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时间:2019-05-15 05: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第一篇: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诸种道德起源说

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起源问题有诸多学说,有神启说、天示说,生而固有说、动物本能说、需要说。

1.神启说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全知、全善、全能得神来为人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为自己指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至高的神。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

EG 《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 《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劳动勤奋,且擅长贸易,他们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再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长大后,摩西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他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祷,请求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体现了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虽然实物早在耶酥出生几百年前就找不到了,但是“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

不得不承认,“摩西十诫”确实有巨大的道德力量。

“十诫”中有一条是“你不可以杀人”,很多信徒就是因为这句话,终身不愿意持有武器。这句话只有6个字,但是反复诵念,真的有一种大义凛然、百邪不侵的感觉。

《圣经》文化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而且持久的影响,并且深深侵润了他们的道德思想感情。许多宗教感强烈的人对上帝的存在坚信不疑,并自觉按照《圣经》中的教诲去做。他们认为,《圣经》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没有上帝,道德是不可能的。

2.天示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不可能为自己了自立法度,而只能从我们的最大的生活背景即天地之道中去领悟我们的道德。——他们认为,人站在天地之间,什么都不懂,而且也确实不懂,于是只有通过去领悟天地之道的性质来为人自己的生活秩序、制度、品德提供尺度。——在他们看来,只有天地之道、之德、之理、之情才是我们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尺度。

天高地下、阴阳和谐、四时代换,云行雨施而万物化生,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图景。

于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通过领悟,认为天道有大致以下几种德性:(1)生生。“天地有好生之德”,《易》曰:“生生之谓德”。——所以,中国儒家的最高道德意象就是“生”而非“死”。(2)和。在他们的领域,宇宙是终极和谐的,而且这种“和”是“和”而不同,就是多样性、差别的和谐,这样的和,是各种不同因素的互济、协和,——所以“和实生物”。(3)秩序。天高地下,阴阳有序,这才能达到和谐。——所以对人间来说,我们也应该安排人间的尊卑秩序。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董仲舒甚至说,人的道德“皆当同而副天”,“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于天。”(4)高明广大、博厚辽远。在他们看来,“天”是高明广大的,“地”是博厚辽远的。我们也应该修养到有广阔而厚度的襟怀,这样才能以德配天配地。(5)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真实无妄之城,四时如期而至之信,这启示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6)公。“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所烛(照),四时无私行”,这是一种大公,或者天下至公,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修养到具有这样的公心。

3.生而固有说(天赋论)(人性论)

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道德的产生,也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在我国先秦,这表现为性善论。孟子认为,道德不需要外求,他就起源于认得自然本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天然就是善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道德出于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孩提之童年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王阳明后来把孟子的四心说发展为“心之本体”说,即是,一切道德价值都包含在心之本体之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康德: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它只能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4.动物本能说

这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有的观点。这种理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指出:“道德感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第二,人类懂得同群诸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高度活动以及对过去的鲜明印象。”——在他看来,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EG一只幼小的短尾猿把它的头轻轻地靠在鸽子身上,这张照片拍摄于广东省内的伶仃岛。小短尾猿出生后不久就被母猿抛弃,幸运的是,岛上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喂养小猴,而这只鸽子则一直与其相依相伴。

EG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2月26日,照片上一只出生26天就被妈妈抛弃的小苏门答腊虎依偎在一只 5个月大的猩猩身上,后者也被猩猩妈妈抛弃了。

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观点,他说“当我们在动物的各纲,从本纲的初等代表者研究到高等代表者(如昆虫类之蚁、黄蜂、蜂;鸟类之鹤、鹦鹉;哺乳动物之反刍类、猿、人)我们便会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不仅使我们得到伦理的萌芽的自然的起源之一个不可否认的凭证,而且也把更高的伦理感情的自然起源之凭证给了我们”

动物本能说的根本错误是抹杀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而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5.情感欲望论

道德是满足人的情感欲望而诞生 商鞅、韩非:“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爱尔维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

费尔巴哈“在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6.需要论

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 A.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

古代人们从事采集活动、渔猎活动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在此过程中,原始人群当然要发展一些交往方式,包括分工协作、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分配关系等。——这种交往当然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否则无法顺利进行。——这些规则无论是什么性质,总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这就形成了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交往规则和道德意识。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动物不对任何东西产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关系范畴实际上是以一种理性意识为前提,这表明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交互作用,并且能意识到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从而把自己置于一种相互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且可以改变这种结构。比如社会关系结构,伦理关系的性质,对此,人们都可形成一种意识。

B.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更加深化和复杂化。

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发生了两次大的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同时,人们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并不断复杂化,从而使人们的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需要处理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从而需要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而在文明社会的开端,也即奴隶社会,出现了另一次大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期,人类历史形成了一个轴心时代——即对人类的道德文化进行提炼总结升华的活动,并对道德观念进行了创制活动,对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产生了塑造性的影响。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形式反映世界,形成对对象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人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二)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 1.人类道德的萌芽。

人类道德萌芽于原始图腾和禁忌。原始图腾是原始人的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一般是以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而且在氏族与氏族之间的战争中,一些氏族被打败了,恐怕就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图腾标志,或者在氏族融合过程中,图腾也有了融合性、综合性的特征。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 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含有与苗、瑶相类的南蛮意识“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象征”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

EG: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小种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其主体部分可能是一个叫华族的氏族。这个氏族以华(通“花”)为自己的图腾,也就是说,这个氏族信仰花的生命力。这对我们民族对力量的感知起到了塑造性的影响。EG: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组织叫做帝国,号称“中华帝国”,帝,实际是花蒂,它是生命力集中之所在。所以,花蒂被赋予了许多伟大的意义,如大、宏伟、高贵等。帝国就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另外,我们又知道,中华民族又称龙的子孙,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是由许多动物的特征综合而成,如蛇身、鱼鳞、鸡爪,还有说不清什么的头等等,这表明,中华民族曾经融合了许多小种族的血液,其图腾集合了许多小种族的图腾。这些图腾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什么是好的、高贵的、善的意识;

禁忌:则是人类在最初时期对有害于己的东西的联想性的感知。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法国人类学列维.布留尔的观点来说,这是由于原始的蒙昧状态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这种方式他命名为“触染律”和“互渗律”。——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与人类生存命运的联想性的联系。人类形成了对一些事情不能做的戒律和禁令。EG 直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还有许多禁忌。Eg 不能跨过火钳,不能践踏豆子等。这里反映了对生命的崇敬的感情和观念。Eg隔门槛不能递孩子,迷信传说孩子会成哑巴**儿童正月不许剃头,迷信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走亲戚看病人必须在上午去,忌下午晚上去**小儿取名,不能重家族中和亲戚中长辈名子的一个字**对老年人忌说七十三、八十四**击盏敲盅

2.人类道德的生成。

道德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次分化。人种学认为,原始人群第一次分化是使自己一分为二,即分成两个相互通婚而内部禁止通婚的胞族。婚姻形式采取过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分化有不断发展的倾向,于是各种规则被自觉地制定出来了,善恶、利害、祸福、荣辱等道德观念就形成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理智能力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因为人类在进行区别并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伙婚制。

这样就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

氏族出现了,氏族外婚产生了。这对伙婚制是个威胁。取伙婚制而代之的是偶婚制。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过着“暮合晨离”的生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不过,这种婚姻关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专偶制。

3.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就是一个由原始群体的禁忌到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规范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道德意识逐渐自觉而清晰起来的过程。道德文化只有在经过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所以,人们的意识还有很浓厚的混沌色彩。那时的道德意识表现为禁忌或者各种禁令,有着各种原始思维的特点,直接而且感性;而到文明社会,人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们就能从理性的角度,判断、推究人们的生活而言的“好”“对”,以及人们的心灵品质如何达到一种“优秀”状态。它们是一种普遍道德规范体系,也是一种系统的道德教化的理论与实践。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1.基本特征:(1)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共同劳动,相互帮助。(2)道德观念贫乏、直观、含混(3)道德调节的狭隘性、俭朴性、外在性和权威性。2.历史地位:(1)积极方面:

A.虽然还很简单和幼稚,但它以维护部落、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B.虽然凭借的只是习俗、传统和长者的威信等,但它当时所具有的力量权威,却比后来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更为强而有力。C.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部落氏族道德风尚的感染和陶冶下形成的为公共事务无条件地承担义务,以及所表现出的正直、诚实、刚毅和勇敢等纯真质朴的美德,同氏族的人相互帮助、照顾和保护等行为,都是很值得赞美的。

(2)消极方面:A.血族复仇的义务 B.食人之风 C.血缘群婚的长期存在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主要内容:(1)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其所公认的道德要求(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2.基本特征:(1)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同时又是从原始社会的淳朴道德顶峰的极度堕落。(2)这两个社会的道德成为了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道德和金钱道德

从资产阶级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个人,挣脱了宗法制度的约束,成了独立、自由的人,当然,工人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资产阶级又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尊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原则相联系,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待人接物、处世处己的价值恒尺。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所谓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

这一观点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道德堕落的情形,或者说,社会发展必定以道德堕落、腐败为代价,社会发展要由“恶”的势力来推动。这种观点自有其深刻之处。但它不是科学的观点。——卢梭是典型:他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加深和道德的堕落:“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海水每日的潮汐经常受那些夜晚照临我们的星球的运行所支配,还比不上风尚和节操之受科学和艺术进步的支配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德性也消失了”

这种观点:深刻的地方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由人的恶劣的情欲和贪欲来推动,因为每个人都是为着自己的目的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的。所以,在采取了私有制之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甚至残酷的战争时有发生,人们的贪欲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行为确实与此有关。但是由此得出社会发展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普遍结论却是片面的。

原因:1.他们没有看到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革,更没有看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将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犯了非历史主义的错误

2.把道德这个包含有众多层次结构的负责社会现象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只把道德归结为一种利他主义的品质,从而误认为某些道德品质的失落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堕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崇拜的实际上是远古的淳朴自然和缺乏主体意识的道德风尚。

3.把某一时期、某些阶级或某些人的道德堕落说成是人类全部道德、整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堕落。

二、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独立完善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看到,道德逐渐取得独立的学科形态,并对自己的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且道德思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它就能更好的推动社会日渐合理,个人日渐独立完善。

——个人独立的意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道德思维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思考,才能确认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平等权利和道德资格,——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生发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而对社会来说,我们的道德思维对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进行衡量,为社会管理规范、社会法律规范进行正义价值的奠基,也为社会基本善的分配制定正义的规则。

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生活领域越来越广泛,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和深化,所产生的道德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道德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作用;——我们现代的道德调节方法也不断完善,因为可以更为广泛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日益丰富了。相比于古代而言,伦理学的类型大大增加了,并且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态。在古代,伦理学的类型一般是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但现在,发展出了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各种应用伦理学。出现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

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个体的道德意识也日益细化和深化。比如:道德规律意识、道德动机意识、道德效果意识、道德评价意识、道德涵养教化意识等。这的确表明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评价道德进步的标准

1.主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进步,要在主体身上来寻找标准,因为,道德是对主体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衡量和评判。主体的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是否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及其性质,就是他是否有道德的标准。

2.客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道德的标准存在于已经发生的行为过程以及行动的实际后果上。换句话说,效果好不好不能用动机是好的加以辩解。

3.主客统一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有进步

一方面看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是否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其性质相互适应,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伦理范型必须体现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比如:当代,如果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然是有尊卑等级秩序的,那一定是腐朽落后的。

二是看这个时代的道德价值原则是否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人道尊严的理解,是否促进社会朝着更加人性化方面发展;

三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持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是否反映了这些要求,人们是否在这方面形成了相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美德。

以上三种观点,的确都说出了道德进步标准的某些方面,但尚未推论到深处。我们认为,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最终极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

分两个方面:(1)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应该同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因此道德进步的归结性标准是生产力标准(2)生产力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组成,所以其核心是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就包括道德素质。

四、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从总体趋势说,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从原始社的非阶级道德——阶级道德——共产主义社会的全民道德)

2.从阶级社会这个特殊阶段来说,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杠杆。

3.从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说,道德的发展是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任何社会道德都有善恶对立,善恶矛盾冲突在特殊情况下还会相互转化。)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经济关系的变换引起道德的变化。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以“拾金不昧”为例。若拾金者是比尔盖茨,他会毫不犹豫的将钱拿出去,因为他没有必要去要这些钱。而如果是一个父母双亡、生活困难的人捡到这样一笔钱,他一定会犹豫、会挣扎。也就是说他的经济基础影响到了他的道德行为。因为道德是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道德面前,个人仍是会衡量利益再做结论的。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既然是用来约束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就必须不能脱离与社会生活而存在。在社会中并不是北大的学生一定比河大的学生有道德,并不是奥迪车主一定比奥拓车主有道德。社会中的道德已经不需要像哲学理论中那样的看不见、摸不着了,它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实像的转化。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都是有道德的体现。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二篇:简论道德的起源

简论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这一概念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产生固定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记事符号等,而且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也很少会有联系和交流,所以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只是暂时性的和小范围内的,并不会发展成为长久的或有较大影响力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或认可的道德观念。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一定数量的人们会聚居在一起,来寻求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以获得生存,但是因为原始社会的资源匮乏,人们所获取的赖以生存的资料大多来自自然生长的动物和植物,而非人类利用工具后天加工而形成,所以每个人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来源其实是相当和有限的,不存在你多我少,你强我弱之类的情况。每个人事实上都是平等的,各种资源和财产也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类作为一个原始部落中的一份子而活,平等的享受部落所拥有的各种物品。

此时的人类社会可以说不需要有道德的存在,完全凭借一些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当中所得出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完成对整个群体的有效控制,这些知识和经验大约就是我们所称谓的约定俗成。而当人类的大脑开始逐渐进化,开始逐渐思考,形成一些无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意识的时候,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就开始瓦解了。通用语言和文字,定型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符号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劳动工具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器械来代替自己的双手进行工作,从而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进而解放了自己的大脑。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人类用于劳动的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而其节约出来的这些空余时间就会被人类利用来进行思考和感悟。私有制开始逐渐在原始社会中产生,原先大的族群开始分割成为一个个较小的群体,而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原先稀缺的资源便会逐渐变得丰富,个人所持有财产的多少也不再取决于群体的团结协作,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存所必须的食品和物品,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显现了。有力气有智慧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体力较弱或智慧较为缺乏的人就会得到较为少量的财富,人类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平等的生活,而这种不平等的生活就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所扮演角色和地位的差别。

由于工具的产生和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走向了文明社会。此时长久以来一直起着平衡功效的约定俗成便不再能够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进行束缚,一个社会团体之中的人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领导者或者领导机构,来实现对有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社会大团体的管理和平衡,而这个领导者或者这个领导机构进行管理所需要依靠的就是道德的维系。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条文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字的确定,而道德则是没有实际形体,以一个虚幻的概念的形式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群体中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及资源持有多少者的差别,而生产力在不断的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群体之间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地位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向加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道德在天长日久中逐渐产生了。

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这便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束缚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正是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够进行平稳的前进和发展。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功不可没,道德与生产力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促进,相互磨合,并且最终获得了共同的进步。

第三篇: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一)原始农耕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 生:形状不一样。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生产方式)

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

师: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

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以上,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这些遗址以及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史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也应用而生。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

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但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探索与争鸣P5

1、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帮助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小结: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出现。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的起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神话传说以及考古资料中,我们找寻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神话传说以及遗址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中国文明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状态。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中华文明在发展的历程中。

第四篇:汉字的起源 教案

了解汉字

1.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生来说汉语写汉字,这是一种天然的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过程。但是,同学们,你们真的了解汉字吗?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和母语环境,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十分困难的图画而已。这个被称为最难学习的文字,你对他了解又有多少呢? 所以,今天的开始,让我们了解一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神奇文字吧。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唯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文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结构严谨的方块字;汉字分化同音词的能力强;(汉语拼音一共有 63 个,声母有 23 个,韵母有 24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16 个。大忌大计 既然 寂然)汉字具有超时空性。

3.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对汉族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各地语言不同,文字可懂。)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4.汉字影响到国外,尤其东亚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联合国六大工作文字之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文字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ー。股商的甲骨文,距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由此可以想到,汉字产生的时间比这要更早。西安半坡遗址,距今有五六千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些规则的简单符号。同一时期,其他古代文物上也有类似符号,这些符号和古代汉字有一些相同之处,可能看作古汉字的前身。

2.我国历史上流传着汉字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说法,甚至把汉字神秘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字一般起源于图画。鲁迅先生说:“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萌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经过整理,图形或符号同语言中的词完全固定下来,并能够代表语言用来记事,这样文字就逐步成熟了。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可能是搜集和整理汉字的名人之一。汉字的起源上原始社会的图画和图形。3.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4.甲骨文指通行于股商时代刻写在龟甲鲁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异体字较多。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诉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撤、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構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辦认,变成了纯艺术品。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象形

1.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你眼中的火,水,日,月,山。2.教几个典型字。看视频。

3.游戏环节。拍苍蝇,精灵宝贝球。

第五篇:《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3.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一.导入:

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森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颗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面蠕动,便急忙拨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特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他只顾看着手里的甲虫,早把嘴里的甲虫给忘记了。

嘴里的甲虫终于憋不住了,它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液,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嘴里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中,然后洋洋得意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日后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请看达尔文的像片。„„

这只幸运的甲虫后来也被命名为“达尔文虫”。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达尔文以及他的“进化论”。二.走近作者达尔文。

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还有谁知道达尔文的有关情况? „„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教师补充:

达尔文本来是个神学论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创造的,物种时不变的。1835年,他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在途中他亲眼见到的大量事实与他原有的观点大相径庭,使他彻底跳出了神创论的旧范畴,把进化论置于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达尔文为人坚忍不拔,虚心好学73岁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对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物种起源》绪论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读一读,拼一拼,说说他们的意思。琐屑审慎趋向札记传布 琐屑(xiè):琐碎 审慎(shèn):周密而谨慎 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札(zhá)记:读书时摘录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传播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由作者自己写作。读完课文,请问: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 „„

主要写了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等 3.按照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么分? „„

第一段(1-4):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第二段(5-9):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四.筛选信息

阅读说明文,主要是能了解、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有关观点,要能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找到相关段落或句子,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拓展。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寻找或归纳。1.阅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2.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段中心句。

4.阅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写作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 „„ 明确:

1.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主要句子:

经过5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2.(1)我的工作即将结束,加上健康很坏,所以要早日出版。

(2)华莱士先生写了关于进化论的论文,促使达尔文要尽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句子:

„„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整的。

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4.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五.小结。

我们只学习了1-4段,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课文后面有个练习题,我们可后去探究一下,进一步认识达尔文的这种科学精神。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进一步体会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作者是谁? „„

《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

2.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观点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1)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2)说明书的内容、阐述作者对物种起源的观点。二.昨天我们主要运用筛选的方法,通过寻找相关语句,找到了达尔文提前发表的两个原因,并从中感悟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今天我们再来筛选有关信息。

1.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2.为了解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达尔文在第六自然段中提出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请问是什么方法?达尔文是怎样评价这种方法的? 3.分别找出第七、自然段的各两句中心句。

4.阅读第九自然段,归纳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有哪些。„„ 明确:

1.把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归为“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唯一原因是不合理的。2.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为给了解这个难题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导;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3.我把“摘要”的第一段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此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

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4.(1)物种不是不变的。

(2)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3)“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三.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看课文练习2,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表现作用。„„ 1.“当时”与现在相比较而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变化发展。“当时”一词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审慎谦虚的精神。唯一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两个词语同样体现了达尔文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2.经常,虽然不完备,这两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亲身实践的精神。

3.至少是可能的,这个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得出的,它强调了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和毫不动摇,表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坚定信念。

四.小结。

《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①马克思: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②恩格斯: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③李卜克内西: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喧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④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五.作业。

下载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

    《物种起源》教案3

    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五篇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 【案例呈现】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文档资料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

    1《物种起源》教案(最新)

    苏教版必修五教案浦培根 《物种起源》绪论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道德教案

    道德讲堂主持稿 ——灵武市杜木桥小学一年级1班 活动主题: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 活动时间:2015年3月19日 活动地点:一年级1班 活动对象:一年级1班学生 主 持 人:顾艳娇 一、活动......

    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与道德约束机制(上)

    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与道德约束机制(上)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资本主义起源有着双重的动力与道德制约机制。世俗化的消费欲望与宗教的禁欲主义同时发挥作用,而市场的运作也使其能够......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足球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特点、作用、起源与发展,以 及足球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对足球运动的场地设施以及规则的讲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