校园
绿色课堂,低碳校园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召开,倡导环保节能,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让低碳教育走进校园文化,走进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率先提倡低碳教育。
一、科学课堂教学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中的生命世界、地球?c宇宙都是与人类紧密联系,其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等知识板块都与低碳息息相关。
1.把科学知识与低碳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教师是进行低碳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低碳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如上《观察水》一课时,要用到大量的水,尤其是在拓展活动“运水比赛”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以外的另一只空桶里,这样每一小组至少需要一桶水。如果上完课后就倒掉桶里的水实在是浪费。虽然倒掉的是几桶水的资源,但是流失的却是学生的低碳理念。因此,教师要把这类知识内容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编排平行班级科学课程表,让上科学的教师轮流使用桶中的水资源。在循环上课过程中,师生实现了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如此,当最后一个班教学结束后,学生还可以把上课用过的水集中起来用于教室的打扫、保洁,实现了水资源的再次利用。
2.课堂上巧妙穿插低碳知识渗透低碳意识。低碳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课堂中却很少。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利用“图片”、“学生小品”、“文本信息”、“视频”等方式巧妙地把低碳知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低碳环保知识的熏陶。
如上《纸》这一单元,教师要抓住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一个校园和家庭的用纸情况调查,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我们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仅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受到一次生动的低碳环保教育,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二、科学实验教学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现阶段课本现有的实验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低碳理念和学习兴趣,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应具备低碳的创新实验能力。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现象可以让教师设计很多低碳的神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低碳的理念,让学生从接受低碳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如上《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一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废物也是宝,只要经过一定的改造处理和加工,就能变废为宝。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食堂的厨余垃圾,设计“厨余变为沼气”的低碳实验让学生一起去动手试验一下:先收集剩饭剩菜,再从进料口把厨余倒入发酵池中,在发酵池里发酵后就可从导气管导出沼气,提供给学校食堂使用。这样的低碳实验不但激发学生的低碳理念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的形成。
三、科学探究活动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无疑也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还使他们提高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自觉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如在讲《空气》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校园周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到市区的空气质量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公交站的空气质量差,而在相隔一个教学楼后的操场的空气质量比公交车站旁好。经过探究,学生提出了净化环境、清洁空气一些可行的方法。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进行合理的举措,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关注低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第五篇:低碳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低碳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邹茂全
邮编:363000
Email:maoquanzou@163.com 时下“低碳浪潮”便冲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个领域。“低碳”已经成了当今最流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低碳意识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意识,是我们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然而我们对其真正深入了解认识了吗?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呢?是不是还是一副听的时候专心,过后说起开心,做的时候不用心呢?节能环保并不是我们多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
作为每一个家庭,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支柱。因此,我们更应该提高家庭的综合素质,切实了解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将每个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牢牢抱成一团,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认识,去改进,将节能环保的主题落到实处。
一、低碳意识的提出
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公民责任,多树立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多让自己为低碳经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每周少开一天车;坚持绿色出行,尽量采用免费单车;上下楼尽量不乘坐电梯;少使用一次性的物品;用手帕代替餐巾纸;将洗手洗脸的水收集起来拖地冲厕所;用布袋子代替塑料购物袋;把家中的灯全换成节能灯;少用空调,多吹风扇;采用发条式闹钟取代电子钟;适量饮食,多吃素、少吃荤,不吃煎炸食品;少(不)饮酒、少(不)抽烟;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用烘干;用传统的牙刷替代电动牙刷;乘坐飞机(汽车)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在购物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多用电邮,MSN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打印(复印)文件时双面使用白纸;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少跑怨枉路;下班时彻底切断办公室电器电源;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擦掉自己的碳足迹”
低碳意识,仅靠呼吁是不行的,还需要货真价实地落实。更多社会主体都行动起来了,低碳意识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地落实。
二、课堂教学的渗透(电学、能量,力学,摩擦)
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杜绝家家电污染。
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把白炽灯改成第四代LED绿色光源,在同样的亮度下,其耗电量只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但寿命却是白炽灯的50倍。
b、要选用无氯绿色环保家电和太阳能家电系列,比如:使用太阳能发电器、太阳灶、太阳能灯、太阳能帽、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热水器、地板采暖系统等,既节能环保,又安全方便,既为国家的节能环保工作做出贡献,又使家庭引导了绿色生尚生活新潮流。
c、选购空调时要考虑最适合房间大小的匹数。而且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
d、冰箱内贮存食物不宜过满,冰箱内食品之间及食品与箱壁之间应留有100mm以上的空隙。这比紧贴墙面每天可以节能20%。
e、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3~4分钟,棉麻织物洗涤6~8分钟,极脏的衣物洗涤10~12分钟。
f、电视机不要开得很亮,音量也不宜过大,因为每增加1瓦音频功率,就要增加3~4瓦电功耗。
g、使用电饭锅最好提前淘米,用温水或热水煮饭,这样可以节电30%。
h、电饭锅用后立即拔下插头,当锅内温度下降到70摄氏度以下时,它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
i、普通玻璃窗只要贴上一层特殊节能膜,室内温度起码降3℃, 如果阳光更加猛烈,温差会进一步拉大,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据介绍,采用这种节能膜后,不仅能过滤紫外线,节能效果达到30%,而且使用期限长达20年。
三、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低碳生活由我做起”的活动
解读低碳生活。组织全体师生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全面正确理解“低碳”和“低碳生活”的内涵及意义,普及推广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增强师生的全民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
践行低碳生活。虽然“低碳生活”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但“低碳行动”却极具低起点、易践行的特点。学校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多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和网站,介绍相关的能源数据和推算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同时,活动倡导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逐步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感悟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态度。“低碳生活”并没有要求广大群众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也并不意味着与已无关或无法参与。相反,作为普通民众更应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真正做到降低高能耗,实现低排放,养成一种环保、绿色的生活态度。
(1)点亮节能灯 省电看得清
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2)电视屏幕暗一点 节能又护眼
电视屏幕太亮,不但缩短电视机的寿命而且费电。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视力,尤其是对眼睛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3)用完电器拔插头(或开关)省电又安全
看完了电视和DVD,摁下遥控器并不是彻底关机,其实它还在耗电。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或开关)。别小看这个小动作,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呢!(4)巧用电冰箱 省电效果强
即使还在用普通冰箱,只要坚持做到下面三点,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多度电:① 及时除霜;② 尽量减少开门次数;③ 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还能降低冷藏室温度;④ 关掉冰箱里的灯。(5)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
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事件,节点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6)日常省水有妙招 家里处处要留意
洗脸之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脚;及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以收集起来冲厕所等。别小看这些,平日里养成节水习惯,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能节水1吨以上。(7)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8)少量的衣服用手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如果每月用手洗代替一次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千克。如果全国1.9亿台洗衣机都因此每月少用一次,那么每年可节能约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吨。(9)减少一次性木筷子使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10)燃气用大火 省时省电
燃气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11)纸张双面打印,复印
纸张双面打印,复印,既可以减少费用,又可以节能减排。如果全国10%的打印,复印做到这一点,那么每年可减少耗纸约5.1万吨,节能6.4万吨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2)巧驾车 多省油① 保持合理车速; ② 避免冷车启动; ③ 减少怠速时间; ④ 尽量避免突然变速; ⑤ 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 ⑥ 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 ⑦ 定期更换机油; ⑧ 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 ⑨ 轮胎气压要适当。
四、在作业,考试中渗透
一、倡导低碳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例1(2010浙江湖州):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源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付诸行动,节能减排已成共识。
(1)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标准的是。A.少乘电梯、多走楼梯 B.多用洗衣机洗衣服,少用手洗 C.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看完电视关掉电源,不让其处于待机状态
(2)研究表明,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每燃烧1t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25kW·h。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位于我市和孚镇的垃圾发电厂有2台功率均为7.5×10kW的发电机组。若这些机组平均每天工作12h,则一天可以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本题以转变传统观念,倡导低碳生活为背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考查学生“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的意识和直接利用公式W=Pt进行计算的能力。显然“多用洗衣机洗衣服,少用手洗”是不符合“低碳生活”标准的;2台机组一天的发电量为:W=Pt=1.8×10kW·h。一天处理垃圾的质量m=1.8×10kW·h/(225kW·h/t)=800t。
二、发展低碳经济,利用风力发电
例2(2010山东潍坊):2010年,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我们潍坊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在沿海地区建造了风力发电厂,如图所示。下表给出了不同风速下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若在某时间内的风速为6m/s,一台发电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可供小明家的空调(220V 5A)、电热锅(220V 40Ω)同时工作多少小时?
(2)若潍坊沿海年平均风速为8m/s,50台这样的风力发电机工作一天,获得的电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吨煤?(煤的热值为3×10J/kg)
本题以“发展低碳经济,利用风力发电”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热、电相关公式进行综合计算的能力。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W=Pt=16kW·h;空调的功率P=UI=1.1kW;电热锅的功率P=U/R=1.21kW;工作时间t=W/(P+P)=6.93h。一天的发电量W=Pt=1.6416×10J。燃烧煤的质量m=Q/q=W/q=5.47×10t。
三、投入低碳领域,发展朝阳产业
例3(2010浙江义乌):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低碳”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推广和发展这一21世纪的朝阳产业。2010年2月26日,全省首个单体大容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义乌市国际商贸城四区并网发电(如图甲)。该项目的启动,显示了义乌“敢为人先”的眼光和勇气。如图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示意图:
(1)太阳能收集板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2)为最大限度让太阳能电池板接受阳光,根据义乌的地理位置,应将它的正面朝(选填“东”、“南”、“西”、“北”);
(3)商贸城部分区块的商位和通道亮起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供电的“低碳灯”,根据跟踪记录,2月28日晴天,国际商贸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共发电5100 kW·h,则可供多少盏额定功率为100W的“低碳灯”正常工作一小时?
本题以投入“低碳领域,发展朝阳产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能量转换、太阳能的利用开发,以及“低碳灯”的认识。太阳能收集板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最大限度
地让太阳能电池板接受阳光,应将它的正面朝南;“低碳灯”正常工作一小时消耗的电能为W=Pt=0.1kW·h。“低碳灯”的盏数为5100÷0.1=51000(盏)。
四、低碳走进车展,新款汽车亮相
例4(2010重庆):近几年环保低碳风劲吹,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众车展上的常客。2010年3月,我国自行研制的一款混合动力汽车也在北京车展上展出。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并不工作,动力电池通过驱动电机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高速行驶或动力电池存储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同时给动力电池充电;当车辆需要全力加速时,内燃机和动力电池还可以同时向车轮输送能量。
(1)该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若驱动电机两端的电压为250V,通过的电流为80A,则驱动电机的电功率为多大?
(2)该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可存储的最大电能为2.88×10J,若充电电压为320V,充电电流为50A,则对动力电池充电的时间最长为多少?(充电时无能量损耗)
(3)该混合动力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km/h匀速行驶10min后,其内燃机消耗了汽油1.2kg。假设汽油完全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半转换为牵引力做功和给动力电池充电,其中动力电池存储的电能增加了7.2×10J,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汽油的热值q=4.6×10J/kg,且Q=mq)
本题以北京车展上展出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混合动力汽车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和综合应用力、热、电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驱动电机的电功率P=UI=2.1×10W;最长充电时间t=W/UI=1800s。汽油完全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半Q=mq/2=2.76×10J;汽车的牵引力做功=Q-W=2.04×10J;汽车的牵引力F=W/vt=1.7×10N。
五、综合利用能源,风光互补发电
例5(2010浙江衢州)在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发电,以节省燃油,在舟山渔区成为现实。舟山市将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蓄电池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为20年,蓄电池约4年更换一次,项目价格如下表:
(1)“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中的风力发电机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工作的?
(2)渔船通讯、导航及照明用电原来是通过燃烧柴油发电提供的,如果柴油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柴油质量的84%,且完全燃烧时全部碳元素均转化为CO,则完全燃烧1kg柴油将释放多少的CO?
(3)“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为500W,正常工作1小时可产生多少电能?如图是不同发电方式的CO排放量,若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则与燃油发电相比,一天(正常发电8h)至少减少CO排放多少千克?
(4)某同学想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若该装置平均每天正常工作8h,目前电费价格约为0.54元/kW·h,请你帮他通过计算决定是否安装这套装置。
本题以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绿色、环保、低碳意识和对新科技产品能否推广的评价能力。风力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1kg柴油中碳的质量m=0.84kg,完全燃烧成CO,碳的质量是CO质量的12/44,即全燃烧1kg柴油释放出CO的
质量m1=44m/12=3.08kg。“风光互补发电”正常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W=Pt=0.5kW·h,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m2=1000×8×0.5kW·h×(0.42-0.16)kg/kW·h=1040kg。二十年电费=20×365×8×0.5kW·h×0.54元/kW·h=15768元,风光互补发电成本=5000元+4000元+1000元+2000元×5+2000元=22000元;因为风光互补发电成本高于二十年电费,所以不经济,建议暂不安装该装置
六、直面上海世博,感受低碳成果
例6(2010浙江省嘉兴):2010年世博会全面使用一种名叫LED灯的新型节能灯。使用LED灯比旧式灯泡节能90%,且发出光的颜色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见下表)。图乙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夜晚在LED灯的照射下,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象十分可爱。
(1)根据表中数据,当LED灯发出红光时,消耗的电功率是W。
(2)把一个LED灯接入如上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5V且保持不变,电阻R为90Ω。闭合开关后,毫安表(比安培表更精确的电流表)的读数为20mA,通过计算说明此时LED灯发出什么颜色的光?
(3)有一座“海宝”的质量为2.0×10kg,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4m,求此“海宝”对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本题以上海世博会上全面使用的能节能90%的LED灯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节能意识,感受低碳成果。LED灯发出红光时消耗的电功率P=UI=1.8V×0.02A=0.036W。当毫安表的读数为20mA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U=IR=1.8V,LED灯两端的电压U=5V-1.8V=3.2V,查表得LED灯发出蓝光。“海宝”对地面的压力F=G=mg=2.0×10N,压强P=F/S=5×10Pa。
五、与STS相互渗透
注意日常生活小细节。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9、洗米水可浇花或洗菜、冲厕所。
而在中考物理考题里面,应该会很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现一些相关的考题,体现物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体现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在河南省2010年物理考题中,可以利用的载体可能是:
1、太阳能汽车(或热水器)
2、电动汽车(比如世博会中国馆里的概念车“叶子“)”
3、电动自行车
4、核电站
【例一】: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使用前要先对车上的蓄电池充电。骑行时,蓄电池对车上的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下面是某种品牌电动自行车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
整车净重80Kg;最高车速45Km/h;蓄电池的电压48V; 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2×105帕;蓄电池类型为铅酸蓄电池;
车轮直径40厘米;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3.5×10J;行驶噪声≤62分贝。
(1)若该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5×10-2平方米,那么其载重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千克?(取g=10N/Kg)(2)若该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50牛,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80%,求该车充一次电后,以所述情况行驶时,最多能行驶多远?此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工作电流是多大?
(3)如果充一次电消耗的电能为1Kw·h,充一次电自行车可连续行驶50千米,照明用电的电费约0.5元/ Kw·h,摩托车行驶100千米耗油2.5升,油价约4.5元/升,请通过计算说明使用电动自行车与摩托车哪种更经济?
【好题推荐】:这道物理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贴近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另外,这道题考查的知识面广,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多,不仅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解题思维是否严谨,能否灵活选取公式,选择最恰当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首先找出技术参数中有用的已知条件。
如:整车净重:80Kg;蓄电池的电压:48V;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3.5×106J;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2×105帕。
在第一问中,根据F=p·s,可求出最大压力即总的重力,再根据m=G/g,求出总质量。但要注意总质量中还包括车的质量。
在第二问中求电流时注意,电流所做的功是总功,而本题中的总功≠机械功,有的同学容易把机械功当做电功去做。
第三问的方法很多,可比较行驶相同距离两辆车各需花多少钱;或比较花同样的钱两辆车可分别行驶多远的距离,要用语言描述清楚。【正确答案】:
65-2(1)F=p·s=2×10帕×1.5×10米2=3000牛 m= = =300千克
最大载重量为300千克—80千克=220千克(2)W机械=W电·80% F·S= W电·80% 50牛×S=3.5×106J×80% S= 56000米=56千米 t=S/v=56000/10=5600秒
W=UIt 3.5×10J=48V×I×5600秒 I=13安
(3)由题知,电动车充一次电可行驶50千米,需电费:0.5元/千瓦时×1千瓦时=0.5元 摩托车行驶50千米耗油2.5/2=1.25升,需花费:1.25升×4.5元/升=5.625元﹥0.5元,所以使用电动自行车更经济。
【注意】:中考物理题涉及知识点较多 考生答题要认真审题
践行低碳生活。虽然“低碳生活”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但“低碳行动”却极具低起点、易践行的特点。学校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多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和网站,介绍相关的能源数据和推算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同时,活动倡导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逐步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感悟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态度。“低碳生活”并没有要求广大群众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也并不意味着与已无关或无法参与。相反,作为普通民众更应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真正做到降低高能耗,实现低排放,养成一种环保、绿色的生活态度。6 《低碳之路》 熊焰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使用为核心的这场革命,究竟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巨变面前,企业和机构如何应变求存并乘势而起?个人如何适应即将来临的低碳世界?为了适应这个新世界,哪些固有的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绿色低碳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新的生活时尚,以及新的更好的可能性。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和浅显易懂的叙述把读者带进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的前沿地带,为你展开低碳世界的全景式画面。哥本哈根的激烈争吵说明,围绕减排问题的矛盾是何等尖锐。中国最近几年关于环境问题的大量群体性事件说明,围绕发展与减排问题的冲突是何等激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会显著降低中国发展的长期代价;但如果超越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要求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则会显著加大中国的发展成本,甚至意味着不公平地剥夺了中国的发展权利和减贫机会。中国无法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减排义务,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无所作为的方便借口。这不但关乎我们的繁荣与福祉,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作者
在处理这个复杂课题时体现出来的这种难得的平衡感,其实正是我们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时最需要的一种状态与途径。
《低碳之路》这本书做到了概念和现实的对接,主要围绕三大主题。第一,从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成因谈起,让我们了解了这场危机的本源和人类所面临的紧迫行动压力;第二,主要谈低碳转型的“抓手”——低碳城市和乡村,绿色交通和节能建筑,生活方式改变和行为减碳的威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低碳化发展,绿色供应链、绿色IT和绿色就业,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低碳时代的远景和近观。第三,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碳交易和碳金融,在全球来看也是十分前沿的话题,通过对排放交易理论、实务以及碳交易参与者和交易现状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市场激励的机制和手段,以及未来在国际上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相信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章节并由此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