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第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能不能反映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某种愿望和精神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女娲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刚刚我们分析了几个神话故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炎帝、黄帝的传说。(板书)【师】:传说中,炎帝发明了什么?黄帝又发明了什么? 【生】:(看书回答)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神农教稼图”,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生下来时是牛首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打到猎物大家就饱餐一顿,否则只能忍饥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七十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燥湿、肥饶、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的发明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而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但是因为确切情况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之间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黄帝,他在成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围绕其展开,各种器物的发明权均归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神话与传说,神话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但必须指出,神话的内容决不是先民纯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存实践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传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并非完全虚构。平时我们把神话传说联在一起,不是区分得那么清楚。神话传说与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一方面,喜欢夸大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后世之人在叙述先世之事时,总是不自觉的加以增饰与夸大,神话传说经过人民耳闻口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话传说中有含有真实的历史,考古的成果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学生看书上13页小字部分)我们在利用神话传说的时候,必须进行分析,做到去伪存真。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说这句话时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炎黄二帝会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学生思考回答)

炎黄二帝由斗争走向联合,这就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师】:平时我们除了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外,还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有人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龙的传人》,风靡全国。同学们知道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和一段投影材料“闻一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龙的图形时说过的一段话”: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在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板书)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尧舜“禅让”的传说。(板书)请同学们看历史短剧:尧舜禅让。(学生课前编排,一学生扮演“尧”,一学生扮演“舜”,还有三位学生扮演各部落首领。)【师】:请一边看一边思考:舜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舜是怎样取得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很是温和,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这是一钟任人唯贤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禅让”制下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尧舜“禅让”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板书)【师】:禹为什么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呢? 【生】:因为他治水获得了成功。(板书)(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适当补充。)【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3)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禹是“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尧舜“禅让”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国家产生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

第二篇: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一)原始农耕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 生:形状不一样。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生产方式)

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

师: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

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以上,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这些遗址以及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史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也应用而生。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

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但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探索与争鸣P5

1、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帮助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小结: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出现。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的起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神话传说以及考古资料中,我们找寻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神话传说以及遗址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中国文明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状态。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中华文明在发展的历程中。

第三篇:子虚:海派中华文明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中华农业起源的基本概况,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 通过对有关中华文明的神话传说、考古发掘等材料的研读,初步学会从传说和考古获取古代文明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有关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研读,认识到传说和考古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两大主要途径。

2.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对比,懂得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相互佐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

2.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神话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孙中山对黄帝的题词和黄帝塑像。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的评论与形象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引出新课内容——“中华文明的起源”。

环节2:出示一组盘古和女娲的图片和文字,提出问题:从盘古和女娲的神话中

反映了怎样的远古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神话的一些特点,并能从神话中得到一些有关中华早期

文明的信息。

环节3:出示反映伏羲和神农传说的史料,提出问题:传说中的伏羲和神农时代的社会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理解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意识到神农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文

明时期。

环节4:出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典型文物,提问:当时的人有怎样的社会

生活?

设计意图:从考古资料中获取有关农业文明的信息,并与传说中的信息相互佐证。

环节5:提问:到底中国的农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

材“原始农耕”这一目。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的能力。

环节6:出示《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黄帝传说的内容,提问: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7:出示良渚文化的一组图片,提问:从这些器物中你可以得出那些历史信

息?。

设计意图:理解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与传说相映照,相佐证。

环节8:出示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的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墓葬反映的怎样的社

会现象?

设计意图:从考古资料中汲取相关信息,并再一次与传说相佐证。(出现了社会

分层和等级)

环节9:出示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有关“大禹是一条虫”的论述,提问: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对于传说存疑是必要的,但一味的怀疑未必是科学的态

度,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环节10:出示最新的发现新出现的2900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遂公盨,首句是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提问: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大禹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虽然不能确证大禹治水为事实,但至少在西周时期当时的人认为大禹治水是事实。深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

环节11:引导学生讨论:传说中的历史与考古中得历史信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传说中的历史与考古得到的历史信息可以相互佐证。

环节12:出示《中华早期文明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黄河流域

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并懂得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主体性。

环节1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知识,升华主题。

[资料附录]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

中山

2.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3.“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

以治天下。教渔猎。”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白虎通

义》

4.“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

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5.禹,《说文》云,‘虫也,从,象形。’,《说文》云,‘兽足蹂地也。’

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

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P63

教学说明

本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开篇,主要内容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产生和中华文明的起

源。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中国的农业

文明长期以来处在整个世界农业文明的先进水平。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茶叶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优秀产

品。农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在采集和狩猎时代,人类不能够生产

食物,人对大自然十分依赖;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开始

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材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展开了叙

述,神话传说虽然带有虚构的成分,但神话传说中也包含了重要的远古信息;大

量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文明的有力证据,也部分的证实了传说的内容,考古发现是先人生活的遗存,保留了大量的可靠的古代信息,但是考古信息主要是静态的,零散的,局部的,所以传说和文献的信息可以作为适当的补充。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教材知识的合理整合,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注重知识的生成是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注意的方面。因为中华的早期文明学生在初中教材已经有所接触,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有关中华早期文明的一些神话传说。所以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将神话传说的内容提前,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在逻辑关系上也使得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更加清楚。本课中,我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目的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新知识的生成。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也做了重点设计,通过图片和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在学史方法上注重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思想。

第四篇: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0、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第五篇:古老的中华文明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

第三课 古老的中华文明教学设计

唐邱学区 李晓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2.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重难点:在了解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久远,认识古老文明的灿烂,并为之自豪,为有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而骄傲。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展开情景对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本课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二、进行新课

(一)中华文明的开始

让学生看 P23 的图片,回答古老的中华文明从哪两个流域开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教师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始是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开 始的,所以我们说长江黄河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二)我的祖国多悠久

1.找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的树爷爷、美国的小朋友和日本的叔叔,说说这三个国家的历史。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提示,与美国、日本做比较,突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

教师:我们生活的祖国有过很长的历史,你知道哪些朝代?

学生:回答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 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教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国家长呢?没有。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分享一下知道的朝代故事。

三、回顾知识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她只是我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等下节课老师继续带领你们去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五、作业

向你的家人讲述我国经历的朝代和你了解的朝代故事。

六、板书设计

古老的中华文明

我的祖国多悠久

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

下载《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

    《绪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

    第一单元_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 1.有关人类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

    高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全五篇)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 (1)......

    12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合集)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巧设问题,学生探究;两种观点,对比分析;材料分析,情景再......

    2《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教学设计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教学设计 盐田河镇中心小学夏敏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亲情、乡情、......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程资源分析 神创论和进化论的观点,是可开发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两种观点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有效开发利用学生知道的相关内容,是调动学......

    《文学的起源》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语言、文字产生的过程。2.掌握三者产生的先后顺序和文学概念。【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文学、语言、文字产生的过程。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