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管理差生[定稿]
如何管理与转化“双差生”
学校中的“双差生”(功课和纪律都差),他们深受教师“关注”,老师的眼睛时刻在他们身上转!他们常常觉得浑身不自在,感到受压抑,出一点问题都是不会放过。他们的“市场”于是转向校外,在那里找到对自己包容、吸纳、同情的“巢穴”。他们成了学校中厌学、辍学的“骨干”。当他们在校外“解放”自己不受约束时,他们的行为带有破坏性,处境带有危险性。学校给他们戴上“双差生”的帽子导致:很可能变成真的“问题学生”,不幸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者的后备队。社会上的污浊乘虚而入,在他们身上轻而易举得找到了生长的机会。
因此“双差生”是班级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管理和转化好他们,让他们带着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利。作为一名班主任,作好“双差生”的转化,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转变“双差生”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认为转化“双差生”离不开“三心”。
一、观察了解“双差生”要“细心”
要想促进“双差生”的转化,必须寻找原因,找准“病根”,摸清“病情”,来“对症下药”。造成“双差生”的原因因人而异,并不是他们本身就贴着“双差生”的印记。作为班主任要掌握真正情况,必须进行调查了解,否则会出大乱子。
小彬是我们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个矮瘦弱,少言寡语,聪明伶俐。有一段时间他很不正常,经常迟到,上课走神,有时还旷课,同学要惹他,他便往死里打。我找他谈话,他总是缄口不言;让他找家长,他总是说父母没时间。后来我从同学中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带他改嫁人,又生一个小弟弟。继父偏爱自己的儿子,从不把他放在心上,也不过问他的学习、生活。在家他稍有点错,继父就大打出手,并且手段残酷。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主动接近他,关爱他。同时我又与家长沟通,商量教育孩子的良策;在班上我号召全体同学去关心和爱护他,使他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后来,我也常常找小彬谈话,希望他理解父母的辛苦,能正确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从此小彬变了,能和同学一起玩耍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被评为“三好学生”。看到这种情形,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二、帮助“双差生”要有“爱心”
有一位教育家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水池,而“教育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教育的奥妙在于情和爱。因此老师要真诚地爱护和关心每一名后进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条。“双差生”自卑感很重,如果教师能对他们倾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关心、体贴、爱护他们,就像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往往会由消极情绪转为进步力量。
近年来,很多外地打工子女在我校读书。班上的小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们姐三个随父母来到张家产,父亲上班,母亲有病;大姐辍学在电机厂上班,小竹和二姐在学校读书。由于经济原因,她们的吃穿与同学产生落差,因此她产生自卑感,一时有了辍学的想法,正巧学校收书款,她就势离开了学校。
我知道了这件事后进行了家访,动员她回到了学校,又给她垫上了书款,让她安心学习;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她:冬天为她热饭;开运动会、过“六.一”儿童节,给她几元钱,为她些买小食品,使她和同学们一样欢度自己的节日;平时隔三差五为她买几个本子几支笔。这样我们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我又鼓励她树立远大理想,不要与同学比吃比穿,华丽的外表不等于富裕,丰富的知识才是百万富翁。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吃穿差看成了耻辱。如今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生,而且还成为一名优秀的班干部。看着她的变化,一种耕耘收获的幸福溢于我心间。
三、对“双差生”的转化要有“信心”
加拿大著名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斯.范梅指出:对于教育学理解的实践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我们的信任的同情心这种品质更重要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信任帮助孩子发现与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与自尊,激励他们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的可能,以达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我们当前教育的许多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丧失希望与信心。我们要善于建立信心,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能打开突破口,找到令其转化的“引子”。
小强是我班乃至全校有名的“捣蛋鬼”,平时在校打同学、骂老师、摔椅子、砸玻璃,是司空见惯的。我刚接手时,老师就跟我数落过他的一大堆缺点,并给我提出“忠告”:一定要小心这颗“定时炸弹”,他会不时地让你赶到“战场”去处理事故的。后来我发现,每次活动课我带领鼓号队队员活动时,常常看到他在一旁踏着鼓点,效仿吹号的姿势。有一天他找到我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想吹号”。“你能行吗?”我心不在焉地问。“我行,我一定能行。”看着他那自信的样子,我顺手递给他一只号,他接过号,一手掐腰,紧闭双唇吹出了“55 35-1。我有点吃惊了,问他什么时候学的,他告诉我是旁听并偷着练的。我心里好激动,“好,从今天起这号归你保管使用,你就是鼓号队的一名队员了(要知道哪个活动小组愿意要他呢?)。”此后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现在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号手,还担负着中年级号队的教练呢?我又因势利导:“如果你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刻苦,老师相信你会取得好成绩的。”半年后,由于他的努力,学习成绩一跃为中游。有道是“能力之花会在批评中枯萎,在鼓励中绽放。”我们要激励后进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使过去被受教师冷落、同学歧视和家长打骂的“双差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昂起头做人。
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面对“双差生”,只有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充满真挚的情感,才能在三尺见方的讲台前,导演出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戏剧来。我们也只有把“双差生”教育好了,我们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完美的教育。
在教育的这方“沃土”上,我们要有“细心”和“爱心”去点燃“双差生”的心灵之火,有“信心”去摸索教育的新路子。
“差生”转化,班主任该反思什么
违纪之后不服管教,甚至与老师家长玩“逆反战”,课堂上最喜爱用一些恶作剧来个“哄堂大笑”以吸引同学目光,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很差……这便是老师心中所谓的“差生”。正如农村的砖窑,烧出的大部分是方砖,但总有几块歪砖。在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中,相对的也会有一些“差生”--后进生。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但现实中为什么会有学生徘徊在“差生”的阴影之下?这其中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
反思一:对“差生”的转化期望过高。
“怎么又么是你,游某?今天又有什么好事?”一见到被数学老师带到我面前的游某,我心中便不由得升起一股无名火。这个游某,在宿舍,厕所抽烟不知被老师或学生告发多少次,上课睡觉,丢字条,缺交作业更是家常饭。“他上课用字条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趁别人不注意贴到一个女生背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课简直上不了了!”听完科任老师的“控诉”,我更火冒三丈,把游某好一顿喝斥。结果可想而知,游某陷入了老师越批评、违纪越多的怪圈。直到初三毕业前的一次“恳笔会”上,在游某的周记中,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陈老师,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在初二下半学期,我可是违纪减少了很多,抽烟由原来的一星期一包少到偶而一两次,作业也是尽量上交,为什么你总看不到我的进步呢?每一次老师把我送到你面前看见你那“包公脸”,我便想完了完了。”
其实,游某的遭遇在“差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当有违纪的“差生”被带到班主任面前,老师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便会产生,既而就很容易导致对差生进行体罚或者精神虐待--挖苦、讽刺、冷淡。数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差生”的转化何尝不像一场马拉松?有的班主任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能够走出一条漂亮,成功的路,关键的在于他们能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变成目标的量化--设定一个个小小的转化目标而不是期望一次成功。是啊,俗话说“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点点去做”!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哪怕是他们一个小小的转化目标的实现,我们都应该给他们一次加油,一次鼓励。
路要一步步走,目标要一个一个地实现。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作为班主任不要幻想一步登天。只有量化目标,才能于转化成功有益。目标能否量化,是转化成功与空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否则,还会有许多在“差生”转化中那种“望子成龙却成蛇,望女成凤却成鸡”的感叹发生!反思二:对“差生”吹毛求疵
“你看你的手抄报,叫你做得工整一点,不要搞得五颜六色,你就不信!”“老师,花草树木我觉得用颜色更能衬出它们的活力!”“不行,这次一定得用素色,差就差,一点教不精!上次作业也是,搞得花里糊俏的,你嫌老师的眼睛还不够老花吗?”何某一撅嘴走出了老师的办公室。
类似何某这样在老师眼中的“差生”,稍一说话做事不按老师要求就看不顺眼,横加指责,吹毛求庛。这样,一是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做事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严重的是对他们求全责备,要求尽善尽美,处处要他们言听计从,结果往往使他们心中不服,进而引发逆反心理,你越说不行我偏干!致使“差生”与老师闹对立情绪,变得桀骜不驯,爱走极端。
由此可见,老师对于“差生”过于严厉,吹毛求疵不利于他们的转化。在转化中,对于一些不按要求但有“创造性”的东西,我们在提出善意要求的同时,更应鼓励、表扬!
反思三:能否“宽容差生”犯错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这样一件事,给我印象深刻。他在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逐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回到校长室,那位男生已等在那里,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位男生,说:“你比我先到校长室,说明你很听话。”接着又掏出第二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低下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法。”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件在别人看来应该严肃处理的事,他却“宽容”的处理了,这种方法不仅独特,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差生”转化过程中,应该学会“宽容”对待“差生”的错误,他们平时不可避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发生,作为班主任,切忌“盛气凌人”“讽刺挖苦”,一味指责埋怨,既不利于他们的转化,也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当然,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不等于放纵他们犯错,而是以宽容这一伟大而持久的力量促使学生尽快改掉错误。
反思四:能否正确客观地评价“差生”
“田径场上,有你挥汗奔跑的英姿,年级第一的荣誉薄留下你重重一笔:篮球场上,有你奋勇拼搏的身影;你的作文,更是同学学习的榜样;但,希望你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生活中改掉那娇横的性格,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这是我在初一上学期给梁某的寄语当中的话。这个梁某,升上初中不到一个月,因为乖张的性格,全班没有几个人与她说话,在办公室里面对老师的批评甚至有“我父母没教过我,我就是没家教!”的过激言论!但在初一下学期,她不但搞好了同学关系,而且班上事务积极肯干,问她原因,她说:“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是啊,类似梁某这样的,在老师的眼中,就是一个“上课捣蛋,与老师顶嘴”的差生,殊不知,人人都有积极的一面。有这样一则寓言,对于老师平时对“差生”的评价也许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一日,鸟类王国派出两个考察组,分别对苍鹰、麻雀,乌鸦进行工作考察。
第一组的考察结果是:
苍鹰:性格、孤傲、没有群众基础。
麻雀:爱闲言碎语,喜欢搬弄是非。
乌鸦:爱说别人的坏话。
第二组的考察结果是:
苍鹰:业务水平高,进取精神强。
麻雀:能深入基层,群众基础好。
乌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
两组不同的人,不同的眼光,同一种事物,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所以,班主任在评价“差生”时,更应用积极的眼光,看到差生的“寸有所长”,给他们做出积极的评价,一旦发现闪光点就要及时肯定,一个微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的鼓励。这样,他们的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一般的激发出来,更利于他们的转化。
俗话说:不知哪朵云彩有雨!作为一个班主任。在转化“差生”工作中,要多一点反思,才能对“差生”唱出“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的乐曲!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第二篇:差生的表现与管理
差生的表现与管理
所谓“差生”一般指的是双差生,即学习差,纪律差,严重的个别“差生”道德品质也差,但主要是学习差。“差生”的特点从形式上表现为不愿意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而学习差的学生也并不是 什么都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爱劳动,热心帮助别人做好事等等。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往往出自这些学生。
学习差、纪律差甚至道德品质差,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学习差的学生其内心深处又都有盼望学好的因素,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好的学生,经过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激励,自己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订计划,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但是由于方法不当,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勇气越来越小,欲望越来越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受到冲击。课堂40或45分钟对于好学生来说是短暂的,而对于“差生”真的是很漫长,有时候就不甘寂寞,和周围学生说句话,或许是问没有听懂的问题,又怕老师发现而写小纸条。如有个大个子男生写给校运动队的女生,问“什么是勾手投球?”又问“什么是三步上篮?”等等,女生一看条子感觉不回答不够意思,写吧,一时又写不清楚,这样以来,“差生”没听课,想学的也没学成,违犯了纪律,害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有时候没有机会和别人说话自己找开心,上面老师讲,下面画五子棋,或打游戏机或看课外书等等。一旦被老师发现免不了受一顿教育,那就只好陪坐,别人听一节课,他陪着坐一节课,实在是无聊,只有盼望快点下课,下课铃一响,就不顾一切地往外冲,追赶打闹好不痛快。问题又往往出在追赶打闹上,不是碍着了这个,就是冒犯了那个,上课铃响了还没玩够,或者这时才想起去厕所,因此迟到的往往又是这些“差生”。上课听不懂,自习课写作业,问了这个问那个,又是不守纪律的学生。课外作业更是无法完成。可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检查,于是就抄作业,甚至有的“差生”不惜牺牲经济利益,只要让我抄就行,想尽一切办法向老师交差。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差生”的学习、纪律越来越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虽然绝大多数“差生”能够认识自己,下决心改好,有几天确实表现不错,作业按时完成,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但是因为自人控制能力差,屡改屡犯。有个别“差生”认为管理他的班干部,教育他的老师总爱找他的别扭,就是看他不顺眼,因此采取对付态度,于是出现打架、骂人、扎自行车带、拔气门针、编外号等等不良行为。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于是谎话连篇。对待这样的“差生”更需要花费大气力进行引导,教育。
对待“差生”,首先从老师本身不能歧视他们,不放任自流。要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信得过的人。然后要多做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对待“差生”上这是主要的,经常性的,不能间断的,其次要给“差生”具体的办法和要求。
1、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学习信心,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老师的说教对他们来说往往效果不好,但如果能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谈话,学生放松了对老师的警戒,能相信老师说的话对他有利,他才能行动上照办。
2、改变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等不靠即不要等老师或其他学生出答案,要自己相信自己。老师讲课适当降低一些知识的阶梯和坡度激励学生自己上,使“差生”变为由等老师喂知识为自己探求知识。作业独立完成,不依靠别人,老师可优先批,做进一步的方法指导。
3、给学生定出目标使他每节课都有收获,一节课内容对好学生要求掌握90%~100%,而对“差生”要求掌握50%或者30%,好学生做五个题,可要求“差生”做一个题,但格式、步骤,结果必须正确,少而精的训练,他们会感兴趣,也能学会,久而久之“差生”能力会有提高,会有希望赶上中等学生。
4、转移视点,激发兴趣,许多“差生”在体育、美术或劳技方面有特长,感兴趣,动手能力强,那么数学课上的画图,做几何模型等可让这些学生大显身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进行
一些简单题的速度、准确度的做题比赛,为“差生”创造取胜的条件,从而将他的其他兴趣向数学方面转移,逐渐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5、纠正纪律差的方法是让“差生”有事可做,课上多给“差生”发言、动手、动脑的机会。不能让他们一节课一节课地陪坐,自习课给他定任务,如果自习课完不成下学后完成再回家,这样他们上自习课也有事做,而且愿意放学后还留在学校。当然时间必须抓紧,自习纪律才会好起来。
6、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给“差生”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不只是订学习作息时间,还要订学习完成程度,完成情况的要求,体育锻炼,业务活动的时间等都要订,及时检查完成计划情况。必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时间长了“差生”也就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上课怎样听讲,自习课该干什么,课外时间怎样支配,逐步学会管理自己,自然形成良性循环,向前走的路会越走越顺。
“差生”往往羡慕好学生,希望自己也成为好学生,因此“差生”的天地是可以开辟的。充分利用“差生”的内部积极因素形成良性循环,学习成绩的提高会促使他纪律性加强,这又常常伴随着道德品质的好转。所以说对于“差生”只要引导得利,方法得当,他们也能成为很好的学生。
第三篇:差生
走过,回首,遥望。谁的期待在下一秒绽放,谁的冷眼又在那一刻伴随。成功,汐月,欢笑。何时才能降临在我们的身旁。彭黄,无助,失落,对未来的迷茫。谁说,我只剩昨天。谁说,差生没有明天!
其实,在被父母硬“塞”给学校时,我就被赋予了无数的期盼和期望。或许,大多数孩子和我一样,只是与我的选择不同罢了,他们选择的是光环,而我,选择的是自由!
于是,在我死皮赖脸的学也死活跟不上课程时,我便被无端的扣上了差生的帽子
开始,我或许还不是很坏,至少,回家时会乖乖的把作业写好,听课时会乖乖背手做好,还会像听懂了一样向老师点点头。但到最后我实在没耐心糊弄老师了,于是,我变成了真正的差生。
上课不听讲,回家不写作业,上课时顶撞老师,下课独自流浪在校园的角落。这,就是差生吗?
追忆,在这之前,是什么让我变成这样?
是冷眼,是在被骂是同学的冷眼;是嘲笑,是被戏弄时旁人的嘲笑;是讥讽,是没有达到目标时老师的讥讽;是痛苦,是让家人失望是内心的自责。。。
在我看来,我不是一个孝子,没有让父母在别人面前有一点面子,总是别人问:“老王啊,你家孩子学习咋样啊?”总是我爸低着头:“不怎么样,呵呵。。。”其实,我也不是故意的,无数个夜晚,我会暗自看着不解的公式古诗,敲着脑袋拼了命的想懂想明白!可总在一次次失败后落下悔恨的泪水。悔自己前一秒没有认真听课!恨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些,你们懂吗?不,你们不懂!做大人的只会一次次的骂我们,只会一次次的从我们喊:“你太让我失望了!”可我们真的想这样吗?也许,至不全是我的错。也许,在被老师骂过之后,有朋友来告诉我:“没关系,不用太在意,我帮你。”这样的话,我想我会是个好孩子。
也许,在我又一次考不及格时,有老师告诉我:“下次,我希望你能成功!加油!”这样的话,我想我会是个好孩子。
也许,在又一次失落时,父母过来说:“虽然失败了,我想你已经尽力了,加油!你依旧是我们的骄傲!”这样的话,我想我会是好孩子。
也许,是我自己的原因,是我自己不认学,这怨不得别人。但是,如果再给我点鼓励,我想,我不会连点自信都没有!
其实,好孩子们,请不要看不起我们差生,我们只是不想学,只是明白自己学也跟不上了。如果,当初在努力一些,我们会比你们强!好孩子们,请不要一犯错误就往我们身上推,我们虽然上课不认真听讲,但我们不会打扰你们考大学,毕竟,我们赔不起。
我想如果你们愿意帮我一下,只一下,我们就不至于把青春拿去赌明天!
我们不是没有梦,真的,无数个梦境,虽迷茫,至少可以看到未来的我,可醒来,只有独自彷徨。。。我们也曾幻想,如果当时再加油一下,在努力一下,我们也许是另一个摸样。可那都是如果了,我们的梦,我们的未来,也只能在泪水里生存了。曾经梦想写在纸飞机,在夜晚放飞,期待第二天它会实现。而如今,与我一起的只有月光,那么皎洁,清晰的映出我的伤。
独自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身边的优秀学生对我指指点点。看吧!我就是差生,怎么?有本事你也当啊!虽然嘴硬,可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一句鼓励。这些,真的就那么奢侈吗?你们就那么吝啬吗?
其实,我们也想当好孩子,可我们真的做不到听话,做不到乖巧。在外面野惯了,总会希望你们理解,可你们不理解,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请原谅我们。
差生的夜伴奏哭红的眼,放走心愿只受月光的怜,害怕作业反正我像看不见,等钟到了七点就是明天;差生像是走在陌生的街,却也希望能够把梦实现,害怕眼光反正我不想看见,谁说我就只有昨天? 我们都不是坏孩子,明天的路依旧在,我们依旧大踏步着前进,因为我们有梦想,有期盼,我们也会努力生活。
我们都不是坏孩子,我们的明天依旧精彩!
第四篇:转化差生
转化差生(后进生)工作总结
王兴泉
“差生”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既傲慢骄横,又胆怯自卑;既想奋起前进,又信心不足。在班内受到同学的歧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批评,没有家庭“温暖”,而倍感孤单。所以差生常常就会产生 “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的落后想法。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成优秀的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或只言片语所能凑效的。所以差生的转变需要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耐心地说服教育。可见,差生转化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差生”亦即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后进者,后来进步也。可见,“差生”也并非是绝对的差,只是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暂时都达不到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阶段性基本要求而已。所以,“差生”除非是天生弱智或大脑有问题,大多数的“差生”并非“不可雕”,而是“孺子可教”。因此,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差生”转化是有可能的,并且是能够取得丰硕成绩的。
一. 用“爱心”滋润差生,用真情叩开他们的心扉
失去尊重的人最需要尊重,失去信任的人最需要信任。后进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长期缺少爱。因此处于特殊境遇的差生特别需要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爱。
爱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是牵连师生关系的一条割不断的红线,也是后进生转化的内动力。因此,我在平时,总是用“爱心”去滋润差生: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挽救他们,而并不嫌弃他们。比如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环境不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管教)而热衷于“网上游戏”。一段时间内,他思想退步,成绩下降,由原来的上中等而转为双差生。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主动与其接近,作深入细致的谈心:讲明上网并不是坏事,从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迷恋上网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就变成了坏事。听了我一番充满爱心的话语,他深有感触。并决心痛改前非。事实上,这样做远比一般的说教,频繁的批评,粗暴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二. “细心”捕捉闪光点,用其长避其短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差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确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若能及时“点化”,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总是较善于细心观察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充分使他们的“闪光点”发光、增光。我的做法是:对他们立足于争,着手于拉;极积创造条件,给他们一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便克服消极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或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利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上讲台演讲、上黑板做练习、或让他们发本子、去拿粉笔等等。使他们感到老师信任自己,并引以自豪,从而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对差生来说,用其长的过程,也就是避其短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是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的。
第五篇:差生转化
有经验的中学教师都了解,教育难度最大的是初中差生。这和初中生年龄段的特点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控制自己情绪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够强,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形成品德方面的缺陷。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人生的危险期”。在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因素中,人们一般认为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发现某一局部地区的某一学校的学生,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基本是相同的,而只有少部分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学生成为差生。这说明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学校条件是两个比较稳定的因素,任何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但家庭环境却是一个比较灵活机动的因素。因此,对于学校教师,特别是对于担负着品德教育主要任务的班主任来说,如果能用教育科学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差生进行教育,那么差生的转化和进步是完全有可能的。既然差生的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必要谈一谈对差生科学概念的界定问题,还要学习一些有关差生教育的科学理论,以及有关差生的新的科研成果。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和烦恼。我国从198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采取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后进生,意思是差生是可以进步的学生,只不过比其它学生进步慢一些罢了。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后进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而普通概念不具备这些特点。在我国对差生、后进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到1949年小学生在校率也仅5%,所以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淘汰,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差生仍实行淘汰制度,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差生”、“后进生”的内涵还不具备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后进生”只在国内使用,为论述方便,本文只使用“差生”概念。
“差生”、“后进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问题儿童”。我认为,“问题儿童”
是一个科学概念,因为它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研究差生,首先要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的“问题儿童”的教育规律。问题儿童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虽然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的障碍要比攻击型问题行为严重得多,但从学校教育来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仍把攻击型问题儿童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校外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暂定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要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以上介绍的有关“问题儿童”理论,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差生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初中阶段,具有攻击型问题行为的问题儿童对教学秩序的干扰是十分严重的,他们的辍学率也很高。攻击型问题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卫生研究理论把攻击型问题行为称作“行为障碍”,把退缩型问题行为称作“情绪障碍”。据《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载的《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刍议》一文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1984-1985年对5680例儿童少年调查,发现行为障碍发生率达20.7%,情绪障碍发生率达25%。
又据1993年第5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登的《湖南省13~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一文介绍,他们使用DSM-Ⅲ-R为诊断标准,对湖南省2522名13岁至16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至16岁青少年患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环境。按照作用的大小,他们排列出6个方面的原因:①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②父母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③学前寄养史;④男性;⑤家庭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小;⑥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高。该文还介绍了国外心理学家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波多黎各等国所做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3岁至16岁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均在20%左右,患病原因大都与
不良的家庭环境相关。
以上两篇心理卫生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初中差生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它们提供了初中差生约占20%的可靠数据;第二,它们用调查数据证实差生行为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环境。许多班主任对差生所占比例和品德缺陷的形成是家庭原因是有感性认识的,但个人经验往往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原则或模式。而如今有了问题儿童理论的指导,又有了心理卫生科研成果做可靠的依据,就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去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而使转化差生对“对症下药”,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