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问题探究法优化基本初等函数的解题教学
问题探究法优化基本初等函数的解题教学
云南省马龙县第一中学 吕木松
一、反思教学行为,聚焦存在问题
我们首先浏览学生解答下面三道高考数学试题的情况: 【2016高考浙江理数】已知a>b>1.若logab+logba=【易错点睛】在解方程logablogba方程logablogba【答案】4 2
【正解】设logbat,则t1,因为t25,ab=ba,则a=
,b=
.25时,要注意logba1,若没注意到logba1,25的根有两个,由于增根导致错误. 21t5t2ab2,2因此abbab2bbb2bb2b2,a4.【2015高考天津,理7】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x2xm1(m为实数)为偶函数,记af(log0.53),bflog25,cf2m,则a,b,c 的大小关系为()(A)abc(B)acb(C)cab(D)cba
【易错点睛】学生在求a的值时容易出错,因为|log21|=log23,如果学生化成3|log211|=log2,那么a的值就是错误的。33【答案】C 【正解】
【2014山东.理5】 已知实数x,y满足aA.x3x则下列关系式恒成立的是()ay(0a1),y3 B.sinxsiny C.ln(x21)ln(y21)D.11 22x1y1【易错点睛】学生很容易选择C项,因为ylnu在(0,+)上为增函数,由xy推出x21y21
【正解】由axay(0a1)知,xy,所以,x3y3,A正确.通过举反例可以说明其它选项均不正确.对于B,取x2,y,xy,此时33sinxsiny,sinxsiny不成立;
对于C,取x1,y2,xy,此时ln2ln5,ln(x21)ln(y21)不成立;
对于D,取x2,y11111,xy,此时,2不成立;故选A 252x1y1我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进行研究,发现学生解决基本初等函数问题时,在以下几类问题中容易出现错误,分别是指数运算、对数运算问题;函数中的识图问题;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问题;函数值比较大小问题;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问题;函数与方程及数形结合思想问题。为什么学生在解决基本初等函数问题时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呢?这个问题是不是要引起我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反思呢?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解决基本初等函数问题时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出问题,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非常重视数学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重视演绎推理的证明,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情感体验。大多数学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试题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师累得身心疲惫。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问,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问题探究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将凝结于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展示,使知识由静返动、由表及里,把演绎体系背后存在的大量的丰富内容挖掘出来,以“问题”的形式揭开数学完善的面纱,充分暴露数学发现、数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享受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教育界对“问题解决”的重视,说明现代教育意识到了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科学思维发展过程中汲取营养,需要按照科学思维的模式改进教学;按照科学家的认知心理的特征培养学生。
二、问题探究法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问题探究法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结果性教学”和“讲练式教学”而提出的,是目前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
问题探究法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问题探究法教学是一种主体性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且这种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能动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实现。
(2)问题探究法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它重视学习中的知识过程、思维过程,发现过程、探究过程的协调统一,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优化个性品质。
(3)问题探究法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教学,它强调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强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去发现真理获取真知,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探索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法”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模式的结构来看,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2、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是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思维。二是巧妙地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三是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学法指导,组织讨论,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五是总结评价,延伸问题。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模式包含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的纵向开放结构,为学生独立求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评、纠错和能力的发展。而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渠道。
三、问题探究法教学的结构流程与操作程序
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内容、目的、要求和条件的不同,问题探究教学的形式、途径也有多种多样。但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问题探究法教学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程序为:
在该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数学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及操作程序可用下图来表示:
(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操作流程)“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动机中,最有效的因素就是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刨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师生通过语言的描述。②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创造富有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③利用实物模型或数学模型。
第二阶段:探寻研讨,交流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时,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同时让他们在群体因素的影响下,通过积极讨论,在探究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第三阶段:理解深化,引伸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习是创造的基础,而创造是学习发展的高级阶段。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的起点是质疑,所以必须精心扶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根据地“标新立异”,让他们的思维发散于不同方向,从而对同一研究对象产生分解能力,于是形成所谓的“求异思维”。
四、“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课中实施“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必须强调四个策略:
1、过程教学策略:数学学科行动纲领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 为重要。”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应是“过程”的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①概念的形成过程;②结论的推导过程;③方法的思考和形成过程;④问题的发现过程;⑤规律被揭示的过程。
2、自主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或动手操作,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充分挖掘潜力,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其个性特长。
3、兴趣激励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因成功、进步而获得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入迷,自动、自觉地钻研。在教学时,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的兴趣。
4、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创新能力应注重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是一种在认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问题探究法”在习题课中的应用。
首先做几点说明:
1.习题课的重点是习题的处理,其中选题是重要环节,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典型性指题型有代表性,思路方法具~般性,联系知识具广泛性;多样性是指类型多样,面孔新颖,思路灵活。难易统一,是指有的问题表面上易,形式上易,但实质上不易,对能力要求高,解答易出错;有的问题表面似难,但若抓住本质,实际不难。在题目的难易上,要使学生感到“高而可攀”,注意不选偏题怪题。单一题着眼于某一知识点或单一解题方法,综合题侧重点在知识的联系和方法的 创新,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题。所谓质与量统一是指,首先保证题目的品质,题要精彩,以一当十,而不是单纯强调大容量。对选定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媒体的使用等情况用灵活新颖的方式提出,引起学生的求解欲望,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探究活动。
2.尝试解答是“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探究是指主体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教师可根据情况就方向性问题给以引导,一般不对具体题目进行提示,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思”,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找准问题的本质,设计或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始终用高强度、高质量的思维进行探究活动,如果 思维出现明显的偏差,应坦然以对,并逐步学会及时调整思路,避免出现过分焦虑。解题的探究过程是个创造的过程,要善于运用联想、归纳、转化、数形结合、换元、配方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动手做、动眼察、动耳听、动笔写,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3.探究尝试一般是学生个体的一种行为,而归纳交流则发生在学生集体中,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体可以进行一些局部的或全方位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探究过程的思路,共同分享探究活动的成果,互相传染彼此的智慧。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是手段不是目的,重点不在解法的数量上,而在开阔思路。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真正把问题弄懂弄透,掰开揉碎,使其成为切实有效的锻炼思维的手段。在交流过程中,还应引导 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失误的原因,找到避免这种失误的方法,做到:既然“吃了一堑”,就要“长上一智”。归纳交流还应规范和优化解题思路和步骤。
4.交式训练的目的是防止学生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维过程具有合理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运用引伸、变化条件、改变结论、背景复杂化、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方法设置变式训练 题目或题组,多角度运用知识,多途径对技能方法进行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变式训练的题目,也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模式结构中的探究尝试、归纳交流、变式训练三大步骤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应根据教学条件灵活运用模式而不惟模式。
5.习题课的小结,重在使知识纳入系统,使方法得到提炼,使解题思路得以开阔。小结既可由对本节习题课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概括,亦可由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解进行鼓励,对疏漏进行回授补偿,还可在短短的结语中设置悬念,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习题课中的问题探究法操作程序
六、习题课中实施“问题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基本初等函数常见的题型有指数运算、对数运算问题;函数中的识图问题;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问题;函数值比较大小问题;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问题;函数与方程及数形结合思想问题,在这里就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解题方法进行教学演示。
[课题]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解题方法
[课型]高一数学习题课,[目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的三种常用方法,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使学生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数的大小问题。[重难点]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今天我们上一节习题课,来系统认识和掌握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同学们解决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能力。
板书课题: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解题方法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呢? [评述]: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新课指明方向。(板书)比较121333和的大小 55[评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要求,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二、尝试解答,归纳交流
1.题型1 单调性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如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呢?我们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函数的单调性,那么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单调性分别是什么呢?(板书):指数、对数、幂函数
分别由学生阐述三种函数的单调性,并画出函数图象。教师评判并简单小结。
[评述]: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知识,并应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例1.比较121333和的大小
55x12解:
1133y在R上为减函数且-23553 5132.变式问题,扩展思维
[评述]:变式教学是深化知识十分有效的手段。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 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创新才能也得到了发展。变式训练1:比较log3275和log3的大小 222解:
7575ylog3x在(0,+)上为减函数且 log3log3
222222252和的大小 351212变式训练2:比较解:
1532上为增函数=,yx在0,35121235
12252,即535121212 归纳交流: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可适时加以点拨。通过巡视,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题型1 单调性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如果两数有相同的底数,则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定它们的大小;如果两数有相同的指数, 则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判定它们的大小。2.题型2 比较同指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幂及同真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对数的大小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过的指、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
指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像分布规律
① yax ②ybx ③ycx ④ydx 则:0<b<a<1<d<c
在y轴右侧时,bxaxdxcx即底大图高,底小图低;
在y轴左侧时,bxaxdxcx即底大图低,底小图高; 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 在同一坐标系内,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x轴;
当0 [评述]: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知识,并应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 比较0.11和0.12的大小 法一:指数函数在y轴右侧,底大图高,底小图低;故0.11<0.12法二:幂函数 3.23.23.23.2 yx3.2在(0,+)上为增函数,故0.113.2<0.123.2 [评述]:用一题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排除定势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2.变式问题,扩展思维 [评述]:变式教学是深化知识十分有效的手段。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 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创新才能也得到了发展。比较log1.22.3和log1.12.3的大小 解: 法一:对数函数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像愈靠近x轴; 故log1.22.3 法二:log1.22.31log2.31.2,log1.12.31log2.31.1 ylog2.3x在(0,+)上是增函数log2.31.2log2.31.1 y111在(0,+)上是减函数log1.22.3 归纳交流: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可适时加以点拨。通过巡视,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题型2(1)对于同指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幂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根据指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较两个幂的大小; 在y轴右侧时,底大图高,底小图低;来比 在y轴左侧时,底大图低,底小图高;②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即当0时,yx(R)在[0,)上是增函数;当0时,yx(R)在(0,)上是减函数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2)对于同真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对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根据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x 轴;来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当0a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随a的增大而远离x 轴.②先利用换底公式把它们化成同底数的对数,然后再利用函数ylogax和y1的单调性x进行比较。 3.题型3 底数和指数都不同的两个幂及底数和真数都不同的两个对数大小比较 如何比较底数和指数都不同的两个幂的大小呢?不等式有一个传递性即若ab,bc则ac,若ab,bc则ac。要比较a和c的大小,只要找到一个中间值b即可。 [评述]: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知识,并应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1.比较0.20.5和0.40.3的大小 0.3解:法一:选0.2 作为中间值 y0.2x在R上是减函数0.20.5<0.20.3 yx0.3在(0,+)上是增函数函数0.20.3<0.40.3 故0.20.5<0.40.3 0.5法二:选0.4 作为中间值 y0.4x在R上是减函数0.40.5<0.40.3 yx0.5在(0,+)上是增函数函数0.20.5<0.40.5 故0.20.5<0.40.3 [评述]:用一题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排除定势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 变式问题,扩展思维 [评述]:变式教学是深化知识十分有效的手段。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 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创新才能也得到了发展。变式训练1:比较log1.12.3和log1.22.2的大小 解:法一:选log1.22.3作为中间值 ylog1.2x在(0,+)上是增函数log1.22.2 ylogax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log1.22.3 故log1.12.3>log1.22.2 法二:选log1.12.2作为中间值 ylog1.1x在(0,+)上是增函数log1.12.2 ylogax 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x轴log1.22.2 故log1.12.3>log1.22.2 [评述]:用一题多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排除定势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变式训练2:比较12121353和的大小 3500解: 553=1,1=335353 535131213归纳交流: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可适时加以点拨。通过巡视,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题型3 媒介法:当比较底数和指数都不同的两个幂及底数和真数都不同的两个对数的大小时,通过选取与这两个数都有关系的数作为中间媒介,再利用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单调性和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来达到判定这两个数大小的一种方法。 课堂小结:下面我们一起对这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一下,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三种:(1)单调性法:如果两数有相同的底数,则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定它们的大小;如果两数有相同的指数, 则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判定它们的大小。(2)对于同指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幂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根据指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较两个幂的大小; ②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即当0时,yx(R)在[0,)上是增函数;当0时,在y轴右侧时,底大图高,底小图低;来比 在y轴左侧时,底大图低,底小图高;yx(R)在(0,)上是减函数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对于同真数而不同底数的两个对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根据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x 轴;来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当0a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随a的增大而远离x 轴.②先利用换底公式把它们化成同底数的对数,然后再利用函数ylogax和y1的单调性x进行比较。 (3)媒介法:当比较底数和指数都不同的两个幂及底数和真数都不同的两个对数的大小时,通过选取与这两个数都有关系的数作为中间媒介,再利用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单调性和对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象分布规律来达到判定这两个数大小的一种方法。 [评述]:通过知识反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条理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指数、对数、幂函数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 初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类初等函数,必修一中我们又要学习另外三种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在前两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我在教学学过程中就将这些性质和初中学习的函数进行结合,分析讨论这些函数的相关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研究也是以这些基本性质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的。实质是对函数性质研究的延续。我主要谈一下我在教学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方面的感受。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的性质有好多的相似指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去学习对数函数函数。;同时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感性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可以把函数的抽象性以更为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时运用肢体语言让同学们感知函数图像,从而比较自然地使学生能尽快记住函数图像的样子,有了图像性质全部写在图上。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应该逐渐使学生养成运用意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把握还是不错的。 但是,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新朋友的熟悉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课程时间安排比较紧,我们不可能停下来认识,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后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将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性质忘记了,碰到了和陌生的一样。我觉得这和我们平时的月考内容安排有关系,我们的月考内容应该是之前的全部学习内容,非本学期的前面的知识要占一定比例,但是我们的安排都是本月学习什么只考什么,前面的根本不涉及。这样前面的东西就慢慢忘了。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改进一下。 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材分析、教学感受与建议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315500)沈海敏 2007年8月10日 一、纲、标教材比较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知识结构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知识结构 1、标、纲教材教学要求变化 二、教学感受 1、新教材的几大亮点 问题性:每节开篇以问题开始;以思考、探究、“问号型”图 标提出问题;在小结和复习题中提出拓展性问题。(两章中:22个“思考”、11个“探究”、6个“?”)亲和力:主编寄语、章头图,正文中的观察、探索、旁批等 强调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数学是自然的。应用性:“神舟”五号、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面积、恩格尔 系数、公共汽车票价、玻意耳定律、烟花、生物体 内碳14的衰减、GDP及人口增长率、地震震级、PH值的变化等。思想性:函数思想、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渗透逼近思想、类比、推广、特殊化 等。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 新课程目标: 知识背景:集合――8个实例 函数――3个实例 单调性、奇偶性――2个图形 指数、对数函数――2个问题 幂函数――5个实例 函数应用:另立一章――第三章 思想性 新教材强调以下逻辑思考方法: 2、主要问题 课时比较紧张 教学不知深浅 部分内容脱节 技术条件制约 突出函数的中心地位 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来学习.强调函数概念的背景和应用.不仅要让学生实实在在 name=baidusnap0> 为了防止教师在集合与函数教学中,在求解定义域、值域等“细枝末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人为的、繁琐的训练,把二次不等式的内容放到“必修5”,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把重点放在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上、函数性质的讨论上。 但有关函数问题首先考虑“定义域”的认识必须到位. “反函数”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幂函数”只要求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掌握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新教材例、习题存在一些问题 1、如教师教学用书第39页第7题: 设 则 2、教材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已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 时。画出函数 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具体函数图形直观、定量分析→自然语言→形 式化定义→利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第二课时:仿照上述过程得到函数最大(小)值定义,然 后应用单调性求最值。函数单调性是函数最为核心的性质,即从一个变量的变化分析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主要解决比较数、式的大小、求函数的值域、最值、极值、判别方程根的存在问题等等;另外,对于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如ex、x 2、lnx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一步到位”不可能 一是知识准备不足。二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一步到位”没必要 求函数最值问题将会在“不等式”(必修5)、“导数”(选修)等内容中进一步讨论研究。函数图象的变换 高中阶段函数图象的变化方式主要有三种: 1、平移(上下、左右) 2、对称(一个函数即自身、两个函数;点 对称和轴对称) 3、伸缩(横向、纵向)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实施(借助多媒体): 第一阶段:学习基本初等函数Ⅰ时,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图象平移与对称变换; 第二阶段:学习三角函数时,介绍一些函数图象平移、伸缩变换; 第三阶段:高考复习幂函数 教学设计: 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以式定形 “幂函数”的高考要求.例:(2007年山东卷理科数学第4 题)设 则使函数 的定义域为R且为奇函数的所有值为 A. 1,3 B.-1 , 1 C.-1, 3 D.-1 , 1 , 3 关于“反函数”2007年高考情况 1、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宁夏、海南)都没考。 2、浙江、全国卷 2、北京、湖南、江苏、重庆、四川、福建也没考。 3、全国卷1填空第2题、上海第3题、安徽第1题、湖北填空第1题、江西填空第1题、辽宁第2题、天津第5题、陕西第8题。借助图形直观了解函数的凹凸性 例(新教材P.45第一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5题)证明:(1)若,则 ;(2)若,则。从几何上看,若函数图形是下凸的,则连接曲线上任意两点的弦的中点位于曲线上相应点的下面,即曲线在弦的下面。识别函数模型 例:在下列函数关系中,近视看作哪类函数模型: A 汽车的行驶公里数与耗油量的关系 B 若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 C 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D 作为核燃料的某放射元素裂变后所剩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函数的思想性 * * 映射的概念要求较低,不出现“象、原象”等知识 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 函数的表示法 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或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作为一种模型来学习,强调背景和应用;强调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 处理方式上变化:从函数到映射(特殊到一般)。过于繁琐的求定义域和值域技巧训练;不宜涉及抽象函数。函数模型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函数的概念 函数及其表示 集合运算的性质及证明 集合的基本运算 类比数的大小关系, 会利用Venn图直观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中元素 “三性”训练(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从实例中概括集合的含义;能选择自然语言, 集合语言表示集合.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 合 淡化的内容 强化的内容 新教材必修1 例如:函数表示法(P.19)例 3、例 5、例 6、复习题B组中的高斯函数等。 例2:2007年(海南、宁夏)理科第22选做题 设函数f(x)=│2x+1│-│x-4│(Ⅰ)解不等式f(x)2;(Ⅱ)求函数y=f(x)的最小值。 例3:2007年(浙江)理科第10题 设 ,是二次函数,若 的值域是,则 的值域 是() A. B. C. D. 分段函数 不必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过多的引申和介绍 掌握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2,3,-1,1/2 } 幂函数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的概念和几何特征。研究函数性质时,经历“三步曲”:①观察图象特征②自然语言描述③形式化的定义;重要载体:二次函数 淡化的内容 强化的内容 新教材必修1 强调: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三类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14 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的残留量的变化等 不必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化归思想)对数函数 有关根式的复杂运算及繁琐的根式化简不必多练 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 指数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Ⅰ)奇(偶)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在本节教学时不要求证明 奇偶性 研究函数性质的例题和训练不宜太难,应局限于具体的函数。重视函数的直观图象,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一些复杂函数的图象;给出函数的最值定义;并能利用单调性求出最值。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函数的基本性质 阅读材料 对数的发明 阅读与思考 对数的发明 信息技术应用 探究指数函数 阅读与思考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阅读与思考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3 4 3 4 1 3 1 2 2 2 2 课时 1 3 3 3 3 1 2 2 2 2 1 1 课时 2、8对数函数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幂函数 2、7对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2、6指数函数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5指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8三角函数的性质(4)1、3-2奇偶性 2、3函数的单调性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2函数的表示法 1、2-2函数的表示法 2、1函数 1、2-1函数的概念 1、3交集、并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子集、全集、补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大纲教材 课标教材 背景实例 数学知识 应用 当前内容 推广 类比 特殊化 类比 结论: 细读课标―对照意见―研究教材 突出函数的中心地位 不搞“一步到位” 注重几何直观 重要的传统知识适当拓广 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宜拓广 重视初高中的衔接 要研究、开发例习题 三、教学建议 不搞“一步到位” 内容是螺旋上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函数”,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在高中阶段,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包括函数的应用等; 第二阶段:三角函数;数列与不等式; 第三阶段:(文)选修1―1,(理科)选修2―2中的导数及其应用。例如: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如“集合”。随着学习的深入,“集合”中“元素”的不断丰富。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线等)。几何直观 自然语言 形式化定义 图象 性质 对重点的传统知识要适当拓广 1、必要性:什么知识点应适当拓广――依据新课程、高考 2、可能性:什么时机进行拓广合适――水到渠成防止“越位” 如二次函数,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是第一章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主要载体。如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含参数讨论最值;利用二次函数判断方程根的分布;由二次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等等。因此拓广和加深二次函数是必要的。又如:函数图象变换,函数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直观反映,是解决函数问题的有力工具。重视初高中的衔接(以函数为例)知识内容上: 初中的函数定义(变量观点y=f(x)),一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高中的函数定义(集合与对应观点y=f(x)),分段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同类函数、不 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探究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探究教学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探究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探究教学法可以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思考权、发言权、实践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探究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和完善人的目的。 第三,可以充分体现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体育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创新提供保证。 第四,通过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探究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不受教师过多要求的制约,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方法,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其次,可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 2.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过去“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失去的是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教学法所展示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地选择的余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教学法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的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一般的呈现方式是:①问题法。如怎样才能跳得高?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②讨论法。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判断,追根朔源,又能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探究的结果具有创新价值; ③启发法、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4.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探究教学法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批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胆略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另外,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 三、探究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中学体育课运用探究方法对目前广大师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一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本着全面、易学、实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其次,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和内心需要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都很喜欢投篮,但命中率很低,于是,就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从中发现,出手角度、弧度、瞄准点、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下,体验投篮动作。如改变篮圈的高度,在地上放置铁环,让学生距铁环一定的高度,将球投进铁环,然后把铁环逐步升高,让学生在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协商,反复练习,最终较好地掌握了投篮的技术,提高了投篮的命中率。 3.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探究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开,而放开并不是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放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收”要明确为什么要收,要注意收的时机,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强指导。因此,放要放得开,收要收得住,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那就失去了放的目的,也就无从谈及探究。 4.通过正确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可持续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即便有些学生体会不多,收获很少,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以极大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另外,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而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评价机制就是内部动机的发动机。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它具有较强的乐趣和较深的简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强引导。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要有充分地构想。 2.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纪律活而不乱,又要保证让学生放开。 3.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器材、设施资源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中应尽量发挥一种器材多种功能的作用。 4.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课前要反思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中要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课后要反思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效果。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可能都会放弃了他。但如果我们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如果我们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就会有了兴趣,也就可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总之,要通过提问探究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必须克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得不能太难,不要认为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这样效果一定会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老师也越来越敬而远之。问的问题又有些难,同学们都会“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问题的设置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也就会就活跃起来。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研究 【前 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记忆教科书知识转向了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历史......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 浅谈“问题——探究”模式 在“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引导学...... “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自从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以来,各学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例如......第二篇:基本初等函数教学反思
第三篇:475-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材分析、教学感受与建议
第四篇: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第五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基于构造函数的放缩法证数列型不等式问题的教学设计
浅谈“问题——探究”模式在“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教学中的运用
“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