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水意象与人物命运
红楼梦水意象与人物命运
摘 要: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认定水是万物之源,可以滋润万物。水这个意象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水意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接水意象和间接水意象,直接水意象主要包括甘露、红泪,间接水意象有:沁芳闸、潇湘馆、凹晶馆等。这些水意象承载了作者曹雪芹对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被作者赋予了含蓄的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具体说明红楼梦中水的意象,具体说明其暗含的人物命运,试从文本角度拨开迷雾探秘红楼。
关键词:红楼梦 水意象 人物命运
西方净土之上,有甘露、灵河,灌愁海;太虚幻境之中有万艳千红的酒茶;四合红尘之内,多是水做的骨肉,芙蓉出水般的女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似水流年之间演绎出了一部镜花水月的红楼梦。水意象,这个贯穿了整本红楼的艺术形象,联接起小说中一众人物的命运沉浮,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小说中众多水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水意象和间接水意象。
(一)直接水意象与人物命运
1.甘露浇灌下成长的精魂
作者在书中第一回写道:‚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是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甘露之恩让绛珠草延长了寿命,后来幻化成人形,‚只因为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才有了紧接下来的还泪的故事。可当泪尽后,债也跟着还完,泪尽之时也是缘尽之时。那绛珠草化身的黛玉也断无继续留恋尘世的道理。
第一回合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决定了黛玉宝玉之间故事发展大的框架。在这个神话中男女主角都是仙人,免不了要受众多条款的约束,而绛珠草私自动情无疑是违背了规则,任何时代,任一世界违背了规则注定要付出代价。第二,在第一回中作者又设计安排绛珠仙草换化成人形后终日游于离恨天外。离恨天,本为佛教中的一个世界,后来人们常着眼于离恨二字,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比喻男女间抱恨,长期不得相见。作者有意设置这一情节,再一次暗喻了两人之间的情爱不得善终的结局。
‚林颦卿者,……花处姊妹从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得其媚而不能的其秀,香菱有意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1]。‛不错,宝钗、探春、湘云她们都是大观园中的俊俏佳人,有着不可轻视的个人魅力,但作为绛珠仙草化身的林黛玉,受过甘露的灌溉,比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孩子多了一份灵气、平添了一番清韵。
当然黛玉的诗性、她的脱俗让她与园子中的很多人格格不入。丫头们觉得她心眼小又刻薄,成天哭哭啼啼无事生非,是个难伺候的主儿。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时无意撞破两个丫鬟的对话,在被发现后宝钗及时将罪责推脱到了黛玉身上。红玉当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风声,怎么办呢?‛这样看来,精通人情世故的宝姐姐确实是老少皆宜,只是翻遍全书,却没有黛玉卖乖献媚的片段。事实上黛玉除了在与宝玉爱情上面的斤斤计较外,生活中的小心眼,也不过是图个口舌之快,性情中人是想什么说什么,真正往心里去的事情倒没有几件。相反在贾府的众多主仆关系中,黛玉和紫鹃是相处最好的。平儿干练忠心,也时常会被王熙凤贾琏拿来煞性子;宝钗对莺儿很好,可惜再好也有上下之分,她可以对府中的姑娘丫头们亲热,但自己的下人却难得见她一个笑脸;要说怡红院中的怡红公子,他倒是经常姐姐妹妹的乱叫,可连袭人亦被他踹过。黛玉却是一句重话都没对紫鹃说过,从头到尾,她是拿紫鹃当真朋友来对待。她对人的真诚,已远远超过大观园中其他任何一位小姐。
2.水意象之红泪
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中,红色大概是最美的色彩。过年家家户户贴的春联是红色;要结婚了,新人发的喜帖是红色;那些牵线搭桥的媒人被称为红娘„„人们对红色有着独特的情感,到了后来红色又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红颜” “红妆” “红袖” “红粉” “红泪”都有着与女性密不可分的关系。红楼梦中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子。绛色就是红色,珠呈圆形,是泪的形状,是红色的眼泪,也是血泪。红楼梦第一回写道,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脂砚斋在旁批到:‚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明确指出‚绛珠‛就是‚血泪‛。
红楼梦中,不止一处提到血泪。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所做葬花吟中有‚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第二十八回,宝玉、蒋玉菡、薛蟠三人聚在一起吃酒,宝玉在席间唱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第五十回,咏红梅花得“红”字李纹所作:‚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以血泪比喻红梅。第七十回黛玉的《桃花行》中也写到:‚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与胭脂、红花相近颜色的就是血泪了。第七十八回宝玉为晴雯撰写《芙蓉女儿诔》时,也是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再看贾母赐予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也可以做子鹃来看,就是我们常说的杜鹃。杜鹃啼血是血泪的文化意象之一,自古就有“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说法。从这个名字,我们不难想象到,黛玉最终的不幸结局。
(二)间接水意象与人物命运
1.潇湘馆的血泪意象
潇湘,在今天的湖南。湖南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荒僻之地。北宋词人秦观被贬郴州之时写下《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流露出无限凄愁意绪。黛玉所作七律《秋风听雨》中有:“人世几多回首处,梦依百度忍别离。今朝哽咽同谁泣,泪比潇湘汝可知?”。另一首《感潇湘》中提到“浮云一别两相忆,流水十年惟愧忧。”“执手未有三生意,自在飞花随水流。空聚首,空聚首,新愁旧怨几时休。”也俱是行云流水的无奈感怀。潇湘馆,结合了潇湘的相思离愁,成为红楼梦中另一处重要象征。
林黛玉号潇湘妃子,住的是潇湘馆。潇湘馆竹叶繁茂,书中描写到:‚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翠竹四季常青,不与群芳为伍,正如林黛玉不喜脂粉,清丽脱俗的形象。湘妃竹源于娥皇女英,她们得知丈夫的死讯之后,在湘江边日夜痛哭,眼泪落在竹子上,就有了著名的湘妃竹。潇湘妃子,湘妃竹,二者之间其实是互通的。第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初建,探春给林黛玉想的雅号是这么说的:‚当日娥皇女英洒泪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完了‛。潇湘妃子,暗含着相思与别离。‚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黛玉、紫鹃、潇湘馆,都是血泪的象征,暗喻这位才女红颜易逝的悲剧命运。
2.凹晶馆联诗透露出的悲凉命运谶语
《红楼梦》中,有两处命名别致的屋舍:凸碧堂,凹晶馆。凸凹二字历来鲜有作为轩馆之名,放在这里,不仅不落俗套,却更加体现了它的独特蕴含。第七十回中这样描述到:“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曹公充分发挥联想,将字形结构与山水特点相联系,创造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庭院建筑。在这些特别的建筑里,上演着特别的故事。“黛玉葬花、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杜撰芙蓉诔,都是美景哀情,悲凉之雾早弥漫其中了。连宝黛爱情的欢乐,也总带着一种秋天的萧瑟,如连绵不断的秋雨,缺少一些明朗的颜色。[2]”
根据曹雪芹原意,凹晶馆联诗应是贾府衰败前的最后一个中秋夜,烈火烹油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从这一次中秋夜宴,我们看不到往日的热闹繁荣:宝钗宝琴不在,李纨凤姐病着,夜宴上也少了平日里的把酒言欢,除开贾母兴尤未阑,邢夫人、王夫人等人都有些倦意。凹晶馆联诗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表面欢腾的夜晚。黛玉湘云二人逃席至凹晶溪馆联诗。
书中写道:‚二人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那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天上的皓月,池中的水月让黛湘二人诗兴大发,商量之后,二人约定以五言排律的格式为准,用十三元的韵律。联诗之初还有点中秋的气氛,但越到后面,悲凉的情绪越重,以至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鹤影”对“花魂”,黛玉葬桃花,写桃花诗,吟咏葬花吟。整个大观园中她惜花、爱花、叹花,是当之无愧的花之精魂。史湘云自小父母双亡,由她的叔叔婶婶抚养到大,可是境遇并不好,只有来到贾府她活泼的天性才显露一二。第三十二回,曹雪芹借宝钗之口说出了湘云在史家的状况:“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第三十六回中湘云被家中人接走,临走前嘱咐宝玉说:“就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她的一生,就像一只来回迁徙的野鹤,一生都在奔波之中,难以安顿下来,可湘云又是豁达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出生的不幸就此消沉下去,大观园中有湘云的地方总是充满着一派生机。行云野鹤般自在洒脱的气度,在她身上也显露无疑。曹雪芹这样描写湘云:“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芦雪庵联诗中湘云也说道:“石楼闲睡鹤”,正应对了她前面的“醉眠芍药裀”的睡鹤之态。
“塘”与“月”相对又相依。《淮南子·天文训》中载:“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月是水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水凝聚的精华。塘很好理解,是水池的意思,无论是月还是塘,二者都与水相关。当湘云说出“寒塘渡鹤影”后,黛玉只接了一句诗,在这之前都是每人两句的联诗,黛玉突兀一句不能说她才尽,作者是想通过这种变化提醒读者“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特殊性,让读者把这两句诗与前面的诗做分开看。如果说前面的诗作与中秋,与凹晶馆相关的话,那么从这句起(后面还有妙玉的三十五韵),就不单单仅限于眼前的物象了,诗中隐含着重要的信息。这时的“寒塘渡鹤影”是借“寒塘”一词陈述大观园落败后的景象,偌大的一个家族,就像寒塘一般的死寂凄清,了无生气。白鹤,它代表着的富贵,权势也都成了过去式,剩下的也只可能是门可罗雀的冷寂;另一方面也是暗喻湘云的生命消亡。下一句“冷月葬花魂”,当一个庞大的家族失去了钱,失去了权,等着他们的只可能是一损到底的命运。“葬”这个词是上联中“渡”的程度的加深。“花魂”一词泛指的是贾府中众多女性,既有花之精魂的黛玉,还有桃花袭人,腊梅李纨等等,俱是“把芳魂销耗”。红楼梦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自己的缺憾。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毒;史湘云幼年父母双亡;贾宝玉作为贾府中不多的年轻小辈被众人寄予厚望,却不喜仕途;元春加封为贤德妃却不得自由;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经济大权,风光一时,还是被贾琏休弃;妙玉虽是官家小姐依旧靠带发修行的方式避祸。面对这些先天后添的不幸,好比水的不确定因素,不能预料,更无从选择改变。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跟着人物的喜怒走,感受他们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宁荣二府的败落中,体会小说展现的命运无端。红楼梦的主题不再延续寻常的中庸精神,设置一个完满的团圆结局。它不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处事不惊,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不称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中悲愤无可逆转。
第二篇:《红楼梦》人物名字与命运解析(一)
《红楼梦》人物名字与命运解析
(一)《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有一些红学专家说过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绝不是一提而过,人物的名字与命运是相连在一起,通过解释与考证是可以看到其中的原委的。这使《红楼梦》在写作中的高超技巧与现实意义,直接表现作品的内涵起到独到的作用。我也试图来理解一些人物的名字与命运,不专业,只是自己想到的而已,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三个主人公的名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位贯穿了《红楼梦》的主线,三人之间的爱情命运决定了我们对于《红楼梦》整体的理解。三人的名字间有一些联系,试看分解;
一、宝玉的名字各含“黛玉”、“宝钗”中各一个字;这说明宝玉与二人的关系,三人之间的命运密不可分。且“宝”在前,“玉”在后,而钗、黛的名字前缀也就说明的今后的关系。通灵宝玉与金圈的暗含似是人间姻缘,而玉的前生在世与空灵却似是证明前世姻缘,固此,宝钗必是宝玉的爱情暗含。而黛玉终究是梦中的一样的化影,与“玉”合在一起,只是“遇”,而非“缘”,那么这三个名字合在一起,前世的结果已经定了。
二、“黛”是青眉色的画,画眉,是一种暗色,青色是眉眼间颜色,以“黛”配玉即是一种暗色的表示,使之人物命运听起到就是一种黯淡,没有鲜艳的色彩,而且家庭的悲苦与寄人篱下,使之没有什么特别,而只是一种附属。似眼间眉黛是一样的,只是增色,不是主体,反映出黛玉的一生悲剧命运。颜色似有一种隐示。而“宝钗”中的“钗”是金色的叉,请容我这样解释。金色的耀眼与光照,一是显明宝钗的家庭地位与财富,是无可比拟的。另外,钗字一显出硬度,宝钗的遇事练达、通融与机心,也是名字所能一眼望穿的形象。
三、宝玉二名的巧妙在于既前生来源,又是今生奇巧,“玉”放置尘世间,变成“宝遇”,这一“遇”就使宝玉而成为真实之“宝玉”,而落于贫困之家,这一“玉”的成色就会很差。而口衔玉而诞,又说明其“玉”的来临。而“贾宝玉”的用法,是贾府中不多的三字名字,是否也是属于对于宝玉不同于污流,不龌龊于这个虚伪的男人中间的一个“混世魔王”。这样看来,三字的名字对于男人来说在红楼梦中是极少的,想起来的有甄士隐、贾雨村、柳湘莲等等几位,虽少但个个体现着不同的境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四、与“金陵十二钗”的点示,林黛玉与薛宝钗并列十二钗之首,这一点证明二人在书中的地位,其命运的环环相连,自上天似乎而定,而尘世间却又纠结在一起,二人才高絮咏。“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玉带高挂与名字相关之意,直接通未解之势。是一个空空的如也孤苦的悲离。而金簪虽作宝而埋,可是由于在雪中藏起,使之同样有悲惨的寒冷与冰凉。这也预示着宝钗的命运不是温暖。
三个人之间的名字、判词、字数、字意均是有所指,有所代,不得不佩服曹公文字应用之巧妙。《红楼梦》恰是未写好之时,就全盘在胸,我们得承认这是小说,写到这种有针对性的全盘,是不容易的。而所有的写法又转承暗合,实为大家。
四春的名字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大家都熟悉,实际上这其中我分析也蕴含着极深的意味。首先可以解读为“愿、应、叹、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试图的是解析这一意为,我们分别来解读:
元春:元是首,第一的意思,既表明了元春为大姐的身分,又说明的她的地位,她又是“妃子”,是贾家的风光一时的后台,作为娘娘,元春的受宠自然是贾家显赫家族的又一次证明。而“元”又可以理解为“怨”,从元春省亲既可知深宫'怨’,与亲人分离,有君主长幼之礼,没有亲情,没有团聚,孤身所怨。也衬托出元春日后生活的悲剧结果。自“元”而起,也是愿,就是希望,这种希望与“怨”重合,很有悲情。元春的每次出场都不是欢乐的场面。省亲时浮华的背后,元春也看到了“太过奢华”。另有,“大观园”本为园子,而园与“元”,但元春失宠,大观园也随之败落。
迎春:迎春,二小姐,是贾赦之女,性格软弱。唯唯事从,其命运主要以“应”为主,任何事情都表示同意,没有什么自主,没有什么主张,总是跟随。她在书中戏份主要以配为主,任何活动都有迎春的身影,可是很少见其有什么出众的言辞,她的性格决定着她的悲剧,嫁也孙家,中山狼,悲苦自有,困苦。全在“应”,答应,顺从,无法反抗。她既不会象黛玉去追求爱情,也不似宝钗富有心机,更缺乏探春的魄力。迎春是最普通的一种人,可是命运却在主宰她。
探春:探春,三小姐,赵姨娘所生。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由于是庶出,自然地位有所不同。探同“叹”,主要是叹惜,探春作事果断,雷厉风行,又识大体,既有原则,又有分寸,管理家务时相当有能力。可是,作为一种牺牲品,她被远嫁外藩,作为“和亲”的葬品,远离骨肉。她是庶出,不亲近赵姨娘,让人伤心。可是她的心何尝不想靠近母亲,可是地位、身分、白眼,让其受到多少不平。即连最后的外嫁,有人征求过赵姨娘的意见吗?啊,“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一叹三节,走走停停,预示着命运的不公与不平。
惜春:惜春,四小姐,是宁国府的小姐,是贾珍的妹妹。惜春脾性随和,可有时也刻薄,她在家中有地位,可是她的命运中却有暗含。因为,他瞧不起自己家中的一切,惜是“怜”,是“珍”,名字与其哥哥贾珍合为“珍惜”,这种“珍惜”却偏偏是宁府的荒淫与堕落,这一门不是乱纶,即是表面上的修道,是一群伪君子。惜既有挽救的意思,可叹的往事,也有回忆,还有伤感,想着过往的辉煌,自有惆怅。三春过后诸芳尽,看来春不在,一切都完。
以“春”为名,证明姑娘们青春年少,惜春常在,是不可能的,以“春”来去过渡至今后的秋、寒,让我们以胜芳去寻悲凉。
王熙凤:王府的少奶奶,贾琏之妻,也是世袭的继承者。“熙”本为“燥”也,也是吵之意,还有旺之意,以嬉戏之意。凤为百鸟之王,实为凤是雄性,而凰为雌性。从字面上来讲,熙本为旺相,是阳光的正面,从寓义讲这个人实为有能力,有活动,敢为,可以打成一片,在人群之独树一帜之人,而凤实为缺少之物,证明其在贾府的地位实属罕见,因为她既长房儿媳,又是当家二太太的内侄女,娘家也有势力。嘴快心机深,取悦于人,心狠手辣,实为不多得。有男子心机和风范,此一名后说书讲一同名男性“王熙凤”,惹来大笑,实是间接说明王熙凤的地位与。可惜的是,二奶奶不是男性,终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凤的不存在,熙之后必有伤,凤是少的,熙是多的,吵的,也说明这个人的矛盾与不安分。也可以看到繁华之后的一种表面,小说以王熙凤的出场及悲哀的芦苇卷身,葬身荒野,其实作者从名字上就取其深意。
下一次和大家共同分享史湘芸、妙玉、巧姐、李纨、秦可卿。
第三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
——袭人
前几年看红楼梦,不太喜欢袭人这个人物。觉得她没有晴雯的风流洒脱、桀骜不驯,是典型的封建女子的形象。不过,这次再读红楼梦,使我对袭人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想从袭人忠诚温婉,随遇而安以及她对宝玉的感情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袭人的忠诚温婉
在贾府这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家庭中,袭人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因为他是宝玉的贴身丫鬟而宝玉的地位又是在贾府中举足轻重的。更重要的是她忠诚温婉的性格让她在主子和下人们中间具有极好口碑。
她做老太太的丫鬟时“心里只有老太太”,而做宝玉的丫鬟时眼里心里便只有宝玉了。虽然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的品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因为这点,她取得了王夫人的充分信任。
面对地位低贱的人,她从不会依仗着宝玉的地位狐假虎威盛气凌人,总是表现得很和善。面对喜人的尖酸刻薄她选择了忍让;面对刘姥姥醉卧宝玉卧室,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发怒嘲笑而是选择好言相劝;面对里李嬷嬷的谩骂,她也选择了忍气吞声。她总年是选择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人觉得她虽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却值得信任,与她相处最起码并不会被鲜明的个性所刺痛。用“枉自温柔和顺,空去似桂如兰”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二)袭人对宝玉的感情
虽然袭人对宝玉的关心有一部分是出于奴才对主子的忠诚,一部分是年轻女子的情爱。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姐姐对弟弟甚至是母亲对需要庇护的孩子的感情。对于从小被卖到贾府来当丫鬟的袭人来说,她的亲情是缺失的,她把她心里对情感的需要寄托在了宝玉身上。她把宝玉当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弱不禁风的孩子,心心念念全都是宝玉。袭人尽她最大的能力来呵护他,爱他。曹雪芹是把袭人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女子来写,虽然她建议王夫人让宝玉搬出怡红院,乃至最后给王夫出主意如何能让宝玉迎娶宝钗都显得不够厚道。但站在他的立场,从她对宝玉的情感上来讲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袭人的随遇而安
在宝玉没有遁入空门的时候她死心塌地地跟着宝玉,一心想着做宝玉的妾。虽然在宝玉出家后她想到了死,但是又顾及到贾府对自己不薄,不能死在贾家。她回到家中、嫁到蒋家的时候又想到死,但蒋家人对其也很热情周到,她不能对不起蒋家的人。她也就安心在蒋家生活了。袭人就是这样一个忠义坚忍的女子,如同野草一样,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顽强的生长。
就是这样一个温婉如水的女子,内心却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她忠诚、仁义、顽强地生长在逆境中。就是这样一个温婉的女子,也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准则,也有女孩可爱的一面。她也只是个寻常女子,而不是一个表面忠厚、心怀奸诈的小人。作者借书中人物的话,也对袭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者塑造的袭人是个饱满的任务,虽没有鲜明的性格,但却如水般滋润人心。
信科系软件0801
陈旭东
学号:2008111639
第四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回答者: 海之芳心 | 二级 | 2011-5-20 17:50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五个人,三玉:妙玉 宝玉和黛玉还有就是晴雯和尤三姐,我取舍了半天就说说妙玉和晴雯吧,最後我在做个比较。
最美丽和最有才华的妙玉:在其红楼十二曲《世难容》中曹雪芹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来形容妙玉。可见妙玉是绝对的气质美女。在脂砚斋的批语中称其为妙卿,可见此女在脂砚斋心中的地位。在10个脂批本中的靖藏本里面有这些一条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这就和高鄂续的后四十回妙玉的表现和结局完全不同。高鄂续书说妙玉喜欢宝玉,不安心佛法,虽在红尘外却动凡心,最后被强盗所掳不知所终。这个续书有明显问题,妙玉做为金陵十二钗排名第六的唯一非贵族女性,她如果在故事中毫无作用,性格气质也无明显超越其他女性的地方,她进入正册的原因又何在?妙玉实在是高鄂糟蹋曹雪芹红楼梦的一个例证,不足为信。根据靖藏本的批语妙玉应该最后是冒险回家乡来到瓜州渡口解救某人(很有可能是宝玉和湘云),牺牲掉了自己。妙玉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她冷艳的外表,和大多数人保持距离,和谁都不太亲近,又莫名其妙的自负。看似一个讨厌的无情人,但是正是这种人才是内心有无限的能量,甚至为了别人可以牺牲自己,距人千里之外更多是对自己的保护,只因内心过于干净,容不下这肮脏的人世,这世界自然也容不的她。此所谓“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一个因为自己内心干净为被人嫉妒恶嫌的人,活在着肮脏人世不愿与其为伍,只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免受伤害,妙玉之人既可敬也可怜,但是人都有求得认同的本能。这也是她强调自己品位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刘姥姥的厌恶实在是她内心缺乏认同感的表现,有人因为这个讨厌其人,我倒是因为这个感到一种哀伤。
红楼梦里面要搞个民调,谁的人缘最差,那非这位孤高傲气的妙玉不可.但是作者曹雪芹却给了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至高评价.不但让她进入了金陵十二钗,而且排名第六,妙玉说到底就是个家养尼姑,但是她并不妄自菲薄,她第一次出场给贾母泡茶用次好的水而给黛玉宝钗泡茶则用最好的水,她把黛玉等人当成懂得自己的朋友,而并不因为贾母地位高就一味奉承她.这是妙玉之奇,不为世俗地位所累,信仰世人平等,在她看来只有知己的朋友,和不知己的俗世人.没有权贵和贱民的思想太超前,行为很出格,她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超前的,她的行为在今天也是出格的,不要说是在当时社会,当你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时候,别人不会认为是社会的问题,只会觉得是你的问题,妙玉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菱角在生活中慢慢磨去,而妙玉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她依然故我,坚持自己,永不改变,哪怕别人都讨厌她,这个人绝对配的上君子兰.但是她并不是内心很强大的人,和世俗的对抗让她很疲惫,很受伤,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她下意识采取了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少和人言,少和人交.这种态度让别人觉得她是个拒人千里之外的人,所以她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人是一种想要得到认同的生命.妙玉经常强调自己的品位,不惜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要把刘姥姥喝过茶的被子摔掉,比如说林黛玉是个大俗人,但是她这种是没有攻击性的,她本质还是一个高尚的君子兰,才华横溢的她心里其实比任何人都干净,而且这种孤独性的人格,却有比世俗人更具有飞蛾扑火的牺牲精神,当他救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宝玉的时候,我真是被这朵兰花感动,美人如玉且如兰,这样一个气质独特的美人,又是如此文采出众,想到这些你还会在意她的孤傲吗?难怪宝玉对她如此敬重,在曹雪芹的心中妙玉就是个学识出众的气质美女,是道德和人性的至高标杆,那怕她是有瑕疵的,她的美丽也是如此光彩夺目!如此高贵的少女,进入12钗实至名归。
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落陷污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就是晴雯最大的可爱之处,“勇晴雯”就是她的标签,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社会她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但是晴雯并不妄自菲薄,拼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婢膝,也没有温柔和顺,再用黛玉所说的便是“我为的是我的心”。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的人,在现在也没法不让人感动的。她心属宝玉,但是并不像袭人那样迁就宝玉,她是用真心换宝玉的痴心。“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可爱的晴雯最终的结局,追求心境的自由,人格的平等让她得罪众小人,导致她被王夫人赶出贾家,在贫病交加中死于非命,亲人冷眼冷心,只有宝玉为她牵挂。勇晴雯的勇气精神气质让人觉得可敬,而“风流灵巧”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可爱。晴雯机敏而又尖刻,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作者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可敬可爱的晴雯你喜欢吗?虽然我也很喜欢蹦蹦跳跳的湘云,一到那里那里就是笑声,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最可爱非晴雯莫数。这两人都是对世俗世界不满意,当然他们不满的世俗未必完全一致。妙玉采取的是和世俗世界不合作来解脱自己灵魂,在内心世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晴雯则像个英雄一样和世俗战斗,最终为自己追求的美好事物牺牲
第五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
(一):袭人和晴雯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我个人看《红》心得,黛玉和宝钗是书中贵族小姐的代表,袭人和晴雯是贵族府中高级丫头的代表,并且作者是将她们比照来刻画的。也就是说,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她们是分别对照来完成的。黛玉和晴雯是在外貌上的相似,宝钗和袭人是在性格上的相若。(此看法,也许前人已有论述,但这里完全是本人的阅读体会。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袭人和晴雯的相同点:
都长相漂亮。这点无庸赘述。作为宝玉的贴身丫头,没有不漂亮的。
都是贾母赐给宝玉的。这一点决定了她们的身份和别的丫头更高一点,她们说话的底气更足一点,别人对她们也都高看一眼,多担待一点。
都喜欢宝玉。贾府上下无不喜欢宝玉。在小姐里面,是黛玉和宝钗的竞争。在丫头里面,也就袭人和晴雯最有可能最有资格也表现最明显。她们二人也存在竞争,只是没有那么激烈和好看罢了。
袭人和晴雯的不同点:
家庭背景不同。袭人家在京郊地带,中等人家,有母亲和哥嫂诸亲人。
估计她当初进贾府是主动送进来的,等长大了,见了世面,再被家人赎回去,找一个不错人家嫁掉。有这样的家庭,袭人在人生上是有保证的,即便贾家衰败,也有退路。所以,她做丫头是安稳的。晴雯是孤儿,是在大街上被赖大(贾府的大管家之一)家的收买进来的。作为孤儿,她的将来是没有根基的,只能依靠自己。那么,她做丫头是权宜的。如果相信命运,最后也就是年龄到了,被许给贾府的男仆,生子,再做贾府帮佣。世世代代如此循环下去,只要贾府不败。
性格不同。袭人温柔、体贴、懂事、乖巧,遇事考虑周全。她自己明白在贾府这样的人家,自己的性格是符合要求的,所以深得主子(主要是王夫人)欢心。晴雯聪明、伶俐、直爽、坦荡,不懂曲意逢迎,脾气火暴。她这样的性格在有着复杂内部的大家族中是不适合的,易得罪人。事情并没有少做,却得不到上头赞许,甚至有出头鸟的危险。
喜欢宝玉的方式和目的不同。袭人喜欢的目的是将来能做宝玉的小妾,不离开贾家的荣华富贵,高人一等。作为丫鬟的袭人,她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也没资格和小姐们竞争取得原配地位,但是因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符合未来贾府第一小妾的要求的,那么这个是极有可能会实现的。所以,她宁可违背母兄要她回家嫁个不错人家(很有可能是一小有财产的地主)做原配的意愿,也铁定心要做宝玉未来的小妾。之所以能这样信念坚定,撇去她和宝玉已有云雨之事不说,她总是有意无意让宝玉说出符合她想象的话来,而且通过察言观色也在心里清楚了主子们的心思,即未来第一小妾的位置是要她来坐的。所以,一有机会她就良言规劝宝玉,不要再在内帷厮混,而去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光耀门庭。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袭人从来就觉得自己轻人一等,小瞧自己,甘愿为奴的。她活在贾府的唯一目的就是等将来宝玉和宝钗成婚后,经过主子的明示,众望所归也欢天喜地地成为宝玉的小妾,如果生子,从而分得贾家的一杯羹。做小妾,是袭人的梦想和追求。晴雯喜欢宝玉是喜欢他的人,因为宝玉从来没有把她们当
丫鬟看。她喜欢宝玉是从内心认为她和宝玉有着同样的人格,觉得和宝玉在一起,自己没有受到来自阶级、男尊女卑、主仆等观念的压抑。所以,她从来没有逢迎宝玉,而是以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方式去喜欢宝玉,为宝玉做事情。所以,她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去拿话套宝玉说出符合她想象的话并且苦口婆心劝解宝玉。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来,晴雯是在内心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不认为人生来就分三六九等,她眼中的别人就是这个或着那个“人”,只是面孔和姓名的不同而已。所以,她绝对不会扭曲自己的人格去做什么第一、第二、第„„小妾。当然,她也知道现实中,她就是一个丫头,不可能和宝玉结合。所以,她仅仅是喜欢,没有任何目的的喜欢。她喜欢的还只是当下,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将来。那么,在她死后,宝玉为她用心写了一篇悼文并在她墓前烧掉而表现出来的深切悲痛是不难理解的。
结局不同。袭人的结局安排在了最后一回。当时贾家衰败,宝玉离家出走。这时的袭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而且到那时为止贾家上层一直没有将她许给宝玉做小妾的意思公布,所以,她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没有留下来的名分,而贾政已经提出要把宝玉的丫鬟全部赶走的想法,走出去也觉得不是滋味,毕竟自己在这里做了这么大的梦却没有结果。袭人也是有情有义的人,一走了之,不符合她的性格。贾家却没那么多的想法,按照政策,他们给足了袭人安慰——不薄的一副妆奁,就打发她走人了。应该说,袭人的结局还算好的,也带给我们读者一丝心理安慰。晴雯的结局在第五回已经点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她被主子扫地出门,以带病娇弱之躯在破席烂絮之上等死。当看到晴雯端起带有腥膻气的大粗碗一气灌下水去,我们怎能不动容?晴雯就是晴雯,即便要死了,还是那么倔强,高傲,将左手两根指甲铰下来并一件贴身小红绫袄交给宝玉,并要宝玉脱下他的袄儿,要带在棺材里,在阴间还如在怡红院里跟宝玉在一起一般。她说:“„„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见宝玉穿了自己的衣服,藏了指甲,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索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至死,晴雯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情。她是何等不甘心啊!
袭人也是不甘心的,是没有做到宝玉小妾的不甘心。和晴雯比,我们读者心中自是明了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