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障儿家庭康复培训资料
智障儿家庭康复培训资料
卢灿勇编写
一、家庭康复的意义。
所谓家庭康复,是指残疾障碍儿童经过筛查评估后,且残障情况基本稳定之后,在特教专业人士的支援下,在家庭施以康复措施,以达到康复目标的一种康复形式。它是学校康复的基础,是残障儿童康复的重要途径。
家庭康复,对残障儿童来说,主要是早期康复。同时,即使进入了康复机构,乃至基本康复进入了普通学校,家庭康复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技能习得学校。家长对子女最富有爱心。因此,孩子康复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残障儿童的家庭。我国许多地方已有很多残障孩子基本康复,并进入正常学校读书,他们康复成功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伟大父母的爱心和家庭亲人的心血。
家庭康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有利于普及残障孩子康复的做法,它对于大面积抢救残障儿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开展家庭康复应注意事项。
1、家长要有积极的心态。
一般来说,家中有个残障孩子,家长总会蒙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的情绪、态度,对自己孩子接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康复、心理变异及成长与前途。明智的家长,一般都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进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愿意为孩子提供金钱,到愿意为孩子奉献时间。他们对孩子康复充满希望,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
2、家庭成员的态度要一致。
家庭康复,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应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家庭事务上和经济上;在康复训练时提供力所能及的监督与帮助;在精神上时时处处给予鼓励。有专家认为,家庭成员都经常鼓励孩子和参与训练,这是残障孩子家庭康复成功的秘诀。
3、寻求康复机构和特教专家的技术支持。
残障儿童的康复工作,技术要求很高。而专业的康复机构和专业人员可以对家庭康复提供咨询指导、康复示范、康复信息、康复器具和康复经验等。
家庭康复有了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支持,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失去了这一支持,即使能康复的孩子,也可能多走很多弯路,耽误了康复的效果和速度。因此,在家庭康复中,家长必须主动与康复机构和特教专家取得联系,必要时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培训。
三、智力障碍致病原因细解
1、组氨酸尿 一种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组氨酸酶缺陷引起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患者尿中组氨酸浓度增高,尿中除组氨酸外,尚排出咪唑丙酮酸等组氨酸中间代谢产物。可能发生语言障碍、惊厥、共济失调、发育迟滞或智力落后。
2、Rh因子不一致
Rh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因子。如母与子的血液中的Rh因子不一致时,可引起胎儿血型不合,以致发生溶血。其后果可以导致新生儿贫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重者则出现智力落后。
3、甲状腺机能减退
由于血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致使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减慢。若始于胚胎期或新生儿期,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智力落后、听力语言障碍,严重者致聋或出现“呆小症”。
4、苯丙酮尿症
一种较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简称PKU。患者肝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致使苯丙氨酸及其中间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在体内蓄积过多,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脑萎缩。智力低下是本症最突出的表现。
5、脑积水
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致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积聚过多。此病也是造成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6、胡尔勒氏综合症
亦称为“脂肪软骨营养不良”。一种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的代谢缺陷症。表现为体内酸性粘多糖代谢异常,使过多的酸性粘多糖沉积于各种结缔组织和器官中。其症状是小儿舟状大头、眼距宽、脊柱后凸、尿粘多糖类物质增高。有的患者智力低下。
7、癫痫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此病因重者可造成婴幼儿不同程度的智力损伤。
8、蛋白质缺少
人体对蛋白质摄入不足。孕妇怀孕时营养不良或婴幼儿不恰当的喂养,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吸收不良,以及患病时蛋白质丧失或先天不足和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导致蛋白质吸收障碍。机体蛋白质缺少可能造成病理生理状态。严重者可致大脑营养不良,智力受损。9、21—三体综合症
一种最多见的常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这类病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7,+21,(染色体总数为47,与正常的二倍体“46”相比,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患者的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均有障碍,大多智商在25—75之间。
10、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综合症 一种以隐性遗传方式出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肥胖、生殖腺发育不全、多指(趾)畸形、视网膜病变等。
11、胎儿酒精中毒综合症
一种由孕妇酗酒而致胎儿生长发育受损的综合症。患者有酒精中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发育障碍及颜面异常、智力低下等表现。
12、脑蛋白质营养不良
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脑蛋白质有弥漫性髓鞘形成缺陷。小儿初生时正常,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精神和智能发育障碍,常有视力障碍、惊厥、癫痫发作、神经和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语言障碍、智力落后。
另外,还有新生儿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小儿发育期环境剥夺、感受剥夺都可造成智力落后的出现。
认清患儿智力落后的致病原因,是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的前提。接下来就是在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应把孩子送到专门学校做正规的筛查,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入相应的学校接受生活适应、体质训练和实用语数方面的教育。让孩子能生活自理并自食其力,了却家长的担忧和苦恼。
四、智力落后的分类。◆ 教育界分类祥解
1、临界智力落后
一般指学习和社会行为低于一般年龄标准,智力活动能力介于平均水平与落后水平之间者(智商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在我国泛指智力、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长期不佳,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少年儿童。该类少儿约占学龄儿童的10%左右,在特殊教育门类中属于“学习障碍”学生,即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差生”、“后进生”。由于普教工作者缺乏特教的筛查、推荐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致使大量的“后进生”痛失借助特殊教育手段从而实现有效“转差”的大好良机!
笔者也借机呼吁:广大的普教工作者们,对班级里存在的“差生”,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定要推荐家长带孩子到特教学校进行筛查或做教育诊断,并根据筛查结果给孩子编制一份转差《个别教育方案》。力争在特教工作者的指导下尽快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2、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在50—70之间,无明显可见的病理表现,幼儿期不易发现。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上得到发展:⑴通过教育掌握小学的文化课程,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⑵通过教育学会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以在社区中独立生活。⑶通过进行职业训练,到成年时能部分地或完全地自食其力。
3、可训练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介于30—50之间的儿童。幼儿期即显现出严重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障碍。实用技能不完全,但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但阅读和计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很差,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通过训练可达到:⑴生活自理。⑵在家、社区和学校保护自己免遭危险。⑶能适应家里或社区的社会生活。⑷在别人监护、帮助下做些杂务。智龄发展极限约为7—9岁。
4、需监护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在30以下的儿童。表现为适应行为差,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往能力差。只能接受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训练,几乎无学习能力,终生离不开别人的看护和监督。
五、智力落后幼儿的家庭早期康复
对于家中有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家长不要悲观,也不要失望,更不要无病乱投医。应该面对现实并借助特教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幼儿期的家庭早期康复。大量事实表明,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早期干预,对孩子实现不同程度的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智力落后幼儿早期干预的理论和具体操作过程。
1、大脑的可塑性与儿童蕴藏的巨大潜力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而且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但是这些细胞的功能,却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细胞零落分散。一个个零落分散的脑细胞是不可能具有功能的,因而刚出生的婴儿其头脑还是一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刺激的增加,婴儿大脑的神经细胞会逐步集合起来,像桥梁似的一道道突起。在这个时期,大脑的功能与外界刺激是紧密相连的。哪一方面的刺激最有效,哪一部分(相应部分)脑细胞的突起与联系就更好,其功能的形成也更好。此外,一般认为,3岁以前是脑细胞功能形成时期,5岁以前儿童的大脑重量也增加到成人脑量的85%。在这段时期,大脑开始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对刺激辨识、记忆这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功能,而后逐渐产生思维、意志、创造、情操这些大脑的高级功能。
正是因为人刚生下来时毫无能力,脑子几乎是一张白纸,其功能的形成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所以可塑性极大,蕴藏着无限的潜在能力。孩子将来到底会有多大的能力,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在这张纸上下多大功夫,怎样下功夫。如果尽早有效地利用6岁前脑功能形成最佳时期,有效地给予科学地刺激训练,无疑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提出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康复的科学理论依据。
2、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早期康复措施
⑴家长应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或培智学校)去接受初步的检查和智力筛查,借助以往病历及筛查结果确定教育类别,建立康复信息档案。
⑵请特教专业人员为孩子编制一份《家庭康复个别方案》 ⑶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由特教工作者提供定期指导的早期教育训练。⑷为孩子购置必要的学习训练用品。通过游戏、观察、讲故事等多种活动,简单性文化知识、音乐、美术和律动等教学及医疗矫正措施,丰富孩子的认识,发展其语言技能和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使其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初步的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自我保护意识、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孩子以后进入理想的小学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3、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康复技术支持热线:***
0557-7028873
第二篇:智障康复家庭训练
智障康复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0-28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亲爱的家长: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靠背的椅子;
让孩子多练习提重物走。
第三篇:智障儿家庭童康复训练(写写帮整理)
在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艾比布拉。阿布力孜 10090520119
特殊教育 目的:智障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需要很多的帮助,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发展该方面的技巧与能力,通过患儿在有指导下的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以实现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
更衣作业训练:正常孩子约在一周岁时开始配合穿衣,如将脚伸出穿鞋子,胳膊伸出穿袖子。约在一周岁半时开始有意识地脱鞋、脱袜,两岁时会脱宽松的衣服,3岁时能穿上宽松的衣服。5岁时除了困难的步骤如系鞋带,一般能够完成穿脱衣服的动作。脑性瘫痪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穿脱衣服常很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耐心对患儿进行更衣训练。
1)更衣时的体位:在对一个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更衣训练时,身体的体位很重要,因仰卧位时易使患儿身体僵硬、后挺,增加穿衣的难度,所以,在给此类患儿穿衣时,可采用侧卧位或让患儿爬在治疗师的腿上进行。也可让患儿采取坐位,或让患儿坐于墙角,以帮助其保持髋部屈曲,身体前倾,而由患儿自己完成穿衣动作。用做更衣训练的衣服要宽大、简单容易穿脱。训练时可利用辅助用具或给予一定的帮助。多利用胶带、拉锁或按扣来代替扣子、带子。尽量鼓励患儿自己做。2)更衣训练的方式:因脑性瘫痪患儿障碍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宜采取统一的训练方法,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有一些原则应该遵守。如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宜先穿偏瘫侧。应将衣物放在患儿能看见或易取到的地方。如上肢有屈曲痉挛,应先对上肢进行缓慢的牵伸,然后再将其带人衣袖内。遇下肢伸直痉挛时,治疗师可将双手置于患儿的下腰部并轻轻用力,使其上身前倾,髋、腿屈曲,然后,再进行衣物的穿着。对于经常将衣服穿倒或穿错左右鞋的患儿,应在衣服或鞋子上做其能够识别的提醒标记。必要时,可使用辅助用具或对衣服进行改良,如用松紧带代替裤带,尼龙搭扣代替纽扣等以提高患儿在穿衣方面的独立能力。
进食作业训练:进食是孩子最先发展的、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之一。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的进食技巧并不需要特别的训练而逐渐增强。他先学会用唇、舌吸吮与吞咽液体,然后,学会撕咬与咀嚼固体食物,用手将食物送到口中,早期的吸吮反射随着学会控制进食活动而消失。进食动作的完成依赖于头部、躯干、上肢的协调动作与坐位的平衡;手、口、眼的协调动作;伸手、抓捏、分离的动作;咀嚼、吸吮、吞咽等下颌、口唇、舌的协调动作。脑性瘫痪患儿常因缺少口、舌、头、躯干的控制;坐位平衡差;手—眼不协调,不能将食物递送至口中而导致进食困难,帮助患儿尽早发展进食技巧特别重要,因为,良好的营养是健康与生命的保证。1)进食的体位:进食应采取坐位,髋关节屈曲,上身前倾,避免头后仰,保持坐位稳定,食物应来自于身体前方。
2)帮助控制口部功能:可以通过下颌控制技术以改善患儿吸吮—吞咽反射,吃手中或勺中的食物,或从杯中引水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手置于患儿下巴处,用手指对下巴施以柔和而沉着的向上推力,且保持一段时间。但随着患儿口、舌控制的改善,需逐渐减少对下颌的控制。3)纠正流涎:经常性地用手指敲击或轻叩患儿的上唇数次,向左右侧方轻轻牵伸唇部肌肉,帮助患儿的闭嘴活动。
4)增加唇、舌的力量:在上、下唇处放上甜性食物,患儿伸舌舔食。也可将粘性食物放在患儿门牙的内侧和腭后部,让其舔食。先从需要咀嚼的固体食物开始,以帮助改善患儿下颌与口部运动的发展,但应注意的是:如果患儿不能控制住伸舌活动,不宜做此类活动,以免加重伸舌情况。
5)增加咀嚼能力:为了帮助患儿学习咀嚼,增加咀嚼能力,可放一小块硬性食物于患儿一侧的牙齿之间,用下颌控制技术帮助其口部的闭合。为了激发撕咬动作的出现,可选择细长的厚片食物,患儿撕咬时稍用力往外拉,或在牙齿上磨动食物。
6)控制伸舌:一般来说,下颌控制技术,可有效控制伸舌,但有时并不足够,治疗师可用一根头部浅平,边缘圆钝的勺子对患儿的舌头施以一定的压力,以阻止舌头外伸,使其能更好地使用双唇与舌头。7)饮水:饮水与吃饭一样,也是一项涉及全身的活动,身体姿势非常重要。脑性瘫痪患儿如从普通的杯子中饮水,势必要将其头部后仰,这样的动作会引发非控制性的躯干后伸僵硬而产生呛咳。因此,在训练脑性瘫痪患儿学习饮水时,应采用带缺口的杯子,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训练的开始可选用稍稠些的液体,如酸奶、稀饭等,以减少由于液体流动过快,患儿不能有效控制吞咽动作而产生的呛咳。当患儿握持杯子困难时,可以改进杯子或使用固定吸管。8)自我进食:自我进食除了需要口、唇、舌的控制外,还需要坐位下的头部直立,用餐具舀起或夹起食物,将食物送至口中,因此,在开始自我进食训练之前,就应鼓励患儿玩耍时,将手中的玩具递送至口中,如果患儿不能用手拿住餐具,可以将餐具固定在患儿的手掌与手腕部,也可采用宽柄勺或粗柄勺等。当肩、肘活动范围小,手够不到嘴时,可用长柄勺或叉子,并注意变换勺柄的角度,使之容易将食物送口中。当脑性瘫痪患儿动作不稳,不能准确拿取食物时,应想法加重盘子或固定盘子在桌上使之能进餐;根据患儿手功能障碍的情况改善勺柄,可制作回旋柄或长柄的勺,以保持勺常于水平位,以使食物送到口的途中不易漏。
用厕作业训练:通过用厕排泄训练可帮助患儿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干燥,它对患儿独立与尊严的发展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正常孩子进行用厕训练的年龄受地区、习惯、穿着衣服的类型、家庭帮助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到了2岁至2岁半时,多数孩子通过训练能保持衣裤的清洁和干燥,即使不进行训练,孩子到了4岁,也能够保持衣裤的清洁和干燥。而脑性瘫痪患儿排泄动作的完成依障碍的程度不同而不同。脑性瘫痪患儿的排泄训练十分重要,内容包括人厕前后的移动运动,脱、穿裤子的动作,坐到便器上的动作或下蹲动作,便后用纸的动作,用水冲洗的动作及洗手动作。厕所墙壁上应装有把手,坐便器要求一定的高度或者用椅子式便器,手纸要放在方便患儿取到的位置。
1)用厕训练的时机:具备膀胱、直肠的控制是保证用厕训练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孩子小便时一次能排尿很多,说明他已具备足够的膀胱控制能力和排尿意识。此外患儿还要具备足够的理解与合作能力,从智力上达到用厕训练的水平,同时患儿还要能够移动自己,能蹲或坐在凳子上。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患儿已具备了自己用厕的条件。2)排便体位上的选择:孩子必须具备头部和体位控制,能用臀部坐住,膝部弯曲并分开,两腿平贴于地面才能独立坐于便器上,因此,适当的排便体位将有助于用厕训练取得成功。可将便器置于木盒内,或墙角,或三角椅内,此种方法可有效地帮助患儿保持双肩及双臂向前,髋部屈曲,提高其坐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定时排便:唯有定时、规律的排便才能将用厕的训练引向成功。当患儿坐在便器上时,要让其明白坐在便器上的目的,不要同时给他玩具,以免分散注意力。
第四篇:儿保培训资料
儿保培训资料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流程
(一)、出院后一周内(家庭访视):
1、询问一般情况: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预防接种和先天疾病筛查情况。
2观察家居环境,进行体格检查
3、指导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和常见疾病预防
(二)、满月~6岁:
1、询问两次随访发育和患病情况
2、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评估。
3、健康指导:包括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生长发育、疾病预防、预防意外伤害和口腔、视力保健
4、健康问题处理:发现营养不良、贫血、单纯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异常、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三、服务注意事项:
1、要有独立儿保室(>12㎡)和开展儿保服务所需基本设备(体重称、身高计、皮尺等)且要能正常工作。
2、按照《福建省儿童系统管理指导手册》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儿童健康管理。
3、加强与托幼机构的联系,取得配合,做好儿童的健康管理。
4、加强宣传,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5、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6、筛查出新生儿甲低、苯丙酮尿症及其他遗传代谢疾病,应注明和追访,及时纳入高危儿管理。
7、喂养方式的理解:
(1)母乳喂养:只喂母乳,不加任何其他食品,但允许有医学指征的情况下,另喂药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2)混合喂养:指婴儿在喂养母乳时,还喂其他乳类及乳制品(3)人工喂养:无母乳,完全喂其他乳类、代乳品。
8、听力: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进行听力筛查检查时应避开视线,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予不同强度的声音观察孩子的反应,大致估测听力正常与否。
9、佝偻病诊断:症状(夜惊多汗、烦躁)+2个以上体征。(如:枕秃、颅骨软化、方颅、肋窜珠、鸡胸、漏斗胸等)
10、发育评估: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的运动发育指标进行评估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通过的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11、营养不良的分类和评价,应根据年龄、身高、体重的三个指标来进行,特别对“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肥胖”诊断时,应注明按身高别体重的评价结果。
12、高危儿上报时应填指导内容且应切合实际,有些诊断“中度贫血”,2-3岁儿童仍填纯母乳喂养、血红蛋白Hb,仅测1次达100g/L就转归等、不规范管理常见。应上升至正常,且维持8周后下降才能转归。
13、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散居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四、数据获取的办法
1、新生儿访视率:
由公安、计生、妇幼(孕妇建卡)等部门获得辖区内的活产数;查看辖区内新生儿访视记录,统计接受一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数
2、儿童健康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
由公安、计生、疾控等部门获得辖区内的出生数;由妇幼保健院获得本辖区内儿童系统管理数;现场查看辖区内所有0~6岁儿童随访记录;辖区内应管理的0~6岁儿童数;随机抽查10份,核查记录的完整性和信息更新情况;电话回访核实记录的真实性
第五篇: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沈河启智)康复训练方法是实现智障儿童早日康复的保障。训练过程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体现和载体,训练方法是在康复训练中采用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训练中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一、体现全面发展,补偿缺陷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体现系统性,渐进性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个别训练,因材施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现强化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训练,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把游戏融入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实践,智障学生的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独立生活,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