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2 20:0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研究

【前 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记忆教科书知识转向了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以及历史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问题探究法”是启发教学方式的一种升华,但是无论是探究还是启发,关键要让学生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欲将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关键字】 高中历史 “问题探究法”

一、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问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组合体。由于这是一种还在探索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它的名称还是它的内涵都是见仁见智的。

具体而言,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借助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帮助,利用教科书、历史文献等学习资料,围绕着核心问题,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既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同学间协作来讨论,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历史问题的结论来获取新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就是说学习开始于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对事物的疑问。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给学生奉送了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他把问题教学进行了程序化、模式化。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就是需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来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探究问题答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然,“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以独立或是小组讨论之后自主得出历史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加强了学生对整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几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汲取历史学科专家、其他一线教师以及自己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一)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

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课堂开

始于对问题的发现,结束于对问题的解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中,从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即从教师发现问题开始组织教学,之后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教师、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围绕着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现状以及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获取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所以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学生用问题来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的过去性和定论性的学科特征,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源于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提炼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收集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特点告诉我们: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而并非是教师的讲解、传授。所谓的自主学习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所谓的合作探究指的是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同伴之间的互助,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而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笔者以为,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即使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必须经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自学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适当的指导。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遇到困难

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正确方向;或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使学生构建更科学、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的前提,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一堂课只不过40多分钟,在这40多分钟里面教师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知识讲解,不要说学生的质疑与讨论,就是单单老师陈述完史实都有困难,如果中间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那么恐怕时间更不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时时刻刻想着达到什么目的。事实上只要过程做好了,很多隐性目的就已经达到了。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它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情况

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针对认知教育提到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此可知,奥苏伯尔认为,要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必须以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备课”更要“备人”。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期中包括对学生原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经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了这些,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在教师角度,对教师设计问题有好处,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次,也有利于产生新的问题。所见到的教材中规定好的问题,不是真正来自学生疑问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是学生内心自发提出的,非教师主观发现的,并且不是刻意衍生出的问题。如在“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学习之前,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几位同学对北洋水师和日本军队当时的武器装备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这几位同学以“从军队力量的对比来看中日甲午战争”为主题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们选取了三个视角:中日双方海军的装备、海军管理的模式、军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爆发时中日军队力量中国弱日本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之上。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设疑,通过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方向和选择方法上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养成慎思、明辨的品格。

(三)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创设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诱发学生思维认知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进入历史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通过阅读,用规范又不失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历史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除了听觉传递,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视觉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采用媒体介质能更直观表达出问题情境的形象;视觉上也可采用纪实照片、图片、历史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在学习“隋唐政治新格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贞观年间,国家要在陕西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如

何运作?为什么要这样繁琐?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的运作程序和各部的职能,然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宰相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了历史的本质。又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数字故事“美国梦”导入,学生在充满动感的爵士乐的带领下,在“猫王”、“西部牛仔”、“自由女神”、“美国大选”、“奥巴马”等具有美国标志性符号的元素引领下,很快让学生融入到了课堂的情境中来,激发了学生对美国人“美国梦”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问题探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性、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差异,因而对问题回答有时会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引导,力求问题的解决及时到位。“问题探究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有些课堂确实因为问题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过犹不及,另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一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全班会出现被一两个发言积极分子唇枪舌剑、垄断课堂的局面,更有甚者是讨论的问题严重偏离了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不能像个局外人。

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这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了学生: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日本为什么能够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日本真的“脱亚入欧”了吗?可是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在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生了偏离。因为一提到日本,学生的情绪就非常激动,否认、仇恨的情绪占了主导,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义愤填膺地痛斥日本近年来篡改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我马上给予引导:“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史为鉴,我们要学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借鉴意义。要理性地看待日本、看待历史,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在教师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下,这节课顺利进行,学生开始放下了偏执和浮躁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思考日本明治维新对我们今天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启示。

(五)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史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凸显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历史课堂学习的要求,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在诉求。历史“问题探究法”中的学生自主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学术研究和高中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史学基本方法的训练。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讲授过程中,在课前预习的“学案”中,我创设了如下两个问题: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战争中致远舰是如何沉没的?之后我请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了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如宗泽亚先生撰写的《清日战争》、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戚其章编写的《甲午战争史》、石泉编写的《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姜鸣编写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同时让学生对手中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解释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史料的分类:第一史料和第二史料的区别,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区别。课堂上,我让学生运用基本的史学方法来学习史料,辨析史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以及重视材料的多元性和恰当性。

(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还要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开建了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方法。除了传统的历史考试外,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增添了许多具有表现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制作,历史调查等。如我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中采用了优秀历史剧本集、优秀笔记本、上海老照片、历史小论文汇编等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每一个自主学习的成长足迹。当然,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这些以问题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是遥不可及。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拉近了历史跟现实之间的距离,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最显著的效果是历史课外读物在学生课桌上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多,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的人数增加了,“填鸭式等老师给答案”的人数减少了,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很有效果。

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创造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重心是“探究”,探究的实质是将和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题主旨出发,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条件的起点。教师精选合适的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历史材料的真实性是学生的探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但一定要进行筛选,选取的材料要符合教学目标,之后再形成问题情境。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致远舰沉没的谜团给学生选取了这样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在奏折中说“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奏:„„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即沉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三)》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34页

材料二 在华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力特尔说:“鱼雷如何呢?日军一发再发,而且没有接近有效线内。与此相反的是清军打出了二十三发。”

——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七)》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3页

材料三 从军事学上的解释:早期鱼雷命中率很低;发射准备期较长,不可能仓促发出;而且致远是以舰首对敌舰,这种情况下鱼雷不可能命中。——陈明福《海江英魂——记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284页

我的问题是:这几条材料中有哪几种观点?之间是否有矛盾?你更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这一系列历史材料构成了问题的场景,学生很快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深入探讨后有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借助军事学的解释,材料二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学生们认为致远舰不是被鱼雷击中的。这样,不仅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的本身,更重要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对判断史料的真伪以及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提高了历史的思辨能力。

2、客观性。各类历史材料通常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学生选读时容易受其影响而偏离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材料时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选取客观的历史材料才有可能让学生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如学习“美国的建立”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多角度选取资料,最后,一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段发言,给我印象很深: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美国《合众国宪法》时认为,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降低了奴隶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种评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合众国宪法》制定时的背景。1787年,来自美国各州的55名代表在费城开了116天会议商讨国

家大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为何召开这么久,是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的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其实,在宪法中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在制宪会议中已有多人提出,黑人“五分之三”原则也经过了多轮谈判与投票才得以通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多元利益尤其是南方与北方相妥协的结果,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所决定的,这种妥协是一种双赢的政治智慧的结果,这种妥协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

3、适度性。这里所说的适度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题要既能启发学生,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时,“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于是有些老师就不可避免的考虑在这个地方想办法让学生去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可讨论之处,学生只要稍微看看书,就可以讲出来。如果教师提出来势必会回到传统的“你问我答”的传统僵化模式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的印象呢,只要把讨论主题稍微变换一下就并不困难了,如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找例子,谈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或者受益,哪些措施现在仍然可以采用。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开动脑筋,联系现实,对这个知识点印象也加深了。

(二)围绕主题设计问题

“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切入口。因此,设计好问题是实施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教师在设计时还需注意对核心问题进行关注,因为核心问题是所有课堂问题中关键的问题。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核心问题,教师还需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解决教学目标的辅助性问题,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问题链”。实践证明,一个设计恰当的“问题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学

生一步步深入历史问题的核心,领略历史的奥秘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是恰当的呢?下面以我和学生在“美国的建立”一课的探究学习来说明。

1、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数字故事来展现美国的场景,最后画面定格在自由女神和五月花号上,文字显示——文明从这里开始。由列宁的话引出独立战争,指出美国是个充满梦想的国度,本节课要了解美国人圆梦的过程。

2、确定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梦想是什么?18世纪后期, 英属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为什么会爆发独立战争?美国建立后美国人民是如何圆梦的?学生在进行思考之后集体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最后确定了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探究主题:为什么《五月花号公约》是英属北美人民的梦想之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这美国的建立,但美国人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邦联条例》让独立后的美国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合众国宪法》为什么让美国人梦想成真?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个别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得出了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浓厚的历史渊源来自《五月花号公约》。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行了交流与碰撞,更能具体的感受到独立战争的原因。同时感受到了《独立宣言》让人民梦寐以求的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以实现,《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并指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在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两则材料感受到了新生的美国遇到的困难,学生自然而然说出了《邦联条例》让美国人的梦想幻灭,指出1787年合众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必要性。之后学生自己介绍了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树状结构图,说明1787年合众国宪法又一个重要内容: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的原则构建,指出《合众国宪法》让美国人美梦成真。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合众国宪法》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合众国宪法》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但是,这部宪法是否有缺陷呢?接下来带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模拟选举现场”开展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美国《合众国宪法》。学生在参与体验后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合众国宪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部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文明的基础。通过问题的探究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横向、纵向的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从上述的案例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一个好的问题链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突出主题。课时总是有限制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全部的精力都引向最核心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课题展开讨论,或是参与体验才能有高效的课堂。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我讲解到:罗斯福以他的“灵丹妙药”拯救了美国,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福音,改变了美国的历史命运,他受到了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报纸上,部分资本家怨声载道地骂罗斯福是专门‘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每日都在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群众直呼‘这个法案的每字每句都是从《共产党宣言》抄袭得来的’。甚至有人高呼让罗斯福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罗斯福这么做是否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这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罗斯福新政”所实行的背景意义、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所衍生出的影响来展开,这样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都大胆思考、踊跃回答。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并且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下

也能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更重要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充分地研究教材,课堂上利用学生平时日常生活情境或是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当然也可以是在历史基础知识之上,通过几个问题浓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课堂的教学要求,更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近几年,各大媒体里放的清宫戏目很多,涉及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但有些历史人物与课本上所描述的截然相反。每当上课时我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就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如高中历史第五分册中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在学习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卖国、爱国还是误国?这一问题情景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要有反馈预设。问题设置之后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预见性,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如在学习到“红色政权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历史记录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为什么记载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学生依据教材得到的史实是南昌起义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这时候如果教师不马上对南昌起义前后的中国革命情况进行拓展和补充讲述,学生势必在认知上对南昌起义会产生偏差。由此,从各个角度来剖析教材的内容,不断深入研读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时必须强化的,教师要在将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预设处理。

(三)指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掌握探究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历史知识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直接目的,但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到探究学习的方法,是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方呢?这需要教师的指引,因为实际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正确的探究方法,此时教师就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围绕着课时主题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用探究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点拨,如: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小组之间的讨论、个体的深入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学生介绍历史学者们研究方法。中学教学要适当引入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教师占有的材料越多,越能了解学术前沿的话题,就越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毕竟还是受教育者,在历史知识的储备、历史思维方式等一些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性方式,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问题探究法”进行再加工,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既有一双善于发现自身课堂教学不足的眼睛,又要有一颗能够及时准确地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头脑;既要不断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实践,又要认真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这正是高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熊铁英,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05-01 【2】 T.Holt, Thinking Historically.New York, 1990.【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 李林川,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4,(1-2)【5】黄鸿,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中学教科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结题时间】 2013年12月

第二篇: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从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硬件教学环境设计、软件教学环境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评价、探究学习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把这一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二、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的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科学问题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过程。

实施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不但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室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相对贫乏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极为困难。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充裕的信息资源和促进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

1、硬件教学环境设计

学校校园网由网管中心、主干网和各楼内的局域网组成,覆盖整个校园。数字化教室与中心交换机实现数百兆连接,供学生上因特网用;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教师机;学生每人

(或合作小组)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教学环境设计

软件教学环境包括网络资源库和讨论区,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

2.1网络资源环境——网络资源库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所支撑的、“丰富”的教学环境。该教学环境结构图如下:

图一 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结构图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包括电子教材、录像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

教学素材库为学生提供自学素材;网络课件库为学生或教师提供网络课件;背景资料库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指导性自学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虚拟实验室备有演示性实验、辅助性实验、拓展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智能习题库备有智能题库系统、智能考试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

探究式学习案例库提供了一些有关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的实验、调查及其它学习活动,并从相关网站向外延伸到因特网。

2.2协作学习环境——校园网上的讨论区

校园网上“讨论区”的设立,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讨论区包括学科论坛和在线答疑。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讨论区来实现,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其次,可以采用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它更适合于个别化学习。

四、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中,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该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问 题 探 究 评 价

图二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该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

(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并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也有其本身的特点。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

(2)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

(3)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

(4)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六、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例来分析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②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③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④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具备实验设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②具有理解和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推理实验结果的能力;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教学,初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问题的提出

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上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背景资料库学习有关情景资料,激发学生质疑。如:①三项重大物理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项重大物理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②原子的组成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③原子的核式结构是怎样被发现的?通过浏览网页呈现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问题情景的创设

学生学习的情景资料有:①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三项重大物理发现(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的音频、视频资料;②近代物理发展史实的音频、视频资料;③核能释放(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的音频、视频资料。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网页。该网页由电子的发现、汤姆生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等三大学习任务组成。各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如下:

(1)电子的发现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怎样对阴极射线进行研究直至发现电子及电子发现的意义。学习内容有:①电子的发现(点击“实验装置”,出现阴极射线实验装置模拟图;点击实验装置中的“开始”,播放工作原理、物理过程动画);②电子是怎样被发现的?③为什么说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④电子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⑤电子与带正电的物质怎样构成原子呢?⑥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提出假设——汤姆生原子模型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学习内容有:①汤姆生模型的提出及其理论,包括:文字材料和模型模拟图;②实验验证;③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矛盾;④该模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3)设计新的探究方案——α粒子散射实验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该学习任务有:①实验设计思想;②实验装置模拟图;③实验过程模拟;④实验现象观察;⑤实验结果及分析,其中设置了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并配以动画模拟演示。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一阶段是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对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与老师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入网络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寻找物理规律。

(1)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原子结构学说间矛盾的研究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对原子结构学说的矛盾来探究新的学说。

(2)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习任务有:①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理论;②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③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小结交流:该学习任务主要是由学生对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小结”。

(2)网上测试: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以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此外,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入“疑难导学”网页进一步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入教学资料库浏览教学资料,如有关汤姆生的资料、有关卢瑟福的资料等,还可以进入与本课题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七、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教育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索出来的,学生不但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2、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等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学习支持资源,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在亲身探究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要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种亲历过程,使他们渐渐养成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协同,进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

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从而促进学生协作精神的提高。

此外,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开放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基于信息化网络资源的支持进行探究,从网络资源中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收集的信息和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重组,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假说进行验证、评价。这样的探究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脑、手、眼、口、耳”进行“全频道”式输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通过问题情景的诱导,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发展探究技能,从而使个别化教学成为现实;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但是,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之中的创新型教学方案,在实施探究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 《物理教学丛论》 科学出版社 2005.75~107 [2] 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00~126 [3] 王磊等译 《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9~153 [4]

蔡铁权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0.167~170 [5] 罗星凯等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2001.(12)

[6] 李 森 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教育研究》2002.(2)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近几年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加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慢慢的也成为了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也由此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型的素质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这就更加确定了教育者要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探究,不仅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也要改革教学实践,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下是总结的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改革

前言: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落实,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制约着人才的成长。而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要求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并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2001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可见,比起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现状

1、教育现状

由于人们一直强调高考的神圣,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学生们对于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同时教学方式也跟不上教学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慢慢的缺少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也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使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现状

往往学生的自我控制力非常差,意志力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动力容易产生大的波动。社会上也常常以“十年寒窗苦读”、“没有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为个人发展的荣光,但当今的青少年,不喜欢听这些,再加上由于是填鸭式的教育,很多学生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新颖的观点,只是人云亦云,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高中历史教学组织的改革趋势

1、历史课程将在高中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必将更加迅速,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会有很大改善,科学类课程在新世纪学校中将占据重要地位,高中历史的课程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当今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激发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21世纪的历史课程将会在高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历史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

例如英国1999年的历史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学生应着重理解20世纪的历史对他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影响应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帮助他们理解现代世界”。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和超时代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课程标准在历史的重要性阐述中认为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的历史课程目标十分注重课程的教育功能。虽说是英国国家的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反映,但对我国21世纪的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历史课程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21世纪的高中历史课程将随着国家对学校的投资加大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普及,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课程面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有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必定会成为历史。今后的更多历史教学方式将会是观看影视资源、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网络查询等等。

4、历史课程将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酥荆?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未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追求的目标将会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其具体表现是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由方便教师教授变为方便学生学习,使学习活动由单一变为多种多样,由被动变主动

三、高中历史教学组织新形式及实施策略

1、开展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单纯的文字教学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老师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并让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历史学习,使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2、进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合作探究方法。小组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也让每位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小组每位成员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见识,让学生灵活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活跃学生历史思维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其次,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发言不仅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助于锻炼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

四、结束语

国家的改革不是把原有的真理推倒重来,而是在借鉴传承中创新,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尊重改革,在借鉴历史的真理下进行改革创新,而不是一昧的、盲目的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把面对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作为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原则。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赵延宁,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J].《鲁东大学》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大2003年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J].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 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解释:“百家”指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中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完整理论系统,故不能称其一家。其他九家被称为“九流”即我们常说“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放羊。”„„

说完,放羊娃便赶着羊走了。望着孩子那瘦小的身影,记者沉默了„„

教师提问::?等同学们笑过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放牛娃为何如此幼稚甚至可悲的想法呢?

学生回答:他没有读过书。

教师提问::最大的可能是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呢?

学生回答:可能是太穷了,太落后了,或者思想落后。

教师提问::这放牛娃的想法归根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学生回答:经济因素

教师分析:他的想法最终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或者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反映。

教师提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并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甲: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 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学生乙: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士大夫崛起且被重用 学生丙: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腐败,私学兴起。又“学在官府”下移到“学在民间” 教师总结: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不断,为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奠定社会环境。思想文化上“士”阶层的活跃,私学兴起。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其提供可能。以上三方面哪一方是最根本的原因呢?

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出示课件】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仁”民本思想(儒家)

万物虚无、福祸相依——“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家)

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墨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治、中央集权、政治变革(法家)

教师引导:分组学习,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默读课本指出各家主要观点,并且对其简要评价。(出示课件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后每组选举代表回答,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可以在回答结束后进行指正,批判。让我们的课堂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二:各派思想观点

教师讲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吸收借鉴其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出示课件】(展示孔子诞辰2556周年图片、孔庙、)

并提问:如果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山东孔庙参观,如果派你去当向导,你怎么介绍孔子呢? 学生回答: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主要思想核心为“仁”学 板书:孔子生平

教师启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其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仁”

教师提问::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20页)学生回答:“仁者爱人”

教师总结: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篇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历史)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案例

1、教学对象——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⑴总体定位:

高中历史课程为高中必修科目,面向对象主要是高一全体学生与高二高三文科生。⑵起始能力分析: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历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具有架构整体中国近代史框架,融合二战前后时代大变化的理解。

②学生初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内容,但是初中内容较高中过于浅显,大多数学生已不具备清晰记忆初中课本的知识点的能力或有学生记得相关内容但是涉及内容较多不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将初中与高中知识点合并并且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和细节上理解。⑶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高中生一般特征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性,可以辩证的掌握所学课程。

②特定群体特征:本课程为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因此学生对于学好此门课程渴望较强,只要老师能够抓住考试的重点难点,带着学生从整体脉络和细节上掌握,便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就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以取得好的成绩,否则会导致他们的兴趣转移,甚至失去对学好该课程的信心。⑷分析方法:

采用教师教学预估,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的形式。

2、为何而教——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分析,制定了认知—情感—能力三级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⑴认知目标:

①了解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日本侵华的内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过程(知道)

②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抗日战争的结果与对于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理解)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及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分析)④评价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日行动(评价)⑵情感目标:

①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接受)

②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分析产生自己对战争正义非正义的认识(价值观)③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形成)⑶能力目标:

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

举一反三在脑中链接知识的能力(应用)客观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应用)自己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评价)

3、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全日制教科书《中国近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本册书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讲授时间为1学时。对教学内容分析安排如下:

历史原因:日本蓄谋已久

原因与条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没有统一

日本:大陆政策成熟、经济危机打击

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抗

日日本侵华: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战 争

政治上扶植伪政权、文化上实行同化政策

国民党抗日

共产党抗日

战争评价;4.如何取——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本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教授法要求教师要清晰的教授课本史实,使学生可以理清课本要点,对课本史实进行记忆和理解。

演示法主要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让学生马上看到老师的提问内容和课本的教学内容。

讨论法由教师线设计讨论议题并引导,使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失败原因进行交流意见,利用总结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

提问法贯穿始终,对重点问题加以引导。5.教学过程简介: 6.教得如何—教学评价: 1.诊断性评价:通过教师前测,课堂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准备情况与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不同侧面的问题,通过学生作业分析和其对学习内容的应用程度对其做出总结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在设计试题时,要考虑到认知学习目标的考察与情感、能力学习目标考察的兼顾。并且在上提问时多加引导,是学生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理解力。11历史梁若愚

篇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点”滴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改的启动促使高中教材版本与体例发生变化。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从原先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表述上不尽相同,下面本人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中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对本课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它是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的第二课时,这节课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下启《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讲清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变迁和历史命运。

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本节课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把握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与表现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最好以小切口、慢步走的方式来实现重点的突破。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郑宏磊

【说明】

我校目前所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及其影响。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节课从“一战”的背景、目的、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20世纪的战争发展到新阶段,它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本节内容主要透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的历史真谛,即为了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而大战。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弥漫于欧洲的狭隘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通过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去理解 “一战”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影响,而且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等正义感的前提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是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就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例题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战争中的某次战役或某个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大战的性质;整体把握战争过程和结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证问题能力;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前面学习的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下,理解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生自主探究知识。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教师巧妙设置情景与问题,学分析、阅读与图示相结合。【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图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提问一:你知道画面中的“项庄”和“沛公”指哪两个国家吗?(回答:“项庄”指德国,“沛公”指英国。)提问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的时候就确立了世界霸权,那时德国还四分五裂,长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那统一后不久德国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具有了怎样的力量从而敢公然挑衅?挑衅的结果怎样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幻灯片打出本节课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一张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是连续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出教学目标)

教师作简要说明后:“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与这样的目的来学习“一战”。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指出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并说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具体来由。

xxx

记忆和认识。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板书)(此时同学们已经回忆预习并准备回答)师:xxx同学,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同学:?? 师:回答的非常好,请坐。下面让我们再通过图示来对这个问题深化(幻灯片打出图示)

德国的“三b铁路”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巴尔干半岛复杂的问题和

师: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那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史实,分析作答。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板书)

师:再给大家一些资料

英、德、法、美比较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可见,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有什么关系吗?

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各国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体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力量对比。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些后起国家对到挂现象不能容忍。从而产生矛盾。

师:很好,那根据列宁的话总结一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吧? 生: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师:非常好。

师:我们到此知道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具体缘由以及其根源和实质,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些矛盾越来越严重产生的结果吧。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板书)

师:结合刚才的那个图给出说明。

生:德奥“同盟条约”具有反俄性质,表明欧洲开始出现军事集团;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具有反法性质,表明三国同盟的形成;法俄军事协定具有反德性质,表明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具有反德的性质,表明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也最终形成;

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最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表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的扩军备战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用另一个图示直观地看一下。

(幻灯片显示)

师过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笼罩战争阴云。可以说世界大战爆发如箭在弦,一触即发。那么,点燃战火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生齐答:萨拉热窝事件

师:展示一些图片并创设情境。

南斯拉夫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刺杀的是()、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文中“暴虐”是指()这段话对“他的子弹”事件()

生: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波斯尼亚的首府、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作

出了高度的赞扬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师:萨拉热窝事件正好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帝国主义大国还会找到其他借口发动战争,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战争不可避免。现在,大家来总结一下一战爆发的原因吧?

2、原因:

生:(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师:除此之外,现在一些学者又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一战爆发的一个原因,我们来看一个材料。

(幻灯片显示材料)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问题:概括材料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师生共同探讨作答: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师:实际上这个题是从狭隘民族主义产生背景角度设问,但我们从材料中明显感觉到狭隘民族主义在战前就已产生,而一战又使狭隘民族主义愈演愈烈。所以确切点说,狭隘民族主义应是一战爆发的一个原因。

还有,大家一定知道一战时战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式武器,如坦克、飞机等,说明了什么?

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师:看下面一题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师:下面几个问题比较容易作答。同学们根据预习自己归纳一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板书)

生:??

师:作战双方都是为了殖民地和霸权,因此都是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一国丝毫不能改变整个大战的性质。下面大家通过了解一战的经过,思考一下战争后期有利于结束战争的因素?

4、战争的经过(板书)

(幻灯片演示一些图片和战争经过示意图)

生:战争第三阶段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等因素,加速了一战结束。

师: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俄国十月革命一节进一步论述,这里不再展开说明了。那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呢?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板书)

生:??

师: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和启发?

学生的不同答案: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好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的历史,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做一个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一战——→一战影响

【课后作业】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是新课标课本的一道思考题,在这里引入并作为学生课下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整体上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3、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

4、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成果

5、高考历史试题

【设计思路】

1、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3、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灵活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5、体现史论结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观。

下载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

    《双星、三星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双星、三星问题探究 史亚东 教学分析: 天体物理中的双星,三星,四星,多星系统是自然的天文现象,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万有引力的规律,他们的运动规律也同样遵循开普勒行星运动的......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

    高中历史学科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模版]

    高中历史学科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福州三中 马平关键词:协作探究 素质教育 主体 创新 合作 团队精神 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我国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五篇

    高中历史"个案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个案探究"教学策略是指师生围绕中心问题(个案)进行历史探究,通过"确定探究主题——提供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合作探......

    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5篇

    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在全面有序地推进。伴随着教育改革对探究式教学的提倡与要求,如何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日益得到关注,成为当前教......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