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有咏絮之才。林黛玉——坦率纯真、才华横溢、、多愁善感、冰雪聪明。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
“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
薛宝钗——温柔敦厚、博学多识、豁达大度、品格端方 ·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谐“元”字音)。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好,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一首说的是探春。贾探春——敢做敢为、办事练达、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
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善良细心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水逝云飞 ”,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或者命运蹇涩。“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王熙凤——聪明机变、精明能干、两面三刀、八面玲珑、心狠手辣、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会死的凄惨。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风的女儿巧姐。判词前面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是暗示巧姐的最后结局是做一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一首说的是李纨,连带也说了贾兰。判词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指贾兰,说他要有出息,当大官。守着他的美人当然是其母亲。年轻守寡,晚年母以子贵--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一首说的是秦可卿。判词前“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绕”。这是暗示秦可卿的死是自杀。“情既相逢必主淫”,是说她有男女私通的丑事,并且因此“悬梁自绕”。现在通行的《红楼梦》里是说她得病,久治无效死了。这同判词的预示完全矛盾。
--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袭人——温柔和顺、处事稳妥、贤惠能干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一首说的是香菱。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
续书里高鄂拨弄了一场调包,说金桂要毒死香菱,却不小心被宝蟾换了碗,造成金桂把自己给毒死了。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一首是说晴雯的。晴雯——聪慧美丽、风流灵巧、叛逆勇敢、爽直莽撞、机敏尖刻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她的美好难于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她的周围环境正如册子上所画的,只有“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2.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说晴雯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不阿谀谄媚。3.风流灵巧招人怨—奴仆,如果模样标致、倔强不驯,则必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4.寿夭——短命夭折。晴雯被迫害而死时仅十六岁。、
第二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
(一):袭人和晴雯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我个人看《红》心得,黛玉和宝钗是书中贵族小姐的代表,袭人和晴雯是贵族府中高级丫头的代表,并且作者是将她们比照来刻画的。也就是说,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她们是分别对照来完成的。黛玉和晴雯是在外貌上的相似,宝钗和袭人是在性格上的相若。(此看法,也许前人已有论述,但这里完全是本人的阅读体会。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袭人和晴雯的相同点:
都长相漂亮。这点无庸赘述。作为宝玉的贴身丫头,没有不漂亮的。
都是贾母赐给宝玉的。这一点决定了她们的身份和别的丫头更高一点,她们说话的底气更足一点,别人对她们也都高看一眼,多担待一点。
都喜欢宝玉。贾府上下无不喜欢宝玉。在小姐里面,是黛玉和宝钗的竞争。在丫头里面,也就袭人和晴雯最有可能最有资格也表现最明显。她们二人也存在竞争,只是没有那么激烈和好看罢了。
袭人和晴雯的不同点:
家庭背景不同。袭人家在京郊地带,中等人家,有母亲和哥嫂诸亲人。
估计她当初进贾府是主动送进来的,等长大了,见了世面,再被家人赎回去,找一个不错人家嫁掉。有这样的家庭,袭人在人生上是有保证的,即便贾家衰败,也有退路。所以,她做丫头是安稳的。晴雯是孤儿,是在大街上被赖大(贾府的大管家之一)家的收买进来的。作为孤儿,她的将来是没有根基的,只能依靠自己。那么,她做丫头是权宜的。如果相信命运,最后也就是年龄到了,被许给贾府的男仆,生子,再做贾府帮佣。世世代代如此循环下去,只要贾府不败。
性格不同。袭人温柔、体贴、懂事、乖巧,遇事考虑周全。她自己明白在贾府这样的人家,自己的性格是符合要求的,所以深得主子(主要是王夫人)欢心。晴雯聪明、伶俐、直爽、坦荡,不懂曲意逢迎,脾气火暴。她这样的性格在有着复杂内部的大家族中是不适合的,易得罪人。事情并没有少做,却得不到上头赞许,甚至有出头鸟的危险。
喜欢宝玉的方式和目的不同。袭人喜欢的目的是将来能做宝玉的小妾,不离开贾家的荣华富贵,高人一等。作为丫鬟的袭人,她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也没资格和小姐们竞争取得原配地位,但是因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符合未来贾府第一小妾的要求的,那么这个是极有可能会实现的。所以,她宁可违背母兄要她回家嫁个不错人家(很有可能是一小有财产的地主)做原配的意愿,也铁定心要做宝玉未来的小妾。之所以能这样信念坚定,撇去她和宝玉已有云雨之事不说,她总是有意无意让宝玉说出符合她想象的话来,而且通过察言观色也在心里清楚了主子们的心思,即未来第一小妾的位置是要她来坐的。所以,一有机会她就良言规劝宝玉,不要再在内帷厮混,而去努力学习,考取功名,光耀门庭。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袭人从来就觉得自己轻人一等,小瞧自己,甘愿为奴的。她活在贾府的唯一目的就是等将来宝玉和宝钗成婚后,经过主子的明示,众望所归也欢天喜地地成为宝玉的小妾,如果生子,从而分得贾家的一杯羹。做小妾,是袭人的梦想和追求。晴雯喜欢宝玉是喜欢他的人,因为宝玉从来没有把她们当
丫鬟看。她喜欢宝玉是从内心认为她和宝玉有着同样的人格,觉得和宝玉在一起,自己没有受到来自阶级、男尊女卑、主仆等观念的压抑。所以,她从来没有逢迎宝玉,而是以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方式去喜欢宝玉,为宝玉做事情。所以,她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去拿话套宝玉说出符合她想象的话并且苦口婆心劝解宝玉。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来,晴雯是在内心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不认为人生来就分三六九等,她眼中的别人就是这个或着那个“人”,只是面孔和姓名的不同而已。所以,她绝对不会扭曲自己的人格去做什么第一、第二、第„„小妾。当然,她也知道现实中,她就是一个丫头,不可能和宝玉结合。所以,她仅仅是喜欢,没有任何目的的喜欢。她喜欢的还只是当下,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将来。那么,在她死后,宝玉为她用心写了一篇悼文并在她墓前烧掉而表现出来的深切悲痛是不难理解的。
结局不同。袭人的结局安排在了最后一回。当时贾家衰败,宝玉离家出走。这时的袭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而且到那时为止贾家上层一直没有将她许给宝玉做小妾的意思公布,所以,她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没有留下来的名分,而贾政已经提出要把宝玉的丫鬟全部赶走的想法,走出去也觉得不是滋味,毕竟自己在这里做了这么大的梦却没有结果。袭人也是有情有义的人,一走了之,不符合她的性格。贾家却没那么多的想法,按照政策,他们给足了袭人安慰——不薄的一副妆奁,就打发她走人了。应该说,袭人的结局还算好的,也带给我们读者一丝心理安慰。晴雯的结局在第五回已经点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她被主子扫地出门,以带病娇弱之躯在破席烂絮之上等死。当看到晴雯端起带有腥膻气的大粗碗一气灌下水去,我们怎能不动容?晴雯就是晴雯,即便要死了,还是那么倔强,高傲,将左手两根指甲铰下来并一件贴身小红绫袄交给宝玉,并要宝玉脱下他的袄儿,要带在棺材里,在阴间还如在怡红院里跟宝玉在一起一般。她说:“„„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见宝玉穿了自己的衣服,藏了指甲,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索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至死,晴雯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情。她是何等不甘心啊!
袭人也是不甘心的,是没有做到宝玉小妾的不甘心。和晴雯比,我们读者心中自是明了高下的。
第三篇:红楼梦人物分析(模版)
红楼梦人物分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十二金钗中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判词。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的人物,她们二位的身世,遭遇,令人同情,值得细细品味,这些也同样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
林黛玉,那位才华横溢但又有些性格孤傲的颦儿。海棠诗社的创办和社员们的活动无疑是《红楼梦》中的一大亮点。第一次海棠诗社比作诗,大家一同作《咏白海棠》潇湘妃子居第二,第二次大家一起比作菊花诗,潇湘妃子所作《咏菊》《问菊》《菊梦》分别夺得第一、第二、第三,按李纨的说法,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作诗是她平日幽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低吟,为诗慨然神伤,为诗心醉神摇,黛玉将她所有的情感,全都寄托在她的诗词文句中,她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由此可见黛玉真的是一位心思玲珑剔透的人。林黛玉不但自己有才,还善于教导别人。第四十八回中“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演技苦吟诗”写到薛宝钗的丫鬟香菱到了大观园,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林黛玉听说先是自谦,然后向香菱谈起了她对作诗的要义的理解,又把她圈红圈的王右丞五言律借给香菱。后来香菱初试写了几首诗请黛玉看,黛玉对她的诗文的意蕴新颖先给予好评,又细心地指出措辞等的缺陷。香菱后来初试两首,第三首便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少不了黛玉的功劳。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出黛玉整日凝眉的那种忧愁的模样,所以当时宝玉便送她的“颦颦”的字号。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起残红”中的那首《葬花词》中,她曾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真切地表达了她内心的凄苦,宝玉听了也不禁想到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心碎肠断那个样子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形象地突出了黛玉她坚贞的品格。
林黛玉,那位《红楼梦》中眼睛经常哭得像两个肿桃一般的泪人。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的。可以说没有泪,也就没有了林黛玉。在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以听见黛玉的哭泣,处处可以看见黛玉的泪痕。这同她的前世也有一定的联系。林黛玉的前世原是生在西灵河边三生石畔上的一株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的前生)的日夜甘露灌溉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蜜青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的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由此便生出了个多情的黛玉。颦儿爱哭是有目共睹的,当初海棠诗词结社时,“蕉下客”探春给黛玉想了个名号,叫“潇湘妃子”也不是没有原因。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些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就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这也说明了黛玉的爱哭的性情不仅是众所皆知,更成为了她的个人鲜明的特征。在第三回中,黛玉曾解释自己的病时说到“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艰苦生;除父母以为,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生。’”然而我个人觉得,颦儿之所以那么多泪,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她与贾宝玉那段凄美但又在当时那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黛玉的泪水就像是她的情感表露,她的一滴一泪,似乎只为这爱情而洒。
林黛玉,那位在当时社会状况下注定没有幸福结局但努力反抗的苦命人。黛玉直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也的确在《红楼梦》中独树一帜。这与严守妇道的宝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但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在宝玉挨打后,她哭得两眼肿得桃一般,在见到宝玉后,哭了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爱情的共同基础。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
林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只可惜,红颜薄命。
第四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红楼梦人物分析
——袭人
前几年看红楼梦,不太喜欢袭人这个人物。觉得她没有晴雯的风流洒脱、桀骜不驯,是典型的封建女子的形象。不过,这次再读红楼梦,使我对袭人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想从袭人忠诚温婉,随遇而安以及她对宝玉的感情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袭人的忠诚温婉
在贾府这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家庭中,袭人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因为他是宝玉的贴身丫鬟而宝玉的地位又是在贾府中举足轻重的。更重要的是她忠诚温婉的性格让她在主子和下人们中间具有极好口碑。
她做老太太的丫鬟时“心里只有老太太”,而做宝玉的丫鬟时眼里心里便只有宝玉了。虽然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的品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因为这点,她取得了王夫人的充分信任。
面对地位低贱的人,她从不会依仗着宝玉的地位狐假虎威盛气凌人,总是表现得很和善。面对喜人的尖酸刻薄她选择了忍让;面对刘姥姥醉卧宝玉卧室,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发怒嘲笑而是选择好言相劝;面对里李嬷嬷的谩骂,她也选择了忍气吞声。她总年是选择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人觉得她虽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却值得信任,与她相处最起码并不会被鲜明的个性所刺痛。用“枉自温柔和顺,空去似桂如兰”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二)袭人对宝玉的感情
虽然袭人对宝玉的关心有一部分是出于奴才对主子的忠诚,一部分是年轻女子的情爱。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姐姐对弟弟甚至是母亲对需要庇护的孩子的感情。对于从小被卖到贾府来当丫鬟的袭人来说,她的亲情是缺失的,她把她心里对情感的需要寄托在了宝玉身上。她把宝玉当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弱不禁风的孩子,心心念念全都是宝玉。袭人尽她最大的能力来呵护他,爱他。曹雪芹是把袭人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女子来写,虽然她建议王夫人让宝玉搬出怡红院,乃至最后给王夫出主意如何能让宝玉迎娶宝钗都显得不够厚道。但站在他的立场,从她对宝玉的情感上来讲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袭人的随遇而安
在宝玉没有遁入空门的时候她死心塌地地跟着宝玉,一心想着做宝玉的妾。虽然在宝玉出家后她想到了死,但是又顾及到贾府对自己不薄,不能死在贾家。她回到家中、嫁到蒋家的时候又想到死,但蒋家人对其也很热情周到,她不能对不起蒋家的人。她也就安心在蒋家生活了。袭人就是这样一个忠义坚忍的女子,如同野草一样,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顽强的生长。
就是这样一个温婉如水的女子,内心却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她忠诚、仁义、顽强地生长在逆境中。就是这样一个温婉的女子,也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准则,也有女孩可爱的一面。她也只是个寻常女子,而不是一个表面忠厚、心怀奸诈的小人。作者借书中人物的话,也对袭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者塑造的袭人是个饱满的任务,虽没有鲜明的性格,但却如水般滋润人心。
信科系软件0801
陈旭东
学号:2008111639
第五篇:红楼梦人物分析
回答者: 海之芳心 | 二级 | 2011-5-20 17:50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五个人,三玉:妙玉 宝玉和黛玉还有就是晴雯和尤三姐,我取舍了半天就说说妙玉和晴雯吧,最後我在做个比较。
最美丽和最有才华的妙玉:在其红楼十二曲《世难容》中曹雪芹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来形容妙玉。可见妙玉是绝对的气质美女。在脂砚斋的批语中称其为妙卿,可见此女在脂砚斋心中的地位。在10个脂批本中的靖藏本里面有这些一条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这就和高鄂续的后四十回妙玉的表现和结局完全不同。高鄂续书说妙玉喜欢宝玉,不安心佛法,虽在红尘外却动凡心,最后被强盗所掳不知所终。这个续书有明显问题,妙玉做为金陵十二钗排名第六的唯一非贵族女性,她如果在故事中毫无作用,性格气质也无明显超越其他女性的地方,她进入正册的原因又何在?妙玉实在是高鄂糟蹋曹雪芹红楼梦的一个例证,不足为信。根据靖藏本的批语妙玉应该最后是冒险回家乡来到瓜州渡口解救某人(很有可能是宝玉和湘云),牺牲掉了自己。妙玉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她冷艳的外表,和大多数人保持距离,和谁都不太亲近,又莫名其妙的自负。看似一个讨厌的无情人,但是正是这种人才是内心有无限的能量,甚至为了别人可以牺牲自己,距人千里之外更多是对自己的保护,只因内心过于干净,容不下这肮脏的人世,这世界自然也容不的她。此所谓“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一个因为自己内心干净为被人嫉妒恶嫌的人,活在着肮脏人世不愿与其为伍,只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免受伤害,妙玉之人既可敬也可怜,但是人都有求得认同的本能。这也是她强调自己品位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刘姥姥的厌恶实在是她内心缺乏认同感的表现,有人因为这个讨厌其人,我倒是因为这个感到一种哀伤。
红楼梦里面要搞个民调,谁的人缘最差,那非这位孤高傲气的妙玉不可.但是作者曹雪芹却给了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至高评价.不但让她进入了金陵十二钗,而且排名第六,妙玉说到底就是个家养尼姑,但是她并不妄自菲薄,她第一次出场给贾母泡茶用次好的水而给黛玉宝钗泡茶则用最好的水,她把黛玉等人当成懂得自己的朋友,而并不因为贾母地位高就一味奉承她.这是妙玉之奇,不为世俗地位所累,信仰世人平等,在她看来只有知己的朋友,和不知己的俗世人.没有权贵和贱民的思想太超前,行为很出格,她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超前的,她的行为在今天也是出格的,不要说是在当时社会,当你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时候,别人不会认为是社会的问题,只会觉得是你的问题,妙玉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菱角在生活中慢慢磨去,而妙玉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她依然故我,坚持自己,永不改变,哪怕别人都讨厌她,这个人绝对配的上君子兰.但是她并不是内心很强大的人,和世俗的对抗让她很疲惫,很受伤,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她下意识采取了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少和人言,少和人交.这种态度让别人觉得她是个拒人千里之外的人,所以她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人是一种想要得到认同的生命.妙玉经常强调自己的品位,不惜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要把刘姥姥喝过茶的被子摔掉,比如说林黛玉是个大俗人,但是她这种是没有攻击性的,她本质还是一个高尚的君子兰,才华横溢的她心里其实比任何人都干净,而且这种孤独性的人格,却有比世俗人更具有飞蛾扑火的牺牲精神,当他救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宝玉的时候,我真是被这朵兰花感动,美人如玉且如兰,这样一个气质独特的美人,又是如此文采出众,想到这些你还会在意她的孤傲吗?难怪宝玉对她如此敬重,在曹雪芹的心中妙玉就是个学识出众的气质美女,是道德和人性的至高标杆,那怕她是有瑕疵的,她的美丽也是如此光彩夺目!如此高贵的少女,进入12钗实至名归。
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落陷污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就是晴雯最大的可爱之处,“勇晴雯”就是她的标签,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社会她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但是晴雯并不妄自菲薄,拼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婢膝,也没有温柔和顺,再用黛玉所说的便是“我为的是我的心”。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的人,在现在也没法不让人感动的。她心属宝玉,但是并不像袭人那样迁就宝玉,她是用真心换宝玉的痴心。“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可爱的晴雯最终的结局,追求心境的自由,人格的平等让她得罪众小人,导致她被王夫人赶出贾家,在贫病交加中死于非命,亲人冷眼冷心,只有宝玉为她牵挂。勇晴雯的勇气精神气质让人觉得可敬,而“风流灵巧”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可爱。晴雯机敏而又尖刻,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作者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可敬可爱的晴雯你喜欢吗?虽然我也很喜欢蹦蹦跳跳的湘云,一到那里那里就是笑声,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最可爱非晴雯莫数。这两人都是对世俗世界不满意,当然他们不满的世俗未必完全一致。妙玉采取的是和世俗世界不合作来解脱自己灵魂,在内心世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晴雯则像个英雄一样和世俗战斗,最终为自己追求的美好事物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